文化学概论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文化及文化概说一、“文化”界说甲、中国“文化”释义(一)释“文”《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本义: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义:1、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演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尚书·序》:由是文籍生焉。
《论语·子罕》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2、由“纹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相对。
⏹文过饰非:?⏹《清史稿·选举志三》:近日士子猎取诡异之词,以艰深文其浅陋。
⏹《礼记·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前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导出真、善、德行之义。
谥号是王、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周代有谥,第一代周王姬发谥武,史称周武王;武王之父姬昌追尊为王、加谥曰文,称周文王。
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桓、昭、穆、景、明、昭、恭、敬、庄、烈等是褒字;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
有清一代共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谥“文正”,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张之洞都谥“文襄”。
明朝的谥法与清朝略有不同,武将谥号都以“武”始,如:徐达谥“武宁”;文臣如刘基、王守仁都谥“文成”。
有明一代谥“文正”的有李东阳、谢迁、倪元璐等。
(二)释“化”本义:动词——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现代化⏹改易、生成、造化⏹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三)“文”“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者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内涵:(1)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2)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3)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品:分广义文化产品与狭义文化产品,广义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文化产品,纯粹的实用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耗材,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反复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者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或者标志作用的事物,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项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与之相关的人文化事项,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成为一种潮流文化政策: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政策和对策原则文化观念:一定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说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上层文化:宫廷文化或者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他的历史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介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既不依赖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与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观念:文化观念是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
绪论 这⼀章内容不是很复杂,但肯定会出⼀两个⼩题⽬,甚⾄⼀个简答题,划定的重点要注意掌握,特别是⽂化的分层学说。
⼀、“⽂化”界说 1 、⽂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化或⼈类化,即⼈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改造⾃然界客体⽽逐步实现⾃⾝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然⾯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和完善。
2 、凡是超越本能的、⼈类有意识地作⽤于⾃然界和社会的⼀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化。
3 、⾃然的⼈化即⽂化。
4 、西汉以后,⽂与化开始结合成⼀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然对举;或与⽆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5 、四⼤⽂明古国是指中国、埃及、巴⽐伦、印度。
⼆、⼴义⽂化与狭义⽂化 1 、对⽂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化和精神⽂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还是记住为好,六⼤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2 、⼴义的⽂化,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的⽣存⽅式,其涵盖⾯⾮常⼴泛,所以⼜被称为⼤⽂化。
3 、⼴义的⽂化包括四个层次:⼀是物态⽂化层,由物化的知识⼒量构成,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化事物。
⼆是制度⽂化层,由⼈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为⽂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
四是⼼态⽂化层,由⼈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等构成,是⽂化的核⼼部分。
4 、⼼态⽂化层可细分为社会⼼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文化学概论复习资料讲述
文化学概论考点整理第一章概述1.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2.文化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3.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一、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二、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四、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五、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4.文化由哪些形态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主要流派?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其主要研究特色或方向是什么?主要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
进化学派的理论先驱是达尔文和赫胥黎,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爱德华·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和美国的刘易斯·亨利·摩尔根,代表作《古代社会》。
这一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宗教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
二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
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
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文化概论复习知识点
1、四大文化系统①中华文化系统:也称儒家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射了中华文化系统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②印度文化系统:也称印度佛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射了印度等南亚地区。
③阿拉伯文化系统:也称伊斯兰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制了阿拉仙半岛、中近东、北你等地区。
④西方文化系统:也称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福射了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
2.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各自含义以及根据材料分析)☞不同民族的文化,产生并发展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土壤中,从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特征。
☞就中国文化总体面貌而言,具有人文性,包容性、伦理性和谐性、务实性等诸种特征。
一、人文性中国文化从思考人类自身的存在出发,以人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本位,将天、地、人三者并列,认为人是“万物之本”(1)人文性特征体现在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非宗教性倾向;王权高于神权“重民轻神”“敬天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潮(2)人文性特征还体现在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内圣”与“外王”: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道德实践;理想人格:《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二、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的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例:佛教的传入: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未取代中华文化,反而在中国经吸收、改造而日渐中国化,与儒、道互融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伦理性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倾向,偏重道德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亘古不变的核心地位。
1、“以德治国”: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用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
“三纲五常”“为政以德”2.强调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化了国家的凝聚力,但却丧失了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广义的“文化”包括哪几个层次?答:①物态文化——人加工自然而成的各种器物,如衣食住行,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制度文化——人类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如法律、婚姻、家族、经济、宗教。
③行为文化——人在社会实践尤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民风、民俗。
④心态文化——通过人类实践尤其是意识活动的长期积累而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
这其中又包括着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方面。
所谓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未经加工,是大众心态。
而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那些对社会心理经过加工、升华形成的,受制度、物态影响并通过典籍固定、流传下来的精神状态。
6、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
7、论述中国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a.阳刚之美就是壮美,其特点是显得伟大、雄伟、壮丽、威武、坚强。
阳刚之美能引起人的愉快、崇高、振奋等情感。
青铜器的纹饰、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打击乐演奏的音乐等主要体现阳刚之美。
b.阴柔之美就是秀美。
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或秀丽。
原始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园林的建筑和布局、行书和草书的线条都体现出阴柔之美。
有些优秀的艺术品,同时包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美术艺术的最高意境是壮美和柔美的融合。
无论是原始社会敬畏的龙凤画,还是先秦时期威武的兵战画,无不反映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色。
都是阳刚壮美和阴柔优美的融合。
然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还表现在书法艺术中,汉字本已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书法汉字的中国书法更是传统文化的奇葩。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文化得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得文化(1)广义得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就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得大文化观。
(2)狭义得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得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得文化就是指沿袭传统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得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得艺术文化。
3、文化得本质就是自然得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A、人之外得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得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得自然。
即人得“有机身体”(3)自然得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得能动得现实得改造。
B、人自身躯体得全部得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得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与精神需要)得过程。
4、文化得一般特征(1)从文化得形成上来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与超个人性。
(2)从文化得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得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得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得功能定义:文化得功能就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得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与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得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就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与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就是潜移默化得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得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就是指人得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总与(2)制度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得各种社会规范得总与。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者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内涵:(1)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2)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3)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品:分广义文化产品与狭义文化产品,广义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文化产品,纯粹的实用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耗材,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反复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者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或者标志作用的事物,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项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与之相关的人文化事项,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成为一种潮流文化政策: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政策和对策原则文化观念:一定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说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上层文化:宫廷文化或者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他的历史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介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既不依赖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与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观念:文化观念是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1、最早从科学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定义被视为文化的经典性定义。
2、文化的一般特征:其一,文化是一个综合统一体;其二,文化体现了创造的意志和力量;其三,文化是世代相传的连续体;其四,文化是普遍存在的具体性东西。
3、文化的本质特征: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第二自然”是所谓的“人化自然”即文化领域。
4、“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摇篮。
既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一个通称,又是我们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简称。
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在中国领域内共同生活的各个民族的总称呼。
5、上古——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工具的使用,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
殷周——中国文化的孕育,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和婚礼制度等。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萌动,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秦汉——中国文化的定型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的发展隋唐——中国文化的隆盛,科举取士制度宋明——中国文化的强化,理学的奠基人是被称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
清至五四——中国文化的转型6、远古时代,土地为氏族公社集体占有即土地公有制,夏商周时期,原始土地公有制演变为土地国有制。
7、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之间的牢固亲族血缘联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凝固的产物,是以父系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决定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宗法特征:家天下的延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8、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通性。
文化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天人合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
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2、封邦建国: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狭义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说的封建社会。
武王灭纣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昆弟,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姜太公为首功,被封在齐,以营丘为。
周初封邦建国,前后共有71个,其中姬姓之国占去53个,中原地区有康叔等,东方有太公望和伯禽,河东地区有唐叔,北方有召公长子,南方有“汉阳诸姬”和周文王两个伯父3、宗法制: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4、三纲五常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5、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工团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文化概论前十二章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要绪论【知识点】文化与文明的细微差别(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含义(3~5);关于文化结构的几种学说(3);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3);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6~7)。
【思考题】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知识点】中国的国土面积、民族和人口的基本情况;中国地形地貌特点(18);中国气候的特点(18)。
【思考题: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地形、地理位置、气候)(21~2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知识点】新石器时期文化重要代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26);大一统中华帝国“重农固本”的治国之道(27);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27);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对垒、融合,汇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27~28);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包含着多种经济成分(28~29);内敛型的海洋贸易(29);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3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殷商西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东周以降:逐步向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演进,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30~3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中国文化的持续性、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不成熟造成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凝重性)((39~42)。
【思考题】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35~38)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知识点】宗法制度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44~46);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家天下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国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46~49);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特点:宗法色彩浓厚、专制制度发达,影响: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宗法与专制结合导致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55)【思考题】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50~54)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点】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猿人(57);火的使用是旧石器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58);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58);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崇拜中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59);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61);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形成一统帝国实现文化一统,魏晋南北朝:文化呈现多元走向,隋唐:文化进入隆盛时代,两宋:雅文化向内省和精致发展,俗文化出现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剧烈冲突融汇交流,明清:旧文化沉暮新文化萌生。
文化学概论
文化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文化: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2.文化累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指人类特有的创造文化、保存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文化,使文化不断增长和丰富的能力。
3.文化创新:由连续的文化积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
4.文化发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和发展自身的需要,创造出新的物质文化产品或新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及相应地创造出新的活动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
5.文化圈:是一个文化空间概念,即具有一定数量、具有相同文化元素的地域范围。
6.文化层:指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特征。
7.文化区:又称文化区域,主要指具有相似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区域分类或空间分布。
8.文化模式:一种文化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特征和经验,既有心理与价值的层面,同时也有行为和制度的层面,在其他文化结构和文化功能上均有着特定的规范。
9.涵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持续接触,造成一方或双方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变迁。
有强制涵化和非强制涵化两种。
10.文化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文化模式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产生了文化认同上的障碍,继而导致文化间的交锋、紧张与对抗。
一般来讲,文化冲突最终会走向文化的融合、同化或是分化。
二、填空概念1.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
2.“文化决定论”——一切文化都是由其原型文化所决定的,人类的创造性行为受文化系统的制约。
文化是一种构架,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行为模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3.传播学派:物质文化或习惯行为是从一起源社会散播到其他社会的。
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成为学术观点上古典进化论的第一个对立学派。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前言一、文化的定义什么是文化?“文化”定义有一个基本内核: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广义理解)文化包括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以及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以及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
(狭义理解)二、文化的特征文化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文化由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或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文化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
三、文化的交流与比较1、交流的必要性同的文化体系,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在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就已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体系,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预示着文化交流暗伏冲突。
2、比较的必要性文化的比较是整体的比较,或某一个侧面的比较,应对比较的双方整体进行大致的、熟练的认识。
文化的比较是历史的比较,不能割断历史,要追溯源流。
3、融合的必要性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象两条互不相交的河流,相交汇流。
今天,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各种文化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但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融合两种文化产生出另一种新文化,各自仍需保留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第一讲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复杂多样的气候一是光、热资源丰富。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的界定1.“文化”名称的来源(识记P3):“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识记P5)(1)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三个要点:①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三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识记P6)(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学概论知识点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指人类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1.文化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答:文化主要有四大部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信息文化。
文化系统的表层是物质文化,它是由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可触知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物。
文化系统的中层是制度,即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如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组织形式等。
文化系统的里层是精神文化,它是人与自我意识关系发展的产物,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发展进行,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贯穿文化系统表里的是信息文化,如语言、文字、姿势及其他信息符号,它是人类用来创造、保存、积累和传播文化的媒介。
在文化结构中,处在表层的物质文化是整个文化的基础,也是其中最活跃、变化最快的要素,它是衡量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程度的外在标志。
制度文化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规范,制约着特定群体中人们的行为,有相当的稳定性与继承性。
至于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与历史环境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文化变迁中最难改变的部分。
诸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协同发展。
、2.宗教是对存在的一种反映,不过它采取的事幻想的、歪曲的反映形式。
其次,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既包括宗教信仰系统,也包括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
绚烂多彩的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由于宗教相比其他文化现象具有更广泛的受众,而且往往和世俗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一种强制力,所以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力是其他文化现象所无法比拟的。
宗教对文化的积极影响:宗教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类思维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理性的高度,人类对自然世界和自身的认识,是以宗教为开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学概论考点整理第一章概述1.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2.文化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3.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一、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二、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四、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五、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4.文化由哪些形态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主要流派?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其主要研究特色或方向是什么?主要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
进化学派的理论先驱是达尔文和赫胥黎,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爱德华·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和美国的刘易斯·亨利·摩尔根,代表作《古代社会》。
这一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宗教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
二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
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
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学者弗朗兹·博厄斯,代表作有《人类学通论》。
这个学派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表现出这样的基本特点:不作大规模的理论综合和概括,只作小范围的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作出记录,进行分析,作出归纳。
法国社会学派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是法国学者埃米尔·杜尔干,代表作有《社会学研究方法》、。
杜尔干的贡献在于:一是他是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二是他创造了“集体观念”的概念,并给以很好的解释。
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分别为《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安德曼群岛的居民》,他们比较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
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露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拉尔夫·林顿和克莱德·凯·玛本·克拉克洪。
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作除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外,还有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林顿的《人的研究》、,克拉克洪的《文化与社会行为》等。
文化心理学派注重于生理学、心理学的人类行为心理的研究。
新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莱斯利·阿尔文·怀特,代表作《文化的进化》和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特,代表作《文化变迁论》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施特劳斯,代表作是《结构人类学》,结构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中找出其结构关系。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1.人类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具有何种不同的社会类型?按照生产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生计模式,大致可将人类社会划分为采集——狩猎社会、园艺——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全球化时代社会五种社会类型。
2.文化积累的本质及意义与文化积累的方式及路径各是什么?文化积累的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
意义:文化积累既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文化积累的方式是文化的扬弃。
文化积累的路径有两种:其一是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积累。
其二是吸取外来文化的积累。
3文化积累和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文化创新,是指由连续的文化积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
文化积累对于文化创新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文化创新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积累。
4.文化创新的条件,文化创新的内容,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积累为基础;文化创新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文化创新必须有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创新和非物质的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发明,其二是文化发现。
第四章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1.文化的基本特征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累积性和变异性的统一。
2.文化的主要功能满足需要的功能;认知的功能;规范的功能;凝聚的功能;调控的功能。
3.为什么说文化既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也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文化史是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一方面,人类依赖自然、利用自然、顺从自然,以自然作为文化的创造对象和创造舞台,同时也以其自身作为文化创造力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人类又能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超越自然、发掘自然。
文化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创造总是表现为一种群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体的创造性的发挥总是建立在时代发展和群体智慧基础之上的;个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的选择自由总是有限的。
4.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也是“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归根结底是为人类的生存服务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然而,文化又是由不同族群、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所创造的,故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致使人类文化既呈现出互通性和流动性,又表现出多样性和本土性。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文化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因而文化具有阶级性。
同时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文化又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均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文化又具有时代性。
5.如何理解文化的积累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化的积累性与变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没有文化的积累,也就不会有文化的增加和文化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变异,则意味着没有文化的扬弃和自我更新,同样也不会有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本身包含着变异的过程,否则就是重复的累加,谈不上任何发展。
6.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具有何种价值?运用文化的调控机制,有利于建构人与自然的亲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文化对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调控功能,有利于强化群体的认同感和加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健康的发展。
第五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具有哪些基本步骤?其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先是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第一,要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内容。
第二,查阅和摘录田野背景资料;第三,制定详细的田野调查计划;第四,做好调查成员与物品的准备。
然后是实地调查从技术方式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参与观察法;第二,采访调查法;第三,搜集田野资料。
最后是撰写田野调查报告。
第八章文化的时间与空间针对中国文化,除了大致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这两大文化区外,还可以从地理方位上划分为东北文化区、中原文化区、西北文化区、华北文化区、华南文化区、华东文化区、西南文化区;从历史传统文化的角度可以分为秦文化区、三晋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吴越文化区、荆楚文化区、巴蜀文化区、岭南文化区这七大文化区。
第九章文化符号与象征1.文化符号有哪些基本内涵?如何理解人类文化的符号性?文化符号的内涵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替代物,既不是事物本身,也不是事物的属性;其二,符号能够约定俗成地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具有象征意义;其三,符号可以被划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用来代表事物的物质形式即符号的形式。
符号在代表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和作用,就是符号的内容;其四,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
关于人类文化的符号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其一,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以符号为基础的。
其二,所有的人类文化都具有符号性。
2.文化符号系统包括哪些类别?非语言文化符号系统的类别及特点是什么?文化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综合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系统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大种类:1.体势符号特点:一是体势符号的意义具有鲜明的文化背景,即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文化内容。
二是体势符号是一种既可以单独也可以综合地加以表达的文化符号。
三是体势符号具有外显性和多意性。
2.实物符号特点:第一,实物符号具有相对静止的固态属性。
第二,实物符号具有时代变迁性。
第三,实物符号的文化意义大于实物本身。
第四,实物符号是文化的载体。
3.艺术符号3.符号人类学对符号研究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符号人类学家对文化符号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一方面,关注符号背后的意义以及各种符号意义所构成的符号结构。
另一方面,关注作为文化载体的符号是如何被社会成员用来表达意义的以及这些意义又是如何互动形成社会文化结构的。
4.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有哪些联系与区别?文化象征符号具有哪些基本特性?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现象。
象征是指文化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它需要具体的场景才能加以解读。
并非所有的符号都具有象征意义。
但是象征无疑是以符号的形式作为载体的,文化象征是指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
象征符号的基本特性:象征符号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结合;象征表意性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象征表意性的外延要远远大于其形态性;象征具有普遍性、多样性以及多义性。
5.象征人类学对文化象征研究的旨趣、范式及其理论贡献是什么?象征人类学的研究旨趣是通过文化体系中的象征符号来解读其深层文化结构。
在研究范式上,象征人类学改变了以往以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从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入手,来探讨人类社会维持和发展状况的思路,而侧重从各种象征和意义入手,来理解特定文化如何影响该社会中个体思考的方式。
象征人类学对象征结构及其文化意蕴的研究表现得最具体、最深刻、最全面。
7.象征的几个重要特点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讲,象征具有两极性,象征具有多义性,象征具有综合性。
第十章文化的继承与教育1.简述社会化与文化继承的关系。
文化的继承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文化如何得以延续、发展的问题。
从内部的微观过程来看,文化的继承过程是依靠人类社会成员由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