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我不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8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8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8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大家一定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它说的是:东汉学者孔融小时候,每当家里买来又香又甜的梨子,总是拣小的吃,把大的留给哥哥。
这里,再讲一个孔融与哥哥争刑的故事。
从这一“让”一“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美德。
孔融十六岁时,朝廷宦官专权,迫害异已。
有一个名叫张俭的官吏触犯了宦官头子侯览。
侯览怀恨在心,便谎称张俭谋反朝廷,下令逮捕他。
张俭考虑到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便躲到了孔家。
孔融深深同情张俭的不幸遭遇,亲自动手,打扫干净一间密室,把他藏了起来。
后来,侯览不知怎么听说了张俭躲在孔家,便差人前来搜捕。
然而,孔融和哥哥已在前一天夜里悄悄将张俭打发走了。
差人扑了个空,只好将孔融兄弟带走了。
审讯时,孔融面无惧色地说:“张俭是我藏的,也是我放的,如果有罪,我一人承当。
孔融让梨一年级阅读
孔融让梨(1)今天,我与同桌共同阅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一个4岁的小朋友叫孔融,有一次,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时,母亲把最大的一个梨给了孔融,孔融却把这个最大的梨给了哥哥,给自己留下最小的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我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孔融他愿意将最大的的梨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要最好的,我这么大了,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
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出最大最美味的那个去吃,坚决不留给父母、爷爷奶奶。
我不禁感到一丝愧疚,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美味的菜一端上来,我总是就会毫不犹豫地去把好吃东西全部夹到自己的碗里。
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的精神,可是我总是当做耳边风。
有次坐车时,我正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来了一位小朋友和他的奶奶,我瞟了一眼,继续安坐在座位上。
我能看见小朋友用可怜的眼神看着我,就算我心再虚,可是为了我的个人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
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了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孔融都不如。
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的,做任何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让我们一起学习孔融谦让的精神吧!孔融让梨(2)自从孔融让梨之后,孔融在一夜之间就很快成为世界全国最有名的新闻人物。
全国各地的媒体对这个孔融让梨这件事情做采访,做记录。
孔融呢,也上了电视。
这一上电视,全国人民都知道孔融!不少老百姓们把孔融树立为榜样;还有那些广告商们争着拉着孔融去为了宣传而做广告。
等到了年底,小孔融也是理所当然地被评上了“十佳全国优秀少年儿童”。
这一切,当然是让少年儿童们羡慕的不得了:凭什么让他一个让梨就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孔融成名之后,顺其自然的被分到中国最有名的小学。
孔融的年龄虽小,但是他学习十分刻苦,他的脑子十分灵活。
简短的谦让的名人事例
简短的谦让的名人事例1.有关谦让的名人小故事,谁能提供5,6个,40字左右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2.山羊过河》从前,有一只白山羊和一只黑山羊,它俩都要过独木桥.一开始,它们互不相让,随后便争斗起来都掉了下去.第二次互相谦让成了好朋友.这个故事虽然脍炙人口,但是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谦让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吗?在古代,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就把互相谦让的事当作古今佳话;就是在现在,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也和谦让有关.谦让,简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人们却不怎么重视它,怎么办呢?谦让,也曾被一些学者作为主题而写文章.比如林逋就说过“屈已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的话,这不正是一句很好的,对我们很有帮助的话吗?《鹤蚌相争》,教育我们要时刻谦让,这样利人利己;“瓶子试验”,告诉我们谦让也能秩序上体现……“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气.。
2.有关谦让的名人故事谦让的名人故事1、苏格拉底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
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2、唐伯虎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是非对错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是非对错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
《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
弟(悌)于长,宜先知。
”后世常常以这个故事来教育小孩子,凡事要懂得谦让。
但孔融让梨的故事,核心真的是谦让而已吗?对于为什么拿小梨,四岁的孔融的回答是:“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按照人的天性,有其是四岁小朋友的天性,不取大梨怎么都说不过去。
但小孔融没有出于天性,确实依据“法”而拿小梨。
这个“法”,其实就是大人制定的规矩,就是儒家推崇的“忠义孝悌”这套道德规范。
儒家道德的基础,就建立在长幼尊卑有序的“忠义孝悌”上。
因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要对我孝,因为我生得比你早,所以你要对我悌。
在家庭成员之间,并没有人格和权利的平等,只有尽孝尽悌的义务。
与其说是谦让使得孔融不要大梨,还不如说是儒教使然,让梨是家长和成人所喜闻乐见的事情。
很难想象在这种伦理道德压力下,有谁会问出:“到底是凭什么,我要把梨让给哥哥?”“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了许多年,在提倡谦让的教化上一直都很有市场。
谦让可不可以提倡?当然没有问题,在任何社会里,都有公共秩序和良善习俗。
见人打招呼礼待他人,尊老爱幼,富贵了兼济他人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嘉许的有道德的行为。
谦让也一样,出于善心或亲情或爱心,自己舍不得吃梨把梨给哥哥,没有任何问题,有人自发受到道德感召学习也可以。
但是因为谦让是一种道德行为,而将不谦让这种“道德色彩”没那么高的行为判定为错,则是矫枉过正。
道德历来就只宜自律不宜他律。
无论是家长,老师,都可以认同“孔融让梨”是一种有道德的谦让行为,假如他们自己遇到了“有两个梨摆在你面前”的情况,他们受到道德感召选择小梨也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不意味着因此那个小学生就必须“学孔融让梨”,否则就是错的。
把道德水平高低与是非对错挂钩,常常会惹出一些可怕的后果来。
据《艺文类聚》引三国吴秦菁的《秦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哭是哭了,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
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
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董华英;邹静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2(000)08X
【摘要】<正>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
(4月19日《新闻晚报》)儿童电视连续剧《快乐星球》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学校组织作文比赛,用抽签的方式决定选手,抽到了小留学生汤姆,东方老师给汤姆进行辅导,先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问这位小男孩"假如是你,你会拿哪一只梨?"汤姆毫不犹豫地回答:"那还用说,当然是拿大的了!"老师"啊"了一声,明显出乎其意外,汤姆感到了老师的异样,问:"有什么不对的吗?"老师教育到道:汤姆,你想想,
【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董华英;邹静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
【相关文献】
1.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 [J], 董华英;邹静
2.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 [J], 李大彬
3.宽容是一种美德——有感于《指环》掌声欢呼之外的那几声“不” [J], 栀子;梁
彦(图)
4.在“让”与“不让”之间——由《孔融让梨》故事引发的思考 [J], 张晓华
5.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幼儿孔融让梨演讲稿
有关幼儿“孔融让梨”的演讲稿
有关幼儿“孔融让梨”的演讲稿如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是孔子第二十世孙,从小就聪明好学,深得大家的喜爱。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了一些梨子回来,放在桌子上叫孔融兄弟几个自己拿。
最小的孔融拿起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却把最大的梨子留给了哥哥们。
看到这个情景,妈妈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孔融回答说:“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梨子;我比他们小,应该吃小的梨子。
所以,我把大梨留给哥哥们,他们更需要大的梨子。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笑着夸奖孔融:“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懂得谦让和尊重长辈。
我们也要像孔融一样,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学会谦让和尊重别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谢谢大家!。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看法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看法
《智勇斗谦让》
在古代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是一个年纪轻轻却聪明才智过人的孩子,被誉为小小英雄。
在这个故事中,孔融却没有让梨。
我个人认为,孔融没有让梨的做法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社会,礼教十分重视年长者的权威和尊严。
而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孔融作为一个年纪轻轻的孩子,让梨的行为可能会被误解为对长辈的不敬。
他可能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被人误解,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保持沉默,不让梨。
我们不能忽视孔融作为一个聪明才智过人的孩子,他也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或许,他在思考之后认为自己并不必非得让梨。
也许他相信自己通过其他方式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而不是通过让梨来展示自己的尊敬和懂礼貌。
我们需要记住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
孔融选择不让梨,虽然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尊敬和礼貌有所出入,但是我们也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并尊重每个人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这个故事中,孔融没有让梨的行为确实与我们对尊敬和礼貌的理解有所出入,但是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理解他的处境,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启示。
毕竟,每个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我们不能片面地否定或批评,而是应该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
由“孔融让梨我不让”想到的……
,
更 多的 时候是 为 了方便学 校 ,方便 教师 ,
… m 4 } 一 m 1
为 了学校 的荣 誉和 影 响。家庭 教育 关怀 备至 、 体 贴入微 ,更 多 的时候 只是关 心孩 子 的学 习, 以此 来寄托 家长 自己 是 “目中无人 ”,把孩子看做 一个被 加工的产 品而 已。学校 和家庭 如果真的为孩子着想 ,就不要 以培养 适应学校 、家长 的孩子为 目
的 ,要 为他 们 创 造 出一 片 自 由徜 徉 的 碧海 、 自由翱 翔 的蓝 天 ,让 他们 在 阳光 雨露 的 滋 润 下活 泼 、 健康 地 成 长 。
( 摘自 《 教 育文摘周报 》2 0 1 3 . 7 . 3 1)
尊敬长 辈的鼓励,值得提倡。孩子的回答 ,诚实,不虚伪 ,也 同样值得称道 。 《 新
京 报 》 曾有 这 样一 则 报 道 :2 0 1 2 年 “ 六 一 ” 国际 儿童 节 前 夕 , 国务 院 总理温 家宝 在
湖南湘西武陵 山区调研扶贫 开发工作时 ,专程到当地农村小学看望慰 问师 生。5 月 2 5 日,在古丈县默戎镇毛坪村 教学点—— 毛坪小学 ,温家宝为孩子们带来 了新书 包 。当工作人员递上一个粉红色书包让总理给八岁的龙英俊时,龙英俊不接受,他
上 了一 课 — — 教 育 不 应 该 整 体 划 一 ,尊 重 和
…
保 护 孩 子 良好 的个性 是 第 一位 的 。 孩 子 是 诚 实 的 ,是 无 辜 的 ,这 一 点毫 无
簧 墨 璺
一
疑问,但孩子的回答折射 出了时下教育中的问 题 ,我们的学校、家庭何 曾为孩子的成长想过
呢 ?放 眼 现 实 , 学 校 管 理 颐 指 气 使 、 整 体划
孔融让梨读后感20篇
孔融让梨读后感20篇孔融让梨读后感1《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听的,可是它却让我难以忘记。
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
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
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最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
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
我身为哥哥,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
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最大,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
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
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
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
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
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
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
让我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孔融让梨读后感2中国自古以来,就传承着礼让兄弟姐妹的美德。
一天,我在读《三字经》,当读到“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时,发现这个章节里,有一段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十分懂事聪明。
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来,叫孔融先拿来吃,俄日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文明礼仪小故事
礼貌礼仪小故事(一):孔融让梨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就应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就应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明白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礼貌礼仪小故事(二):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我退回去。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此刻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我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我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礼貌礼仪小故事(三):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此刻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我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礼貌礼仪的体现么?礼貌礼仪小故事(四):委屈奖的来历上海公交22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一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
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
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
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
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
孔融让梨读后感(精选12篇)
孔融让梨读后感(精选12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融让梨读后感(精选12篇),欢迎大家分享。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1小时候,妈妈带我到阿姨家做客。
阿姨家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我们在玩耍时总是争抢同一个玩具,争不到还哭呢。
这时候,妈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孔融让梨》。
故事是说很久以前孔融一家人吃梨。
盘中的梨有大有小,哥哥让弟弟先拿,弟弟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但仍故意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可是我又比小弟弟大,作为哥哥,我更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呀。
”妈妈告诉我说,故事中的孔融只有4岁呢。
可他这么小就知道将好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这样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听完故事,我和妹妹再也不争抢,而是互相谦让,有时还一起玩,玩得开心极啦!孔融让梨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孔融让梨》,这本书说的是在东汉年间一群孩子吃梨的故事。
有一次,朋友给孔融家送来一筐梨,兄弟们看见了梨,个个馋的流口水,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抢梨吃,抢先挑选大个的,孔融却排在最后挑了一个小的……孔融说:“哥哥年龄大,应该吃大的,我年龄小,当然吃小的”。
通过这个故事,很让我感动,让我懂得弟弟要尊重兄长,兄长要爱护弟弟,互相都要恭敬谦让的道理。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3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邻居家送来一筐梨,他走过去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人问他:“你为什么挑小的呢?”他回答说:“哥哥们年纪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应该吃小的呀。
”我觉得孔融是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从小就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
我知道了要学会谦让,要让着比你大的和比你小的。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4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
东汉时,有个小孩叫孔融,他四岁那年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筐梨。
父亲要孔融先拿个吃,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
2021高考资料整理-孔融让梨我不让
2021高考资料整理:孔融让梨我不让一个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题,取材于“孔融做梨”的故事。
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让梨吃”,老师就做了个大叉。
孩子坚信自己没有答错!昨晚记者联系了孩子的父亲,他告诉记者,他没有想到这条微博引发的热议。
孩子在本市市区一所小学一年级。
当他看到试卷时,他也问孩子。
孩子说他不是在恶作剧。
“我问:你为什么写‘我不让吃梨?’他回答:我觉得4岁的孔融不会这么做。
我问:为什么?他回答:因为他才4岁。
”他还说,孩子对自己的回答很信服,所以没有纠正这个问题。
父亲和他沟通的时候,孩子很肯定的说会先问老师再改。
在网络热议中,大部分网友认为“老师搞错了”。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
好的行为不是考试就能学会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诚实地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在这件事情上,老师的做法确实有点武断。
我们可以批评道德教育方式有问题,但不能理直气壮地说:孔融让我拒绝梨是有道理的!有网友说这是个好问题,但是需要老师来引导孩子。
这个红十字会很没礼貌,但是孩子的回答可以理解。
第一,孩子是有规矩的,父亲授权的,按年龄分。
他们的梨比他们弟弟的大,所以不能让他们吃。
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
第二,孩子至少说了实话,比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人强。
[1]还有人说老师不让孩子说实话。
“整个社会怎么可能诚实?”无论是语言问题还是德育问题,这种判断都是不恰当的。
”其他人质疑:题目明确问“你会怎么做?“只要你用自己的方式回答,只要你不回答无关的问题,你怎么能做叉子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价值观判断是非。
目前在21世纪,我们更强调个人权益,或许“禁止”更符合主流。
有些人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举个例子,我小侄子上小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语文问题。
他说,有一点的“大”字是什么?侄儿写“狗”,被老师授予“x”。
据说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太”。
还有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有问题。
孔融让梨我不让
孔融让梨我不让《孔融让梨我不让》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学者,同时也是孔子的后裔。
他以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才华广为人知,并被誉为“千古第一具逸才”。
然而,有一次他在让梨这个小事上却遭到了一些质疑和诟病,这件事被后人传为佳话,题目就是《孔融让梨我不让》。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孔融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享有极高的声望。
一天,一位名叫让梨的小贩被带到孔融面前,他手中捧着一篮新鲜的梨子。
孔融看到梨子,立刻觉得十分诱人,不禁口水直流。
让梨小贩自告奋勇地说:“大人,这是我亲手栽种的梨子,品质上乘,您可以尝一尝。
”他慢慢递过一只梨子,目光中满是期待。
孔融接过梨子,闻了闻,果然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
孔融不禁感到口水又忍不住往下流,他心中涌起了强烈的欲望,想尽快享受这个美味。
但是,就在孔融将要咬下去的瞬间,他突然想到自己是名声在外的贤士,一个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的公仆。
他认识到,自己应该以身作则,展示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榜样。
便把梨子递给到自己身旁的朋友,说:“请你先尝一尝,我不急。
”朋友接过梨子,忍不住大咬了一口,跟孔融讨好地说:“多谢孔兄赐予美味梨子,果然非常好吃!”孔融微笑点头,感到满意。
他心中因为追求高尚品德而充满了自豪,他知道自己虽然失去了一次机会,但所得到的却是无价的品德和荣誉。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念。
孔融让梨的精神,体现了高尚的品德和奉献精神。
它告诉我们,在面临个人欲望和责任的选择时,我们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以身作则,以行动诠释真正的高尚品质。
这个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孔融的思考。
有人认为孔融让梨是表现出了他的宽容和智慧,他深知人情世故,并且拥有很高的人际交往能力。
他在表面上彬彬有礼地让梨,其实让梨小贩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利他心态和高尚品质的真正内涵。
孔融让梨并不是因为自己吃不到梨子而让给别人,而是出于责任和榜样作用的自觉选择。
然而,也有人对孔融让梨的行为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孔融放弃了自己的私利,但却没有真正解决梨子的问题。
孔融让梨读后感100字
孔融让梨读后感100字孔融让梨的故事读后感范文100字(通用11篇)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
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
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应该吃小的啦。
又说,我是哥哥,应该让着弟弟,所以把大的梨留给哥哥弟弟吃。
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
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
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
它讲述了:有一天,孔融的父亲给了孔融一个大梨,孔融就把大梨给了哥哥,父亲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大梨给哥哥呀?”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
”父亲又给了孔融一个大梨,孔融给了弟弟,父亲又问他:“你为什么要给弟弟呀?”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
”以前,妈妈买了好吃的,我觉得大的好的理所应当就是我的,我和哥哥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东西争得面红耳赤。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谦让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学习它,但不能凡事都谦让。
比如:学习上我们要你追我赶,相互比拼,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进步。
大家一定听说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自从我听说过这个故事之后,就有点眼馋,我就在家里上翻翻下找找,终于找到了这个故事。
于是,我把这故事认认真真的品读了一下。
这个故事讲了四岁的小孔融在家排名第六,有一次孔融一家在吃梨,他把大梨依次分给了兄长们,而自己则吃最小的梨。
我读后十分感动,小小的孔融居然有那么大的孝心,更何况我们比他大很多,当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吵架的时候,想到了孔融吗?自己不觉得惭愧吗?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有一对兄弟为了一套房子,打得头破血流,反目成仇。
有些人为了一套父母的房子,使用了许多恶毒的招式。
所以,我们现在以孔融为榜样,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成为新一代的好少年吧!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在四岁的时候,能够主动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和弟弟,而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孔融,字文举,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年少聪颖,才华横溢,被誉为“沛国小儒”。
据《后汉书》记载,孔融年轻时就有着仁爱之心,善于待人接物。
有一次,孔融和朋友一起去游玩,途中看到一棵枇杷树,树上的枇杷又大又香,引人垂涎。
孔融便对朋友说,“这枇杷实在太诱人了,我们摘几个尝尝吧。
”朋友却劝他说,“这枇杷是在别人的地界上,我们不应该随便摘取。
”孔融听了朋友的话,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枇杷,表示同意。
这个小小的举动,充分展现了孔融的谦让和知礼之风。
后来,孔融还有一次和朋友一起经过一片枇杷树林,树上的枇杷又香又甜,引得众人垂涎欲滴。
孔融看到一位老者正挑着担子从枇杷树林旁路过,便上前劝老者说,“老爷爷,您辛苦了,我来帮您挑担子吧。
”老者感激不已,便将担子让给了孔融。
孔融挑着担子,一边和老者聊天,一边慢慢地走着。
走了一会儿,孔融突然停下来说,“老爷爷,我看您挑的这些枇杷实在太沉了,您就让我挑一会儿吧。
”老者连忙推辞,但孔融坚持要挑,最终老者答应了。
孔融挑着担子,老者则在旁边指路。
走了一段路后,孔融突然停下来说,“老爷爷,我看您挑的这些枇杷实在太多了,您就让我挑一半吧。
”老者感动地看着孔融,连连称赞他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孔融笑着说,“这些枇杷是您辛辛苦苦栽种的,我怎能白白享受呢?”老者听后更是感动不已,连连表示感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融不仅有着高超的文学才华,更是一个知礼懂礼的人。
他的谦让和仁爱之心,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让人们对他敬佩有加。
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谦让待人,懂得感恩,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
孔融让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品质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懂得感恩,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愿我们都能像孔融一样,用自己的谦让和仁爱之心,感染身边的人,让世界充满温暖和美好。
“孔融让梨我不让”,谁的错?
“孔融让梨我不让”,谁的错?作者:逯长春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7期有一家网站上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一遁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的回答“我不会让梨”。
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顿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成为一个“微争议”。
我认为,首先要问的是:这是一道什么样的题目?这一“微争议”的直接导火索仅是一道试题。
因此,要对事件有正确理解和判断,首先须了解出题者出这道题的意图是什么?在此我们做三个假设,并试做分析。
假设一:这是一道能力测试题。
根据布鲁姆的知识分类法,知识可以分为6个难度水平: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批判,如果这道题是能力测试的话,那是什么难度水平呢?从回答来讲,实无从考究。
这道题并不是问: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那答案就是:“孔融让梨”。
也没有问:“孔融让梨”的含义是什么?那答案的核心要点就是:礼让。
如此,题目的类型,显然也仅能达到“理解”水平。
这道题并不是论述题,有论点、论据,还有写作技巧。
那样的话,得分还要考虑其论据有没有逻辑缜密的支持其论点,写作修辞。
因此,这绝不是一道能力测试题。
假设二:这是一道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试题。
因为题目询问的是人的态度,似乎涉及到价值观教育的问题。
如此,这道题是要让小学生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受到感染、熏陶,发生价值观移情,从而效仿孔融先人后己的谦恭礼让德行,并内化。
不难看出,从老师对这道题的判断得知,似乎就是价值观教育。
因为,对这道题的回答实在多样。
可以如那小学生一般回答“不让”,也可以回答“不晓得”,以孩子们丰富想象力而言,或许还有其他回答。
出题者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应该“让梨”,应该礼让。
然而,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里,价值观也具有多元性和前提性,实在不好评说答案的对与错。
至于他让不让梨,应该有其原因。
如果舍弃背后的原因和儿童丰富的想象力,给出绝对的标准,那这就是一道伪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融让梨我不让
1问题的由来
东方网4月18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一天时间里就被转发近2000次,评论400多条。
孩子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2事件回顾
孩子坚信自己没有答错
昨晚,记者联系上孩子父亲,他告诉记者,这个微博引发的热议,他也没有想到。
孩子就在本市中心城区一所小学读一年级,当他看到试卷后也问过孩子,孩子说自己不是搞恶作剧,“我问:你为啥写‘我不会让梨?’他答:我认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的。
我问:为什么呢?他答:因为他只有4岁。
”他还说,孩子十分坚信自己的答案,所以这道题他没有订正,在父亲跟他沟通时,孩子非常确定地说要问一下老师后才订正。
“其实,我的孩子并不自私,他懂得分享,每天吃饭都会给我、他妈妈还有奶奶夹菜。
”这位家长对这件事情颇感无奈。
3网友观点
反对:不应该要求人人做圣人
在网上热议中,大部分网友认为“老师判错了”。
一位网友说,这是一道好题,但需要老师去引导孩子。
这个红叉很粗暴,其实孩子答案原本无可厚非。
第一,孩子是讲规则的,父亲授权,严格按照年龄大小来分,自己的比弟弟的梨大,可以不让。
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
第二,这个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
还有人表示,老师不让孩子说真话,“怎样才能使整个社会有诚信呢?不管是作为语文题还是德育题,这样判都不合适。
”还有人质疑:题目明明问“你会怎么做?”只要答出自己做法就可以了,只要没答非所问,怎么能打叉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才可以凭价值观来判断正误。
目前,强调个人权益较多,或许“不让”才更符合主流。
有人表示感同身受,他举例说:我小外甥上小学时遇到一道语文题,说,把“大”字加上一点,是什么字?我外甥写成“犬”,被老师判了“×”,据说唯一正确答案是“太”。
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学科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点反倒没人重视,看看成年人平均每年读几本书,知识面多窄,还有以读书为兴趣的人少得可怜。
”
一些网友直接指出,这道题并不是语文题,而是思想品德题,或者是心理测试题。
赞成:小学语文课和德育无法脱节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道题有问题,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和思想道德课其实无法完全脱节,在语文试卷里出现这样的题无可厚非,“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很多,可拿这个说事就很无聊了。
人和兽的区别是人有抑制力,有是非观,懂谦让和礼貌。
这题本身就包含了对孩子是非观的培养和引导,和教人说谎根本无关。
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抢最大的,就是释放人性吗?”
也有人猜测,也许这是一道逻辑题,“这题没毛病,孔融是让梨的,如果你是孔融,那你就得让梨,这是基本的逻辑。
如果题目问:如果是你,会怎么样?那可以答:我不会让梨。
”因此,这道题和德育、智育、诚信、启蒙……都没有关系。
家长:德育应在生活中教导
让记者有些惊讶的是,这位孩子家长也不完全认为问题出在老师一方,“语文老师在试卷上打叉没有错,换位思考的话,我也会在错误答案上打叉。
正因为是语文课,教会孩子如何阅读,正确理解短文中心思想很重要,我也认为这样回答确实是错的。
”
不过,他对题目本身,即“是否需要用这个典故来教育下一代中华美德”这件事,则持保留意见。
他认为,德育课和语文课很难完全分开,德育教育是贯彻在所有行为习惯和细节方面的,不是喊口号,不仅可以在语文课上体现,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如果要教育孩子,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告诉孩子‘安全带不系,车就不动’,‘出电梯,帮忙按住开门钮,让别人先走’等”。
在他看来,教孩子这些规范,都要比让梨更贴切、更有效。
他还表示,打算一直保留着这条微博,“可能过10年后给儿子看,会非常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