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模块内容标准解读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模块内容标准解读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模块内容标
准解读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是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的一项课程
标准,旨在指导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模块内
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等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指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技术。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指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工具等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指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查询语言等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学习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系统、多媒体编程、多媒体应用等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是指学习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策略、网络安全工具等技术。

网络应用技术是指学习网络应用的基本概念、网络应用系统、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应用安全等技术。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模块内
容应包括上述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2020年最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Word版共88页)

【新课标】2020年最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Word版共88页)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 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 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 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 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 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 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课程实施考虑到不同背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倡导多元化教学 策略;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和注重证据的行动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性、真实性的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 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信 息技术行业实践者真实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创造机会使学生感 受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价值冲突,思考个体的信息行为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 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
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
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 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 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 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 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 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 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 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电子档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电子档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电子档1500字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电子档一、课程标准的背景与意义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课程,它涉及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需求。

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基本要求,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2. 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指导教师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 评价与考核:明确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提供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三、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应用需要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 教师培训与师资建设:培养和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供专业培训和课程指导。

2. 教材教辅材料的编写与出版:编写和出版适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供学生使用。

3. 实施和评估: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实施,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前景与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课程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应用的扩展,课程标准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同时,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也面临着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教师素质的差异等挑战,需要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同努力,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做出不断努力和创新。

2012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012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6年8月25日征求意见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四个内容领域之一,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内容。

为规范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本纲要立足于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背景,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内容、教材编写及教学活动等方面做以下规定。

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感,为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打下基础。

1.基础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区别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二是各年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各有侧重,义务教育阶段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将学生“领进门”,为其日后能够驰骋于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打下基础。

2.技术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突显操作性和工具性特色,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渐积累必要的技术应用经验。

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具有双重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特色还体现在使学生初步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概念与原理,开始体验其技术思想和方法。

3.综合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它学习领域结合起来,与其它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开放性的课程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认识的完整性。

12级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文科)

12级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文科)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实验)大纲(文科类专业适用)(Fundamentals of Colle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学时 70 )一、前言《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共70学时,3.5学分,其中上机30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期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1.教学基本要求《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

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包括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在WindowsXP操作系统环境下管理计算机资源、正确理解与使用网络资源、在学习工作中运用办公软件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能力。

2.教学方法(1)本课程的目标之一是以通俗的语言和案例介绍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和重要概念,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管理,各课程组按教学模块分组,每模块组教师要对各自负责的模块中的案例和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

(2)以上基本要求可以根据所面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在教学过程(或教材)中按不同的思路进行组织。

(3)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即要求在配备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室上课,同时要求机房配备并配备大屏幕、投影仪与麦克风等设备,以便教师进行操作演示。

(4)要发挥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探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

2012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是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统一规范,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定位。

该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应具备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其次,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该标准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开发和信息技术创新实践。

这些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技能要求,为学生全面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具体指导。

另外,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

该标准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该标准还要求评价方式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要求。

该标准要求学校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服务。

同时,学校还应合理配置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保障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总之,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和教师应严格按照该标准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服务,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word教案全集完整版

信息技术word教案全集完整版

Word可以与PowerPoint协同工作, 将Word文档中的内容转换为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者将 PowerPoint演示文稿转换为Word文 档进行编辑和排版。
03
与其他Office组件协 同
Word还可以与其他Office组件如 Outlook、Access等协同工作,实现 信息的共享和交换,提高工作效率。
文档编辑区
用于输入和编辑文本内容。
标题栏
显示当前文档名称及程序图标 。
工具栏
提供常用命令的快捷按钮,如 保存、撤销、恢复等。
状态栏
显示当前文档状态及光标位置 等信息。
文档创建与保存
创建新文档
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 ,或点击工具栏中的“新建”按钮。
另存为功能
可将当前文档以其他名称或格式保存 。
编辑图片
选中插入的图片,利用图 片工具栏进行裁剪、缩放 、旋转、调整亮度对比度 等操作。
设置图片格式
右键点击图片,选择“设 置图片格式”,在弹出的 对话框中设置图片的环绕 方式、对齐方式等。
艺术字插入与编辑
插入艺术字
01
点击“插入”菜单,选择“艺术字”选项,从预设样式中选择
合适的艺术字样式插入。
编辑艺术字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提出的“存储程序控制 ”原理,即以二进制形式表示数 据和指令,程序和数据存放在存 储器中,计算机能够自动地逐条
取出指令并执行。
计算机网络基础
0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02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 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 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 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 现网络的硬件、软件及资源共 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教案Word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教案Word

信息技术教案Word篇第1课初识Word(信息技术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窗口。

(2)使学生初步了解Word 窗口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使学生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 窗口功能区及其重要功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Word 作品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图文并茂Word 作品.漂亮不漂亮?它们是用美国Microsoft(微软)公司Office 办公系统中的Word 做的。

想不想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Word 。

二、新授1.启动Word演示操作步骤:单击任务栏上的“开始"按钮,指向“程序(P)”,单击“Microsoft Word”。

出现Word 窗口。

师:通过开始菜单可以启动Word 窗口,双击桌面上Word 的快捷方式的图标,同样也可以启动Word .练一练通过双击桌面上的快捷图标启动Word 。

议一议哪种启动方法好?2.认识Word 窗口师:Word 窗口和Windows应用程序窗口很相似,你能记住窗口中的哪些名称呢?练一练1.说出下面窗口中的各部分名称。

课堂作业议一议你能用几种方法关闭“Word ”窗口?第2课走进word(信息技术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窗口。

(2)使学生初步了解Word 窗口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3)使学生初步了解文件的保存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使学生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 窗口功能区及其重要功能.[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Word 作品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图文并茂Word 作品(激趣)。

漂亮不漂亮?它们是用美国Microsoft(微软)公司Office 办公系统中的Word 做的。

想不想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Word 。

二、新授说出窗口中各部分的功能.小明发现这个窗口中还有这样的两行特殊的小按钮:这是工具栏,上面一行是常用工具栏,下面一行是格式工具栏,单击工具栏上的按钮,就可以完成指定的操作.Word窗口中可以有许多工具栏,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工具栏。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94598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94598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牲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

我国素质教育的培养对象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加速社会的发展。

2、提高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与其他各学科整合。

注重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运用和实践,使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遇到的问题获取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3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在擅自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

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技术的价值,积极地参与到技术的利用和创新中去。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的必修课,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计算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变成单纯的计算机操作、软件使用大技能课。

如果这样,就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真正了解信息技术的意义和用途。

二、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是操作性强的课程,其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必须遵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3、在任务驱动中掌握信息技术,认识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落后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2012信息技术学科说明书

2012信息技术学科说明书

信息加工与表达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地运用文字处理软件和图表处理软件等信息加工的工具,会选择适当的加工方法和较好的表达方式去有效地表达信息,呈现自己所想要达到的意图。

内容标准:一、掌握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基本方法、工作过程、基本特征二、能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三、能熟练地使用图表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四、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例证性试题:一、掌握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基本方法、工作过程、基本特征1•小学一年级学生丽丽在做一道数学题:将一组数字8、6、5、9、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

丽丽用了一分钟把题做了出来。

而她哥哥说她做得太慢了,如果用计算机编程解决,能在几秒钟内将这道题解决。

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A.信息加工的方式是唯一的B.所有的问题用计算机编程解决都比人工快C.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信息加工的方式D.采用人工方式处理信息一定会优于计算机编程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及其基本特征。

信息加工的方法很多,选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综合考量,考量因素包括: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经济效益、自身条件等。

2.某中学1000名同学期末考试后,要进行排序、计算平均分等统计工作,以下最适合该任务的软件是()。

A.写字板 E.计算器 C. Excel D. Word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加工的工具很多,要根据信息的类型和加工的目的加以选择。

如文字类信息一般使用Word、WPS等工具软件,图形图像类信息一般使用画图、Photoshop等工具软件,Excel、数据库等工具软件则适合完成大量数据的存储、计算、检索等任务。

3.某卫星发射升空后,在距地面500千米处需要启动卫星上的小发动机进行变轨。

这一控制过程的算法描述如下:For x=-8 to 8 step 0.01Y=sin(x) Pset(x,y) Next xA. 一B. 二C.三D.四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信息的编程加工。

2012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0分)

2012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0分)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占10分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电子档2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电子档2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电子档1500字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电子档信息技术(Computer Science),是一门关于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科学基础的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指制定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要求,规范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标准。

下面是一个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电子档,共1500字。

1. 课程概述信息技术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

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思维、信息处理与管理、网络与通信等内容。

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 掌握常见的信息处理与管理工具和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 理解网络与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够使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 具备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能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3. 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功能- 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网络基础- 数据库基础知识3.2 计算思维- 算法与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3.3 信息处理与管理-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表达- 数据库设计与管理- 数据挖掘与信息检索-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3.4 网络与通信-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互联网技术与应用- 网络安全与防护- 媒体与数字通信技术4. 课程要求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如下:-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维护;- 能够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熟练掌握常见的信息处理与管理工具和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 理解网络与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够使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 具备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能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保护个人隐私。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Word文档2篇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Word文档2篇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Word文档2信息科技课程标准Word文档2精选2篇(一)很抱歉,但我不能为您提供一个完好的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Word文档。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主题,其范围广泛,会涵盖计算机根底知识、软件开发、网络平安、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的内容。

然而,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大致的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框架,供您参考。

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教学目的,对这个框架进展修改、调整和补充。

1. 课程概述a. 课程目的和理念b. 课程构造和安排c. 学生要求和先修知识2. 计算机根底知识a.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根本原理b. 操作系统和文件管理c. 数据构造和算法d. 数据库和数据管理e. 编程根底〔如Java、Python等〕f. 程序设计思维和逻辑g. 网络根底知识h. 数据平安和隐私保护3. 软件开发a. 软件生命周期和开发流程b. 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c. 编码标准和工程管理d. 软件测试和调试e. 软件质量保证和维护f. 挪动应用开发g. 网站设计和开发h. 数据可视化和用户界面设计4. 网络平安a. 网络攻防根底知识b. 网络平安威胁和常见攻击方式c. 防范措施和平安策略d. 网络平安监测和响应e. 数据加密和解密f.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g. 网络隐私和数字足迹h. 社交媒体和网络道德5. 人工智能a.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根底b. 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c. 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d. 数据挖掘和机器智能e. 人工智能伦理和法律问题f. 人工智能应用和开展趋势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架,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对其进展扩展和调整。

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信息科技课程标准Word文档2精选2篇(二)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电子档一、课程目的1、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运用的根本才能,包括信息素养、信息获取和处理、信息交流与共享等方面的才能。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才能,使他们在信息社会中可以有效地与别人协作。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模块内容标准解读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模块内容标准解读

作者: 段青
作者机构: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海南海口570203
出版物刊名: 中国电化教育
页码: 28-3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0期
主题词: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基础模块 内容标准 解读
摘要:�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小学和初中基础模块的专题有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与加工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

该模块以基础性作为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

基础性体现为信息技术的常识性内容、必备操作、基本应用能力。

在小学和初中的内容目标和层次水平的处理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逐层递进、螺旋上升,小学部分侧重于观察、认识和了解,初中部分侧重于观察、尝试、操作体验和简单的综合应用。

基础模块内容标准的主要特点,一是适应教学需求,突出教学内容的具体表达和目标层次的恰当描述,在条目的内容描述中,把各单元的知识点和教学范围逐一列出,便于师生把握教学内容和尺度;二是顺应技术发展,强调内容目标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把脉技术的发展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应该作为教学范畴的技术内容引入到标准之中;三是转变惟技能训练,注重技术内涵和技术文化的渗透,在强调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师生关注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关注技术内涵的理解和提炼。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1. 信息技术基础1.1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归口:现代教育技术教研室课程代码:适用专业:五年制学生学时数:36学分:2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办公自动化、课件制作等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1.2 课程性质与设置依据该课程是一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学生的公共平台课程,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技能课程。

它旨在为高职高专各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操作所必需的知识与技巧,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Office 2010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网络基础知识及应用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并为将来运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信息技术、Windows 7和MS Office 2010的工作平台下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能更为出色地完成毕业论文,并适应市场对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要求。

1.3.1 能力目标A1.能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解决计算机的常见问题(包括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常识);A2.能熟练使用一种汉字(键盘)输入方法;A3.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Internet)的初步知识,能够使用IE浏览器软件进行信息的检索与下载,能够使用“Outlook Express”软件收发邮件;A4.能熟练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A5.能熟练运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进行文档的编辑与排版;;A6.能熟练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进行电子表格数据的编辑、处理、统计及分析;A7.能掌握多媒体演示软件的基本知识,熟练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10”制作演示文稿。

1.3.2 知识目标K1.了解计算机的概念、类型、应用领域、系统的组成与配置及主要技术指标,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和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防治;K2.熟悉键盘,了解五笔输入法的基本输入原理,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K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因特网的接入方式和简单应用(包括拨号连接、浏览器(IE6.0)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和搜索引擎的使用);K4.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组成和分类,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K5.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概念、中文Word 2010的基本功能和运行环境,掌握Word 中的对象操作方法和Word的表格制作、数据的统计和排序方法;K6.了解中文Excel 2010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掌握工作表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公式的输入与常用函数的使用和记录的排序、筛选、查找和分类汇总,掌握图表的创建和格式设置;K7.了解中文PowerPoint 2010的功能、运行环境,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和保存方法,掌握幻灯片的制作、文字编排、图片和图表插入及幻灯片放映效果的设置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

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

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

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

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中阶段则从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入手,借助几种比较典型算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体会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作用及其魅力。

本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力求完备,尽量刻画出主要知识点或教学范围,并以过程化描述或者举例描述的方式表达该类知识点应达到的难度水平,但不以穷举知识点为追求。

在内容的表述中,其排列顺序既力图表达学科知识的聚类特性,也努力体现知识分类和认知水平上的层次差异。

本标准系统地规划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希望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框架,以供各地各校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时参考。

同时也建议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参考本标准制定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标准;鼓励各地在参考本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以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例,部分学校已经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经验,其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超越了本标准的要求,有条件设计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设建议本标准针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中和高中阶段为非零起点。

对于部分地区中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小规模短时间补课、课间开放实验室、个别指导、分类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等各种针对性措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假设某个模块的学习需要低学段相关模块的学习作为基础,而学生缺乏这种基础,地方或学校还可以参考低学段的相关模块开设课程。

例如,若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则在高中阶段可以参照初中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设计自己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三年级。

较迟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应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采取适当调整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达到规定要求。

一些确有条件在一年级或二年级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或学校,建议在让学生“入门”和“感悟”的原则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

各地各校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高中教育阶段原则上应确保每周2课时,且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

每周1课时的情况一般应尽量保证在小学阶段三至六年级和初中阶段七至八年级持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若条件允许每周2课时,则建议设置为两节课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课程内容描述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

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入门”和“机器人入门”。

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

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基础模块是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

专题一:硬件基础与系统管理包括: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组成;计算机软件与操作系统;信息安全小学: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组成,Windows基本操作,键盘指法、汉字输入,了解什么是信息、获取信息的途径,辨别信息的真伪,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

中学: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演变,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信息的存储单位及大小,什么是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简介,设置账户和口令,鉴别网络虚假信息和诈骗信息。

专题二:信息加工与表达包括:文本与表格;图形(小学画图)与图片(初中编辑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初中)。

具体内容:小学:文本编辑的基本过程,常见的文本编辑工具简介,在编辑工具中如何正确输入文本,对文本块进行编辑处理,对文本进行排版,在文本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绘制表格。

计算机画图。

播放动画,设计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

音频文件的获取与播放,录制声音,使用音频编辑软件裁剪、拼接。

初中:设计文本排版格式,对文本文件进行编辑修改(查找替换工具、批量修改、文件合并、批阅模式等),绘制或套用表格,利用电子表格进行简单数据的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

图片采集的方法,图片的编辑处理。

动画的基本原理,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多种动画形式的异同;编辑图层和元件,综合运用多种动画形式设计动画作品,表达创意。

了解多种音频采集的方法。

能使用简单的工具软件播放与管理声音文件。

能根据需要使用简单工具软件对音频做降噪、剪接与合成等处理。

视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视频作品的播放。

视频、动画及其表达效果的异同。

专题三:网络与信息交流包括:信息网络;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网络浏览;具体内容:小学:网络浏览与搜索,网络信息的保存,文明上网,电子邮箱的申请与注册,收发电子邮件。

初中:网络的分类、组成和功能。

IP地址、域名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法。

因特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利用关键词组合搜索信息;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简介,建立自己的博客,如何正确收发电子邮件。

拓展模块一:小学:算法与程序入门初中:算法与程序设计小学:logo程序设计语言。

Logo语言简介,小海龟行走命令,设置画图命令,重复命令,嵌套,过程。

初中:程序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什么是程序设计语言。

可视编程环境。

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数据分类,常量、变量、运算符、函数,算法与程序结构,数组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调试程序。

拓展模块二:小学:机器人入门初中: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小学:机器人及应用,我国中小学教学用机器人简介机器人硬件的连接与拼装,如何编写机器人程序,机器人仿真软件编程,机器人躲避障碍。

初中:机器人常用传感器(触动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特殊传感器)机器人制作方法(设计与搭建、在计算机上创建程序、将程序下载到机器人上、程序的执行与测试)机器人制作实例(机器人行走、机器人走图形、碰碰车、灭火机器人、循线机器人、机器人足球比赛介绍)。

(二)初中部分基础模块本模块相比小学阶段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加强,不仅要感悟信息文化,更要顺应信息文化。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常见信息技术硬件的分类与构成,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分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技术的一般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加工的能力,理解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工作,具备初步的跨工具迁移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感悟多媒体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网络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水平,提高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能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掌握网络社交的基本礼仪,学会自我保护。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

拓展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本模块与小学模块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相同,以程序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不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以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思想的体验为旨归,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个性塑造”阶段。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借助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概念、过程、方法;能从简单生活问题出发,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算法的价值。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

拓展模块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本模块的设置与小学模块的宗旨是一样,目的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了解机器人及相关技术的机会,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学习的“专利”,但相比小学阶段,本模块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增强,强调设计与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