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资源: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1)-精选文档
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1)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感情色彩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名称说法变化。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题解析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题解析阅读文言文的技巧- 理解上下文:阅读文言文时,重要的是理解上下文的整体意思。
要仔细阅读全文,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句子之间的衔接。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理解上下文:阅读文言文时,重要的是理解上下文的整体意思。
要仔细阅读全文,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句子之间的衔接。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 重点关注关键词: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常常是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所在。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些词汇,并尝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重点关注关键词: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常常是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所在。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些词汇,并尝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学效果。
要注意辨别并理解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学效果。
要注意辨别并理解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答题解析的策略- 理解题意:在答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理解题目要求有助于准确回答问题。
理解题意:在答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理解题目要求有助于准确回答问题。
- 仔细审题:细致审题是避免错误的关键。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这些词会提供关于答案的线索。
仔细审题:细致审题是避免错误的关键。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这些词会提供关于答案的线索。
- 排除干扰选项:在选择题中,排除明显错误或无关的选项可以缩小答案范围,提高正确答案的概率。
针对每个选项,仔细分析其与题目的关联。
排除干扰选项:在选择题中,排除明显错误或无关的选项可以缩小答案范围,提高正确答案的概率。
针对每个选项,仔细分析其与题目的关联。
- 互证方法: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采用互证方法来解答。
即通过文中的各种线索,结合自己的理解,推导出最有可能的答案。
互证方法: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采用互证方法来解答。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篇一: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题型梳理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下面哪一(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等方式加以提问。
2、翻译题:即将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
3、简答题多进入文本内里,关乎课文整体的把握,包括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评论、艺术手法的剖析以及选文间的比较辨析及延伸拓展。
1二、应对技巧针对不同的题型,复习和应考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近年语文中考中,选择题仍以词义辨析为主,具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是重点。
这类题一方面仍倚赖同学平日积累,反复训练,触类旁通,以至对一些重点字词刻骨铭心,另一方面做此类题特别要注意审题,到底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另外,做选择题除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外,还可讲究方法,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选项词语进行意义、用法、语法位置的分析与判断。
翻译题今年将出现在课外文言文考查中,因此基本字词义的掌握程度及翻译技巧的把握将成为关键。
文言翻译不是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只是有时呈现出来的译句语言不够通顺,导致文意晦涩难懂。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变化,句式也会适当发生改变。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一)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一)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导言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技巧和方法•背景了解–在阅读文言文之前,了解文章背景和文化背景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了解作者背景、作品时期、涉及的历史事件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背后的意图。
•词语分析–文言文中存在大量古词汇和繁复的文言词语,学生可以借助辞典或者在线工具进行查找和分析。
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理解整个句子和段落的意思非常重要。
•句子结构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学会识别主谓宾的关系,理解修饰成分的作用,有助于把握整个句子的信息。
可以通过划分句子成分、标注关系等方式进行分析。
•阅读技巧–快速阅读:初次阅读时,可以使用快速阅读的技巧,不求完全理解每个词语,而是追求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大意。
–多次阅读:多次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文章,第一遍可以了解大意,第二遍可以注重细节,第三遍可以重点理解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等。
–梳理逻辑:文言文阅读常常涉及到逻辑关系,学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或者列举关键词句的方式,梳理文章的逻辑关系,帮助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作品比较–学生可以比较不同作者和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发展和演变,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作品的独特之处。
•背诵模仿–通过背诵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背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为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上述所提到的背景了解、词语分析、句子结构分析、阅读技巧、作品比较和背诵模仿是学习文言文必备的技能。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提高语文成绩,享受文言文的魅力。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中考是每个初中学生都要经历的一场考试,而语文阅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介绍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及真题实战,特别是涵盖了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1. 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在语文阅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要想解题得分,考生需要掌握以下方法:(1) 首先静下心来,通读全文。
读完后回顾一下,了解大体意思;(2) 找出问题,仔细阅读选项中涉及到的句子或段落;(3) 根据选项中出现的关键词去定位原文内容;(4) 最后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匹配程度,选择正确答案。
2. 认识理解题认识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中生词或词语的理解程度。
考生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通读全文,理解文本大意;(2) 判断问句的层次和侧重点,确定所需要寻找的知识点;(3) 基于上下文理解、词义猜想等方法理解生词或词语,整理出正确答案。
3. 短文写作题短文写作题分为两部分,分别是阅读文章和写作题目。
考生应该按照以下步骤完成这道题:(1) 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2) 观察题目和要求,分析结构和写作要求;(3) 以现有知识组织思考,撰写短文。
二、文言文阅读真题实战1. 文言文阅读题上册五语考古文陈友于《头陀箴》中说:“持鉢乞食之人,以空心忘物,则外物不应破空而入,心亦不被尘埃而染污”。
这里的“空心”指的是A. 心中没有杂念B. 心中空虚无物C. 心中有空间D. 心中虚胖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可知题目关键在于“空心”二字,通过分析文句可知,“空心”指的是“持鉢乞食之人的心”,而且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空心”指“心中空虚无物”,因此答案为B。
2. 文言文阅读题《孙子兵法》:“不失民之心,不失天下之心”。
其意是什么?A. 对手二心B. 顺应民心C. 知晓天时D. 符合天意答案:B解析:根据“不失民之心,不失天下之心”可知,此处是论述如何保持一国民众的信心和认同度。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大全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大全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主产生惧怕。
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因此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文言文答题技巧掌握1.文言实词要掌握!实词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或选择。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了解重点才可以对症下药。
2.文言文实词的考试中,一般出现考点都是有重点词汇划分的。
要确定你所在的年级那些事经常考到或者做题碰到频率很高的词汇,这些词汇就是重点家考点了。
找到这些词汇,掌握它,你就是成功的了。
3.但是往往有时候不会考到我们掌握的词汇,那么该怎么办呢?词汇的掌握会引导你一定的方法,比如我熟悉词类活用的词,那么我就可以去一反三来试着看看能不能对照我新碰到的这个词汇。
4.在文言文题目考查中,还有最为重要的虚词考查,这个就得靠同学们多联系多记忆了。
般初中常考虚词就是25个左右,高中会增加一些。
这些虚词基本就是有固定的用法,需要记忆和练习,熟能生巧!5.最后可能就是文言文的翻译题,翻译题看起来复杂,其实不会很难。
基本方法就是六字诀:对(对照原文翻译,大意与原文一直)、换(古今意思要会换,古义幻城现代汉语)、调(调整语序)、留(保留专业术语)、增(增加或补充原文缺少的一些成分)、删(删掉原文多余的成分)。
总之就是要把这句话翻译通顺,意思大体一致。
6.文言文需要我们平常培养我们的口感和断句,所以必须时常诵读。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中考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及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一般会考到实词、虚词、句子翻译、文意理解。
今天小唯唯带大家来把这四大块儿一网打尽。
实词解释技法一:语境推断法即解释词语含义时,要紧扣上下文意思,结合语境推断理解。
以“乃募能使者”中的“使”为例,此句除“使”字外,可翻译为“于是招募能够……的人”,再结合上文“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汉朝正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
据此可推断出“使”是“出使”的意思。
技法二:课内迁移法首先,回忆课内学过的句中加点词的义项;其次,将其一一代入句中进行验证,看哪一个义项符合句意和语境。
以“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中的“去”为例,课内《岳阳楼记》中“则有去国怀乡”的“去”意思为“离开”,将该意思代入句中,符合语境。
据此可推断出“去”是“离开”的意思。
技法三:联想相关成语、词语的本义,推断词义“吾始困时”的“困”,借助“济困扶危”来联想,可推断出“困”是“贫困”的意思。
技法四:根据句式结构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很多分句结构一致的复句,对应位置的字(词)义常常是相同或相反的。
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句中“急湍”与“猛浪”相对,“箭”与“奔”相对,“箭”是“弓箭”的意思,名词,那么“奔”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出“奔”为“飞奔的马”之意)。
虚词解释技法一:代入检验法陕西中考对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同学们较为熟知的句子,所以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将它代入选项中进行检验,就可以判断出其与课外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是否相同。
技法二: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四组句子,让同学们判断每组两个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将两个句子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及用法代入另一句中来理解,看句意是否通顺,如果通顺,那两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不通顺,就不一样。
句子翻译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然后断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及解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主要考查四类内容:①文言文词语理解;②句子停顿划分;③句子翻译;④内容理解。
典型的考试形式包括课内单篇阅读、课内比较阅读、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单篇阅读和课外比较阅读。
以下是文言文答题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因此,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研究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研究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实用方法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实用方法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道难题,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阅读理解时常感到头疼。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阅读题。
一、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1. 了解常用文言文词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可以通过背诵、记忆来提高自己的词汇量。
2. 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熟悉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对于理解句子结构和句子间的关系很有帮助。
可以通过参考文言文语法书籍或者请教老师来提高对文言文语法的掌握程度。
二、了解文言文阅读的题型特点1. 理清题干要求:在解答文言文阅读题之前,先读懂题干要求,了解题目要求你找出文章的哪些信息。
通常文言文阅读题要求考生理解词义、猜测句意、辨析句子结构等。
2. 抓住关键词:在阅读文言文文章时,抓住关键词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和具体细节,从而答对阅读题。
三、运用有效的解题方法1. 上下求索法:对于一些较难的阅读题目,可以通过上下求索法来解答。
先读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相关内容,逐个解答问题,最后进行比较,找出正确答案。
2. 理解上下文的关系:文言文篇章结构复杂,词义多变,理解上下文的关系对于正确解答阅读题非常重要。
在阅读时注意识别上下文中的转折、因果、递进等关系词,帮助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
3. 多看多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解题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
可以多读一些文言文文章,多做一些文言文阅读题,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四、辅助工具的使用1. 查阅工具书: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工具书,如《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国历代文选》等,帮助理解生词、疑问句的意思。
2. 请教老师或同学: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解题困惑时,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总结起来,要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需要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题型特点,运用有效的解题方法,多做练习,并适时使用辅助工具。
希望以上方法对同学们在中考语文复习中有所帮助。
《中考试题资源: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中考试题资源: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3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文言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掌握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解析文言文阅读题的基本步骤出发,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阅读题。
一、解析文言文阅读题的基本步骤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了解题目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
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例如“问”,“求”等,以明确题目所需回答的内容或解题方向。
2.整体把握:通读文言文短文,了解其大致内容和文体特点。
抓取段落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文意。
3.分析句子:逐句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特点。
辨析句子中的主谓宾、修饰成分、补语等,理解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
4.理解词义:学习并记忆文言文专有词汇和常见词义。
通过词义猜测法推测生僻或不熟悉的词语的意思。
5.推理答案:根据上述分析和理解,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逻辑推理。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或解释句子的意思,保证自己对文意的准确理解。
6.选择答案:根据分析和推理,选择最符合文意的答案。
注意排除干扰项和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解题技巧1.注意理解题干:在解题过程中,理解题干是关键。
仔细阅读题目,理清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或要求回答的内容。
2.把握上下文语境及逻辑关系:文言文阅读题往往存在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注重理解上下文的语境,在上下文中寻找线索,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推演。
3.注重细节理解:文言文阅读题中通常有一些细节问题,如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需要通过细心观察和理解文章细节来回答。
注重抓取关键词和句子,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
4.注意代指推断: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代词或代名词来指代前文中的人物或事物。
透彻理解代指词的意义,推测其所指代的人物或事物,补全相关信息。
5.重视词语解释: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或不常见的词语,要注重通读和分析句子,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中考语文易错题系列文言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
中考语文易错题系列文言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文言文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但由于其古老、繁琐的特点,很多学生在阅读和解题过程中容易出错。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考点,下面将介绍一些文言文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
一、了解文言文基本语法文言文的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差异,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是理解和解题的前提。
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的词汇和常用句型,比如“曰”、“乃”、“则”等常见的副词和连词,以及用于表达主谓宾关系的句式。
其次是掌握句子成分的特点,比如文言文通常采用主谓宾的语序,主语和谓语往往位于句首和句末。
此外,文言文使用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词汇意义和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二、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常常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和分析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能帮助解答与修辞相关的题目。
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
例如,当遇到一篇文言文描述春天的文章时,可以注意作者是否使用了比喻手法来形容花草的美丽,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或者段落的意义。
三、注重上下文的联系文言文中常常使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意思,因此,理解一句话的意思时,不能仅仅根据该句本身进行理解,而是需考虑上下文的联系。
有时候,一句话的意思可能需要通过前后的句子进行推断,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揣摩作者的用意。
因此,在解答题目时,切记不要孤立地理解每一句话,要注重上下文的综合分析。
四、注意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文言文是古代的语言体系,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
对于特定时期、特定作者的文言文,了解其背景和环境对于正确理解文章意义非常重要。
有时候,了解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从而准确选择答案。
因此,在备考文言文阅读时,了解相关历史知识,读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名著,可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胸有成竹。
综上所述,要想在中考语文中轻松应对文言文阅读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理解句子成分和常用句型。
初中语文中的古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古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古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阅读古文,学生既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又能够深入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文化。
然而,由于古文的特殊语言风格和复杂结构,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和解题。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的古文阅读题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一、古文阅读题解析1. 题目类型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古文阅读题通常包括填空、完成句子、判断、翻译、注释和简答题等。
学生在解答这些题目时,首先需要了解题目要求,然后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解题技巧(1)通读全文:在解答古文阅读题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这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注重句法结构:古文阅读题中的句子结构常常较为复杂,学生需要注意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3)注重词义猜测:古文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词义。
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古汉字的意义和用法,以避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产生困扰。
(4)注意修辞手法:古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例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解题技巧1. 针对填空题:通读全文,抓住句子的主旨,理解每个句子的意义。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空格,保持句子的语义连贯和完整。
2. 针对翻译题:仔细阅读句子,理解句子的主旨和结构。
将句子中的古汉字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句子的语义准确和流畅。
3. 针对判断题:通读全文,仔细阅读每个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境,判断判断题的正误。
4. 针对注释题:在阅读古文时,注意阅读文章的注释部分,理解注释的内容和作用。
根据注释的解释和解题要求,正确回答问题。
5. 针对简答题: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旨和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
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题是中考语文必考的题目。
那么,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技巧有哪些?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一起来看看吧!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1(1)文学常识:填空形式,注意“三要素”①文章题目②作者姓名③作者朝代。
其他如:作者的字号、对作者的评价、相关作品等不会作为考试内容。
(2)文中名句的默写:空出两个句子,根据前后句填空。
要注意平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
(3)朗读节奏的划分:这种题要求考生用“/”来划出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提示,如告诉考生划两处或三处。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应对这一题型,我们教给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
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4)解释实词、虚词的含义。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5)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
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
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
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
这些题一般不是自由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
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7)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2一、断句类型题断句题通常分为二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子内部的停顿(根据句子当中的语法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试题资源: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导读: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3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
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文意。
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②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上面例句中,名词“水”、“军”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游泳”、“驻军”。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前出事表》)上面例句中,句①中“善”和句②中的“亲”、“远”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均为动词,分别解释为“交好”,“亲近”、“远离”。
3)名词作状语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②其一犬坐于前。
(《狼》)上面例句中,句①中的“箕畚”意为“用箕畚”,句②中的“犬”意为“像狗一样”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怎么样”的意思。
如: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上面例句中,①中的“生”和“肉”意为“使……复生”和“使……长肉”,②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5)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如: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上面例句中,①中的“异”和②中的“奇”和“宾客”为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感到奇怪”、“认为与众不同”、“把……当作宾客”。
以上五类为常见的词类活用,此外,较为少见的还有: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第一个“圣”和第一个“愚”作名词,意为“圣人”和“愚人”。
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活用后,应译为“来到这里的人”。
(二)特殊句式了解和掌握文言句式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另一重要环节,为明了起见,将其列表如下:(表格内容见本期16页表格)(三)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基本方法有六种,即:对、换、删、补、调、留(见下表)。
(表格内容见本期17页表格)能力训练(一)崔枢举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
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势疾不起,番人重土殡,脱①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
曰:“某有一珠价万缗②,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
敢以奉君。
”崔受之。
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③于阡陌。
后一年,崔游丐亳州。
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
乃于亳来追捕。
崔曰:“倘窀穸④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
”遂剖棺,得其珠。
注释:①脱:如果。
②缗(mín):一千文铜钱串在一起为一缗。
③瘗(yì):埋葬。
④窀穸(zhūnxī):墓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崔枢举进士()②其人得疾既笃()③脱殁()④荷君见顾()⑤实至宝也()⑥崔游丐亳州()2.“君能终始之否”中“终始”的含义是()。
A.从始至终,即从头到尾保持友谊()。
B.使“始”终,使当初的友谊保持到底。
C.终止当初(的友谊)。
D.最后和开头(保持友谊)。
3.“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两句中两个“见”字,与下面“见”字相同的一项是A.曹刿请见B.扁鹊见蔡桓公C.远见卓识D.见教(二)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
仁师至,悉脱去杻械,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
还报,敕使将往决之。
大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深为足下忧之。
”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万一暗短,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
”伏伽惭而退。
及敕使至,更讯诸囚,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
”无一人异辞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收系满狱()②崔仁师覆按之()③与饮食汤沐()④止坐其魁首十余人()⑤自规免罪()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悉脱去竏械竏械:刑具B.敕使将往决之敕使:宦官C.万一暗短暗短:愚昧短浅D.事无枉滥枉滥:冤屈失实(三)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
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官绂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枵③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注释:①衮(gǔn)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
②绂(fú)绣:祭祀时穿的礼服。
③枵(xiāo)腹:空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乃丧厥躯()②适以自杀()③孰非我为()④会伺其间()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指代什么。
口吐经纬()遂为文章()3.“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中的“之”指代,“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中的哪两个“为”的意思是相同的?_______。
(四)随州①大洪山李遥杀人亡命。
逾年,至秭归,过市,见鬻柱杖者,等闲②以数十钱买之。
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
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
”遂以告官司。
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③。
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
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山杀人之罪遂败。
卒不知鬻杖者何人。
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注释:①随州:古州名,今湖北境内。
②等闲:轻易,随意。
③榜掠备至:受尽拷打。
1.上文中有三个“市”字,“过市”、“市人”中的“市”的词性是,意为;“以数十钱市之”中“市”的词性是,意为。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语句:①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②卒未有以自明(五)唐高祖第三女,微时嫁柴绍。
高祖起义兵,绍与妻谋曰:“尊公欲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惧后害,为计若何?”妻曰:“公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别自为计。
”绍即间行赴太原,妻乃归鄠县,散家资,起兵以应高祖,得兵七万人,与太宗俱围京城。
号曰“娘子军”。
京城平,封平阳公主。
葬时,特用鼓吹,以赏军功。
1.与“绍即间行赴太原”一句中“间”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岂远千里哉。
D.项伯杀人,臣活之。
2.翻译下列句子:①尊公欲扫清多难________②为计若何________(六)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①难近②。
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辞之官。
注释:①使酒:因酒纵性谓之使酒。
②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
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欲以为御史大夫 B.河东吾股肱郡C.待罪河东D.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2.选出“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正确解释。
()A.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B.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C.我担心天下的人,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D.我担心天下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人,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