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模型方法及模型建构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模型方法及模型建构谭永平(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已经成为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的重要方式就是进行模型建构活动。
要较全面地理解模型方法的作用,既需要以进行一定数量的模型建构活动为基础,更需要在模型建构活动中实现行为与思维的统一。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模型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中,明确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或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的规定。
这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如此重视“模型”。
然而,由于以往对“模型”所提不多,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不太丰富,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感到迷茫。
尽管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区越来越多,实施课程标准的教学探索也已有若干年,但类似问题却依然存在。
本文探讨总结了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和模型方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模型建构的问题。
1.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和模型建构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
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 模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抽象化, 二是具体化。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原型出发, 根据某一特定目的, 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 对原型进行抽象、简化和纯化, 建构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 并进而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取原型的信息, 为形成理论建立基础。
另一方面, 高度抽象化的科学概念、假说和理论要正确体现其认识功能, 又必须具体化为某个特定的模型, 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所以, 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 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1]。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指在当今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
涵盖了从问题提出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是逻辑思维和实证思维,它要求科学家在研究问题时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同时要注重实践验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首先,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要求科学家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科
学家要善于对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能轻信一切,要善于怀疑和质疑,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要求科学家要有系统性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往往是一
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科学家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科学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再次,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要求科学家要有创新性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是不断创
新的过程,科学家要有不断探索和尝试的精神,要善于提出新的观点和假设,不断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要求科学家要有实践性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
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家要注重实践验证,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科学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总之,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它要求科学家要有批判性
思维能力、系统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希望科学工作者能够认真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答案《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涨落:指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下,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所产生的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类比: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科学问题: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得到解决的矛盾。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指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与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1 )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全部答案(精简)
4.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它提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今天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3)科学是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固定资本),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又能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了一般的科水平和技术进步。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最要的一个组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财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
4.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他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1)基本概念是科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只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2)基本原理或定律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
(3)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运用相应的科学概念,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可以对某类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内在联系作出科学的推理,由此形成科学理论。
总之,各元素不是按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致的逻辑结构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1)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
高中生物第章细胞的结构第4节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教案浙科版第一册
第四节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
阐明遗传信息主要贮存在细胞核中。
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1。
建构并使用细胞模型,阐明细胞各部分结构通过分工,实现细胞水平的各项生命活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2.通过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体验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
(科学探究)一、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细胞核主要由核膜、核仁、染色质、核基质等部分组成.1.核膜与核孔(1)核膜是细胞核的边界,由双层膜构成,外层常与粗面内质网相连。
双层核膜并不是连续的,内、外层核膜常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形开口,称为核孔.核孔周围镶嵌有许多蛋白质,构成一种复杂的结构,控制着物质的进出。
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2)核仁是细胞核中呈球形或椭球形的结构,其大小、数目、形态随生物种类、细胞类型不同而不同。
核仁是核糖体RNA 合成、加工和核糖体装配的重要场所。
2.染色质与染色体细胞核中的DNA与蛋白质及少量RNA构成复合结构,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称为染色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高度螺旋,凝聚成在光学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到的染色体.3.核基质核基质是细胞核内以蛋白质为主的网络结构。
核基质为细胞核提供支架,也是多种酶的结合位点,与核内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装配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二、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1.伞藻“嫁接”实验与变形虫切割实验(1)伞藻属是海生的单细胞藻类,细胞长2~5 cm,可分为伞帽、伞柄和假根三个部分.细胞核位于伞柄基部的假根内。
(2)该属内不同种类伞藻的伞帽形状不同.例如,地中海伞藻的伞帽呈倒放的伞状,细圆齿伞藻的伞帽呈花朵状。
(3)若将伞帽切去,不久伞藻便会再生出一个形状与之前一样的新伞帽。
将这两种伞藻细胞都切成伞帽、伞柄和假根三个部分,然后将假根交换后,再让伞柄与其接合.两种“嫁接”的结果非常有趣:若令伞柄与同种伞藻的假根接合,则再生出来的伞帽与原来的一样;若令伞柄与另一种伞藻的假根接合,则再生出来的伞帽与另一种的一样。
现代科技概论复习
名词解释:1.科学P1:1. 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
2.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3.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
2.计算机网络技术P148:是指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利用因特网把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数据库、存储器和软件等资源连成整体,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
3.生物技术P157:利用生物体系,应用先进的生物学和工程学技术,加工或不加工底物原料,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型的跨学科技术。
4.黑箱方法:P137就是在尚未了解的物质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细节的情况下,通过人为地对黑箱系统施加作用(即输入),观察和记录其输出,找出输入和输出关系,由此研究黑箱的整体功能和特性,并推断其内部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
5.核能:又称原子能或原子核能,它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发放出的能量。
6.风能:它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运动产生的动能。
7.非晶态金属:又称为“金属玻璃”,它是采用现代尖端冶金技术工艺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金属。
8.空间技术:也称航天技术,它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同样也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
9.太空轨道:人们通常把离地面100-200千米以外的空间叫做外层空间,而把发射到外层空间轨道上的飞行器称作航天器。
航天器在空间运行的路线轨迹叫轨道。
10.控制论方法:是指研究各种物质系统中的控制过程的规律性和实现控制过程的一般方法。
11.宇宙:1. 宇宙就字面意义而言是指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2. 今天科学上所谈的宇宙是指时间尺度为200亿年,空间直径为200亿光年的总星系。
12.纳米材料:指粒子平均粒径在100纳米以下的材料。
13.局域网:P151它的连接距离一般在几千米到十几千米的范围以内,是处于同一建筑物,同一厂区,校园或方圆几千米地域内的专用网络。
14.系统功能分析法:是从分析系统与要素、结构、环境的关系来研究系统功能的系统科学方法。
如何认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如何认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其中,控制方法是指通过分析和研究数据的分布,揭示规律性、寻找差异性,以便有效实施过程管理;信息方法是指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系统方法是指以对系统的基本认识为依据,用以指导人们研究和处理科学技术问题;模型方法是指通过建构研究模型,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理想化方法是指用与研究对象有差别的、便于处理的简化形式,代替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这些方法对科学研究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一方面,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要自觉地以辩证思维方法为指导,以创新自己的方法系统。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在确认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科学研究中模型的重要性
从诺贝尔奖看科学研究中模型的重要性模型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模型方法的研究领域日趋扩大,从人文科学到思维科学,模型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并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模型及其都科学研究的意义、将会对指导人们更深刻的认识模型的功能,开阔建模思路以有益的启示。
建模方法及对科学研究的意义所谓模型,简单的说,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研究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描述。
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可以借助于具体的实物,也可以通过抽象的形式。
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被研究对象的形态、特征、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方法称为模型方法。
例如,数学上所研究的不占有任何空间大小的“点”,没有粗细的“线”,没有厚度的“面”;力学上所研究的只有一定质量而没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质点”,在任何外力作用下都不能发生任何形变的、绝对硬的“刚体”,以及“理想的摆”(即“单摆”或“数学摆”);流体力学中所研究的没有粘滞性的、不可压缩的“理想流体”;分子物理学中所研究的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分子间的作用力都可以忽略不计的“理想气体”;电学上所研究的没有空间大小的“点电荷”;光学中所研究的能够全部吸收外来电磁辐射而无任何反射和透射的“绝对黑体”;化学上所研究的溶质与溶剂混合时,既不放热也不吸热的“理想溶液”;生物学上所研究的没有任何组织分化特征的“模型细胞’等等。
这些都是理想模型。
它们作为理想化的形态,都是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东西。
但是,理想模型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理想模型是以客观存在为原型的。
作为抽象思维的结果,它也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客观存在的复杂事物,包含有许多矛盾,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特性。
但在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或主要特性。
而理想模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近似反映,它突出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一主要矛盾或主要特性,完全地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矛盾或特性。
例如:作为“理想固体”的“刚体”,就是对固体的体积、形状不易改变这一特性的突出反映;“理想流体”,就是对流体的流动性的突出反映,等等。
生物学中的常用技术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中的常用技术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一、常用技术方法(一)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放射性,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
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
可用于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
如3H、14C、15N、18O、32P、35S等。
1. 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弄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用15N标记核苷酸弄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二)荧光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和荧光标记法的区别:同位素标记法通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质中的分子原子,荧光标记法通常是借助荧光分子来标记蛋白质。
一个是元素标记,另一个是分子标记。
2.现代分子生物学采用的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方法是A.杂交法B.测交法C.荧光标记法D.X射线衍射法 C(三)差速离心法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细胞分开(四)分子杂交技术:根据某些物质分子之间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性质,利用已有的物质分子对未知物质分子进行检测的技术。
3. 用某人的胰岛素基因制成的DNA探针,检测下列物质,不能形成杂交分子的是,A.该人胰岛A细胞中的DNA B.该人胰岛B细胞的Mrna C.该人胰岛A细胞的mRNA D.该人肝细胞的DNA C 二.科学研究方法(一)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对象之间有某些性质相同,从而推测它们的其他性质也相同的方法。
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偶然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其证实或证伪还需要通过观察或实验。
工程问题的模型化浅析
工程问题的模型化浅析摘要:工程问题需要借助基础理论来解决,科学模型则是基础理论应用于工程中解决其问题的桥梁和纽带。
在研究解决工程问题之前,首先应该将工程问题模型化,抽象出能够正确描述工程问题的科学模型。
本文诠释科学问题的内涵,论述工程问题模型化的必要性,探讨科学模型对工程问题的作用,分析科学模型建立的技术途径。
关键词:工程问题科学问题模型化近年来,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我国启动了一大批重大专项工程[1],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大型飞机、高速磁悬浮交通、重大数字化医疗设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以及复杂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如“三峡”、“二滩”、“海底隧道”及“南水北调”等等。
以上工程的研究对象日趋复杂,投入大、风险高,要求在施工前对工程可靠性和稳定性做出满意的评价,同时在施工过程和运营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都使研究工作和工程进展面临种种困难。
事实上,对于一个难于直接下手研究的复杂客体,能不能顺利地进行研究,其关键在于能不能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构建出一个合适的科学模型。
正确地建立模型是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工程思想方法的精髓。
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
“模型”这一组合词的本义,即是一种用实物做模的方法[2]。
但是,科学模型是人们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诸如关于客体的某种结构、功能、属性、关系、过程等等[3,4]。
工程问题需要借助基础理论来解决,科学模型则是基础理论应用于工程中解决其问题的桥梁和纽带。
所以通过对科学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工程研究对象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模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模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魅力”摘要:模型方法是一种现代科学的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
通过模型方法,能突出科学问题的主干,疏通思路,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科学图象,使科学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不但能起到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作用,同时还能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是本人对模型方法的肤浅认识和结合本人在科学教学中对”模型教学”的渗透与实践所做的一些整理。
关键词:模型;模型方法;科学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08-03课堂教学是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界永恒的话题。
而其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本人就科学教学中关于”模型教学”的实践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1.型和模型方法模型,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是事物原型的某个表征和体现,同时又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
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
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大类。
物理模型就是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事物按比例大小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其状态变量和原事物基本相同,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
物理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和思想模型。
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和模拟模型,如地球仪;而月相变化模型、潜水艇浮沉的实验模型等则属于模拟模型。
思想模型是事物在人们思想中的理想化反映,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延伸。
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原子结构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
另一类是以理想化方法(或称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理想模型,是人们抽象出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大爆炸宇宙模型、呼吸、光合作用过程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模型等。
关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一些思考
关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一些思考在现代科学中,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是两个核心概念。
证据推理是指将已有的数据和证据结合起来,通过逻辑思考和统计方法得出结论,以此来支持或反驳某种理论或假设。
模型认知则是指科学家们通过构建和验证不同的模型,来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并尝试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
这两个概念在科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研究者提供了实现科学进步的关键方法。
证据推理的本质是把问题拆分成更小更容易解决的部分,并逐一寻找证据和数据,以找到最优解。
在推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通常会采用区分现象和因果关系的方法,从而通过寻找可重复性和相关性,验证某个特定的假设是否成立。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常常会面对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
因此,他们需要密切关注不同证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断分析和比较不同假设的合理性,以此来发现可能的局限和错误。
相比之下,模型认知更关注底层的原理和机制,并试图使用可观测现象的模拟和预测来验证和调整模型。
模型通常是基于现有知识和数据,构建的描述自然现象的复杂理论。
构建模型的过程需要科学家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经验,并严格遵守科学原则和理论框架。
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如计算机建模和数学公式推导等,以便确保所建立的模型能够真正反映自然现象。
同时,科学家们还需要不断检查和修改自己的模型,以确保其与实际观测相符合。
在现代科学中,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虽然有不同的方法,但它们共同也面临许多相似的复杂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就是不确定性、可重复性和数据质量。
这些因素使得科学家们不得不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并注意到互相关联的不同证据数据之间的重要关系。
此外,不同科学家之间的不同方法和目标也可能导致分歧和争议。
这些挑战在科学领域中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相互协作和开放性的思维,以及高质量和正确性的证据和数据,才能推动科学的持续发展。
总之,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是现代科学中的核心概念。
它们提供了一个有序和可重复的方式,去探索自然现象,并解答人类最本质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林丰开福建省永春美岭中学福建泉州 362618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可以说是包括生物学课程在内的理科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模型构建、科学史、对比归纳等方面的教学,提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模型构建;科学史;比较归纳;科学思维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生物学课程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其中,科学思维对其他三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赵占良老师指出,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看,生命观念的形成需要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进行需要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的担当也需要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可以说是包括生物学课程在内的理科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一、通过模型构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模型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
模型和建模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建模过程中,其他科学思维方法如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也必然等到极大提升。
例如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学生首先需要充分理解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与概括,才能把知识应用于模型构建;模型构建前,学生需要进行演绎与推理,分析脱氧核糖、磷酸、四种含氮碱基、化学键分别用什么材料代表或怎么制作,以及数量分别多少等(这个过程同时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生物模型的自制阶段,是思维火花碰撞最激烈、头脑风暴最强烈的阶段,也是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的阶段。
学生反思模型建构设计上是否科学,制作上是否精准到位,需要反复修改确认,在进行修改模型或重新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自主性分析和精准表达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模型构建结束后,学生或小组在展示作品过程中,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科学模型
科学模型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本质关系的再现。
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得关于原型客体的知识,这是现代科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模型可分两类:一类是物质形式的,即实物模型,它成为人们观察、实验的直接对象;后者属于思维形式,它是客体的一种抽象化、理想化、理论化的形态,具体表现为抽象概念(如质点、刚体、理想流体等)、数学模型(如数学方程式等)或理论模型(如某些科学假说),成为人们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和计算的对象。
科学模型是主体(研究者)和客体(研究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中介,它既是主体创建和运用的一种研究手段,又是被研究客体的替身。
科学模型并不需要与原型在外部特征、质料、结构和形态上一一相似。
但必须按照所要研究的问题和目的,与原型客体在本质属性方面有相似性,只有这样的模型才具有方法论的价值。
而这样的模型也只有在人们已对客体有了初步认识,积累了一定资料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来。
因此,模型本身既是科学认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又是进一步研究原型的起点。
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客观事物总是处在多种因素交错的复杂纷乱状态中,这就使人们深入研究某个问题时面临难以着手的困难。
模型能够撇开那些次要因素、关系和过程,将主要因素、关系和过程突出地显示出来,便于人们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
尤其是对那些“时过境迁”、不能再现因而也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或者从经济、安全和道德等方面考虑不宜直接实验的对象,更需要借助于模型研究。
由于通过模型获得的规律性知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型客体的规律性,因而这种知识是相对的、近似的。
根据从科学模型得到的认识可以预言客体的变化趋势或运动规律,这种预言能否实现,就是对模型的一种实践检验。
模型研究方法能够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体现了正确科学理论知识的模型上进行实验,其结果一般优于实际情况。
例如,一部理想热机的效率高于实际热机的效率。
因此,用理想模型与实际对象对比,就有可能找到改善实际对象以取得更佳效果的实践途径。
初中科学模型法举例
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模型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
以下是一些初中科学模型法的例子:
1.物理模型:物理模型主要用于展示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
例如,光线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行为,质点模型可以用来简化复杂物体的运动分析。
2.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一种用数学语言描述物理现象的方式。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数学概念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
3.概念模型:概念模型用于组织和表达复杂的概念和关系。
例如,生态系统模型可以用来描述生物、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
4.实验模型:实验模型通过模拟自然现象或过程来探究科学规律。
例如,在研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可以使用斜面和小球来模拟自由落体运动。
这些模型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非常常见,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现代科学方法如何帮助人类了解自然界和宇宙?
现代科学方法如何帮助人类了解自然界和宇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方法在探索自然界和宇宙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方法,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的本质,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逐步探索现代科学方法是如何帮助人类了解自然界和宇宙。
一、观测和实验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是观测和实验。
通过观察和实验,科学家们可以获取有关自然现象的数据和指标,进行量化和比较,并不断验证和改进理论模型。
例如,在物理学中,科学家们利用高能粒子加速器进行重大实验,验证和改进了粒子物理学理论模型,揭示了物质结构和宇宙演化等重大问题。
同时,在天文学中,人类通过观测和实验,揭示了宇宙的组成、演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推动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发现。
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科学发现和探索的又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数学建模,科学家们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形式,进而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气象学中,科学家们利用数学模型对气候变化的过程和机理进行建模和预测,这对于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在神经科学和生物学领域,科学家们利用数学模型研究大脑神经元的内部运作机理,探索了生命的本质和特点,这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基础。
三、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模拟是现代科学探索又一重要方法。
通过计算机模拟,科学家们可以模拟自然界的复杂现象,揭示它们的运作机制和规律,从而预测并控制现象的发展。
例如,在材料科学领域,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模拟对新材料进行分析和设计,加速了材料开发和研究的进程。
同时,在社会和人文领域,科学家们也利用计算机模拟研究和分析人类行为和社会动态,从而提高了治理和管理的效率和智慧。
总之,现代科学方法在帮助人类了解自然界和宇宙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科学家们将不断突破技术和理论的瓶颈,揭示自然界的真相,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这也将鼓舞人类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指一种基于实证主义思想的科学探究方法,它强调实验和观察结果的重要性,提倡假设验证和可重复性试验,以推进科学知识的发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是实证主义,也可称为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应基于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实验,而不是建立在推理或道德主张之上。
根据实证主义的观点,我们只能通过感官和直接经验来获得真实世界的知识。
在现代科学探究中,科学家们通常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推理,归纳法是从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而演绎法是从一般理论出发推导具体现象的特殊结论。
两种方法都被认为是科学推理的基础,但归纳法的正确性取决于大量的实证证据以及对实证方法的正确使用。
科学家们还采用“双盲试验”以避免偏见。
这种试验通常涉及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随机分组,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不知道哪个组接受了哪种处理,从而避免信息泄露或其他人为干扰。
上述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它们不断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和进步。
在现代科学探究中也存在一些限制和缺陷。
它可能会忽略一些本质上不可测量的因素,如所有生命现象、某些心理现象和社会变量。
由于现代科学大多数情况下强调实证方法,因此可能会忽略一些非实证能力和方法。
另一个科学思维方法的流派是Karl Popper提出的“批判性理性主义”。
批判性理性主义认为科学家应该尝试验证错觉和错误的假设,而不是旨在验证正确性假设的实证主义思想。
这种方法强调探索一种假设反证的思想,通过反驳、证伪或不确定性来发展更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
批判性理性主义强调科学家必须放弃先入为主的理念,即不要沉迷于支持自己假说的证据,而要更加关注那些对自己假说的反性证据。
这种方法还鼓励科学家提出更具挑战性和反直觉的假设,并对它们进行实验验证。
批判性理性主义在科学探究中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思想方法,它强调科学家应该集中精力解决错误的假设,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科学认识。
虽然批判性理性主义的逻辑上是更为精确和具体的,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现代科学方法论
现代科学方法论
随着大量新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方法论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科学发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现代科学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识,其重要目标是合理地揭示世界自然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假设。
现代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现代科学方法论是解释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
它的理论和实践技术非常丰富,可以提供一种缜密的逻辑分析,反映自然现象的本质。
此外,现代科学方法论还非常重视观察数据、实验技术和客观性,并将可验证的观点和实验结果作为认识自然世界的基础。
其次,现代科学方法论同时考虑科学的未知性和变化性。
它对未知性的理解是以疑惑和可能性为基础的,它视不确定性作为发展结果的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从而实现科学的可变性和发展性。
此外,现代科学方法论还强调科学理论的公正和公平性,以及科学家之间的开放性和合作性。
最后,现代科学方法论也是一种工具,可以指导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这是现代科学方法论与其他理论的关键区别。
它不仅仅是一种观点,而是一种用于理解自然规律的独特的方法,它为人们从细微的物理现象中获得深刻的认知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简而言之,现代科学方法论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它为人们在自然界中寻求科学理解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指导。
现代科学方法论也是一种自觉的方法,它成为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为实现更多科学发现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未来,现代科学方法论
将是人类开发科技、认识世界的重要指导思想。
2025届天一大联考海南省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天一大联考海南省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依次形成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形成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合成rRNA和蛋白质B.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分裂C.丙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D.丙形成丁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组数减半2.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研究早于“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B.实验中用细菌培养液对R型菌进行了悬浮培养C.S型菌的DNA使R型菌发生稳定的可遗传变异D.R型菌的转化效率仅取决于S型菌DNA的纯度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弱B.向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该系统的稳定性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最常见,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正反馈的结果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4.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包括T3和T4B.卵巢产生雌激素包括孕激素和性激素C.胰岛产生调节血糖的激素包括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D.垂体产生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5.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部分标志物脱落,则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B.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设置预实验C.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自下而上依次呈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D.“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拟活动本身就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6.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转帖按:从模型角度认识中医理论,找到它的原型以及今天科技条件下中医模型建立和使用的方法,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那些争论就会烟消云散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N]. 学习时报, 2007孙小礼.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一)——天然模型和人工模型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二)——思维形式的科学模型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三)——建立模型的方法论原则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四)——科学模型的多重功能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五)——模型的多样性和局限性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一)——天然模型和人工模型构建模型,把模型用作研究客体的一种手段,这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塑造世界的实践中的一大创造。
例如,用抽象符号表示地理位置的地图就是一种模型。
人类在制作和运用模型的悠久历史中,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普适性的模型方法。
现在,在各种科学研究、工程建设活动中,与电子计算机的使用相配合,几乎到处都能看到模型的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模型这种有力工具,就不可能有现代科学。
有的科学家深有体会地指出:模型方法乃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
现在,科学的研究对象日趋复杂,使研究工作面临种种困难。
事实上,对于一个难于直接下手研究的复杂客体,能不能顺利地进行研究,其关键常常就在于能不能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构建出一个合适的科学模型。
科学模型是人们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诸如关于客体的某种结构(整体的或部分的)、功能、属性、关系、过程等等。
通过对这种科学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客体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这种借助模型来获取关于客体的认识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物质形式的科学模型,即实物模型,有天然的与人工的两种。
天然模型,即以天然存在物作为科学模型。
最为典型和运用得最多的是生物模型,其方法论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许多生物常具有人类所没有的奇妙的器官和功能,给人以启示,使人们想到模仿某种生物的功能来构思和建造能够服务于人类的某种工程或产品。
像飞鸟就是飞机设计的雏形。
另一方面,许多生物又常常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器官和功能,因此在研究人体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于某类生物作为科学模型来进行研究,即借助生物模型来获取对于人体的认识。
大家知道,为了研究动物体内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活动规律,一般是对动物进行活体解剖,直接进行观察和实验。
但是,在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时,出于对人身健康、安全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考虑,就不便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操作,即使能够进行某种观察和实验,也必然要受到种种严格的限制。
因此,需要寻求间接的研究途径。
事实上,关于人体生理学的许多知识都是通过研究一些哺乳动物的器官和机能得到的,这已成为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宇宙生命科学,是在宇宙环境中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把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送入太空。
各类生物虽然都是研究对象,而高等哺乳动物在太空中的生理反应则成为研究宇宙飞行对人体的生理影响的模型。
太空动物实验的结果对于人类进行宇宙航行需要采取什么针对性措施,以及对宇航员的选拔和训练等、都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工模型,即以人工制作物作为科学模型。
这种人工模型在工程技术中和科学研究中都大量地使用着。
在工程技术中的实物模型,其特点是它们所模拟的是人们所设计的希望建造出来为人的某种需要服务的工程或产品,如水利工程、桥梁、房屋、船舶、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等。
从人们构思、设计到建造成功,中间必须经过大量的模型实验。
通过对模型的不断修改,才有可能按照较优或最优的设计进入实际的工程建设或产品生产,从而达到或修改人们的预定目标。
模型在工程技术方面显示出必不可缺的巨大作用。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不但对于那些不能直接进行观察的微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客体需要制作人工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就是像人体这样的研究对象,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制作人工的实物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这种趋势,主要是由于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和物质技术手段的进步,使得对于像人体器官这样一些复杂客体制作实物模型有了可能。
这里简介笔者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了解到的一个成功的人工模型实例。
在人体骨科外伤中最严重的是颅脑损伤。
在医生的临床诊断中常常发生令人困惑的现象:有时受伤者在脑壳前部受到严重打击,而裂痕却发生在脑壳后部;有时颅骨外部并未发生裂痕,而颅骨内壁却出现了裂纹。
怎样解释这些现象?颅骨骨折与颅内结构损伤有什么样的联系?颅骨受力后的应力是怎样分布的?从实践中提出的这些疑难问题,可以归结为关于人体颅骨的力学性质这样一个研究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教研室的研究人员与上海华山医院医务人员协作,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研究,总结出颅骨受力后的应力分布规律。
他们的研究方法中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就是用一种特殊的光弹性塑料铸成人体颅骨模型。
起初,他们想运用光学方法直接测量颅骨受力后的应力变化情况,但不可能在活人颅骨上进行操作,而在尸骨上进行实验的结果——光应力的分布图形却不易显见,难以观察和测量。
于是,他们想到用一种透明的光弹性塑料来制作颅骨模型,以便容易显示光应力分布并易于进行测量。
问题是,这种塑料模型虽然因透明而具有能显示光应力分布图形的优点,但是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人体颅骨的力学性能呢?他们从41具尸体颅骨上取出669个试件,通过实验分别测量出研究颅骨力学性能所需要掌握的一些参数值。
将这些数据与光弹性塑料所测得的相关参数进行对比和分析,说明这种光弹性塑料确实与人体颅骨具有力学性能上的相似性,于是他们才决定采用这种材料铸成颅骨模型。
他们在颅骨模型上进行了多种测试和对比实验,画出了多种特殊受力情况下的应力分布图。
通过计算和分析,对人体颅骨骨折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将这些结论与医院的191个颅骨骨折病例作比较,情况大致相符,说明他们的结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根据这样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医生的困惑现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这样,医生就能以颅骨受力后的应力分布规律为依据,“按图索骥”,去寻找可能发生裂纹的范围和部位,而不至于因为表面没有伤痕而忽略了实际发生的颅骨损伤。
这一研究成果也为怎样设计劳动安全帽提供了科学依据:应对安全帽内的颅骨危险区特别是太阳穴处制作特殊的保护装置,并要尽量扩大安全保护装置与人脑颅骨的接触面积,以便受力时降低颅骨内应力,从而减轻受伤程度。
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二)——思维形式的科学模型对要研究的客体,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经过科学的分析而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构造一种思维形式的模拟物,即思维模型,常表现为抽象的、数学的、理论的形态。
运用这种科学模型来进行推理、演算和分析,从而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
在现代科学认识活动中,特别是在理论研究中,大量地使用着思维形式的科学模型,诸如理想模型、数学模型、理论模型、半经验半理论的模型等。
1、理想模型这是对研究客体所作的一种科学抽象,也是一种简化或理想化。
实际的物体都是拥有多种属性的,并且处于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中。
但是当我们将某一物体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针对某种目的,从某种角度进行研究时,有许多没有直接关系的属性和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例如,牛顿首创的质点模型,就是一个最典型的理想模型,至今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只要我们所考察的运动仅涉及物体的位置移动,并且所涉及的空间尺度比物体自身的尺度大得多时,都可以用质点模型来代表所研究的客体,不但微观世界中的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地球上的各种物体,就是恒星、行星等各种天体,甚至大到由数十亿个恒星组成的星系等都可用质点模型来代表,都是很有效的。
如果我们要研究的客体运动,需要涉及它自身的转动时,质点模型便不适用了,于是又抽象出刚体模型。
刚体表示一种形状确定不变的物体,也就是说物体中任意两点的距离是不变的。
真实的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多少会发生形状的变化,当这种形变可以忽略不计时,便近似于刚体,所以刚体也是一种简化了的理想模型。
只要我们所研究运动仅涉及平移和转动,而不涉及物体的形变时,刚体便是很有效的科学模型。
但是,需要考虑物体的形变时,刚体模型就不适用了,于是又需要抽象出理想的弹性体模型。
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抽象,简化了的理想模型作为科学抽象的结果,在各门科学中比比皆是。
例如,数学中的点、线、面;物理学和化学中的点电荷、绝对黑体、理想流体、理想晶体、理想热机、理想溶液;生物学中的模式细胞等等。
由于这些理想模型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属性,因而它们同时也是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
2、数学模型这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一种数学上的抽象,即把问题用数学的符号语言表述为一种数学结构,亦称为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一般是以理想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构建数学模型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要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抽象和处理,没有刻板的建模程序。
总起来看,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点就是寻找出所研究的实际问题与某种数学结构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实际问题能得到简化,归结成为一个数学问题。
数学结构是由这样一些元素如定义、公理、命题、算法等构成的,因此,需要建立实际对象与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对应的数学结构可能是数学中原来就有的,也可能是研究者根据需要来创立的。
牛顿在研究太阳系的行星运动时,并无现成的数学结构供他使用,他在研究过程中创立了微积分这样一种新的数学系统。
他首先以质点代表行星和太阳,进而把质点的速度与一阶微商相对应,把质点的加速度与二阶微商相对应,根据已知的力学定律,对行星运动建立起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这样一种数学模型。
微积分以后转化为数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二阶线性微分方程则始终是在科学技术中运用十分广泛和得力的一种数学模型。
我们要研究的实际问题层出不穷、千姿百态,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数学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愈来愈多的数学结构,从古代的欧几里得几何,到微积分与微分方程、抽象代数、拓扑学、非欧几何、泛函分析、微分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至模糊数学、突变论、分形几何学、等等,等等。
如果所研究问题十分复杂,变量和关系极多,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不借助于计算机就无法实际应用,因此就要尽可能直接用计算机语言来模拟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所谓计算机仿真模型。
在研究对象日益复杂而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的情况下,建立这种计算机仿真模型,已成为数学模型发展的主要趋向。
3、理论模型这是对所研究的某个对象领域中的某个基本问题及其相关问题,在积累了相当多的科学事实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提出基本概念,并据此进行推论,对这一领域中的有关诸问题给出理论上一以贯之的回答和说明,还要提出新的预见,以求实验证实。
这样的理论模型通常表现为一种科学学说。
在自然科学中,特别是在比较成熟的所谓精密科学,如力学,物理学中,所建立的理论模型都是定量化的,也就是说,是包括了数学模型的,能从一定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出发,进行推理和演算,对有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做出定量的解释和回答,并且推导出新的预言,做出指明一定误差范围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