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超重与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2. 掌握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身体重量的测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和概念。

2. 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身体重量的测量方法。

4. 观察和实验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让学生思考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和概念,讲解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可以借助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是超重还是失重,并解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超重和失重,以及如何改善。

4. 身体重量测量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常用的身体重量测量方法,如体重秤、体脂仪等,让学生了解如何科学准确地测量身体重量。

5. 观察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比较不同身体质量指数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可以分组观察不同身体质量指数的人的生活习惯、运动情况等,并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分析。

6. 实验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通过改变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观察不同饮食对身体重量以及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科学的饮食习惯。

7.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影响以及预防方法,并强调科学饮食和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整理观察和实验结果、撰写小结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和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学生撰写的小结、整理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等,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超重与失重的知识,并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一)学习任务分析1、本节教材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学习的,是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的迁移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应用型知识点。

2、超重主要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也不知道这就是超重、失重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是机械化地记住超重、失重的运动形式,而是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的本质所在,这是本堂课所要突破的难点。

3、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即先让学生通过录像、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出哪些情况会产生超重和失重,并进一步分析超重、失重的本质,在竖直方向是有加速度的,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各项综合本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分析超重、失重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能感受到,但超、失重概念理解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游戏导入、观看视频、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经历活动的开展,学会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热情,在自主实验和逐步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分析。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学习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来改变飞行性能。

3.学习如何调整机翼的形状以及调整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二、教学内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超重是指飞机的实际重量超过其设计重量的情况,失重是指飞机的实际重量低于其设计重量的情况。

2.改变体重来改变飞行性能:超重会导致飞机减速,失重会导致飞机加速。

所以要想改变飞行性能,可以通过改变飞机的体重来实现。

3.调整机翼的形状来改变飞行性能:机翼的形状影响飞机的升力、阻力和抗风能力。

所以可以通过改变机翼的形状来改变飞行性能。

4.调整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机尾的位置影响飞机的平衡性、操纵性和抗风能力。

所以可以通过改变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由老师通过教学设计结合图片、文字等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

2.实践法:在教室里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动手实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四、教学评价:1.考试:通过考试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2.练习:通过练习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3.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五、总结:《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通过讲解法、实践法和考试、练习、观察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改变飞行性能。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2、实力目标:视察实力、对学问的迁移实力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学习爱好,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改变,探讨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相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改变而改变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试验和课件建立感性相识,协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爱好。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分。
示例:
(一)什么是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改变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改变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2022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化工作者,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超重和失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超重和失重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运用牛顿其次定律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缘由。
二、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运用牛顿其次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试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3.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2.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区分
2. 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自身体验过的超重和失重的场景,并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5分钟)
1. 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
2. 探讨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包括重力和加速度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如电梯上升和坠落、航天器在太空中
等案例。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实践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深化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课堂总结,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设计教学主题: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影响。

2.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3. 学会怎样应对超重和失重的情况。

教学内容和步骤:1. 引入(5分钟)- 引入话题,让学生想一想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的感觉以及在过山车上的体验。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况与重力有关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 解释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概念。

- 提供适当的图示和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 超重和失重的影响(15分钟)- 分别讲解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包括身体感觉和生理变化。

- 让学生注意不同情况下的身体反应,例如飞机起飞时的压力感和体重感变化,以及失重状态下的感觉。

4. 怎样应对超重和失重(15分钟)- 分别讲解在超重和失重情况下的适应策略。

- 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应对方法,例如在飞机起飞时咽喉进行调节,或在失重状态下保持身体平衡。

5. 情景演示和讨论(15分钟)- 分组让学生进行情景演示,模拟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并尝试应对方法。

- 在演示结束后,进行讨论,分享学生的感受和观察。

6. 小结和总结(5分钟)- 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再次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

- 鼓励学生总结课上学到的应对方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白板2. 图片、示意图等3. 情景演示道具(如眼罩、杂志等)评估方式:1. 常规检查: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2. 情景演示表现:观察学生在情景演示中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3.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和表达能力。

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了解更多有关重力和飞行的知识,如阿波罗登月任务等。

2. 设计更多有关重力和物理现象的实验,如小球落地实验。

3. 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重力相关现象,并进行报告或展示。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2.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超重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所受到的重力超过了物体的重量,导致物体的重量增加。

而失重则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所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的重量,导致物体的重量减少。

2. 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超重状态下,人体会感到非常沉重,行动不便,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而在失重状态下,人体会感到轻飘飘的,行动不便,甚至会出现晕眩等症状。

3. 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进行航天飞行时,航天员会经历超重和失重状态,这对于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同时,超重和失重状态也会对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产生影响。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学生能够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学生能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3.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阐述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乘坐过山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安全等。

2. 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实验。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

2. 搜集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进行分析。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

2.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分组实验,组内讨论交流。记录实验中发现的现象,以及想知道的疑问。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式和交流问题,做出适当的反馈与评价。
(3)提出概念
请一组同学来回答实验结果:
生: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时弹簧秤读数基本不变。
突然上升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大。
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小。
师: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直接)表示的是什么力?是钩码的重力吗?
二、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2.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意在激发学生情感价值。
这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此环节,教学的焦点是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2、实验验证——感知什么样条件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七、 课前准备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掌握超重和失重时的身体变化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二、教学重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3.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三、教学难点1.如何区分超重和失重。

2.如何根据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四、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超重是指物体的重量大于其所受到的支持力,失重是指物体所受支持力等于重量,即物体所处的力平衡状态。

2. 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1.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的质量。

3.物体所处的环境(比如地球、太空等)。

3. 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在超重环境下,人体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和重力加速度,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

在失重环境下,人体会失去对重力的感知,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头晕、反应迟钝等。

4. 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1.对于超重环境,可采取增加肌肉力量、改变呼吸方法等防护措施。

2.对于失重环境,可采取加强锻炼、改变饮食等防护措施。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讨论、观察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接着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最后通过观察模拟和实际操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理解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教师可通过考试、问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表现和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4. 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超重或失重,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讲解物体在受到支持力或拉力大于重力时称为超重,小于重力时称为失重的概念。

3.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加速度向上时为超重,向下时为失重的原理。

4. 讲解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来判断其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5. 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判断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判断超重和失重方法的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运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上升和下降时的感受,过山车、跳伞等运动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 学生展示: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微重力的概念:介绍微重力现象及其在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中的应用。

2. 观看微重力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微重力实验的视频,加深对微重力现象的理解。

3. 讨论微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参赛学校: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参赛教师:黄周喜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

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熟悉,能亲身感受,而且充满惊奇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

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2.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4)知道超重、失重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2.教学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及整合点(一)趣味实验引入新课用纸带悬挂一个重锤让它保持静止,然后突然向上提重物。

师:同学们猜想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老师演示)师:纸带为什么断了?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超重与失重(板书)(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呈现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3)通过一些例子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1.实验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1)实验内容如图所示,在弹簧秤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钩码静止时、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将实验现象填入表格:钩码运动状态弹簧秤示数的变化静止突然上升突然下降(2)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组内讨论交流。

(3)实验分析请一组同学来回答实验结果:生:钩码静止时弹簧秤示数不变。

突然上升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大。

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小。

师:弹簧秤示数表示的是什么力?是钩码的重力吗?生:不是钩码的重力,应该是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师:钩码静止时弹簧秤示数基本不变,此时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突然上升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大,说明此时拉力大于钩码的重力,好象物体变重了;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小,说明此时拉力小于钩码的重力,好象物体变轻了。

(4)实验结论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此环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2.实验探究——超重、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1)实验器材:砝码若干,DIS数据采集系统,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2)分组实验学生利用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钩码完成DIS实验,获得砝码向上运动时、向下运动时的弹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F-t图象)以及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V-t图象)。

(3)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根据F-t图象、V-t图象分析上升过程、下降过程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超重、失重情况,并把结果填入下面表格中。

(4)教师引导整合超重产生的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失重产生的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5)理论探究以砝码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拉力,当加速度向上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g=ma ,即F=mg+ma> 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即物体超重;当加速度向下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g- F=ma ,即F=mg-ma< 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即物体失重。

(6)师生达成共识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仅由加速度方向决定,与物体速度方向无关。

(7)反馈应用巩固知识让一位学生站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突然起立,分析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8)丰富现象回归实践小组交流、讨论、举例生活实践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代表陈述。

(知识整合点:由于弹簧秤的示数变化不定,且瞬间即逝,难以全面观察,通过DIS系统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拉力变化情况,还可以清晰的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从而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物体超重、失重的条件)3.理论探究、实验演示——完全失重(1)讨论:物体在失重的情况下,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2)引出概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3)产生条件:a=g 方向竖直向下。

(4)演示实验:把一个矿泉水瓶子四周戳一些洞,装满水,然后将它向上抛出,观察在上升、下落过程中水是否会流出来。

(此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完全失重。

)(5)观看录像“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当中的失重状态剪辑”。

(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科学的联系,感受科技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4.理论分析——超重、失重的实质思考: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所受重力变了吗?变化的是什么力?结论:超重、失重的实质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变了,物体所受重力并没有变。

(理论探究也是探究学习重要的方式之一。

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理论探究,既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有亲身的感悟,也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从现象到本质成功体验,也突破了难点。

)5.自我评价小结课堂小结:让学生以“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为话题进行评价性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个角度来小结。

)(三)自我检测1.下列关于超重和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其重力增加了B.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其重力为零C.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惯性比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增加或减小了D.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质量及受到的重力都没有变化2.升降机地板上放一个弹簧秤,盘中放一质量为m 的物体,当秤的读数为0.8mg 时,升降机的运动可能是( )A.加速上升B.加速下降C.减速上升D.减速下降3.容器内盛有部分水,现将容器竖直向上抛出,设容器在上抛过程中不发生翻转,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升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力逐渐增大B.下降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力逐渐减小C.在最高点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水的重力大小D.整个过程中对容器底面都没有压力4.电梯内有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用细线挂在电梯天花板上.当电梯以的g/3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时,细线对物体的拉力为( ) A.32 mg B.31 mg C.34 mg D.mg六、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趣味实验的激发中,问题的引领下,“我要学、我想学”的情绪洋溢在整个课堂。

通过自主体验、小组互动、组间互评、自我评价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2.在探究超重、失重条件实验中,利用DIS系统得到F-t图象、V-t图象,突破了教学难点。

3.学生自主探究时,有的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要求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应该提示学生自主探究的三个环节,分别从“观察压力大小变化——分析运动情况——分析受力情况”去探究。

如果疏于引导,将会拖延时间,导致教学被动。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有更强的课堂驾御能力。

如教师要调动现场的教学资源。

学生在实验、小组学习和组间互评中,发现与交流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要做适当的评价与激励,,将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完成引导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感受——感知——感悟”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