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

合集下载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主要 表现在 : 一是设计思路不同 。《 义 务教 育历史课程标 l 容精练 、 知识 的专题性突出 、 学术性强 、 思维层次高 , 但这
准》 ( 2 0 1 1 ) 的设计思路是 : 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 中l 也带来了一系列 问题 : 文明传承 、 变化和延续 的历史学科
国近代史 、 中国现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代史 、 世界现 : 特质消失 了 ; 历史 内容的跳跃 、 缺失和重 复屡见不鲜 ; 历 史知识的完整性 、 系统性难以保证 , 往往 只反 映一方 面的 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 在每个板块内 l 容设计上 , 采用“ 点——线” 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 是具 l 历史现象 , 缺少与其紧密关联 的其 他内容 , 割裂 了历史知
教师要更新教学方式 , 鼓励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等 l 学 的有效衔接将 因缺 乏针对性 , 而成为空想 。
等 。

二、 要 注意 历 史 知 识 体 系的 衔 接
但初高 中历史 课程标 准的差异性 还是显 而易见 的 ,:
现阶段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 的知识体 系的优点是 内
高 中一线历史教师 , 对 此做 了一些思 考 , 提 出以下几 点建 I 中历 史 课 程 标 准 设 计 思 路 不 同 ,两 者 的 课 程 内容 除 有 包
议, 不当之处请方 家指正 。

i 容外 , 具体要求 自然也不相 同。二是能力层级要求不 同。 l 对 比初高 中历史课程标准 ,我们可 以发 现 , 《 义务教育历
的 阶段 性 成果

81 ・
刘 波: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刚刚进入高中校 门的学生 , 从思维方式上讲 , 与初 中学生 严重缺失 , 学生对中国史和世界史鲜有整体印象和把握 , i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富裕县实验中学王建东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

然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生命力。

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从课程目标看,二者有联系(衔接)也有差别: 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2)能力方面, 初中要求: 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中可见,尽管初中、高中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

这一特点在初中、高中课标内容的要求上更为明显。

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简述”、“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要求在“了解”、“列举”(识记)基础上的更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初中出一大截。

除了课程目标的联系和差别外,初中、高中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也存在着联系和差别。

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但二者同样存在较大差异:第一,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粗略线索。

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 这种体例这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谈新课程视野下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衔接——以美国的诞生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

也谈新课程视野下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衔接——以美国的诞生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
l 5
造者 ,自主性学 习、研究性学习成为了学生通 的诞生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是相互联 系的 , 常 的过程与方法体 验 ,因此和能力要求一样 , 如独立宣言为18 年宪法所确立的民主体制奠 77 定了基础 ,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与两国 同样存在着 巨大的断层 。 二 、初高 中历 史课程 内容衔接 的思路与策略 政体 的异 同相辅 相 成 ;能 力方 面 :概 括 、分析 、 初高中历史课程 内容 的衔接问题 ,已经很 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从初中到高 中是延续的。 因此, 在初中时 , 教师就应有意识 的进行初步的 现实的摆在了历史教学之 中,作为历史教学的 而高中教师则应在初 中培养的基础之上 , 研究者与工作 者 ,我们必 须认真分析这一现 培养, 状 ,从断层现象的本身出发 ,认真思考初高中 加以巩固与内化 ,在教学 目标的设置过程 中应 历史课 程 1容 的有机 统 一培 养 的延 续性 。其 次从过程 与方 人 J 初 有意 系,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以践行新课程改革的 法来说 , 中应注重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 真正精神 , 努力探索 出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 识的尝 试各种形式的教学 , 为高中自主性 、 研究 性的学习奠定基础。而高中则应在初中的基础 新 思路。 结合新课改的要求 , 实现从初中向高中过 l 、整 合教 学 目标 ,设 置 适 当、 符合 实际 之上, 具体来说 , 初中教学可以 教学 目标 是历史课 程体 系的重要组成 部 程与方法的顺利过渡。 分, 努力的实现教学 目标 , 将教学 目 标贯穿于教 通过讨论交流以及观看视频 、情境模拟的方法 学 活动之 中 ,成 为 了历 史教 育 的根本 要求 。因 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为高中的研究性教学打下 此 , 新课程 改革 的背 景 之下 , 在 实现 教学 目标 的 基础 。相反高中也可以通过材料分析、合作探 角色模拟对初中教学进行深化 。 最后从情感 有效衔接 ,应是整 合历史课程体系的第一步。 究 、 从初 高 中历 史 课程标 准 关 于教 学 目标 的设 态度价值观来说 ,初 高中更需从宏观的价值联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平稳衔接。 具体 置来看 ,初高中目标之间明显呈现 出了逐渐提 系出发 , 来说 ,初中可以从认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差 高、 逐渐深化的趋向,因此 , 无论是初中教师 , 而高中则应在初 中的基础之上 , 由认 还是高中教师 , 都必须在教学活动中, 将初高中 异性 出发 。 教学 目 标进行渗透与整合, 没置得当, 以真正的 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差异性 ,发展到认识人 将教学 目标的实现做到实处 。 下面 , 笔者就以美 类 社会 发展 的统 一性 和 多样 性 ,正 确认 知世 界

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大, 跳跃胜强 。 第二 , 内容的侧重点不 教材 同。初 中教材偏重历史 事件 的过程 , 内容 比较浅显 , 具体生动 ; 中则偏 重历 史事 高
件 的 背景 原 因 、 义 、 响 , 重 事 件 间 的 意 影 注 联系 , 强调理性分析和综合 , 有一定深度 。 第三 , 对学生能力要求不 同。初 中教学主 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识记 和理解 ; 中 高 教学则要求学 生在识记理解知 识 的基 础 上 ,具备较强 的历史思维能 力和解决 问 题的能力 。第 四, 考试方式不 同。初 中是 开卷考试 , 高中是闭卷考试 。这就使得初 中 生 对 历 史 学 习缺 乏 主 动 性 、 极 性 , 积 历 史基 础 薄 弱 。这 些 不 同使 新 课 改 下 有 效 衔 接 初 高 中历 史 教 学 的 难度大为增加 。 二 、 堂 教 学 中 初 高 中 历 史 知 识 的 有 效 衔 接 课
同时还注意唯物史观的渗透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等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 0第 羁学耳1 2术 究 0 研期 1
觚 课改 下初 高巾历史教学的衔接
陈丽 娟 ( 河北 省武安 市第一 中学
新课改在全省范 围内的推行 , 给高 中历史教 学带来 了新 的 理念 、 新的方法 、 的面貌 , 同时也带 来 了新 的问题 。其 中问 新 但 题之一 , 就是如何有效衔接初高 中历史教学。
际的教学 中 , 以课堂 为基 地 , 我 充分发挥 学生在教学活动 中的主体作用 ,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 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能力。 在授课 中 ,我提示学生关注教师和同学分析问题 的思维过 英 国科学家卢梭说到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 程 , “ 并做好 示范 , 学生学会举 一反三 , 让 在潜移 默化 中学会解决 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 ,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 的时候 , 问题 的思维方法。我通常以课本为主 , 选取重点段落 , 要求学生 教他 以研 究学问的方法 。” 这给 了我很大启示 , 因而 , 实际教 分层概括 , 在 培养学生 的阅读 、 解 、 理 概括 能力 。同时还注意唯 物 学 中, 我尝试 着从 兴趣 和方法两方 面人手来解决这一难题 。 史观的渗透 , 如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 、 民族 第一 , 上好导言课 , 激发 学生学 习兴趣 , 促使 学生尽快实 现 矛盾 与阶级矛盾 、 国主义 与国际主义 、 爱 个性 与共性 、 原则与策 从 初 中生 到 高 中生 的 角 色 转 换 。 略、 必然 与偶 然的辩证关 系等 , 培养学生理解 问题 、 分析 问题 的 俗说话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一节有效 的导言课 , : 。注重引导学生对 历史 问题 进行 比较 、 力 归纳 , 培养学生 比较 可 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 的兴趣 ,引领 学生尽快 步人 高中历史学 和归 纳能力 。在提出问题后 , 引导学生多层次 、 多角度地思考 问 习 的大 门 。 题, 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扩散 『思维。还要在练 习中, 生 注意 在以往的导言课 上 , 我往往会把讲授法和谈话法相结合 , 运 引导学生运用 已学知识来推 出未学知识 , 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 用深入浅 出的语言 告诉 学生 “ 么是历史 ” “ 什 、为什 么学历史 ” 历史问题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在课下通过 多种形 式如讨 、 “ 怎样 学 历 史 ” 比如 , 对 “ 。 针 为什 么要 学历 史 ” 一 问 题 , 先 让 论 、 论 、 这 我 辩 写小论文等 , 让学生积极 参与教学 , 培养创造性思维 。 学生主动谈谈 自己的认识 、 看法 , 引用一些有代表性 的名人名 再 “ 实践 出真知” 面对新课 改中新 的困扰 , , 我们在实际教学 中 言, 阐释 学习历史对学生个人 、 国家和 民族 、 对 对人类 文明三方 应该 勇于探索 , 运用新的思路 , 尝试新 的方法 , 出一条新路 , 走 争 面的功用 。这 一过程使学生认识 到了学 习历史 的重要性 ,激发 取 新 的成 绩 。 了学 生 学 习 历 史 的兴 趣 。 在 新 课 改 下 的 导 言 课 , 又 增 加 了 一 我 方面的内容 ,就是让学生熟悉初高 中历史对教材的编写及对学 生能力要求等诸多方 面的不 同。通 过这一环节 的分析 , 学生 使 厂我 国早 期 的 政 治 制 度 I 夏 商— — 王 位 世 袭 制 尽快 实现角色 的转换 ,把 自己的心理和学 习方法调适到高 中历 I ( 隶 会) L — 封 和 法 奴 社 周 —分 制 宗 制 史教 学 的要 求 上 。 第 二 , 重 知 识 的 梳理 和整 合 , 助 学 生 进 行 初 高 中 知 5 3 0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

浅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

可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三、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

1、初中历史教学重点应侧重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构建奥苏贝尔认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因此,学生必须在有效地掌握初中所学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高中更加深入的学习。

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和理论等构成。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

从上面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教师在讲解新课时,只要是围绕各个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展开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2、初中历史教学着眼于学生历史学习间接兴趣的培养初中生要学习大量的史实知识结构,如果仅靠单调的文字说明和教师的照本宣科,难以培养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因此,鉴于初中生还是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发展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应通过学习内容的情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

初高中统编历史教材对比与教学衔接

初高中统编历史教材对比与教学衔接

高中历史学习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提升。

由于初高中课程标准不同,初高中统编教材的深度、广度以及编排体例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思维特点不同等原因,即使是同一历史阶段的内容,高中历史教师也要重视对初中历史的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拓展与思维提升。

本文试从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两个角度对比初高中统编历史教材的不同,并提出教学衔接策略。

一、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衔接从教材内容上看,高中统编历史教材(以下简称“高中教材”)与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以下简称“初中教材”)相比,在编排上有三个重要不同点:一是高中教材容量更大,主要表现为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史料及其评价更多、时间跨度更大。

二是两种教材对历史事件叙述的侧重点不同,高中教材重概括性分析,初中则重细节性描述。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浅显、直观、形象,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但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多层次、多视角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武文,2020)。

三是高中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内容常置于世界史背景下进行阐述,注重全球视野下的史观教学。

例如,初中教材将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第18、20课,包括清朝对新疆、西藏、台湾的治理和雅克萨之战,以及军机处、文字狱、闭关锁国等内容。

而同样的内容,高中教材只用一课讲述,文字概括性强,且对该阶段历史知识的容量进行了扩充,补充了康乾盛世、奏折制度、改土归流等。

初中教材旨在让学生学习清朝政策制度,初步了解制度实行的因素。

高中教材则通过清朝的盛世表现与危机处理,呈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引导学生透视当时的社会背景,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制度发展、民族交融以及潜藏的危机。

由此可知,初中教材内容相对较少,主要以基础知识的识记、了解为主,对同一知识点的讲述较为细致、篇幅较长、可用课时多。

高中教材内容增多,主要以提升学生的理解、比较、运用能力为主,对同个知识点的讲述概括性强、篇幅较短、可用课时少。

此外,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相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注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力,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拓展,不仅提出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同时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方颖,2020)。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功效的。


第二 , 教师结构素质 的影响 。科班 出身 的历史专业 教 师在学 校的学科教师 配置 当中明显不足 , 历史专业教 师人数少 , 使得学校在编排历史课程时捉襟见肘 。在乡 村学校 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 学校不得不 以其他专业学 科教师来代替历史教师 , 这些非历史专业学科教师对历 史基本 理论知识 的了解 、 掌握 的不足 , 直接影 响到历史
{学教 学 参 考 } ,
学肘空 …………… …… ……………………… …… …… …… ………… …… …………………………
新课 改 背景 下如 何做 好 初 高 中历 史教 学 的有效衔 接
广西贵港 市港 北 区贵城 二 中(3 10 陆丹 艳 570 )
新 中国成立6 年来 , 0 中学历史课 程经历 了十多次改 革。历史教育为提高中华 民族的整体 素质 做出了贡献 , 这是有 目共睹的 。20 年春 , 00 国家教 育部正 式启 动 了2 1 世 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 目, 为了全面提高我国青 少年 学 生的素质 , 习发达 国家的先进教育理论 和成功 教育 学 模式 , 第一次大规模 动用高等学校教师参与基础教 育课 程改革工 作 , 全面审视 中小学课程 的现状 与问题 , 整体 设计 中小学课程 。 新课程设计者们审慎地 回顾和反思了 中国现行的中学历史教育观 ,对问题的认 识随之深化 。 新设计 的历史课 程 由传统 的关 注知识 传递转 向关注学 生发展 ,即在 国家意志在课 程 中得 到基本保证 的基础 上 , 多地关注学生 的认知水平 、 更 学生的个 性 、 学生 的兴 趣、 学生 的需要 与学生的发展 , 使新历史 课程更适 合 中 学生需要和中学生学 习。 因而这次设计的历 史新课程从 初 中到高 中都渗透着新 教育理念 , 都有新 面孔 : 有新 的 框架结构 、 新的 内容体系 、 的教学 与学 习方式 、 的评 新 新 价方式方法、 的教育功能等。 新 在 国家新课改不 断深入发展 的时代背景下 , 战在 奋 中学教学一线的历史教 师们都在研究和实践 , 努力探求 与时代相适应 、 有利 于学生 可持续发展 的教学模式 。在 探求 的过程 中 , 有一个 问题 凸显 出来 , 那就是原 来在初 中阶段 历史学科成绩非常优异 的学生 , 进入高 中阶段学 习时却 出现 了较为严重 的不适应 情况。 学生普遍反映高 中历史课程 的要求与初 中历史课程的要求差距太大 , 很 难衔接 。 那么 , 在新课改背景下 , 中历史教师如何做好 初 初 高中历史教学 的有效衔接呢?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 因初探 初 中历史新课 程标 准规定 : 中历史教学要 以唯物 初 史观 和科 学的教育理论 为指导 ,通 过精选历 史课程 内 容 , 计灵 活多样 的教 学方式 , 发学生学 习历史 的兴 设 激 趣, 转变学生被动接受 、 记硬背 的学 习方式 , 死 拓展学生 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 ,培养学生正确 的历史观 , 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 、分析历史与现实 问题 , 加 深对祖 国的热爱 和对世界 的了解 ,从历史 中汲取智慧 , 养成现代公 民应 具备 的人 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 纪的挑 战。可见 , 初中历史要求对学生进行 的知识教育、 思想教 育、 能力培养是一个 系统工程。 然而事实上 , 目前初 中的 历史教学更多 的是教 师照本宣科 , 学生死记 硬背 , 强调 对历 史知识的识记 , 却忽视对知 识的全 面掌握 , 淡化 了 对 能力 的培养 。一些 学生不会 总结 、 能分析 、 不 不会 叙 述 , 历史事件 和人 物不能作 简要评 价 , 对 只会 识记 书本 内容 , 知识 不扎实 , 方法很机械 。 显然 ,这 样的学 习方 法和基础 无法适应 高 中的学

谈新课程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

谈新课程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
黟 百花园地
2 0 1 3 年8 月 8日
谈 新课 程 下初 高 中 历 教 学 衔接 问题 白 l l 解 决
文/ 宋小 芳

要: 当前 , 初高 中教 学都 已经进 入新课程 的实施 阶段, 在 新课 程普遍开展 的前提 下, 如何做 好初高 中课程 的衔 接工作非 常重
要, 尤其是历 史课 的教学 , 因为初 中的社会 课在 考查方式上采用开卷考试 , 而在高 中这 种模 式将被打破 , 所 以, 初高 中历 史课教学 的衔
在脱离书本的前提下回答试题 内容。这种考查方式的突然转变必 致 志坚持学习和不达 目的决不罢休 的顽强精 神 。好好学 习 , 就是 然 给新高 中生带来很 大的不适应 , 不理解 考试方式转 变 的原 因 , 要敢于吃苦 , 就是要珍惜时间 , 就是要不屈不挠地 去学 习。树立信
接工作成功 与否将直接决定 高中历史课的成败。试结合初 中的教学特点 , 从高 中历史的角度探 讨新课程下历 史课 的教学工作 。
关键词 : 考查 方式; 学 习态度 ; 学 习方法; 教学 内容 每个从事 高中历史教学 的教师在进 入高一 历史教学 中都会 种习惯 的时候 , 他们初 中时落 下的“ 病根 ” 也就不治 而愈了。 当然 遇到学生不重视历 史学科 的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 的原 因很多 , 关 背书并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佳方法, 而是希望借此来改正学生对 键 的一点 是初 高中历史教学存在 严重脱节现象 。长期 以来 , 初 高 待历史学 习的态度 , 使学 生尽快适应紧张而充实的高中生 活。 中教 学往往是“ 各 自为政 ” , 初 中阶段学 生主要是在感性认识 的基 最后 , 对 于历 史课更高 的能力要求 , 我 们可 以借助一些 课外 础上 学 习历史 , 而高 中阶段学 生必须 建立 在理性 的基础 上学 习 活动 , 比如研 究性学 习 、 辩论赛等 , 通过潜移默化 的引导逐步培养 历 史, 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感到线索乱 , 理 不清头绪 , 特别是 学 生 的 历史 学 习兴 趣 。 对一些历 史现象 、 历史 人物理解和分析 更是无从下 手 , 更谈不 上 史的兴趣 , 学 习积极性也得不 到提 高。另外 , 从 教学内容方面看 , 从初 中到高 中存在很多 台阶 , 并且 跨度 比较大 。学生也存 在着心 当然 , 以上方式 的尝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 适应高 中的历

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的几点思考
学 生 都 不 重 视 历 史 课 的 学 习 ,甚 至 有 些 学 校 的 历 史 课 经 常

初 中与高中历史课程 的“ 节 ” 脱
从新 课标设计 的教科 书编排结 构来 看 .初 中为通 史框 架 , 中开专题课提 高。高 中新 教材采用 “ 高 模块 十专题 ” 编排
方 式 , 种 以专 题 为 主 的 形 式 , 给 教 学 带 来 不 少 困 难 。况 这 会
同 , 程标 准 的 要求 不 同 , 何 使初 高 中历史 教 学 顺 利衔 课 如 接, 不着 痕迹 地过 渡 , 也是 一个值 得我 们认 真探 讨 的问题 。 首先 , 们来看一 下在初 高 中历 史教 学的衔接 上 , 我 还存 在 着哪些值得 注重 的问题 , 以寻求解决 的方法 。
时下 , 课程改革正 在我省正如火 如荼 地进行着 。高 中 新 历史 不再 像 旧教材 那 样按 照 通 史 的模 式 和 时 间先 后顺 序 编 排 内容 , 古 到 今 , 中 国写 到世 界 , 政 治 、 济 、 从 从 把 经 文 化、 思想 等方 面 的内容放 在 同一 朝代 的 章节 里 。 而是 以“ 专 题” 的形 式 , 古今 中外 的历 史 编成 政 治 史 、 济 史 、 将 经 文化 史三 个必 修和 数个选 修教 材 , 样更 接 近于 大学 历史 专业 这 的学 习 ,也 有 助 于学 生 能 系统 地把 握 某 一 专题 的历 史 知 识 。新 教 材 的改革使 初 高 中历 史 教学 衔接 , 成为 历史 教 师 十分 关注 的问题 。 因为初高 中历 史教 学本 身在各 方 面都不 是孤 立 的 , 相互 之 间有 一定 的联 系 。学生 在进 入 高 中历 史
二 、 生 对 待 历 史 课 程 的 态 度 学

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教育新探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吴平摘要:相较于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拓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中,保持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

基于此,本文重点对现行统编版教材的编写背景、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初高中统编版教材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侧重点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统编教材;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学策略统编版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应用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重要实践,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现代化的重视。

在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编写背景以及编写目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了解历史知识、能够用唯物史观认识分析历史事件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具备的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灌输式教育,而是要在掌握好历史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学科兴趣,不断强化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高中统编教材的背景及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定位(一)初高中统编教材的编写背景分析统编版历史教材大体于2017年8月开始编写,历经一年于2018年9月完成,随后在各个省份进行推广。

统编版历史教材的编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是对中学阶段教育工作改革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其特点。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它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其次,明确了历史学科要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目标服务,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再次,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质作为核心要点。

此外,还明确了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必修部分为基础课,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进行学习。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探析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探析
是 摆在 高 一 历史 教 师 面 前 的一 道 难 题 。要 解 决 这
进 入 高一 学 习 之 前 在 初 中 阶 段就 形 成 了一 种 思 维 定 式 : 为 高 考历 史 在 高三 年 级来 临时 抱 佛 脚 就 足 认 以应 付 了 ;在 学 习 方 法 上 视 机 械 背 诵 为 考 试 的
到 心 中有 数 。 然后 要 利 用 初 高 中知 识 的 契 合 点 来
研 究教 学 方 法 ,从 中选 取 贴 近学 生 理 解 的 教 学 方 法 。帮 助 学 生 巩 固初 中知 识 的基 础 上 接 受 、理 解 高 中新 知识 。
的 程度 。这 对学 生 学 习 和教 师教 学 来 说 ,决 非 一

上 多 采用 机 械 记 忆 ,弄 不 清 各 知 识 点 之 问 的 内在 联 系 ,因 而记 忆效 果 很 差 。初 中学 生进 入 高 一 后 , 由于 部 分 历 史 教 材 属 新 编 教 材 ,从 观 点 到史 实 、 从 容 量 到 质量 、从 广 度 到难 度 ,都 跃 上 了 一 个 新 台阶 。因 此对 学 生 的学 习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针
史 教 学 的问题 。 由于现 行 的 中考制 度 只考 政 、史 、
师 可 以在 课 改理 念 和课 程标 准 的指 导下 用 好教 材 , 用 活教 材 。这 就 要求 作为 高 一 学 生 的 教 师 在 上 课
生 合 卷 ,使 初 中 学 生对 历 史 学 习的 重 要性 认 识不
“ 杀 ” 法 宝 .知 识 点 掌 握 的 较 零 散 ,在 记 忆 方 法 通
个难 题 教 师 就 必 须 要 以学 生为 主 ,抓 住 学 生 主动
积 极 学 习这 个 根 本 因素 ,把 高 一 学生 的历 史 学 习

历史新课程初高中教学衔接策略分析

历史新课程初高中教学衔接策略分析

买 办性 ; 与封 建主义相结 合 , 有封建性 ” 学生就 具 ,
解决初 高 中历 史教学衔 接 问题 ,涉及社会 背 无 法理解 为什么官僚 资本是 阻碍 民族资本 主义发
德 景、 课标 制定 、 教材编 写 、 教学 实践等 多个领域 , 本 展 的因素之一 。又如对世界史 中的“ 国君 主立宪
学生在高中历史 的学习中经 常会 出现 “ 踏空” 现 历史 学科 的教学 内容 出现 了结构性 的变化—— 由 失 ,
空穴来 原来 的通史体例变为专题史体例 , 使得衔接 问题更 象—— 许多高 中历史 的学 习内容似乎成 了“
加突 出。
风” 横空出世 ” “ ,让人丈二和 尚摸不 着头脑 。例如
当然 , 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问题 , 了对初 西方不 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 除
教学中及时 与学生沟通 , 了解他们 的知识储备情况 , 深 刻理解 经济 、 政治 、 文化 之 间存 在 的复杂互 动关
针对教学 的实际需要 , 到心中有数 , 做 以使补充知识 系。为此 , 需要将政治 、 济 、 经 文化三个必修 模块 内 恰 当、 全面 , 避免产生信马 由缰 、 随意拓展 的弊病 。
中教师通过 复习 帮助学 生 回忆 , “ 如 新航路 开辟 的 展” 等等 , 以整合 后联系起来教学 , 学生 了解 都可 让 背景和条件” . ‰ 高 中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 行研究 比较 ,教师还应在 东西方 不 同政 治文 明 的特 点及 其形 成原 因以及东
在 将历史横 向联 系时有 一点很重要 , 即让学生
衔接和为下一 阶段教学作铺垫 , 使学生顺利完成不 当成 已知的 内容来用 , 不补充无法教 学 。还有两种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探究

生 的不 负责 任 ,不 能有 效 地 引导 学 生 。个 别参 赛 教 师对
学 生 答 案 中 的 错 误 不 及 时 纠 正 ,丢 掉 r课 堂 出 彩 和 掀 起 波 澜 的 大 好 时 机 , 对 课 堂 中 生 成 的 课 程 资 源 ,不 能 有 效 利 用 与 引 导 :部 分 老 师 只 重 视 对 学 生 个 体 的 评 价 . 而 未 能 重 视 对 小 组 的 整 体 评 价 ,以 整 体 评 价 促 进 小 组 合 作 。
简单粗 略。
维 在很 大 程度 上属 于经验 型 ,他 们往 往 要 借助 生 活 中的 亲 身感 受或 习惯 观念 等进 行 思维 活 动 。而 高 中生 的思 维 属 于理 论 型 的 ,他 们 要求 用 理论 做 指 导 ,来 归纳 综合 各
种 事 实 材 料 , 掌 握 一 定 的 逻 辑 思 维 程 序 , 利 用 判 断 推 理 等 手 段 扩 大 自 己 的 知 识 领 域 ,并 形 成 一 定 的 知 识 体 系 。 3初 高 中 学 生 的 学 习 特 点 不 同 。 初 中 生 依 赖 性 较 强 , .
术 术 ) ) 术 I I c c 术 术 术 术 木 术 爿 术 c 爿 术 ( 丰 术 术 爿 术 ( 木 术 术
更 多地 习惯 于 教师 传 授知 识 ,他 们普 遍 养 成 了 “ 教师 教
什 么 , 学 生 学 什 么 ,考 试 考 什 么 ” 的 学 习 模 式 。 由 于 初
术 木 术 术 术 木 木 术 术 木 木 术 术 爿 术 ( 术 木 术 术 术 爿 木 (

初 高 中 历 史 教 学 的 不 同
历 史 发 展线 索 ,从 l4 8 8年马 克 思 主义 的诞 生 到 1 1 9 7年 俄 国十 月革 命再 到 15 9 6年 中 国社 会 主义 制度 的确 立 ,时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决初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决初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决初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摘要: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说,全新的课程标准、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科书编写方式,对刚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不管怎样,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专题式学习是对初中历史学习基础的深化,体现出高中与初中的历史知识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充分解读初中教科书,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才能使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更为顺利。

其次,从中国近代化史内容上说,初中历史教科书的中国近代史的部分被安排在八年级上册,集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讲到新中国成立前,除了按通史体例叙述基本史实外,还讲述了近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这使得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个初步整体的印象。

而高中新课标教科书却将中国近代史内容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块散落在几册书中,具体内容笔者已在前面章节中做了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这也是教师最不适应的地方。

因此,如何将初高中的中国近代史教学很好地衔接起来,做到既不对初中的内容简单地重复,又能够按照课标要求高效、有序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就成为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了。

在此,笔者有几点应对策略,供同行交流、切磋,且当抛砖引玉,以求更好地解决此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近代史教学一、要认真研读课标总体看来,高中课标比初中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有所拓宽,并且出现了大量新的知识点;能力层次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升,更侧重于史实与材料的概括和归纳。

在新课改之前教师是“依纲教本”,新课标施行后教师则是“依标施教”。

现在高中的历史教学,若离开了课程标准的指导,历史课将成为“无源之水”,逐渐失去活力。

但目前,由于教科书的作用大大弱化,教科书只是为课标服务的教学素材之一。

教师们往往被教科书所束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难以协调历史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分明地处理教学内容。

因此,认真研读、领会课标,就成为了实现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

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

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
就要 给学 生 “ ”朝代 歌 。 补 2 3激 发 学生兴 趣 ,调 动学 生学 习的积极 性 和主 动性 .
高 中新 教材 的学 习 。 ( 作者 单 位 :山 东省淄 博市 临淄 区 第三 中学 历史组 )
2 l  ̄5J 第l期 ( 第19 ) 0o F 上 3 总 9期

22 进行 学情 调 查与 分析 ,确 定教 学 内容 与方法 .
了解 学 生 各 方 面 的情 况 , 是 进 行 教 学 与 设 计 的 一 得 出结论 ;布 置作 业 时要 设置 一些 开放性 试题 ,等等 。 种 依据 。 了解学 生 初 中 学 习 的 内容 ,清 楚 学 生 的知 识储 3 小 结 备 ,对 较 好 地处 理 高 中 教材 内容 、选 择 教 学 方法 ,进 行 有 的放 矢 的 教学 是 有 帮助 的 。高 一教 师 可 以依据 课 标 、 “ 路漫 漫 其 修远 兮 ,吾 将 上 下而 求 索 。 ” 以上 是笔 者 对 初 高 中历 史 教 学衔 接 问题 的探 究 还 是 浅层 次 的 ,今
自然 忘 记 。 因此 学 生历 史 基础 知识 薄 弱 ,缺 乏 高 中 新教 习 技 巧 的 点拨 非 常重 要 。比如 研 究 问题 要 论 从 史 出, 史
材预 设 的基 础 知识 ,一 些常 识性 的 东西根 本不 知道 。 论 结合 ; 比如 原 因分 析 法 ,要 关 注 分析 的角 度 ,可 从 政
要 关注 。指 导 学 生上 课 时做 到眼 、 脑 、手 、 口并用 , 既 2 引 导 学 生 掌握 一 般 历 史 学 习 方 法 。 高 一 新 生对 )
识的衔接 和过渡 , 认为所讲 内容非常基 础 , 生在 初中肯 定 本 环 节 。新 教 材信 息 量 大 , 呈现 方 式 多样 ,有 文字 、 图 学 已经掌握 了 孰知学生根 本就不知道 , , 教学双方都很 困惑。

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及对策

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及对策

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与对策章禹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高一的历史教学处于初高中课程的衔接关键时期,而初高中内容又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因此处理好高一的课堂教学,既关系到新课程的实现又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衔接;对策;随着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开始,尤其是历史学科课改的力度最大,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而高一的教学由于存在着初高中课程的极大差异,如何上好高一课堂教学显的更为重要。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从初高中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的对策两方面来阐述。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1、初中与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脱节〞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力度很大,引发了高中历史教学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中课程的模块式结构加之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尤其凸显出初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较大欠缺和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而我们的初中历史无论是从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上,甚至在中考的模式上都只是针对一些重大历史知识的介绍和掌握,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对历史知识只是一知半解。

而我们的高中教材却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编写,这样就使高中教学需要教师补充大量的历史事件背景的介绍,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无法实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2、必修课教学内容过深高一历史首先就是必修内容的教学,师生们普遍感受到一个大问题,就是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

具体说,就是教材时代跨度太大,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一学期每周两节的课时量无法完成所有教学内容。

教材设计存在着新的偏、难、繁的情况,脱离高一学生实际的水平。

学业评价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脱离教学实际情况。

用模块专题的方式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了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

例如,在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XX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第四节“XX 政治的扩展〞中,教材把 1789 年以来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建立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带而过。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摘要:在新一轮的课改下,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教学衔接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的差异性,同时找到了两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分析了在当前新形势下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教学衔接问题,并从初中历史教师和高中历史教师两个维度阐述了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历史教学教学衔接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

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

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

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

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

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

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

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

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摘要:历史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是学好高中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升华和提高,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尽快实现高效课堂,解决历史教师教学脱节,学生学习历史断层的问题,使历史教学更符合历史学科发展的时代趋势。

关键词:新课改初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脱贫攻击成果举世瞩目,正是因为“十三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进一步提出“三新一高”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最终要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要求学生教师主动摒弃以往较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贵州省将于2021年秋季学期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面对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线我们应该对新形势下的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

面对教材的变化,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在架构上,包括三类课程,高中历史必修课程采用通史的方式,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采用专题的方式,从多角度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和发展。

教材内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为了达成目标,采用新的教材,注重贯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主要是掌握基本的史实,强化学生的历史记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能适当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进入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但是这中间存在一些学习衔接上的问题。

(一)初高中教学要求不一样初中阶段需要参加中考,政治、历史合卷,满分150分,各75分,分数按等级划分,而不是按实际的分数。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完成等级考试之后,就可以根据的能力和需求,在物理和历史当中任选其中一科进行学习,并确定为高考的考试科目,在这种层面上,学生重视历史学习的程度就大大提升。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创新 课 堂
1 6S 浅谈Fra bibliotek 高 中历 史教 学 的衔 接
■ 杨 志 国
初 、 中 历 史 教 学 衔 接 问题 高 对照和分析初 中历史课程标 准与高 中历史课程 标 准 , 中我 们 可 以 看 出 两 个 问 题 。 从 1基本历 史知识 上 的承接 性。初 、 中历史 在 . 高 基础 知识 上是基本稳 定 的 , 只是 在 内容 的深化 上 的 侧重点有所不同 。就 高 中而 言 , 相关 的规 定 明确指 出 :在 义 务 教 育 的基 础 上 , 一 步 认 识 历 史 发 展 进 “ 进 程 中 的 重 大 历 史 问 题 , 括 重 要 的 历 史 人 物 、 史 事 包 历 件、 历史现象和历史 发展 的基本脉络 。 由此 可见 , ” 高 中历 史学习专题是在初 中历史学 习基础 上进一步 的 拓宽和深化 , 它们之 间是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因此 , 了解初 中教材 , 做好 初 中、 中历史 教学 的衔 接 , 高 才 能使 高 中 历 史 学 习更 顺 利 。 当 然 , 种 知 识 上 的 衔 这 接应 该“ 既注重 与初 中课 程的衔接 , 又避 免简单的重 复 ” 。 2 过 程 与 方 法 、 感 态度 与价 值 观 上 的 一 致 性 。 . 情 初 中 阶段 的历 史 课 程 标 准 规 定 : 唯 物 史 观 和 科 学 以 的教 育理论 为指导 ……转 变学 生被 动接 受 、 死记 硬 背的学习方式 , 拓展学 生学 习和探 究历 史 问题 的 空 间 ; 养 学 生 正 确 的 历 史 观 , 而 使 学 生 学 会 辩 证 地 培 进 观察 、 分析历史与现实 问题 , 加深对祖 国的热爱 和对 世界 的了解 , 历史 中汲取智慧 , 从 养成现代公 民应具 备 的人文 素养 , 以应 对新世 纪 的挑战 。高 中阶段 的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 : 会运用 科学 的理论 和 方法认 学 识历 史和现实问题 , 步形成科 学 的世界 观 和历史 逐 观 ; 立 不 断完 善 自我 、 树 为祖 国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做贡献和 民族 与人类命运 的人生理想 。从中我们可 以看出 : 1在过程 与方法上 , 中 、 中都 注重对学 () 初 高 生进 行历史方法 的培育 , 努力 转变学 生学 习历 史 的 方式 ;2 在情感 与态度 价值 观上 , 形成 正确 的世 () 要 界观与历史观 , 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养 , 树立远大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威远县龙会中学宋洪斌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

然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生命力。

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

一、这一命题的意义所在:(1)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是我们高一老师应该清楚的。

(2)现在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就是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忽视。

(3)更何况我们现在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我们若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新旧知识”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

(4)最后,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同属于基础教育,两者是相互衔接的。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是建立在初中课程基础之上的,二者是一个有机的历史教学共同体。

从这一切因素考量,应该说,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很有必要,对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具有深义的。

二、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

从课程目标看,二者有联系(衔拉)也有差别: 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都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2)能力方面,我们可以对初中、高中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进行对照比较:从中可见,尽管初中、高中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

这一特点在初中、高中课标内容的要求上更为明显。

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要求在“了解”、“列举”(识记)基础上的更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初中出一大截。

除了课程目标的联系和差别外,初中、高中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也存在着联系和差别。

对照“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世界经济史部分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但二者同样存在较大差异:第一,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粗略线索。

但应该说,初中现有历史课程(2001年版)与现有高中新课程是脱节的。

它实际上是与高中历史旧课程相匹配的。

由于高中历史旧课程通史体系较完整,内容较翔实;所以为了避免与高中旧课程的的重复,初中课程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内容和概念大量删减,使得初中历史课程较为简易,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模糊。

由于高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化、拓展与提高。

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这种体例这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诸备也要求甚高。

因此,目前初、高中的历史知识链实际上脱节严重。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三年,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见PPT必修1、2、3课标内容),若加上六个选修模块份量,世界史的总量则超越中国史。

第三,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相对薄弱。

据统计,初中历史课标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共有14个单元,65个知识点,与政治史相比,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要求明显偏弱,而高中历史课标则是政治史、经济史及思想文化史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

三、新课程背景下师生状况分析:1、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上述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状况,说明(1)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既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

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

这种脱节现象,导致高中师生普遍感觉历史新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2)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感受,否则学习和理解是有困难的;但现在高中生这些方面显然欠缺,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

(3)众所周知,尽管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是不可替代的一门国家课程,但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冷门”、“副科”,据学校反映,学生初中历史学科基础普遍薄弱,学校、学生仍至社会都不够重视。

(4)此外,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升入高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如故,这些因素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一定障碍。

2、高一教师的历史教学状况分析:(1)对于历史新课程,不仅学生基础薄弱,当前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还难以适应新程的教学要求,历史知识、历史理论,仍至社会经验(如经济史)相对不足。

可以说,高中历史的课程内容与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存在着较严重的脱节状况。

(2)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上相对独立,双方都对对方教材缺乏了解,(举例:初高中历史同课异构:初二上“难忘九一八”。

高中上“伟大的抗日战争”,结果同校的初高中历史课出现许多重复,二者都涉及九一八、东北沦陷、华北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都设置了“日本为何发动九一八事变,属于偶然,还是必然?”“三十年代日本侵华期间中国主要矛盾发生怎样的变化”的等问题,最后结果出现了所用材料雷同,答案相似的情形(如九一八“田中奏折”,必然性:既定国策、经济危机、欧美无暇东顾及中国内战等)。

这些都是初高中的简单重复,甚至可以说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3)高一教师若刚从高考一线下来,往往习惯于满堂灌的知识灌输和重点强化。

忽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式、探究性的目标要求。

四、初、高中衔接的历史教学策略探究:目前,趟过高中历史新课程老师的感觉是,课程内容偏多,学时偏紧,所以老师感到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对此及其上述分析,我们该怎么办?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

可以说,现在高中教学,若离开了课程标准,教师们就无法上好历史课。

但目前,教师们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大多被教科书所束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这当然无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情形在新课程推进的初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过去的高中旧课程我们是“依纲教本”,而我们现在高中历史课课程则是“依标施教”,教材的作用大大弱化,教材仅是“教本”,而非“蓝本”。

“蓝本”是新课标。

因此,我们明确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要认真领会、吃透课标的内容标准(即学习要点),它们是处理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

第一、要明确课标内容的主题:是按文明史范式来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

它们分别介绍了人类历史的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

其中历史(Ⅰ“标准”明确指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这是政治文明史的主线,而“标准”中的政治史就是围绕这一主线讲述的。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相应地政治制度史也就是政治文明史的核心,所以历史(Ⅰ)是以政治制度史为主,鲜明地突出了政治文明史的核心。

“标准”行文时,总是将政治制度排在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之前。

如历史(Ⅰ)开头即指出:“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结尾,又写道,要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

“标准”研制者重视政治制度史的用意,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要领悟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

内容标准的具体表述,一般由行为动词和知识内容构成。

行为动词表明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一般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识记、理解和应用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和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理解和应用层面的能力。

课程标准把能力与具体的知识紧密结合了起来,而且能力要求的层次也很明确。

第三,面对即将接触的高一新生,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

(建议高中老师手头要有一套初中教材,并从学生中了解他们阶段所学情况,从而大体把握哪些可略讲,那些需详讲。

)要重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

初中历史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被动学习”状态的,普遍养成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

然而,高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强调了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此外,高中课程内容多,时间紧,所以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必要的提前预习,这样上课才能听得懂、跟得上,抓得住学习要领。

当然,对于预习老师事先应当有所引导;如必修一专题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强调课前预习已成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迫切需要。

第四,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课堂中,若学生手头练习材料中已介绍的问题可略讲,甚至不讲。

提示学生课后自己去看即可,这也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课堂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或导入设计、教学顺序、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课后练习、单元总结等。

第五,由于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是与旧高中课程相配置,所以历史知识体系不尽完善,有些比较重要的历史知识,往往分散在几个单元的课程中,无法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编写体例,跳跃式的叙述也客观上造成了知识的断裂,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第六,高中历史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思维正处在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阶段)和认知水平,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

这样才能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