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
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
1. 免疫性因素
母亲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新生儿血小板破坏增多。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由母婴血小板抗原不合引起,母亲的抗体攻击胎儿血小板。

2. 感染
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可直接损伤巨核细胞,影响血小板生成。

细菌感染,如败血症,可产生毒素抑制骨髓造血,导致血小板减少。

3. 先天性因素
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骨髓中巨核细胞缺乏,无法生成足够的血小板。

遗传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 其他原因
围生期因素,如窒息、缺氧、早产等,可导致新生儿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抑制。

药物因素,母亲在孕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利福平、奎宁等,可能影响新生儿血小板。

二、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
1. 皮肤出血
出现瘀点、瘀斑,常见于面部、颈部、四肢等部位,按压不褪色。

严重时可出现皮肤紫癜,融合成片。

2. 黏膜出血
口腔黏膜、鼻腔黏膜出血,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

胃肠道黏膜出血,可出现呕血、黑便。

尿道黏膜出血,导致尿血。

3. 颅内出血
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出现烦躁、哭闹、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威胁生命。

三、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方法
1. 临床表现
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以及有无其他部位的出血症状。

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骨髓穿刺涂片检查,了解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血小板抗体检测,确定是否存在免疫性因素。

病毒学检查,排查病毒感染。

四、护理评估与诊断
1. 护理评估
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母亲的健康状况、孕期用药情况、分娩过程,以及新生儿出生后
的情况。

症状评估:观察皮肤、黏膜的出血情况,包括出血的部位、范围、颜色、形态等;注意有无颅内出血的症状,如惊厥、前囟隆起等;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睡眠质量等。

实验室检查评估:及时查看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结果,了解血小板计数、骨髓造血情况等。

家庭支持评估:评估家长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了解家庭的照顾能力和经济状况。

2. 护理诊断
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有感染的危险与血小板减少导致免疫力下降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出血有关。

焦虑与家长对患儿病情的担忧有关。

五、护理措施
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每1 2 小时测量一次。

观察皮肤、黏膜出血的情况,记录出血点、瘀斑的数量、大小、颜色变化等,每班至少评估一次。

注意有无颅内出血的症状,如意识改变、惊厥、前囟隆起、瞳孔大小不等、喷射性呕吐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睡眠质量等,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

2. 预防出血
减少穿刺次数,必须穿刺时应选择小号针头,并延长按压时间至5 10 分钟。

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哭闹、剧烈活动,以免增加出血的风险。

避免碰撞、挤压患儿,尤其是头部。

保持床单位整洁、平整,无尖锐物品。

3.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摩擦。

对于有出血的部位,给予适当的压迫止血,避免感染。

观察皮肤有无破损、红肿、渗液等情况,及时处理。

4.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接触患儿前后洗手。

保持病房环境清洁、空气流通,定期进行消毒。

限制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发热、咳嗽、腹泻等感染症状,及时处理。

5. 饮食护理
提倡母乳喂养,保证营养供给。

对于吃奶困难的患儿,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6. 心理护理
主动与家长沟通,耐心解释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减轻家长的焦虑和恐惧。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护理,给予他们心理支持和安慰。

六、案例分析
现病史、诊断治疗:患儿,女,出生5 天。

母亲孕期健康,足月顺产。

出生后 3 天发现患儿皮肤出现散在瘀点、瘀斑,无鼻出血、尿血等症状。

精神尚可,吃奶正常。

经检查,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骨髓穿刺提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诊断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泼尼松口服治疗,并密切观察血小板变化。

护理:
每2 小时观察患儿的皮肤出血情况,记录瘀点、瘀斑的变化。

穿刺部位按压8 分钟,防止出血。

喂奶时注意观察患儿的吸吮情况和吃奶量,保证每次能吃饱。

耐心向家长解释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

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及时更换尿布,避免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