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生命语文》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读《生命语文》有感
“为生命而为,用生命而为”,一直很喜欢这句话,有情怀有坚守有大爱。

这是我再一次阅读**老师的《生命语文》一书,作为一线教师,我还是选择先学课,抄录课例的时候又想起了上次阅读的感受:宽、活、厚。

以《胡同文化》为例,我整理了熊老师的教学思路,方便自己再次揣摩体会。

《胡同文化》以畅谈北京印象,呈现胡同旧照,播放北京歌曲营造情境,顺势导入;接着抛出问题:出生于高邮的汪曾祺会对胡同,对胡同文化有怎样的情感和认识?同时以此为纲,梳理出文章“胡同”“文化”两部分内容;随后,品读“胡同”的特点及北京市民的“文化”心理——“忍”;最后探讨作者对于“忍”的态度,并在文化传承的话题中结束学习。

乍看思路,也许并不惊艳,但细翻实录,内容之丰富,思虑之深厚让人钦佩。

印象最深的当属“忍”的分析。

课堂从原文的三个例子说起,之后在回应学生的发言时,教师的评价或衔接提及了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菜根谭》的名言,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工修铁路的事例,苏武、杨靖宇等人的英雄事迹以及《笑傲江湖》里岳不群的故事;接着,因学生提及了日漫,所以教师就此分析了日本“忍者”文化与中国之“忍”的区别,再往后,用孔子之说,《忍经》之说,“百忍堂”之事拓宽拓深对“忍”的认识。

稍稍数一下,延伸达十处,课内外的
反复对比、辨析、强化、提升……我想,这个“忍”字一定是讲透了。

这样的课例比比皆是,熊老师的课堂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宽。

她的课堂援引,涉及文学、政治、历史、艺术、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引经据典张口就来,教师的阅读量绝对非同一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上的诸多实录,都是借班上课,这意味着,“生成”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把控课堂更是不易。

加之曾听熊老师的讲座,她介绍说,自己所有的讲座课都是新鲜出炉,她从来不上同样内容的公开课。

如果没有磨课的这个过程,是什么让她有底气站上聚光灯下的讲台?毋庸置疑:曾经读过的书。

熊老师旁征博引让我既羡慕又羞愧,平时总是呼吁学生读书,但自己却找种种理由拒绝看书,事情确实很多,但化整为零,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活则是指教无定法。

回看她的课例,我发现即便是同样文体类似主题,熊老师也会因为文本特色文本价值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法。

比如散文《胡同文化》《最后的牛车水》,显然两篇都涉及到了如何面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的问题。

授课时,前者熊老师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忍文化”的前世今生,并在结尾处提示学生从语言风格上,用朗读体会情感,力求用“共鸣”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面对传统文化,既要“向前走”又要“回头望”。

而后者则是补充文字材料,请大家用辩论的形式,通过“争鸣”,展望“留恋”与“前进”并行的文化发展愿景。

在讲台上站的日子久了,上课也变成了流水线产品,先讲背景,再讲词语,然后一段一段分析,这是很多老师的常规教学模式。

只会这样吗?显然不应该。

淘汰了程式化,考验教师个人能力
的时刻就到了。

能不能读懂文章抓住要点?会不会顺利实现各项教学目标,同时又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愿不愿意关注文章的个性化?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回答的问题。

教法据文而定,才是对作者、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厚,是指文章教学设计的梯度,教师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以及教师教育教学站位的高度。

很多课例,我关注到研读结果都含有“生命”二字,倒推回去,突然意识到,“宽”的拓展与“活”的教法都是为学生个体生命成长铺路,这样的追求成就了课堂的“厚”。

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社会现实到历史根源……厚积沉潜,蓄势以发。

作为“生命语文”的首倡者,熊老师正是用这一堂堂课践行着“为生命而为,用生命而为”的教育宣言。

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未成年人,我们的责任是引领、督促和帮助。

文以载道,如何让学生通过一篇篇的优秀文章,一次次的课堂学习拥有更理性的认知,更悲悯的情怀,更宏大的格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从来不易,要有长远的考虑。

一点思考:熊老师是高中教师,基于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现实学情,她的课堂开放度很大,放到我自己的初中课堂,我该学什么?想来也是这三个字:宽、活、厚。

博学为“宽”,明辨是“活”,而笃行方可抵达“厚”。

再读有感,姑且记下,权当自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