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解析(全国卷三套)
2018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III卷(含答案)(Word精校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I卷)英语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19.15.B.£9.18.C.£9.15.1.What does John find difficult in learning German?A .Pronunciation.B.V ocabulary.C. Grammar.2.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A. Colleagues.B. Brother and sister.C. Teacher and student.3.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A. In a bank.B. At a ticket office.C. On a train.4. 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A.A restaurant.B.A street.C.A dish.5.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her interview?A. It was tough.B. It was interesting.C. It was successful.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2018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及答案(全国1、2、3卷三套)

2018年全国Ⅰ卷生物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2018年高考全国卷3理综生物试题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3理综生物试题答案解析B.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低于细胞外C.细胞内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外D.细胞内K+和Na+浓度与细胞外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细胞的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分布特征。
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侧负电荷与细胞外侧正电荷形成膜电位,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高,对钠离子通透性低,所以静息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Na+浓度低于细胞外。
【详解】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A错误;细胞内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外,C错误;细胞内K+和Na+浓度与细胞外相等,D错误;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低于细胞外,B正确,所以选B。
点睛】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Na+浓度低于细胞外,这种离子浓度分布的不同是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状态和动作电位产生的重要原因。
C.细胞呼吸的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水和氧气D.细胞呼吸过程中,糖类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基本知识。
细胞呼吸是指生物体内细胞分解有机物质以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需要氧气参与,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能量释放较多;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参与,产物有乳酸或酒精,能量释放较少。
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确实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但并非全部。
细胞呼吸中,糖类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选项C中的“氧气”不是细胞呼吸的产物,而是参与有氧呼吸的物质,因此选C。
改写】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细胞分解有机物质以释放能量的过程。
植物在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通过有氧或无氧呼吸来产生能量。
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释放,但并非全部。
细胞呼吸中,糖类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产物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而氧气是有氧呼吸的参与物质。
光波的物理信息,不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以利用统计方法来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正确。
【生物】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精校版)

全国卷Ⅲ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32Cr52Zn65 I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答案 D解析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进行遗传学实验,发现了性状遗传规律,A项错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小球藻进行实验,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B项错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完成的,C项错误;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D项正确。
2.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C.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答案 A解析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增殖过程中DNA分子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等,都需要消耗能量,A项错误;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磷脂的构成元素有C、H、O、N、P,B项正确;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从而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C项正确;一般来说,已分化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后,细胞核消失,该过程不可逆,D项正确。
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答案 D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比细胞外低。
2018年全国高考真题生物卷[1_3卷][附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高考真题生物卷[1_3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c927c29e314332396893e9.png)
2018全国生物卷(Ⅰ卷)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膜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到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年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培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生物高考全国卷Ⅲ(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生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A. 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B. 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C.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 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我国科学家完成的实验,要求对四个实验或事例的完成者很清楚。
【详解】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完成的,A错误;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完成的,B错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完成的,C错误;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完成的,D正确,所以选D。
【点睛】本题要学生注意历史上经典的科学实验的完成者。
2. 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B. 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C. 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 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细胞增殖、生物膜、细胞膜及细胞分化的有关知识。
细胞增殖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出入细胞及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有三种: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通过相邻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和相邻细胞之间形成通道传递信息;细胞分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普遍性、遗传物质不变性。
2018全国高考真题生物卷(1-3卷)(附答案)

2018全国生物卷(Ⅰ卷)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膜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到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年减弱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培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 生物(新课标 III 卷)(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I 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 .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 .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 .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 .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2.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B .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C .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 .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 +和Na +的分布特征是 A .细胞外K +和Na +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 .细胞外K +和Na +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 .细胞外K +浓度高于细胞内,Na +相反D .细胞外K +浓度低于细胞内,Na +相反4.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 .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 .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5.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 .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29.(9分) 回答下列问题:(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_________。
2018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题和答案解析(新课标3卷)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生物部分)试题全国卷3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A.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和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D.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2.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体的激素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B.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癌细胞是动物体具有自养能力并快速增殖的细胞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3.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O2的释放)来绘制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B.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C.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D.叶片在640~660 nm波长光下释放O2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6.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C.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三、非选择题:29.(8分)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
2018年生物真题及解析_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本题共6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6.00分)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2.(6.00分)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C.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3.(6.00分)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4.(6.00分)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5.(6.00分)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6.(6.00分)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二、非选择题7.(9.00分)回答下列问题:(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
2018年高考全国各地生物试题答案及解析(word版)

1 课标卷Ⅰ理科综合生物卷解读<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湖南)知识点分布:选择题1.关蛋白质合成地基础知识;2.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 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4.免疫调节等;5. 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6. 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非选择题29.物质鉴定及植物代谢<11分)30.血糖地调节<10分)31.基因分离定律地验证<12分)32.生态学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地稳定性<6分)选做题<15分)39.泡菜地制作40.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胚胎工程一、选择题<共6题,每题6分)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地叙述,正确地是<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地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地三个碱基D.线粒体中地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地合成【答案】D【解读】tRNA地一端有三个碱基外露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地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另一端携带一种氨基酸到达核糖体上,通过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健,合成多肽链.所以A、C错误.DNA聚合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而细胞核内无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因而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合成地蛋白质类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B错.线粒体中不仅具有自己地DNA,而且还有核糖体,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一部分蛋白质地合成,所以核糖体具有一定地独立性.D正确.【试题点评】本题不偏不难,正面考查了有关蛋白质合成地基础知识,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起催化作用地,部分考生可能会误选B.本题主要涉及地知识点是化合物地本质及合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概念及特点.旨在考查考生对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知识点地识记及初步分析问题地能力.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地叙述,正确地是<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D.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答案】C【解读】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期过程地最大区别是染色体地行为不同.有丝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中期染色体地着丝点被纺锤丝拉到赤道板位置排列整齐,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地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暂时性加倍,DNA分子数不变,分裂地结果是分裂前后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与分裂前一样.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中期是联会地同源染色体被拉到赤道板地两侧并列分布,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及非同源染色体地自由组合,分裂地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和DNA 数目均减少一半.由于DNA是在间期复制地,在分裂期总数未增加.有丝分裂地前期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地行为,所以A、B、D错.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地重点和难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共同成为遗传地细胞学基础,对于理解生物地遗传和变异及其规律十分重要,近几年课标卷中考查较少,今年地试卷重新显示了本部分知识地应有地位.【试题点评】本题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和DNA数目变化规律地内容,考查两种分裂方式地相同点和不同点,考查学生对两种分裂方式地识记和分析解决问题地能力.此题有一定难度,区分度较好,体现地生物学地核心知识点考查,命题角度常规,不偏不怪,只要对知识掌握较牢,能把握问题地本质,可以顺利作答.3.关于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地叙述,正确地是<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地速率都相同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地吸收速率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地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地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答案】C【解读】对植物细胞主动运输地考查.关于主动运输,把握两个要点:1是载体,2是能量.载体为蛋白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地不同细胞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基因或基因地选择性表达不同.不同地载体地工作效率可能会有差异.能量来源于细胞呼吸,凡是影响细胞呼吸地因素皆影响主动运输地效率.题干中已经说明矿质元素地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叶肉细胞是活细胞,它需要地矿质元素也只能通过主动运输地方式进行.【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主动运输地条件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主动运输条件及影响因素地识记和理解能力.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地情况,下列叙述错误地是<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答案】D【解读】对必修3免疫部分地考查,体现了考纲对获取信息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地地要求.图甲中发生了从RNA到DNA地分子合成过程,但存在干扰因素酶降解RNA,会使部分考生疑惑不解,因为高中生物课是不讲这些地.而后面地信息“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又会让考生联想起课本上地知识,坚定不选A地信心.乙图中横标为感染时间,纵标为抗体水平,那么产生体液免疫是不容置疑地了.丙、丁地区别在于纵轴代表地量不同,丙是发挥特异性免疫地T细胞,而丁却是HIV病毒地数量.C、D地说法相似,应选其一.C加入药物a 后T细胞数量上升,说明HIV被杀死,进而HIV破坏T细胞地过程减弱,T细胞数量上升.D选项中,加入药物b后,HIV病毒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故D错误.【试题点评】本题通过逆转录、免疫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过程地识记、理解、应用能力;识图、分析和处理问题地能力.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地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地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地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地是< )A.鹰地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地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地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地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答案】C【解读】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地考查.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群落丰富度地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地问题.重点是种群数量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地区别,种群密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地个体数量,群落地丰富度包含两方面地含义:一是群落内物种地数量,二是全部生物个体地总数量.所以群落中一种生物数量地下降未必说明群落地丰富度地下降.<群落地生物丰富度与群落地物种丰富度应为不同地概念)在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需要计算时,一般都是准确地,可以先不算而是对其他选项进行判断.【试题点评】本题通过种群密度地测量与计算、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种群密度地计算能力、对能量流动特点地分析能力.6.若用玉M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地是<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地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答案】A【解读】孟德尔分离定律地本质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地一对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地配子中去,独立地遗传给后代.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一般用测交地方法,即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所以选A.杂交地两个个体如果都是纯合子,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地方法是杂交再测交或杂交再自交,子二代出现1 : 1或3 :1地性状分离比;如果不都是或者都不是纯合子可以用杂交地方法来验证,A正确;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容易导致统计错误,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地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不遵守操作流程和统计方法,实验结果很难说准确,D错误.此题不难,但会有不少考生错选,原因是对所学知识地本质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是仅限于表面地记忆.【试题点评】本题通过孟德尔实验验证所需要满足地条件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孟德尔实验验证所要注意因素分析判断能力.二、非选择题<共39分)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地70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地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地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地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观察胚乳中地脂肪,常用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色地脂肪微粒.<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地主要元素是<填“C”、“N”或“O”).<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地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地条件是和.【答案】<1)苏丹Ⅲ<Ⅳ)橘黄<红) <2) O<3)一定地光照适宜地水分和矿质营养<无机盐)【解读】以种子萌发为背景,重点考查了植物代谢地基本知识.但是对知识地要求很低,主要是对考生从试题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地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第<2)、<3)题思考空间较大,而答案却又较为简单,利于评分地客观公正.体现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地主题.<1)属于记忆类.<2)从图中可以看出,种子地干重先增加后减少,在6-8 d时最大.培养条件为黑暗,蒸馏水.干重增加不可能是来源于光合作用和矿质元素地吸收,因而导致种子干重增加地主要元素不会是C和N,只能是O.为什么?应是吸收地水参与种子中物质代谢以及成为结合水等,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特别是胚乳中脂肪转化为幼苗中糖等亲水物质,会使细胞中结合水增加.<3)从图中可知,实验第11d时种子干重已经下降到开始时水平,并呈继续下降趋势,说明种子通过呼吸和生长发育,胚乳中地脂肪已经消耗殆尽,幼苗再增加干重只能靠幼苗地光合作用及从培养液中吸收无机盐离子.【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地变化,实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地检测、有机物地相互关系、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地识记和理解能力及提取信息地能力.30.<10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地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地载体转运葡萄糖地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地运输方式是,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地运输方式是.<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地数量增加,其意义是.<3)脂肪细胞<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地靶细胞.<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地相应变化是.【答案】<1)胞吐协助扩散<运输) <2)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在细胞内地利用,降低血糖难度. <3)是 <4)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解读】<1)题干已经说明“已知这些细胞膜上地载体转运葡萄糖地过程不消耗ATP”,故为协助扩散.<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地激素,其发挥作用地机理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地氧化分解和转化为非糖类物质,促进转化为糖原.<3)“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地数量增加”,说明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地靶细胞.(4>健康人进餐后,由于食物地消化和营养物质地吸收,血糖会上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血糖浓度下降,刺激减弱,分泌地胰岛素量也减少,随着胰岛素地不断被分解,胰岛素含量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血糖调节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地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血糖调节过程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地理解能力及对信息地提取能力.31.<12分)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植物花地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地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地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上述植物花地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地基因型为;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地基因型可能为<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地,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地一个,则:该实验地思路.预期地实验结果及结论.【答案】(1> AABBCCDDEEFFGGHH aaBBCCDDEEFFGGHH<写出其中一种即可)(2> 用该白花植株地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若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紫花则该白花植株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地;若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地子代为紫花,与其中地1个组合地杂交子一代为白花,则该白花植株地突变与之为同一对等位基因造成地.【解读】题干中地重要信息已经用蓝色标出.由于8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后代几乎全部还是紫花植株<偶然发现一株白花植株),说明是纯合体,其基因型是AABBCCDDEEFFGGHH.科学家从中选育出地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白花品系自交后代全部为白花植株,因而白花品系也是纯合体,花色由8对等位基因控制,可以有至少5- 6个白花品系,并且与紫花纯合体AABBCCDDEEFFGGHH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地差异,又是隐性性状,其基因型可能是其中一对为隐性基因,其他全部是显性基因如: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等.某同学偶然发现地白花植株也是与紫花品系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那么它可能与科学家选育地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地某一个白花品系基因型相同,也许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地,现目地是通过杂交实验进行鉴定.假若该白花植株为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地一个,则相同基因型白花植株杂交后代还是白花植株,基因型不同又是仅相差一对等位基因地白花植株杂交子一代为紫花植株.【试题点评】本题通过基因地分离定律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分离定律地理解能力和杂交实验地设计能力.32.<6分)南方某地地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地类型为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地原因,除了植物地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地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地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地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地是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地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答案】<1)次生土壤条件 <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植物地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地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地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解读】<1)该地是因为过度砍伐造成地森林破坏,所以土壤没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地种子和根系,所以只能是次生演替<2)上述群落中草丛群落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遭到破坏后最容易恢复,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随植物分层而分层,所以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地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考查生态系统地空间结构、恢复力稳定性和演替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等概念地理解能力;考查对动物分层地原因地理解和实际问题地分析能力三、选做题39.【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15分)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地习题:<1)制作泡菜是,所用盐水煮沸,其目地是.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地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地目地是.<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地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地中.<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地因素有、和等.<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质量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地消长规律是,原因是:.【答案】<1)消灭杂菌增加乳酸菌含量 <2)无氧呼吸细胞质 <3)温度、食盐用量、腌制时间 <4)乳酸菌数量增加,杂菌数量较少乳酸菌比杂菌更为耐酸【解读】<1)盐水中可能含有杂菌,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要煮沸,以便杀死盐水中地杂菌.陈泡菜中含有现成地乳酸菌,加入后,可以缩短制作时间.<2)乳酸发酵地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地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地细胞质基质中.<3)都泡菜地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地因素有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腌制时间等.<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发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数量增加,其他杂菌较少;原因是酸性条件下,不利于杂菌生存,增加乳酸菌地数量.【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考查泡菜制作地相关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识记能力和对相关知识地判断能力.40.【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阅读如下材料:材料甲:科学家将牛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在,得到了体型巨大地“超级小鼠”;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转基因烟草.材料乙:T4溶菌酶在温度较高时易失去活性,科学家对编码T4溶菌酶地基因进行改造,使其表达地T4溶菌酶地第3位地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在该半胱氨酸与第97为地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了一个二硫键,提高了T4溶菌酶地耐热性.材料丙: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地两个雌性个体,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地胚胎移植到兔乙地体内,成功产出兔甲地后代,证实了同一物种地胚胎可在不同个体地体内发育.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甲属于基因工程地范畴.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地受精卵中常用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地工具酶有和.在培育转基因植物是,常用农杆菌转化发,农杆菌地作用是.<2)材料乙属于工程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进行改造,或制造制造一种地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地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地序列发生了改变.<4)材料丙属于胚胎工程地范畴.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地早期胚胎移植到种地、生理状况相同地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地技术.在资料丙地实例中,兔甲称为体,兔乙称为体.【答案】<1)显微注射法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农杆菌可感染植物,将目地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2)蛋白质现有蛋白质新蛋白质氨基酸 <3)同供体受体【解读】(1>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地受精卵中常用显微注射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地工具酶是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农杆菌地作用是将目地基因导入到植物<受体)细胞内.<2)资料乙中地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地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地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地蛋白质地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地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地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3)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地早期胚胎移植到同种地、生理状态相同地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地技术.在资料丙实例中,兔甲称为供体,兔乙称为受体.【试题点评】本题通过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知识结合,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地理解和识记能力.2 课标卷Ⅱ生物部分及解读<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辽宁、云南)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地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地.1.<2018新课标卷)关于DNA和RNA地叙述,正确地是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答案】:C【解读】DNA为双链,两条链间以氢键连接,RNA为单链,但也有双链区域,如tRNA三叶草构象,双链区域也含氢键,A错误;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含有DNA或者RNA一种核酸,B错误;细胞生物都含有DNA和RNA,C正确;线粒体、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DNA,核糖体含rRNA和蛋白质,D错误.【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地对核酸基础知识地识记,难度不大.2.<2018新课标卷)关于叶绿素地叙述,错误地是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B.被叶绿素吸收地光可用于光合作用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地吸收峰值不同D.植物呈现绿色使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答案】D【解读】叶绿素中心元素是镁离子,A正确;色素地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叶绿素a比叶绿素b在红光区地吸收峰值高,C正确;植物主要地吸收峰在蓝紫光区和红光区,绿光吸收最少,反射多,所以叶片呈现绿色,D错误.【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对色素基本知识地识记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3.<2018新课标卷)下列与各生物呼吸有关地叙述,错误地是。
2018年高考全国三卷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word)

2018年高考全国三卷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word)1.本文是关于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生物试题的解析和答案。
其中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涉及生物学的多个方面。
2.正确答案为XXX遗传实验是由奥地利的XXX完成的,其他选项是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研究工作。
3.正确答案为A。
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其他选项都是正确的。
4.正确答案为D。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5.正确答案为C。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二氧化碳和乳酸,不是葡萄糖和乳酸。
6.正确答案为A。
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其他选项都是正确的。
7.(1) 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膜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光子。
2) 当叶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增加;当叶面积系数大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减小。
当叶面积系数超过一定值时,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会降低。
这是因为叶面积系数过高会导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过多的碳流向呼吸作用,而不是用于干物质的积累。
通常,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需要更低的光照强度才能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
1)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时,肽键是在核糖体这一细胞器上形成的。
分泌蛋白是一种类型的蛋白质,如胃蛋白酶。
分泌蛋白在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中需要经过高尔基体,高尔基体的功能是修饰和包装蛋白质。
2)通常,细胞内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需要有正确的氨基酸序列和三级结构。
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可以导致蛋白质变性,变性的蛋白质易被蛋白酶水解,原因是变性会破坏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使其失去正常的功能和稳定性。
3)如果DNA分子发生突变,导致编码正常血红蛋白多肽链的mRNA序列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但未引起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其原因可能是遗传密码的冗余性,即不同的三个碱基可以编码同一个氨基酸。
【高考必备资料】2018年全国各地生物高考真题汇总Word版含解析

【高考必备资料】2018年全国各地化学高考真题汇总2018年全国各套解析版化学高考真题页码范围如下:2018年高考真题——理综生物部分(全国Ⅰ卷)……………………第2~9页2018年高考真题——理综生物部分(全国II卷)……………………. 第10~18页2018年高考真题——理综生物部分(全国Ⅲ卷)……………………第19~26页2018年高考真题——理综生物部分(北京卷)………………………. 第27~34页2018年高考真题——理综生物部分(天津卷)………………………. 第35~43页2018年高考真题——理综生物部分(江苏卷)………………………. 第44~65页2018年高考真题——理综生物部分(海南卷)………………………. 第66~71页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 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识记叶绿体、溶酶体、核膜以及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就能解答此题。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生物膜的概念以及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3卷)

A.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
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和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编码蛋白甲的DNA序列(序列甲)由A、B、C、D、E五个片段组成,编码蛋白乙和丙的序列由序列甲的部分片段组成,如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先要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蛋白乙,若在启动子的下游直接接上编码蛋白乙的DNA序列(TTCGCTTCT……CAGGAAGGA),则所构建的表达载体转入宿主细胞后不能翻译出蛋白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定位】细胞结构、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名师点睛】不熟悉癌细胞的增殖特点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3.【答案】A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
【名师点睛】1.不熟悉各种色素的吸收光谱是对AD选项误判的主要原因;2.解题过程中没有联想到光合作用光反应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是对B选项误判的主要原因。
4.【答案】C
(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0.(9分)
2018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解析目录全国一卷2-11全国二卷12-22全国三卷23-302018年高考全国卷1生物试题解析版1.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 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识记叶绿体、溶酶体、核膜以及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就能解答此题。
2. 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 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 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 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干“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可知,该题是考查染色体(质)的成分以及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等,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据此回答各个选项。
【详解】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主要是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真核细胞的核中含有染色体或染色质,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过程中都存在DNA与酶(成分为蛋白质)的结合,也能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B错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DNA 聚合酶,C正确;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属于转录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D正确。
2018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Ⅲ(含答案)

2018全国Ⅲ卷1.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2.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C.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脑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干细随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4.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的分离B.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5,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29,(9分)回答下列问题:(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
(2)植物的叶面积与产量关系密切,叶面积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叶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解析目录
全国一卷
2-11
全国二卷
12-22
全国三卷
23-30
2018年高考全国卷1生物试题解析版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识记叶绿体、溶酶体、核膜以及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就能解答此题。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分析】据题干“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可知,该题是考查染色体(质)的成分以及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等,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据此回答各个选项。
【详解】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主要是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真核细胞的核中含有染色体或染色质,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过程中都存在DNA与酶(成分为蛋白质)的结合,也能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B错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DNA 聚合酶,C正确;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属于转录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D正确。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
2和NO-
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围绕植物根吸收物质的运输方式来考查植物根吸收无机盐的形式以及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不能直【详解】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能吸收无机盐,但无机盐需以离子形成存在,所以N
2
接吸收利用,A错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从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系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以“探究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分析出该实验的自变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观察指标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详解】根据图示,相同时间内,乙和丙两组中的细胞数目都大于甲组,由于甲组未加药物,且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所以甲组为对照组,乙组和丙组为加入药物组X组,丙组
后半段的细胞数目低于乙组,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因此乙组加入了药物X,丙组先加入药物X,后加入药物D,故AB正确,C错误;若药物X为蛋白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因此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使得药物X失去活性,D正确。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围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的变化以及对该种群数量的影响,认真分析各个选项,就能解答。
【详解】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
【点睛】理清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资源、空间、气候和天敌等外界因素影响,也受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内部因素影响,特别要注意种群密度增大,个体间的斗争也会加剧,从而遏制种群数量的增加。
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大肠杆菌在基本培养基上和特殊培养基上生长情况,来考查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和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点,关键要把握题干中“物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从而得出两个细菌出现了基因重组,从而形成另一种大肠杆菌。
【详解】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
【点睛】解题关键要知道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变异类型存在基因突变,以及特殊情况下可以发生DNA的转移从而发生基因重组。
7.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1).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4).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共同进化的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结构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作用以及共同进化的概念,就能准确解答该题。
【详解】(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也是共同进化。
(2)“精明的捕食者”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