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合集下载

漳州民俗文化

漳州民俗文化

东山歌册
东山歌册又称“闽南语歌仔册”“闽南语歌册”“歌仔簿”,是自明 朝从广东潮州传入,用潮州闽南语方言编写的,原名“潮州歌册”。其曲 调在民间歌手的演唱中不断擅变,渐渐地被同化成别具海岛风味的“东山 歌册”且代代相传,沿袭下来。
东山歌册的说唱者多为妇女,是旧时代东山妇女的生活教科书和学习 文化知识的课本。内容以诗叙事,故有人称歌册是“长篇方言叙事诗”, 如《杨令婆》《薛丁山征西》《穆桂英挂帅》等。
2009建 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Ⅷ-62。
早在明清时期,生活在闽台等地农村乡间的民众就利用仙草茎加水熬 煮,加米汤制成仙草(闽台俗称:田草)或用茎叶熬成仙草茶,作为盛夏 解暑的清凉饮料。
康熙末年,第十五世詹时谨携夫人梁氏开垦台湾彰化永靖,将从家
2009年5月31日,“漳州哪吒鼓乐”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 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Ⅱ-8。
漳州哪吒鼓乐是源自民间信仰的一种吟唱表演仪式,明代从道教圣地 山西闾山传入漳州,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谢谢观看
2005年10月31日,“傩舞(浦南古傩)”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 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23日,“傩舞 (浦南古傩)”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
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片仔癀牌片仔癀是蜚声中外的名贵中成药,是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 限公司独家生产的中成药锭剂,其处方、工艺均属国家绝密级秘密,是国 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它原是明朝太医的秘方,后太医出家,来到较为安 定的闽南漳州璞山寺当和尚,他根据宫廷秘方研制出的一种特效退黄、消 肿的良药,为一方百姓解除了许多病痛,深得百姓信赖。因其外形成条索 状,使用时,切一薄片内服或外敷,片刻见效,故称“片仔癀”。

漳浦剪纸发展历程简介

漳浦剪纸发展历程简介

漳浦剪纸发展历程简介
漳浦剪纸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明朝。

在明代晚期,漳浦地区的剪纸艺术开始兴起。

漳浦剪纸以精细、独特的剪纸技法和形象生动的剪纸作品而闻名。

剪纸艺人们常常使用锋利的剪刀,将纸张巧妙地剪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将其用于装饰和庆祝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漳浦剪纸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在南部福建地区开始传承。

在清朝时期,漳浦剪纸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手工艺品,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20世纪以来,漳浦剪纸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

当地的
剪纸艺人开始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技术,创作出更具创意和艺术性的作品。

同时,漳浦剪纸也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和喜爱。

目前,漳浦剪纸已经成为南部福建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被列入国家级文化保护项目。

许多剪纸艺人和工作室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这一传统艺术,通过展览、比赛和培训活动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漳浦剪纸的发展历程表明,传统的手工艺品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艺术的表达和创造力的体现。

通过持续的创新和传承,我们相信漳浦剪纸将继续在未来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漳州木偶戏研究报告 2010年9月4号

漳州木偶戏研究报告 2010年9月4号

漳州木偶戏研究报告指导老师:吴晓红班级:高一年十二班课题小组组长:石瑜课题小组成员:石瑜康嗣超引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布袋木偶,一段段惟妙惟肖的唱腔,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杂技动作,一幕幕活灵活现的打斗戏,吸引了多少来往路人驻足欣赏。

那是在童年的街道口,那是在儿时的的小巷间广场上,还稚嫩的我们对布袋木偶戏的些许印象。

今日的街道车水马龙,然而当年那赢得阵阵喝彩的木偶戏让我拉着父亲的衣襟不舍离去的情景似乎还在眼前。

虽然我们为再也很难出现在街头的有些简陋的木偶戏台而感到遗憾,但我们更为偶尔出现于电视舞台上不断发展更新,与时俱进的布袋木偶戏而欢呼。

布袋木偶戏是我们童年的记忆,也是我们今日当守望的精神文化。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始了对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追寻。

研究过程第一阶段:查找资料。

(1)在网上查找相关网页资料和课题资料并记录下来。

(2)向当地文化局和有关部门询问和参考历史资料,并作相关访问和记录。

(3)制作一份问卷调查,分发给全班同学,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4)将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记录一份总结。

第二阶段:走访研究(1)通过石达洲老师(曾任漳州木偶艺术学校政治主任)联系漳州木偶艺术学校,征得学校同意,入校参观学习。

(2)采访漳州布袋木偶戏许洁莉老师及其学生,了解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发展状况。

(3)石瑜同学制作计划和采访内容并进行采访,康嗣超同学进行笔录和拍摄。

(4)将走访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第三阶段:表现形式(1)小组进行总结安排,讨论课题撰写内容和幻灯片制作。

(2)提交老师审核并请求指导,着手写研究论文和完成幻灯片制作。

追溯历史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

据史料记载,木偶戏“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

明代时期,木偶兴旺。

布袋木偶,仅福建漳州即有南北两派之分,南派属泉州,北派属漳州,以龙溪布袋木偶戏最为著名。

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

漳州木偶戏调研报告

漳州木偶戏调研报告

漳州木偶戏调研报告
漳州木偶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了解漳州木偶戏的发展现状和保护工作,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调研过程中,我首先前往漳州市的木偶戏艺术团,与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他们向我介绍了漳州木偶戏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独特之处。

漳州木偶戏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体系。

其特点是以木偶为道具,运用特殊的操控技巧进行表演,结合音乐和唱腔,展现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木偶戏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单个木偶表演、对偶表演和群众表演等,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双重享受。

然而,在调研中我也了解到,漳州木偶戏目前正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快速城市化的推进,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导致木偶戏的受众逐渐减少。

其次,由于木偶艺术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专业的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也给木偶戏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漳州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漳州木偶戏。

其中,加强对木偶戏的宣传和推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举办木偶戏展览、演出和培训班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木偶戏的了解和认同,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进来。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漳州木偶戏艺人的培训和扶持,建立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为有志于从事木偶戏的年轻人提供机会和平台。

总的来说,漳州木偶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然而,面临的困境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培训人才等措施,相信漳州木偶戏可以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承下去。

漳浦乌石天后宫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现状调查与研究

漳浦乌石天后宫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现状调查与研究

漳浦乌石天后宫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现状调查与研究作者:陈小燕来源:《卷宗》2014年第07期摘要:福建省漳浦县乌石天后宫位于漳浦县千年港口古镇旧镇乌石,保存着最古老的妈祖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位。

本文主要是依托漳浦乌石天后宫的实物,以及探访当地周边有关妈祖的信俗分析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现状,研究妈祖信俗中的相关内容,价值的具体体现以及这些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未来功用。

揭示乌石天后宫宫庙及信仰活动的发展现状,妈祖宫庙的一些特色,以及现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妈祖文化。

增进两岸同胞的情谊。

关键词:文化底蕴;妈祖信俗;遗产记录1 乌石天后宫的基本概况:漳浦乌石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漳浦县千年港口——旧镇镇乌石山麓,省道漳云线边。

乌石妈祖是湄洲妈祖庙开基金身雕像,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古老的妈祖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乌石妈祖在闽台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妈祖信仰,1992年台胞林瑶琪、林瑞国等相继捐献巨资,在乌石龙山山麓、明代9个进士读书登科的地方紫薇书院前建造一座气势恢宏的乌石天后宫,供奉千年妈祖金身。

漳浦乌石天后宫坐北朝南,主要是混泥土结构,由正殿、后殿、两侧偏殿组成。

宫庙长度和宽度都为24米。

主殿面宽24米。

天后宫建筑面积为1369平方米,占地总面积为13000平方米。

主殿中央有24根大石柱,高达5.2米,圆60厘米。

殿前重橼挂有“漳州乌石天后宫”在主殿供奉着乌石千年妈祖像,宫内供奉着主要神像雕塑质地为木雕,主祀神为千年妈祖圣像,为湄洲妈祖宫请来的“二妈”,坐在神轿内,系用乌檀木雕成。

主要配祀神为文昌帝君、财神爷、太上老君、太岁星君。

在每年的三月二十三和八月十二号都举行一系列盛大祭典。

各地村庄排列供桌拜祭唱芗剧弄龙队扎炮城。

2 记录保留基本情况妈祖文化在漳浦积淀深厚,与台湾经济关系密切。

漳浦乌石天后宫承担起与台湾交流的桥梁。

乌石天后宫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事项,崇拜的礼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因地制宜。

福建漳浦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

福建漳浦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
第1 5 卷
第 2期
漳 州职业 技术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Zh a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 0 _ I . 1 5 No . 2
2 0 1 3年 6月
线、面与弧、巧妙结合在一起 。阴刻技法一般采用镌刻的形式,在造型时刻去物象的线,在整个块面 中保 留大面积 的形,具有朴拙 、 厚 重的艺术效果。 而 阴I N NI I 采用阳刻与 阴刻相互结合的手法,画面对比强烈,
并运 用对 比色调 和 ,具 有强 烈 的装 饰效 果 。著名的剪纸艺人黄素是漳浦剪纸艺术的代表性人物,黄素 出生在二 十世纪初,她的剪纸作品善于从表现闽南特征的各种水族 、花草等 自 然 中吸取素材,并且喜欢将
关键词:剪纸艺术;表现技法;构图造型;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J 5 1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1 4 1 7( 2 0 1 3 )0 2 — 0 0 6 3 ・ 0 4
中国 民间剪 纸艺 术有 着悠 久 的历史 , 是 中国民间美 术重要 的形式 之一 ,剪纸是 一种雕缕剔 刻的 艺术 ,民间艺人采用剪、刻 、 雕 、撕等方法,在绢帛、金箔 、皮革上做 出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据 史记) ) 中记载, 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 圭” 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利用皮革镂 花,银箔镂空刻花,形式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 了一定的基础。…民间剪 纸 的发展主 要来源 于劳 动人 民 的生活 ,剪纸艺 人们将 他们对 自然 、 对 生 活的认 识 、感悟 融人到剪 纸这 门独特 的艺术之 中,通 过这 一特 殊 的形式表 现 出来 。 福 建漳浦 民间剪 纸 是我 国众 多剪 纸流派 中的一

漳浦剪纸调查报告

漳浦剪纸调查报告

漳浦剪纸调查报告漳浦剪纸调查报告一、引言漳浦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

它以精巧的剪刀技艺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为了更好地了解漳浦剪纸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本报告旨在向大家介绍漳浦剪纸的历史渊源、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历史渊源漳浦剪纸起源于中国福建省漳浦县,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传说在古代,一个名叫李白的剪纸艺术家创造了漳浦剪纸这一独特的技艺。

漳浦剪纸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题材而备受赞誉。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漳浦剪纸一直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现状调查为了了解漳浦剪纸的现状,我们采访了多位剪纸艺术家和剪纸爱好者。

调查结果显示,漳浦剪纸在当地仍然非常受欢迎,但面临一些挑战。

1. 传承困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少。

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新潮的娱乐方式,而对传统艺术形式缺乏了解和兴趣。

这导致了漳浦剪纸传承的困境,许多老一辈的剪纸艺术家无法找到年轻的学徒来传承技艺。

2. 市场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漳浦剪纸虽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市场上的需求却逐渐减少。

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现代化的装饰品和艺术品,而对传统剪纸的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旺盛。

3.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一些剪纸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传统剪纸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的作品。

这种创新既能保留传统的技艺和风格,又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种改变破坏了传统剪纸的纯粹性。

四、未来发展方向尽管面临一些困境,漳浦剪纸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学校、社区和媒体等渠道,加强对漳浦剪纸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同时,鼓励年轻人参与剪纸艺术的学习和创作。

2. 创新与保护并重在保护传统剪纸的同时,鼓励剪纸艺术家进行创新,将传统剪纸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的作品。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漳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0.11.24
•【字号】漳政综〔2020〕59号
•【施行日期】2020.11.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名录的通知
漳政综〔2020〕5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漳州、常山、古雷开发区管委会,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为保护和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经研究,同意市文旅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的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6项。

其中,第八批新增项目名录40项,第一批至第七批新增项目名录6项,现予以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规定和有关规定,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坚持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建设富美新漳州作出积极贡献。

漳州市人民政府
2020年11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漳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40项)
备注:2个项目联合申报。

第一批至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增保护单位名录(共计6项)。

漳浦乌石天后宫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现状调查与研究

漳浦乌石天后宫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现状调查与研究
项 ,崇拜的礼仪 ,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因地制宜。有些非物质文化
至三夜 晚。祭品丰盛,各具特色。全猪全羊,猪头五牲,高盒三尺 、
山珍海味、诸家各户 ,敬供佳品,稀奇美味 。 2 、农 历3 月2 3 日诞辰及八月十二 日圣寿庆典活动。圣寿活动 ,在 五十大厅前广场举行 “ 庆祝天上圣母 ”盛典活动 ,乌石两万多群众集 中在乌石大厅排列贡品祭祀。 3 、农历十二月三十 日奉送妈祖上天庭和迎接下天活动。 ( 五)妈祖签诗、求 h 效应。乌石天后宫 建庙前祈求庇佑家门, 均用二片 “ 相木 ”叫做相杯 ,祈求者默语求问福音 。到 1 9 9 3 年初 ,求 得北慈后宫从湄洲天后宫古代流传下来的妈祖签诗,现有1 0 4 首签诗续 得使用。有些签诗要结合五行八卦 ,潮水涨落、月亮皎洁或者阴暗, 太阳的强度等为参考基础,由于妈祖有悠久的历史 、历代传奇、尤其 求 签 问 卦 者偶 有 巧 合 灵 验 , 故迎 来 海 内外 难 于 胜数 的善 男 信 女 信 仰 和 祈祷。
祖 。在文革期间,这尊千年妈祖神像险些被烧毁 ,兴幸宗亲冒险隐藏
于石牛尾 山顶的洞内,文革结束后,始重见天 日。为湄洲妈祖祖庙的 黑脸妈祖 ( 二妈)系明朝万历年间漳浦乌石人 ,探花林士章在湄洲妈 祖庙进香时,称妈祖为 “ 姑婆祖 ”征得 当地人 的同意,迎回故 乡奉祀 至今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被称为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妈祖像,是 国
地区有着广泛 的影响。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妈祖信仰 ,1 9 9 2 年台胞林 瑶琪 、林瑞国等相继捐献 巨资,在乌石龙山山麓、明代9 个进士读书登 科的地方紫薇书院前建造一座气势恢宏的乌石 天后 宫,供奉千年妈祖
金 身
朝受封典万古流芳。背面两柱刻有乾隆皇帝所撰写的隶书楹联 :忠信

非遗保护视野下漳浦剪纸的传承与反思——以黄素、张峥嵘为代表的家族剪纸实践为例

非遗保护视野下漳浦剪纸的传承与反思——以黄素、张峥嵘为代表的家族剪纸实践为例

非遗保护视野下漳浦剪纸的传承与反思———以黄素、张峥嵘为代表的家族剪纸实践为例贺瀚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本文以黄素、张峥嵘为代表的家族剪纸实践与传承为例,回溯漳浦剪纸随时代嬗变的历程,将漳浦剪纸与社会的发展、时代演进与个人的剪纸命运关联起来,特别补充了漳浦剪纸实践者对所持项目技艺特点的理解、传承人实际存续状况和所处境遇的切身体会等内容,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生动、鲜活详实的区域剪纸人文历史,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中的变迁,为漳浦剪纸进一步的非遗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材料参考与思考路径。

关键词:漳浦剪纸实践传承非遗保护中图分类号:J5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22-04作者简介:贺瀚(1977-),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与闽台民间美术研究。

福建闽南地区的漳浦县,在地域性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影响与制约下,形成深厚的民间剪纸传统,加之1949年以来当地剪纸文化艺术建设的突出影响力,成为福建剪纸的重要代表区域。

而以黄素、张峥嵘及其家族成员为代表的漳浦剪纸百年左右的传承与实践,见证了漳浦剪纸与社会形态的转变、时代演进与个人剪纸命运之间的关联,演绎了漳浦剪纸不断创造、变异和调适的历程,是形成当代漳浦剪纸人文风貌的重要见证,并直接影响了当代漳浦剪纸传承人对剪纸的观念认知。

一、文化地位的转变与新的人文气象《漳浦县志》(清光绪本,民国二十五年重刊)卷三《风土志·风俗》提到闽南剪纸在节日庆典的运用:“……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采为花,备极工巧……”,形象地再现了剪纸民俗场景,但其中的描述并不是郑重其事介绍剪纸,仅因描述风俗活动顺带提及而已。

土生土长的漳浦剪纸虽然承载了丰厚的民间文化信息,大量应用在朝庙祭奠(图1)、信仰习俗、刺绣底样中,但历史上长久以来并没有被当做一项重要的民间工艺得以记录、整理和研究。

口述文本中的漳浦剪纸实践与传承——以漳浦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秋日的口述史为例

口述文本中的漳浦剪纸实践与传承——以漳浦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秋日的口述史为例

文章基于三个理论依据:一是“重民生”的中国当代文艺发展新趋势;二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三是迈克尔·欧文·琼斯(Michael…Owen…Jones)的“作为行为的民俗”(Folklore…as…Behavior)观点,以上观点使笔者在整理漳浦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秋日的口述文本时,注意到陈秋日跨越一个甲子的剪纸实践、她亲历的漳浦剪纸现代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研究和呈现漳浦剪纸最直接、最生动、最贴切的材料。

1 承上启下见证漳浦剪纸六十余年历程1.1 漳浦县文化馆开设了剪纸学习班漳浦县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部的一个沿海县,漳浦民间有剪纸习俗,一般是用于“拜拜”(祭祀的漳浦地方用语),即供品花。

也作为礼品花和绣样使用,以美化和装点生活。

它们基本由当地女性剪制,本地人称那些善于剪纸的老人为花姆。

早在建国初期,重视大众文艺的当地文化部门就已经展开过有关漳浦剪纸的调查工作,并鼓励花姆们剪出更多的作品,从而保存有一批剪纸花姆的珍贵资料以及相当数量的漳浦传统剪纸样本,这些样本基于传统民俗实用而剪成,但逐渐脱离民俗实用,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展示品。

陈秋日与剪纸的缘份开始于1961年,陈秋日参加了漳浦县文化馆第一次开设的剪纸学习班,教她的老师是当时来自漳浦县绥安镇非常有名的花姆——陈金(1878—1965)。

陈金年轻时描摹能力就很强,相传她看过一场社戏,第二天就能把戏中人物剪成底样,绣在布上。

还能够在一顶童帽上绣十个细小的戏剧人物,而且清晰可辨。

陈秋日的奶奶所用的绣花底样,也是向陈金讨要的。

可惜陈金老师年事已高于1965年过世,虽然师承时间不长,课程也是断断续续的,但陈秋日认为自己的剪纸主要延续了陈金剪纸的纤巧细腻。

陈金老师去世之后,陈秋日在工作和学习中接触比较多的剪纸花姆还有来自旧镇镇的黄素、霞美镇的陈娇、蔡面等老花姆,陈秋日认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受到这些老花姆的影响,特别是黄素(1908—2004)的剪纸创作对她很有启发。

福建漳浦县欧阳艳君剪纸艺术

福建漳浦县欧阳艳君剪纸艺术

福建漳浦县欧阳艳君剪纸艺术
欧阳艳君,女,汉族,1972年生,福建漳浦人。

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浦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师。

福建省“欧阳艳君技能大师工作室”、“欧阳艳君劳模工作室”、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中国剪坛(五把)”金剪子”奖、福建省首届民间剪纸职业技能竞赛“金刀剪”奖、“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技术能手”获得者。

漳州市第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漳浦县剪纸协会副会长。

师承漳浦剪纸大师陈秋日。

1999年创办漳浦县第一家剪纸工作室,成为首位专职的独立剪纸艺人。

给教师们传授漳浦剪纸技艺,带动一批剪纸师资队伍,传承漳浦剪纸技艺。

近期的作品以贴近民俗民间生产及活动的题材为主。

在外部轮廓造型的多样性上独树一帜,处理手法上以阴剪为主,阳剪为辅,在继承漳浦剪纸特有的“排剪”技法上,其独创的“长排剪”技法的运用,让欧阳艳君的剪纸更加灵秀活跃,曼妙动人。

代表作品有《闽南穿灯脚》《诗经之桃夭》《年年好节节高》《勤政廉洁》《报春图》《舞春风》等。

观看欧阳艳君的剪纸有一种红火火的喜庆跃上心头。

漳浦石雕园社会实践活动(3篇)

漳浦石雕园社会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前言漳浦石雕园位于福建省漳浦县,是一座集石雕艺术展示、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石雕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详细报道。

二、活动背景漳浦石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誉为“中国石雕之乡”。

漳浦石雕园内陈列着各种石雕作品,包括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展现了我国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石雕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学校决定组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

三、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了解漳浦石雕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4. 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活动时间与地点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活动地点:漳浦石雕园五、活动内容1. 参观漳浦石雕园在导游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漳浦石雕园。

园内陈列着各种石雕作品,让学生们领略到了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参观过程中,导游详细介绍了石雕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让学生们对石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石雕制作体验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石雕制作过程,我们安排了石雕制作体验活动。

在专业石雕师傅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工具,如何雕刻石料。

虽然初学者们手法略显生疏,但大家都兴致勃勃,认真操作,体验到了石雕制作的乐趣。

3. 石雕知识讲座在石雕制作体验结束后,我们邀请了石雕专家为学生举办了一场石雕知识讲座。

讲座中,专家详细讲解了石雕艺术的发展历程、石雕作品的鉴赏方法以及石雕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讲座内容丰富,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4. 石雕文化论坛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石雕文化,我们组织了一场石雕文化论坛。

在论坛上,学生们纷纷发言,分享了自己在参观、体验和讲座中的收获。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关于石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六、活动总结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对漳浦石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漳浦剪纸发展历程简述

漳浦剪纸发展历程简述

漳浦剪纸发展历程简述漳浦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福建省漳浦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漳浦剪纸以其细腻的刀法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浦剪纸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漳浦县是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各种艺术形式在这里蓬勃发展。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漳浦剪纸可能起源于千年前的纸张剪裁技术,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在明清时期,漳浦剪纸逐渐成为民间艺人和农民的一种副业,他们利用闲暇时间,用剪刀和纸张创作各种形状各异的图案。

这些图案通常是花鸟鱼虫、人物形象以及各种神话传说的片段,展现了民间生活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用于室内装饰,还被用作节庆活动和婚嫁仪式的装饰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20世纪初期,漳浦剪纸经历了一段低潮期。

受到现代技术的冲击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需求逐渐下降。

许多熟练的剪纸师傅转行他业,剪纸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然而,在中国文化保护和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潮流推动下,漳浦剪纸重新焕发了生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漳浦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开始加强对漳浦剪纸的保护和传承。

他们设置了专门的剪纸培训班,邀请老一辈的剪纸师傅传授技艺给年轻人,并组织了剪纸比赛和展览,扩大了漳浦剪纸的影响力。

同时,政府还鼓励剪纸师傅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的作品,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

如今,漳浦剪纸已经成为福建省和全国范围内非常受欢迎的手工艺品之一。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会来到漳浦县感受传统剪纸的魅力,并亲手体验剪纸的乐趣。

同时,一些剪纸师傅也将剪纸艺术传播到国际舞台,参加各种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漳浦剪纸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以及艺人的努力和创新,漳浦剪纸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漳浦位于福建沿海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

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漳浦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传统和技艺。

本文将介绍漳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龙船、霞美木雕和木偶戏。

龙船是漳浦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龙船起源于古代的捕鱼活动,是一种船体上装饰有龙头和龙尾的木船。

龙船的龙头通常是准备给神龙打捞东西的,龙尾则象征着“年年有鱼”之意。

龙船制作非常精细,需要使用特殊的木材和工具。

制作龙船的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

龙船常常在传统的节日和庆典上使用,例如农历七月的中元节和新年。

霞美木雕也是漳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霞美木雕起源于明朝时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霞美木雕的特点是精美细致、栩栩如生。

它们常常用于装饰房屋和家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制作霞美木雕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使用传统的工具和技术,手工雕刻出各种形状和图案。

木雕师傅需要对木材的纹理和结构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把每一件作品做得完美。

木偶戏是漳浦的另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起源于宋朝,已有千年的历史。

木偶戏是通过人手操作木偶,来表演故事和传达情感。

在漳浦,木偶戏常常被用于故事讲述和传统庆典。

木偶以绣球为头部,塑料泥为身体,手工制作的服装和道具增加了戏剧的艺术效果。

演员们通过操作木偶的头部、手臂和腿脚,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动作。

木偶戏有很高的艺术和娱乐价值,经常在漳浦举办的文化活动中表演。

总的来说,漳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体现了这个地方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龙船、霞美木雕和木偶戏是漳浦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每一个都代表着该地区深厚的传统和技艺。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漳浦的独特文化。

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

关于漳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一、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这就意味着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也很脆弱。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

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吸引着世界目光。

二、正文2.1 研究背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漳浦剪纸社会实践报告

漳浦剪纸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漳浦剪纸,又称“闽南剪纸”,是福建省漳浦县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漳浦剪纸的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组织了一次漳浦剪纸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二、漳浦剪纸的历史与特点1. 历史渊源漳浦剪纸起源于唐宋时期,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漳浦剪纸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2. 艺术特点(1)题材丰富:漳浦剪纸的题材广泛,包括自然景物、人物、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2)构图饱满:漳浦剪纸构图饱满,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色彩鲜艳:漳浦剪纸在色彩上以红、黄、蓝、绿为主,对比强烈,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4)刀法精湛:漳浦剪纸的刀法讲究,线条细腻,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三、漳浦剪纸的制作工艺1. 准备材料制作漳浦剪纸需要准备以下材料:红纸、剪刀、铅笔、直尺、墨水等。

2. 设计图案根据所需题材,用铅笔在红纸上勾勒出剪纸图案,注意图案的对称性和线条的流畅性。

3. 刀法处理根据设计好的图案,运用剪刀进行剪切。

漳浦剪纸的刀法讲究,要求刀工细腻,线条流畅。

4. 装饰与完成剪切完成后,用墨水将剪纸的轮廓勾勒出来,增加剪纸的立体感和艺术效果。

四、漳浦剪纸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漳浦剪纸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失传,剪纸艺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对漳浦剪纸的了解和兴趣不足。

2. 发展策略(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剪纸展览、讲座、培训班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漳浦剪纸的认识和兴趣。

(2)培养剪纸人才:鼓励年轻人学习剪纸技艺,传承和发展漳浦剪纸文化。

(3)创新剪纸作品: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剪纸作品,提高漳浦剪纸的市场竞争力。

(4)拓展应用领域:将漳浦剪纸应用于家居装饰、礼品包装、旅游纪念品等领域,提高剪纸的经济价值。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2.05•【字号】漳政综[2008]206号•【施行日期】2008.1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漳政综〔2008〕20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漳州、常山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根据《省文化厅关于抓紧做好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工作的通知》(闽文社〔2007〕9号)精神,为建立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市文化与出版局组织专家对全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项目进行认真审查、论证,并经网上公示无异议。

经研究,决定将“漳州水仙花传说”等26项列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公布如下:民间文学1项:漳州水仙花传说(漳州市水仙花文化艺术研究院)民间音乐3项:漳州哪吒鼓乐(漳州市芗城区打锡巷文衡殿)、华安畲家民歌(华安县文体局)、南靖土楼闽南山歌(南靖土楼管理委员会)民间舞蹈1项:漳台大鼓凉伞舞(漳州市芗城区文化馆)传统戏剧2项:南靖提线木偶戏(南靖土楼管理委员会)、福建潮剧(云霄、东山)(云霄县潮剧团、东山县潮剧团)曲艺1项:漳浦大车鼓(漳浦文化馆)杂技与竞技2项:龙海宋江九州八卦阵(龙海市角美沙坊村)、龙海常春岩戏钹(龙海市东泗乡虎渡村)传统手工技艺8项:漳窑(米黄色瓷)传统制作工艺(漳州市民间古瓷工艺研究所)、漳绣(漳州市刺绣厂)、漳台仙草传统制作工艺(泰山企业集团)、东山海柳雕(东山“非遗”保护中心)、东山海船钉造技术(东山博物馆)、东山肖米(烧卖)(东山“非遗”保护中心)、东山金木雕(东山“非遗”保护中心)、土楼营建技艺(南靖、华安)(南靖土楼管理委员会、华安县文体局)传统医药2项:漳州片仔癀(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诏安黄金兴(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传统制作工艺(诏安四海食品有限公司)民俗6项:龙文檀林食福习俗(龙文区梧桥村檀林威惠庙管委会)、东山和尚戏(香花僧)(东山“非遗”保护中心)、漳台三平祖师信仰习俗(平和县三平风景区管委会)、华安土楼民俗(华安县文体局)、山重赛大猪祈丰年(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管委会)、云霄三山国王走溪(云霄县文体局)漳州市人民政府二○○八年十二月五日。

三下乡漳州非遗两百字

三下乡漳州非遗两百字

三下乡漳州非遗两百字
为积极响应号召,厚植家国情怀,对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有更深入的了解,经过前期精心的组织与筹备,机电工程学院“赴漳实践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于7月2日前往漳浦县旧镇镇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闽南地区非常流行的艺术表演形式。

临近中午我们来到了漳浦丰归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热情地带领着我们参观他们的工作室,向我们介绍了闽南艺术文化。

我们现场观看了木偶戏视频,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魅力,也感受到了他们肩负着将木偶戏等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是一群值得尊敬的闽南文化传承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漳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一、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这就意味着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也很脆弱。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

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吸引着世界目光。

二、正文2.1 研究背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3活动准备阶段我在国庆回家前联系好家乡的5个在不同院校学习的同学一同加入关于我的家乡——漳州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经过查阅,我们总结出漳州漳浦有漳浦剪纸(世界级和国家级非遗)、妈祖信俗(省级非遗)、竹马戏(市级)、漳浦大车鼓(市级)、漳州龙舟赛(市级)、漳州辇艺(市级)。

一共是1个国家级,一个省级,4个市级。

我们于10月2号至10月4号进行调查。

四、活动实施阶段及结果整合4.1.1调查时间:10月2号早上8:00开始4.1.2调查对象:漳浦剪纸4.1.3调查目的:清楚漳浦剪纸的保护和发展概况4.1.4调查内容:了解漳浦剪纸的发展、如今状况还有传承人等4.1.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

4.1.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分布: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享誉中外,它分布在在沿海地区,主要是前亭半岛,六鳌半岛和古雷半岛。

◆艺术形式:剪纸作为民间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对老百姓来说,日常节俗喜庆,红白事,生产生活,都是他们耳熟能详、愿意表达的事情。

◆发展时期划分:民国初(1912)至五十年代中期——传统的延续;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剪纸风格由传统图案向写实方面转变。

这时期由于政府的重视,一批专业绘画工作者的参与,漳浦剪纸有了和传统技法不同的新的改变;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承前启后的时期,漳浦剪纸由民俗活动的辅助装饰品,逐步向反映现代生活的艺术品转化。

这个时期的艺人都是在五六十年代,漳浦文化部门为了弘扬民间文化,通过一些老艺人持教,办剪纸培训班,所培养而成的新一代剪纸人。

九十年代至今——在变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长久的文化积淀,抢救先辈千百年的文化遗存,是现代漳浦剪纸艺人和有关文化单位应予重视的。

◆保护和发展概况:漳浦县拥有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和中国剪纸协会会员20名,全县从事剪纸的重点艺人有400多人,剪纸培训教育基地7个。

漳浦剪纸正走向产业化发展,根据当地政府不完全统计,漳浦剪纸年创产值已逾200多万元,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但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长久的文化积淀,抢救先辈千百年的文化遗存,是现代漳浦剪纸艺人和有关文化单位应予重视的。

4.2.1调查时间:10月3号上午8:00开始4.2.2调查对象:妈祖信俗4.2.3调查目的:现今妈祖信俗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状况4.2.4调查内容:了解村民对妈祖信俗的认识、程度,以及信徒分布的广度4.2.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

4.2.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妈祖信俗缘由:妈祖信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的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的汉族民间信仰习俗。

妈祖,也称湄洲妈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

她生前经常为渔民预测出海时的天气情况、义务采药治病、拯救遇险渔船,还曾点燃自家的房子,用火光当做航标引导迷航的商船脱离险境。

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她28岁时因在海上救人而献出年轻的生命。

岛上渔民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好姑娘,特地在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希望世世代代学习妈祖精神多做好事,也希冀妈祖继续保佑百姓航海平安。

漳浦的居民历来是靠海为生的,对妈祖的信仰更是更加虔诚。

◆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分为家庭祭祀和宫庙祭祀两种,家庭祭祀包括“船仔妈”崇拜、对海祭拜、家中供奉和挂妈祖像等,宫庙祭祀则包括日常祭祀和庙会祭祀,其中庙会祭祀时举行祭祀大典。

具体包括:⑴妈祖诞辰。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

⑵妈祖升天。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逝世纪念日。

⑶割火分灵。

各地建妈祖分灵庙时要捧着神像到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取香灰”的分神仪式。

⑷谒祖进香。

妈祖分灵庙每隔一定时期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俗称“回娘家”,一次陪同进香的团队人数有的多达7000余人。

⑸妈祖巡游。

◆升级为省级遗产:全世界妈祖信众不计其数,在台湾的妈祖信仰更是十分盛行,而在漳浦县境内,就有妈祖庙32间,其中乌石妈祖天后宫规模最大,宫庙内的黑面妈祖是世上仅存的几尊第一代妈祖金身塑像之一,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相传这尊黑面妈祖于公元999年以黑沉香木雕成,是明朝旧镇籍探花林士章从莆田妈祖祖庙迎回的金身。

2002年,漳浦乌石妈祖应邀赴台开展126天的绕境巡游,沿途信众无不顶礼膜拜,引起较大反响。

2003年,旧镇乌石天后宫举办首届“漳浦乌石妈祖文化节”。

如今,旧镇天后宫朝圣旅游已成为联结海峡两岸信众的感情纽带,每年都迎来数以万计的台胞前来朝圣进香。

4.3.1调查时间:10月3号下午2:00开始4.3.2调查对象:竹马戏4.3.3调查目的:现今竹马戏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状况4.3.4调查内容:竹马戏的发展、传承人及其村民对竹马戏的态度4.3.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

4.3.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分布:本世纪三十年代,漳浦县从古雷半岛到陆鳌半岛、井美半岛之间的沿海地带,就有十四个竹马戏斑。

除了在闽南、粤东演出外,还到过台湾表演。

◆竹马戏:竹马戏的剧目题材比较广泛,据说有五十多种,大多是来源于现实,有着浓厚乡土气息,反映市井村坊生活的弄仔戏,以及部分历史戏。

弄仔戏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节目短,演员少,剧情简单,唱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有如方言顺口溜,故深受观众喜爱。

丑角在表演中占突出地位,上身的扭动,脸部的眉目传情很有特色。

旦角的表演严谨秀丽,有“手置前胸,脚行蹀步”的定规,还有碎步、移步、急步、磨步、摇步等科步。

戏谚中有所谓“做丑张猫眯;仿旦使目箭”、“生(举手)到肩,旦(举手)到乳”,说明其表演古朴粗犷且不失细腻柔美。

竹马戏的化装较简单,旦角不涂粉,只在双颊略施腮脂,丑角在鼻、唇处沫上白粉就可登场。

其乐器却比较排场,管弦乐有琵琶、三弦、二弦、大吹、小吹、洞箫、拍板、双铃等;这反映了竹马戏以演唱为主的艺术特色。

此外还有大锣、碗锣、大鼓、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用于舞蹈和武场表演。

◆发展历程:竹马戏,是从汉族民间歌舞“跑竹马”表演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

南宋中叶——漳浦已有戏剧活动。

明代——是竹马戏兴盛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竹马戏又获生机。

1962年——漳浦县成立发掘、抢救竹马戏艺术遗产工作组,对竹马戏的历史、剧目、唱腔、舞美进行发掘和整理。

20世纪30年代——由于艺人全是文盲,艺术传授只是依样画葫芦,加上受周围其他剧种如潮剧、汉剧、歌仔戏的冲击,竹马戏渐趋衰落。

民国23年(1934年)——漳浦县只剩下“老马”和“新马”两个戏班,到民国28年(1939年)则完全散班。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由于歌仔戏在漳州的勃兴等原因,竹马戏渐趋衰落。

4.4.1调查时间:10月4号上午8:00开始4.4.2调查对象:漳浦大车鼓4.4.3调查目的:现今漳浦大车鼓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状况4.4.4调查内容:漳浦大车鼓内容、上演时间4.4.5调查方法:以向村民口头采访,做记录的形式。

4.4.6调查结果如下:(以下内容包含调查结果和检索资料)漳浦大车鼓也称“车鼓弄”、“跳车鼓”。

据传是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平乱时从中原带入闽南的。

至今流传于漳浦、龙海、漳州一带。

舞蹈表现的是“昭君出塞”的场面,由“王昭君”及6 个“汉宫女”和“老阿公”、“老阿婆”、“车夫”、“车鼓公”及2个小丑共13人表演。

当车鼓公擂动大鼓,便有各种乐器和鸣。

老阿公敲锣,老阿婆拍鼓,6个“汉宫女”各持一迭小瓷杯拨弄,两个小丑敲竹板。

昭君在车夫的推动下,怀抱琵琶、心情忧郁,依依不舍地徐徐而行。

车鼓公和小丑等匈奴迎亲使者,一路上耍尽各种滑稽动作,想要逗笑昭君,但别乡离土,凄凄之情使昭君愈加郁闷。

“大车鼓”舞风格独特,舞姿优美,表演形式诙谐风趣,悲喜分明,动静交融,场面壮观,军旅色彩浓厚。

大车鼓是当地乡间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热闹的节目。

舞蹈伴奏和演唱多采用歌仔戏曲谱,每到演出紧要时,四周群众往往一起附和伴唱,呈现热闹气氛。

每到佛生日或者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总会看到大车鼓上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