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公共管理中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
公共管理中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公共管理领域,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一直是一个复杂而且庞大的任务。
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城市管理则包括了公共服务的提供,社会治理以及资源的合理分配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中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城市公共管理的基础,它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的各项工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城市规划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用地、建筑、道路等因素,以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最后,土地利用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土地利用需要考虑城市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平衡,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二、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城市的组织与运行。
首先,公共服务的提供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包括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对于居民的生活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社会治理是城市管理的重点之一。
社会治理包括了城市的社区管理、公共安全、矛盾纠纷解决等方面,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环境。
最后,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包括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资源的合理分配,可以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人民生活的质量。
三、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城市建设为城市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能和质量。
而城市管理则对城市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保障了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实现城市治理的目标。
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也存在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面临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复杂化的挑战。
《城市公共管理学》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城市公共管理学》课程论文参考题目(说明:林教授15日回家后就加班整理出了大量的参考题目,请同学们务必认真对待,集中精力完成论文。
选题仅供参考,同学们选题完成后还必须消化课本知识并收集大量相关资料以确定论文的框架)一、城市战略管理1.支撑泉州中心城市地位的城市功能体系2.构建与泉州中心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大城市框架(空间结构)3.泉州的历史机遇与战略抉择4.泉州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5.泉州建设宜居城市的条件与效益分析6.泉州与周边城市的战略合作模式创新二、城市建设管理1.泉州新市中心开发模式探讨(与青岛、贵阳等城市比较)2.新城区建设中多方共赢机制的构建3.泉州湾区域的开发模式探讨(借鉴天津、厦门经验)4.泉州建设大型港口城市的途径------构建港口、工业区与新市区的良性互动机制5.泉州旧城区保护与开发的特殊模式______与苏州、杭州比较6.大学与高科技园区的共生结构及其在泉州的发展途径7.城市征地拆迁过程中的政策设计______大连、厦门的经验对泉州的启示8.宜居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政策9.围头湾空间开发模式探讨10.湄州湾南岸空间开发模式探讨三、城市经济管理1.泉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______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与强化产业集聚效益的一致性2.泉州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3.泉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策略4.提升泉州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举措5.泉州旅游产业集群化的途径6.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_______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的伙伴关系7.城市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协同变革______以泉州为例四、城市文化管理1.城市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______新泉州人的品格塑造2.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化的政策环境3.泉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与政策导向4.文化旅游节的多重效益及策划艺术5.泉州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的有效途径6.成功的大学城建设需要两种创新______政府政策创新与高校管理模式创新五、城市社区管理1.城市竞争力中的社区因素2.城市社区政策的价值取向3.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途径______“议行分开”、专业化与民主化相结合4.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______百步亭经验对泉州的启示5.城市传统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6.城市新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7.城市特殊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六、城市公共关系管理1.城市形象塑造的科学与艺术2.品牌管理方法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3.泉州城市形象塑造的关键环节4.城市公共沟通制度建设5.城市公共沟通机制创新6.城市公共沟通的现代形式______城市论坛七、城市公共安全管理1.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远见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协同3.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控制4.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公众参与。
探讨我国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1、 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 而不仅仅关注效
率和经济 ;
正因为如此, 探索、 研究并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公 共管理学科体系, 成为当前巫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 题, 以更好地推动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科学的理论 也必将因此进发出绚丽的火花!
三、 学科发展
1887 年, 威尔逊的《 行政法研究》 问世, 标志着
看法。 一、 概念辨析
通的。
虽然我们很难给公共管理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而且事实上其含义也是与时俱变的, 但这并不意味 着对其定义是徒劳之举, 因为某个定义反映了人们 在不同时期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解, 这有助于我们理 解公共管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进而构建起完善 的学科体系。学者张成福在《 公共管理学》 中指出 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具体如下: 皮瑞和克莱姆认为公共管理是一种新 的途径, 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以及一般管理之工具 取向的结合体。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 一种职业, 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皮尔森和欧尔曼认为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 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 物资、 信息和政治 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 组织、 控制职能相 融合。 奥托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物广大 领域的一部分, 公共管理关注那些能够将理念、 政策 转化为行动规则的管理工具、 技术、 知识和技巧。 波滋曼认为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如果不考虑组织性质, 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相
中图分类号二 6642 文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4940(2008)02 - 0088 - 005 献 “户
公共管理学在中国是一门刚处于起步阶段的学 科, 它的基本框架、 主要内容、 基本范畴和研究途径 等都还处于探索之中, 分歧颇多。本人一直都在密 切关注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在这里试着对中 国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提出 自己的几点
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公共管理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 ,在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和 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需 要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
研究展望
加强国际化人才 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招聘和培养高水平教师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深入研究,提 高教学质量。
建立教师培训和交流机制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
聘请校外专家和学者讲学
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公共 管理学科的了解。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引言 • 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现状 • 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 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 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公共管理学科背景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与政府治 理密切相关,随着政府治理的 变革,公共管理学科也面临新
实践环节
专业课程包括公共政策、行政学 、公共事业管理等,注重学科的 深度和广度。
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 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案例
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注重 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公共 管理案例分析、决策模 拟等,强调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
基于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理念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城市公共管理论文城市公共管理的兴起得益于全球化新公共管理运动。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城市公共管理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摘要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的城市公共管理较为完善,但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模式,这样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与广大的居民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这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国针对现有的一些问题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整改,从而构想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城市公共管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国家发布的每项政策只能是照顾到大部分人的利益,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
针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来说,现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办法与人们心中的理想模式达成一致,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又与实际的情况有很大的不符,这就造成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
在近几年的报道中,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负面报道逐渐的增加,引起了社会的不满。
本文就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构想。
一、国内外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一)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安全问题人类经过几千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才成就了现阶段的局面,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必须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上不断的变化,除了要符合人们的生活节奏,同时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速度,这样才能对人类的整体发展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但实际的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现阶段的管理人员,都在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广泛的探索,理论与实践并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办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针对现有的问题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一个全新的'构想,一些老旧的模式需要被打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获得一定的创新。
公共安全管理在理论方面认为,所谓的公共安全问题,是由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等组成的,并不能单一而论,现阶段的国家安全观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甚至超出了军事和国防的范畴,从某个角度来说,已经将人民的身体健康,生物物种安全等方面囊括在内,这是才是一个全面的理论。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篇一:城市公共管理论文论城市公共管理模式与方式的创新魏文翠(甘肃白银730500)提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公共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转变理念,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扩大公民的知情权,调整治理结构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通过建立和完善基本体系建设,实现城市管理方式的突破。
关键词:城市;公共管理;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城市公共管理是指主要由城市政府提供城市公共产品的活动,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在城市中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地震、洪灾等突发性事件频发,城市公共管理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加强城市公共管理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城市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政府管理职能“越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集公有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为一体,否定企业经营自主权,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经济活动失去应有的活力和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实质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确立过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
即政府把经营权还给企业,自己主要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事实证明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对于我国城市公共管理来说,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造就了与这种体制相适应的利益集团,由于利益的原因,总是习惯于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而行政管理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权力的减少甚至丧失,意味着掌握权力时拥有的租金的丧失,意味着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和重新学习的痛苦过程。
无论哪一方面的变革都会使其既得利益减少,成本增加。
因而总是倾向于加强或维持原有的管理模式,使传统的城市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客观上存在着强大的阻力,管理方式的转变显然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
政府的“越位”行为还会造成另一种后果:如果政府在经营领域过多地插手,必然引发城市公共管理的“缺位”,在公共管理领域必然会缺乏政府的管理和服务。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只管收费不管治理,担心加强治理会影响地方税费收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精神文明建设倒退,足以从反面证明城市经营导致政府职能“越位”产生的弊端。
公共管理类城市管理专业
城市文化管理:负责城市文化保护、
建设、服务和管理
传承、发展和创新
技能要求
01
沟通协调能 力:与不同 部门、人员 沟通协调,
解决问题
02
组织管理能 力:组织、 协调、监督、 控制城市管
理工作
03
政策法规知 识:熟悉城 市管理相关 法律法规,
依法办事
04
城市规划知 识:了解城 市规划、设 计、建设等 方面的知识
05
信息化技术: 掌握城市管 理信息化技 术,提高工
作效率
职业前景
城市规划师:参与城 市规划、设计、管理
等工作
城市交通管理:负责 城市交通规划、管理、
优化等工作
城市环境管理:参与 城市环境监测、治理、
保护等工作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负责城市公共安全、
应急管理等工作
城市社区管理:参与 城市社区规划、建设、
管理等工作
城市文化管理:参与 城市文化保护、传承、
推广等工作
感谢您的到来
汇报人名字
03
02
城市规划的目标:实 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04
城市规划的方法:运用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 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 技术进行规划设计
城市交通
01
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 划、交通网络设计、交 通设施布局等
02
交通管理:交通信号控 制、交通拥堵治理、交 通执法等
03
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规 划、公共交通运营管理、 公共交通服务等
城市管理实践
城市治理案例
E 上海市:城市精细化管理与社区治理
D
巴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
C
东京市: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完善城市社区自治,构建新型公共管理体系
府下放权力 , 建立社区 自治组织 , 并通 且 大多投入不足。 目前社 区居委会工作 社会 、 服务社会的义务性工作。因为不
过动员社会参与、 整合, 完善社区基本 人 员的补贴和工作经费主要依靠区、 街 谋求个人利益 , 也就不存在因岗位待遇 功能 , 形成 “ 社区制”社会。但从总体 两级财政解决 , 绝大多数市级以上财政 的高低而影响人才的去留和发挥作用的
权力下放 ” 为名 , 把一些本该由行政部 资源进行整合, 既可以充足开发社区内 代初 ,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城市社 “ 区建设中存在两个主要发展模式 。 其一 门完成的行政事务推给社区, 区成 了 社 的人力资源 , 又为社区建设提供更加广
政府工作的承受层、 操作层 是行政导向模式 , 主要运用政府及其所 各级党委、 泛的财力、 物力来源, 特别是社 区不再 的社区人员也不将社区岗位作为自己谋
2 社 区组织 “ . 准行政化” 。社 区干 各种组织、家庭和个人行为, 社区内的
展中的作用 日益重要, 已成为构建和谐 部最终由政府任命的事实决定 了社区居
委会对街道办事处的强依赖性。 政府部 治 。 区居民对社区的认 同感 、 社 归属感 门和街道办事处也往往以领导者和管理 普遍较高 ,自主意识 、 主人翁意识在社
的群众性 自治组织 , 而社区居 民自治在 随事转” 加重了社区的负担, , 直接影响 社区建设成为安全、 文明、 和谐的家园,
了社区管理和服务 工作的开展。
以满足社区成 员不断增长和 日益丰富的
科学决策 月刊 2 0 年 2月 06
维普资讯
4 社 区居 民 自治是建 设和谐 社会 的 .
_
生活需要 。 只有社区居民 自治组织通过 会的 自治权利, 但对如何保障这种权利 区工作的准入门槛。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 自我服务, 才能 实施却语焉不详。如第八条规定 “ 居民 s .进一 步解放 思想 ,转 变政 府职
城市治理与公共管理
城市治理与公共管理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与此同时,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管理城市的两个关键要素。
本文将通过探究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定义和意义,分析两者的关系,并且探讨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影响和挑战。
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定义和意义城市治理是城市内外部行政、社会、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协调发展的全过程,目在于创造和谐、文明、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治理采取的措施不仅包括管理和规范的措施,还应该包括促进社会群体的参与、加强市民自治等手段,以建立城市和谐社会。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执行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时所使用的所有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引领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治理需要公共管理的支持,而公共管理要为城市治理提供有效支援。
为了协调和加强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配合,政府需要充分掌握各自的作用和职责。
城市治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共管理的实践,而公共管理则为城市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手段和工具。
两者的关系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好比一块蛋糕,城市治理是蛋糕的糖纸,而公共管理则是蛋糕本身。
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管理体系。
城市治理的目标是创造和谐、文明的城市环境,而公共管理则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办法。
城市治理需要公共管理来支持其政策和决策,而公共管理则需要城市治理来得到方向和指导,以让公共管理工作贴近实际需求。
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影响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对城市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优秀的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将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人才。
比如,广州通过优秀的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其次,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影响也很大。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状况,加强社区治理,创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这些都是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任务。
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摘要: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以改革开放初期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重建为契机,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推进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贡献。
但是,公共管理学科在迅猛发展的今天,还面临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诸多问题,特别需要厘清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准确认识公共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及其任务,以适应时代面临的各种挑战。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任务一、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及其问题作为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仍然只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直到20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公共管理才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和土地资源管理5个二级学科。
但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以行政管理的恢复与重建为起点,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历经30年的建设历程,在这期间,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发展势头之猛,是超出任何其他学科的,迄今,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及覆盖各个层次的教育体系。
在本科专业发展方面,从1984年我们国家才开始设立行政管理专业,1985年有7所大学学生从大学二年级转入行政管理专业,直到1987年,国家才正式批准7所大学招生。
但到2009年,据教育部最新统计,公共管理相关本科专业迅速扩张,已经从行政管理专业的一枝独秀发展到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等17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成为高校最为普及的开设专业,其中,行政管理已达到321所,公共事业管理472所,劳动与社会保障143所,土地资源管理82所。
在研究生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自1986年武汉大学率先开招行政管理方向研究生,1988年人民大学首次设置行政管理硕士点以来,现在,全国高校拥有公共管理学科一级硕士点已达56个,近百所高校开展了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教育,有博士点的学校达到26所,有一级学科的学校达13个,并已有7所大学拥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系及公共管理学院已经蔚然成风。
人民大2023《城市管理学:公共视角》PPT第1章城市管理系统的框架与演进
当前研究范畴与重点
城市管理系统 当前城市管理多从管理流
程、业务领域、部门架构 加快构建整体性的研究框
三个方向展开分析。存在 架,分析各子系统与各主
着与城市发展复杂性之间 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形态,
✓ ✓ 范戴克认为的城市管理任务与宗旨是什么? ✓ 城市管理的内涵特征是什么? ✓ 城市管理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 “MASTER”城市管理系统的核心框架与组成内容是什么? ✓ 管治型城市管理系统的组织基础是什么? ✓ 治理型城市管理系统的组织基础及其在运行中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
19
城市管理学:公共视角
1.2 城市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框架
1.2.2
城 市 管 理 系 统 的 框 架
此后,对城市运行中的技术工具(Technology)、评价方式(Evaluation)与更新过 程(Remolding)进行系统性的优化与迭代分析研究,最终构建支撑全领域、多主体 、全链条综合分析的城市管理系统。
• 城市管理中主要运用的管理方法、工具和手段 技术 • 包括城市管理的基础支撑、政策制度、工具方法等,贯穿于城市管理全过程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3 城市管理系统的转换升级
1.3.1
建
设 型
政府 行政
城
力量
市
主导
管
管理
理
阶段
系
统
价值 目标 主体 技术 评价 更新
树立政府权威,提高城市建设效率
包含有效配置建设资源、确立政府主导地位和 提高行政效率三大核心目标
各主体呈现“环式”结构,主体之间地位不对称 ➢ 政府依靠行政主导作用,发挥元治理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教学中的四维融合
93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主要侧重于将学生置于案例场景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对理论和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必须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
一、研究现状首先,学者针对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展开讨论,高翔(2016)指出案例教学是教学改革必然趋势,对公共政策的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学者还针对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进行研究,发现案例教学应该由案例选取、案例准备、教学引导、课堂研讨和总结点评共五个环节组成(吴磊&孙莉莉,2014)。
最后,研究还涉及案例教学的原则,需要遵循真实性原则、代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难易适中原则等(戴建忠,2015)。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研究了案例教学法面临的难点及应对措施,主要难点表现在案例选择及课堂组织,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案例,并对课堂进行有力把控(苗金萍,2019)。
现有文献较少研究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多维教学内容及现代教学技术如何与案例教学法相融合。
基于此,本文针对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大纲要求,将案例教学法与学生道德、精神、知识三个维度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称为四维融合。
二、案例教学法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德才兼备是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亟需树立的标准,为此在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过程中道德教育应成为教学的基本载体,实现道德教育。
案例教学法与道德教育融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案例教学法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和保障。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作为公共管理类的主干课程,能够借助古代管理学家的重要思想进行案例教学。
管子在城市选址时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他认为“凡立国都,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同时,古人在城市建设方面遵循因山就势,傍水依林等建设经验,为后期城市规划提供了借鉴。
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工作计划
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构建完善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计划旨在明确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工作目标1. 完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框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
2. 深化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3. 加强公共管理知识传播与应用,推动公共管理实践创新。
4. 促进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公共管理国际影响力。
三、工作任务1. 构建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框架(1)梳理国内外公共管理理论成果,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公共管理核心概念和理论。
(2)结合我国实际,构建涵盖公共管理基础理论、政策分析、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知识体系框架。
2. 深化公共管理学科建设(1)加强公共管理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2)优化公共管理学科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推动公共管理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学科研究方向。
3. 加强公共管理知识传播与应用(1)开展公共管理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公共管理的认知。
(2)加强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决策支持。
(3)举办公共管理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4. 促进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1)积极参与国际公共管理学术会议,提升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国际地位。
(2)与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3)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实践案例的国际传播,提升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国际影响力。
四、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 制定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进度安排。
3. 加大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城市治理与公共管理研究
城市治理与公共管理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也变得日益重要。
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建设、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定义、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定义城市治理是指政府及各利益相关方依托各种规则,协调多种资源,在城市中合理分配利益,鼓励居民参与市政决策,以达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公共组织为达到公共利益所采取的管理行为。
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紧密相连,都是为了达到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调控和管理方式。
二、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城市国家的行政制度。
在中国,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加大,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也出现了瓶颈和问题。
20世纪以来,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开始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管理法规,逐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体系。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开展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改革和实践,不断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水平。
三、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现状虽然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管理架构不够完善,各部门之间协作不够紧密,管理层级不够清晰。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意愿不够充分,市民的诉求和需求没有得到充分响应。
同时,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手段也面临新的挑战。
如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效率,减少人力和物力资源消耗,是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未来展望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未来展望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首先,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的任务将更为繁重和复杂。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和公
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变化,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呈现
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背景特点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制定国家治理现代
化战略是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将
有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的改革发展提
供支撑、指导和服务。
2.政治经济秩序的复杂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国家治理面临日益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公共管理学科需要
适应这种发展,建立理论和实践框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
二、特征特点
1.跨学科性:公共管理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政
治学、社会学等。
它集成了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构建一
个新的理论体系,以应对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复杂挑战。
2.实践性:公共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学科,重在解决公共事务的
管理问题。
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具有现代化公共管
理技能的卓越管理人才。
3.制度化:公共管理重在建立和改善公共管理的制度和规章制度,提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它培养和分配公共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社会稳定。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需要具备卓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应对社会的需求,为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管理培养方向
公共管理培养方向
公共管理是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具备公共组织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公共管理培养方向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专业性进行分类,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方向:
1. 政策与规划管理:该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在公共政策制定和规划方面的能力,包括政策分析、决策制定、规划编制等。
2.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该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在公共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包括组织设计与发展、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绩效评估与激励等。
3. 财务与预算管理:该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在公共财务和预算管理方面的能力,包括财务分析与决策、预算编制与执行、财务控制与监督等。
4. 城市与区域管理:该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在城市和区域管理方面的能力,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城市治理与社区管理等。
5. 创新与创业管理:该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在公共创新和创业管理方面的能力,包括创新管理理论和方法、创新项目策划与实施、创业环境与政策研究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公共管理培养方向,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向,每个学校和专业都可能有自己特色的方向。
选择合适的方向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来确定。
和谐社会下的公共管理体系构建
和谐社会下的公共管理体系构建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从事公共事务的活动过程,这其中涉及到多种资源和因素的管理和协同。
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公共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公共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公共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升级。
一、政府与公众的协同作用和谐社会下,政府与公众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
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公共管理,让公众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政府和公众之间需要建立双向沟通机制,让政策和决策更加符合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政府可以运用各种方式与公众互动,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出现公众对政策的质疑和反感,优化城市规划。
二、灵活的公共管理机制和谐社会下,公共管理机制需要更加灵活、高效。
公共部门需要注重人性化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政府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行政服务数字化,实现在线办理、快速响应,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此外,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之间也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机制,让不同的组织协同作用,达到整体效果最优。
三、建设优质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政府应建设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例如,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应普及全民,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服务和待遇。
此外,政府还应把握机会,将高科技应用于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让人们更加满意。
四、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和谐社会离不开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
政府应当为人民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建设优雅的城市温馨的社区,让人们更加舒适和愉悦。
此外,政府还应当积极鼓励科技人才、艺术家、文化学者等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担任重要角色,让文化更加丰富多元,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
总之,公共管理体系构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后疫情时期更加显得重要。
政府应重视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规,让各类公共组织、市民和企业协同作用,合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城市规划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构件,当这种关系投射到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时,城市规划教育自然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规划教育理应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并占有相应的比重。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自此,很多高校开始试办公共管理专业,此前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景观建筑设计等专业的城市规划教育也逐
渐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范畴,城市规划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
度的体现。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规划教育也得到了关注,但与我国城市化及公共管理现代化的水平相比,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显得滞后和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还将影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政府的公
共管理水平。
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教育与公共管理学科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一、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城市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融汇交流不足
公共管理专业试办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主要集中在工学和理学中的建筑工程、工程测绘、经济地理等专业。
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138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本科城市规划专业,5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自1998年起,公共管理专业异军突起,城市规划逐渐步入社科领域,目前已经有成百所高校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但公共管理在引入城市规划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既没有重视城市规划在该领域的建设,也没有充分吸取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专业优势做出适宜自己的专业
布局。
培育出来的公共管理人才缺乏必要的规划技术、规划理念和设计思维,缺乏城市意识,不能按其规律建设管理好城市,对于其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构成了短板。
专业建设重视不够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截止2009年,公共管理相关本科专业已经发展到包括公
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海关管理等17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成为高校最为普及的专业,各大院校成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系及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方兴未艾[1]。
在研究生教育与高
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学术型与专业型相结合的形式,开设的研究方向也涉及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
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科经过3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相对于城市规划教育而言,课程设置的涵盖面却不够广,开设的课程也主要局限在城市管理、土地管理等契合度较高的专业,而在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中非常匮乏,甚至不开,就连MPA的专业学位教学中城市规划内容也少之又少,即使开了也放入选修课中。
课程设置规划滞后
由于普遍对城市规划教育重视不够,公
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课程设置大都滞后,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局限性大,开设的课程涵盖面不够广,开的课主要是市政学、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等课程;课程设置往往视师资情况而定,有这方面的老师就开,没有就不开,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课程所占比例不当,城市规划的内容大多设为选修课,未列入核心课程。
二是专业内容滞后于社会需要。
很长一段时期,公共管理专业被看成培养公务员的基地,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课程安排上也是政治大于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新公共管理的要求缺乏敏感性,城市规划作为非“从政”专业,其课程就更难排上,有的学校甚至以为开设了市政学就能取代城市规划的相关
课程。
与此同时,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非常迅速,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日益增强,这对于非“规划”专业的公共管理而言,更新更慢。
三是学科基础不明确。
公共管理专业对城市规划的教育是基于管理学科还是工学学科,是重技术还是重人文,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至今,还有
相对一部分人坚持城市规划是工学、理学领域的思维定势,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就不可能实现公共管理知识与城市规划知识的联动,构建出相应的结合模块,关于城市规划的课程特色更是模糊不清。
四是师资力量短缺。
城市规划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规划专业从本科到博士毕业,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3],因
此每年培养出的城市规划专业博士数量有限。
这种稀缺性,对公共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教师的引进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学校只能从相近的专业选人,造成教师来源背景杂乱。
问题的另一个关键还在于,正统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教师往往缺乏公共管理的知识,对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教育缺乏认知,侧重技术分析,不重视人文思考,代笔操刀的教师又缺乏足够的技术功底,教不明白,理论知识更是缺乏。
二、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措施
厘清思想误区
高校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教育,改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