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十章机械与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十章《机械与人》教学设计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设计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机械现象,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如制作简单机械模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机械原理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仿真软件、在线实验等,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习动力。
1.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机械原理,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机械知识体系。
2.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培养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3.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重点:使学生掌握各类机械的原理,如杠杆、滑轮、轮轴等,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机械实例相结合,理解机械在提高工作效率中的作用。
2.能量守恒定律在机械中的应用。
-重点:让学生理解机械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应用。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机械问题的能力,如计算机械效率。
4.拓展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与人》物理教案
《机械与人》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3. 简单机械的原理和特点4. 机械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 机械的创新和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简单机械的原理和特点。
2. 教学难点:机械的复杂应用和创新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演示实验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机械的原理和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设备,引发学生对机械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机械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理解机械的基本知识。
3. 分析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机械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和重要性。
4. 讲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特点:介绍杠杆、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机械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机械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机械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探讨机械与人类生活关系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物理教案-机械与人
物理教案-机械与人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认识到人与机械之间的相互作用;2.掌握机械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3.学会运用机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机械的分类和基本原理2.机械与人的相互作用三、教学重点1.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机械与人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理解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实验观察法: 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来观察机械与人的相互作用;3.小组合作学习法: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引入物理教学的背景:机械与人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机械应用需要人的参与?第二步:学习机械的分类和基本原理1.讲解机械的分类:包括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2.介绍机械的基本原理:包括杠杆原理、滑轮原理等;3.给出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机械的分类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第三步:探究机械与人的相互作用1.引导学生思考机械与人的相互作用方式;2.进行实验观察:请学生进行简单实验,观察机械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3.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机械与人的相互作用规律。
第四步:综合应用1.提供实际问题: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机械解决的问题;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尝试使用机械解决实际问题;3.学生展示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同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1.案例分析的质量和深度;2.学生实验结果和分析的准确性;3.学生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创意和可行性。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验观察,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加深对机械与人相互作用的理解。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机械原理的讲解和实际问题解决的引导,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机械知识。
《机械与人》物理教案
《机械与人》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种类,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机械概述1. 机械的概念2. 机械的分类3. 机械的作用第二章:简单机械1. 杠杆2. 滑轮3. 斜面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的原理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知识。
3. 设置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和测试机械。
4.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模型。
2. 教学课件和视频。
3. 学生实验材料:如木棒、绳子、滑轮组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3. 学生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估学生对机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机械概述(2课时)第1课时:讲解机械的概念和分类第2课时:介绍机械的作用2. 第二章:简单机械(4课时)第1课时:讲解杠杆的原理和应用第2课时:介绍滑轮的原理和应用第3课时:讲解斜面的原理和应用第4课时:总结简单机械的实际应用案例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简单机械的实验演示,如杠杆、滑轮、斜面等。
3.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简单机械的制作和测试,巩固课堂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发现。
八、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
2.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措施1. 采用生动形象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机械原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10章机械与人 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十章机械与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 (7)第三节做功了吗 (9)第四节做功的快慢 (13)第五节机械效率 (17)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 (19)第一节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进行分类。
3.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解决有关问题。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杠杆的不同类型及特点。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结合我过古代劳动人民的对杠杆的研究和应用事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进而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二、重点1.杠杆的定义、力臂的概念。
2.科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
3.杠杆的分类。
三、难点1.力臂的确定。
2.正确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具准备剪刀、木棒、钩码、天平、酒瓶、起子、扳手、螺帽、钳子、大石头、小石头、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五、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法、科学探究法、讨论法六、学法指导观察法、概括法、七、板书第九章机械与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什么叫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3、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或F1/F2=L2/L14、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课前我已布置同学们预习本课内容,并准备一个杠杆带到课堂上展示,说出其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下面请同学们踊跃上台展示、交流。
初中物理_第十章机械与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机械与人教学设计一、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硬物体(不一定是棒)、受力(动力和阻力)和转动(绕固定点)。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甚至是任意形状的,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且是硬物体,都可称为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 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 2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 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 2表示。
3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 1L 1=F 2L 2 也可写成:F 1 / F 2=L 2 / L 14、应用: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二、滑轮及滑轮组 1、定滑轮:①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方向。
③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1):F=G (2): S=h2、动滑轮:①定义:轴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②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拉力:F=21(G 动+G 物)3、滑轮组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③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即:(1):F=n 1G 物(2): S=nh式中n 是吊着动滑轮和重物的绳子段数。
三、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3、功的单位:焦耳(J ),1J= 1N ·m 。
四、功率—做功的快慢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机械与人》物理教案
《机械与人》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机械在工作中的作用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机械的优缺点及应用3. 简单机械的原理及计算4. 机械的维护和保养5. 机械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优缺点及应用;简单机械的原理及计算。
2. 教学难点: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机械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机械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教案的具体内容和详细的课堂教学步骤,您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例如学生的年级和水平,以及是否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等。
这样我才能为您提供更准确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设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机械的作用和分类。
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讲解机械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基本知识。
3. 分析机械的优缺点及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机械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4. 讲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及计算:讲解杠杆、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填写机械的定义、分类、优缺点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点。
2. 计算题:根据简单机械的原理,计算实际问题。
3. 论述题:谈谈对机械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的看法。
八、课后作业:2. 观察家庭中的机械设备,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3. 调查机械在周围环境中的应用,了解机械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十章--机械与人(复习课)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十章机械与人(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十章机械与人的复习课。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包括:1. 第十章机械与人:本章主要介绍了简单机械、功和机械能、机械与人等知识。
2.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重点掌握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滑轮的原理、分类和应用;斜面的特点和优缺点。
3. 功和机械能: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掌握功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械能的概念、转化和守恒;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 机械与人:学习使用机械的好处,了解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简单机械、功和机械能、机械与人等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创新能力。
3. 通过对机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滑轮、斜面的分类、特点和应用;功的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2. 教学重点:杠杆、滑轮、斜面的分类、特点和应用;功的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杠杆、滑轮、斜面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使用的机械,思考机械的作用和原理。
3. 课堂讲解:a. 讲解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和应用,重点讲解杠杆、滑轮、斜面的原理和特点。
b.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c.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转化和守恒,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功:定义、计算公式、单位机械能:概念、转化、守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杠杆、滑轮、斜面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HK沪科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十章 机械与人(全单元教案 含教学反思)
第十章机械与人第一节第1课时认识杠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杠杆观察下图中物体的工作特点,请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
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让学生按下图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提问:三次施加力的大小是否一样?答:不一样(大小关系能回答出来)。
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学生可能会回答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大。
(2)老师不加解释,再让学生按图乙所示施加力使杠杆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即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相等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问:那跟什么有关呢?学生无法解释(必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出示课上练习纸让学生在图上画出过支点O作沿F1、F2方向的直线的垂线段(这一点有些学生的准备知识可能不足,老师可先观察,若学生画得很好,老师就略画一下,若不行,老师就得详细示范给学生看)并标上l1、l2。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章 机械与人教案 沪教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机械能相互转化的两种情况和机械能不转化的两种情况.
教师出示例3和变式练习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说出答案,说明原因.
教师纠正学生的答案.
例3答案:
增大 减小 重力势 动
变式练习3答案:B
体验成功
“当堂达标题”见学案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中的当堂达标题,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我批改.教师搜集学生做题信息,查漏补缺.
第十章 机械与人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会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解释和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机械效率和机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运用科学探究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分析法等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变式练习1:【解析】本题先利用W有用=Gh计算有用功;在利用W总= W有用/η计算出总功.
知识点2:机械能及相互转化
问题1:如何判断物体具有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小结:能够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问题2:如何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本单元内容,并完成知识再现提纲.
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
知识点1:机械效率及其计算
问题1:什么叫做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如何计算?
小结:对人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计算公式是W有用=Gh;拉力所做的功叫做总功,计算公式是W总=Fs;对我们无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计算公式是W额=W总-W有用.
初中综合实践_机器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机器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机器人的简单知识,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
通过教学,感受创新的乐趣,逐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欲望。
【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很少见过真正的机器人,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他们通过读书、网络、媒体等都会或多或少有所涉及,本节课的拳击机器人形象可爱,动作灵活,战斗性强,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学习运用零件搭建机器人设备。
2、熟练地运用遥控器操控机器人设备(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场演示、图示导引、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机器人的搭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在对待科学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困难面前不放弃、不退缩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运用零件搭建拳击机器人并熟练地运用遥控器操控机器人设备2、难点:学习运用零件搭建拳击机器人教学准备:机器人相关课件,图示压膜纸,机器人实物及模型——扫地机器人,跳舞机器人,拳击机器人,机器人铁甲钢拳比赛场地图示教法与学法:1、教法: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2、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机器人室。
同学们,你了解机器人吗?你知道中国的最早的机器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其实,机器人的发展,远在古代中国就可找到机器人的影子。
我国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歌舞艺人。
还有,三国时诸葛亮制作的"木牛流马",当木牛流马在直路上下坡时,可以完全自动化。
进入80年代,随着传感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代机器人—有感觉的机器人。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10章 机械与人1 教学设计
第10章机械与人1 教学设计姓名课题课型时间机械与人专题回归课学导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分类、动滑轮和滑轮组物体移动距离和拉力的距离关系,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转化。
技能目标:会使用动、定滑轮,能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理解功率的意义、机械效率,会相关计算。
进一步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影响机械效率高低因素及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掌握实验中注意的事项及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机械与人》的学习,体验机械在生活、生产中应用,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提高学习中的效率,发挥最大的潜能。
学导重点及方法重点: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这是理解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变化及其转化的前提基础,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理解并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具体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问题预设1.学校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在冬季除雪购置了一批铁锨,铁锨在使用过程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写出判断依据;判断杠杆种类的关键是什么?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什么?2.我们学校每周一都要进行升旗仪式,旗手在下面拉绳国旗就上升,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把你知道的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知识写下来。
3.在打扫卫生时,有的同学提水桶进教室,有的擦黑板,有的把凳子搬到桌子上,其中做功的是什么?试分析做功的必要因素。
4.我们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时,做的功中哪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若桶不小心掉到了井里,把桶捞出时呢?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其大小与何因素有关?5.王亚平的第一次“太空授课”在神十上完成,那么神十在升空时,它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动能、势能大小与何因素有关?探究实验中注意什么问题?举一个实例说明能量转化的具体过程。
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情境创设2分钟机械在人的生活生产中有许多的利用,这是什么机械还记得吗?他有什么优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机械与人》的所有内容。
初中物理《机械与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机械与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机械与人一、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对人力的增强作用,并能够举例说明。
2.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能够描述常见的机械设备工作的基本过程。
3.了解机械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观点。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运用机械设备进行简单的实验和制作。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机械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作用。
2.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理解机械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进行相关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机械设备?如何理解机械对人力的增强作用?2.观察实验(10分钟):将一张纸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要求学生用手拍打纸上任意一个位置,观察纸的位移情况。
让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引出机械对人力的增强作用。
3.学习与讨论(20分钟):a.介绍机械的定义:机械是指能够利用能源完成一定工作的设备。
b.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可以用于哪些方面?列举不同领域的机械设备的例子,并让学生描述其作用。
4.小结(5分钟):总结机械对人力的增强作用,并请学生回答课堂中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1.导入(10分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提问学生:你认为机械设备工作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学习与实践操作(30分钟):a.介绍机械的工作原理:机械设备通过能源输入,使工作物体发生位移或变化。
b.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简单的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如剪子、简易车模等。
让学生试着运用剪子剪纸或拼装简易车模,加深对机械的理解。
3.思考与讨论(15分钟):a.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备的结构有哪些特点?如何通过改变机械设备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b.讨论机械设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提出个人的观点,并进行交流讨论。
4.小结(5分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与收获。
五、教学资源:1.平整的桌面2.纸张3.剪子4.简易车模5.教学课件六、教学评价:1.实践操作的观察记录及分析报告。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机械与人教案
第十章机械与人科学内容的能力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4.理解机械效率。
5.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全章概述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简单机械中的杠杆与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与势能;涉及到的物理规律有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机械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涉及到的技能有:杠杆与滑轮的合理使用。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能正确、合理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目的;其实质是能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不同种类的滑轮,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以达到省力、或者方便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目的。
这里既涉及到了知识也包含了技能,或者是用这方面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发生的有关简单机械运动的现象、同时还要能初步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机械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课时安排:7课时【学情分析】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兴趣。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1、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2、杠杆的平衡条件3、杠杆的分类难点1、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2、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教具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镊子,起钉锤等杠杆,铁架台,钩码(一盒)教学方法提前预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交代第九章机械与人,明确第九章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交代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进行新课1.请同学们观察图10-1中所示的各种杠杆,通过讨论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杏红物理》第十章 机械与人(全章表格教案)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复习引入播放动画,《胖子和瘦子》,指出不懂科学根据会闹出笑话。
师:ppt显示升旗仪式的图片,旗杆顶上这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叫做滑轮。
请大家说说,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滑轮?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师:滑轮在生活和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它的工作原理怎样?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滑轮: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学生列举生活中所见过的滑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题滑轮及其应用授课人韦洪时间2014年4月20日课时安排 2课标要求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以及掌握定滑轮、定滑轮的结构、特点。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经过一段的学习,对物理课的特点比较熟悉,对物理有一定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
《滑轮及其应用》是在学生有初步杠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滑轮的特点、实质较难理解,通过实验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初中学生易于掌握。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的方法,分别获得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在使用过程中,其作用方面的规律性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动滑轮、定滑轮的构造及其使用情况2.滑轮组的应用教学重点 1.动滑轮、定滑轮的构造及其使用情况2.滑轮组的应用教学难点滑轮组的应用中承担重物绳子股数、绳子的绕法。
教学方法启发提问、分析归纳和实验探究相结合。
学习方法指引实验法、推理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
教学资源及媒体多媒体(课件)、滑轮、细线大约1m,弹簧测力计、钩码、刻度尺、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第 1 学时)教师活动活动引入新课出示滑轮,让学生认识滑轮并知道它的构造。
师:请大家看看桌上的滑轮的构造。
我们经常会看到人们用滑轮把国旗吊到高处、把货物吊到高处。
八年级物理教案-机械与人
八年级物理教案-机械与人机械与人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制造出的简单机械对于减轻人力劳动的重要性2.掌握杠杆原理及杠杆的应用3.了解滑轮原理及滑轮的应用4.了解齿轮原理及齿轮的应用教学重点:掌握杠杆、滑轮、齿轮的原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将杠杆、滑轮、齿轮的原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学方法:课前导入、教师讲解、情景模拟、学生合作探究教学工具:实物样品、图片、PPT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呈现一个需要用到简单机械的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人类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机械,它们对减轻人力劳动的重要性是什么?2. 教师讲解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一种由若干个相互连接,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机器,仅由少数几种基本部件组成。
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齿轮等。
杠杆的原理杠杆是一种用来放大力量或者改变力点的机械器具,是最古老的简单机械,也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最常用的机械之一。
杠杆的作用是通过调节力臂长和力量大小,使得力量输出的方向、长度及大小达到特定的要求。
滑轮的原理滑轮是一种能够解决方向转换和力量大小调整问题的简单机械。
它是由轮轴和轮圈构成的,可以将力量的方向改变90度或其它角度,并且还可以利用滑动摩擦使力从一端强度变化到另一端。
齿轮的原理齿轮是一种利用啮合齿轮间的顶隙或间隙,使动力沿特定方向传递或改变运动状态的机械。
齿轮利用齿轮轴经过啮合来转动,一般用于减速或加速等情况。
3. 情景模拟请同学们找到身边的物体,分析一下它如何使用了杠杆、滑轮或齿轮等简单机械。
4. 学生合作探究以自动门为例,同学们探究它的开启原理,讨论其中是否使用了杠杆、滑轮、齿轮等简单机械。
让他们归纳总结出简单机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简单机械是人类创造的一种重要机械,常常能够有效减少人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
杠杆、滑轮、齿轮是最基础的三种简单机械,它们适用于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6. 课后作业以家用机器为例,让同学们归纳它们使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并对其原理进行简述。
物理教案机械与人
物理教案机械与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机械的工作原理。
2. 使学生理解机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机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机械的工作原理3. 机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机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5. 物理知识在机械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工作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机械工作原理的理解和物理知识在机械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通过实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机械的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设备,引导学生思考机械的作用和分类。
2. 基本概念与分类: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介绍常见的机械分类,让学生了解机械的种类及特点。
3. 工作原理:讲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分析各种机械设备是如何运作的,让学生理解机械的工作机制。
4. 日常生活应用:举例说明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对生活的便利。
5. 社会发展作用:讲解机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机械的重要性。
6. 物理知识应用:分析机械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机械知识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机械设计与操作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机械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机械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物理教案机械与人
物理教案机械与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机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
4.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杠杆原理及其应用3. 滑轮和轮轴的原理及其应用4. 斜面和斜面机械的原理及其应用5. 机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模拟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模型。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设备,引导学生思考机械的作用和原理。
2. 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机械的基本概念,讲解机械的分类及特点。
3. 杠杆原理及其应用:实验室演示杠杆原理,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杠杆平衡的条件。
4. 滑轮和轮轴的原理及其应用:实验室演示滑轮和轮轴的原理,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解其应用。
5. 斜面和斜面机械的原理及其应用:实验室演示斜面原理,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斜面对力的作用效果。
6. 机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生活中的机械设备,让学生了解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机械原理和应用,强调机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与机械原理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10. 课程评价:学生对机械原理和应用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内容:1. 齿轮和传动装置的原理及其应用2. 泵和风扇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4.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5. 机械设计的初步知识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齿轮和传动装置的原理和应用。
《机械与人》物理教案
《机械与人》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机械原理,如杠杆、滑轮等。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其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原理及其应用3. 滑轮的原理和种类4. 机械优势及实际应用案例5. 机械与人体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和应用;杠杆原理、滑轮原理。
2. 教学难点:杠杆和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机械优势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设备,引发学生对机械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和应用,讲解杠杆原理和滑轮原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杠杆和滑轮的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机械优势的计算。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机械原理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2.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记录和分析能力。
3.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重点关注应用题的解答是否准确。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讲解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组织:优化课堂管理,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八、拓展与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机械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拓宽学生视野。
初中机械与人教案
初中机械与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和原理;3. 理解机械与人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重点:1. 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和原理;3. 机械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和原理;2. 机械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机械的图片和原理图;2. 准备一些实际的机械,如杠杆、滑轮等;3. 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机械的作用和原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一些机械的图片,如杠杆、滑轮等;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机械的形状和特点;3. 提问:你们对这些机械有什么了解?它们有什么作用?二、基本概念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介绍机械的基本概念,如杠杆、滑轮、轮轴等;2. 引导学生了解机械的分类,如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3.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机械的原理吗?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三、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和原理(10分钟)1. 教师拿出准备的实际机械,如杠杆、滑轮等,展示其使用方法和原理;2. 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这些机械的工作原理;3. 学生动手操作这些机械,体会其作用和原理;4. 提问:你们能解释一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原理吗?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四、机械与人之间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机械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机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3.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机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机械意识;4. 提问:你们认为机械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机械?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使用方法和原理等;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机械的发展和未来;4. 学生进行课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机械与人教学设计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硬物体(不一定是棒)、受力(动力和阻力)和转动(绕固定点)。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甚至是任意形状的,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且是硬物体,都可称为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 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 2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 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 2表示。
3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 1L 1=F 2L 2 也可写成:F 1 / F 2=L 2 / L 1
4、应用: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二、滑轮及滑轮组 1、定滑轮:
①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方向。
③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1):F=G (2): S=h
2、动滑轮:
①定义:轴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拉力:F=21
(G 动+G 物)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
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
几分之一。
即:(1):F=n 1
G 物(2): S=nh
式中n 是吊着动滑轮和重物的绳子段数。
三、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3、功的单位:焦耳(J ),1J= 1N ·m 。
四、功率—做功的快慢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公式:P=t
W 4、推导公式:P =F υ
公式中P 表示功率,F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υ表示物体在力F 的方向上运动的速度。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率P 的单位:瓦(W ),力F 的单位:牛(N ),速度υ的单位:米/秒(m/s )。
五、机械效率
1、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
W 有用=Gh G 表重力 h 表升高的高度
2、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有用功加额外功。
公式:W 总=W 有用+W 额;W 总=FS F 表力,s 表距离
4、机械效率:
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η= 总有用
W W
③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六、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
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
也不一定要做功。
2、动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②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3、重力势能
①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②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高度相同的物体,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4、、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学情分析
要掌握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基本概念;能准确掌握应用公式解答物理问题;并能比较滑轮组在不同使用情况下的工作特点。
效果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在授课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感。
并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物理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为学生增强生学习物理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终身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简单机械和功是初中物理中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板块,在历年的中考中属于必考内容,考题一般属于综合性的,与实际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
本章中考必考点较多,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大。
易错知识的有: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机械效率与实际相结合等。
预计在2017年考题中仍然会通过简单机械考查学生对做功的理解。
练习
1、画出下图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验证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O
F3
F2
F1
F4
(1)实验前发现杠杆左高右低,应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___调节。
(2)杠杆水平平衡后,调节左边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时,测出F1=1.2N,F2=1.5N;OA=30cm,OB=20cm。
将所得数据直接代入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中,发现F1×OA和F2×OB并不相等,从而认为杠杆的平衡条件不一定是F1l1= F2l2。
失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图中,若B处的钩码不变,小强将弹簧测力计由A处移到C(OC=10)个竖直方向的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这个力的方向应___________________ ,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_N。
3、如图所示,要在A点施加力,使杠杆平衡,最小的力是( )
A、 F1
B、 F2
C、 F3
D、 F4
4、如图所示,用轻质杠杆把重物匀速提升的过程中,力F方向始终跟杠杆垂直,那么力F 的大小()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保持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5、下列情况中,力对物体做了功的是()
A.用力举着重物在空中不动
B.手提着重物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
C.冰块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匀速运动
D.用力把木箱搬起来
6、一工人用100牛的水平拉力将200牛重的货物沿水平
方向匀速移动了8米,然后用肩膀将货物匀速扛上4米
高的楼上,接着在水平走廊上匀速走了5米,问在这
过程中,工人对货物做了多少功?
7、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速度为10m/s,牵引力为5×103N,则汽车的功率为___kW。
8、上紧发条的玩具车在水平面上跑动时把()
A、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B、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C、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9、汽车匀速上坡时()
A、动能减少,势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B、动能不变,势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C、动能不变,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D、动能增加,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10、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飞向太空,完成任务后,于次日凌晨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地区,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一段时间后,由于空气阻力而匀速下落。
返回舱匀速下降过程中()
A、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内能增加
B、机械能减小,动能不变,内能增加
C、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内能不变
D、机械能不变,动能不变,内能增加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科学探究进行的。
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没有花大量时间进行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
对力臂的画法是一个重点,对部分学生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本节课也花了部分时间对画图进行练习对滑轮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行了重点讲解,还有功和功率在中考中常考,也进行了讲解。
我始终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提出疑问到自主讨论再到作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以至最后的得出结论。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有用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
理解功.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