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完整版)PPT课件
CHENLI
6
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HENLI
7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若欲死而父。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CHENLI
10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2.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CHENLI
11
⑷既而: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
CHENLI
15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由知吾可也。 ①子恃何而往?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HENLI
16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 ③作计何不量!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CHEN,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HENLI
26
1.孰为汝多知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HENLI
27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共72张PPT)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文言实词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与用法.ppt
1.笑而受之:表修饰 2.而性懧愚:表并列 3.载券契而行:表顺接 4.衣冠而见之:表顺接
“而”顺接与修饰的区别:
• 顺接:“而”前后的两个动作行为的发生有先后 关系,后面的动作发生时,前面的动作已经完成。 修饰: • 1.“而”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的,一般以 强调侧重后一个动作行为,前一个动作是伴随着 后一个动作并对它起修饰作用。 2.“而”前面不是动作,但该词对“而”后的动作 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1.闻寡人之耳者 2.王之蔽甚矣 3.渔人甚异之
(使-------听到)
(被蒙蔽)
(以……为奇, 感到惊奇)
1. 使动、被动、意动
• 3.侍中侍郎……等,此皆良实。 • 4.亲贤臣,远小人
(善良诚实的人)
(亲近;疏远)
2.形容词
名词、动词
做宾语(在动词后面),“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 的大山),形 名
•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赡养;抚养) • 6.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穿丧服) • 7.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上前)
3.名词
动词
1.后面带宾语。(5句) 2.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往往活用为动词。( 6句)
3.方位名词有时活用为动词。
(7句)
“下视其辙”
“下”----走下车
8.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9.其一犬坐于前 4.名词 作状语
向西、向南、 对外、对内
(像犬一样)
1.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或特征状态。 (对动词起限制或修饰作用)
四、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完成)
•注意前后文章不同用法的积累、整理
虚词用法九上评价手 册P105
“而”顺接与修饰的区别:
• 顺接:“而”前后的两个动作行为的发生有先后 关系,后面的动作发生时,前面的动作已经完成。 修饰: • 1.“而”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的,一般以 强调侧重后一个动作行为,前一个动作是伴随着 后一个动作并对它起修饰作用。 2.“而”前面不是动作,但该词对“而”后的动作 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1.闻寡人之耳者 2.王之蔽甚矣 3.渔人甚异之
(使-------听到)
(被蒙蔽)
(以……为奇, 感到惊奇)
1. 使动、被动、意动
• 3.侍中侍郎……等,此皆良实。 • 4.亲贤臣,远小人
(善良诚实的人)
(亲近;疏远)
2.形容词
名词、动词
做宾语(在动词后面),“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 的大山),形 名
•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赡养;抚养) • 6.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穿丧服) • 7.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上前)
3.名词
动词
1.后面带宾语。(5句) 2.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往往活用为动词。( 6句)
3.方位名词有时活用为动词。
(7句)
“下视其辙”
“下”----走下车
8.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9.其一犬坐于前 4.名词 作状语
向西、向南、 对外、对内
(像犬一样)
1.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或特征状态。 (对动词起限制或修饰作用)
四、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完成)
•注意前后文章不同用法的积累、整理
虚词用法九上评价手 册P105
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
文言文虚词讲解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
(14)、其……乎 译为:难道……吗 例:其孰能讥之乎?(15)、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6)、无乃……乎 译为:恐怕……吧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7)、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岂有成名者?(20)、……之谓也,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啊 例:闻道百,以为莫几若者,我之谓也。(21)、孰与、与……孰…… 译为:和……比较,哪个…… 例: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6、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如:故人之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如: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唯利是图 c、惟命是从
表因果:故、以、则
表假设:倘、设、如、使、若、则、而
表让步:虽、纵
表修饰与被修饰:而、以
(6)、连词
二、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常见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定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是判断句。
(2)、判断句的类型:
①……者……也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者……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泰州人。③……,……也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④从语气中判断(无标志)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⑤为表判断 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⑥有判断词(乃、及、则、皆、必、非)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⑦以“是”为标志 例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件27张)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⑶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5)同“于”。例: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
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贤能为之用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③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
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⒋“是” 例:
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④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⑤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为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
①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天与云与山与 水(《湖心亭看雪》)
与“相”连用,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山气日夕 意思是“一起” 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所
名词 处所,地方,位置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所
代词
用在动词之前,构 成名词性词组,代
指人或事物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18个虚词详解课件
也 • (wéi)⑤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常“为+所”连用。例句: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wéi)⑥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例句:为其来也,臣请缚
一人过而行。
• 三、语气词(wéi)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例句:何辞为
焉(兼词、代词、疑问副词、语气词)
• 一、兼词(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句末)相当于“于之”“于 此”“于彼”,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 ①表动作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之后发生,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将”“将要”。 例句:不出,火且尽。
• ②表数目接近,用在数词之前,译为“将近”。例句:年且九十。 • ③表动作行为的暂时,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姑且”“暂且”。例句: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
• 三、【且夫】用于句首,表意思更进一层,译为“还有”“再说”例句:且夫 水之积也不厚
•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
• 【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例句:何以 战
• 【无何】不多时、不久
• 【何乃】怎能 例句:何乃太区区
乎(介词、语气词)
• 一、介词(同“于”的前两种用法) •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同、
所(名词、助词、副词)
• 一、名词 “处所、地方” 例句:流离失所,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某所,而母立于兹
• 二、助词
• 1.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充当名词性短语, 表……的人(事、 物、地方)。 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另外,“所”和动词结合,如果后面还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 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臣所过屠者朱亥, 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wéi)⑥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例句:为其来也,臣请缚
一人过而行。
• 三、语气词(wéi)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例句:何辞为
焉(兼词、代词、疑问副词、语气词)
• 一、兼词(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句末)相当于“于之”“于 此”“于彼”,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 ①表动作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之后发生,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将”“将要”。 例句:不出,火且尽。
• ②表数目接近,用在数词之前,译为“将近”。例句:年且九十。 • ③表动作行为的暂时,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姑且”“暂且”。例句: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
• 三、【且夫】用于句首,表意思更进一层,译为“还有”“再说”例句:且夫 水之积也不厚
•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
• 【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例句:何以 战
• 【无何】不多时、不久
• 【何乃】怎能 例句:何乃太区区
乎(介词、语气词)
• 一、介词(同“于”的前两种用法) •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同、
所(名词、助词、副词)
• 一、名词 “处所、地方” 例句:流离失所,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某所,而母立于兹
• 二、助词
• 1.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充当名词性短语, 表……的人(事、 物、地方)。 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另外,“所”和动词结合,如果后面还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 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臣所过屠者朱亥, 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按照,根据/ 因为 B因为/以致 C来/动词,认 为
2014年黄石 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 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以其境过清
A扶苏以数谏故 B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咨臣以当世之事
虚 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介词,在
于
介词,到
少时,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战于长勺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法举例
且焉置土石?
且
副词译为“将” 北山愚公者,年 且九十。 “将近”。
存者且偷生。 副词,暂且,姑且。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代词,起指示作 用,译作“这 样”“如此”。
然
父利其然也
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内 望之蔚然而深秀 者。
连词,表转折关 系,译作“然 而”“但是”等。 用在形容词或副 词的词尾,“„ 的”“„的样子”
⑤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 与?
尝与人佣耕 吾孰与徐公美
副词,给、替
介词,比,和„„比较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动词,给予、呼尔而与之 授予
与
副词,全 号令召三老、豪杰 与皆来会计事
☆(11年河北中考)10.跟例句中的“与”意义 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B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
①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②近塞上之人 有善术者
①马之千里者,一 食或尽粟一石。 ②陈胜者,阳城人 也。
结构助词,用在 判断句、叙述句 和描写之中,有 时不译,有时译 为“……的样子”
意思
用法举例
代词,代人、事物 吾视其辙乱,望 ,译为“他们”的 其旗靡,故逐之。 “它们”的“她们” 的,他,她,它。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中考语文复习及对策
14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学习目标】 1.了解没有考过的9个虚词 的用法。 2.熟悉5个考过的虚词的题型。
【学科说明虚词用法】
理解常用14个文言虚词(之、
乎、者、其、以、于、 乃、虽、且、然、则、 而、为、与)在具体语 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词,可译为 (《曹刿论战》) “他”“他们”或自 人皆吊之 愿借子杀之 称等
虚 词
意思
连词,于是,就 (表承接) 连词,可是,却 (表转折)。
用法举例
学而不思则罔 余则缊袍敝衣处期间
则
连词,如果,那么 出则敌国外患者 (表假设)
虚 词
意思
连词,就是因为 (表因果) 副词,是,就是 (表判断)。
用法举例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 于人者不至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
虚 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之
代词,可译为 “这件事”等
代词,指春意 代词,指齐军
闻之,欣然规往。 肉食者谋之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登轼而望之
代词,可译为 “它” 等
又数刀毙之 邻有糟糠而欲窃之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之
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用 其邻人之父亦云 在定语和中心 忘路之远近 词之间,译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 为“的” 间者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宋之地方五百里
介词,介绍比较 曹操比于袁绍 的对象 介词,向,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 给
2010 年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 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C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为 判断动词,是
孰为汝多知乎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为人谋而不忠乎
介词,替 给(表替代)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为宫室之美
介词,为了、 因为(表目的)
为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① 连词,译作“和”吾与汝毕力平险
② 介词,译作
“和”“跟”“及”
与臣而将四矣
与
③ 助词,通“欤” 译作“吗” ④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以
皆以美于徐公 【动】认为,以为。 (《邹忌讽秦王纳 谏》) 以刀劈狼首 【介】用,把,拿。 (《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因为,由于。 (《岳阳楼记》)
【介】凭,靠。
何以战(《曹刿论战》)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固以怪之矣 【通】通“已”, (《陈涉世 已经。 家》)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助词,起补足 音节作用,无 实义。
处处志之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之
表限定关系, 郊田之外 可译为“以”
助词,无实义, 用在表示时间的 词后面,起补足 音节的作用。
久之,目似瞑, 意暇甚。
2014 年 10.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是(3分) (B ) A.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B.①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①第以实言之 ②闻之,欣然规往 D.①帝诘之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
乃重修岳阳楼。 乃入见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连词,表示假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可译为“即使”。 也
虽
虽人有百手 连词,表示转折,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可译为“虽然” 闻 连词,表示让 步,虽然 虽然,首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唐雎不 辱使命》)
虚词
意思
表递进关系,后一 句提出比前一句更 进一层的内容。可 译为“而且”、 “况且”“尚且” 等
而
表示修饰关系, 面山而居 不译。 表示承接(递进)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关系,可译为“并 夺而杀尉 且”“而且”,或不 译。 表示转折关系,可 人不知而不愠 译为“但是、可是、 学而不思则罔 却、然而”等
虚 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 表并列,“和、又”, 坡 可不译 表承接,“就、 野芳发而幽香
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015年语文周报模四 11.下列句子中红题字“以”的意义相同的一 项是(3分)( D )
A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不以千里称也 以塞忠谏之路也 C又卖妾以偿 皆以美于徐公 D尽以钱赐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其
代,那,那个, 欲穷其林 那些,那里。
副,放在居首或 其如土石何 句中,表示疑问、 猜度等语气,不译。
虚词 意思
其
用法举例
副词,难道
其真无马邪
大概,表推测 其真不知马也。
2015年初三模拟演练(七)
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与“二十 二年,徒封东乡候,其年又改封赞 候”中的“其”用法相同的是 ( B ) A俟其心悦,则又请焉。 B复前行,欲穷其林。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用作介词,相 当于“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中间也。
乎
表测度或商量语 今亡亦死,举大计 气,可译为"吧"。 亦死,等死,死国
助词,表示反问 语气,相当于吗, 呢,哪,吧,啊, 呀,哇。
可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者
代词,不能单独使用, 一般附在形容词、动词 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 短语,代人、事,相当 于“……的时候” “……的人”“……的事” “……的情况”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 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辍耕之垄上 助词,译为“去”“往”“到”
之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无丝竹之乱耳。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 同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之
用在前置宾语 和动词谓 语之间,表示 宾语提前, 不译,助词。
然后”,或不译
而
连,表修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着”“地”,或不 译
2013年1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 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乃
副词,表示动 作在时间上的 承接,译作 “才”、“就”
副词,表示出人意 料,译作 “却”“竟”“竟 然”
①断其喉,尽其肉, 乃去。 ②久而乃和(《送 东阳马生序》)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
虚词
意思
用法举例
乃
副词,用于判 断句中,相当 于“是”“就 是”
作连词,表示前 后的衔接或转折, 可译为“于 是”“就”。
2015 年初二期中试题 10.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C )和( D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014年宁波 2.下列句子中“之”与“小大之狱”中的“之”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辍耕之垄上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何陋之有
以
【连】表明目 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