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板块大综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大视野下的中国和世界
通史阶段特征与重要史实定位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特征概述]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史实定位]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特征概述]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实定位]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907年)
[特征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制度上多有建树,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创立科举制度,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学艺术绚丽多姿。
[史实定位]
四、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
[特征概述]
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史实定位]
五、明清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840年)
[特征概述]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史实定位]
六、古代希腊、罗马
[特征概述]
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曾在地中海地区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史实定位]
通史问题考向例析
考向一模块贯通类问题
押题1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
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材料二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材料三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崇,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2)经济:“市”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社会:市民阶层发展。
科技: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火药在军事上运用。
(3)特点:向西方学习;中西文化的融合;以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或答以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为武器亦可。
)
贡献: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培养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解析本题以“现代化”为主题,考查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历程。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答出郡县制演变过程即可;第二小问,则须从国家政治模式与管理趋势等角度概括。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经济、社会生活与科技的相关史实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分层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直接回答维新思想传播的意义即可。
押题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
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请回答:
(1)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1)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变化:明朝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如服饰和住宅等方面,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
原因:明中后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表现: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
联系: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是建立在明清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或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解析第(1)问,根据设问的时间要求“明清”和角度要求“皇帝……独裁”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作答;第二小问,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由设问的要求“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的)‘革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来作答。
考向二中外融合类问题
押题3
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与“六典”,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
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
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二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
都在内。
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
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
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的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1)措施:为官——遵守行为规范;选官——重德行志节;教育——重视对官员的廉政教育;考核——重德行政绩。
(2)趋势:从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
评价:积极: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3)设置: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执行机构:(四)五百人会议;司法机构:陪审法庭。
区别: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
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4)教训: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分权制约,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重视反腐廉政制度和法律建设。
(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
解析(1)根据材料一“行为规范”“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廉政教育”“政绩和德行”等关键词概括。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结合所学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和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本质等简要评价。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机构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揭示古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和古代中国“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4)结合上面三问的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加强官员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监督、分权制约、法治等制度建设两个角度揭示回答。
押题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经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
——苏格拉底材料三通过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
——弗吉里奥(1349~14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
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教育思想有何区别?
(3)材料三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什么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教育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
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状况如何?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你认为影响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状况: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太学设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目的:实现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
(2)思想:教育可以让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区别:苏格拉底的教育观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材料一的教育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
(3)主题:人文主义。
背景:中世纪教育为基督教会所控制,教育处于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受古希腊罗马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教会思想束缚。
状况:明代教育依然被官府所垄断,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以“四书五经”
为主要内容,实行八股取士,教育日益僵化。
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巩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求;科技发展水平;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教育家的个人因素等。
(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兴太学,置明师”“郡守、县令,民之师帅”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目的回答,注意将答案进行升华。
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提炼思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强调的个人作用的体现与材料一中体现的“数考问以尽其材”回答。
第(3)问中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作者生活的时间阶段和材料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分析是人文主义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文艺复兴出现的相关史实回答;第三小问,从文艺复兴和中国明代教育角度做横向比较,结合公元14、15世纪我国明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回答;第四小问,从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别回答其影响。
第(4)问,可以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