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配套课件】9 六国论
合集下载
《六国论》优秀课件PPT
第贰部分
2023//55//1188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辛 读 争 皇 三 父 青二寒三级级思 并 发 方 年 当 勤 书 诵 城 人 子 丝 窗四究级 同 奋 知 已 年 为 从 苏 咸 皆 同 根 多 圣五级儿 读 需 二 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四级
,以论证为主,其特点五级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2023/5/1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单大击军压此境处,编直逼辑澶母州版城文下本(今样河式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六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国
论 三级 四级 五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2023//55//1188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3/5/18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级 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三辽级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
四级
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五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
2023/5/18
3.古单代文化击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五级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
2023//55//1188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辛 读 争 皇 三 父 青二寒三级级思 并 发 方 年 当 勤 书 诵 城 人 子 丝 窗四究级 同 奋 知 已 年 为 从 苏 咸 皆 同 根 多 圣五级儿 读 需 二 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四级
,以论证为主,其特点五级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2023/5/1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单大击军压此境处,编直逼辑澶母州版城文下本(今样河式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六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国
论 三级 四级 五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2023//55//1188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3/5/18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级 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三辽级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
四级
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五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
2023/5/18
3.古单代文化击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五级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精品课件】
2、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 两个方面:一是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3、这篇文章被看作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论说特点。 明确: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 “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 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 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 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 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 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 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 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 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 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 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 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 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 撰写《六国论》的。
二、拓展阅读
探讨六国、秦灭亡原因的诗文还有很多,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自主阅读以 下几篇: 苏轼《六国论》、苏辙《六国论》、李桢《六国论》 贾谊《过秦论》。
三、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高一《六国论》 PPT
练习二
练习三
1、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之后, 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事、物。可译为“……的 人”“……的事”“……东西”等。
2、者,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可译为“呢”,也可不 译。 3、者,助词,用在时间的名词之后,表示停顿。
4、者,助词,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有判断作用。
从这点看,《六国论》是应予 肯定的。
咽下咽喉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历史教训: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凭借
苟以天下之大 假如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
写作意图:
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三(4—5)总结历史教训, 点明全文主旨。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 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 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 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 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 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第1 段从哪两个方面对六国破灭的原因加以论述?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国力亏损 道理,引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
大概
保持完整
一、(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2、3段分别从哪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第2段: 论证“赂秦而力亏”
(就“韩、魏、楚”而言)
第3段: 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就“齐、燕、赵”而言)
5、者,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和几件 事。在这里是指代“感极而悲者”和“其喜洋洋者”这两种 情况。
练习四
1、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2、使……听到,动词的使动用法。 3、使……变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洁,使……洁;美,使……美;饱,使……饱。
苏教版必修二课件《六国论》
反面假设,提出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 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 B.作者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的根源, 同时切合当,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 辙。
C.第六段的议论建立在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 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 重蹈历史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西夏银、绢、茶。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
的气焰,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
力,给宋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
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像。六国就是由于采取
了这样的方针路线而灭亡的,北宋王朝如果不改弦易辙,势 必得到和六国一样的下场。关心国家命运的苏洵,针对这种 情况,撰写了此文。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亲附 . 4.与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跟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动词,治理/介词,被 . 至丹以荆卿为计 动词,作为 . 5.为 动词,成为 邯郸为郡 .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动词,写 .
晨读新课启航
片段背诵
资料助读
专 题 三 历 史 的 回 声
识记知识必备
第 9 课 六 国 论
整体把握
文本层析 课文对译
探究文本研读 领悟学海览胜
积累写作点滴 应用体验之旅
素材档案
佳作欣赏
善始善终
古人云“持之以恒”乃做人之根本。回顾历史,我们 不免惊叹于伟人的成功。史学家司马迁为写《史记》花了 九年的时间,李时珍用了十五年完成《本草纲目》,托尔 斯泰用了二十七年写成《战争与和平》。正因为他们善始
善终、坚持到底的精神,铸就了他们的成功。因此,做人
C.第六段的议论建立在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 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 重蹈历史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西夏银、绢、茶。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
的气焰,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
力,给宋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
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像。六国就是由于采取
了这样的方针路线而灭亡的,北宋王朝如果不改弦易辙,势 必得到和六国一样的下场。关心国家命运的苏洵,针对这种 情况,撰写了此文。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亲附 . 4.与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跟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动词,治理/介词,被 . 至丹以荆卿为计 动词,作为 . 5.为 动词,成为 邯郸为郡 .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动词,写 .
晨读新课启航
片段背诵
资料助读
专 题 三 历 史 的 回 声
识记知识必备
第 9 课 六 国 论
整体把握
文本层析 课文对译
探究文本研读 领悟学海览胜
积累写作点滴 应用体验之旅
素材档案
佳作欣赏
善始善终
古人云“持之以恒”乃做人之根本。回顾历史,我们 不免惊叹于伟人的成功。史学家司马迁为写《史记》花了 九年的时间,李时珍用了十五年完成《本草纲目》,托尔 斯泰用了二十七年写成《战争与和平》。正因为他们善始
善终、坚持到底的精神,铸就了他们的成功。因此,做人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之《六国论》课件
写作特点方面,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事实,通过对比、 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语言生动。
重点段落分析与解读
重点段落一
文章开头部分,简要概述了六国的形势和背景,为 下文的分述打下了基础。
重点段落二
中间部分关于各国情况的分述,详细描绘了各国的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状况,突出了各国之间 的差异和联系。
《六国论》体现了纵横家苏秦、 张仪等人的思想,即通过合纵连 横的策略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100%
忠君爱国的观念
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忠君爱国思 想的推崇,认为臣子应该为国家 的利益而奋斗。
80%
变革图强的精神
文章强调了变革的重要性,认为 只有通过变法图强才能使国家强 盛。
当代价值意义探讨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探究三
小组内分享各自在阅读《六国论》时的思考和感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 流和启发。通过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06
课后作业与自主学习建议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认真审题,仔细分析题目要求 ,明确答题思路。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于有疑问的题目,及时与同 学或老师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
学习目标与要求
•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
课前预习,了解课文背景和作 者简介,熟悉课文内容。
课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 动参与课堂讨论。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六国的形势和背景,然后分述各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最后再总结全文,提出作 者的见解和主张。
重点段落分析与解读
重点段落一
文章开头部分,简要概述了六国的形势和背景,为 下文的分述打下了基础。
重点段落二
中间部分关于各国情况的分述,详细描绘了各国的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状况,突出了各国之间 的差异和联系。
《六国论》体现了纵横家苏秦、 张仪等人的思想,即通过合纵连 横的策略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100%
忠君爱国的观念
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忠君爱国思 想的推崇,认为臣子应该为国家 的利益而奋斗。
80%
变革图强的精神
文章强调了变革的重要性,认为 只有通过变法图强才能使国家强 盛。
当代价值意义探讨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探究三
小组内分享各自在阅读《六国论》时的思考和感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 流和启发。通过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06
课后作业与自主学习建议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认真审题,仔细分析题目要求 ,明确答题思路。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于有疑问的题目,及时与同 学或老师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
学习目标与要求
•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
课前预习,了解课文背景和作 者简介,熟悉课文内容。
课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 动参与课堂讨论。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六国的形势和背景,然后分述各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最后再总结全文,提出作 者的见解和主张。
高中语文《六国论》名师课件2 苏教版必修2
际:时候。
16.智力孤危 17.诚不得已
智力:智谋和力量。 诚:的确,确实。
18.刺客不行
不行:不去。
1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理:命运。
20.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倘若,如果; 较:较量,抗衡。
21.或未易量
或:或许; 易:轻易; 量:确定,估量。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实撰写《六国论》的。
北宋地图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用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事:侍奉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封:分封
礼:以礼相待, 名——动
为------所:被动 劫:胁迫,挟持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以:以致 日、月:一天天的、一
月月的,名——状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治理。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4.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5.则秦之所大欲 则:那么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6.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7.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祖父:祖辈和父辈
8.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9.以有尺寸之地 以有:才有
以:相当于“而”
10.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看待,对待
11.举以予人
举:拿 以:来
字词回顾
古今异义
古
今
• 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 实际上
• 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指父亲的父亲
•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表示又一次
• 始速祸焉
招致
指速度快
16.智力孤危 17.诚不得已
智力:智谋和力量。 诚:的确,确实。
18.刺客不行
不行:不去。
1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理:命运。
20.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倘若,如果; 较:较量,抗衡。
21.或未易量
或:或许; 易:轻易; 量:确定,估量。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实撰写《六国论》的。
北宋地图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用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事:侍奉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封:分封
礼:以礼相待, 名——动
为------所:被动 劫:胁迫,挟持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以:以致 日、月:一天天的、一
月月的,名——状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治理。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4.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5.则秦之所大欲 则:那么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6.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7.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祖父:祖辈和父辈
8.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9.以有尺寸之地 以有:才有
以:相当于“而”
10.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看待,对待
11.举以予人
举:拿 以:来
字词回顾
古今异义
古
今
• 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 实际上
• 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指父亲的父亲
•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表示又一次
• 始速祸焉
招致
指速度快
高中语文 《六国论》课件 苏教版必修2
• 以至,以致于 • 它的实际数目 • 泛指祖辈父辈 • 智谋和力量 • 旧事,前例 • 两次
精选课件
四、请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名作动,礼遇,以礼相待
•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
• ③义不赂秦
• 名作动:坚持正义
• ④ 并力西向
• 名作状,向西
精选课件
• 两个人犯了罪,被警察抓住了,警察把他们关在互 不通信息的两间牢房里。只要两个人都保持沉默, 警察就拿他们没办法。但警察想了个办法,他告诉 这两个囚犯,如果哪一个交待了同伙的罪行而另一 个未交待,那他不但可以免罪获释,还可以得到一 笔奖金,而同伙不但会被加重处罚,还必须支付一 笔罚款给出卖他的人。如果两个人均交待了,则两 个均获轻罪,不必交罚金了。
精选课件
• 论据:韩魏楚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犹抱薪救 火
• 论据: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赵良将不在
• 疑问:燕亡的原因是荆轲刺秦吗? • 始速祸焉:招致?加速?
精选课件
看战国七雄形势图
• 齐燕赵三国为什么后亡? • 因为离秦国远。当年秦王采用范雎“远交
• ⑤李牧连却之
• 使动,使……退却,击退
• ⑥始速祸焉
• 形作动,招致
• ⑦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形作动,保全。
精选课件
五、请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思厥先祖父 4、暴霜露 5、与嬴不助五国也 6、洎牧以谗诛 7、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精选课件
六国论课件制作:小猪航航 一、本课重点文言虚词:以(12个)
[精品]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课件(PPT 可编辑版)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
(2)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
非兵不利 (
)
(3)兵
斯用兵之效也(
)
而秦兵又至矣(
)
答案:(1)代词,有的、有的人 副词,有时
) )
副词,或许
(2)名词,起
初 副词,才 (3)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战争 名词,军队
(4)故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其.实.亦百倍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答案(1)不锋利 (2)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3)那实际情况
(4)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5)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指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刺客不.行. 古义: 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或接近死亡
导入阅读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读: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 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 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 感伤。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答案:(4)祖辈与父辈 (5)智谋和力量 (6)不派遣刺客去行刺秦王 (7)旧事,成例
4.词类活用
(1)义.不赂秦(
)
(2)李牧连却.之(
)
(3)始速.祸焉(
)
(4)日.削月.割(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六国论》课件
译: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 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 看四周边疆,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译: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 的秦国的愿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 秦国侵犯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 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相较,或未易量。
向:假如。
数、理:命运。
爱:爱惜。
当:通“倘”,如果。
附:依附。
或:也许,或许。
行:去(刺秦)。 未易量:不容易估计。
则:那么。
译: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 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 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
北宋地图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 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 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 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 古讽今。
听读课文,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
六国互丧 sàng 赂秦 lù 暴霜露 pù 抱薪救火 xīn
殆尽 dài 下咽 yān 胜负之数 shù
⑹李牧连却之 致“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⑺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 ⑻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底
之奇才 “礼”,名词作动词,礼遇,礼待。 ⑼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译: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 的秦国的愿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 秦国侵犯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 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相较,或未易量。
向:假如。
数、理:命运。
爱:爱惜。
当:通“倘”,如果。
附:依附。
或:也许,或许。
行:去(刺秦)。 未易量:不容易估计。
则:那么。
译: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 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 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
北宋地图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 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 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 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 古讽今。
听读课文,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
六国互丧 sàng 赂秦 lù 暴霜露 pù 抱薪救火 xīn
殆尽 dài 下咽 yān 胜负之数 shù
⑹李牧连却之 致“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⑺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 ⑻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底
之奇才 “礼”,名词作动词,礼遇,礼待。 ⑼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高一下期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课件
道:途径,原因。
或:有人。
互:交互,彼此相继。
率:都,皆。
以:因为,由于。
盖:表原因,因为。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较秦之所得 4.其实百倍 5.固不在战矣 6.与战败而亡者
以:用
形作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动词,好象
副词,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没有)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 (有时,偶或)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有的……)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或许,也许)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喻证)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4.斯用兵之效也 5.始速祸焉 6.赵尝五战于秦 7.二败而三胜 8.后秦击赵者再 9.李牧连却之
效:功效。
却:使------退却。
再:两次。
尝:曾经。 战于秦:与秦作战。
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始:才。速:招致。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 2.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所以。虽:虽然。
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作者针对社会现实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或:有人。
互:交互,彼此相继。
率:都,皆。
以:因为,由于。
盖:表原因,因为。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较秦之所得 4.其实百倍 5.固不在战矣 6.与战败而亡者
以:用
形作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动词,好象
副词,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没有)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 (有时,偶或)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有的……)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或许,也许)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喻证)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4.斯用兵之效也 5.始速祸焉 6.赵尝五战于秦 7.二败而三胜 8.后秦击赵者再 9.李牧连却之
效:功效。
却:使------退却。
再:两次。
尝:曾经。 战于秦:与秦作战。
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始:才。速:招致。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 2.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所以。虽:虽然。
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作者针对社会现实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高一语文课件:3.1《六国论》(苏教必修2)
当与秦相较
3、把握以下句式 洎牧以谗诛 赵尝五战于秦
至丹以荆卿为计 举以予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赂者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卿为计 赵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第五段------
承上启下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赂 (总分)
数量上
秦
力
程度上
弊( 在总
赂
分 )
秦
亏 (第三段) 道理上
(
第
一
(并 列)
、
二 段
齐亡之事实
)不
赂 者
(总分)
燕亡之教训
以
赂 者(第四段) 丧
赵亡之悲剧
( 为国者无 过 使为积威 渡 之所劫哉 )
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 也。
兵:兵器 善:好 弊:弊病 赂秦:贿赂秦国 力亏:亏损 道:原因 互丧:相继灭亡 盖:因为 独完:单独保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章第一、二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读课文,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
六国互丧 sàng
赂秦 lù 暴霜露 pù
殆尽 dài 下咽 yān
胜负之数 shù
抱薪救火 xīn
或未易量 liàng
邯郸 hán dān
为 wéi国者无使为wéi 积威之所劫
3、把握以下句式 洎牧以谗诛 赵尝五战于秦
至丹以荆卿为计 举以予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赂者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卿为计 赵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第五段------
承上启下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赂 (总分)
数量上
秦
力
程度上
弊( 在总
赂
分 )
秦
亏 (第三段) 道理上
(
第
一
(并 列)
、
二 段
齐亡之事实
)不
赂 者
(总分)
燕亡之教训
以
赂 者(第四段) 丧
赵亡之悲剧
( 为国者无 过 使为积威 渡 之所劫哉 )
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 也。
兵:兵器 善:好 弊:弊病 赂秦:贿赂秦国 力亏:亏损 道:原因 互丧:相继灭亡 盖:因为 独完:单独保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章第一、二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读课文,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
六国互丧 sàng
赂秦 lù 暴霜露 pù
殆尽 dài 下咽 yān
胜负之数 shù
抱薪救火 xīn
或未易量 liàng
邯郸 hán dān
为 wéi国者无使为wéi 积威之所劫
苏教必修二课件:第三专题《六国论(苏洵)》(共32张PPT)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六国论
苏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简介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 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 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 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 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 《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 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 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 C、义不赂秦
奉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动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
才,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连词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形容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名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 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 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 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 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 武而不终也。
六国论
苏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简介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 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 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 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 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 《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 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 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 C、义不赂秦
奉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动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
才,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连词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形容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名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 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 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 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 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 武而不终也。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趋于亡。______
__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4)可谓智力孤危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谋、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 题的能力。 (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可以凭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能愿动词,能够。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出行 今义:不可以。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3.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
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赏读:君子考虑事业而不考虑吃饭。去耕田,也常挨饿;
去学习,倒可以得到薪资。君子担忧事业,不担忧贫穷。馁:
饿。不谋衣食并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过谋道而水到渠成 地获得衣食。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3.审美视窗 苏洵的散文风格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 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 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 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这些说法都是比较 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 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 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 刚,孙、吴之简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预习作业 1.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满足 ) (2)当与秦相较(
“当”同“倘”,如果 )
2.一词多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1)与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非兵不利,战不善 . (2)兵斯用兵之效也 . 而秦兵又至矣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动词,结交,亲附 连词,和 介词,跟
名词,兵器 名词,战争,战事 名词,军队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此言得之 . (3)得诚不得已 . 较秦之所得 .
动词,适合 动词,能够 动词,得到 名词,起初,当初 副词,才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
祐集》传世。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2.写作背景 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大军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 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 要送给辽、夏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辱的盟约之中 付之东流。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国时代六国对秦的方式 极其相似。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讽今,痛陈利弊,对当权 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与敌斗争。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
——《论语》 赏读: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思”和“学”不可分,缺了
哪个都是非罔则殆,而一无所获。如今“聪明人”也越来越 多,好妄言者比比皆是,究其缘由,也都是不学之故也。
形容词,旧的 连词,所以,因此 名词,缘故
副词,最终 动词,坚持到底 形容词,整,全 动词,死亡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3.词类活用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动词的使动用法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 ( 名词作状语
永远无法完成心愿,也是折磨。几乎到了,又差一点点。
到了,马上又跌回原处,吴刚伐桂般徒劳。有些人把这遗憾带 到阴间,连做鬼也念念不忘,他还有事情没做妥。
对比前两种遗憾,没有心愿的人最可怜,竟然不知道何去
何从?世上没有任何吸引、诱惑和目标?你行尸走肉般地,度 过一生?有而失去总比没有好。爱情也是。
温馨晨读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4.古今异义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旧事,成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2)思厥先祖父 .. 祖辈与父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那实际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自主学习篇
合作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 “为……所”表被动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6)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6.名句默写 (1)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 暴霜露 斩荆棘 地。
薪不尽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不灭
(3) 齐 人 未 尝 赂 秦 , 终继五国迁灭 , 何 哉 ?与嬴而不助五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国也 。 (4)悲夫!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_________ , _______ _____, 日削月割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结构图示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七雄”中, 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赂 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苏洵更是借题发挥, 以古讽今,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因此,“论”在 本文中的意思是分析、评论,所以题意是“分析、评论六国灭亡 的原因”。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这几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提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 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实力。如果凭 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 之下了。” “犹”“苟”“又”三字互相呼应,语气贯穿全段,“犹” 强调“不赂而胜之”的可能;“苟”“又”强调赂而破亡的不幸 和难堪。作者含蓄地从正反两面强调“不赂而战”和“战而胜 之”的决心,批评当朝统治者对外方针的错误。掌握分寸,以论 前朝,谈未然之事,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省略句 ) 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晨读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5.文言句式 (1)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 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势弱于秦( 介宾短语后置 ) 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尝五战于秦( 介宾短语后置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1.文本审美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 依据史实, 抓住六国破灭“弊 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 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本文巧妙地联系北宋的现实,点出全文的主 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修身名句 1.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赏读: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所谓“人各有志,不
能强勉”,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 不相为谋”的意思。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 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
__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4)可谓智力孤危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谋、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 题的能力。 (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可以凭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能愿动词,能够。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出行 今义:不可以。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3.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
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赏读:君子考虑事业而不考虑吃饭。去耕田,也常挨饿;
去学习,倒可以得到薪资。君子担忧事业,不担忧贫穷。馁:
饿。不谋衣食并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过谋道而水到渠成 地获得衣食。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3.审美视窗 苏洵的散文风格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 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 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 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这些说法都是比较 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 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 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 刚,孙、吴之简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预习作业 1.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满足 ) (2)当与秦相较(
“当”同“倘”,如果 )
2.一词多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1)与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非兵不利,战不善 . (2)兵斯用兵之效也 . 而秦兵又至矣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动词,结交,亲附 连词,和 介词,跟
名词,兵器 名词,战争,战事 名词,军队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此言得之 . (3)得诚不得已 . 较秦之所得 .
动词,适合 动词,能够 动词,得到 名词,起初,当初 副词,才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
祐集》传世。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2.写作背景 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大军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 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 要送给辽、夏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辱的盟约之中 付之东流。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国时代六国对秦的方式 极其相似。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讽今,痛陈利弊,对当权 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与敌斗争。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
——《论语》 赏读: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思”和“学”不可分,缺了
哪个都是非罔则殆,而一无所获。如今“聪明人”也越来越 多,好妄言者比比皆是,究其缘由,也都是不学之故也。
形容词,旧的 连词,所以,因此 名词,缘故
副词,最终 动词,坚持到底 形容词,整,全 动词,死亡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3.词类活用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动词的使动用法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 ( 名词作状语
永远无法完成心愿,也是折磨。几乎到了,又差一点点。
到了,马上又跌回原处,吴刚伐桂般徒劳。有些人把这遗憾带 到阴间,连做鬼也念念不忘,他还有事情没做妥。
对比前两种遗憾,没有心愿的人最可怜,竟然不知道何去
何从?世上没有任何吸引、诱惑和目标?你行尸走肉般地,度 过一生?有而失去总比没有好。爱情也是。
温馨晨读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4.古今异义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旧事,成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2)思厥先祖父 .. 祖辈与父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那实际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自主学习篇
合作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 “为……所”表被动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6)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6.名句默写 (1)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 暴霜露 斩荆棘 地。
薪不尽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不灭
(3) 齐 人 未 尝 赂 秦 , 终继五国迁灭 , 何 哉 ?与嬴而不助五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国也 。 (4)悲夫!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_________ , _______ _____, 日削月割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结构图示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七雄”中, 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赂 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苏洵更是借题发挥, 以古讽今,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因此,“论”在 本文中的意思是分析、评论,所以题意是“分析、评论六国灭亡 的原因”。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这几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提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 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实力。如果凭 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 之下了。” “犹”“苟”“又”三字互相呼应,语气贯穿全段,“犹” 强调“不赂而胜之”的可能;“苟”“又”强调赂而破亡的不幸 和难堪。作者含蓄地从正反两面强调“不赂而战”和“战而胜 之”的决心,批评当朝统治者对外方针的错误。掌握分寸,以论 前朝,谈未然之事,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省略句 ) 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晨读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5.文言句式 (1)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 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势弱于秦( 介宾短语后置 ) 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尝五战于秦( 介宾短语后置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1.文本审美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 依据史实, 抓住六国破灭“弊 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 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本文巧妙地联系北宋的现实,点出全文的主 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修身名句 1.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赏读: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所谓“人各有志,不
能强勉”,又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 不相为谋”的意思。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 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