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笔记3篇

合集下载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
思想和言行。

通过阅读《孟子》,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偏离了本性。

他强调了人的修养和修身,主张“天生我才必有用”,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使命,只要努力修身养性,就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在《孟子》中,孟子还提出了“王道”和“仁政”的观念,主
张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关心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强
调了统治者的责任和担当,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感化民心,而不
是靠暴力和压迫来维持统治。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对人性和社会的深
刻思考和洞察。

他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
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从中也受到了很多启发,明白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仁义和责任对于一个统治
者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孟子》,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珍惜修身养性,关心他人,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孟子》读书笔记【1】吃苦,其实也是一种资本——再读《孟子》时的一点想法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小学九年级班王仙在学校举行的读经典活动中,我幸运的在老师处借到了他所收藏的《孟子》一书,读起来感觉比在课本中见到的节选深邃多了。

在《孟子•告子下篇》中我又找到了那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章,感觉较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广的认识。

时下,人们忙于赚钱、忙于享乐,却没有人在重视品德的高尚,重视知识的渊博;孩子正忙于比吃的,比穿着,却没有比学习的成绩,比思想的进步。

社会依然不够富有,可我们却盲目地攀比着各种各样的享受。

大人们失去了从前创业的斗志,孩子们失去了刻苦用功的想法。

在“拜金主义”的凶涌洪流中,我们认为大家都应该放弃那种“金钱至上”的狭隘观念,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人的文章了。

不是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于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们就不会给孩子太多的金钱,同学们也就不会盲目的在吃的方面追求奢侈和精细,在穿的方面追求时尚与名牌,在生活当中追求安逸与享乐,在学习方面却又自认弱智与无能。

真的,孙敬、苏秦吃尽了读书的苦——悬梁刺股,于是有了汉代的大儒,有了战国时期六国大封相的成功。

车胤、孙康吃尽了生活的苦——囊萤映雪,于是纷纷成为晋时有名的饱学之士。

匡衡吃尽了贫穷的苦——凿壁偷光,于是有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篇一:《孟子》读书笔记 5000字】《孟子》读书笔记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

主要内容两方面,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之道。

对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的探讨,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许多。

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阐述上,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

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孟子提出,实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公孙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八字,可以作为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这也是儒家一贯观点,《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王道中心为仁和义,由仁义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其旨在教导国君,心怀天下,与民同甘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

而霸道政治,是当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倡导的路线,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权和利,这种思想所以被当时执政者所接受,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
思想和言论,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读完
《孟子》,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道德和治理社会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人
性本善,但也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变得邪恶。

这一观点让我
深思,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在生活中往往会受到各种诱惑和挑战,从而偏离本心。

因此,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保持善良的本性,不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此外,孟子在书中也提到了“仁政”和“王道”,强调了仁爱
和仁政对于治理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以
仁爱之心对待百姓,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与统治者的仁政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才能获得人民的
支持和拥护。

总的来说,读完《孟子》让我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治理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儒家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书笔记(精选3篇)

孟子读书笔记(精选3篇)

孟子读书笔记(精选3篇)孟子读书笔记1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主席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笔记2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孟子
的思想和言论。

读完《孟子》,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性善”、“性恶”、“性恶性善”等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环境和影响,会产
生恶的行为。

这一观点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
到人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

另外,在《孟子》中,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王道”等思想,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以及政治领袖
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

这些思想让我感受到了孟子对于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重视,也让我对于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响,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觉得《孟子》是
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阅
读和思考,让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能够更加明智和成熟。

《孟 子》读书笔记

《孟 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孟子》,感觉就像和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

孟子主张“仁政”,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百姓的福祉。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小事,虽小却让我对“仁”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那天的天气阴沉沉的,似乎随时都会下起雨来。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

我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位卖菜的老奶奶。

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头发花白,眼神中透着一丝疲惫。

她的菜摊不大,菜品也不算丰富,只有一些青菜、萝卜和土豆。

我走过去,随意挑选了几样,在称重的时候,我发现老奶奶的秤有些破旧,刻度都不太清晰了。

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这秤准不准啊?别坑我啊。

”老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赶忙说道:“姑娘,你放心,我的秤绝对准,我在这卖菜这么多年,从来没骗过谁。

”她一边说着,一边用粗糙的手把菜整理好,装进袋子里递给我。

我付了钱,正准备离开,突然听到旁边有人大声嚷嚷:“你这老太婆,怎么卖这么贵,人家那边比你便宜多了!”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正对着老奶奶发脾气。

老奶奶一脸无奈,解释说:“我的菜都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价格已经很公道了。

”那中年妇女不依不饶,非要老奶奶便宜点,不然就不买了。

老奶奶显得有些为难,犹豫了一下,还是给她减了点价钱。

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老奶奶辛辛苦苦种点菜拿来卖,赚点钱不容易,却还要受这样的委屈。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

雨来得很急,大家都开始匆忙收拾东西。

老奶奶手忙脚乱地想要把菜盖上,以免被雨淋湿。

我赶紧跑过去,帮她一起把菜遮好。

老奶奶感激地看着我,说:“姑娘,谢谢你啊。

”我笑着说:“没事,这点小事不算什么。

”在帮老奶奶收拾菜的时候,我发现她的手长满了老茧,还有几道干裂的口子。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为了生活付出了多少辛劳。

回到家后,我一直在想这件事。

老奶奶就像孟子所说的那些普通百姓,他们勤劳、善良,却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读完《孟子》后,我深受启发。

孟子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只要人们能够保持和发展这些萌芽,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这让我明白了,道德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的疾苦。

这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取决于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的精神。

他认为,在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使我深刻理解到,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坚守正义和道德的勇气。

《孟子》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道德、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人。

同时,书中所蕴含的智慧也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而丰富,对于中
国古代的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阅读了孟子
的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孟子的仁义之道所感动。

他强调人性的善良和慈爱,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和谐之道治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通
过仁爱之道,才能使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而实现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
应该以仁义之道来对待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主张“养
天地正气,法古今之道,令民以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
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

这种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
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用于社
会的人才。

总的来说,孟子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仁义之道
和教育思想都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阅读孟子的著作,我更
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于仁义之道和正确教育的信念。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将孟子的思想发扬光大,为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孟子》读书笔记1“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三字经中家喻户晓的两句话,我知道孟子就是从三字经开始的。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由于他将孔子和儒家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光大,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名轲,邹国人。

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

他学习、继承孔子的学说,并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情况,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他说人生来就又不忍之心生出仁,羞恶之心生出义,恭敬之心生出礼,是非之心生出智,这四种心是人类区别禽兽的本性。

并认为“仁、义最重要”。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词句,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五十笑百步,则何如?仁者无敌、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等。

在我津津有味地读故事的同时向我灌输了儒家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真是既读了书有增长了知识,正如爷爷所说的那样“一本好书就像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让我沉醉”。

对我而言,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受益匪浅的良师益友,让我敬重。

《孟子》读书笔记2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

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1: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伦理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一书进行阐述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

2:孟子思想的基础2.1:孟子生平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温,邹国人。

他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2:孟子的学说孟子的学说主要围绕人性和修养展开,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和人的自主性。

他提出了“性善论”和“教化说”,并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人民的权利。

3:孟子学说的核心思想3.1:人性的善良本质孟子认为,人性本身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良知和道德心。

他提出了人性善良的理论,并与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对比。

3.2:君主的责任和人民的权利孟子强调君主的治理责任和人民的权利。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保护人民的权益,同时人民也有反抗不合理统治的权利。

这一思想为后来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3:人的修养和教化孟子提出了“教化说”,认为人的道德和修养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他主张以德育为主导,通过教育改造人的道德品质。

3.4: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孟子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他认为,人民应该通过实践和努力来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4:孟子的思想在当代的意义4.1: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孟子的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他的人性论和道德观念能够为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4.2:孟子思想的发展孟子的思想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发展和演变。

其影响不仅限于中国,也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5: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孟子》的原文及翻译版本,以及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君主: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即国家元首。

6.2:人民:指国家的公民,包括所有的成年公民。

6.3:德治国:指君主以德行来治理国家,推行仁政。

孟子读书笔记摘抄

孟子读书笔记摘抄

孟子读书笔记摘抄孟子读书笔记摘抄篇1孟子读书笔记《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门人所著,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该书强调了人性本善、道德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阅读《孟子》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其思想的深刻性、博大精深和富有魅力。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方面,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笔记和心得。

首先,在人性本善的问题上,《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只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就能够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这种思想与我所学的人性善理论基本一致,都是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导致了人的道德水平和境界的不同。

其次,在道德伦理方面,《孟子》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的重要性,认为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达到“仁者无敌”的境地。

这种思想对于我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有着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再次,在政治哲学方面,《孟子》强调了“民本思想”,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服务,政治权力应该来自于人民的授权。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君主的道德修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的君主才能够治理好国家。

这种思想对于我个人的政治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着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最后,在阅读《孟子》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争议。

例如,《孟子》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冲突,例如“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孟子》的思想和价值。

总之,《孟子》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对于我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着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思想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孟子读书笔记摘抄篇2孟子读书笔记摘抄《孟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经典,它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当桑乔背着桑桑踏过松软的稻草走进校园里,桑桑看到了站在梧桐树下的纸月:她的头发已被雨水打湿,其中几丝被雨水贴在了额头上,瘦圆的下巴上,正滴着亮晶晶的雨珠。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现实社会中的机遇也决定着理想的实现与否。

法拉第小时候家境贫寒,偶然的机遇使皇家学院院长哈维认识了这个聪明好学的孩童,最终使法拉第成为了著名的电磁学家。

日本著名商业家松下幸之助刚刚创业曾一度破产,但也是偶然的机遇使他认识了世界名牌公司,使他走向了富裕之路。

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只占少数。

理想和现实并存才能实现突破,创造历史。

《草房子》记录了一个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

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每读完一个故事,我都会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都散发着人性之美的光辉,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心灵。

它,以桑桑为主角,第三人称的角度,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寻常的一段经历,一种结局。

而每个人,都好像有一次转折,极其重大的转折,使本来预料的结局瞬间更改。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孟子三章读书笔记

孟子三章读书笔记

孟子三章读书笔记读了孟子的这三章,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呀!在中,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参加的一次拔河比赛。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学校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

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当我们站在拔河绳的两端,那种紧张和兴奋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

对方班级看起来也是信心满满,一个个身强体壮的。

裁判哨声一响,比赛正式开始。

我们这边的同学都紧紧地握住绳子,脚蹬着地,身体拼命地往后倾。

一开始,双方势均力敌,绳子中间的红绸子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不知道该往哪边去。

这时候,我们班的班长站了出来,他大声喊道:“大家加油啊!一起用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的声音就像一针强心剂,让我们瞬间充满了力量。

大家齐声喊着口号:“一二,一二……”每喊一声,我们就一起用力往后拉。

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手心里全是汗,紧紧地抓着绳子,生怕一松手就会输掉比赛。

我的脚在地上用力地蹬着,感觉地面都要被我踩出坑来了。

旁边观赛的同学们也在为我们加油助威,他们的声音此起彼伏,让整个赛场的气氛更加热烈。

慢慢地,我们占据了上风,绳子开始一点点地向我们这边移动。

对方显然有些着急了,他们的队伍开始出现了混乱,有的人用力过猛,有的人又使不上劲。

而我们始终保持着整齐的节奏,一步一步地往后拉。

终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红绸子越过了我们这边的线,我们赢了!那一刻,整个班级都沸腾了,大家欢呼雀跃,拥抱在一起。

那种胜利的喜悦,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从这次拔河比赛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和”的重要性。

如果大家心不齐,各使各的劲,那肯定是赢不了比赛的。

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再来说说。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邻居大叔。

大叔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

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去干活,什么脏活累活都愿意干。

论语孟子读书笔记三则

论语孟子读书笔记三则
作者
题目
奖级
姜桂芳
《论语》《孟子》读书笔记三则
一等奖
庞仁甫
中华奇书育人良方
一等奖
陈晓红
成就好老师的必备条件
一等奖
钟霞梅
Hale Waihona Puke 小豆豆的启示一等奖俞小平
掌握教学规律研究课堂教学
一等奖
杜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等奖
马少红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一等奖
刘辉
读《有效教学》一书引发的思考
一等奖
郑怡
利用课堂观察促进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
三等奖
陈爱萍
有效教学读后感
三等奖
曹天福
叙写教学目标促进有效教学
三等奖
查文华
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后感
三等奖
李丽华
课堂观察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三等奖
盛连芬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报告
三等奖
洪娟
课堂观察于我
三等奖
吴江林
十六年,我对教育教学的粗浅认识
三等奖
喻融
读《有效教学》有感
三等奖
郑超
“目标-教学-评价”三位一体
三等奖
陈耀清
昨日的名家,永不过时的经验
三等奖
童元意
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三等奖
吕正清
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的感悟
三等奖
沈园园
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之有效性
三等奖
王亚丽
对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观察及反思
三等奖
魏绍宏
问答的艺术——读《有效教学》之感悟
三等奖
范艺
挖掘课堂动态资源,提高英语有效教学

孟子三章课文笔记

孟子三章课文笔记

孟子三章课文笔记以下是孟子三章的课文笔记,包括注释和翻译等内容,供您参考:得道多助,失道寺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草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穿助。

寡助之至,亲威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录春日:“公孙行、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好之嫁也。

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调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管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
古代和现代的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了《孟子》之后,我
深受启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性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
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

他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这种思想对
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
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以及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性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也有邪恶
的一面。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的规范,才能使人的邪恶得
到克制,从而实现自我完善与社会和谐。

这一观点也提醒我们,教
育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有责任感
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阅读《孟子》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孟子
的思想深刻而丰富,对于我们理解人性、道德、教育等方面都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孟子的思想,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
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简单易用 轻享办公
孟子初送到学宫,还很用功,不久,孟子又开始玩耍。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课,他突然想起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下了。于是趁老师不注意,溜了出去。母亲知道后把辛苦织的布剪断。孟子见了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于是孟子开始好好学习,最后成了一位大学者。
孟子虽然很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彻大悟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可用圣人孔子的“见利思义”来调节。
朋友间必须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勤学乐施 积极进取
读《孟子》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文言文很难懂,但我会努力读下去。
做自己的决定。然后准备好承担后果。从一开始就提醒自己,世上没有后悔药吃。勤学乐施 积极进取
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讲了孟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我喜欢读这本书。
孟子的学习历程是这样的:孟子3岁丧父,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膀上。孟母很重视儿子的学习,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孟子很贪玩,孟家旁边有一块墓地孟子和伙伴们经常模仿出殡。孟子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让儿子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迁到城里,但孟子和伙伴也经常模仿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于是孟母有把家迁到学宫附近。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人在那里学习。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
读了《孟子》中的第一篇专辨义利的__。
孟子见了梁惠时的说词。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已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读书笔记3篇*目录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范文《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一)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卿,亦称;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积”的思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渐”的思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关于教学的思想;1.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骐骥一跃,不能十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卿,亦称孙卿,赵国人。

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

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

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积”的思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渐”的思想。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止),其渐之滫(x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关于教学的思想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自以欺。

”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他鄙视“耳口之学”,认为学习不能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道听途说,应当体现在行动上。

学习应使自己身心受益,而不是用来炫耀或作为进身的敲门砖。

3. 重视“思”:提出了“兼陈中衡”的思想。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他认为,圣人知道思想方法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祸害,所以既不任凭爱好、又不任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终了,既不是只看到近处、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不是只知道现在,而是同时摆出各种事物并在其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权衡。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二)孟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生于邹(今山东省邹县)。

他授业于孔丘的孙子思的门人,一生崇拜孔丘,以学习孔丘为志愿。

子思孟轲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

关于教学的思想1.自造自得,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2.启发思维,特别重视怀疑。

3.循序渐进,教师应如“时雨”。

4.专心有恒。

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卿,亦称孙卿,赵国人。

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

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

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关于教学的思想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3. 重视“思”:提出了“兼陈中衡”的思想。

[孟子读书笔记范文]孟子读书笔记(2) | 孟轲的文,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

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

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

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从个人到家庭,至自各阶层的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

在这个物欲横流,进退失据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

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变化的背后是什么?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

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首先,社会的稳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

社会只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前进和发展。

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对我们不断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具有积极的启示。

同时,它又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础。

其次,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是孟子的基本思想之一。

他强调治国为政要爱民、保民、利民、安民、富民、与民同忧同乐、获得民心,进而安定社会和统一天下,主张国君要把人民当作三宝之一,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卓越见解,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先秦时代“民为邦本”的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

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取于民有制”和薄收赋税的财政赋税制度、优先照顾穷困的抚恤制度。

当我们今天做事时,总会不由的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当我们面对灾难,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不禁要感慨:华夏儿女的优良传统与善良之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千年前儒家学说代表孟子的至理名言,也是以后千万年不变的美德、传统。

[《孟子》读书笔记sub-info" id="sub3">孟子读书笔记(3) |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