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育理论及其学习思想

合集下载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虽然在仕途上不得志,但是他壮年从事教育实践,并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

孟子自身的聪明才智、丰富的阅历,对孟子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对人类理性的启发,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对意志性格的锻炼,对教育方法的研究等等。

这些都是真知灼见,有不少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在今天,依旧有其研究价值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理性启发人格培养教育方法一、持性善之说,求放心之论孟子以忽然见一个婴儿爬在井边,人们的恻隐之心油然升,而立即奔往去救。

但这时人们并不认识婴儿的父母,或为了获得别人的称誉,或厌恶婴儿的哭声念头为例。

证明人性是善的,道德观念是先验存在的。

同时孟子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之说。

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总之,孟子认为: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都是与生俱来的。

虽然“良知”、“良能”只是性善说的一部分,也是唯心主义立场上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统一,但是孟子却也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重要性。

孟子说:良知、良能、道德伦理,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寻找回来。

即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而这种“求其放心”是一个长期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

而这种长期的自我修养,不能靠外力助长突击而成。

因此,欲要成大器,就必须经过一番磨练。

最终达到一种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并把“放心”求回来的,甚至达到圣贤的境界。

孟子这种“求其放心”是在教育心理学的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性善说实质上是教育的基础。

二、强调立志的高标准和实践的坚韧不拔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要学有成果,必须先立志。

有志则成,无志则废,不立大志是不行的。

可见,孟子认为主观能动性对人的作用十分大,立志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只有立大志向、大理想,才有可能成大材。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简介《孟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典籍之一,也是孟子的代表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人类教育提出了系统化、理论化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针对《孟子》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来探讨孟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述1. 教育目标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和完善自身。

他主张培养人们具备仁爱之心、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

2. 教育方法•树立榜样:孟子认为先行者应该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通过榜样引导他人。

•启发式问答:倡导由下而上、由易到难地提问,通过回答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隐喻寓言:使用富有启示性和象征性的寓言故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3. 教育背景孟子关注教育的社会层面,在《孟子》中提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他认为,合理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教育的基础,而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

孟子教育思想对现实的意义1. 培养公民品质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发展人性本善和培养仁爱之心,这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在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中,通过培养公民品质,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减少冲突,并推动社会发展。

2. 增强道德修养面临日益剧烈竞争和伦理风险的现实中,孟子强调道德修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引导人们掌握正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可以建立积极、健康的个人品格并增加社会稳定。

3. 培养创新能力孟子的启发式问答和寓言教育方法提倡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各领域重要目标,孟子的教育思想仍有借鉴意义。

4. 影响教育政策孟子关注教育背后的社会因素,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在《孟子》中提到"师出必达,然后民信"。

这一观点对于指导现代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结论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在培养公民品质、增强道德修养、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影响教育政策等方面。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表达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

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因为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所以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能够实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人民就能够“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但要保护民众,也要保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保护,臣下同样能够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对于后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孟子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伦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和修养,使其成为有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的人。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发展成为完善的人。

孟子主张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即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精神,他认为这是人类最本真的天性。

他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仁爱之心,使之成为行为的准则和内心的追求。

其次,孟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相长”和“以言传心”的原则。

孟子提倡教育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

同时,孟子主张通过言语来传递心意,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艺术。

通过言传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使教育更加有效。

此外,孟子的教育伦理观强调以德育人,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培养人的品格和情操开始,通过正面的榜样和道德教育来引导学生。

孟子强调教育者本身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他认为教育者的德行和修养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强调培养人的德性和修养,注重以德育人,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自己的仁爱之心。

他主张教育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通过言传心来传递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此外,孟子还强调教育者的德行和修养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他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对于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通过学习和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孟子教育思想简介

孟子教育思想简介

感 谢 观 赏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 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
1. 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 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孟子尽心上》)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 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 2 .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 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 3.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 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 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 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 必以规矩。‛ 出自《孟子-告子上》
二、环境移人 孟子认为,环境的好坏,足以影响一个人 的善恶。尽管善端与生俱来,但后天不良的环 境会破坏人的善端,使人由善变恶,所以孟子 很重视改善从学者向善的环境。同时孟子又看 到环境移人的另一方面,即认识到后天环境对 人的聪明才智形成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恶劣 环境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增进人的才智,加深 人的阅历,促近人成为大有用的人才。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 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 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 ,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子谓薛居州善 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 、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 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 州,犹如宋王何?’‛ 《孟子· 滕
文公下· 第六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完整版)《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

(完整版)《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

《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引言孟子创立了孟学,流传下来了《孟子》,不仅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域,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当时以及前代的儒家学说,同时,还因为孟子的家世、家教以及身世,共同促进了孟子的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其中,孟子的家世、思想和家教以及由此使得孟子形成的一种独特个性,并且对孟子学说产生了独特德尔影响。

《孟子》这一思想巨著主要阐述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整个《孟子》都散露孟子的教育思想,虽说很多学者都尝试对孟子思想进行归纳分析,但笔者认为还有太多值得去研究。

一、孟轲和《孟子》《孟子》记录着孟子以及他的学生的言行。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中期的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与孔子的故乡曲阜较近。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家,并且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宋孝宗年间,朱熹把《孟子》列为《四书》之一,由此开始,《孟子》被放置在了最高的位置。

元、明两朝代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于是,成为每一位读书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与当年的孔子相同,孟子也曾经带着学生周游魏、齐、鲁、宋、薛以及滕等国,此外,还被齐宣王请为客卿,无独有偶,孟子与孔子一样,政治主张都被排斥,所以便选择返回家乡开设学堂自己讲学。

《孟子》一书,汇编了战国时候孟子的言论,记录了孟子和其他诸家思想的争鸣、对弟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出访游说诸国等,据说由孟子和弟子万章等共同完成.本书记录孟子的治国及政治观点,提倡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此外,孟子对于气节也看得非常的重要。

认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嗟来之食,孟子认为应该不屑一顾,由此可以认为其相当看重气节.本书完本于战国中期,属于儒家经典之作。

在朱熹认定的“四书”中,《孟子》所占的比例最大,约为三万五千字,直至清末,“四书"都是科举备考。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和理论有哪些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和理论有哪些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和理论有哪些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哲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所著的《孟子》一书中,该书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实践性的著作,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孟子的教育理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贡献。

一、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恶之辨,人皆知之,善良之情,人皆有之”,人的本性是好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扬光大人的本性,使之成为良善之人。

在孟子看来,教育应该是爱心的温暖而不是惩罚的严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发挥教育的良好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

二、注重教育实践孟子把实践作为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认为教育离不开实践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孟子主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强调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注重开展各种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提倡爱心教育孟子主张“爱人”、“恩泽”,提倡对人的爱和关怀,并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仁”,即爱人心态的实现,因此,他强调爱心教育,指导教育者要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性化的关心,多为学生着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爱的呵护下迅速成长。

四、注重道德教育孟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主张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少年儒者,即优秀的道德公民上。

同时,为了实施道德教育,孟子提出了以“礼”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强调要“教之以礼”,使学生日常言行举止符合一定的礼仪准则,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

五、提倡天下为公的民族观念孟子倡导天下大同,“天下之人皆为一体,知人心者,其兼天下之心”的思想,他认为人类是一个整体,没有贵贱之分,所以他提倡天下为公,主张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贵贱、贫富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天下大公的民族观念和国际化的思维能力。

孟子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内涵。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

浅议孟子教育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伋)之门人,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的一生大致于孔子相似,在游历齐、宋、滕、魏国等二十多年后,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论著。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从他的“仁”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思想。

并指出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孟子重视教育的思想,及其一些教育理论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有一些很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探究学习。

首先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

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所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他认为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

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他还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自身之内。

这就是说,他重视学生自得,认为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种知识用起来可以探索求源,左右取之不尽,运用合宜,这样便可以步步深造。

孟子认为深造自得必须注意由博返约。

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在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到简略地述说大义的地步。

关于博与约的关系,孔子也说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以礼约文,以约约博;博在文,约文又在礼也。

"之"是指代"文",这正是我们常说的由博返约的意思,即从许多知识中得出简明精要的概括,这是思维高度概括的表现,是驾驭知识的一种能力。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洞见,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详细解读孟子思想中与教育相关的观点,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1.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孟子强调“性善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潜力。

因此,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潜在能力,并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完善与和谐。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注重个体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等要求。

提示:可以加入相关思想家或者学者对孟子性善论进一步发展和演化中的观点。

2. 心灵教育孟子非常重视心灵教育,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达到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主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仁爱、诚实、正直等,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意味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

提示:可以结合心理学领域相关研究和理论,进一步阐述孟子心灵教育的现实意义。

3. 教育方法与过程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他还提出“以玩为度”,认为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对于现代教育要求个性化教学、多元化评价、注重启发式教育等具有重要启示。

提示:可以在这部分举例说明现代个性化教育、游戏化教学等方法与孟子思想的契合之处。

4. 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孟子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身体力行地履行社会责任,并关注公共利益。

他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当不仅关注自己的发展,还要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对于现代教育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进步和改善的力量。

提示:可以结合当前社会问题和教育现状,说明孟子思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5. 教师的角色与使命孟子强调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和榜样,他们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同时,教师也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根据其不同个体情况进行指导。

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孟子教育思想

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孟子教育思想

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孟子教育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私学兴起,在私学中影响较大的有四家: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中儒家和墨家被称为“显学”。

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三个人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接下来,中公教育马小芳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思孟学派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人们通常把子思和孟轲视为一派,这就是著名的思孟学派。

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

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

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

(四)“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孟子,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

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五)教学思想1.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

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盈科而进:“盈科而后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的思想及影响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宣,原籍邹国人,后迁居于邹州,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与现代的文化、哲学与道德观念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对孟子思想及其影响的详细介绍。

一、孟子的思想:1.天命思想:孟子认为天命是一种超越人力的无可抵挡的力量,决定了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和遭遇。

他认为天下万物都有善的天性,人作为万物之灵镂,要通过修养、教化和修身来保持善的本性。

2.性善思想:孟子坚信人性本善,主张人人都有潜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他认为人的本性中包含了对道德的追求和善良的本能,并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回归本性,实现道德的完善。

3.仁爱思想:仁者爱人,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仁爱是人类的基本情感和道德原则,通过它人才能体会到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仁爱是孟子理想中的精神境界,是他设想的人际关系的基石。

4.政治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贤者治国,他坚持君臣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君主应是一个具备道德修养和才干的智者,而百姓则需要遵从君主的统治。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福祉和公正的政治体制。

5.教育思想:孟子主张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实现道德教化的最重要手段。

他提倡“养心”以培养德行和品质,同时也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人们回归本性和实现善的本能。

二、孟子思想的影响:1.教育影响:孟子主张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最重要手段,这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知止而后有定”,也为后世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孟子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后来儒家的教育体制,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伦理道德影响:孟子的仁爱思想和人本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提倡以仁为本的生活态度,强调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等核心价值观。

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团结、家庭关系和道德准则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试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试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试述孟⼦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和主张这些资料都是整理的笔记,在教材上⼀般都能看到,不过⼀般不好整理。

分享给⼤家。

(⼀)“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在中国教育史上⾸倡“性善”论。

他把⼈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性,⼜把⼈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性论。

孟⼦认为⼈性不是⾷⾊,告⼦⽈:“⾷⾊性也”。

应当是提“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

他说:“恻隐之⼼,仁也;羞恶之⼼,义也;恭敬之⼼,礼也;是⾮之⼼,智也。

仁义礼智,⾮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费思⽿矣。

”(6)孟⼦认为仁义礼智这些⼈的“良知”、“良能”,是⼈所固有的,这反映了唯⼼主义观点。

孟⼦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其⼀,“性善论”说明了⼈性是⼈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之需要社会伦理与政治,这是为⼈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学习的可能,不在于其他,⽽⾸先在于⼈之为⼈。

孟⼦认为,讨论⼈性就应反映出所讨论的对象⼈这⼀类的类本质,所以⼈性是⼀个类范畴:⼈相对于其他的类绝不相同,⽽同类之中却相似。

基于此,孟⼦肯定⼈性本善,肯定“⼈皆可以为尧舜”,(7)并以之贯彻于其教育和政治实践。

其⼆,“性善论”还包含着⼀个⼈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换⾔之,“我固有之”(8)的仁义礼智根结底也是⼈类学习的结果。

⼈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有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活中学习积淀⽽成。

所以,⼈性的善是⼈类学习的结果,是⼈类缓慢进化的结果,这⼜合乎逻辑地要求这种结果成为进⼀步进化的起点与内在依据。

这就是孟⼦为何把性善解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的原因。

其三,“性善论”不仅揭⽰了⼈之“类”,⽽且还揭⽰了⼈之“故”。

孟⼦说过,探讨⼈性不过是在探讨⼈的所以然,⽽探讨⼈的所以然⼜是为了“顺性”⽽因势利导;⼈性之“故”就是“⼈性之善也,犹⽔之就下也。

”(9)所以,既然仁义属于⼈之所有,“为仁义”就必须依据⼈之所以然,“⾏其所⽆事”,“以利为本”。

所以孟⼦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的必须,也是⼈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的内在依据,发扬⼈的⾃觉。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是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的基础、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理想人格以及教学,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内容㈠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善论"⒈“性善论”的内容性善论是孟子的人生观,也是其教育理论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孟珂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

⒉“性善论”的价值⑴“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

⑵“性善论”包含了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仁义礼智归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

⑶“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

孟轲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需,也是人的可能;教育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㈡论教育的作用⒈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孟珂所说的“善端”只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将可能变成现实,要考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经过扩充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国家的治理。

㈢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孟子第一次明确的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论”,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㈣论理想人格⒈“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含义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的重要贡献。

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的顺从。

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⒉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培养途径⑴持志养气志,即人的志向或信念与追求;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气及精神状态,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

⑵动心忍性即意志锻炼,尤其是要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孟子认为,人的聪明才智得之于艰苦的磨练,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越大。

孟子的文艺思想

孟子的文艺思想

孟子的文艺思想
1、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2、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3、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4、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摘要: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孟子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

孟子自身的聪明才智、丰富的阅历,对孟子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对人类理性的启发,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对意志性格的锻炼,对教育方法的研究等等。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实践仍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孟子教育思想性善论教育方法教育目的一.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

他认为,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尽心上》) 因此,孟子认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公孙丑上》) 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

人的这四种道德的萌芽如同他的四肢一样,是与生就具有的。

他充分肯定了人身上具有潜在的善性萌芽,人具有可塑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可以通过教育引向善的,但还需要后天的学习努力,这是非常必要的。

他认为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也可以成为圣人。

二.孟子教育思想的原则及方法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孟子提出了以下原则和方法:1.自求自得。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

也就是君子沿着正确的路子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要求他自觉地得到学问。

孟子关于教育的观点

孟子关于教育的观点

孟子关于教育的观点
孟子强调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这意味着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是通过不同的教
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的品性有所差异。

在孟子看来,教育是一种塑造人性的过程,通过良
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

德育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人如
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就无法做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同时,智育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具有
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此外,体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因为体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有益于身体健康。

孟子还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助有三,无德為大”、“不信有三,无礼为大”等教育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仅是在教育个人方面有意义,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导国家的治理和社
会的统治。

在孟子看来,教育应该是一项持续的任务,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

他认为教育不仅
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因此,孟子强调了教育要有耐心和恒心,要随时随地都进行。

总的来说,孟子的教育观点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他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良好的教育
可以使人们发挥他们的潜能。

同时,他也提出了很多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仅是在教育
个人方面有意义,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导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统治。

综合上述观点,孟子的
教育观点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它对当今社会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孟子及其思想200字总结

孟子及其思想200字总结

孟子及其思想200字总结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
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思想集中在道德伦理和政治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结为“性善论”和“仁政论”。

他认为人类
的本性是善良的,与另一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观点不同,孟子强调人的善性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实现。

他提出了“四端五常”的教育理论,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修养可以改变和提高人的本性。

在政治方面,孟子主张以仁爱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仁心行政,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

孟子提出了“君
民同乐”的思想,强调国家的成功取决于君主和民众之间的和
睦合作。

他坚持君主的合法性取决于其为民众谋福祉和过正之政,而不是血统或权威。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天命”和“民主”的理念。

他认为天命是君
主合法统治的根本原则,但也强调君主权力的合法性需要受到民众的支持和认同。

他主张政权应该依靠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才能获得“民主”的正当性。

总之,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道德修养与教育以及仁爱政治。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和伦理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观与学生发展

孟子的教育观与学生发展

孟子的教育观与学生发展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于教育观和学生发展的思考与见解,对于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孟子的教育观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感化,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人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善良。

他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备善良的本性,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了本性的善良。

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引导人们回归本性,恢复内心的善良和正直。

孟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意味着人们的本性相似,但通过不同的教育和环境,人们的品德和行为会有所不同。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对人的本性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其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其次,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孟子提出了“教化”和“致知”两个概念,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和道德修养,从而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才。

孟子还提出了“以道事君”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为中心,使人们能够成为合格的公民和贤良的人。

此外,孟子注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强调教育应该以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为基础,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行为和品德。

孟子还强调了教育的过程和方式,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提出了“养气、养心、养志”的教育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意志力,使其能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最后,孟子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孟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学生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才。

总结起来,孟子的教育观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感化,注重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

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

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孟子教育理论及其学习思想
摘要分析孟子的教育理论与学习思想,探究孟子倡导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迪。

关键词孟子;教育;学习
孟子是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他在战国中期,继承孔子的思想学说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先秦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可以说是孟子开始运用这个概念的。

他从三十多岁开始办学,以后周游列国宣讲自己的学说,始终有大批学生追随受教,晚年回乡著述和讲学,他一生的主要职业是教学。

孟子教育思想相当丰富,对现代的教育依然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能学习
从人性论角度而言,孟子的这种说法看到了人格上的平等和天赋禀性的平等,和现代社会“教育公平性”的提法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先秦两汉思想家用乃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于人性或人的天赋素质的研究。

关于人性的理论,是他们整个思想体系特别是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正是由于有人性理论作基础,使得他们的思想理论具有思辨性和较强的说服力,从而吸引后人重视他们的思想,也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作用。

”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人都需要学习
道德知识的掌握需要人们去学习孟子所处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
会,人们学习知识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要完善自身,就必须学习,而学习须通过学习一定的科目才能实现。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孟子继承了孔子思想但有所发展和创新,尤其重视诗书。

不仅仅是道德领域,孟子的教育思想中还涉及了生产方面的内容,但由于当时生产技术并不像今天一样已经形成了专业的学科和领域,再加上儒家学派占主流地位,故而涉及得相当少。

三、存心养性,不断修养践履:时时都需要学习
儒家中孟子最重修养,认为只有先修身养性才能更好地治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实际上,学习如果只侧重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就会导致学习的功利性,精神的荒芜;反之,如果只侧重人格的培养,则会导致学习的不实用性,物质的贫乏。

孟子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强调的理想道德人格培养、倡导的节俭等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家庭和整个社会的有序和稳定,另一方面又扼杀了人的个性,压制了人的反抗精神,最终是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服务的。

四、不为拙工改废墨绳:按高标准去学习
孟子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墨绳,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墨绳”是木工、建筑工所用于确定标准的工具,有它们才能确定方圆和曲直,保证成品和工程符合规格。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该方而不成方,该圆而不成圆,该直而不成
直,该曲而不曲,这样的木工产品必是废品;墙和桥应直而不直,该曲而不曲,这样垒的墙、搭的桥,必然倒塌。

所以,没有工艺标准,不可能完成合格的产品和工程。

羿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射手,百步穿杨,箭不虚发。

孟子用这个比喻说明,不论受教育者原来的水平如何低下,他的教学标准是不会改变的。

教育必须有标准,而且标准要高要严,才能造就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这就向我们提出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问题,尤其在科学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我们正处于知识更新的过程。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也如此,即便是基础科学,一本教材讲二十年多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我们的人民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研究、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以先进的、高标准的知识教育学生。

不然的话,落后必然被淘汰。

五、犹缘木而求鱼:学会学习
1.自求自得:注重学习的自主性
孟子非常重视学习的自主性,自求自得是孟子深造之道的核心策略。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这里所说的道,其实指的就是学习的方法。

2.专心致志:注重学习的自控性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学习离不开学习者坚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孟子举奕棋的事例来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
中注意力,努力排除各种干扰,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内省:注重学习的自我反思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反求诸己是儒家所坚持的一个重要的个人修养原则,强调自我的反省,自我改正错误。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认为,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他所不屑于去教诲的人如果有所感悟,就已经起到了教诲的作用;但如果此人毫无感悟,你就是去教他也没什么作用。

4.由博返约:注重学习的融会贯通
博学是历代教育思想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孟子认为“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意思是广博地学习各种相关知识,详尽地阐述,目的是要回到简约地阐述,这句话同时还体现了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即博学有利于加深理解,更直接地抓住问题的实质——简约。

由博返约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意思是指言语浅近而含意深远,这是善言;操守简要而恩惠广博,这是善道。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当重拾国学精粹,借新课程之东
风,让有益于当今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在扬弃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靳健.孟子思想学说与诗教文化[j].教学讲义,2011.
[2]夏凤.孟子的教育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3]刘小珍.论孟子终身学习思想与现代终身学习理念[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作者简介:张文珍(1986.12-),甘肃甘谷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广河中学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