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 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 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主要有三个派别:认知学派、新行为学派 和新精神分析学派,其代表人物分别为皮 亚杰、柯尔伯格、班杜拉、和埃里克森。
认知学派: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二阶段论
皮亚杰(Piaget.j)强调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 份——道德判断。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 是平行的。在《儿童的道德批判》中,以七八岁 为界,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能避免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 都是坏的。 为是非首先看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有时也包括他 人的需要。但这种关系常被看作是交换关系,凡 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否则是不好的,也叫 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
B)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的道德定向阶段 判断行
世俗的水平(10—13岁) 道德判断的基础是法律和社会习惯。 A)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 “好孩子定向”认
(二)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 1、儿童时期的社会化 心理学家 哈里· F· 哈洛的实验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
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 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包括:维持性学习、 创新性学习。
再社会化:是指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
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在于其是否被别人喜欢, 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到赞扬。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社会秩
序依赖于“尽本份”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为了 维护社会秩序,完成自己的义务,就要遵守不变 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别人也遵守。
后世俗水平(13岁以后) 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开始意识到有许多比法律 还重要的道德原则。 A)社会制度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
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 的生活目标的过程。 包括:强制性、非强制性
4、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反社会化: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
化的过程称为反社会化。包括:无理性型、有理 性型。
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即指传统的教
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 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经常发生在地理迁徙或文化巨变之后。
提问?
不该偷的理由“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 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该偷的理由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 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 前世俗水平: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定向阶段
不该偷的理由“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 罚”,该偷的理由“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 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新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关于道德的研究,就是在研究超
我如何形成,社会行为规范如何转化为自己的 “良心”。
埃里克森(E.Erikson)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 学观点。认为既要考虑生物学因素,又要注意 社会文化因素,应集中注意家庭、学校和文化 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还强调自我的 作用。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 二、社会化的途径 三、社会化的历程 四、社会化的内容 五、社会化与个体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 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 员的过程。
自然人→社会人
二、社会化的途径
社会教化(外因)
社会化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社
3.言行一致实验
家长、教师对儿童的社会道德标准教化有两种:一是口头 劝导;二是在其面前展示自己的行为,而后者更重要。 米斯切尔(W.Mischel,1966)等人的实验。让儿童玩小 型滚球游戏,按一定规则将木球投入门内,投中得分,20 分有奖。严守规则很难得分,偷偷违反规则容易得分。 过程 将儿童分两组与成人一起玩。第一组成人言行一致, 告诉儿童规则并遵守规则;第二组成人言行不一,对儿童 进行口头劝导而自己却当其面违反规则。 结果 成人在场时,儿童都遵守规则,当成人离开后,第 一组得奖人次占总人次的1%左右,而第二组占50%以上。 然后将两组儿童放在一起玩,第一组也开始不遵守规则。 结论 要使儿童遵守规则,不仅要成人口头劝导,更重要 的是成人的榜样作用。
2.抗拒诱惑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 拒诱惑方面,对诱惑的抗拒也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 学习和改变。 瓦尔特斯(R.H.Walters,1963)的实验:他将5 岁儿童分为三组,让其参观诱人的玩具,并告知不许玩。
过程 榜样—奖励组:看电影,情景相同,小孩玩后,其母 看见大加赞赏并一起玩;榜样—批评组:看电影,情景相同, 小孩玩后,其母看见后批评;控制组:不看电影。然后让儿 童单独呆在房间里十五分钟。 结果 第一组不顾禁令去玩,平均克制80秒;第二组平均克 制7分钟,有的15分钟;第三组平均克制了5分钟。 结论 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模仿而获得。
不该偷的理由“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 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 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 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 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该偷的理由“法律禁 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 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 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 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后世俗水平:社会制度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
或习俗的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 家商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不违反大多数 人的意愿与幸福,也不用单一规则衡量行为。 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时不仅考虑到 适合法律的道德原则,同时考虑到抽象的、超越 法律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及道德的本质,而 非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 义和个人尊严。
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法庭、监狱和劳动教 养所等 社会化的执行者: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及其成员
社会教化的分类:(1)有系统的、•正规的教
育 ;(2)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
个体内化(内因)
观察学习 认知加工
角色扮演
主观认同 自我奖赏
三、社会化的历程
(一)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
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同 的内容和任务。
“少而学,壮而有为;壮而学,老而不 衰;老而学,死而不朽。”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八个阶段
阶段1:婴儿期,0-1岁,信任感—不信任感 阶段2:童年期,1-3岁,自主感—羞怯疑虑感 阶段3:学前期,4-6岁,主动感—内疚感 阶段4:学龄期,6-12岁,勤奋感—自卑感 阶段5:青春期,12-20岁,同一性—同一性危机 阶段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感—孤独感 阶段7:成年期,25-65岁,效能感—停滞感 阶段8:老年期,65岁-,完善感—失望感
新行为学派: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六十年代后,班杜拉等人提出了道德社会化的社 会学习论。 主要观点 道德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也 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 环境。
1.模仿学习实验
班都拉和麦克唐纳(A.Bandura&F.J.McDonald, 1963—1968)给儿童道德判断的故事让其判断。 过程 第一组再次判断时与初测稍有不同,立即强 化;第二组再次判断时交替附有一成人判断并对儿 童给予强化;第三组有成人的判断但不给强化。然 后,将儿童带到另一房间判断另十二个故事。 结果 初测时三组成绩差不多;但第二测时,第二、 三组远高于第一组,第三组高于第二组;第三测时, 第一组成绩提高不大,甚至有所下降,第二组成绩 略高于第三组。 结论 成人榜样的作用超过了强化的作用,模仿的 作用是明显的。
认知学派: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Kohlberg. l;1958)通过儿童对一 系列两难问题的判断,将 道德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 平六个阶段,而这六大阶 段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循序 渐进的。
前世俗水平(4—10岁) 儿童的道德倾向是根据惩罚和奖赏来确定的。
A)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怕受惩罚,认为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角色(sex roles)和性别角色(gender roles) 英国社会学家S.德拉梅特指出,“性这一概念准 确的含义应是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物特征,……性 别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应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间的 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诸如在衣着、兴趣、态 度、行为、才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正是这些差 异把‘男子的’和‘女人的’生活方式区别开 来。”
四、社会化的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一般社会化的核心)
(二)道德社会化源自文库(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赫斯与托尼的研究
儿童国家意识依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1.国家象征期:如国旗、国歌、国家领袖。 2.抽象国家观念期:如形成国家、政治群体的抽象 概念,权利、责任、社会活动。 3.国际组织系统期:对自己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 角色的忠诚
(1)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的依据从“效果”转为“动机” ; (3)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笼统的惩罚到针对性地 采取不同形式的惩罚。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第一阶段: 道德概念 观 点 强制的道德或受他律道德阶段; 看一种行为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并认为人 人都这么看,不能置身于他人立场; 意 向 性 倾向于从实际物质后果判断行为,而不是 从动机来判断; 规 则 服从规则,认为它是神圣不可改变的; 对 权 威 单方面的尊敬使儿童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 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惩 罚 赞成严厉的赎罚,要使受罚者痛苦,而不 考虑惩罚方式与错误内容的关系。认为惩罚 本身就说明行为的错误性质; “内在公正” 混淆道德法则和自然规律,认为自然 事故和灾害是不端行为引起的超自然力的惩 罚。
不该偷的理由“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 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 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 的。”该偷的理由“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 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 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 德义务的源泉。” 后世俗水平: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文化人类学:玛格丽特· 米德的解释
人类学家用功能主义来解释性别角色社会化,认 为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为了保持某种特定的生活方 式所不可缺少的。 马格丽特· 米德(1901—1978)《来自南海》一 书包括1928年发表的《萨摩亚人的成年》、1930 年发表的《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以及1935年 发表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与气质》。这三本书 分别讨论的是文化和青春期、文化和儿童教育以 及文化和性的关系问题。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第二阶段:
道德概念 合作的道德或自律的道德; 观 点 能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立场,不做绝对的判 断,知道有不止一种观点的可能; 意 向 性 用行为的意图而非行为的后果来判断; 规 则 认识到规则是人制定的,可由人来改变; 对 权 威 与权威和伙伴的互相尊敬使之较高地评价自 己的意见和能力,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惩 罚 赞成惩罚应是较温和、带补偿性的,应当依 错误的性质而决定,能导致对受害者的赔偿, 并帮助犯错误者认识其行为的性质而使其改 过; “内在公正” 不把自然灾祸与惩罚混淆起来。
两难故事示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 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 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 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 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 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 把药偷走了。 提问,汉斯应该偷药吗?他有义务和责任这么做 吗?为什么?
前世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不该偷的理由“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 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 该偷的理由“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 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 该做的事” 。 世俗水平: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
不该偷的理由“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 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该偷的理由“偷东 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 丈夫的义务。” 世俗水平: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