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简答题第三编
第三编 文学理论考点梳理
第三编《文学理论教程》考点梳理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教程共五编,可供我们学科借鉴的有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主要是基本概念。
前几年电视理论不完善的情况下,基本都会以这本书为主,这几年电视理论的研究风起云涌,电视更关注本体,相形之下,这本书的作用不像以前那么有决定性,但是依然很重要,这是个基础。
(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一框架结构和基本概念:第一章:1.文艺学2.文学活动3.文学理论4.文学批评5.文学史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中国特色3.当代性第三章1.生活活动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文学性: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作品的形式价值,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
4.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代表人物是兰瑟姆(J.C.ransom)创造了这个术语。
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5.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这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
文学四要素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是这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世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历史上有模仿论。
作者主要指文学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历史上有“诗言志”、浪漫主义。
作品主要指文学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突出与现实世界的差异。
读者的阅读鉴赏活动是使作品实现的价值。
上述四要素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new7.劳动说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
主要有如下原因:首先,劳动提供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什么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批评、阐释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学科,旨在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社会、历史、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2.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有哪些重要阶段?- 古代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艺批评,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
- 文艺复兴以前的文学理论:包括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等人文主义文艺理论。
- 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文学理论:包括英国的新古典主义、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的文艺理论。
- 近代文学理论:包括德国浪漫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文学理论流派。
- 当代文学理论:包括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后殖民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等。
3.什么是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和解读的活动,通过对作品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作品的艺术魅力、思想内涵以及与社会、历史和作者等的关联。
4.请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
- 传统批评方法:如历史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强调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的分析。
- 新批评方法:如新批评主义、形式主义等,注重对作品内在结构、语言运用和艺术效果等方面的分析。
- 结构主义批评:强调作品的符号系统和结构组织,关注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意义的构建。
- 后现代主义批评:质疑固定的真理和权威,强调语言的游戏性和多样化解读的可能性。
- 后殖民主义批评:关注被殖民地与殖民者之间的冲突、权力关系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二、论述题1.请论述文学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作品与社会有密切的关联。
首先,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作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人物和事件的观察和思考,揭示社会的问题、矛盾和变革。
其次,文学作品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播。
作品中蕴含的价值观、思想观念等对社会产生影响,引起公众的关注与讨论。
第三,文学作品创作受到社会背景的制约和影响。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第5章文学抒情1.华兹华斯的抒情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抒情理论从诗歌的定义到诗歌的抒情本质再到诗歌的创作题材和语言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
(1)诗的定义①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定义。
在该定义中,诗人本身是创造诗歌的主要和决定性因素。
而且,对诗的判断要以诗人为依据,强调诗人情感表现的“表现说”。
②这一定义被认为是英国文学批评从“摹仿说”到“表现说”转变的一种标志,是西方抒情理论兴起的标志,被视为英国浪漫主义者关于诗的最有代表性的定义。
(2)抒情理论的主要特征①将诗歌作品的本质看成是诗人内心情惑的外化,是诗人强烈情感支配下的产物,诗人的情感是诗歌创造的决定性因素,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诗人主体对对象的审美关照中。
②诗取材来自“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但要使这些事件和情节“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强调心灵的想象力量对外物的“改变”,而这当中最为内在的因素,即是强烈的情感。
③诗学讨论的中心在于诗人,诗人应具备理想化的浪漫主义气质与心性,并且可以敏捷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3)诗的题材和语言特定的情感、题材与语言这三者,在诗中是相互适应的。
只要诗人把题材选得恰当,在适当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有热情,而由热情产生的语言,只要选择得正确和恰当,也必定很高贵而且丰富多彩,由于隐喻和比喻而充满生气。
①题材华兹华斯提出,他的诗要加以表现的题材是:微贱的田园生活,即“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
a.原因第一,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有“更好的土壤”,能够达到成熟,少受拘束,并且有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第二,在这种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共同存在于更单纯的状态下,能让我们更确切地思考,更有力地把它们表达出来;第三田园生活的各种习俗都从这些基本情感萌芽,并且由于田园工作的必要性,这些习俗更容易为人了解,更能持久;第四,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
文学理论 简答题 第三编
文学理论简答题第三编文学创造1、“艺术生产”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关系如何?答: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又称之为“艺术生产;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表现:A、文学创作作为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B、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1、文学创造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提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创造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2、文学创造活动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宗教活动却是建立在对世界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答: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生活言语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文字言语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文学言语是创造性的语言,原因:1、文学言语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常通过语言学用语的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的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房间追求使用阻挠性的言语;2、从具体操作意义上说,同一种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中,在不同语境中,其运用千变万化,它是不断创新的。
文学理论简答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一、关于文学作品的类型根据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感受方面的不同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理事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从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看,古代是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期。
在古代文学类型浑然混合的总体状态下,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已初步形成。
近代是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期。
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使理想型、现实型、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
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代是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期。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使现实型文学得以深化。
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形态,使现实型和理想型文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以综合发展。
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基础上又兴起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得以突出、强化、演变。
二、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节奏性、韵律性。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和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其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和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三)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二、填空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
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三、填空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9章 文学接受)【圣才出品】
第9章文学接受1.文学接受答:“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研究的是文学三角形结构中“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包括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
2.召唤结构答:“召唤结构”是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文本为读者预留了无数的意义空白点,期待或召唤读者用自己的经验、体会、情感和理解去将它填满。
文本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富于诱导性的召唤结构,调动读者对文本进行个性加工,并在一定程度上驾驭这一过程。
3.期待视野答:“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阅读的“既定图式”,即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它是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可以看成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是一种预先存在的阅读意向。
4.不定点答:“不定点”是英伽登关于文学的理论,他认为文学作品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等,都包含着许多不定点,特别是对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绘。
“不定点”并非存在于现实的客体之中,它是文学作品作为再现客体的重要特点,文学作品充满“不定点”,它虽然不确定,但意义无穷无尽,需要读者来填充,作品才算真正由此完成。
5.具体化答:“具体化”是读者对“不定点”或“空白”的填充过程,英伽登认为“具体化”是“作品被理解的具体形式”。
(1)具体化既非心理意义上的,又非经验意义上的,一个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并不总是内省其心理活动,而是集中注意力于作品,这就是一种现象学所谓的本质直观活动—“观相”。
(2)接受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和联想,发现种种隐秘的联系而填满这些空隙,这些联系可能是形象之间的、情节之间的、人物之间的、甚至不同的叙事范围之间的。
(3)具体化和作品本身不同,同一作品的具体化可以多种多样,它们来自于不同的解释,使同一作品产生多种意义1.按照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三分法,无论由这三者中的何者开始,都能在三者间形成一个合理循环。
中国古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三编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第三编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一、单项选择题1.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人是()。
A.曹植B.曹操C.王粲D.孔融【解析】B 鲁迅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有“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他还“力倡通脱”。
2.下列属于曹植作品的是()。
A.《求自试表》B.《与繁钦书》C.《让县自明本志令》D.《求贤令》【解析】A 选项B为曹丕作品。
选项CD为曹操作品。
3.建安文章的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其中尤有特色者为()。
A.曹植B.孔融C.曹操D.陈琳【解析】C 建安文章的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这与建安士人心态关系密切。
时局给士人带来建功立业的机会,士人们又自视颇高,自信颇强,家家自谓握灵蛇之珠,咸以自骋骐騄于千里,造成了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局面。
其中尤有特色者为曹操。
4.王粲最著名的赋作是()。
A.《登楼赋》B.《思旧赋》C.《洛神赋》D.《三都赋》【解析】A 王粲最著名的赋作是《登楼赋》。
5.建安赋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
A.王粲和陈琳B.曹植和刘祯C.曹植和曹丕D.王粲和曹植【解析】D 建安赋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和曹植。
6.魏晋之际的正始时期,政治黑暗恐怖,给士人的精神造成极大压力,表现在赋的创作,其情绪低沉抑郁,其表现委婉曲折,最典型的是()。
A.阮籍的《清思赋》B.曹植的《洛神赋》C.向秀的《思旧赋》D.曹丕的《悼天赋》【解析】C 魏晋之际的正始时期,政治黑暗恐怖,给士人的精神造成极大压力,表现在赋的创作,其情绪低沉抑郁,其表现委婉曲折,最典型的是向秀的《思旧赋》。
7.西晋散文的总体特征是()。
A.繁缛绮丽B.清词丽句C.粗犷豪放D.质朴自然【解析】A 西晋文坛也是注重形式技巧的讲究,以繁缛绮丽为特征。
8.《兰亭集序》的作者是()。
A.李密B.陆机C.王羲之D.陶渊明【解析】C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
9.下列属于左思作品的是()。
A.《籍田赋》B.《三都赋》C.《西征赋》D.《海赋》【解析】B 左思作品的是《三都赋》。
文学理论简答或论述题
文学理论简答或论述题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2. 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3.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这段文学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宫廷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陶渊明不属任何集团。
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自觉有三个标志: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文学总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刘勰《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贡献在以下两方面:1、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2、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创作论”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总集的编纂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
箫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自唐代以来赢得文人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形成“文选学”。
新的文学思潮: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魏晋以后,经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提出了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及言意关系等,形成了重意象、中风骨、中气韵的审美思想。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第二节动乱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文学典型是乱世文学。
文学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主题(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3第三编 文学创造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3第三编文学创造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1、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精神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以西方精神史为例;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2、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的制约;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科学反映活动立足于客体,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其成果是人的情绪、情感的物化形态。
文学和宗教的区别:相似性: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宗教: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文学: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发现、认识、回归世界-导向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2、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但不止是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
《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本章选择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一章至第三章两篇“经典文本”作为学习的重点,对相关问题做出描述。
通过学习,了解两个问题:第一,文学的基本观念有哪些;第二,文学理论具有什么性质。
一、《文心雕龙•原道》(一)作者简介1作者生平概述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二年(520—521)。
祖籍山东东莞,今山东莒县。
其祖在永嘉之乱时南迁,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其人生轨迹如下:(1)刘勰早孤,家境贫寒,未婚娶。
刘勰从小就很好学,跟随当时的高僧学习并校订编订佛经,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遂博通经论”。
(2)天监初年(502或503),“起家奉朝请”,开始做官,曾当过昭明太子“东宫通事舍人”。
(3)著《文心雕龙》五十篇。
他“自重其文”,但未有识者,求助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沈约认为“深得文理”。
(4)刘勰后半生又回到修订佛经上,在他出家一年后死于庙中。
2《文心雕龙》与佛学影响刘勰之所以能够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恢弘、逻辑严密、观点深刻的文论著作,是与他早年整理、修订佛经密切相关的。
佛经从印度传入的,有严密的体系和逻辑。
刘勰从佛经里吸取了构建体系、框架的本领,并把它运用于文论的著述中。
从这一意义上看,《文心雕龙》是中外交流的产物。
这也说明,一种思想若是定型,就可能僵化,这时就需要外来思想加以撞击。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儒、道、佛三种思想并存。
(二)背景知识1题解《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与《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构成刘勰所说的总纲,即“文之枢纽”。
所谓“枢纽”即是“关键”、“纲领”的意思。
“原”,“本于”的意思。
“原道”就是本于“道”。
《原道》这篇文章就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回答文学从哪里来的问题。
2《文心雕龙》写作背景刘勰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内乱不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学理论教程简答题
第九章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现实型文学以逼真叙事写实为主,理想型文学以抒情和表现理想为主,象征型文学常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重在寄寓某种意蕴。
它不象现实型文学重用逼真描写,也不象理想型文学用抒情方法。
象征型文学常对对象进行变形化、拟人化处理,常常淡化时间与空间,以追求广泛的象征性。
如《刻舟求剑》,暗示人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3.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我国解放后至70年代末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想结合”的文学。
“两结合”文学既重现实,又重理想,要求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就是要真实地、历史地反映现实,能动地描绘出现实发展的趋势;又要求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即站在革命理想主义的高度看待现实,用理想来指导对现实的描写,用理想来激励人民前进。
一般认为“两结合”文学属于“现实型”文学,而我却认为它更象“理想型”文学,因为它重在表现革命热情与理想,而且与属于理想型文学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其相似,包括以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理想化的人物刻画等。
也可以说“两结合”文学是对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综合发展。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是产生于西方19世纪末、至今盛行的文学潮流。
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流派。
它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此前的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流变。
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其特征是:①不重视客观现实的再现,而重视非理性现实、心理现实、梦幻现实的表现,重点表达异化感和荒诞感。
《文学概论》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练习题(内部资料,请勿外传)一、填空题1、人的生活活动是性与性的统一。
2、作为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世界和世界。
3、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和。
4、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
二、阐释题1、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阐释:2、文学的表现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是有区别的。
阐释:3、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文学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种作品显现出的与现实的差异,是文学的短处也是文学的长处。
阐释:4、诗无达诂阐释:5、文学活动的巫术发生说阐释:6、文学活动的宗教发生说阐释:7、文学活动的游戏发生说阐释:8、文学活动的劳动发生说阐释:9、文学发展的不平衡说阐释:三、名词解释1、生活活动:2、合目的性:3、合规律性:4、世界:四、判断题1、文学活动基本属于人的物质活动的范畴。
答:2、文学活动属于用理论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
答:3、文学活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
答:4、文学活动属于“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答:五、简答题1、生活活动对人有什么意义?答:2、什么是诗意情感关系?人与对象之间为什么会产生诗意情感的关系?答:3、生活活动如何推动了文学创造的产生?答:4、如何理解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答:5、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表现论与模仿论有什么不同?答:6、如何理解和解释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答:七、论述题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论述:。
文学理论习题三答案
文学理论习题三答案习题三:文学作为活动一、名词解释1、生活活动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文学本体论本体论属于哲学术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
该术语由德国哲学家、唯理主义者伍尔夫所创,其含义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理论哲学)相近,但不涉及精神、宇宙等范畴。
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
它是美国新批评家兰塞姆提出的一个文学理论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形式的理论。
具体而言,这一术语意在说明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思路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实质上,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种作品本体论。
3、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蕴含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5、文学起源的劳动说是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的诸种学说的一种。
它认为,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文学活动在发生学上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生活活动的劳动。
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学诸说的一种,而且还能合理地说明其他诸说,这一学说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性成分。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了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6、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是指作者与读者在文学活动的文本中所达成的潜在对话。
即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也就是潜在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简答题
间追求使用阻挠性的言语;2、从具体操作意义上说,第三编文学创造
同一种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中,在不同语境中,其1、“艺术生产”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运用千变万化,它是不断创新的。
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关系如何?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答: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
答:整体性、审美性和体验性。
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5、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
判>导言》中又称之为“艺术生产;2、文学创造作为一
创造的现实客体?
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答:1、认识论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创造客观的社会生表现:A、文学创作作为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
活虽然是整体性的和具有审美性的,但是,这种特殊生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B、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
活当它还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相对的独
的现实客体;2、审美心理的意义上,在文学创造中,立性。
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6、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
答:1、文学创造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活答:不能;1、总体意义上,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具体
动的特点是提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的社会人,他不仅要处于具体的文学创造活动中,他还
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
必须是一个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2、从审美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主体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来看,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
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创造是对世界的审美掌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
握,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全从属于别人,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
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2、文学创造活动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7、文学创造材料的来源及其特征是什么?
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
答:来源:客观的社会生活。
特征:1、精神性;2、心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宗教活动却是建立在对世界
理性;3、实践性和存储的积累性。
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
8、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答:1、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接受或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
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
答:
粗糙的刺激或信息;2、作家的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
以主体所积累的这些内在的东西作为基础和内容,进行科学言语
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
主体性加工与改造,使之成为创造性产品。
9、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
么?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
生活言语
答:1、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2、是作家独特眼光和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
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3、虽然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
文字言语
是对外在事物的一种独物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号体系
文学言语是创造性的语言,原因:1、文学言语作为描
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
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有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常通过语言学用语的变
事物,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
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
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象征的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房
10、简述灵感的特点,并尝试与直觉比较。
握生活,最终取决于创作主体的人格。
答:1、灵感,直觉;2、区别:A、灵感是长久思索、17、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答: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
突兀判断;B、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
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C、灵感是为获取成熟的答
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和态度,以及由案,直觉则是推测性的洞察。
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11、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来的?18、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
答:1、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2、即兴
“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3、即兴在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
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
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
答:1、高尚的品格指情感的态度方式给社会生活作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
另与作家的禀赋、气质和后天的”诗意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
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
12、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暗事物的拒斥;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
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生幸福为价
值标准的。
”美“不仅根植于”真“,它还源于”善“,
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答:1、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而”善“是对社会人生有实际意义的价值追求。
2、诚
现为”历史理性“;2、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
挚的感情,指文学作品的情感评价属真情而非假意,不地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是”无病呻吟“。
诚挚性与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是联系在
3、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
一起的。
”善“的价值取向,不是教义式的赤裸裸的直评价所气氛的艺术真实”造形“,体现为”文体升华“。
白,而是艺术方式的呈示,即把情感评价寄寓”境“的
1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一段话作出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诠释相交融。
述:“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
19、为什么说人文怀是“善”的终极体现?谈谈你对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鲁迅语)
答:1、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答: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存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
在方式,而艺术概括则是实现这一方式的基本途径。
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当文学步入
14、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怎样?作家时代后,人文关怀遂成为作家的自觉的价值追求和
答:1、理智、情感;2、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因
神圣的社会职责。
素而理智是约束和规范力的嚼勒,二者缺一不可。
2、关系:A、历史更改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15、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简要说明艺术真实区在着历史的维度,是真与善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汇;B、
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文学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固然需要历史理
答:内蕴性、假定性、主观性、诗艺性;与生活真实、
性的支撑;C、在肯定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用审美的视科学真实不同。
角,对”恶“予以揭露和鞭挞。
16、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情感评价为什么应该具有诚挚20、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
性与高尚性?死攸关”的意义?
答:1、真情来自体验,真情是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2、答:1、形式创造是文学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2、对于严肃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创造来说,”真“是手任何精神作品都有它的存在形式,否则它的内容就无以
段,而”善“与”美“才是目的。
能否以高尚的情感把体现。
21、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答:1、在文学创造中,当内容显化成形式并为作家组
织起来的时候,内容就“消逝、消失在它里面,整个儿渗透在它里面”,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有形呈现;2、在文学创造中,作家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让艺术构思物化为艺术文本的,即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出来。
22、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理解。
答: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他指出,作品各个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独物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我们应理解为:“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审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