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呼吸道病毒
26 呼吸道病毒
流感大纪事
流行时间
流感名称
1918~1920
西班牙流感
1957 1968 1977
亚洲流感 香港流感 俄罗斯流感
1999~2000 欧、美、亚三洲流感
2008
香港流感
毒株 H1N1 H2N2 H3N2 H1N1 H3N2
H3N2
危害(死亡人数) 全球2000万-4000万 人死亡
酸,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异性受体,利于成熟病毒 的释放和积聚病毒的扩散。 3、具有抗原性,为非中和抗原,其相应的抗体能抑制病 毒酶(NA)的水解作用。 4、氨基酸的序列易发生变异。
陈灵芝 微生物教研室
• HA:①能引起血凝:HA能与人、鸡、豚 鼠等多种红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结合引 起红细胞凝集(简称血凝); ②与病毒 吸附和穿入细胞有关; ③具有免疫原性, 可诱生血凝抑制抗体。
陈灵芝 微生物教研室
变异
• 最易发生变异的是甲型流感病毒。变异 的物质基础是HA和NA,两者变异可同时 出现,也可单独出现。小变异引起小流 行,大变异引起大流行。
• 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有两种形式: 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 抗原转换 antigenic shift
陈灵芝 微生物教研室
陈灵芝 微生物教研室
பைடு நூலகம்型流感病毒抗原转换引起的世界性流行
流行年代 亚型类别
代表株
1918
Hsw1N1
可能为猪流感病毒
1947
H1N1(亚甲型)
A/FM/1/47
1957 H2N2(亚洲甲型) A/Singapore/1/57
1968 H3N2(香港甲型) A/HongKong/1/68
1977
第25章 呼吸道病毒
3.预防及免疫
* 自然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 母亲抗体可保护胎儿
* 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
* 三联疫苗(MMR)
思考题
1. 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及引起疾病? 2. 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 3. 麻疹病毒与SSPE的关系?
4. 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
致病性;风疹病毒致病特点。
抗原变异机制
(1)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幅度小,属于量变, 可引起小规模流感的流行,称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2) 若抗原变异幅度大,系质变,形成新的亚型, 可以引起大规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称抗原转 变(Antigenic shift)。
为什么抗原变异与流行 密切相关?
培养特性 在人胚肾、人羊膜细胞及Hela、Vero 等多种传 代细胞中可增殖,出现细胞病变,形成多核巨细 胞,胞核胞浆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抵抗力 较弱,加热56℃30min和常用消毒剂均可灭活。
2. 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储存宿主。
麻疹是一种典型的全身出疹的急性传染病。 其传染性强、易感接触后90%以上都发生麻疹, 儿童初次感染几乎都发病,传染源是麻疹患儿。
* 快速诊断
– 间接免疫荧光检查鼻咽分泌物
四、防治原则
1、一般性预防:
双手要勤洗;打嚏掩口鼻 居室常通风;无事少聚集 脏手勿触口;吐痰包纸里 感冒戴口罩;染疫要隔离
2、接种流感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要求 制备的疫苗必须与流行型别相同
禁忌症 鸡蛋过敏史
免疫缺陷
患病期间
3、治疗:早期隔离治疗
* 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
出疹前6天和出疹后3天都有传染性
[医学微生物学]呼吸道病毒课件
呼吸道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变异,导致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减弱。
呼吸道病毒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需要针对不同的呼吸道病毒种类和变异株进行药物的研发和生产,难度较大。
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鼻病毒
鼻病毒概述
鼻病毒是一种小RNA病毒,主要引起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普通感冒。
呼吸道合胞病毒概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副黏病毒,主要引起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病毒性肺炎和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传播
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在密闭、拥挤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容易传播。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预防
分类
定义与分类
结构
呼吸道病毒具有包膜和核酸,通常由核心、包膜和刺突三部分组成。
功能
呼吸道病毒的刺突具有吸附和侵染细胞的能力,核心具有遗传信息载体功能,包膜具有保护病毒和调节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功能。
病毒结构与功能
病毒复制和变异
呼吸道病毒的复制过程分为吸附、注入、合成、装配和释放五个步骤。吸附主要依靠病毒的刺突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注入是指病毒核酸进入细胞;合成是指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合成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装配是指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在细胞内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释放是指病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
社会公共卫生危害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以增强免疫力。
增强免疫力
不与感染呼吸道病毒的人密切接触,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
避免接触感染源
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部等部位。
注意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防护措施
1
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和研发现状
2
3
包括离子通道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RNA干扰等。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一、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二、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三、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掌握1.细菌细胞壁、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2.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二、熟悉1.细菌的中介体、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2.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三、了解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掌握1.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2.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二、熟悉1.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2.常见生化反应3.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三、了解1.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2.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3.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第三章消毒与灭菌一、掌握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2.高压蒸气灭菌法、紫外线杀菌应用范围及注意点二、熟悉1.热力灭菌、辐射杀菌法和滤过除菌的种类、应用范围及注意点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三、了解1.超声波杀菌法2.干燥与低温抑菌法第四章噬菌体一、掌握1.噬菌体的概念2.温和噬菌体二、熟悉1.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2.毒性噬菌体三、了解噬菌体的应用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一、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二、熟悉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了解1.基因突变与损失后修复2.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掌握1.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2.细菌的致病机制3.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熟悉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2。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3.细菌感染的来源4.传播方式与途径5.感染的类型三、了解1.外毒素的作用机制2.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一、掌握1.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原理与主要生物制品2.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原则3.人工免疫与生物制品定义一、熟悉1.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方式2.病原菌的检验程序3.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三、了解1.动物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检验方法2.DNA重组疫苗、核酸疫苗、治疗性疫苗、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第八章球菌一、掌握1.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分类、凝固酶、肠毒素、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2.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链球菌溶素和抗O试验、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3.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要点4.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标本采集及注意点5.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与免疫性、二、熟悉1.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微生物检查法2.链球菌的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4.肺炎链球菌5.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6.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三、了解1.葡萄球菌的生化反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链球菌的生化反应、超抗原、B群、D群链球菌3.肺炎链球菌的菌体抗原、肺炎链球菌O、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4.脑膜炎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5.淋病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类6.卡他布兰汉菌第九章肠杆菌科一、掌握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其所致疾病2.志贺菌属的致病性3.沙门菌属的致病性与免疫性4.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与微生物学分离鉴定有关的生物学特性二、熟悉1.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2.大肠埃希菌与人类关系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3.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步骤4.肥达试验三、了解1.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2.志贺菌和沙门菌的防治原则3.沙门菌分类4.其他肠道细菌第十章弧菌一、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二、熟悉1.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三、了解1.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2.副溶血弧菌的致病物质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一、掌握1.破伤风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二、熟悉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3.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4.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5.产气荚膜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6.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和标本采集三、了解1.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2.厌氧菌的种类与分类,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第十二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一、掌握1.放线菌的概念2.硫磺样颗粒二、熟悉衣氏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诊断三、了解诺卡菌属第十三章棒状杆菌一、掌握1.白喉棒状杆菌和形态染色和培养;2.白喉外毒素3.白喉的防治原则二、熟悉1.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白喉棒状杆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3.Shick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4.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三、了解其他棒状杆菌属第十四章分枝杆菌属一、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特点、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二、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三、了解1.分枝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2.非结核分枝杆菌3.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一、掌握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二、熟悉1.布鲁菌种类、形态、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2.鼠疫耶氏菌菌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防治原则4.蜡样芽胞杆菌的致病性三、了解1.布鲁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2.鼠疫杆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3.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和假结核耶氏菌4.炭疽芽胞杆菌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第十六章其他细菌一、熟悉1。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五章和第二十六章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五章和第二十六章复习题及答案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一、单项选择题1.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查的标本递送要求是:A.孵箱保存B.室温保存C.加入防腐剂D.冷藏速送E.加入含抗生素和蛋白质的运输培养基中冷藏速送2.细胞病变效应不包括:A.细胞圆缩.脱落B.细胞融合C.形成包涵体D.干扰现象E.胞裂解3.可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的理化因素是:A.紫外线B.甲醇C.甲醛D.乙醇E.乙醛4.IFN-γ的产生细胞主要是:A.活化的T细胞B.活化的B细胞C.白细胞D.成纤维细胞E.巨噬细胞5.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A.使用抗生素B.使用抗病毒化学疗剂C.使用中草药D.使用疫苗E.使用抗菌药物6.下列关于减毒活疫苗缺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偶尔可能恢复为毒力株而致病B.进入人体偶尔引起并发症C.对人体免疫系统刺激过强而引起免疫麻痹D.可能活化其他的潜伏病毒E.偶尔可能引起持续感染7.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8.下述药物对治疗病毒感染无效的是:A.干扰素B.抗生素C.聚肌苷酸D.黄连.黄苓E.三氮唑核苷9.灭活疫苗的缺点不包括:A.需多次注射B.免疫维持时间短C.疫苗成本高D.诱导细胞免疫反应差E.可发生干扰现象降低免疫效果10.人工被动免疫最常用的制剂是:A.转移因子B.干扰素C.免疫核糖核酸D.免疫球蛋白E.白蛋白11.机体在抗病毒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干扰素B.中性粒细胞C.致敏T细胞D.中和抗体E.抗毒素二、多项选择题1.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有:A.CPEB.干扰现象C.红细胞吸附D.细胞培养液浑浊E.免疫荧光法可检测到病毒抗原2.细胞病变包括:A.变圆B.坏死C.溶解D.脱落E.融合3.送检标本分离病毒应做到:A.冷藏.速送B.加入石碳酸防治污染C.60℃加热灭菌D.置50%甘油盐水保存运送E.加入青霉素.链霉素抗菌4.能抑制病毒核酸合成的药物是:A.金刚烷胺B.阿糖腺苷C.阿糖胞苷D.无环鸟苷E.三氮唑核苷5.临床上常取粪便标本作为检测材料的病毒是:A.甲型肝炎病毒B.狂犬病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EB病毒6.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包括:A.有种属特异性B.间接作用C.发挥效应早D.广谱抗病毒作用E.低毒性三、名词解释1.CPE2.减毒活疫苗3.亚单位疫苗4.IFN四、简答题1.比较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异同?2.目前可用疫苗预防的病毒性疾病有哪些?3.其抗原性不同,人类IFN分为几种?各自有何特点?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E2.D3.C4.A5.D6.C7.E8.B9.E 10.D 11.C二、多项选择题1.ABCE2.ABCDE3.ABD4.BCDE5.AC6.ABCDE三、名词解释1. CPE(细胞病变效应):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过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细胞病变效应。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必修课,适用于本科临床、全科医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首先系统的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随之,介绍各篇可引起人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常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必修课,3.5学分,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27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同时,同学们要关注当前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以激起学习兴趣。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微生物学_张卓然_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美容医学专业<五年制>用一、前言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美容医学专业等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学的分支及发展史。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在医学中的地位是今后医学微生物学的任务。
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弧菌与螺旋菌、螺菌与螺旋体。
二、细菌的结构(一)基本结构:细胞壁的结构及主要化学组成、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原生质与原生质球)及其临床意义。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其内容物(质粒、核蛋白体、胞质颗粒)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
(二)特殊结构:荚膜的化学组成与功能、荚膜、细荚膜粘液层、糖萼等的概念。
鞭毛的排列、化学组成与结构、鞭毛的功能。
菌毛的概念、普通菌毛与性菌毛的性质与意义。
芽孢的形成、大小、位置及其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
三、细菌形态的结构检查法(自学及结合实验课学习)显微镜放大法、染色法、革兰染色法。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化学组成,注意仅存在于细菌学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如肽聚糖、胞壁酸、二氨荃庚二酸及吡啶二羧酸等,细菌的主要物理性状,如:表面积大、带电现象及半透明、渗透压等。
二、细菌的代谢(一)细菌生长的化学条件、自营菌与异营菌的划分原则、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氧无机盐及生长因素等。
)(二)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的划分;专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的原因、细菌生长温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前言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某些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和桥梁课之一。
其目的任务是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在正常和病理条件下的免疫现象,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并能将所学的免疫学理论和方法用于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实践中。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门学科属形态学范畴,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比例,它不仅起着验证理论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应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教学。
本大纲的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要求讲深讲透,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悉内容”要重点讲解,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了解内容”可概括讲解或让学生自学。
要求学生理解并留有印象,教学采用讲授、实验、演示、讨论、自学、答疑等多种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导等教学方法,并尽量采用投影、幻灯、录像等先进教学手段,并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标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66学时,其中理论课38~48学时,实验课16~18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2.4~3.5:1。
学时分配表理论课教学内容学时数实验课教学内容学时数绪言与基础免疫学概述 2 实验一免疫血清的制备(录像) 1第一章抗原 2 实验二免疫荧光技术(录像) 1第二章抗体 2 实验三间接凝集抑制试验0.5第三章补体系统 1 实验四 E花环形成试验(示教)0.25第四章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 实验五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示教) 0.25第五章免疫细胞 1 实验六琼脂扩散试验0.5第六章免疫应答 2 实验七动物过敏试验0.5第七章变态反应 3 实验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第八章免疫学应用 2 实验九血清总补体测定法(示教)第九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2 实验十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示教) 0.5第十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 2 实验十一细菌的培养方法0.5第十一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1 实验十二细菌的分布和消毒灭菌 1第十二章细菌的遗传变异 1 实验十三细菌涂片标本的制作及0.5第十三章细菌的感梁和免疫 2 革兰氏染色法第十四章球菌 2实验十四细菌形态结构及运动的观察0.25 第十五章肠道杆菌 2第十六章弧菌属1 实验十五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0.5第十七章厌氧性细菌实验十六细菌的变异(示教) 0.25第十八章棒状杆菌属2 实验十七病原菌的致病作用0.5第十九章分枝杆菌属实验十八感染动物的尸体解剖与细菌学检查(示教) 1第二十章动物源性细菌1第二十一章其他致病菌实验十九机体的天然防御因素 1第二十二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2 实验二十常见致病菌的形态及培养物的观察(示教) 0.5第二十三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第二十四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 实验二十一脓汁标本与粪便标本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1.5第二十五章呼吸道病毒实验二十二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测定(示教) 0.5第二十六章肠道病毒2第二十七章肝炎病毒实验二十三肥达氏反应 1.5第二十八章虫媒病毒1 实验二十四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电镜照片及幻灯片(示教)0.5第二十九章疱疹病毒第三十章其他病毒实验二十五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1.5第三十一章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2 实验二十六乙肝病毒DNA的检测(示教) 1 第三十二章螺旋体第三十三章放线菌与真菌 2 实验二十七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镜检法0.5实验二十八真菌的培养法(示教) 1.5合计44 20绪言[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了解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关系及二者的发展简史和研究现状。
呼吸疾病诊疗指南(第二版)
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采集 (6)一、呼吸系统疾病症状 (6)二、既往史的特点 (15)三、呼吸系统体征 (15)第二章肺科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和处理一、咯血 (16)二、咳嗽 (18)三、咳痰 (19)四、呼吸困难 (20)五、胸痛 (22)六、发绀 (23)七、发热 (24)第二篇肺科疾病各论第三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6)第四章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 (28)第五章慢性支气管炎 (29)第六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 (31)第七章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32)第八章支气管哮喘 (34)第九章支气管扩张 (39)第十章肺炎 (42)一、肺炎球菌肺炎 (43)二、葡萄球菌肺炎 (45)三、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47)四、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48)五、大肠杆菌性肺炎 (49)六、厌氧菌肺炎 (50)七、军团菌肺炎 (51)八、病毒性肺炎 (52)九、肺炎支原体肺炎 (55)十、肺炎衣原体肺炎 (56)十一、立克次体肺炎 (57)十二、真菌性肺炎 (58)十三、卡氏肺囊虫肺炎 (60)十四、放射性肺炎 (61)第十一章肺气肿 (62)第十二章肺不张 (64)第十三章肺脓肿 (65)1第十四章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和非结核性分枝杆菌肺病 (67)一、肺结核病 (67)二、结核性脑膜炎 (74)三、非结核性分枝杆菌肺病 (75)第十五章肺部真菌感染 (76)一、肺念珠菌病 (77)二、肺曲菌病 (78)三、肺放线菌病 (79)四、肺奴卡菌病 (80)五、肺毛霉菌病 (80)六、肺隐球菌病 (81)七、肺组织胞浆菌病 (81)第十六章肺动脉高压 (82)一、概论 (82)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84)第十七章肺血栓栓塞 (86)第十八章肺源性心脏病 (92)一、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92)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93)第十九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96)第二十章结节病 (104)第二十一章肺间质性疾病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107)一、肺间质性疾病 (107)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109)第二十八章肺泡蛋白沉积症 (110)第二十九章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111)第三十章呼吸道淀粉样变 (112)第三十一章胸腔积液 (113)第三十二章胸膜炎 (116)一、结核性胸膜炎 (117)二、细菌性胸膜炎 (119)三、癌性胸腔积液 (120)四、风湿性疾病所致的胸腔积液 (122)第三十三章脓胸 (123)第三十四章自发性气胸 (125)第三十五章胸膜间皮瘤 (127)第三十六章呼吸衰竭 (129)一、急性呼吸衰竭 (130)二、慢性呼吸衰竭 (130)第三十七章肺科各类综合征 (132)一、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32)2三、L?ffer综合征 (135)四、Kartagener综合征 (135)五、Me ig综合征 (135)六、Wegener综合征 (136)七Rosen-Gastleman-Liebo综合征 (136)八、Behcet综合征 (136)九、不动纤毛综合征 (136)十汗-许-克综合征 (136)十一、莱-西综合征 (136)十二、泰齐综合征 (136)十三、潘氏综合征 (137)十四、Nozelof综合征 (137)十五、通气不足综合征 (138)十六、鼻窦支气管综合征 (139)十七、蜂窝肺综合征 (139)十八、Caplan综合征 (139)十九、Marie—Bamberger综合征 (139)二十、通气过度综合征 (139)二十一、Churg-Strauss综合征 (140)二十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140)二十三、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143)二十四Marfan综合征 (143)二十五、Pancoast综合征 (145)二十六、肺中叶综合征 (145)二十七、咳嗽晕厥综合征 (146)二十八、干燥综合征 (147)二十九、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149)第三篇特殊检查第三十八章呼吸危重病人监护 (150)第三十九章肺功能测定 (153)一、肺容积测定 (153)二、通气功能测定 (154)三、小气道功能测定 (156)四、肺弥散功能测定 (156)五、肺顺应性测定 (156)六、气道阻力测定 (157)七、运动肺功能试验 (158)第四十章血气分析 (159)第四十一章心电图在肺科的应用 (163)一、心电图检查 (164)3第四十二章医用电阻抗图检查 (166)一、肺循环电阻抗血流图检查 (166)二、电阻抗呼吸图检测膈肌疲劳 (167)第四十三章呼吸系统的影像学检查 (168)一、胸部X线检查方法 (168)二、胸部磁共振成像 (174)三、呼吸系统疾病的超声检查 (174)四、核素显像在呼吸系统的应用 (177)第四十四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79)一、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79)二、支气管肺泡灌洗 (182)三、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 (183)四、经纤维支气管镜激光治疗 (183)五、纤维支气管镜用作胸腔镜 (184)六、硬质支气管镜 (184)七、纵隔镜检查 (184)第四十五章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检测 (185)一、右心漂浮导管检查 (185)二、心输出量检测 (188)第四十六章胸膜活检 (190)第四十七章胸膜腔穿刺 (192)第四十八章经胸壁肺穿刺活检组织检查 (194)第四十九章痰液检验 (195)第五十章胸腔积液检验 (196)第五十一章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接种 (197)一、结核菌素试验 (197)二、卡介苗接种 (198)第五十二章分子生物学在肺科的临床应用 (198)第五十三章支气管反应性测定 (199)一、支气管激发试验 (200)二、支气管扩张(舒张)试验 (201)第五十四章静脉压测定 (202)第五十五章三大常规在肺科的临床意义 (202)第五十六章呼吸系统疾病常用血清学检查 (203)第五十七章过敏原皮内试验 (204)第五十八章多导睡眠图 (205)第四篇特殊治疗第五十九章机械通气 (207)第六十章氧疗法 (215)第六十一章湿化和雾化治疗 (217)4二、雾化治疗 (218)三、湿化、雾化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218)第六十二章胸膜腔引流 (218)第六十三章体位引流 (219)第六十四章脱敏疗法 (220)第六十五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康复治疗 (220)第五篇药物治疗第六十六章呼吸道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223)第六十七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疾病的应用 (231)一、呼吸系疾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的原则 (231)二、激素治疗呼吸系疾病的作用机制 (231)三、常用激素药物剂型特点及选择 (232)四、呼吸系疾病激素应用的适应证 (233)五、激素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处理 (234)第六十八章平喘药 (234)一、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235)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236)三、M胆碱受体拮抗剂 (237)四、过敏介质阻释剂 (238)五、肾上腺皮质激素 (239)第六十九章祛痰药 (240)第七十章镇咳药 (242)第七十一章中成药 (244)附录 (246)一、呼吸内科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参考值 (246)二、常用名词术语外文缩写及符号 (256)三、常用计算公式 (258)5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采集在临床工作中,认真询问病史和仔细进行体格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适当运用某些实验室检查与现代化检测手段,才能获得客观正确的结论,减少漏诊和误诊的机会。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根据高等医学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学制特点和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将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设置为一门课程。
本课程分为两篇。
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主要讲授基础免疫学的内容;第二篇为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和其它微生物三部分。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领域,并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和交叉学科。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则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为两部分;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生理功能及调节,引起超敏反应的基本机制及防治原则,了解免疫学与疾病的关系,免疫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免疫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以及消毒、灭菌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90,电视教学时数18,实验课学时数27。
本课程为5学分。
第一篇基础免疫学概述(1学时)[教学内容]一、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学要求]掌握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
了解当今免疫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章免疫器官(3学时)[教学内容]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二、周围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要求]掌握T、B淋巴细胞在周围免疫器官的分布。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
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即病
毒株表面抗原结构发生一种或两种
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人群对变
异病毒株缺少免疫力而容易造成新
型流感的大流行。
26
where do “new” HA and NA come from?
禽流感病毒
人流感病毒
猪对两种来源的流感病毒均易感,且有可能在猪体内发生 27 基因重组,而出现新毒株
(1)化学本质: 糖蛋白、三聚体, 两个亚单位HA1和HA2。 (2)与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有关 功 HA1:与唾液酸受体结合 HA2:膜融合活性 (3)凝集红细胞(血凝现象) 能 (4)刺激机体→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5)结构易发生改变,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 的主要依据。
(3)单负链RNA
2.与正粘病毒的区别特征
(1)病毒体较大,φ=150~300nm (2)包膜刺突为:HA和HL(麻疹病毒)
HA和NA(腮腺炎病毒)
F和G(RSV) (3)RNA不分节段,不易变异
(4)可使细胞融合→多核巨细胞
1.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但也有抗原变异的报导 人是唯一自然宿主
2.麻疹病毒感染形成多核巨细胞
(四)防治原则
1.形态学(morphology)
(1)球或丝状/杆状 球:φ=80-120nm • 有包膜及放射状突 起
2 病毒结构(A,B,C型)
神经氨酸酶 (NA)
血凝素(HA)
螺旋形核衣壳(RNP) (RNA+NP+ RNA多聚酶复合体)
包膜
M1蛋白
M2蛋 白
血凝素 (hemagglutinin,HA)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2010)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的传播
人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 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 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
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
两次病毒血症
麻疹的临床表现
发热(可达到40~40.5℃) 、畏光
结膜炎、鼻炎、咳嗽是三个主要的前驱症状
口颊粘膜柯氏斑(Koplik斑)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 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 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流感病毒的其他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
抵抗力
不耐热,对干燥、乙醚、甲醛和乳酸等
腺病毒
腺病毒
小儿肺炎
思考题
1. 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及引起疾病? 2. 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为什么容易引起流行? 3. 麻疹病毒与SSPE的关系?
4. 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致病特点。
病毒的装配
出芽
流感病毒的分型
分型
据R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 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再区分为若干亚型 (H1~H16、N1~N9)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
命名:型别/分离地点/病毒株序号/分离年代
(HA与NA(H3N2))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NA多聚酶
RNA 核蛋白(NP)
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
血凝素(HA)
柱状,为三聚体。 HA1(病毒吸附)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二十六章全文
节肢动物
第一节 概述
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门类,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医学节肢动物(medical arthropod)是指与医学有关, 通过寄生、骚扰和吸血、螫刺和毒害、致病及传播病原体等方式危害人类 健康的节肢动物。医学节肢动物学是研究医学节肢动物形态、分类、生活 史、生态、地理分布、与疾病传播的关系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
过诱蝇笼诱捕、粘蝇纸粘捕及电子灭蝇灯捕杀等方法消灭成蝇。
第二节 昆虫纲
二、蝇
(四)防制 3.化学防制 用菊酯类杀虫剂滞留喷洒或作为毒饵诱杀。 4.生物防制 通过蝇的天敌杀灭蝇蛹及幼虫。 5.遗传防制 通过射线处理,使雄蝇发生染色体移位,从而导致生育能力减弱。
第二节 昆虫纲
三、蚤
第二节 昆虫纲
一、蚊 第二节 昆虫纲
(一)形态结构
成蚊体型较小,分头、胸、腹三部分, 体表有鳞片,. 体色可呈灰褐色、棕褐色或
黑色。
一、蚊
1.头部 头部似半球形,有复眼、触角和触须各一对,
在前下方有一前伸的刺吸式口器(亦称喙), 末端有唇瓣一对。 喙能刺入皮肤组织吸取血液。雄蚊不能刺入 皮肤,无法吸血。
第二节 昆虫纲
第二节 昆虫纲
三、蚤 第二节 昆虫纲
(二)生活史 蚤为完全变态,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 四个阶段。卵呈椭圆形,初产时白色、有光泽,以 后逐渐变为暗黄色。卵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 5天左右孵出幼虫。幼虫无眼、无足,每个体节上均 有1~2对鬃,幼虫活跃,靠体节鬃毛行动,爬行敏 捷,经2~3周发育,蜕皮两次,变为成熟幼虫。成 熟幼虫吐丝作茧,在茧内第三次蜕皮、化蛹。
蚤(flea)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体外寄生 虫,可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四章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一词并非是病毒分类学上的名称,而是指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首先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造成呼吸道及其他器官损害的病毒的总称。
临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群毒引起的;主要的呼吸道病毒见表:表24-1 常见呼吸道病毒科病毒种、型流感病毒(甲、乙、丙)流行感所致主要疾病流行性感冒冒正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1 ,2,3,4,5 型)普通感冒,小儿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细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副粘病毒科腮腺淡病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病毒小儿风疹、先天畸形披膜病毒科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部分普通感冒,支气管炎型别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小RNA病毒科冠状病毒流行性腹泻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1 ,2,3,4 型)支气管炎、肺炎、结膜炎、扁桃腺腺病毒科腺病毒(3,4,7,14,21 型)炎疱疹病毒科人疱疹病毒口唇疱疹、宫颈炎巨细胞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第一节正粘病毒粘病毒(Orthomyxovirus )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的病毒,正、副粘病毒的分别以其核酸是否分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节段者为副粘病毒;其实正粘病毒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一个种。
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流感是一种上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率高。
已引起数次世界性大流行,仅1918 〜1919年的世界大流行,死亡人数就达2000 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
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态,有的呈丝状、有的呈杆状,但一般为球形,病毒的直径为80〜120nm,内有一直径约为70nm的电子致密核心,其实就是病毒的核衣壳。
丝状体长短不一,长度有时可达4000nm,直径与球形病毒相同。
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包括内部的核心(即核衣壳)和外面的包膜(即病毒囊膜)两部分。
1.核心(核衣壳)流感病毒核心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电子致密的核心,由核蛋白卷曲旋包绕螺旋形RNA组成,其核酸为单股负链RNA分子量为5.9- 6.3 X 106道尔顿,分节段。
甲、乙型流感病毒为8 个节段,丙型为7个节段,每一个节段就是一个基因,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其基因组分节段的特点使本病毒具有高频率基因重配,容易发生变异。
流感病毒RNA外包绕的蛋白质中,三种分子量较大的蛋白P1、P2、P3均为RNA多聚酶,与RNA的转录有关,其他均为核蛋白。
核蛋白的抗原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
根据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把感染人的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2.病毒囊膜流感病毒囊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蛋白、类脂和糖蛋白三层。
内膜蛋白(M蛋白)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层膜六结构,介于核蛋白与脂质双层膜之间,与组成脂质双层膜的类脂紧密结合, 在维持病毒形状与完整性上起重要作用。
类脂层是脂质双层结构, 它来自宿主细胞膜或核膜, 其中镶嵌的两种糖蛋白向外突出脂质双层形成刺突, 构成了流感 病毒囊膜的第三层一糖蛋白层。
糖蛋白层由两种糖蛋白刺突组成,一种是神经氨酸酶 ( Neuraminidase NA ),一种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 ) 。
神经氨酸酶是由 4 条相同的糖基化多肽所组成的蘑菇状四聚体, 具有酶活性, 可水解宿 主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 乙酰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抗神经氨酸酶抗体能抑制病毒从细胞释放,但没有中和作用) ;神经氨酸酶的抗原结构较易发生变异,它是流感 病毒亚型的划分依据之一。
血凝素:是由3条糖基化多肽分子以非共价形式聚合而成的三聚体, 其C 末端有一疏水区插入病毒囊膜的双层脂质膜中,是HA 与病毒囊膜的结合部位。
N 末端有一疏水区,具有膜融合活性,对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是必须的。
HA 能与多种动物(如鸡、豚鼠)和人的红细 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 引起红细胞凝集,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血凝。
若在病毒与细胞混 合前先加抗血凝素抗体, 使该抗体首先与病毒血凝素结合, 当再加入红细胞时, 由于病毒血 凝集上结合的抗体的阻断作用, 血凝素就不能再与红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红细胞就不出现凝 集,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血凝抑制。
血凝和血凝抑制,是病毒学研究常用的检测指标。
血凝集是流感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 其抗原性最易发生变异。
它是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 另一依据。
(二)分型、变异与流行按核蛋白的可溶性补体结合抗原的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A )、乙(B )和丙(C )型;各型流感病毒又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抗原性的不同再分为若干亚型。
上过去流感流行的资料分析,认为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甲型的表面抗原HA HA 最易变异,二者可同时变异,也可分别发生。
自1934年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以来,已发生多次世界性的大流行(见表 24-2 )以及大流行间期的小流行。
其流行规模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大小;幅度小,属于量变称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致使HA 或HA 抗原决定簇发生某些改变,并在免疫人群中被选择出来, 可引起中小流行。
若变异幅度大,即新毒株的HA 和/或NA 完全与前次流行株失去联系,形成新的亚型,系质变称抗原转 (Antigenic shift ) ,是由核酸序列不断的突变积累或外来基 因片断重组所致。
这种抗原性的转变使人群原有的特异性免疫力失效, 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
表 24-2 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的表现抗原变化流行年代病毒亚型病毒株名H 抗原原N抗1934 〜1946A/PR/8/341946 〜 甲型(原甲型) A/FM/1/47 H0 N 1 1957 甲 1 型(亚甲型) A/Singapore/1/ H1 N 1 1957 〜甲 2 型(亚洲甲型) 57H2 N 2 1968甲 3 型(香港甲型) A/Hong H3 N 2 1968 年 以甲 1 型(亚甲型)Kong/1/68H1N 1后A/USSR/90/771977(三) 培养特性 流感病毒在鸡胚中生长良好,一般初次分离应先接种羊膜腔中传代适应后方接种尿囊腔。
病毒在鸡胚中并不引起明显病变。
用血凝试验可判断羊水或与尿囊液中有无病毒生长。
人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但只有雪貂的表现类似人类流感。
另外, 甲、乙型流感在原代 人胚肾、猴肾等组织细胞中也能生长。
从世界),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四)抵抗力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 C 30 分钟即被灭活,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乙醚、甲醛等敏感;酸性条件下更易灭活,但在-70C或冷冻干燥后活性可长期保存。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流感病毒经过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通过其HA吸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HA 受体上,然后浸入这些细胞进行增殖。
经1〜2天的潜伏期,感染者即可出现流感症状。
病毒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造成这些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出现喷嚏、鼻塞、咳嗽等症状。
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很少入血,但可释放内毒素样物质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白细胞数下降等。
流感病毒感染一般数日内自愈,但幼儿或年老体弱病人易继发细菌感染,如合并肺炎等,病死率高。
病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可维持1〜2 年,主要为分泌型lgA 和血清中和抗体lgM 、lgG 共同的作用;这些抗体有两类:一是抗病毒血凝素抗体,能阻止病毒侵入易感细胞,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另一类是抗神经氨酸酶抗体,能少细胞排毒和病毒扩散。
此外CTL 可杀伤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在促进受染机体的康复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三、病毒学诊断(一)病毒分离与鉴定采取发病初期(发病3 天)病人鼻咽洗液或含漱液,加青、链霉素杀菌后,接种于鸡胚羊膜腔内及尿囊腔中,35C孵育2〜4日,取羊水、尿囊液做血凝试验,检查有无病毒增殖。
若试验为阴性,需在鸡胚中盲目传代三次后再试验。
若血凝试验为阳性,可用已知流感病毒各型特异性抗体与新分离病毒进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型别。
(二)血清学试验取病人急性期(发病3 日内)和恢复期(发病2〜4 周)双份血清,同样与已知各亚型流感病毒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其他试验。
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是急性期的4 倍或4 倍以上,具有协助诊断意义。
免疫荧光技术直接检测鼻分泌物中病毒抗原,能够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
四、防治原则流感病毒传染性强,播散迅速,在易感人群中易形成大流行,故做好预防是必要的。
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公共场所如剧院、宿舍应常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常用乳酸,100m3空间用2〜4ml孚L酸溶于10倍水中加热薰蒸,无乳酸时用食醋亦可。
流感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但因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及时掌握变异动态及选育毒株使制成的疫苗抗原性与流行株相同或近似极为重要。
治疗尚无特效方法,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在预防和治疗上有一定效果,但此药能引起中枢神经症状和耐药毒株出现未被广泛使用。
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及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中药:金银花、板兰根、大青叶等在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方面有一定效果。
第二节副粘病毒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 )是一群核酸不分节的粘病毒,主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这些病毒的共性及其与正粘病毒的区别见表24-3。
表24-3 正粘病毒与副粘病毒的区别生物学性状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形态和大小(nm)多形性80〜120 多形性150〜300核酸类型单股负链RNA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不分节段核衣壳形成部位细胞核内细胞浆内血凝素有有神经氨酸酶有多数没有溶血作用无有融细胞作用无有包涵体形成无浆内鸡胚中生成良好多数不佳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syncytical virus ) 于1956 年首次在伴有感冒症状的猩猩体内分离到,并命名为“猩猩感冒因子( CCA ”。
次年Cha no ck等人从两个患呼吸道疾病婴儿的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到与CCA抗原一致的病毒;根据该病毒在组织培养中的细胞融合病变特征命名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cytial Virus,RSV) 。
有人统计,每年45〜50%主院治疗的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及25%勺婴幼儿肺炎是由RSV直接感染所致,它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一、生物学性状呼吸道合胞病毒有圆形和丝状两种状态,病毒颗粒直径为150nm ,核酸为单股负链RNA,不分节段,有囊膜,囊膜表面有两种糖蛋白刺突:一种为G蛋白(90K),它能使RSV吸附于宿主细胞上导致感染开始;另一种为F蛋白,该蛋白被宿主蛋白酶切割成F1 (48K)和F2 (26K)两个片段后才具有活性,能引起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有利于病毒穿入细胞,它可能在RSV感染的免疫病理中起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