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呼吸道病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四章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一词并非是病毒分类学上的名称,而是指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首先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造成呼吸道及其他器官损害的病毒的总称。临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群毒引起的;主要的呼吸道病毒见表:
表24-1 常见呼吸道病毒
科
病毒种、型流感病毒(甲、乙、丙)流行感
所致主要疾病流行性感冒
冒
正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1 ,2,3,4,5 型)普通感冒,小儿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细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副粘病毒科腮腺淡病毒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病毒小儿风疹、先天畸形披膜病毒科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部分普通感冒,支气管炎
型别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小RNA病毒科冠状病毒流行性腹泻
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1 ,2,3,4 型)支气管炎、肺炎、结膜炎、扁桃腺腺病毒科腺病毒(3,4,7,14,21 型)炎
疱疹病毒科人疱疹病毒口唇疱疹、宫颈炎
巨细胞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第一节正粘病毒
粘病毒(Orthomyxovirus )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的病毒,正、副粘病毒的分别以其核酸是否分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节段者为副粘病毒;其实正粘病毒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一个种。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流感是一种上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率高。已引起数次世界性大流行,仅1918 〜1919年
的世界大流行,死亡人数就达2000 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态,有的呈丝状、有的呈杆状,但一般为球形,病毒的直径为80〜
120nm,内有一直径约为70nm的电子致密核心,其实就是病毒的核衣壳。丝状体长短不一,长度有时可达4000nm,直径与球形病毒相同。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包括内部的核心(即核衣壳)和外面的包膜(即病毒囊膜)两部分。
1.核心(核衣壳)流感病毒核心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电子致密的核心,由核蛋白卷曲旋包绕螺旋形RNA组成,其核酸为单股负链RNA分子量为5.9- 6.3 X 106道尔顿,分节段。甲、乙型流感病毒为8 个节段,丙型为7个节段,每一个节段就是一个基因,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其基因组分节段的特点使本病毒具有高频率基因重配,容易发生变异。流感病毒
RNA外包绕的蛋白质中,三种分子量较大的蛋白P1、P2、P3均为RNA多聚酶,与RNA的转
录有关,其他均为核蛋白。核蛋白的抗原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根据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把感染人的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2.病毒囊膜流感病毒囊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蛋白、类脂和糖蛋白三层。内膜蛋白
(M蛋白)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层膜六结构,介于核蛋白与脂质双层膜之间,与组成脂
质双层膜的类脂紧密结合, 在维持病毒形状与完整性上起重要作用。 类脂层是脂质双层结构, 它来自宿主细胞膜或核膜, 其中镶嵌的两种糖蛋白向外突出脂质双层形成刺突, 构成了流感 病毒囊膜的第三层一糖蛋白层。糖蛋白层由两种糖蛋白刺突组成,一种是神经氨酸酶 ( Neuraminidase NA ),一种是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 ) 。
神经氨酸酶是由 4 条相同的糖基化多肽所组成的蘑菇状四聚体, 具有酶活性, 可水解宿 主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
N- 乙酰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抗神经氨酸酶抗体能
抑制病毒从细胞释放,但没有中和作用) ;神经氨酸酶的抗原结构较易发生变异,它是流感 病毒亚型的划分依据之一。
血凝素:是由3条糖基化多肽分子以非共价形式聚合而成的三聚体, 其C 末端有一疏水
区插入病毒囊膜的双层脂质膜中,是
HA 与病毒囊膜的结合部位。 N 末端有一疏水区,具有
膜融合活性,对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是必须的。 HA 能与多种动物(如鸡、豚鼠)和人的红细 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相结合, 引起红细胞凝集,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血凝。 若在病毒与细胞混 合前先加抗血凝素抗体, 使该抗体首先与病毒血凝素结合, 当再加入红细胞时, 由于病毒血 凝集上结合的抗体的阻断作用, 血凝素就不能再与红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红细胞就不出现凝 集,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血凝抑制。血凝和血凝抑制,是病毒学研究常用的检测指标。
血凝集是流感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 其抗原性最易发生变异。 它是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 另一依据。 (二)分型、变异与流行
按核蛋白的可溶性补体结合抗原的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
A )、乙(
B )和丙(
C )
型;各型流感病毒又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抗原性的不同再分为若干亚型。 上过去流感流行的资料分析,认为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甲型的表面抗原
HA HA 最易变异,二者可同时变异,也可分别发生。自
1934年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以来,
已发生多次世界性的大流行(见表 24-2 )以及大流行间期的小流行。其流行规模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病毒表
面抗原变异幅度大小;幅度小,属于量变称抗原漂移(
Antigen drift
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致使HA 或HA 抗原决定簇发生某些改变,并在免疫人群中被选择出来, 可引起中小流行。若变异幅度大,即新毒株的
HA 和/或NA 完全与前次流行株失去联系,形
成新的亚型,系质变称抗原转 (Antigenic shift ) ,是由核酸序列不断的突变积累或外来基 因片断重组所致。 这种抗原性的转变使人群原有的特异性免疫力失效, 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
表 24-2 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的表现抗原变化
流行年代
病毒亚型
病毒株名
H 抗
原原
N
抗
1934 〜
1946
A/PR/8/34
1946 〜 甲型(原甲型) A/FM/1/47 H0 N 1 1957 甲 1 型(亚甲型) A/Singapore/1/ H1 N 1 1957 〜
甲 2 型(亚洲甲型) 57
H2 N 2 1968
甲 3 型(香港甲型) A/Hong H3 N 2 1968 年 以
甲 1 型(亚甲型)
Kong/1/68
H1
N 1
后
A/USSR/90/77
1977
(三) 培养特性 流感病毒在鸡胚中生长良好,一般初次分离应先接种羊膜腔中传代适应后方接种尿囊
腔。病毒在鸡胚中并不引起明显病变。用血凝试验可判断羊水或与尿囊液中有无病毒生长。 人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但只有雪貂的表现类似人类流感。另外, 甲、乙型流感在原代 人胚肾、猴肾等组织细胞中也能生长。
从世界
),
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