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三 物 理 导 学 案
初三物理导学案【三篇】
初三物理导学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小编小编整理了初三物理导学案模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测小灯泡的电功率》2.5 V)实验电路图:实验要求:(1)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分别为额定电压、低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约 1.2U额)。
(2)记录电压值,电流值,同时观察比较灯的亮度有何区别。
实验步骤:(1)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在阻值处。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依次为2.5 V、2 V和3 V,依次记下电压表示数U和对应的电流表示数I,分别将U、I记录在表格中;(3)观察并比较三次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将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电压U/V电流I/A发光情况电功率P/W实验结论:小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小宇同学思考能不能只用一只电表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他设计了下列四个电路图。
图中的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U0,且U >U0,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在不改变电路连接的情况下,能测出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S2闭合S3断开时,电流表把灯泡短路,灯泡不发光;S2断开S3闭合时,电流表把电阻短路;两个都闭合或断开时,电流表均无示数.测不出灯泡的额定电流,该电路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不符合题意;B、S2闭合S3断开,电压表测电灯两端的电压,其上端为正极、下端为负极;S3闭合S2断开,电压表测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其上端为负极,下端为正极;电压表的两次接线方法相反,在不改变电路连接方式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测量,B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不符合题意;C、开关处于1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和电阻串联后的两端电压U;开关处于2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的两端电压U0,则小灯泡的电流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表达式是,该电路能测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符合题意;D、开关处于1的位置,电流表把灯泡和电阻短路,电流表测量滑动电阻的电流;开关处于2的位置,电流表把小灯泡短路,测量的是通过电阻的电流.测不出灯泡的额定电流,该电路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针对训练1】图中是小明和小兰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连接的电路,所用小灯泡标有“2.5V”字样。
初三物理“学思一体”导学案 比热容
广洋湖中心初中初三物理“学思一体”导学案第周第课时授课时间编写人毛斌审核人潘永飞课题:三、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热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2、掌握利用公式Q=cm△t进行计算的方法。
3、理解并掌握比热的物理意义并利用比热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比热容的定义及物理意义教学难点:比热容的单位及物理意义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同一时刻当我们赤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觉得沙子的温度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这是为什么?二)讲授新课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利用课本P42页图12-20进行实验探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A)实验时应使用同一酒精灯进行加热。
B)为保证温度均匀升高,在加热时需用搅棒不断搅拌。
分析与结论:1、比热容的定义及意义:A、定义: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B、同种物质的比热相同,而不同种物质的比热一般,故比热也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符号为,读法:。
意义:1千克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焦耳3、指导学生读课本P43一些物质的比热表,找出水、冰及砂石的比热并解释课题引入时的问题。
4、讨论、阐述比热是物质的物理属性5、热量计算:物体吸收的热量可用公式Q吸=Cm Δt =cm(t-t0)计算:物体放出热量可用公式Q放=Cm Δt=cm(t0-t)计算。
6、例题讨论:例题1:把质量为2kg的铝块温度从30℃升高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耳?例题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g温度降低780℃,放出多少热量?例题3:结合课本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广洋湖中心初中初三物理“学思一体”教学案第周第课时授课时间编写人毛斌审核人潘永飞学而时习:A类:1、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中,采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两种液体是否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的方法是比较_______________。
学导案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应用的研究
2 . 基础性原 则。
学生进行 正确 的思维 , 设疑要科 学 、 严密、 有趣 , 要结 合学生 的 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 . 从 而针对学生在课前预习知识 回 顾 中反馈的问题 , 以及课 上出现的问题 , 进行有效 的指导 , 在授
式需要 的 , 切实可行的复习课教学模 式。
初 中 物 理 复 习课 学 导 案 的 设 计 原 则 初 中物理复 习课学导案 的设计 原则包括 :主体性原则 、 基
一
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 内讨 论解决 , 对小组 内解决不 了的, 再组 织 学生开展小组 间的交流 . 全班学生都解决不 了的问题教 师教 师 提供必要的帮助 。 通过这些活动 . 一方 面可督促学生课前复习 , 另一方面又能使教师掌握学生复 习中普遍存 在的问题 . 及时在 课堂上作 出教学调整 . 从 而提高课 堂效率 3 . 课 堂考 点讨论一 难点释疑 。 在学生复习 、 讨论交 流的基础上 , 根 据教 学重 点 、 难点及学
◆教学 研 究 O S A N WE N B A I J I A
学导案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应用的研究
支 文 娟
河 北 省 武安 市 第 二 中学
摘 要: 学导案是 以学案为载体 , 以导学为方 法的一种教 学模式 。这种教 学模 式充分体现 了以学生为主体 、 以教 师为主 导的教 学理念 , 本探 究活动结合 学校 的实际情况 , 将 学导案应用 于初 中物理复 习课教 学 中, 探 究形成适应新的形式 需要 的, 切 实可行的 学 导案复 习课教 学模式 , 从 而提 高课 堂效率 , 增进学生的 自主学 习能力。 关键词 : 学导案 . 辛 刀 中物理 ; 物理复 习课教 学 目前我国进行 的新课程 改革。 旨在全面提高 学生 的科学 素 养。 然而 , 由于面I 临中考升学 的压力 , 在初 中物理课 堂复 习课教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导学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15.1《两种电荷》导学案【学习目标】.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两种电荷的推导【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5.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二、课内探究探究点一:电荷、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接触起电。
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2、认真观察15.1-1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__,异种电荷___。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用Q表示。
单位是,简称,符号。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⑴、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即带电物体都有_________的性质。
初中物理导学案全套
初中物理导学案全套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导学案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研究目标1.了解物质的构成,掌握分子的尺度。
2.认识扩散现象,理解其背后的道理。
3.了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4.掌握分子间的作用力。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自学指导: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分子直径约为1×10^-10m,需要高倍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①扩散现象是指不同物质在接触时自发地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③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被称为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即时训练】1.“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分子扩散现象的例子,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2.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到热水杯中的水先变红,这表明分子热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得越快。
知识点三:①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
②分子间距决定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决定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注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即时训练】3.实验情境1和2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实验情境3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三、巩固诊断1.分子扩散现象的例子是A.丹桂飘香B.落叶纷飞C.雪花飘临D.灰尘漫天。
2.春天“荷兰花海”花香满园的现象表明分子不断运动。
3.XXX同学将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发现体积小于200ml,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固体和液体难以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四、自查记录今日之事,日积月累成大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导学案第2节内能一、研究目标1.理解内能的概念,分析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2.认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区分。
3.了解热量的概念和单位。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自学指导:知识点一:内能是指物质分子内部的能量,包括分子的热运动、势能和化学能等。
检测及课堂展示分子具有分子能是因为热运动,同时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因此具有分子势能。
初中物理导学案培训教案
初中物理导学案培训教案1. 理解导学案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和编写方法。
2. 学会如何运用导学案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深入探讨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
二、培训内容1. 导学案的概念和作用导学案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
它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导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4)提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
(5)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和编写方法一个完整的导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2)学习内容:根据学习目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3)学习方法:介绍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4)学习过程: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
(5)学习评价:设置合理的学习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编写导学案的方法如下:(1)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特点,为编写导学案提供依据。
(2)确定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设计学习活动:结合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习活动。
(4)编写导学案: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整合到导学案中。
3. 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导入新课: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2)课堂探究:利用导学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巩固拓展:通过导学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拓展,巩固所学知识。
初三物理“学思一体”导学案 电阻
广洋湖中心初中初三物理“学思一体”教学案第周第课时授课时间编写人潘永飞审核人潘永飞课题:电阻教学目标:1、知道电阻及单位。
2、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初步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3、通过演示、观察、归纳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及其决定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得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学思一体:一、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通常导体是用铜或铝制成,为什么不用铁呢?2、活动:尝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实验装置:见课本P83图14—1。
实验操作:先将锰铜导体连入电路,然后用同样长、同样粗的镍铬合金线代替,接通电流后,让学生观察两次电流表的示数。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产生的原因。
讲述:导线用铜或铝铝制成是因为这些金属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小。
二、新课教学:1、电阻的概念:(1)电阻是表示;用字母“”表示。
(2)单位:(),其它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关系: 1千欧= 欧1兆欧= 千欧指导学生学生阅读课文,熟悉常见电阻的大小。
(3)介绍电阻器及符号。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1)演示实验:P83图14—2,将A、B导体接入电路,并将实验数据记入表中。
结论1: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有关(成比)。
(2)演示实验:P83图14—2,将A、B导体接入电路,并将实验数据记入表中。
结论2: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有关(成比)。
归纳: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和。
(3)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归纳: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而。
设问:是否所有的导体的电阻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归纳:在大多数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但也有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提问:“铁的电阻比铜的电阻大”,这句话对吗?三、课堂小结:1、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2、导体的电阻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四、课堂测试(另发)1、有两段导线1和2,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导线1的电流较大,通过导线的电流较小,哪段导线的电阻大?2、电阻是表示的物理量,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初中物理 教案导学案
初中物理教案导学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学生需要了解折射定律的内容,掌握折射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光的反射和直线传播的知识。
但是,光的折射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折射定律的内容;(2)掌握折射率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光的折射原理;(3)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折射定律的内容;(2)折射率的计算方法。
2. 难点:(1)折射定律的应用;(2)折射率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眼镜、水杯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与实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折射定律;(2)学生通过实验总结折射定律的内容;(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
3. 讲解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练习与拓展(1)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初三物理“学思一体”导学案 内能 热量
广洋湖中心初中初三物理“学思一体”导学案第五周第1 课时授课时间:编写人毛斌审核人潘永飞课题:二、内能热传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内能、热运动、热传递、热量的概念,理解内能与物体的温度的关系及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和类比等抽象思维建立内能、热传递、热量等概念,并能解释相关物理现象。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内能概念及能量转换的探究学习感受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并逐步建立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建立内能、热运动、热传递的概念。
教学难点:内能概念的建立,理解内能与物体的温度的关系及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教学过程:一、复习:一、新授引入1、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吗?具有什么能量?能量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2、过渡:分子是运动的,分子具有能量吗?二、新课教学1、创设问题情境:运动着的汽车具有动能,这个能量从何而来?2、讨论归纳:汽车的动能来之于汽油等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能量,该能量是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即内能。
3、指导学生阅读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4、分析并讨论图12—16并归纳:(1)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在无规则的运动中,分子具有;(2)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分子间还有;(3)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和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5、讨论:根据图12—7讨论:车胎内的气体、铁水、冰山具有内能吗?为什么?【归纳】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6、探究实验;在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哪一个玻璃杯中的红墨水扩散得快?【实验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实验分析】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越剧烈,分子的动能就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7、探究实验:将一铜勺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并分析;8、指导学生阅读信息快递:热传递---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
热传递时,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直至温度相同。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导学案有效利用的措施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导学案有效利用的措施初中物理教学导学案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学习辅助材料,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有效利用导学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初中物理教学导学案有效利用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导学案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介绍导学案的内容和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前有所准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导学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内容。
在导学案的编写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物理知识。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设计有趣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到快乐和满足。
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解决。
可以利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注重导学案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导学案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注重导学案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了解课程内容,做好思想准备。
在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进行作业布置和复习指导,让学生巩固和提升所学知识。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导学案的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在逐步渗透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导学案的使用。
(完整)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
(完整)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学海XXX奋勇拼搏第一章:声现象一、【自主研究】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______停此,发声停此。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不能传声,____、_____、______均能传声。
在15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中次之,在_____中传播最慢。
声音是一种______,它具有______。
声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
其中声音的_____叫音调,音调与_____有关,_______,音调高,____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_______,响度小,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__也不同。
2、乐音平日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的,噪声平日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的,但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和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2)在______中减弱噪声,如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3、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叫做________,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性,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监测与________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________并可用来预报________、和监测____________。
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
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
初中物理导学案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应用光的折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等,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折射。
3. 知识讲解: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包括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内容。
4.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可以使用玻璃棒、水杯等简单的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5. 应用练习:出示一些与光的折射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眼镜的度数与折射率的关系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光的折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光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光的折射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4.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教科版 3.1 电现象 学案 导学案
3.1 电现象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1.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 了解电荷之间作用的规律;3. 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了解电池的作用。
课前学习1.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_________,使_________分开。
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
2.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_________;物理学规定,_________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电池有正负两个极,电流从_________流出,从_________流回电池。
3. 电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转化为各种形式的能量,也可以从各种形式的能转化而来。
新课学习一、静电现象1.摩擦起电:用______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2.带电体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
(2)负电荷: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
4.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是由______与______组成的,原子核带______电,电子带______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目______,原子呈______性。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
两种不同物质互相摩擦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弱的______电子,带______电。
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强的______电子,带______电。
5.摩擦起电的本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______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______.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
2.验电器:(1)主要结构:①______,①______,①______。
导学案第二章 声现象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3.通过双边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习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难点:实验探究过程和现象分析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先通读教材,勾画出本节内容的基本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再完成预习指导设置的内容,依据发现的问题,然后再读教材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完成时间15分钟。
(一)预习指导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以的形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体、体和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但不能传声。
3.声速声速是表示声音的快慢,声速的大小与、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m/s。
4.回声声音在过程中,遇到时,就会被反射,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就是回声。
如果发出的声音回到耳边的时间大于s,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如果不超过s,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使原声更。
■5.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听力正常的人,听声过程:空气的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经——大脑(空气传导)听力障碍的人,听声过程:通过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传导)(二)预习检测1.如图所示,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入人耳的。
2.人潜入水中,仍能听到岸上人的说话声;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盖板顶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通过硬棒“听”钢琴的弹奏声。
根据以上两例,请说出传声的物质除了气体外,还有和。
3.温度相同时,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空气B.水C.酒精D.钢管4.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唱响亮。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旷野里空气稀薄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二、合作探究(一)学始于疑: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声音的产生(重点)动手完成P27“想想做做”实验,观察、体验、总结出:(1)物体发声的的共同特征是:发声的物体都在:由此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初高中物理力学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复习——力学》导案学校:英华附中编制人:高中物理组审核:终审:【学习目标】1、复习初中物理力学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生活中3、激情投入,感悟如何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重点难点】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2.二力平衡的条件3.摩擦力【使用说明和方法指导】1.认真复习教材,能够辨别平衡力与非平衡力,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学会定量分析的探究方法。
2.疑难问题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1、力的作用效果是:1. 2.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牛,符号是。
3、力的三要素、、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1)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2)生活中那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或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1)运动员在起跳前助跑有什么好处?说明理由(2)一满载竹子的货车卸载装置出现故障,如果你是司机,你能利用惯性的有关知识将这一车的竹子卸载吗?拿出你的设计方案5、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6、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2)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在零点。
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7、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的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1)物体所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大约9.8N/kg 关系式G=mg(2)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而言,重力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
8、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江苏省扬州市树人学校2020年九年级物理复习导学案--压强(PDF有答案)
初三物理一轮复习——第10章压强【知识梳理】考点一:压力;压强的定义、公式等1.定义:这种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的方向总是,压力的作用点总是在.2.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是,压强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考点二:液体内部压强1.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又由于液体具有性.2.液体的压强有不同于固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随的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方向的压强;(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有关.3.液体压强的大小由和来决定,跟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等因素都(有关/无关).4.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叫做.将它的金属探头放入液体的某一深度处,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的来显示压强的大小.考点三:气体压强1.实验是历史上证实大气压的最著名实验,同时说明大气压.2.一般地,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此外还与天气和气候有关。
3.当液面上方的气压增大时沸点,当液面上方的气压减小时沸点【典型例题】1.一块长为L,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板A放在水平桌面上,板A右端与桌边相齐(如下图所示)。
在板的右端施一水平力F使板A右端缓慢地离开桌边L/3,在板A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对桌面的压强不断变小B.对桌面的压力不变C.A对桌面的压强不变D.A对桌面的压力不断变小2.湖北神农架科学考察队在丛林深处松软平整的泥地上发现“野人”行走时留下的新鲜脚印,队员小明用方格纸描下了“野人”的脚印,如图所示,并测出脚印深2cm。
已知方格纸每小格的边长是3cm,则“野人”每只脚的面积为cm2(不满一格的以半格计)。
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照此推算“野人”身高大约为m。
为了估测“野人”的质量,小明从背包中拿出一个边长为5cm的正方体铝块,放在“野人”脚印旁的平地上,并在铝块上面加岩石块,当铝块陷入泥中的深度也为2cm时,用测力计测出铝块和岩石块的总重为65N,据此小明算出“野人”的质量为㎏。
初三物理“学思一体”导学案 欧姆定律(1)
广洋湖中心初中初三物理“学思一体”教学案第周第课时授课时间编写人潘永飞审核人潘永飞课题:欧姆定律(1)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利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探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的电阻的关系,初步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经受一次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体会科学家解决这一问题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教学难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小灯泡上标的“3.8V 0.3A”含义是什么?2、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多大时,才能得到小灯泡需要的电流值?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究竟是什么关系?电压和电阻是怎样影响电流大小的?下面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活动准备:探究通电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让学生猜想与假设:你认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电压有什么关系?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2)学生讨论:探究电压、电阻的变化对电流的影响,应该用什么方法?如何控制变量?(3)教师介绍研究电压、电阻的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电路,归纳: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和。
并让学生思考:a.当电阻R不变时,怎样研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b.当保持电压不变时,怎样利用几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研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c.如何测量电流和电压值?2、学生活动:(1)表格设计(2)学生活动3、讨论与交流:(1)分析表1中的实验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2)分析表2中的实验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3)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因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4)误差分析。
(5)在坐标纸上作出U-I图线。
你有什么发现?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 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之间的转化;2.掌握物质在温度和压力变化下的物态变化规律;3.理解物质的分子运动规律。
二、导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2.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3.压力对物态变化的影响;4.物质的分子运动规律。
三、导学步骤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物质存在三种不同的态,即固体、液体和气体。
这三态具有以下特点:•固体:形状和体积均固定,分子间距离近,分子只能做微小振动;•液体:固定体积但可变形,分子间距离较大、中等运动自由度;•气体:形状和体积均不固定,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运动自由度较高。
2. 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温度是物质分子运动的表征,温度的升高会导致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
•固体:通过加热固体,温度升高,分子的振动幅度增大,当温度达到熔点时,固体开始熔化为液体;•液体:通过加热液体,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液体开始汽化为气体;•气体:通过降低温度,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减缓,当温度低于气体的凝点时,气体开始凝结为液体。
3. 压力对物态变化的影响压力是物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表征,压力的增加会导致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
•固体:增加固体的压力会使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固体的形状和体积不会发生改变;•液体:增加液体的压力会使分子更紧密地排列,液体的体积基本不变;•气体:增加气体的压力会使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气体的体积减小。
4. 物质的分子运动规律物质的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具有以下规律:•速度分布规律:在同一温度下,分子的速度是不同的,存在速度分布;•相互作用力规律: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使得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平均动能定理:相同类型的分子,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分子自由度:固体分子自由度最小,液体次之,气体最大。
四、导学小结本文介绍了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温度和压力对物态变化的影响,以及物质的分子运动规律。
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 导学案(有答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第三章物态变化3.1温度【本节知识点】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常用温度计的结构和制作原理,知道温度计刻度的规定方法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基础达标测试】1、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2、下列估测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刚从冰箱里拿出的水果的温度约是5℃B.正常洗澡水的温度约60℃C.通常情况下正常人感觉较舒适的气温大约为25℃ D.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3、有两支用后都没有甩过的体温计,它的示数都是37.5℃,分别用来测量两位病人的体温.若两位病人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7℃和38℃,那么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分别为()A.37.5℃、38℃B.37℃、38℃C.37.5℃、37.5℃D.37℃、37.5℃4、两支内径不同、玻璃泡内水银等量的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将看到()A.两支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B.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D.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能力提高训练】5、伽利略在1603年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空气温度计,如图所示,一个细长颈的球形瓶倒插在装有红色液体的壶中,细管中液面清晰可见.伽利略设计的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如果不考虑外界大气压的变化,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管中液面将()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无法确定6、如图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7、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_________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______℃.8、图中是某同学用体温计测热水温度(70 ℃左右)的示意图.请你指出他在实验中的错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生物《温室效应增强和全球气候变暖》导学案
《温室效应增强和全球气候变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及其危害。
2、通过探究,明确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
3、认同每个公民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危害。
难点:概述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完成环保倡议书。
三、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观看环境污染的视频,说出你有什么感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温室效应增强就是其中一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温室效应增强和全球气候变暖。
(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111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的等气体,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投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散放出的热量,起着温室上玻璃一样的作用,这就是。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由于的大量开采和使用,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因此导致,引发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3、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后,冰川会加速,海平面会逐渐,一些地区的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和多种生物的。
(三)合作学习学习任务一:合作探究温室效应为什么会增强?学习任务二:小组讨论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学习任务三: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政府官员、企业老板、普通公民、中小学生,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你有什么建议和计划?选取一个角色,谈谈你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
1.温室效应是由下列哪种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 D. 氟利昂2. 以下行为,造成温室效应增强的是()A. 围湖造田B. 砍伐森林C. 污水排放D. 退耕还林3. 以下选项,不能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是()A.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B. 乘坐公汽或者骑自行车出行C. 节约用电D. 污水经过处理再排放4.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①天山博格达峰的雪线下降②东海海面呈现红、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 三 物 理 导 学 案编制:程伟宁 审校:祝定高《弹力、弹簧测力计》导学案 NO :18班级 姓名 小组 等级 学习目标:1、知道弹力及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重点难点:弹力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能力立意:通过对天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使用说明:1、用10分钟时间自学教材52—53页,未学懂的用红笔标记2、用35分钟独立完成本导学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部分,并准备课堂交流1231、拉弓射箭,弓由于受力而发生 ,松手后弓产生的 将箭射出。
2、跳板运动员练习跳水时,跳板发生了 ,便对 产生向 的 ,从而使运动员向上跳起。
3、某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时,由于粗心大意,未将指针调零,指针已指在0.5N 处,他就来测量,要得到正确的结果,应当把每次读数( )A 、加上0.5NB 、不加也不减C 、减小0.5ND 、不能用来测量4、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6N 的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 、0NB 、3NC 、6ND 、12N 5、(多选)a 、b 两个测力计放在水平桌面上并相互勾在一起,用水平拉力F 1和F 2分别拉a 、b 拉环,F 1=F 2=6N ,若两个弹簧测力计静止,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 对b 的拉力和b 对a 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B 、a 受平衡力,b 对a 的拉力是6N ,a 的示数为6NC 、b 受平衡力,a 对b 的拉力是6N ,b 的示数为12ND 、a 和b 受到的合力均为零,示数均为零6、如果将一根弹簧拉长5cm ,要用15N 的力,弹簧拉力器是由三根相同的弹簧并接组成,若将拉力器的三根弹簧同时拉长10cm ,所需的拉力是( ) A 、30N B 、90N C 、45N D 、50N7、如右图某同学在用已接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时,误将弹簧测,则该物体的重量( )4.0N B 、一定大于4.0N 4.0N D 、无法判断大小杆,杆发生 ,杆对运动员有向 作用力。
4N 的拉力,并静止,此时弹簧 )0N B 、2N C 、4N D 、8N ( )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初 三 物 理 导 学 案编制:程伟宁 审校:祝定高 《重 力》导 学 案 NO :19 班级 姓名 小组 等级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重心 2、通过探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体会用图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的方法 3、通过假设没有重力的猜想,唤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力方向、重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立意:充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使用说明:1、用15分钟时间自学教材54—58页的全部内容。
未学懂的部分用红笔标记。
2、用25分钟独立完成本导学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部分,并准备课堂上交流。
学法指导: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一、 自主学习 1、问题引入:在172、知识点一:重力的由来 (1) 是 。
(2)的作用,因而落向地球。
(3) ② ③3、知识点二:重力的大小 (1) 重力的大小叫重量(2) 轴上,描点连线,得到一条 线(填“直”或“曲”的质量成 比。
(3) g=9.8N/kg ,表示质量为 的物体,所受重力为4、知识点三:重力的方向 直向下的 5、知识点四:重心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点上,这一点叫 ,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二、 合作探究1、玩具“不倒翁”被板倒后会自动立起来,在图乙中画出“不倒翁”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0为不倒翁的重心)2、下列数据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A 、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kg ;B 、一个鸡蛋的重力约为0.5NC 、常用圆珠笔的长度约为1.8cmD 、某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约为25m/s 3、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 B 、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C 、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之外 D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4、水平仪放置于桌面上的情形,则该桌面( ) A 、右边高,左边低 B 、左边高,右边低 C 、左右相平,前高后低 D 、左右相平,前低后高 5、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是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对 也有力的作用,方向 。
6分之一,某物体在地球表面的质量为,它在月球表面的重力是 ,它在月球表面时的质量是 。
500N 的学生站在地面上,他受到 力和 力,施力物体分别和 。
A 处挂一重物时,绳对手指以及杆对掌心均有力的作用,对这两个力的方向完全的图是( )初三物理导学案编制:程伟宁审校:祝定高《摩擦力》导学案NO:20班级姓名小组等级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决定它的因素,从而认识到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2、了解摩擦的利弊,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3、经历探究决定摩擦大小的因素,巩固控制高量法,分析数据,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重点、难点;摩擦力的产生及决定因素能力立意:增大和减小摩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用说明:1、用10分钟时间自学教材60—61页,疑问之处用红笔标记2、用30分钟独立完成本导学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部分,并准备在课堂上交流学法指导:摩擦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价值取向一、自主学习12、知识点链接(1力,这个力就叫(2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4二、合作探究1ACD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A、泥鳅身上的黏液B、壁虎脚上的刷状肉垫C、斑马身上的条纹D蛇身上的粗糙鳞片3、体重500N的某同学双手握住竖直的竹杆匀速向上攀,他受到的摩擦力(),若匀速向下滑他受到的摩擦力是()。
A、等于500N,方向向下B、等于500N,方向向上C、大于500N,方向向上D、大于500N,方向向下E、小于500N,方向向上F、小于500N,方向向下4、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B、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C、摩擦力总是促使物体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5、用弹簧测力计拉着重8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以2.5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当绳子突然断开时,则( )A、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受到的摩擦力小于2NB、物体速度逐渐减小,受到的摩擦力等于2NC、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受到的摩擦力等于8ND、物体立即停止,受到的摩擦力为零6、假若物体间的摩擦力突然消失,下列哪些现象不可能的是()A、无法用筷子菜B、我们将无法写字,因为笔会从手中下滑C、我们将无法系紧鞋带D、静止在水平公路上的汽车很容易开动7、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A、拉杆旅行箱底装有轮子B、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C、向自行车的转轴处加润滑没D、在气垫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8、举重运动员和体操运动员在比赛前,总是要在手上抹些镁粉,而在单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他这样做的目的()A、前者是为了增大摩擦,后者是为了减小摩擦B、两者都是为了增大摩擦C、两者都是为了减小摩擦D、前者是为了减小摩擦,后者是为了增大摩擦9、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棉布、毛巾等甲乙(1)采用甲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的摩擦力时,实验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也很难保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
(2)采用图乙解决了上述问题,其原因是①②初三物理导学案编制:程伟宁审校:祝定高《弹力、重力、摩擦力》训练学案NO:21(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6分)1、(多选)下列属于增大摩擦的是()A、雪地里汽车轮上的防滑链与地面间的摩擦B、船在航行时,船体与水的摩擦C、自行车运动时,车轴与滚珠间的摩擦D、体操运动员做双杠项目时在手上擦些镁粉2、被打出去的门球会慢慢停下来的原因是()A、门球没有受到地面摩擦阻力的作用B、门球受到地面摩擦阻力的作用C、门球的惯性逐消失D、门球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大于它的惯性3、小明匀速爬杆,小刚匀速爬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爬杆时手握杆的压力大,所以小明受到的摩擦力也一定大B、因为绳子粗糙,所以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C、小明和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相等D、若小明的体重大,则他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4、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直接测量B、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计直接测量C、国际上通用的重力单位是千克D、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5、如果没有重力作用,下列哪个现象不会发生()A、河里的水不能流动B、玻璃杯摔在地上碎了C、杯中的水倒不进嘴D、重物压在身上,我们感觉不到重量6、假若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地面上滚动的球和行驶的车辆很难停下来B、手拧不开瓶盖C、人在地上行走如飞D、用一个不大的力就可将汽车推动7、物体从光滑的斜面滑下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受到的力有()A、重力和支持力B、重力支持力和下滑力C、重力、下滑力、摩擦力D、重力和下滑力8、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拉一个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过了一会儿它的示数为9N,这时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A、6NB、3NC、9ND、15N9、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时,错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物体的重力()A、一定等于8NB、一定小于8NC、一定大于8N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10、沿地面踢出去的球,还能在地面上继续运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球具有,球运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这是因为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作用。
11、物体在月球上所受重力等于地球上所受重力的六分之一,将24kg的物体放到月球上,其质量是,重力是,(g=10N/kg)12、g=9.8N/kg表示的意义是13、如右图用8N的力将一个木块压在墙壁上,木块正好匀速下滑,若木块的重力为5N,则木块所受墙壁的摩擦力大小为N,摩擦力的方向是。
若木块静止在墙壁上,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N,摩擦力的方向。
若增大压力下,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方向。
14、如图甲所示探究弹簧的长度与外力变化的关系,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1)由指针位置算出与所加外力对应的弹簧伸长量,填入上面表格中(2)整体观察表中的数据,当所挂钩码质量在之间变化时,弹簧伸长的长度均匀变化,且变化范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