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干姜肉桂
中药学温里药

1、附子、肉桂、干姜性味均辛热,能温中散 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 等。
2、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 而止呕;
附子、肉桂性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 冷痛甚者;又能治寒湿痹痛。
3、附子、肉桂能补火助阳,用治肾阳虚证及 脾胃阳虚证。
4、肉桂能引火归元、温经通脉,用治虚阳 上浮及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
使用注意:不宜与郁金同用
谢谢
温里药
定义
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 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功效
味辛、性温热,以其辛散温通、偏走脏腑 而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还能助阳、回 阳,用治里寒证。
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本经》 所谓“疗寒以热药” 之意。
归经不同功效不同:
(1)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治脾
传统工艺:将浸泡和漂洗后的附子在蒸笼 中九蒸九晒后去皮开片,出产的白附片晶 莹剔透,用手掰断后,断面如玻璃断面一 般。用口尝之,有淡淡麻味而无咸、苦、 涩味。
三、 黄附片
传统工艺:将浸泡和漂洗后的附子并同甘 草、栀子、红花、姜黄、牙皂等煮透心后, 去皮开片并点上四点红印而成,出产的黄 附片黄澄透亮。
注意点
温里药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凡实 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
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附子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
子根的加工品。
一、炮附片(炮天雄)
传统工艺:将附子或附片在特制的烤炉里 用热土煨烤而成。
二、 白附片
2、脘腹胀痛,呕吐吞酸。如吴茱萸汤、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
3、五更泄泻。如四神丸(补骨脂、肉豆 蔻、五味子)。
浅谈姜、桂、附的临床应用

1 对三 药 治 疗不 同病位 的 里寒 证 的理解 .
1 1治 疗 里寒 证 胃腹冷 痛及冷 泻
干 姜 、 子 、 桂 的 比 例 应 为 3 2 1 方 中 应 附 暖 胃 、 中 止泻 之 意 。 辅 用 肉 取 温
李 某 , ,4岁 , 女 3 医生 。 因工 作 忙 碌 , 进 食 油 常
腻 , 凉饮 , 觉 脘腹 不适 、 喜 渐 隐痛 , 食 减少 , 饮 口淡 无 味, 喜热 饮 . 大便 溏 泻 . 日二 至 三 次 , 已半 年 。 每 时 吃 生 菜或 粗粮 , 便次 数 增 加 6 大 ~7次 , 杂 未 消化 加 水谷。 服 西 药 抗 菌 素 多 种 , 药 如 参 苓 白 术 散 数 中 剂 , 效不 显 。诊 见病 人面 色胱 白 , 神 不振 , 淡 疗 精 舌 白, 薄白, 沉细 弱, 末发凉。证属脾 肾阳虚, 苔 脉 四 法 当 温 补 脾 肾 。 方 药 : 子 1 g 肉 桂 5 、 姜 附 0、 g 干 1g 白 术 3 g 淫 羊 藿 1 g 车 前 子 1 g 补 骨 脂 5、 0、 0、 0、
干 姜 、 桂 、 子是 中 药温 里药 中的三 员猛 将 。 肉 附
三药 配伍 , 须 为 用 . 阳散 寒 , 阳救 逆 , 补 脾 相 温 回 温 肾之效 强 劲 。此 三 药 同 为治疗 里寒 证 的要 药 , 因 但
其功 效 、 归经 的 不 同 , 对 不 同 病 位 的里 寒 证 辨 证 在 施 治 时 , 药 又 各有 偏 重 。 临 床 应 用 时 , 以病 位 三 应
变 化无 关 。伴 头 昏、 花 、 慌 、 眼 心 汗多 , 月经 量 多 . 色 淡 , 带 量 多 , 清 稀 。 寒 腰 冷 , 腹 发 凉 , 热 白 质 畏 小 喜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四逆汤

发热不退——阴盛格阳证 病人是个老干部,发烧40多天不退,请过很权威的西 医会诊,用过各类抗生素,但是体温始终不降,也服 过不少中药,病情仍不见改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 把我们学院属下的名老中医都请去大会诊,林老也是 被请的其中一位。名老荟萃,当然要各显身手,各抒 己见。正当大家在聚精会神辨证分析的时候,林老被 病人的一个特殊举动提醒了。当时正是大热天,喝些 水应该是很正常的,但是病人从开水瓶把水倒入杯后, 片刻未停就喝下去了,难道开水瓶装的是温水吗?林 老悄悄地触摸一下刚喝过水的杯子,杯子还烫手。大 热天喝这样烫的水,如果不是体内大寒这绝不可能。 仅此一点,一切都清楚了。于是林老力排众议,以少 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论治,处大剂四逆汤加味,药 用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肉桂,服汤1剂,体温大降, 几剂药后体温复常。(《思考中医》)
喉痹(慢性咽炎) 李某某,男,36岁。1971年5月,咽部有异物感,吞 咽不利,并伴有项强,胸满,肩酸,背痛等症。某某 医院诊为“慢性咽炎”,服用炎得平、六神丸、四环 素类,并外用冰硼散治疗,病势不减。后续服清咽利 膈、泄热解毒中药约半年,咽喉病患益重,并出现恶 寒身痛,胸憋气短,胃腹胀痛,完谷不化等症。自疑 “癌”变,思想包袱沉重。于1972年2月22日来蓉求 治。现咽痛,吞咽如有阻塞,胸满,纳呆,便溏,头 痛,咳痰,四肢清冷,舌质偏淡苔微黄滑,脉弱无力。 此病乃过服凉药,以致阳气虚微,因肾阳虚衰,阴气 上腾,痰湿上干清道,日久凝聚较深,致喉痹难愈。 以大剂四逆汤,壮阳驱阴,加上肉桂温营血,助气化, 益火消阴,散寒止痛。处方:制附片120(久煎),干 姜60,炙甘草30,上肉桂12(冲服)。3剂,咽痛痹 阻之症基本消失,精神大振。久病气血皆亏,应培补 脾肾,以理中丸加阴阳平补之品为丸,嘱其缓服。月 余后其友来告,患者已病愈上班。1979年8月3日追访, 至今良好。(《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肉桂的功效与作用

肉桂的功效与作用导读:生活小常识肉桂的功效与作用肉桂的功效1、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亦可用于肾不纳气的虚喘、气逆;2、温中祛寒用于脾胃虚寒的胃脘冷痛,以及腹痛腹泻,常与干姜、附子同用;3、温经止痛能温通血脉、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痛经、肢体疼痛。
本品辛甘大热,纯阳燥烈,善暖中下二焦而散寒止痛,色赤入血又能鼓舞气血生长,故为脾肾阳虚、寒凝诸痛、气血虚寒等症之要药。
肉桂的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桂皮醛以250-500mg/kg灌胃,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对抗苯丙胺产生的过度活动;桂皮醛还可对抗阿朴吗啡及去氧麻黄碱的运动兴奋,使体温下降,但对抗利血平引起的体温下降;用小鼠压尾法或腹腔注射醋酸扭体法表明桂皮醛有镇痛作用;认为桂皮醛的中枢作用与中枢单胺能神经原的活动有关。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肉桂水提物及挥发油对大鼠在冰水应激状态下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所致的血小板聚集及心肌损伤有一定对抗及保护作用;肉桂煎剂可使麻醉犬冠脉、脑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肉桂煎剂、桂皮醛及香豆素对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3、抗溃疡作用肉桂水提物腹腔注射,可防止大鼠应激性溃疡,灌胃或腹腔注射也可抑制5-羟色胺引起的大鼠胃溃疡,抗溃疡作用不仅由於抑制胃液分泌,而且促进胃粘膜的血流量。
4、抗变态反应肉桂水提物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对补体依赖性的反应如Ⅱ型的反向皮肤过敏反应、福斯曼皮肤血管炎及Ⅲ型的Arthus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其他,肉桂的乙醚及乙醇浸出液对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有抑菌作用。
肉桂的药理作用1、镇静作用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对抗甲基苯丙胺所产生的过多活动、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失调以及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等。
应用小鼠压尾刺激或腹腔注射醋酸观察扭体运动的方法证明它有镇痛作用。
2、降温作用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及用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发热均有降温作用。
阳虚便秘验案

一人大便干燥,二三年,每日晨起口水必有血,大便不规律,如羊屎状,脸上长有痤疮。
舌淡苔薄,小便略频,脚容易凉。
前医有以阴虚治,有以燥热治,皆不效;后来找到笔者,处以:附子15克,肉苁蓉15克,当归15克,大黄8克,干姜15克,肉桂12克,白芍15克,牛膝15克。
服药5剂诸症显减,嘱其以附子理中丸善后。
便秘者,虽有燥象,亦应从病根入手。
此患者乃是肾阳不足,逼阳上越,故晨起口水带血,长痤疮;下焦阳气不足、气化不利,故大便不通、小便频、脚凉。
故以温阳潜阳,加以通法为辅,5剂即收全功。
临床阳虚型便秘的情况不少,特点主要是以舌淡、脉沉、肢冷、怕冷为主,若见有热象、燥象相伴不必迟疑,阳气得复、阴火自消,其中以舌象来辨寒热最为关键,苔腻者去当归加化湿行气药。
此方屡用屡效,其中附子和肉桂是治阳虚型便秘的关键药,肉桂温阳化气,附子温中有通,相须为用,共奏其功。
临床有用济川煎不效者,乃是肉苁蓉效缓,需大量应用才行,用量应该在30~60克左右才行;另外阳虚严重者,恐肉苁蓉药力不足,需换成干姜、附子之辈,才可见效。
更有医者见便秘不分寒热而出麻仁丸者,治标不治根,又可能反伤阳气,应该慎重。
生白术胜大黄!治疗脾虚型便秘第一强!前言:白术用量大可以通便,但到底大到什么用量才有效?如何配伍使用呢?往后读,您就会得到一个满意答案。
生白术,硬币大一块泡水喝,治疗脾虚型便秘,两天以上不大便,但大便不干燥,舌苔淡薄,即属脾虚症状。
大黄通便能力虽立竿见影,但其靠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不治根本。
除非憋得难受,可先用大黄解燃眉。
白术通便秘便秘者,非如常人之每日应时而下也。
此症3~5日,6~7日难得一便,大便干结坚如羊屎者,窘困肛门,支挣不下,甚则非假手导之不能出;亦有便不干结,间有状如笔管之细者,虽有便意,然临厕便不出。
便秘一症,医书所载,治方不少。
然有效亦有不效者,轻则有效,重则无效;暂用有效,久则失效。
孟浪者,但求一时之快,猛剂以攻之,以致洞泄不止,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李可大师〗治病绝招《桂附理中丸》

〖李可大师〗治病绝招《桂附理中丸》【李可大师】治病绝招《桂附理中丸》桂附理中抗寒凉,脾肾阳虚此药强。
四肢寒冷阳气弱,补肾温中正气杨。
脾胃虚寒吐与泻,日久必有惊风忙。
寒积便秘与胸痹,咳唾涎沫肺也凉。
便血崩漏脾失统,多病一证此药降。
?大家好!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李可大师治病绝招:李可老中医是百年来难得的中医奇才,是中国中医界的国宝。
他胆识超群,把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临床疗效显著的中医大家,中医扶阳界一面旗帜。
?很多骨病患者的体质都偏虚寒,还有很多患者特别是疼痛患者长期吃药造成脾胃虚弱,四肢不温,桂附理中丸就是解决这些症状最好的药。
它补肾助阳,温中健脾,用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
桂附理中丸比附子理中丸多了一味肉桂,温补的效果更好。
是扶阳派大师李可老医生推崇的一个经典方。
此药治疗椎间盘突出效果比较理想,从中药药性来说这个药品就是一个改善微循环,提升脾肾阳气的。
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用药原则也是这样的,单方用效果就很好了,疼得厉害可配合一个非甾体消炎镇痛类药品就行。
?以上是名医治病的经验:我们怎么来理解呢?我认为第一这个人是脾肾阳虚型的病人;第二桂附理中丸来做为一个治本的药来用;第三桂附理中丸对这类人群也可以做为一个保健防病的药来用。
如果脾肾阳虚的人一天吃一丸桂附理中丸,脾肾阳虚重的一天可以吃二丸,坚持三个月,肯定相应的肾阳虚病,脾胃虚寒病,腰痛病等全会有很大改善的。
这样用药成本非常低,估计一个月有一百块钱够了,特别适合基础药房和诊所。
保健一定是辨证论保,这样才有意义。
下面我们开始解读桂附理中丸的说明书:桂附理中丸,为补益剂,补益剂是治虚病的药,中医的治则讲:虚则补之。
桂附理中丸是补脾肾阳虚的药品。
具有补肾助阳,温中健脾之功效。
主治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
我们看一下桂附理中丸的处方改进过程:由四君子汤(扶养元气四君子,参苓术草早生姜)减去了茯苓加上了干姜,形成了理中丸(理中减苓加干姜)。
祖传秘方治半身不遂奇人医案,高手在民间治偏瘫

祖传秘方治半身不遂奇人医案,高手在民间治偏瘫治骨以来 2021-12-31 06:50半身不遂医案:患者某,男,63岁,山西省大宁县甘棠村人。
2006年9月15日前来就诊,患者于半年前早晨突然右半身不能自主运动,肢体强痉,屈伸困难,畏寒怕凉,还没有入冬穿一身棉衣,兼有语言不利,口眼歪斜,便溏,下肢肿胀。
来就诊前曾用丹参注射液,灯盏花素,丹红注射液治疗两个月,不见好转。
来院就诊时,舌质暗淡和瘀斑,脉虚沉迟细涩,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沉迟主痛冷,细脉细直而软,如丝线应指,细为血少气衰,涩脉与滑脉相反,来往艰难涩滞,有如轻刀刮竹的脉象,主气滞。
证属:阴盛阳衰,气血不足,血瘀经络。
治则:温热除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方药:真武汤加减(附子150g,干姜30g,肉桂30g,黄芪60g,当归20g,赤芍30g,川芎30g,桂枝15g,丹皮15g,木通3g,通草3g,香附15g,甘草80g)。
服法:1日1剂,1剂煎2次分服,早晚温服。
屈伸困难加穿山甲20g;语言不利加蒲黄20g,远志15g;口眼歪斜加白附子10g,白芍15g;肢体麻木者加威灵仙15g,伸筋草15g;便秘者加芦荟10g,番泻叶6g,火麻仁30g,郁李仁15g;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60g,乌药30g;上肢瘫痪者加桂枝15g,桑枝15g;下肢瘫痪软而无力加怀牛膝15g,川续断30g。
在服中药期间配合服瘫痪康复丹可取得满意效果。
半身不遂是脑出血、脑梗塞后遗留下来的一个重要症状,以一侧肢体运动失灵为重要表现。
笔者经过长期的科学的观察到,脑出血、脑梗塞之前的表现为阴虚姿态,而脑出血、脑梗塞之后为阳虚姿态,如肢体屈伸痉挛,手足不温,半侧身凉,小便泻,舌苔,脉迟、虚、滑、涩都是阳虚的表现。
所以对半身不遂的治疗按“水无热不沸,冰无热不化,气无热不行,瘀无热不散”的新理论,根据对半身不遂的病人观察,一半阴一半阳采取平衡阴阳,调控阴阳,使阳虚的一半恢复正常,从而达到五行的相生相克保持动态平衡,使人体元气平和而康复。
肉桂引火归元的案例

肉桂引火归元的案例肉桂的作用中有“引火归元(也作引火归原)”一说,不知出于何书,但此说一出引起不少人的误解,以为肉桂具有“潜藏”的作用,能够将上焦之火封藏于下焦,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处方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用点附子不太容易上火,而用肉桂稍多患者就会诉说出现咽痛等“上火”症状,肉桂不但没有“引火归元”反而“促火上炎”了。
张锡纯曾经论述:“附子但味厚,肉桂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颠之大药,观仲景《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
”我们再看近现代的火神派用药,附子可用到一二百克,用肉桂鲜有用到这么大剂量的,看来肉桂确实比附子性质“活泼”,用之不当或剂量过大会引起火热上炎。
明显与“引火归元”一说相矛盾。
肉桂的作用中有“引火归元(也作引火归原)”一说,不知出于何书,但此说一出引起不少人的误解,以为肉桂具有“潜藏”的作用,能够将上焦之火封藏于下焦,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处方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用点附子不太容易上火,而用肉桂稍多患者就会诉说出现咽痛等“上火”症状,肉桂不但没有“引火归元”反而“促火上炎”了。
张锡纯曾经论述:“附子但味厚,肉桂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颠之大药,观仲景《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
”我们再看近现代的火神派用药,附子可用到一二百克,用肉桂鲜有用到这么大剂量的,看来肉桂确实比附子性质“活泼”,用之不当或剂量过大会引起火热上炎。
明显与“引火归元”一说相矛盾。
那么古人说的“引火归元”应该怎么理解呢?肉桂确实能引火归元,但它只适用于一种特殊情况:即下焦阴寒过剩,真火无处容身,被迫逃往上焦,口舌咽喉出现上火的症状或面色红赤,这是阳气即将外亡的危重情况,治疗无疑是扶阳抑阴,温补下焦阳气。
补足下焦阳气后,下焦的阴寒虽然消失了,可是真阳还在上焦浮着没有归元。
这时下焦的阳气对上焦的真阳说:“回来吧,下焦已经是我们阳气的地盘了。
”上焦的真阳想回去,可是往下一看,中间的道路仍然是阴云密布,汪洋大海,深知自己如果直接往下走,还到不了家就会被阴寒灭掉,所以真阳不敢归元。
[转] 附子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转] 附子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https://img.taocdn.com/s3/m/159ed5cca58da0116c1749c2.png)
大家要厘清认识,好不好?郑钦安的用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用附子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子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方解应该是这样的:用附子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干姜守而不走,干姜,甘草固护脾阳。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大附子。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而非肾也!钦安也误啊!
31.58%。临床应用证明,本药对血液系统、心、肝、肾等主要脏器和系统无明显毒副作用(见《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政司1997年11月,第7页)。
附子的中毒解救
研究已知,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六种生物碱。这些物质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但其毒性甚大,其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中毒时间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长者1~2小时左右。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不齐,ECG示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突然死亡。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生用、过量及饮用附子(包括乌头)酒制剂等。[医学教育网
4.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水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实验证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见吕兰薰等《常用中药药理》,陕西科技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179页)
5.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减低(见周凤梧《古今药方纵横》,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1月版135页)。此三味配伍恰为《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故又称"张仲景附子配伍法".
明代的陶华在《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肉桂,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特别是方中有麝香,增强了附子的温通开窍作用。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附方"下记录了可以治疗的104种病证,并含有配方。还记述了三位常服用附子年至耄耋仍"康健倍常"的验方。李氏认为,"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规概论也。"这种从实践经验中悟出的论断,诚实可信。张景岳将附子与
吴佩衡 中药十大“主帅”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txt中药十大“主帅”一、附子二、干姜三、肉桂四、麻黄五、桂枝六、细辛七、石膏八、大黄九、芒硝十、黄连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较轻,虽对一般轻浅之病亦多获效,但对于严重病患及沉疴痼疾,则疗效不显。
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它药物配伍得当,且不违背辨证论治之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见疾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证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奏效。
但如诊断不确,或配伍不当,则不但无效,反面使病情增剧,变证百出。
惟是不良后果,只能责之于用之失当,决不能归咎于药性之猛烈,更不能将其化险为夷之巨大作用一笔抹杀也。
盖病之当服,乌、附、硝、黄,皆能起死回生;病不当服,参、芪、归、地,亦可随便误人。
故谚云:“人参杀人无过,附子大黄救人无功”。
关键在于能否分清虚实寒热,当用不当用而已。
至若此等药品组合之方剂,实不胜枚举,简言之,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承气与泻心,后有四逆与真武。
再推广之,针对不同病情,灵活运用,加减化裁,即可以东挡西杀,南征北剿,而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之效。
昔贤所谓“用药如用兵,药不胜病,犹兵不胜敌”。
旨哉斯言。
能否胜敌,应视善不善用兵而定,此不易之理也。
因此,我把这十味药比喻为治病救人之十大“主帅”。
兹将其作用分别简介于下,聊供同学们参考。
一、附子其母根名川乌,产于四川龙安县高寒山区。
由农民每年秋后采回,移种江油与樟明两县,再由人工培养而成。
冬月种植入土,到次年二月苗高近尺,始施肥,稍长即打台并割去旁枝小根,使其气坐根长,少生几枚,而附子生长较为肥壮,成熟体大。
因该两县是黑油砂土,比较肥沃,其他各县土质则不适合,故附子为此两县特产,四川俗谚有“江油附子龙安种”之说,此为药物中比较特殊之种植法也。
(1)中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

(1)中药:附⼦、⼲姜、⾁桂、吴茱萸、⼩茴⾹附⼦ Fuzi《神农本草经》为⽑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根的加⼯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下旬⾄8⽉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
加⼯炮制为盐附⼦、⿊附⽚(⿊顺⽚)、⽩附⽚、淡附⽚、炮附⽚。
【性能】⾟、⽢,⼤热。
有毒。
归⼼、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助阳,散寒⽌痛。
【应⽤】1.亡阳证。
本品能上助⼼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品药”。
常与⼲姜、⽢草同⽤,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厥冷,或⼤汗、⼤吐、⼤泻所致亡阳证,如四逆汤(《伤寒论》);本品能回阳救逆,⼈参能⼤补元⽓,⼆者同⽤,可治亡阳兼⽓脱者,如参附汤(《正体类要》);若寒邪⼊⾥,直中三阴⽽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或⽆脉者,可与⼲姜、⾁桂、⼈参同⽤,如回阳急救汤(《伤寒六书》)。
2.阳虚证。
本品⾟⽢温煦,有峻补元阳、益⽕消阴之效,凡肾、脾、⼼诸脏阳⽓衰弱者均可应⽤。
配⾁桂、⼭茱萸、熟地等,可治肾阳不⾜,命门⽕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如右归丸(《景岳全书》);配党参、⽩术、⼲姜等,可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便溏泻等,如附⼦理中汤(《和剂局⽅》);与茯苓、⽩术等同⽤,可治脾肾阳虚,⽔⽓内停所致⼩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如真武汤(《伤寒论》);若治⼼阳衰弱,⼼悸⽓短、胸痹⼼痛者,可与⼈参、桂枝等同⽤;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黄、细⾟同⽤,如⿇黄附⼦细⾟汤(《伤寒论》)。
3.寒痹证。
本品⽓雄性悍,⾛⽽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痛作⽤。
凡风寒湿痹周⾝⾻节疼痛者均可⽤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术、⽢草同⽤,如⽢草附⼦汤(《伤寒论》)。
【⽤法⽤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时,⾄⼝尝⽆⿇辣感为度。
【使⽤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
乌药温肾散寒行气

乌药温肾散寒行气
乌药温肾散寒行气的中药方剂,是一种用于治疗肾虚寒冷所致的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主要由乌药、附子、干姜、肉桂、炮附子、艾叶等中药组成,具有温肾散寒、行气化痰的功效。
以下将详细介绍乌药温肾散寒行气的组成、功效和使用方法。
组成:
乌药:为马兜铃科植物破布子的成熟种子,具有温肾散寒、止痛的功效。
附子:为石斛科植物细辛的干燥根块,具有温肾散寒、解毒的功效。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具有温肾散寒、行气化痰的功效。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具有温肾散寒、祛寒止痛的功效。
炮附子:为石斛科植物细辛的干燥根块,具有温肾散寒、解毒的功效。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片,具有温肾散寒、行气化痰的功效。
使用方法:
乌药温肾散寒行气的中药方剂可采用煎煮或冲泡的方式服用。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 煎煮法:取乌药、附子、干姜、肉桂、炮附子、艾叶各适量,捣烂,加水适量煎煮,待药液浓缩后,取药渣,再加水煎煮,直至药液呈黄褐色为止,去渣取液,每日分2次服用。
2. 冲泡法:取乌药、附子、干姜、肉桂、炮附子、艾叶各适量,研磨成细末,每次取5-10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乌药温肾散寒行气的中药方剂不宜脾胃虚寒、湿热痰滞者使用。
在服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咨询。
乌药温肾散寒行气的中药方剂具有温肾散寒、行气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肾虚寒冷所致的症状。
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附子配伍方法

附子配伍方法附子这玩意儿,那可是中药里的一味猛药啊!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功力深厚,但要是用不好,也可能会伤人于无形呢。
要想让附子乖乖听话,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就得知道怎么跟其他药材配伍,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咱先说附子和干姜的搭配吧。
这俩就像是一对好兄弟,相互扶持,干姜能帮附子暖身,让附子的热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去温暖身体那些寒冷的角落。
就好比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把寒冷驱散得无影无踪。
还有附子和肉桂的组合,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肉桂就像是给附子加了一把力,让附子的药性更能深入,就像一支精锐部队,能攻克那些顽固的病症。
想象一下,身体里的寒气就像敌人的碉堡,附子和肉桂一起发力,就能把这些碉堡一个个攻克掉。
再说说附子和人参。
这俩的搭配就像是将军和军师,人参能给身体补充元气,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附子的热性。
不然附子这猛劲上来,身体要是没点底子,还真扛不住呢。
当然啦,附子的配伍可不止这些。
就像做饭一样,不同的食材搭配能做出不同的美味,附子和不同的药材搭配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但这可不是随便乱配的,得根据病情、体质等来仔细斟酌。
要是配错了,那可就麻烦啦!在使用附子配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量啊!可不能一下子用太多,那可就像火上浇油,会出问题的。
就像开车一样,油门踩得太猛,车子可就失控啦。
而且要找专业的医生来指导,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能带着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稳稳地行驶。
还有啊,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炮制。
炮制就像是给附子这个高手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让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减少一些副作用。
就像给宝剑开刃一样,开得好才能锋利无比,又不会伤了自己。
总之呢,附子的配伍方法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不能马虎。
要认真对待每一味药材,让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帮我们赶走疾病,迎来健康。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啊,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热性药附子、肉桂、桂枝与干姜对寒性药大黄致泻作用的影响

热性药附子、肉桂、桂枝与干姜对寒性药大黄致泻作用的影响胥鹏鹏;段秀俊;王嘉琛;叶花【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8)001【摘要】目的:通过考察4味热性药分别以不同比例配伍寒性药大黄之后对其致泻的影响来探究寒热对药配伍的制约偏性作用.方法:随机将小鼠分为空白组与药物组,空白组仅给予蒸馏水,药物组分别给予各相应药物提取液,观察各组小鼠的首次排便时间、4h的排便总量及炭末推进率.结果:不管是以水还是乙醇作为提取溶媒,随着4味热性药在药液中所占比例的升高均对大黄致泻性产生抑制,尤以水为提取溶媒时,抑制性增强的趋势更明显,且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结论:大黄配伍4味不同的热性药之后,均明显制约了大黄的致泻偏性,且热性药所占比例与其抑制大黄致泻偏性的作用线性相关性良好.从药效学的角度为中药传统寒热配伍制约偏性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总页数】3页(P10-12)【作者】胥鹏鹏;段秀俊;王嘉琛;叶花【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相关文献】1.配伍对大黄致泻作用的影响(Ⅱ):大黄与巴豆配伍 [J], 李建荣;朱江2.热性药附子、肉桂、吴茱萸、干姜对寒性药黄连中所含盐酸小檗碱提取量的影响[J], 杨宇峰;段秀俊3.寒性药大黄配伍四味不同热性药所致药性变化规律研究 [J], 段秀俊;刘培;陈飞;王伽伯;肖小河;杨超4.附子、干姜、黄连、大黄对正常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J], 马清翠;于华芸;赵俭;高娜;程明;邹庆和;樊志奇;王晓飞;王世军5.温热药(附子、干姜、肉桂)复方及小复方对交感神经、肾上腺、TSH、LH等的影响 [J], 杨鸿志;梁月华;任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肉桂、干姜、附子保胎举隅

肉桂、干姜、附子保胎举隅
蒲志孝;蒲永文;蒲永蕙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1(10)5
【摘要】肉桂、干姜、附子习惯被列为孕妇慎用药。
但在临床中,用之得当,不但不伤胎,不引起流产,反而起到安胎、助长胎儿发育的作用。
兹举数例如下。
阳虚中寒、逐寒安胎刘某,女,28岁。
1971年春,因患肾炎来诊。
自述浮肿,腹胀呕吐,身倦怠、
不思食已10余日,诊其脉微弱欲绝,望其面色苍白微浮,舌苔白滑、舌质淡白,一派中虚寒盛之象。
又因其停经40余日,虽无脉象可凭,但亦不应将妊娠排除于外,先用香
砂六君子汤温中止呕。
服后竟无寸效。
由此考虑到中阳式微,非离照当空,
【总页数】2页(P17-18)
【关键词】肉桂;干姜;附子;保胎
【作者】蒲志孝;蒲永文;蒲永蕙
【作者单位】四川省梓潼县中医院;四川省梓潼县城关镇卫生院;四川省梓潼县机械
厂医务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405
【相关文献】
1.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证举隅 [J], 万迎来
2.热性药附子、肉桂、吴茱萸、干姜对寒性药黄连中所含盐酸小檗碱提取量的影响
[J], 杨宇峰;段秀俊
3.热性药附子、肉桂、桂枝与干姜对寒性药大黄致泻作用的影响 [J], 胥鹏鹏;段秀俊;王嘉琛;叶花
4.干姜附子肉桂汤诱导口腔溃疡的机制研究 [J], 季巾君;焦一凤;陈仙英;吴平平;谢冠群;范永升;徐莉
5.温热药(附子、干姜、肉桂)复方及小复方对交感神经、肾上腺、TSH、LH等的影响 [J], 杨鸿志;梁月华;任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一、组成熟附子(9克)、干姜(5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术炒(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甘草炙(5克)、五味子(3克)、半夏制(9克)(原书无药量)。
二、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三厘(0.1克)调服。
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三、歌括1.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并;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2.回阳救急汤又方名同治稍异,去苓加入麦辰砂。
四、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五、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
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六、方解本方主治纯是一派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危象,故用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而成。
方中熟附子虽不如生附子回阳之力峻,但除干姜外,更有肉桂为辅,其温壮元阳,祛寒破阴之功益显。
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
人参与五味子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
麝香之用尤妙,借其斩关夺门,通十二经血脉之力,与五味子之酸收相配,发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顾回脉复而吐泻亦止,指甲口唇之青紫能消,而无虚阳散越之弊。
但本方终是辛热峻剂,不宜过量,故“手足温和即止”。
原书还注明,“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加盐炒吴茱萸,是取其温胃暖肝,下气止呕之功;“无脉加猪胆汁,是阴盛阳微而真阳不足又进一步,故用为反佐,以防阳脱之变;“泄泻不止加升麻、黄芪”,是虚阳不能固阴,故用益气升阳之品,防阴气下脱;“呕吐不止加姜汁”,是加强温胃止呕,使不妨饮药之法。
陶氏制方,考虑周密,颇具巧思,是从实践中来。
但病证之变无常,若能熟知方意,用时自能应对裕如,如俞根初又将本方去茯苓,加麦冬,治上证而有干呕心烦厥逆无脉者,即是一例。
七、附方及方论回阳救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黑附块三钱(9克)、紫瑶桂五分(0.15克)、别直参二钱(6克)、原麦冬三钱、辰砂染(9克)、川姜二钱(6克)、姜半夏一钱(3克)、湖广术钱半(5克)、北五味三分(1克)、炒广皮八分(3克)、清炙草八分(3克)、真麝香三厘(0.1克)冲。
乌药温肾散寒行气

乌药温肾散寒行气
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是一种传统中药方。
该方主要成分是乌药,是常用的补肾中药之一,具有温中补虚、温肾固精、散寒止痛等功效。
该方可用于治疗肾阳虚弱、寒疝、腰膝
酸软、阳萎、遗精、尿频、尿急、小便不利、白带过多等病症。
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
下乌药温肾散寒行气的成分、功效及应用。
乌药、肉桂、干姜、附子、炮姜。
1.温肾固精:乌药具有温中补虚、温肾固精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腰膝酸软、阳萎、遗精等病症。
2.散寒止痛:肉桂、干姜、附子等成分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疝、寒性
腹痛、寒痛性关节炎等病症。
3.行气化痰:炮姜具有行气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胸腹胀满、气短、咳嗽等病症。
3.尿频、尿急、小便不利、白带过多:乌药温肾散寒行气可用于治疗尿频、尿急、小
便不利、白带过多等病症。
总的来说,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是一种温补肾阳、散寒行气的中药方,可用于治疗肾阳
虚弱、寒疝、腰膝酸软、阳萎、遗精、尿频、尿急、小便不利、白带过多等病症。
但是,
由于该方中含有较多的炮姜和附子等热性成分,服用过多容易造成上火,有禁忌人群为体
质偏热、肝火旺盛、口舌生疮、热病患者和孕妇等,因此在使用时应当结合自身体质情况,服用适量并谨慎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干姜肉桂:
共性:三药性味均未辛热。
均能温中散寒止痛:用于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症。
个性:
附子:回阳救逆,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用于亡阳证。
助阳补火,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
散寒止痛力强,尤善于治寒痹痛剧者。
干姜: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脾胃虚寒症常用。
回阳通脉药力较附子弱,与附子相须为用,用于亡阳证。
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咳嗽,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
肉桂:补火助阳,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用于肾阳衰弱的阳痿官冷,虚喘心悸等,并能引火归原。
温通经脉,用于寒湿腰痛,胸痹,阴疽以及痛经,闭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