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汉语言的影响11

合集下载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
晋 城

知, 中国是一个美食大 国, 一部 纪录片《 舌尖上 的 中国》 让全世界见识 了中国的美食 , 也体会 了中国 人 对 待食 材 烹 饪过 程 的认 真 和重 视 , 这 种 态 度 也
体 现在语 言表达 。以英文单词 m a k e 为例 , “ m a k e

译的影响 , 旨在通过 这种对 比 , 提 高翻 译的质量 , 使译 文更精准 、 更地道 、 更符合 目标语 的表达 习惯 , 进而
促 进 中西 方 文 化 的 有 效 交流 。 关键词 : 思 维差 异 ; 汉英 ; 翻译
中图分类号 : H0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一 5 0 7 8 ( 2 0 1 7) 0 6 一 - 0 0 8 1 — 0 2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5 0 7 8 . 2 0 1 7 . 0 6 . 0 2 4
( 二) 中 国人偏 好 委婉 , 西方人 偏好 直接


西方哲学家认为“ 世界对立 , 非此 即彼” , 中国 哲学 的思想是“ 天人合一 , 亦此亦彼” 。比如 : 在西 方, 一个男孩和女孩谈恋爱 , 情到浓处 , 男孩会对 女孩说一句 “ I l o v e y o u ” , 女孩一般也会 回复“ I l o v e y o u , t o o ” 。但 在 中 国文化 里 , 当一 个男 孩 对女 孩 说
作者简介 : 赵艳芳 ( 1 9 8 4 一) , 女, 1 I l 两晋城人 , 讲师 , 硕 士 主要研 究 向为英语 翻译 卜 j 教学

学 术 探响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汉句型结构的影响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汉句型结构的影响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汉句型结构的影响摘要:思维方式是一个文化群体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为该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西方分析,东方综合”,从而造成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特征。

关键词:思维方式;汉语;英语;差异;形合;意合思维方式是一个文化群体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为该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全世界的几千种语言都是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而汉英对同一客观事物常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汉语在几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风骨、重凌虚的哲学和美学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的语言结构;印欧语的基本特点和英美人关注个体的思维方式使得英语的形合手段远比汉语要多,最终有了区别中西方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这也成为汉英语言研究的中心。

根据周志培的归纳,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西方分析,东方综合”。

所谓“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越分越细。

其优点在于能够比较深入地观察事物的本质。

但也有缺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总而言之,“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

东西方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会有如下表现:汉民族的综合型思维倾向于把一个物体或观念的各个分散的部分合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有着许多差异,包括价值观、习俗、信仰等。

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语义。

在翻译中,需要根据目标
读者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词汇,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
畅性。

2.语法结构:中文和西方语言的语法结构有很大不同。

中文注重整体
语义的表达,而西文更注重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

因此,在翻译中需要调
整语法结构,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

3.表达方式:中文和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也存在差异。


文喜欢使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而西方语言更注重直接的表达方式。

翻译过程中,需要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但又不能损害
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4.文化隐喻:中文中存在很多文化隐喻,而西方语言并不具备相应的
文化背景。

在翻译中,如果直接翻译文化隐喻可能会导致目标读者的理解
困难。

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如何将文化隐喻转化成目标语言读者容易理
解的表达方式。

总之,中西方思维差异对中文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

翻译工作需要考
虑文化差异、语法结构、表达方式和文化隐喻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准确
性和自然流畅性。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词汇选择
1、词汇选择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汉词汇选择产生了影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 标语言的思维方式特点。例如,在英语中常用“it is said”、“there is evidence”等客观描述词汇,而在汉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主观感受的词汇如“我 觉得”、“我认为”等。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适当调整词汇选择,以符合目标语 言的思维方式特点。
2、实证思维与直觉思维
西方文化注重实证和逻辑,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而东方文化则更 倾向于依赖经验和直觉进行判断。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西方语言的客观性和 精确性,以及对东方语言的含蓄和主观性的理解。
3、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
3、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
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和分解,倾向于将整体分解为部分进行研究。而东方文化 则更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事物之间的和相互作用。这种思维方式在翻译中 表现为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选择。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 影响
1、词汇层面
1、词汇层面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原文 中的词汇可能难以直接对应到目标语言中。例如,“龙”在中文中是吉祥、权威 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在翻译中需要考虑到这些文化 差异,选择适当的词汇进行表达。
三、如何应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对英汉语言与翻译的影响
1、提高文化意识
1、提高文化意识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了解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特点。只有深入了解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特点, 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2、培养语篇意识
2、培养语篇意识
语篇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也是体现文化差异的重要层面。译者需要具备 语篇分析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特点和结构。通过对目标文化的语篇 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其思维方式特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汉语言影响的体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汉语言影响的体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汉语言影响的体现作者:张美风李娜蒲春芳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1期摘要: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受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本文通过对英汉思维方式差异的比较,浅析了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对英汉语言的影响,使英语学习者能更好地了解这种差异,达到有效地运用英语表达的目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英汉语言;差异思维方式即人们的思维模式,也是思维习惯。

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带来语言形式的差异。

语言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还体现在其思维方式的差异上。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影响,以达到有效运用英语表达的目的。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英汉语言在词汇和句子的使用上的差异,是英汉思维方式不同的直接反映。

英语习惯在表达具体的概念时用抽象名词;而汉语则习惯在表达抽象的概念时使用具体形象,例如汉语“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英文中可用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来表达,此句中用抽象名词 absence ,intelligence和developments 来表达具体的概念。

这种用词的方式在英语中非常普遍,因为英美人是习惯于抽象思维的,我们会经常在法律、科技、报刊、商务等文体中看到此类表达,对于中国人来说,经常感到费解。

因为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象形文字的发明是中国人形象思维的体现。

例如成语“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等很多成语,形象生动,有一种“实”、“明”、“直”、“显”、“象”的感觉。

二、分析型思维与综合型思维西方人的哲学是“神凡两分”,人和自然是处于永恒的矛盾对立之中的。

尤其是在16世纪到18世纪,这一哲学思想影响了欧洲的许多自然科学家,他们主张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过程分解为各个部分,从而形成了从整体到个体的分析型思维模式。

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有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习惯等方面。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手段,需要将原文的
意思准确传达给读者,而这个过程涉及到文化的表达和理解,因此文化差
异会直接影响到中文翻译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中西方对时间观念的不同,会导致一些表达方式的差异,如西方倾向于使用具体的时间词汇进行描述,而中文中常使用抽象的表达方式。

2.语言结构差异:中文与西方语言在语法、句法和词汇等方面存在明
显的差异。

中文注重主语的省略和上下文的暗示,而西方语言注重说话者
和听话者之间的直接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结构进行
调整和转换,以便在目标语言中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语境的连贯性。

3.表达方式差异:中西方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注重含蓄、
委婉和比喻的表达,而西方语言更加直接和具体。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翻
译时需要进行语气、语调和修辞手法的转换,以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
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综上所述,中西方思维差异对中文翻译有一定的影响,翻译人员需要
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结构和表达方
式等因素进行合适的调整和转换,以实现准确、流畅地传达原文的目的。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英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英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英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内容摘要: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同时它也是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有的,没有民族性,但思维方式具有民族性,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汉英语言的表达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性汉英语言表达方式影响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但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按语言谱系分类,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两种语言所属的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用独特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体系,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国人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直观性。

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汉英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东西方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来讲,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可以从汉英语言交谈过程中考虑问题的主题还是客体方面得到论证。

中国人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考虑对方的感情。

如“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

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相比之下,汉语的表达方式更有利于拉近和交谈双方的感情和距离。

另外,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国人建议患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

而西方人不认为病人的病情有多严重,只要回答:“I'am sorry to hear that”就可以了。

从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方面来讲,中国人善于整体思维而西方人善于个体思维,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主要有英语表达的明晰性和汉语表达的模糊性,汉英表达的逻辑顺序不同两个方面。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作者:薛琦薇程垫丰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三个具体方面切入,以中西方深受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为由,探讨了在各自长期的文化沉淀后,中文及英文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呈现泾渭分明的势态。

也要求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遵循双方的句法、文法、用语习惯、修辞和社会环境的差别。

所以译者一定是要身临其境地感受原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其社会环境,真实地表达原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是一篇优秀的译文。

关键词:中式思维模式;英语思维模式;差异;翻译;影响1.引言“词本无意,义随境生。

”说的就是打破母语传统的思维模式,真正领悟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中西方的思维模式的不同致使其文法和语言习惯的不同。

而翻译应当像临摹一幅画一样,一篇优秀的译文应当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内而忘其外。

翻译家傅雷说道:“两国文字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与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

”可见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中西两个民族对客观外界和主观的认识差别之大。

中国人习惯说“6岁以前”;英语则表示为under six。

(段雪桃,2001)又比如在街道住址上,中国人的地址由大到小排列:“国—省—市—街道—门牌号”;英语则遵循由小到大的概念。

英汉思维的差异有诸多方面:正反与虚实、褒贬与曲直、直率与含蓄、客体与主体、逻辑与感悟、抽象与具体、整体与局部、分析与综合。

(冯庆华,2008)下面我们就几个英汉思维的明显区别来具体对比其思维方式,看看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何左右我们进行翻译的。

2.思维模式及表达方式的差异2.1 直率与含蓄中国以佛教和道教为主,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故讲求中庸,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人民大多内敛谦逊。

西方文明多开放,尤其在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下,西方人更加坦率和实事求是。

这些特点造就了中文的表达讲求含蓄委婉,拐弯抹角的;而英文则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浅议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浅议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浅议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语言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

这种经济具有浓厚的封闭性和内向性,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而西方文化源于欧洲,源于其地理位置、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这样,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文化也就具有了开放性和外向性的特点。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具有很大的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宏观上理解语言的特点,微观上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及处理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差异;语言思维方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陈新夏等,1988)。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复杂的系统。

而且,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式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产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承担者。

也就是说,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固因素。

(张忠利、宗文举,2OO2)因此,研究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提高人类思维能力,推动人类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主要差异左飚曾指出,在思维方式上,西方文化如同直线切划,细分明析,注重抽象推理;中国文化犹如圆环内封,综合观察,寻求知觉顿悟。

(左飚,2001)对此,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1,内向性与外向性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中国人很难与外界取得联系,所以,中国人大都具有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

关于这一点,梁启超也曾指出,中国“国境西界葱岭以与中亚及欧洲之文化隔绝,南界喜马拉耶以与印度文化隔绝,缺乏机缘以与他系文化相摩历相资长,故其文化为孤立的、单调的、保守的。

”(任天成,1987)老子的《道德经》称道虚静,倡导平心静气,不可争名夺利。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摘要翻译的基础就是思维的转换,在东方与西方,自古以来就有着久远的思维差异。

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翻译也存在着必然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文化差异理性思维翻译,顾名思义,是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外一种语言。

所表达的意思,要跟原文的意思保持者一致,让人易懂。

而翻译,也可以说当任了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外一种文化的桥梁。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

也是人类的历史的宝贵财富。

但是,完全不同的思维的方式,也会对翻译,而产生不同的认知与影响。

一、中西国家文化语言形态的演变我们的华夏文明是始于了三皇五帝时期,经理了漫长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等一系列的历史,距离到现在有6000年。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最源远流长的国度中其中的一个。

然而,英国跟中国确切不同,不存在世袭制,代之的是君主立宪制,所以大概的kingdom of england(在那个时候只有英格兰),可以算作是1284年。

是一个没有我国年代久远的国度。

(一)中国语言历史的演变中国早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孔子学说就已经兴起了。

孔子学说在秦朝广为流行,虽然此后的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但是儒家文化,语言的学说已经深入了人心。

当时,学说的语言,简练,意味深长,讲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可以言明重要的思想:可以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古时期认为,在言辞,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想法中必须要讲究一个礼字。

好的思想必须要靠语言来传达,没有借助到精炼,易懂的语言,再好的思想文化,也都得不到传播。

可见,中国语言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浮现出,精简,易懂,礼训等特点。

而读过文言文的人,肯定知道,比如《论语》之类的文言文,跟中国现代的文字语言,实在是千差万别。

中国语言在进化的过程中,慢慢的依据古代语言,进行了一个简化。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现象。

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这种交流并不容易实现。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

然而,在写作中,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仍然会对中英语篇的表达和交流造成一定影响。

本文将探究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1、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文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感性思维,而英文更偏向于理性思维。

这也就导致了中英文在逻辑性运用上有较大差异。

中文注重的是整体概念的感受和理解,英文则更注重逐个点分析,并通过准确的句法和词汇进行逻辑的表达。

因此,在用英语写文章时,需要更加注重精致的句法和词汇的运用,以准确的表达思维和理念。

2、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文化有许多不同的价值取向。

例如,中华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而西方文化则注重自我价值和个性解放。

这种价值观的不同,在翻译和表达方面也会造成一些难题。

例如,在翻译中,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翻译歧义,这也就需要翻译者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文化和价值观才能进行更加准确的表达。

3、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文注重词语的象征性意义和同音的创新。

而英文则更注重单词的确切定义和语义。

这种语言习惯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表达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由于英语对语言的要求更加精细,因此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选词和精确表达的准确性。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1、语法和句式的影响由于中英文在逻辑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在句式和语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中文一般注重从整体和感性上出发,因此,在表达时会较为注重句式的表达纵深和丰富度,但同时也会造成句式过于繁琐和冗余的问题。

而英文则注重句式的简洁和平衡。

因此,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句式的可读性和逻辑性,通过更精致的句式组合达到紧凑简洁的表达效果。

2、词汇和表达的影响由于中西文化和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在选词和表达上也存在不同。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源于两种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这种差异对于翻译工作的进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进行中英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理解和处理这些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影响:一、词汇和语法的差异中英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存在许多差异。

中文的词汇较为简洁,常常通过词义的扩展或者变化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而英文则更注重将不同含义的词汇分开,以确保准确性和清晰度。

举个例子,中文中的"心"可以用来表示心脏、情绪、思想等多种意思。

但在英文中,这些含义通常被分开表达,比如"心脏"、"情感"、"思绪"。

因此,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准确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另外,语法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而英文则更注重主语、谓语、宾语的一致性和顺序。

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要转换思维方式,并根据英文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和重组。

二、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的差异例如,英文中常用的"Thank you" 是表达谢意的方式;而中文中的"谢谢" 并不仅仅是表示感谢,还具有一种礼貌的表达,类似于"请您多关照"。

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异,以确保传递正确的信息和意义。

此外,各国文化对于礼貌、隐喻和直接表达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更注重委婉和间接的表达方式,而英文则更直接和明确。

在进行翻译时,要确保能够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沟通方式。

三、修辞手法和文体差异中文和英文在修辞手法和文体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使用成语、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意义。

而英文则更注重简洁性和直接性。

在进行翻译时,要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以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感觉。

此外,不同文体对于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也有所区别。

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汉英语言及翻译的影响

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汉英语言及翻译的影响

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汉英语言及翻译的影响摘要:思维方式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汉英思维方式在众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重整体、偏重综合型思维与英美人重个体、偏重分析型思维的差异,表现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就是,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这些不同导致了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注意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译英时把隐性化显性;英译汉时以神统形,找出汉语的隐性关系并化作英语的显性。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翻译整体思维抽象思维意合形合一、翻译、语言与思维方式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而意义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与此同时,思维与语言又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是思维的载体。

思维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展开,而思维的活动也必须依赖语言来表达。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英两个民族由于地域、历史、宗教、文化的不同而形成差异较大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观的思维过程当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进行语言文化转换(翻译)过程当中最具阻力的因素之一。

学习翻译,学习两种语言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

所以,研究汉英思维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思维差异与汉、英语言的差异综合我国多位汉英比较专家如连淑能等研究成果,汉英思维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人注重伦理,英美人注重认知;中国人重整体、偏重综合性思维,英美人重个体、偏重分析性思维;中国人重直觉,英美人重实证;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英美人重逻辑思维;中国人重螺旋思维,英美人重直线思维等。

本为着重讨论汉语重整体、综合型思维与英语重个体、分析型思维的对比差异。

一些学者主张用意合(parataxis)和形合(hypotaxis)来概括汉、英语言的差异。

(申小龙,1990)意合,指的是语言中词与词、句子和句子的组合主要是靠语义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的,词与句子的结合往往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标志,交际双方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下依据自己的语感,对语句做出正确的语义解码。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收稿日期:2016-10-31作者简介:徐丹霞(1978-),女,汉,浙江海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实践。

一、引言作为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语言制约着人们的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他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语言有一定的文化特性,它包括语言所代表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等一系列因素。

而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肯定会对翻译过程和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翻译是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也是思维共享与思维交换的过程。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差异。

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和语言活动在亲密接触中,一定有很多相同的,这是一种共同的文化。

然而,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是形成不同类型文化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中英文表达上对同一件事,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

1.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

英语经常引用涵义概括、指称等笼统的抽象名词以表述复杂的理性概念。

但是汉语则习惯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用以表达虚的概念。

因此,汉语很难表达英语语言中的抽象名词,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巨大困难。

英语国家擅长抽象思维,而汉民族擅长实像思维。

具体到语言上,在说明问题上中国人会运用比喻暗示的方法,让人们产生联想,以达到某种教育意义。

汉语中的例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英语国家习惯于逻辑思维,喜欢用意义明确的具体的词来表达。

举个例子来对比这两种思维和受其影响下的表达方式。

汉语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来表达”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更努力”的意思,英语中“百尺竿头”也表达同样的意思,但用的是意义明确的具体的词,远没有汉语表达得形象生动。

我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实像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实像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文化差异:中西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这将会影响到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需要考虑到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2.语言结构差异:中文和西方语言在语法和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文是一种孤立语,而英语是一种屈折语。

这意味着中文表达方式更加简洁,而英语更注重词法和语法的变化。

在翻译中,需要注意将文本从一种语言结构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结构。

3.表示方式差异:中西方在表达观点和信息时有不同的偏好和方式。

西方注重逻辑和理性,而东方更注重情感和人际关系。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对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4.文化隐喻和成语:文化隐喻和成语在中西方文化中常常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这些隐喻和成语的翻译,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以确保正确传达原意。

总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对中文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

翻译人员需要注意文化背景、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以及特定语言的隐喻和成语,以确保翻译准确、流畅,并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和期待。

中西思维形态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中西思维形态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中西思维形态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张或凤
【期刊名称】《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思维通过语言承载,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中西方思维形态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影响很大.建立在语言和思维关系基础上,本文从地理环境、经济组织形式和哲学传统三方面分析了造成中西思维形态差异的原因,并且从字形、词汇、句法和篇章四个层面上对比分析了思维形态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总页数】3页(P65-66,80)
【作者】张或凤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2.中西思维形态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观察
3.浅议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4.论中西主、客体思维方式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5.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 大陆农业型
居住大陆从事农业的人:缺乏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竞争,眼界 狭窄 *思维内向、保守、迟缓;安土重迁,乡土观念强 *群体主义观念强, 执着民族意识 *内省自求,重人际和谐,竞争意识淡薄 *重农轻工商,重义轻利,重实用技术轻科学理论
▲西方思维方式 — 海洋工商型
居住沿海从事工商航海业的人:经常与外界交流与竞争,眼界 开阔 *思维外向、开放、敏捷;以四海为家,流动性大,乡土观念弱 *个体主义观念强,热爱自由民主 *向外进取,重竞争、扩张 *重工商、航海,重功利,重科学技术理论
⑧ 西方后现代哲学:公元20世纪80年代至今 Deconstruction Philosophy (解构主义哲学)
2.区域特征
东方 — 中国为代表
思维方式特征: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重悟 性、直觉、意象;好静、内向、守旧;求同、求稳, 重和谐 西方 — 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 近现代:西欧、北美为代表 思维方式特征: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重理 性、逻辑、实证;好动、外向、开放;求异、求变, 重竞争
思维方式的八大要素:知识、观念、方法、智力 情感、意志、语言、习惯
思维方式的类型
▲根据思维活动的特征: 感知类:直观动作思维、情感思维、经验思维... 想像类: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直觉或灵感思维... 科学类:逻辑或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 信仰类:理想思维、宗教思维... ▲根据思维的性质:主体性、客体性 ▲根据思维的内容:日常类、专业类 如: 科学思维、技术思维、艺术思维、军事思维... ▲根据思维的任务: 认知型、实践型
三、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1.伦理型与认知型 (Ethical vs. Cognitive) 2.整体性与分析性 (Holistic vs. Analytic) 3.意向性与对象性 (Subjective vs. Objective) 4.直觉性与逻辑性 (Intuitive vs. Logical) 5.意象性与实证性 (Imagic vs. Positive) 6.模糊性与精确性 (Fuzzy vs. Precise) 7.求同性与求异性 (Convergent vs. Divergent) 8.后馈性与前瞻性 (Retrospective vs. Prospective) 9.内向性与外向性 (Introversive vs. Extroversive) 10.归纳型与演绎型 (Inductive vs、纵向思维... ▲根据思维的历史:古代、近代、现代、混合
▲根据思维的地域:东方、西方、大陆型、海洋型...
▲根据思维的民族:汉族、英美民族...
▲根据不同的特点和理解: 封闭性、开放性、收敛性、发散性 再现性、创造性、静态性、动态性 平面性、立体性...
一、什么是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 = 思维形式 + 思维方法 + 思维程序
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非逻辑思维形式(直觉、灵感、想像) 思维方法:精神产品的生产工具,如: 具体逻辑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 理论工具方法:哲学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 思维程序:思维方式运行的基本路线 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在思维活动中的有机结合
⑥ 西方现实主义哲学:公元19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科学哲学(scientism) 人本哲学(humanism)
⑦ 西方现代哲学: 公元20世纪50—80年代: Falsificationism(证伪主义) Historicism of Science (科学历史主义) Structuralism(人本哲学的结构主义)
① 800 B.C. --- 500 B.C. 古希腊早期哲学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哲学
开始对自然万物的各种现象开始哲理探索
知识所限, 讨论没有结果 如老子所言 “它虚无且不可言说”
② 500 B.C. --- 300 B.C. 古希腊中期哲学 开始了对于与人类相关事情 的讨论 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 转向了对“社会人”与“自 然人”的讨论,流行“五行” 之说 儒道两家构成了两极
思维方式: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 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 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一、什么是思维方式(Modes of Thinking)? 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1.时代特征 2.区域特征 3.社会特征 4. 民族特征
→大陆田园式气候
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1.时代特征
古代 — 整体性、直观性、辩证性、模糊性 意向性、单向性、封闭性、神秘性 近代 — 分析性、精确性;注重形式逻辑; 注重认识客体和主体 现代 — 综合性、系统性;创造性、多样性; 动态性、前瞻性; 形式化、符号化; 东方和西方思维方式互补并重、辩证运用
中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历程
③ 300 B.C. --- A.D. 500
古希腊晚期哲学
无真理说 有真理的独断论或快乐论 后者为基督教的引进奠定了 基础
中国隋朝以前哲学
儒、道、释、法
成为之后两千年中国思想文 化的主流与概括
④ 西方中世纪哲学:公元5—16世纪 :形成于基督教传入欧 洲之后,成了一切哲学、科学、人文的顶峰。
Patristic Philosophy(教父哲学)(5th --- 13rd Century) Scholasticism(经院哲学)(13rd --- 15th Century) Empirical Philosophy(经验哲学)(14th Century) ⑤ 西方近代哲学:公元16—19世纪 British Empiricism(英国经验论) French Rationalism(法国唯理论) French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法国启蒙哲学)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德国古典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