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
1. 传播类型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功能
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其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征:属于社会信息传播;“传者”与“受传者”角色可以随机交替;信息表达不规范;语言、非语言、类语言可以综合运用;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保密性强。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书上的)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
4、娱乐功能
5、经济发展功能
2.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
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
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所谓“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
择。
4.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重点看一下书本,P113-P116)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 监视环境——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和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社会起“了望哨“的作用。(2) 协调社会——传播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 传授文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功能。
2、 赖特的“四功能说”:美国学者赖特在其著作中继承了拉斯韦
尔“三功能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功能说”。
(1) 环境监视——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尤其重要--同拉氏
(2) 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映。--与“拉氏”协调社会是一致的。
(3) 社会化功能——大传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拉氏“传授文化”是相对应的。
(4) 提供娱乐——大传内容的相当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尤其是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3、 施拉姆的功能观
(1) 政治功能。施拉姆把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授文化遗产归入政治功能范畴。
(2) 一般社会功能。他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归入一般社会功能范畴。
(3) 经济功能。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这是他的重要贡献。
4、 拉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及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求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2)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
用”。拉氏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看、思考,但他们把这些都当作行动的代替物,人们的精力由以前的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转变为现在的消极认识社会事件。这就是大传
的“麻醉作用”,可见,大众传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5.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由卢因提出。
IPP指数:政治先有倾向指数,在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以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区域为变量,设计了一个显示调查对象的先有倾向的综和指标,即IPP指数.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受众的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选择性接触”并不仅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在消费、文化和娱乐信息领域,这种机制都是普遍存在的。“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
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性:(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发出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重点,看一下书上148页至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