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两难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道德与道德新闻
---新闻的‚两难‛选择
(吕霓周立新华北科技学院北京东燕郊065201)
内容摘要: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但是并非所有的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新闻故事承载着新闻人的社会责任和思考与受众交流,也承载着新闻人的态度和情感解剖着自己的灵魂;当事实本身是犯罪、是反人性的罪恶、是受害人的耻辱时,写真式的报道无异于为满足新闻本身的充实而毫无顾忌地消费当事人的痛苦;事实的呈现方式是一种新闻人对待事件、对待当事人的态度和心灵的契合程度;态度来源于起码的是非标准和道德感,也来源于新闻人的对人性的自觉;当道德感内化为新闻人的道德自律时,必将产生保护传播生态环境的植被作用;当新闻中的道德诉求与受众的向善心理产生共振时,用事实说话的力量也被放大了。
关键词:事实隐私权新闻职业道德
2003年12月中旬,某省电视台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某县有关部门在一所农村小学举行特别仪式,欢迎一位辍学两年的14岁女生重新回到课堂。
新闻里介绍说,这位女学生两年前不幸被歹徒强暴,由于年幼不懂事,怀了孕也不知道,后来不得不生下了一个孩子,因此辍学。
在这条电视新闻里,县教育局的领导、电视台的记者等等一起涌到了这个乡村小学,在坐满学生的教室里,老师告诉大家要多关心这位新来的同学,尔后电视摄象机的镜头便死死地对准了那个不幸的女孩。
我们在画面里看到,那个坐在教室中间的女孩一直把头伏在课桌上,不停地哭泣!而教室外面围满了参加仪式的官员、老师和学生。
‚敬业‛的记者还跑到不幸女孩的家里,专门拍摄了这个‚少女妈妈‛和她的孩子在一起的画面。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但并非所有的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包括那些作为有利证据的事实。
受害人与自己孩子在一起的画面,无疑展示的是道德沦丧者施暴的直接物化后果,是真实的罪证。
当然记者展现罪证说明了报道的客观真实性,然而这种真实同时是对受害人的再次伤害,这种伤害是由犯罪嫌疑人留下的、深隐在受害人精神世界内的个人隐私,由于记者的采访、由于媒体的报道被无情地袒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记者似乎代表社会正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犯罪嫌疑人的道德沦丧,然而新的恶也由此产生。
1、个人隐私与新闻职业道德是为了赚取媒体的收视(听)率或点击率而迎合窥视
欲,还是以生命至上而避开敏感的自尊伤害,最能反映媒体新闻职业道德的标示性形象,莫过于对待个人隐私的兴奋度。
本是社会良知、社会海洋中为大众守望平安的了望者,当生命遭到重创后,‚用事实说话‛引起社会对犯罪嫌疑人的公愤是必要的,但是事实同时也将受害人的尊严剥得无处藏身。
如此,则有悖于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使受害人及其家庭和亲属不能有尊严地立足与社会,使生命不能有尊严地活着。
法学家和司法界认为,隐私权是人格权,其性质是绝对权,任何人相对于他人的隐私权都是义务人,都负有不得伤害的义务。
然而,当社会弱势群体的隐私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成为具有相当传播能量的新闻人穷追不舍的新闻‚亮点‛(所以亮的抢眼是由于极端)和‚有分量的事实‛时,被害人的家丑无疑被放大了,新闻职业道德也因此平面成纯业务层面的‚冷酷‛,失去了从人的角度做新闻的道德情怀。
美国新闻界对待公民隐私权尤其是强奸和性犯罪,传统的做法是除非受害者是知名人士或受害者已经被杀害,一般拒绝透漏强奸受害者的身份。
理由是受害者可能受到双重的不幸。
2新闻人以为民众伸张正义、为社会清道为己任,媒体要激浊扬清传正声、要反映事实和客观报道,民众对事关自身利益的事情有知情权等,此为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衍生了记者的采访权和优先发表的话语权。
然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真相是,记者行使自己的职业权利时,有时会无情地侵害了当事人维护个人自尊和名誉的权利——媒体对个人隐私毫无掩饰的报道,侵犯了报道对象的名誉。
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背景中,女性的名誉被视为第二生命。
因此对待事关个人隐私的事实的把握,关涉着道德选择问题:事实是可以揭露丑恶也可以伤害良知的矛盾体。
对待事实的把握不仅是新闻人对术语的认知,更是关涉到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操守。
能够以场的赋存状态传达立体化信息的电视传播技术手段,给了电视媒体无限的‚说话‛空间和表现张力,正如美联社著名记者卡蓬所说:‚当画面从豪华别墅的镀金扶手摇向风雨中的茅草屋,镜头就可以说话了‛。
相信大部分受众的思考能力和接受品位,富有思想张力、能调动他们联想和思考的画面,完全可以不抹杀新闻人的正义和敬业精神。
2、用事实说话的底限
事实确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快餐。
而传播者寓理于事的理性传达更能引导受众的理性接收,更能调动受众的反省、反思的咀嚼能力,更能给人以深入思考的启示。
当事实本身是犯罪,是反人性的罪恶、是受害人的耻辱时,人之常情的思考首先关注
的是人的生存境况,而不是事实本身。
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能优先观照受害人今后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质量以及可能的生存环境。
尊重当事人,怜惜无辜生命,而不是让受害人在事实面前再次蒙羞。
如此移情观照,怜惜每一个生命,新闻人的‚重己‛也必在‚尊人‛之中。
当道德感内化为新闻人的道德自律时,必将产生保护传播生态环境的植被作用:它植根于受众的土壤中,以呵护土壤的能产性回馈衣食父母;使报道既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又为社会主张正义,成为凝聚社会心理的舆论力量。
每当大事发生,媒体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深‛等等捕捉新闻和抢新闻的竞争压力,成了记者抢发独家新闻的动力。
然而处于正在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中,放弃事实中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亮点,自然对独家新闻的优势,少了一些轰动或震撼,却能使新闻当事人得到一些宁静和细微的呵护。
2003年11月16日6时07分当神州5号成功着陆时,全国人民和媒体都被强大的民族自豪力量鼓舞着,激励着,杨立伟成为了中国航天使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雄。
英雄的风采、英雄的声音是全国新闻记者最想抢到的新闻亮点。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冀惠彦在着陆现场距机舱最近的位置上首先拍摄了中国航天人走出仓门的历史画面。
他在最佳拍摄位置也是最佳的采访距离条件下,仅仅拍了打开仓门和英雄走出仓门的画面。
所有的记者‚都想在最近的距离、第一时间采访一下我们的航天员‛,冀惠彦说,‚航天员从空中返回地面后,由失重的环境回到地球重力的这种环境,他必须有十几分钟的适应时间‛,‚我本想问问他‘立伟……’,但是我憋了半天没有问,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航天员还有个适应阶段,我一定让他在这个时间里头很好地把身体恢复一下,完了精神抖擞地走出仓门”。
前一条电视新闻却将事实‚拿来展示‛,为满足新闻本身的充实而毫无顾忌地消费当事人的痛苦。
被害人被强暴是事实,同时也是刑事犯罪案件,造成的后果是罪证,可以提供给警方和律师。
如果新闻报道能提示警方破案、抓获元凶,是新闻报道的正当功能。
而仅仅佐证新闻报道的真实、记者采访的深入,则不啻置媒体为报道而报道的功利于受害人的尊严之上。
当呈现受害人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的画面时,新闻是否该接受真知的监视,信守‚己所不欲、误施于人‛这最起码的道德信条呢?
报道时对事实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并非量的意义上、事实的完整不完整,其度量是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道德,其定位基准权衡在新闻人‚自我炒作还是社会责任‛的自我约束的修正之中,考虑在人性关怀与生命至上的道德自律之中。
有关‚上海家化‛欺骗消费者的一期《焦点访谈》节目,陈耀文在‚给自己扬腕‛、‚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追求我们自己的轰动‛与‚通过有效的途径推动一下本来就很难的国有企业‛
的权衡上,将价值砝码加在了拟报道对象一边,在节目已编出了7分多钟时,朝自己开枪,放弃了一期火暴新闻。
3对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中国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很多观众视我们为青天,因为我们疾恶如仇。
一旦我们的记者发现该打该整之事,必欲将其‘整死’而后快。
但是‘上海家化’却被‘轻轻’放过了。
陈耀文的‘自杀’,反映了我部同仁执着地追求新闻时的另一更深更远的追求:‘轰动’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一切辛劳不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光明一些吗?‘轰动’是为了光明,‘自杀’也是为了光明。
‛3 P139这种职业态度权将新闻工作赋予新闻人的诸种话语优势视为为社会所用、为民众所用的公器,该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
用事实说话应以善意的、保护新闻事实当事人(至少是不伤害)的个人权益为底限,只要当事人不是批评对象。
3、用事实说话与引导社会
用事实说话、报道真相是客观报道的手段,引导社会是目的;事实和真相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才是事实要‚说‛的‚话‛,事实是新闻的生命活水。
事实本身并不直面社会说话,观察、捕捉和采访事实的镜头和聆听的耳朵——把关人用事实组织起传播的话语,结构新闻故事,承载着新闻人的社会责任和思考与受众交流,也承载着新闻人的态度和情感解剖着自己的灵魂。
因此,如何呈现事实的方式是一种新闻人对待事件、对待当事人的态度和心灵的契合程度。
态度来源于起码的是非标准和道德感,也来源于新闻人的对人性的自觉。
对于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这种态度是一种职业态度,更是一种道德情怀的外化。
现代传播科技使新闻人的话语优先权具有工具理性的无限方便,当新闻中的道德诉求与受众的向善心理产生共振时,用事实说话的力量也被放大了。
1李春华电视不该再揭“少女妈妈”的伤疤[J]. 中国记者,2004,03: 27
2夏伟荣. 美国新闻传播与公民隐私[J]. 中国记者,2002,05: 66~67
3孙克文. 焦点外的时空[M]. 北京:三联书店, 1997. 136~139
Professional ethics of News and moral news in the dilemma Abstract: The origin of the news is a fact, but not all facts can become news. The attitude to the person’s privacy can most reflect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level of the media. Speak with the facts should base on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y , The news story bear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inking of news reporters has shown to the audience and the attitude and the emotion of news reporters are dissecting their own souls. The way of news presentation
is a kind of combination of the attitude of news reporters towards the fact, towards the party and their own souls. Attitude stem from the standards of the right and wrong , as well as the moral sense and also from their conscientiousness to human nature . When the moral appeal in the news and the mercy of audiences give resonance, the power of speaking with the fact has been aggrandized accordingly.
Key words: fact, privacy, news, professional 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