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发展-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4、归因效应 归因,就是指个体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 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 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 和推论。
归因效应
认为容易发脾气的人,一定是很顽固的Biblioteka Baidu而不 好发脾气的人,多半是没有主见的等等。 看到一个很胖的人,就断定他是一个“舒舒服 服”的人,因为 “心宽”才会体胖等等。 乌鸦现象 “眼跳 ”现象 红衣服现象
首因效应是指首次交往时 彼此产生的第一印象对后 继交往行为和关系的心理 影响。 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交往过 程中所形成的印象对双方 关系的重要影响。
近因效应
屡战屡败 VS 屡败屡战 第一句:“你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虽然录取 率那么低。”第二句:“虽然录取率那么低, 你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
人际关系概述
青少年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特点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结果,在交往过程中,人们运用语言 符号、非语言符号来达到信息、思想与情感共享,并最终在 双方之间建立了某种有意义的联系,也就是人际关系。 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 事关系等 。
恰当利用晕轮效应
在应聘时,你就更应该巧妙地运用晕轮效率, 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给招聘者留下 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对方的赏识。
警惕晕轮效应
不要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这种人际知觉的投射 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一旦你自己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 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 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 象的准备: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总是会影响你对于以后信息的 判断。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 角色。 不要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这是一种类化作用, 我们常常会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进行归类,比方说:教师便是 “文质彬彬”,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等。 不要以貌取人:我们要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 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3、人际关系的分类 心理学家雷维奇对1000对夫妇进行的调 查,基于合作与竞争之间关系的分类:
1.主从型 2.合作型 3.竞争型 4.主从—竞争型 5.主从-合作型 6.合作-竞争型 7.主从—合作—竞争型 8.不规则型
人际关系的分类
依据人际关系的交往功能与形态,人际关系可分为三 大类七小类:
社会促进效应-降低效率
心理学家孟斯特伯和莫德的实验,认为社会促 进作用下活动效率有时也会降低。 他们的实验发现,背诵诗歌,写作文,做数学 题的时候,还是单独一个人效果好一些。如果 和别人一起做,或者做的时候旁人盯着看,反 而会感到心慌意乱,从而降低活动效率。
第四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发展
人际交往概 述
社会交换理论 : 人们努力在社会关系中追求最具报偿的成果, 因而在人们与他人互动时,会希望获得高的 报偿并减少成本付出。 当他人以满足我们需求的方式对待我们的时 候,我们便觉得获得报偿,而当关系中有任 何使自己不愉快的层面(包括拒绝、丧失尊 严、无聊等),我们认为这就是在付出成本。
(二)人际关系发展
(三)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5、社会促进效应 又称观众效应,指他人在场对个人行为的心理 影响作用。
即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的时候,活动 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升高或降低。它是一种集体效 应。
“人来疯”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社会促进效应-提高效率
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有一 次偶然发现,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时候,单独 训练时骑车的速度要比和多个运动员共同训练 时慢百分之二十。 后来,他又找来一些小孩,让他们干一种活: 绕鱼线。干的时候分成两组,一组是一个人单 独绕,另一组是集合起来一起绕。结果发现, 一起绕线比单独绕线的效率要高百分之十。他 据此得出结论;个人在集体中活动的效率要比 单独活动的效率高。
(1)良好形态的人际关系: 互补形态的人际关系; 稳定形态的人际关系。 (2)一般形态的人际关系: 互利形态的人际关系; 强制形态的人际关系。 (3)消极形态的人际关系: 障碍形态的人际关系; 冲突形态的人际关系; 封闭形态的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发展
1、人际关系发展的理论解释
2、人际关系发展阶段
①定向阶段 ②情感探索阶段 ③感情交流阶段 ④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阶段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要素与 特征
3、人际交往的特征
(1)信息交流(或叫沟通)。
这些信息既包括知识、经验,也包括需要、欲望、态度、 情绪。
(2)交往必须有交往双方心理上的接触和相互作 用,并且交往双方都是交往活动的主体。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
不同学者对交往的理解 本能说 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本能 地欲与他人接近。 麦独孤也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合群本能,以促使人 们相互亲近。 保存个体生存 • 柏拉图 获得社会酬赏以及进行社会交换 马斯洛:马斯洛认为人类为了满足高层次的需要 霍曼斯:人类为满足其需要,必须借助于与他人进 行交换。
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 应弥散的体现。
晕轮效应-举例
《韩非子· 说难篇》: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 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得 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 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 以刖刑(把脚砍掉)的。但卫灵公却夸奖 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 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 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 公又夸他爱君之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 衰,不受宠幸了。卫灵公由不喜爱他的外 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品质丁,甚至以前被 他夸奖过的两件事,现在也成了弥子瑕的 “欺君之罪”。
日常生活中的晕轮效应
例如:大学入学时,你们是不是对某些人的第 一印象不好,然后在以后的几年内一直对(她) 抱有成见?但是其实,这个同学在很多方面非 常好? 如一位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忽然因流氓罪被 抓判刑了,这使周围的人大惑不解,“成绩这 么好,还会去犯罪吗?”似乎犯罪只能与成绩 差有缘。这是晕轮――光环效应造成的以点概 全的认识误差的结果。
警惕归因偏差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比如甲同学向乙同学借了一百元,说好一月后偿还。但一月 后未如期偿还。 如果你是甲,你会怎么解释甲的行为? 如果你是乙,你会怎么解释甲的行为?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 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对于成功的事:人们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自 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等。 对于失败的是:实施行为的人往往强调情境的作用,对自己 的行为多强调外部原因,作外归因。而旁观者常常强调并高 估实施行为的人自身的、内在的因素
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的区别
晕轮效应:个体性。 刻板印象:群体性。以对群体的大概评价,去 认识其中的个体,造成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对 个体的伤害。
思 考
问题:以下材料反映人际交往中人们什么样的 心理效应?
对一位早晨上班面带愁容的人,有的人会认为: “他可能工作不顺心”或是“受到别人的责难和批 评”, 有的人会认为他是因为“早晨家里出了事”等 等。
一是遮掩性,片面性 二是表面性: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 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觉的表 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 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 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 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 三是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 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
1、信息沟通功能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
2、情绪互动功能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
3、人际协调功能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
4、自我调节功能
(三)人际交往的效应
问题:以下现象属于什么效应?
“一俊遮百丑” “情人眼里出西施“
(三)人际交往的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第四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发展
教学内容:
了解人际交往及其要素与特征、人际交往的功能、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等; 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以及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等; 掌握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包括亲子交往、同伴 交往与师生交往三个方面
问 题
你需要交往吗?
为什么要交往?
第四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发展
信息沟通的方式-语言-有声
信息沟通的方式-语言-无声
信 息 沟 通 的 方 式 非 语 言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要素与特征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要素与特征 2、人际交往的基本要素
人际交往的过程由信息发出者 、信息、信息通 道、信息接收者等四个要素构成。
信息发出者
信息
信息通道
信息接收者
晕轮效应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 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 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 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的分析
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其特征具体表 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
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包含 着认知、情感和行为3种 心理成分。 认知成分包括对他人和 自我的认知,是人际知 觉的结果。 情感成分是指交往双方 相互之间在情绪上的好 恶程度和感情依恋的深 厚程度,也包括对交往 现状的满意程度。 行为成分主要包括人际 交往时相应的行为反应 倾向或方式如举止气度、 表情、手势以及言语等。
①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化的分类。 ②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有惊人 的一致性。 ③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
刻板效应-原因
刻板印象常常是人们的一种错误知觉。 它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尚未全面 掌握感性材料就做出了概括,因而就形成了对 某一类人的错误形象。它的缺点是容易形成社 会偏见。如果根据偏见去处理人和事,也就容 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三)人际交往的效应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交往时 对人的某些品质、特 征形成了较深刻的印 象后,掩盖了对人的 其余品质和特征的知 觉。 这是一种以点概面、 以偏概全的倾向。
晕轮效应的心理学实验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 桑戴克于 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 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 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 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 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 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4.1 人际交往概 述
4.2 人际关系概述
4.3 青少年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特点
第四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发展
4.1 人际交往概 述
4.2 人际关系概述
4.3 青少年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特点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要素与特征
1、定义:人际交往也称社会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 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 程。 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涉及 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 交往。 一定的方式: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
(三)人际交往的效应
3、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效应,指的是人们对某一 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 看法。
性别刻板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 “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等 “青年人单纯幼稚、容易冲动,老年人经验丰富、保守、 稳重。”
刻板效应具有如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