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理论

合集下载

生态足迹理论介绍及应用

生态足迹理论介绍及应用
0.2 #DIV/0! #DIV/0! 水域 1.1 #DIV/0! #DIV/0! 林地 1.1 #DIV/0! #DIV/0! 林地
理论介绍
概念提出
模型介绍
应用领域
公式介绍
案例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需求)
Yi Zi Pi0 消费量 (T) 全球平均能 折算系数 源足迹 (GJ/t) (GJ/hm2) 55 55 71 93 20.934 28.47 50.2 43.124
原煤 焦炭 燃油 汽油
煤制品
液化石油气 柴油 溶剂油 液化天然气 天然气 其他石油制 品 煤油 其他燃料 热力 电力
93
71 93 93 93 93 93 93 93 1000 1000
28.47
50.2 42.17 43.124 38.98 38.98 41.87 43.124 43.124 29.34 11.84
生态足迹理论的介绍及其应用
ecological footprint
生态足迹
概念
生态足迹
——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容纳人类所 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 地域面积
理论介绍
概念提出
模型介绍
应用领域
公式介绍
W2020=ef2020xP2020/GDP2020
人口容量预测
方法介绍
案例
潮南区基于生态足迹的人口预测
谢谢
耕地 草地 林地 建筑用地 水域 化石能源 承载力 (hm2)
人均面积 均衡因子 (hm2/人) 2.8 0.5 1.1 2.8 0.2 1.1
产量因子
均衡面积 (hm2/人)

生态足迹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足迹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足迹评估的理论与方法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保护成为了全球共同的课题。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量化评估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

一、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在特定时间和地域内所消耗的生态资源量,比如森林、湖泊、土地等。

生态足迹评估的目的是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等。

相对应的,生态足迹还有生物生态足迹和碳生态足迹。

生物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所占的面积。

在食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类消耗了大量生态资源,比如土地、水、气候和肥料,这些资源被称为人类生产系统的独享面积(cropland or grazing land)。

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空气污染等影响,又被称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碳生态足迹指二氧化碳排放所占生态足迹的比例,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人类活动主要的碳排放物。

二、生态足迹评估的方法生态足迹评估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模型,量化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具体来说,生态足迹评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测量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为了理解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首先测量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这部分被认为是消耗跨界面积(Cropland、grazing land、forest、fisheries等)。

2.测量生态污染和其他破坏性的影响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类活动还会造成各种生态破坏和污染,比如减少了森林的覆盖面积、耗竭了地下水资源等。

因此在评估生态足迹时,也需要将这些破坏性影响量化评估。

3.计算零排放生态足迹“零排放”生态足迹计算的是不需要任何化肥、水和农药等农业生产的人类满意度和健康所需要的广阔领域积数。

零排放生态足迹计算中排放的氮、磷和钾等养分都是通过循环再利用的方式来获取。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估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估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学科,而生态足迹评估是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生态足迹评估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生态足迹评估概述生态足迹评估是根据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需求进行量化和评估,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其主要目的是评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性,即人类活动是否超过了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生态足迹评估方法生态足迹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生态足迹计算和生态足迹解读。

1. 生态足迹计算生态足迹计算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确定评估的地理范围:将评估的地理范围确定在特定的区域,如国家、城市、企业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人口数量、能源消耗、粮食产量、工业排放等各项指标。

(3)选择和计算指标: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国际公认的计算方法,计算生态足迹指标,如碳足迹、水足迹等。

(4)统计和分析数据:对计算得出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2. 生态足迹解读生态足迹解读是对生态足迹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群的生态足迹,可以评估其可持续发展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生态足迹评估的应用生态足迹评估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环境保护通过生态足迹评估,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例如,通过评估不同地区的生态足迹,可以确定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较大的地区,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等,以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评估可以评估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性,即人类活动是否超过了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通过比较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的关系,可以确定人类活动是否超越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界限,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生态足迹理论的介绍及其

生态足迹理论的介绍及其

谢谢!
年以来增长2.5倍。实际上地球所能提供 的资源限度是每个人1.8公顷,而人类生 态足迹达平均每人2.2公顷,人均生态赤 字达0.4公顷。 报告也给出了三种可以减少人类生态足 迹的途径:降低全球人口数量;减少人 均消费;应用更加高效的资源开发利用 技术,以提供生态物品和生态服务。
七、国内研究状况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研究(地理学
报----章锦河、张捷)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提出旅游生态足迹概念, 构建了旅游生态足迹6个计算子模型,并以黄 山市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 旅游生态足迹: 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 (生态学报----杨桂华、李鹏) 主要探讨旅游生态足迹在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6 个方面的测度功能: 旅游产业、旅游产品、 旅游目的地、企业生态、旅游者及大众旅游。
三、生态承载力计算
EC=∑(Ai×Yi×Ei)
EC:生态承载力 Ai:i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 Yi:当地i种土地的产出因子(不同国家或地区生 产力水平不同,因此引入一个当地产出因子 (local yield factors),它是某一地区单位 面积土地生产能力与全球平均水平的比值 ) Ei :i种土地的均衡因子
优点:
1、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方法相 比,资料相对易获取,更具有可操作性。 2、具有可重复性,可进行横向及纵向比 较。 3、直观明了,能较好地提示自然资源和 经济发展之间的互补关系。
不足:
1、是一种静态分析法,没有考虑人口、 技术、物质消费水平的变化性。 2、没有把自然系统提供资源、消纳废弃 物的功能描述完全,如忽视了地下资源 和水资源的估算。 3、现有生态足迹分析中有关污染的生态 影响很少涉及。 4、没有考虑到各种土地类型的多种功能。
生态足迹理论的介绍及其 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应用

什么是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一个度量人类对生态系统和地球资源的影响的概念。

它是一种环保指数,旨在向公众普及生态学知识,强调环保意识,推动人类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以下是生态足迹的相关内容:一、生态足迹的概述生态足迹指的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所占用的土地面积,转换为永久种植的森林等价面积。

生态足迹可以用来度量某个人群或地区对资源所需的面积,是一个量化环境影响的方法,也是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生态足迹的意义人类对地球的生态系统资源的大量开发和消耗导致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生态足迹的提出旨在教育公众关注环境保护,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还有助于政府和企业决策,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手段,更好地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三、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与相关的指标体系有关,其中包括人均可用面积、人均耗能等指标。

计算具体步骤为:统计某个人群或地区的消耗资源情况,确定相关的指标体系,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出某种资源的占用面积,然后将每种占用面积相加,得到生态足迹。

四、如何降低生态足迹降低生态足迹是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技术,推广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2. 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对于化工企业,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3. 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使用土地、水资源、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4. 推广绿色消费:倡导以绿色、环保、可再生的产品代替传统污染产品,让消费者从小处做起,减少生态足迹对环境的影响。

五、生态足迹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生态足迹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态足迹的增加源于人类对资源的大量开发和消耗,而这些开发和消耗的过程往往会导致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和范围。

因此,减小生态足迹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理论
al., 2007; Kitzes et al.,2009; and
Wackernagel et al., 2002)。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碳吸收贡 献后,吸收化石燃料燃 烧排放二氧化碳所需的 森林面积。
耕地 表示用来种植 人类消费的食物和 纤维,以及生产胜出 饲料、油料、橡胶等农 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在此基础上,生态足迹理论将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 的面积定义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以表征该地区的生态容量。
生态容量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 . 地球科学进展,Dec. , 2000 ,15(6): 630~636. [Yang Kaizhong, Yang Yong, Chen Ji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Concept, Method and Cases[J] .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0 ,15(6): 630-636.]
➢Mathis Wackernagel, Chad Monfreda, and Diana Deumling ,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 (November 2002 Update) [M], Redefining Progress,2002.
a
12
三、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法也是其中一例。 1992年,加拿大经济学家 ,William Rees :提出概念 1996年,其博士生Mathis Wackernagel 等: 提出计算模型并应用推广
a
6
a
7
二、生态足迹理论概念
1、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环规 第六章 生态足迹.精选优秀PPT

环规 第六章 生态足迹.精选优秀PPT
顷相应类型土地的全球平均生产量〔kg/gha〕。 ▪ 在煤炭、燃料和电力等资源的化石燃料用地足迹时,采用世界单位化石能源
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来确定各类型资源全球平均能源足迹 。
▪ EQi——均衡因子〔6种土地类型〕 ▪ 指一个将不同类型土地转化为在生态生产力上等价的系数 。 ▪ 本文采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提供的均衡因子数
3000 1.99﹡
区域生物生产 量
20152 174966
1603 85472
174743 9419
47044 136849 45580 320884
111412 16731﹡﹡
按全球平均产量总 生态足迹
475756.6 20152 94270.5 1068.7 4748.4
266184.9
2361391.9 285424.4 102940.92 342122.5 90796.8 11064965.5
446gha增加到0. 人均生态足迹(生态足迹需求) Aj是j种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gha); 一个将各国各地区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可比面积的参数。 某市2004年的生态足迹2. 234gha和1997年全球人均的生物生产面积生态閾值2. 任何人口〔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 产性面积(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计量单位为“gha〞(global hectare),即“全球性公顷〞。 根据生态足迹,可将一个地区或国家消费的资源量与所拥有的生态承载能力进行比较,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 能力范围内,是否处于可持续性状态。 〔2〕计算资源的承载能力; 某年某市生态足迹计算汇总表 234gha,相应的人均承载力从0. 某市总体规划期间总生态足迹预测 全球平均生态生产力—— EPi〔kg/gha〕 计算耕地、林地、水域等面积时,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公布的每公顷相应类型土地的全球平均生产量〔kg/gha〕。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概念。

它是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的方法,也被称为“生态承载力评估”。

生态足迹理论认为,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已经超出了其极限。

了解和评估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生态足迹的概念最早由William Rees和Mathis Wackernagel于1996年在《人类生态学》杂志上提出。

他们以“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来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思考,也为后来的生态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人类个体、城市、国家、甚至全球对于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占据的土地面积。

它包括了人类对土地、水、空气、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人类活动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废水排放等。

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反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也可以评估出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工作,它需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对不同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包括了“城市生态足迹”、“国家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等不同层级的研究。

“城市生态足迹”是对一个城市的居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评估,而“国家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则分别是从国家和全球层面对生态足迹进行评估。

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压力。

生态足迹理论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帮助人们评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理论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了许多生态问题的发生。

如何平衡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背景下,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定义生态足迹,又称为生态印记或生态足印,是用来衡量一个地区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总量。

具体来说,生态足迹是指在维持人类生活方式所需的土地面积、水资源和能源等自然资源总和。

通过计算生态足迹,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是否有超出可持续的范围。

生态足迹理论是由斯威斯经济学家马塞洛•弗兰卡•坎帕尼亚和他的同事于1991年提出的。

二、生态足迹理论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包括人均生态足迹和总生态足迹两种方法。

计算某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时,需要考虑人均食品、饮用水、能源、住房、交通和娱乐等各方面的消耗。

用每个人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面积之和来表达生态足迹。

比如,在某地区,总耕地面积为1000公顷,每人所需的耕地面积为5公亩,则该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5000人亩。

2、总生态足迹同时,也可以计算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总生态足迹。

计算总生态足迹时,需要考虑这个地区的整体生活水平、人口、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用各种自然资源的面积总和来表达该地区的生态足迹。

三、生态足迹理论的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在实践中有很多应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生态足迹理论可以用来分析研究某个地区的生态足迹大小,以及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研究中,会比较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则表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修复和保护环境。

2、城市规划生态足迹理论在城市规划中也有应用。

城市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非常庞大,需要大量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供应。

通过计算城市的生态足迹,可以了解城市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并计划如何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降低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降低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如何降低生态足迹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都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生态足迹。

那到底什么是生态足迹呢?简单来说,生态足迹就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地球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的资源之间的对比关系。

它反映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活方式,需要多少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的资源,并吸收所产生的废弃物。

比如说,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用的水电、穿的衣服、开的车等等,这些活动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

而生产这些资源所需要的土地面积,包括用于种植粮食的农田、用于放牧的草地、用于采伐木材的森林,以及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等废弃物的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加起来就是我们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的计算考虑了多个方面,包括食物消费、能源使用、交通出行、住房建设等等。

如果一个人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能够提供的可持续资源,那么就意味着我们正在过度消耗地球的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那么,为什么要关注生态足迹呢?因为它能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程度。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生态足迹也在不断扩大。

如果我们不加以控制,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将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如何降低生态足迹。

首先,从饮食方面入手。

减少肉类的消费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因为畜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水和饲料资源,而且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多选择蔬菜、水果、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不仅对健康有益,还能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在能源使用方面,我们可以采取节能措施。

比如,在家中使用节能电器,随手关灯,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在工作场所,提倡无纸化办公,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同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

交通出行也是降低生态足迹的重要环节。

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共享单车等,既能减少交通拥堵,又能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社会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以及该资源使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衡量模型,代表了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负荷的评估与分析。

生态足迹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学者马思璐(Mathis Wackernagel)和威廉·丁兹尔(William Rees)在1996年提出,并于1997年在国际期刊《自然》上首次发表,并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研究。

生态足迹理论主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利用会导致生态系统耗损,影响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生态足迹理论已经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主要概念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负荷的一种指标,用于衡量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量。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食品的生产、交通运输、住宅建设、废弃物处理等。

而地球的生物产能则是指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可再生资源量,包括土地、森林、水资源等。

生态足迹由于把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资源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在一起,因此成为了评估地球环境的重要指标。

生态足迹的评估不仅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情况,而且还能够说明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足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

研究现状自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学者们对生态足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也有一些国际组织、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了生态足迹的评估和应用实践。

主要包括:全球生态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

这些机构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估和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耗竭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压力的衡量标准,用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旨在衡量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全球消费者对地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分析,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压力和负担,并且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进展。

一、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一个特定区域或个体所需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来维持其生活方式的总和。

生态足迹以单位面积的生物生产力来衡量,通常以全球公顷(gha)作为单位。

该概念最早由瑞士学者雷夫·雷安德(Mathis Wackernagel)和威廉·雷斯(William Rees)于1992年提出,并在《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一书中详细阐述。

生态足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耕地足迹、森林足迹、渔业足迹、碳足迹和建筑用地足迹等。

耕地足迹是指人类用于耕种作物的土地面积;森林足迹是指人类用于提供木材和纤维的森林面积;渔业足迹是指人类消费的鱼类和其他水产产品所需的海洋面积;碳足迹是指人类通过能源消耗所带来的CO2排放所需的土地面积;建筑用地足迹是指人类建筑和基础设施所需的土地面积。

这些不同维度的生态足迹构成了生态系统承载力的一部分,也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收集、计算和分析三个步骤。

1. 数据收集生态足迹的计算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包括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土地利用、森林砍伐、渔业捕捞等。

这些数据通常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国际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也包括调查数据和遥感数据等。

2. 计算生态足迹的计算采用了复杂的模型和标准化的计量单位。

什么是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一个量度,它测量的是生物生产性土地生物生产力是指生物吸取外界物质和能量制造有机物质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有机物质总量来计算。

生物生产性土地(以公顷为单位)的面积,这些土地是生产人类活动所需资源和吸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物并使之无害所必需的。

生物生产性土地包括:①满足人类对食品、纺织品、木材、能量和基础设施空间的要求所需的土地;②吸纳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土地。

生物生产性土地包括耕地、森林、鱼塘,但不包括沙漠、冰川或公共海洋。

常被用作快速记录某一活动或组织的碳排放量的“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一个重要贡献者。

可把生态足迹的碳分量理解成,隔绝二氧化碳排放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

这是一个表明在我们这颗行星上燃烧化石燃料需要占用多大土地面积的指标。

有几种方法可把化石燃料的消费量转化为对应的土地面积。

每一种方法都基于不同的原理,但是所有方法几乎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全世界每年人均消费2吨油当量化石燃料,对应于1公顷生物生产性土地。

1公顷约为一个足球场的大小(或10000平方米)。

酒精是可再生能源的一个潜在载体,在技术上和性质上等同于化石燃料。

它是一种较易被存储和运输的均匀和浓缩燃料,能够以与碳氢化合物同样的方式为人类提供能量。

由于这些原因,它已经在有些地方被用作汽油的补充物。

因而,对应于化石燃料消费的土地,可以被表示为生产出足够数量酒精的生产性土地。

此面积由种植植物(通常是甘蔗和谷物)的面积,以及生产它们需要的加工处理能量所必需土地的面积构成。

另一种方法是估计要消除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土地的面积。

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如果希望避免气候的改变,过多的二氧化碳是不允许在大气中积累的。

如果我们继续过量消费化石燃料,那就有责任处理其所衍生的废物。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在计算“碳沉积”土地的数量时,也要计入那些正在被我们排放到大气中去的二氧化碳数量。

对生态足迹的其他贡献来自耕地、放牧地、渔场、林地和建筑用地。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1. 引言1.1 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瑞士学者雷弗·瑞恩斯及他的研究团队提出。

他们认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存在着不可持续的问题,而生态足迹理论可以用来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该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并进一步促进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人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更加健康地生活,减少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后来的生态足迹研究奠定了基础。

1.2 生态足迹的定义生态足迹的定义是指衡量个体或群体对生态系统的资源需求和废物排放的量化指标。

生态足迹包括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对人类废物的吸收能力。

通过对个体、城市、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比较,可以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包括考虑个体或群体消耗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转化为等效面积单位来表示其对自然系统的压力程度。

生态足迹的概念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足迹的定义反映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引起了人们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深思和警觉。

1.3 研究意义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评估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

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人类对于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从而引起人们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配置,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生态足迹的研究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更加符合环境可持续性原则的政策和规划。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摘要】生态足迹理论作为衡量人类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生态足迹的定义与概念入手,详细介绍了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探讨了生态足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以及生态足迹评价指标的完善与发展。

在总结了生态足迹的研究意义,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探讨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通过对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 环境保护, 计算方法, 评价指标, 研究进展1. 引言1.1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是近年来环境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态足迹理论最早由瑞士学者Mathis Wackernagel和William Rees在1996年提出,旨在衡量人类对于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生态足迹理论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对生态足迹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以及在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应用和意义。

生态足迹评价指标的完善与发展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未来,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促进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生态足迹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在于引导人们转变观念,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正文2.1 生态足迹的定义与概念生态足迹是指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球所需的生态资源量和吸纳污染废物的生态环境大小。

它是一个度量指标,用来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考虑个体或集体消费生活方式所需要的生态资源,以及处理因此产生的废弃物所需的生态系统容量。

生态足迹的单位通常是全球公顷(gha),表示每个人、每个社区或每个国家所需的生态资源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

什么是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

什么是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

它衡量的是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之间的关系。

生态足迹的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威廉·里斯在1992年提出,其目的是评估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情况。

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

生态足迹的单位是全球公顷(gha),表示每个人类所需的可再生资源面积。

生态足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能源消耗:包括化石燃料的使用、电力的消耗等。

能源的开采和使用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2. 食物消耗:包括农田用地、水资源的利用以及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人类对粮食和畜牧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被占用和消耗。

3. 水资源消耗:包括用于居住、工业、农业以及能源开采的水资源消耗。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4. 森林和土地利用:包括森林砍伐、土地开垦等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提供生物多样性。

5. 二氧化碳排放:人类活动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工业生产和森林砍伐等。

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可以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

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对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并促使人们采取措施来减少生态足迹,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模型建立

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模型建立

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模型建立生态足迹是指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负担的一种指标。

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通过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并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模型建立的相关内容。

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包括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非再生资源的消耗两个方面。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把人类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转化为当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相应面积,来衡量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荷。

人类的资源消耗以及废物排放都会给生态系统造成压力,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资源储量等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生态足迹模型的建立是计算生态足迹的关键步骤。

生态足迹模型通常包括陆地生态足迹、水生态足迹和碳足迹等不同的指标,用于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不同方面的影响。

以陆地生态足迹为例,其计算模型涉及到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消耗、废物排放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

首先,计算生态足迹需要对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

资源利用效率是指人类在利用资源时的效率水平。

通过衡量资源利用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客观地评估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农业方面,资源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农作物产量与农田土地面积之间的比值来衡量。

当农作物产量高,而土地利用面积相对较小时,说明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高。

其次,计算生态足迹还需要考虑到资源的消耗情况。

资源消耗是指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量。

不同类型的资源有不同的计量单位,如能源消耗可以用千瓦时、水资源消耗可以用立方米等进行衡量。

通过调查和统计不同行业和地区的资源消耗情况,可以得出资源消耗的数据。

另外,废物排放也是计算生态足迹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废物排放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废物可以包括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和气体废物等。

计算废物排放可以通过衡量不同种类废物的产生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确定。

例如,通过评估废水处理的质量和排放量,可以对废物排放情况进行计算。

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模型建立

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模型建立

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模型建立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量化指标,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重要工具。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和计算模型的建立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生态足迹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学者马克·温克尔在1992年提出。

他认为人类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资源枯竭。

为了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马克·温克尔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是通过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的影响量化为土地面积单位来衡量的。

具体而言,生态足迹是通过将不同资源的消耗转换为“全球公顷”,然后将各种资源的消耗相加,得到一个综合指标,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测算,我们可以判断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对环境的影响,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生态足迹,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建立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合理的计算和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获取不同资源的消耗数据,例如耕地的面积、森林的砍伐量、水资源的消耗量等。

其次,我们还需要考虑不同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程度,以确定各资源的权重。

最后,我们可以将不同资源的消耗转换为土地面积单位(全球公顷),并相加得到人类的生态足迹。

在实际应用中,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可以用于评估国家、城市、企业乃至个人的生态足迹,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可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然而,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首先,生态足迹的计算依赖于众多的统计数据和参考值,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生态足迹只能反映过去和现在的生态环境状况,并不能预测未来的情况。

此外,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参数选择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高中生物生态足迹知识点

高中生物生态足迹知识点

高中生物生态足迹知识点1.定义: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的综合指标,用于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计算方法:生态足迹通常以单位面积或单位人口的方式计算。

它考虑了人类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环境的废物排放和污染物的影响。

3.影响因素:生态足迹的大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数量、消费模式、生产方式、能源利用效率等。

发达国家和城市地区的生态足迹通常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的生态足迹相对较小。

4.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的概念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当人类的生态足迹超过地球的可持续承载能力时,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5.生态足迹的意义: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它也有助于引导人们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生态足迹的国际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差异较大。

发达国家通常有较高的生态足迹,而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足迹相对较小。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水平。

7.减少生态足迹的途径:为了减少生态足迹,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使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农业等。

8.生态足迹的局限性:①简化指标:生态足迹只是衡量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标,无法全面反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忽视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②地区差异:生态足迹是以地理边界为基础计算的,因此无法完全反映地区之间的资源转移和环境影响。

例如,发达国家可能通过进口大量资源来满足其消费需求,这在其国内生态足迹中没有体现出来。

③数据不确定性:生态足迹的计算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和估算,这些数据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和误差。

不同数据源和估算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影响对生态足迹的准确度和可比性。

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理论
-
三、研究方法
2、计算方法
(3)生态盈余/生态赤字(Ecological Remainder/Ecological Deficit)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需求) 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 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 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 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
生物承载力(生态足迹供给)
➢ 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决策者寻求减少生态 足迹的决 策,帮助和教育人们了解个人及家庭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培养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政策与计划的理解。
➢ 测算中采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方法使之容易理解和进行重复性研究,有助 于监测发展的可持续性进程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
条政策建1议96:1-林20地08
草地
年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
人均
耕地
人均生态承载力
➢转变消费模式,为绿色消费提供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支撑,增
➢进可持续发展动力。
人均生态足迹
➢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护自然资源,在增加生物承载力,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为自然留下空间。
-
四、应用
1、世界/国家/城市/个人生态足迹
(2)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
至今,WWF已经对约150个国家经进行生态足迹评价
中国区域居民消费的生态影响模式(2009)
基国于生全态球超生载态的背驱碳建渔景动足设业迹用用,因地地研素究。了探1全索96国了1-及中2区国00域向8 的绿年生色中态经国状济生态转态。型足从的迹不道的同路组视,分角并构,提成剖出析以了下中五
人均
-
四、应用 新西兰作家Robert和Brenda Vale,《是时候吃掉狗狗了:环保生存奥义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1-2008 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趋势
数据来源:全球足迹网络,2011
三、研究方法
3、优点和不足
(1)优点 生态足迹指标是全球可比的、可测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是涉及系统性、公 平性和发展的一个综合指标。作为可持续发展程度衡量的标杆,是全面分析人
类对自然影响、并用简单术语表示其影响程度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力;aj为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rj为当量因子;yj为产量因子。
Rees W E, Wackernagel M. Monetary analysis: Turning a blind eye on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Economic,1998,29:47~52. Hardi P, Barg S, Hodge T, et al.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Occasional paper, 1997,17:1~2,49~51.
(4)其它。
孙岩等运用GIS技术对1998—2007 年中国东部经济区带区域承载力和承载状况 进行了定量评价(2013)。
猜 一 猜
新西兰作家Robert和Brenda Vale,《是时候吃掉狗狗了:环保生存奥义指南》。
人均
德国牧羊犬
丰田越野车
四、应用
新西兰作家Robert和Brenda Vale,《是时候吃掉狗狗了:环保生存奥义指南》。
生态足迹概念及其分析结论的政策意义不十分明确。
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生态足迹评价及国际研究前沿,地球科学进展,2004,19(6):971~981
三、研究方法
4、方法改进
(1)长时间序列动态评估是目前生态足迹模型的主流研究之一。
(2)探索非线性科学在生态足迹模型理论中的应用。
(3)与其他指标结合(如:福利指数、GDP,人文发展指数、农业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人类净初级生产力占用等)。
生态需要面积
林地 表示支持木材、纸浆等 林地产品生产所需的林 地面积。
建设用地 表示交通、住房、工业建 筑物,水电站水库等基础 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渔业用地 根据渔获数据推算的支持 捕捞淡水与海水产品生产 所需初级生产量计算。
数据来源:全球足迹网络,2011
二、生态足迹理论概念
2、生态承载力
Ecological Capacity , EC
二、生态足迹理论概念
1、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生态足迹通过计算人类所 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衡量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碳吸收贡 献后,吸收化石燃料燃 烧排放二氧化碳所需的 森林面积。
人类对生物圈的需求,包括可再
生资源消耗、基础设施建设和吸 纳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排放(扣除海洋吸收部分)所需 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Galli et
碳足迹 1961-2008 年中国生态足迹的组分构成 建设用地 渔业用地 1961-2008 林地 年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 草地 耕地 人均生态承载力
人均
人均生态足迹
生态盈余 生物质承载力盈余 (碳吸收用地赤字) 生态赤字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2
四、应用
1、世界/国家/城市/个人生态足迹
二、生态足迹理论概念
3、水足迹
Carbon Footprint, CF
水足迹作为生态足迹的补充,衡量 了商品生产和服务中消耗的水量。
水足迹是衡量水资源消费利用量的概念,用以估算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整个 过程所消耗水量(含虚拟水)的总和,还可以在不同层次(如某种农产品、某种工业产品、流 域、社区和居民)测量研究对象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的情况。
三、研究方法
2、计算方法
(3)生态盈余/生态赤字(Ecological Remainder/Ecological Deficit)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需求) 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 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 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 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
生物承载力(生态足迹供给) 地区生物生产能力的大小,即 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 积的大小。
al., 2007; Kitzes et al.,2009; and
Wackernagel et al., 2002)。
耕地 表示用来种植 人类消费的食物和 纤维,以及生产胜出 饲料、油料、橡胶等农 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草地 表示支持肉、奶、 毛等畜牧产品所需 的草地面积。
单位:全球公顷,ghm2 1 全球公顷代表全球平均生物生 产力水平下1 公顷土地利用面积。
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决策者寻求减少生态 足迹的决 策,帮助和教育人们了解个人及家庭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培养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政策与计划的理解。
测算中采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方法使之容易理解和进行重复性研究,有助 于监测发展的可持续性进程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
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生态足迹评价及国际研究前沿,地球科学进展,2004,19(6):971~981
生态足迹理论介绍
Ecological Footprint
于 心 宜
猜 一 猜
人均
德国牧羊犬
丰田越野车
一、生态足迹理论产生背景
1、自然资本
狭义的自然资本:
可为当代人及后代人提供有用的商品或服务的自然资源或环
境资产存量,如海洋、森林或农业用地”。 包括生态系统的所有功能,如消纳污染物、提供基本资源、 提供适宜的景观环境等。它不仅指资源的存量,也包括不同 资源间的组织结构关系和功能完整性。
1991年Hardin 从生态系统本身的角度定义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即在不 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可持续利用的最大资源量和 废物产生率。 在此基础上,生态足迹理论将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 的面积定义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以表征该地区的生态容量。
生态容量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 . 地球科学进展,Dec. , 2000 ,15(6): 630~636. [Yang Kaizhong, Yang Yong, Chen Ji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Concept, Method and Cases[J] .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0 ,15(6): 630-636.]
四、应用
1、世界/国家/城市/个人生态足迹
(1)地球生命力报告
世界自然基金会、伦敦动物学学会以及全球足迹网络共同编写, 每两年发布一次。报告强调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人类对自 然资源需求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影响。
地球生命力指数 生态足迹
经不平等性因子调整后的人类发展指数(IHDI)
三、研究方法
3、优点和不足
(2)不足 没有考虑经济、社会、技术方面的可持续性和人类对现有消费模式的满意
程度,具有生态偏向性。
生态足迹分析法最初是一种基于静态的分析方法,无法反映未来的可持 续趋势,不足以监测变化的过程。
生态足迹分析没有描述完全自然系统提供资源、消纳废物的功能,忽略了
污染的生态影响。 生态足迹方法只注意土地的量而忽视了土地的质。
广义的自然资本:
2、可持续性
弱可持续性原则: 承认人造资本对可耗竭资源的替代作用,认为可持续发 展即为“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总和保持恒定或增加”;
强可持续性原则: 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本存量保持恒定或增加”。
一、生态足迹理论产生背景
3、生态足迹分析法 -- 量化可持续发展程度
一、生态足迹理论产生背景
(2)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
至今,WWF已经对约150个国家经进行生态足迹评价
中国区域居民消费的生态影响模式(2009)
基于全球生态背景,研究了全国及区域的 生态状态。从不同视角,剖析了中 碳足迹 1961-2008 年中国生态足迹的组分构成 建设用地 国生态超载的驱动因素 渔业用地 。探索了中国向绿色经济转型的道路,并提出以下五 1961-2008 条政策建议 : 林地 年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 人均生态承载力 转变消费模式,为绿色消费提供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支撑,增 人均生态足迹 进可持续发展动力。 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护自然资源,在增加生物承载力,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为自然留下空间。 生态盈余 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绿色投融资,利用资金杠杆支持自然保护与资源可持 生物质承载力盈余 续利用,为绿色发展转型提供必要条件。 (碳吸收用地赤字) 生态赤字 加强机制建设,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
碳足迹 1961-2008 年中国生态足迹的组分构成 建设用地 渔业用地 1961-2008 林地 年中国的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 草地 耕地 人均生态承载力
人均
人均生态足迹
四、应用
1、世界/国家/城市/个人生态足迹
(2)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
至今,WWF已经对约150个国家经进行生态足迹评价
中国区域居民消费的生态影响模式(2009)
产力下的等值面积;
(4)各种土地的作用类型是单一的,每标准英亩(或公顷) 代表等量的生产力, 并能够相加,加和的结果表示人类的需求; (5)人类需求的总面积可以与环境提供的生态服务量相比较,比较的结果也
用标准生产力下的面积表示。
Mathis Wackernagel, Chad Monfreda, and Diana Deumling ,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 (November 2002 Update) [M], Redefining Progress,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