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品种区域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辣椒雄性不育杂交系列品种区域试验报告
![辣椒雄性不育杂交系列品种区域试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989bbd949649b6648d74710.png)
1 材 料和 方 法
11 供 试 品种 . 区域 试 验参 试 品种 为 强 丰 7 0 、报 喜及 东 方 31 14 0 ,以二 金条 为对 照 。生 产试验 参 试 品种 分 3 , 组 第 1 :强 丰 70 ,对 照为 二金 条 ;第 2 :报喜 , 组 31 组
期产 量 表现 稳定 ,高产 。适 合在 早春 大棚 或 日光温
室栽 培 。
东方 14 0 为晚熟辣椒 品种 ,植株生长势强 ,株
高 7 ~7 m,开展 度 6 m 左右 ,始 花节 位 1 ~ 0 5c 5c 6 1 节 。果色 绿 ,果 实硬度 好 ,椒 条直 且光 滑 ,果腔 8
产 业 发 展 起 到极 大 的促进 作 用 。
12 试 验方 法 _ 区域试验 分 别选在 四川省 简 阳市 、海 南省 东方
市 、山东省 苍 山县 、湖南 省岳 阳市 及安 徽省 和 县 5
个试 验 点进 行 。试验 统一 采用保 护地 栽培 ,设 4次 重复 ,小 区面积 84m ,随机 区组 排列 。调 查各 参 . 试 品种 的植物 学性 状 、 熟性 、 前期产 量 和总产 量 。 栽 培管 理 方法 同常规 。 生产 试验 第 1 品种 试验 点为 四川 省 简 阳市 和 组
5d开 花 ,定植 至盛 收天数 也 比对 照提早 5d左 右 , 为 中早 熟 品种 ;东方 14 花节 位最 高 ,定 植 至开 0始 花 天 数 最 长 ,采 收 时间 也最 晚 ,为 晚 熟 品种 。
23 前期产量和总产量比较 .
抗病 类 型划分 标准 :
231 区域 试验各 品种 前期 产量和 总 产量 比较 _.
叶 色深 ,始 花节 位 9节左 右 。果 实 长羊 角形 ,果 色 浅绿 ,果 长 2 ~2 m,果肩 宽 1 m,平均 单果 2 5c .c 8
辣椒杂交组合03—10-6区域比较试验
![辣椒杂交组合03—10-6区域比较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7b1bb437580216fc700afdad.png)
1 . 2 试 验 方 法
由表 1 、 表2 、 表3 、 表4 、 表5 、 表6 和表7 可知 , 组合
V1 ( 0 3 — 1 0 — 6 ) 与对 照 品种 小 区产 量 呈 显著 差 异 , 并
且 在不 同地 区产量 差异 较小 , 产量 稳 定 。 该 组合在不
1 建 立 集 约 化 育 苗 基 地
( 包括 优 秀 、 卓越等) , 番 茄 包括 浦 粉 一号 ( 9 8 - 8 ) 、 浙
粉2 0 2 等, 茄子包 括 艳丽 长 、 江丰 1 号、 黑船 等 , 辣椒包
括洛椒 系列等 , 黄瓜 包 括 申青 1 号等。
上海跃 科蔬菜 原种 场是 宝 山区专业 的蔬 菜种 子 繁育基 地 ,为解决 宝 山 区规模 化蔬 菜 生产基 地 的蔬 菜种 苗供应 问题 , 近年来 , 宝 山 区有关部 门投 入 了大 量人 力 、 物力 和财 力 , 将 该基 地 打造成蔬 菜集 约化 育 苗基 地 , 以满 足对 蔬菜秧 苗 的需 求 。
穴 盘基质 育苗 , 采用 草 炭 、 蛭 石和珍 珠岩配制 基
质。草炭 由丹麦 进 口, 育 苗效果 好 , 蛭石要求 粒径2 ~
3 mm, 基 质 的配 方 比例 为 蛭 石2 0 %、 草 炭4 0 %、 珍 珠
岩4 0 %。 为 了保 证 壮苗 , 在选 择穴 盘时 一定要根据 不 同作物 品种 、 不 同苗龄 等 因素选 择适 宜的穴盘 , 一般
成收” 。优 质壮 苗 为蔬 菜 丰 产优 质 栽 培 提供 良好 基
础, 同时蔬 菜 育苗 对 于节 种节 能 、 省工省力、 增 加茬 口、 抗灾 减灾 、 提高 土地利 用率 具有 重要 作用 。蔬菜 集 约化 育苗技 术具有 操作 简便 、 缓 苗迅 速 、 育苗 成 活 率高 、 丰产高 效等优 点 , 已经渐 渐成 为育 苗技 术的发 展方 向 。 近年 来 , 宝山 区随着蔬 菜 规模化 生产 进程 的 加快 , 蔬菜集 约化 育苗得 到 了快速 发展 , 为宝 山蔬 菜 生产 效益 的提高做 出 了重要 贡献 。
辣椒新品种徽椒1号区域比较试验
![辣椒新品种徽椒1号区域比较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6d8fa3795acfa1c7aa00cccd.png)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试 验 材 料 . I
攀 鞴 E I(前 ㈤ g(、 期k期, 产)k 量 )k Ⅱ 一 Ⅲ产c g 量
供试 辣椒 品种 为徽 椒 1 ,种 子 由淮南 市农 业 号
科学 研 究所提 供 ;选用 当地表 现较 好 的 主栽 品种洛
椒 9 A作 对照 , 阳诚研 辣 椒研 究 所生 产 。 8 洛
12 试 验 方 法 .
表 2 徽 椒 1号 区域 比较 试 验 前 期 丰 产 性及 稳产 性
试 验 在 钢 架 塑 料 大 棚 内 , 茬 为甘 蓝 , 壤 为 前 土
沙壤 土 ,肥 力 中等 。试 验 设 6个 小 区 ,小 区 面 积 72 。3次 重 复 , 小 区栽 4 .m , 每 0株 , 行 距 为 3 e 株 0 mx
上海蔬 菜
・
S ANG H HAI E E A L S V G T B E
2 1 () 7 02 1: 2
优 新 品种 ・
辣椒 斩 品种 微椒 1号 百域 比笈试 劈
孙 萍
( 徽 省 黄 山 区 农技 推广 中心 安 25 0 ) 4 70
徽 椒 l 是 淮南 市农 科所 选育 的杂交 一代 辣椒 号
பைடு நூலகம்
产量( ) k g
I I I Ⅲ
均产量 c 、
() ” k g
2 结果与 分析
2 0 — o 7年连 续 2年 观察 记 载 徽椒 1号 于淮 06 20 南 、 北 、 山 区三 地 的前 期 产 量 、 产 量 , 验 结 淮 黄 总 试 果 进行 方 差分 析 , D n a s 复 极 差 法分 析 其 差 用 u en 新
线辣椒新品系LD区域试验报告
![线辣椒新品系LD区域试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661f5977232f60ddcca11d.png)
1 材 料 与 方 法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马江辣椒科技示范 园麦辣间 套 地 。土 壤类 型 为填 土 , 力 中等 , 肥 前茬 为 辣 椒 , 参 试 品种为高色 素品系 L D,对 照 品种 为陕椒 20 01
hg — imetl erp p e ai i, a h a i dn sS anio2 0 (K , u D’ cl au s i pg n i a e prvr t h stesmeye iga ha j 0 1 C ) b t h n ey l a L S oo vlei r
21 0 1年 3月 1 t 3E播种 ,采用 塑料 薄 膜覆 盖 冷 床方 式育 苗 。 定植 前按 每 67m 施 入 3m 猪 粪培肥 6 z 地力 。5月 1 日定 植 , 4 行距 5 .c 株 距 2 m, 2 m, 6 6c 每 穴 3株 , 区面 积 9 .m , 小 33 每小 区定 植 202株 。6 5 月 1 8日沟 施小 行肥 ,每 67m 施 入 尿素 3 g定 6 z 2k ;
Re i n lTe tRe r n w ne r Pe pe t a n 。 —LD g o a s po to a Ne Li a p r S r i ’ _ ・ —
Xu Nal Lu Jn h i Zh a g Ca r n2 i i n1 i ig u 1 u n na
K y w o ds l e r a p r n w s a n L r g o a e t r p r e r i a p e ; e t i D; e in lts; e o t n p r
随着 辣 椒产 业 的壮 大 , 其 是辣 椒 深 加工 与 精 尤 加 工 的发 展 , 以及 消 费 者 多样 性需 求 的趋 势 , 产 生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实施方案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ad2a6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f.png)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实施方案一、研究目的。
本次试验旨在比较不同辣椒品种的生长发育情况、产量和品质,为辣椒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优化种植管理措施,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
二、试验地点。
本次试验选择位于南方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种植基地作为试验地点,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试验品种。
本次试验选取了常见的辣椒品种,包括但不限于红辣椒、青辣椒、黄辣椒等,以覆盖不同颜色和辣度的辣椒品种,确保试验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四、试验设计。
1. 土壤准备,选取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作为试验用地,进行深翻和耕作,确保土壤松软透气。
2. 播种管理,按照不同辣椒品种的生长特点和要求,合理确定播种密度和深度,保证每株植株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
3. 施肥管理,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辣椒生长需求,科学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确保植株的养分供应和生长发育。
4.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并处理辣椒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确保植株健康生长。
5. 生长调控,根据不同辣椒品种的生长情况,进行适时的修剪和调节,促进植株生长和结果。
五、试验指标。
1. 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面积、茎粗等指标。
2. 产量,以每亩产量为指标,对不同辣椒品种的产量进行比较。
3. 品质,包括辣度、口感、外观等指标,通过专业评定和消费者调查对不同辣椒品种的品质进行评价。
六、试验方法。
1. 试验前期,对试验地点进行环境调查和土壤分析,为试验做好前期准备。
2. 试验过程,严格按照试验设计和管理方案进行试验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试验后期,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制定科学的结论和建议。
七、试验总结。
通过本次试验,可以得出不同辣椒品种的生长发育情况、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结果,为辣椒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辣椒产业的发展。
八、试验意义。
本次试验的开展将为辣椒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优化种植管理措施,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促进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辣椒田间试验实施方案
![辣椒田间试验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e3708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f.png)
辣椒田间试验实施方案一、试验目的。
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验证不同种类辣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以便为农民提供种植辣椒的科学种植方法和技术支持。
二、试验地点选择。
试验地点选择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进行,以确保辣椒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三、试验材料准备。
1. 不同种类辣椒种子,选择市场上常见的辣椒品种,如指天椒、朝天椒、红辣椒等;2. 土壤改良材料,有机肥、腐熟稻草等;3. 农具,铁锹、镰刀、喷雾器等;4. 实验用具,量筒、PH试纸、温度计等。
四、试验步骤。
1. 土壤准备,清理试验地点,将土壤杂质清除干净,施入适量有机肥,进行耕作松土。
2. 种植准备,按照试验设计,划定不同种类辣椒的种植区域,做好标识。
3. 播种管理,按照种植要求,将不同种类辣椒种子均匀撒播在相应的种植区域,覆土压实。
4. 管理保护,定期给予适量水分,及时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
5. 数据记录,定期记录生长情况、生长高度、叶片颜色、开花结果情况等数据,并进行分析。
五、试验注意事项。
1. 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试验设计;2. 注意保护试验地点,避免外来干扰;3. 注意安全防护,做好个人防护措施;4. 注意试验过程中的数据记录和分析,确保数据准确性。
六、试验预期结果。
通过本次试验,我们预期能够得出不同种类辣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为农民提供种植辣椒的科学种植方法和技术支持,提高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七、试验结束。
试验结束后,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试验报告,总结试验经验,为今后的辣椒种植提供参考。
以上就是本次辣椒田间试验的实施方案,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推动辣椒种植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辣椒品种试验观测项目与记载标准
![辣椒品种试验观测项目与记载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411f72faef8941ea76e05e8.png)
辣椒品种试验观测项目与记载标准1 基本情况1.1试验地概况主要包括地点、地形、海拔(平原、高原、高山)、土壤类型、前茬、小区面积等情况。
1.2 田间管理情况包括基肥、整地、播种期、密度(株行距)、浇水、施肥、除草、打药、采收期等。
2 辣椒品种试验观测项目与记载标准2.1 田间观测项目田间观测项目见表1。
表1田间观测项目2.2 调查方法2.2.1主要生育期2.2.1.1始花节位:第一片真叶着生节位到首花节位的节数。
调查10株,取平均值。
2.2.1.2始花期:30%以上植株第一朵花开放。
2.2.1.3结果期:50%以上植株结果。
2.2.1.4始收期:30%以上植株第一次采收成熟商品果。
2.2.1.5终收期:各参试品种最后一批商品果采收结束的日期。
2.2.2熟性以对照(CK)的前期产量占总产量1/3时的采收日期为标准。
2.2.2.1早熟品种:参试品种的前期产量大于或等于CK。
2.2.2.2中熟品种:参试品种的前期产量小于CK但大于3/5CK。
2.2.2.3晚熟品种:参试品种的前期产量低于3/5CK2.2.3果实商品性采收盛期选充分长足的10个商品果测定,取平均值。
2.2.3.1果形:牛角形,羊角形,灯笼形,线形,螺丝形,锥形,指形,球形。
2.2.3.2果色:深绿,绿,淡绿,黄绿,乳白,黄,紫,红。
2.2.3.3果面特征:光滑,微皱,皱。
2.2.3.4果面光泽:暗,中等,亮。
2.2.3.5单果重:称重。
2.2.3.6果长:测量果实纵径。
2.2.3.7果宽:测量果实基部最大横径。
2.2.3.8肉厚:在果实基部横切测定。
2.2.3.9心室数:统计果实心室数。
2.2.3.10辣味:辣,中辣,微辣,无辣味,甜。
2.2.3.11品质:好,较好,中,较差,差。
2.2.4 丰产性分别调查每个小区的产量,统计参试品种和对照品种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
2.2.4.1前期产量:对照品种始收后20天之前的产量。
2.2.4.2总产量:从始收到终收的累计产量。
日光温室辣椒新品种区域比较试验记载-公司管理范文.doc
![日光温室辣椒新品种区域比较试验记载-公司管理范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d5ef72fc0029bd64783e2c9e.png)
日光温室辣椒新品种区域比较试验记载-企业管理范文一、试验目的:通过引进辣椒新品种,鉴定各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逆)性,研究适合**区日光温室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辣椒新品种,配套完善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为辣椒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区温室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二、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设在**区沙产业示范园区第号棚,属沙质土壤,棚长M,棚宽M,共间。
试验地块肥力中上水平,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为,各小区田间管理措施均匀一致。
三、试验设计(一)试验设计与方法本试验共设处理,采用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0(5*6)平方米。
行距:_____厘米,株距______厘米,每小区行(垄)每穴_____株,密度________株/亩。
(二)供试辣椒品种:(一)栽培管理1、前茬:土质:水(旱)地2、基肥(种类、数量、施用时间及方法):3、整地(时间、方法):4、种肥(种类、数量、施用时间及方法):5、种子处理:温汤浸种6、播种期:月日小区株数:________ 株/小区种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定植期________7、追肥(种类、数量、施用时间及方法):8、中耕除草(时间、次数及方法):9、灌溉(时间、次数、方法):10、防治虫害(方法、对象、时间、药剂名称、浓度):11、收获期:(次数、时间、数量)12、其它:(二)植物学特征观察1.植株1. 1生长势强、中、弱1. 2株高地面植株基部至全株最高处1. 3侧枝生长情况分枝性强、中、弱,分枝横展较开张,较直立1.4开展度枝叶横展最宽处及与此直交最宽处1. 5主茎支撑能力植株倒伏、略倒伏、不倒伏2.叶2.1叶形取植株中下部大叶观察。
卵圆形、卵形、披针形等2.2叶色黄绿、绿、深绿3.花3.1第一朵花着生节位。
主茎基部第一真叶数起,第一朵花着生叶数3.2花冠色泽白、白有紫晕、紫、浅绿黄4.果实4.1果实着生方向果顶向下、向上、向侧4.2第3台果实的长、宽最长部分纵径为果长,最宽部分横径及其直交处横径为宽4.3老熟果色泽深红、暗红、鲜红、桔红、桔黄4.4果形羊角形、锥形、指形4.5果面特征有无棱沟,皱缩及其他4.6果柄长、短,向上直立或向下弯曲4.7单果重10个果平均重(三)生物学特性记载1.物候期1. 1定植期移栽日期1. 2开花期50%的植株开放第一朵花的日期2.产量2.1单株产量10株平均产量2.2单位面积产量(公斤/亩)理论产量,实测产量2.3种子千粒重随机数100粒种子称重,两次重复平均,允许误差为5% 3.抗逆性3.1耐旱、耐涝用强、中、弱表示3.2抗病虫性病虫害名称,危害部位,危害期,发病株率。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方案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ef3a67af1ffc4ffe47ace6.png)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方案一、试验目的通过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处适宜我区夏秋栽培的辣椒品种,为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项目做好品种储备。
二、参试品种各区试点,统一对照,参试品种共个(见下表)。
三、栽培管理按照当地传统栽培管理,适时播种栽培,各项栽培管理措施必须一致,同一相管理在同一天内完成,不施偏肥。
四、试验设计1、试验地要选择地势开阔,排水良好,无树木、建筑物等遮荫,地面平整,前茬一致,土壤肥力均匀的田块。
2、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20㎡,1.3m 开箱,株距30㎝,每窝栽2株。
播期按照当地同类型品种的最佳播期进行,各品种的播期一致。
3、定植后15天内试验地缺苗,可行补苗,其后不在补苗,而应在缺苗处补上营养面积相似的作物。
每小区缺10株以上按照缺区处理。
4、试验小区四周设保护行。
五、记载项目及标准1、物候期⑴播种期⑵出苗期⑶定植期⑷初花期:以第一台花有30%的植株开花为准。
⑸初收期:以30%的植株第一台果达到青椒商品成熟时为准,以后每隔5~7天采收一次。
⑹末收期:以第五台果收时为准。
⑺生长期:从定植到末收期。
2、抗病性:⑴炭疽病:记发病株占小区总数胡百分比⑵青枯病:记发病株占小区总数胡百分比⑶病毒病:记发病株占小区总数胡百分比3、主要经济性状⑴整齐度:于结果中期调查小区,计算杂株占总调查数的百分比。
⑵株高⑶开展度⑷果实:长×宽×厚果形果面:光滑、皱果色单果重:有代表性的10个果平均风味⑸其他病害记载表附后附表一:物候记载表附表二:植物学特性附表三:产量记载表附表四:抗病性附表五:栽培管理附表六:综合性评价及推广意见项目承担人及承担单位日期。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实施方案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34270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6.png)
辣椒品种比较试验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
辣椒是我国常见的蔬菜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辣椒种类繁多,不同品种的辣椒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对不同辣椒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对于选育优良品种、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试验目的。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辣椒品种的生长发育情况、产量和品质表现,为农民种植选择适宜的辣椒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三、试验内容。
1. 试验地点,选择不同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的试验地点进行试验,以反映不同环境条件下辣椒品种的生长情况。
2. 试验品种,选择市场上常见的几个辣椒品种作为试验对象,包括辣椒的辣度、颜色、形状等特征不同的品种。
3. 试验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设立多个重复区,每个区域面积相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一致。
4. 试验指标,包括辣椒植株生长情况、果实产量、果实品质(颜色、口感、香味等)、抗病性等指标。
5. 试验过程,记录每个品种的生长情况、管理措施执行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数据,定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四、试验方案。
1. 试验地点选择,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2-3个试验地点进行试验,以覆盖不同的生长环境。
2. 试验品种选择,选择市场上畅销的3-5个辣椒品种进行试验,包括辣度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品种。
3. 试验区划和布置,每个试验地点选取相似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试验区域,每个品种设立3个重复区,每个重复区面积为100平方米。
4. 试验管理,统一施用基础肥料和追肥,保证每个品种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一致;统一灌溉管理,保证每个品种的土壤湿度相似;统一病虫害防治措施,保证每个品种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相似。
5. 试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定期记录每个品种的生长情况、产量和品质表现,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品种的差异。
五、试验预期结果。
通过本次试验,预期可以得出不同辣椒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产量和品质表现,为农民种植选择适宜的辣椒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辣椒新品种区域试验报告
![辣椒新品种区域试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828e5ffba0d4a7302763aca.png)
提 供 的辣椒 品 种 比较 单 纯 , 别 是 高 色 素辣 椒 品 特 种 更 是缺 乏 。 目前 , 加 工 产业 上 所 用 的 高色 素 精 辣 椒 品种 基本 上 为 外 国 引进 品种 及其 衍 生 物 , 由 于皮 质 坚 硬 、 碎 度 差 , 使 精 加 工 时 萃 取 率 较 粉 致
采 用 追肥 3次 , 6月 1 4日 6 7r 3 . g尿素 6 l施 7 5k l
作 为小 行 肥 , 6月 3 0日 6 7m 6 施 洋 丰 ( 丰0 洋 复 合 肥 料 , 酸 钾型 , 硫 总养 分 ≥4 ,4 6 5 湖 5, l —1 —1 , 9 6
北新 洋 丰肥 业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5 k 、 素 1 g 2 g 尿 5k
1 材 料 与方 法
试 验辣 间套 地 。
土 壤类 型 为 蝼 土 , 力 中等 , 茬 为辣 椒 , 试 品 肥 前 参
种 1个 , 高 色 素 品 系 L 对 照 ( K) 陕 椒 为 D, C 为 20 , 0 1 随机 区组 排列 , 复 3次 。 重 21 0 0年 3月 1 日播 种 , 用 塑 料 薄 膜 覆 盖 3 采
的 3 9倍 。L 的选 育 成 功 , . D 填补 了我 国 线 辣 椒 高 色素 品 种 的 空 白 , 线 椒 精 加 工 产 业提 供 高质 高 效 的加 工 为
原 料 . 于 我 国辣 椒 产 业 的 进 一 步 发展 具 有 重 大 意 义 。 对
关 键 词 :辣 椒 ;新 品 种 ;区域 ; 验 ; 告 试 报
・
2 ・ 8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辣 椒新 品种 区域 试 验 报 告
两个黔椒新品种的区域试验
![两个黔椒新品种的区域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3f002a91b9d528ea81c77964.png)
两个黔椒新品种的区域试验摘要根据2003~2004年黔椒2、3号辣椒新品种的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产量及品质等。
关键词黔椒3号;辣椒;品种;区试辣椒是人们喜食的蔬菜,贵州辣椒种质资源丰富,常年栽培面积较大,在低热河谷早熟蔬菜基地,菜用辣椒常年栽培面积在0.67万hm2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为鉴定辣椒杂交新品种在贵州生态区域的适应性、稳产性、丰产性和商品性,客观评价其应用价值,为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贵州省园艺研究所自2003年开始,开展了贵州省辣椒新品种区域试验,现将2003~2004年辣椒区域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参试品种、试验地点及承试单位参试品种为黔椒2号、黔椒3号、湘研11号(CK);试验地点在贵阳、兴义、湄潭等市县;具体承试单位为贵州省园艺研究所、兴义市农业局果蔬站和湄潭县农业局黄家坝农技站。
1.2 区试方法1.2.1 试验设计。
以上3个区试点按统一实施方案进行试验。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3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7.2 m2,双行定植,每小区定植30株,定植密度5万株/hm2 ,周边设保护行。
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播种育苗,苗龄约35 d。
选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的壤土定植,1.3 m宽(包沟)作畦,畦宽80 cm,畦沟深20 cm,每小区施三元复合肥0.5 kg、过磷酸钙0.5 kg、腐熟农家肥10 kg作基肥,在畦中央开沟深施,地膜覆盖栽培。
1.2.2 大田管理。
定植成活后追施0.5%的尿素溶液或30%的腐熟稀粪水,促进幼苗发棵;坐果期追肥2次,每次穴施三元复合肥300 kg/hm2。
大田其他管理措施与常规栽培相同。
1.2.3 调查项目。
调查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包括苗期长势、开花期、始花节位、株高、开展度、叶色、果形、果长、果面特征、果径、果肉厚度、单果重、成熟果辣味、发病率、病死株率等,并考察早期产量(采收期前20 d 的产量)及总产量。
辣椒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辣椒品种区域试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a6340ab52acfc789ebc969.png)
e 厢 植 2行 , 窝 2株 。 m. 每 每小 区按 相 邻两 厢计 算 , 区 间不 小 设走 道 , 区面 积 1 1 , 小 8/23次重 复 , 1 重复 间 设 走道 7 /。 0c 走 n 道和 厢沟深 3 "m, 5e 试验 地四 周设 置保护 行 。
1 . 试验 实施 4
表 1 鲜椒 植株 和果 实特 性
品 种
蔬 叶 叶 摹 鬻 形色 警
果 色 面 柄 果 鲜重 形果 果 果长 e 果 e m mg 宽
抗病 能 力来 看 ,9个 品种 均 显示 出较 强 的抗 倒性 、 旱性 , 1 耐 除 百 宜辣 椒 、 贵椒 2号 、 角 椒 3个 品 种 外 , 余 品 种 有 轻 牛 其 微 的软 腐病 发 生 ; 外 , 有 品 种未 发 现 其他 病 害 ; 品 种 此 所 从
月 1 0日、2日 6片 真叶 时定 植 , 地膜 覆 盖 。 1 无 定植 结 束 时 ,
皱椒 4号 , 山县 农 业局 提供 ; 独 党武 辣椒 , 花溪 蔬 菜办 提供 ; 百 宜辣椒 , 当区蔬 菜 办提供 ; 交种 分别 为 : 乌 杂 贵椒 2号 、 贵
椒 4号 , 椒 6号 , 阳 市 蔬菜 科技 示范 中心 提供 ; 贵 贵 天兵 一 现代 Nhomakorabea农业科 技
21 年第 l 00 5期
园 艺学
辣 椒 品种 区域 试 验研 究
郭惠源
( 州 省 册 亨 县 者 楼 镇 农业 服 务 中心 , 外l 亨 5 20 ) 贵 贵 册 5 2 0
摘要
辣椒 品 种 区域试 验研 究结 果表 明 , 桃 线椒 、 松 贵椒 2号 、 角椒 3个品 种在 同等 条件 下长 势较 好 、 病 能 力强 、 量较 高, 牛 抗 产 适合
辣椒品种区域试验报告
![辣椒品种区域试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d1dca7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7.png)
辣椒品种区域试验报告
辣椒作为增强食物口感和鲜美的重要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菜系,它在丰富味
道和营养价值方面具有极大价值。
本试验是以不同地区的辣椒品种为研究对象,在以下三个区域进行试验为目的:
•华北地区:本区域的辣椒品种较多,主要以青椒型辣椒和红椒型辣椒为主,且本区
域的辣椒耐寒性好,多为早熟品种,适用性强。
•西北:本区域辣椒品种较少,大部分以红椒型为主,耐寒性中等,早中晚熟品种均有,耐病性较好,供应量较丰富。
根据市场需求,本试验采用200平方米作物区进行试验种植,选择了根据上述各区域
特性而筛选出的辣椒2种品种,由专业团队参与试验管理,收获准备、整理以及后期测量,将产量、质量指标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定期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果。
种植距离以60公分为界,出现明显病害时,采用可控菌剂、氮肥、有机肥及其它综
合利用措施进行控制,杀虫措施可采用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综合利用,回肥回埋等措施以
及施肥,保持水分平衡。
收获后使用编号标识,将不同品种的辣椒产量、质量指标分析,经分析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青椒型辣椒产量较高,果实硬度好,浓汁性强,抗病性能佳;但红椒型辣
椒产量较低,颜色不够浓艳,耐寒性差,抗病性能不佳。
西北地区:产量较高,果实硬度好,颜色鲜艳,耐寒性中等,抗病性好。
综上,本次试验了解到不同地区辣椒品种的生长状况,该试验对研究不同地区辣椒品
种的地理分布、产量、质量指标以及病害发生规律有一定实用意义,值得国内外种植大户
关注和借鉴。
辣椒试验项目实施方案
![辣椒试验项目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608d6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9.png)
辣椒试验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辣椒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广泛的种植和应用价值。
然而,由于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辣椒的产量和质量存在一定的波动。
因此,为了提高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我们决定开展辣椒试验项目,通过科学的实施方案,探索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
二、项目目标。
1. 提高辣椒的产量和品质;2. 探索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辣椒种植技术;3. 减少病虫害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4. 探索新的辣椒种植模式,提高辣椒的经济效益。
三、项目内容。
1. 土壤改良,选择适合辣椒生长的土壤,并进行必要的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2. 种植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种植的辣椒品种,考虑其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
3. 种植密度和间距,确定辣椒的种植密度和间距,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辣椒的产量。
4. 施肥和施药,科学施肥,合理施药,保证辣椒的生长需求,减少病虫害对辣椒的影响。
5. 灌溉管理,合理安排灌溉,保证辣椒的水分需求,提高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6. 病虫害防治,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辣椒的危害,保证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7. 收获和加工,合理安排辣椒的收获时间和方式,保证辣椒的品质,同时进行适当的加工,提高辣椒的附加值。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确定试验地点和试验面积;2. 进行土壤测试和分析,制定土壤改良方案;3. 选择适合的辣椒品种,并进行试验种植;4. 根据试验地的实际情况,确定种植密度和间距;5. 制定施肥和施药方案,进行科学施肥和施药;6. 合理安排灌溉,保证辣椒的水分需求;7. 定期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8. 根据辣椒的生长情况,确定收获时间和方式;9. 进行辣椒的加工和品质检测。
五、项目预期效果。
通过辣椒试验项目的实施,预计可以提高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对辣椒的影响,探索新的种植模式,提高辣椒的经济效益,为当地辣椒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持和经验积累。
试验报告_精品文档
![试验报告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8aa127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c.png)
杜家门辣椒综合试验报告一、试验目的辣椒在我县种植历史久, 种植面积大, 尤其在北川地区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加大, 辣椒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但品种退化, 病虫害防治不力, 种植模式单一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县辣椒种植业的发展。
为此, 我们适合辣椒种植的杜家门村种植辣椒综合试验示范, 以选育出适合我县种植的品种, 采取最佳病虫害防治技术, 拓宽种植模式, 使我县辣椒种植在产量、品质、经济效益上进一步得到提升。
二、试验方法杜家门辣椒综合试验示范点包括三个试验, 分别是辣椒品种试验, 药剂综合防治试验, 双垄沟旱作试验。
辣椒品种试验参试品种为航椒5号和娇美, 采用三次重复六个处理, 采用高垄栽培, 行距60厘米, 株距50厘米, 亩保苗4040株, 双株移栽。
药剂综合防治试验:药剂综合防治试验参试品种航椒5号, 辣椒的主要病害是病毒病、辣椒猝倒病、辣椒立枯病、辣椒灰霉病、辣椒疫病、辣椒疮痂病、辣椒炭疽病、辣椒青枯病, 根据我县实际大棚主发病害为白粉病、立枯病。
露地主发病害是辣椒疫病、辣椒疮痂病、辣椒炭疽病, 虫害为蚜虫。
为了提高我县辣椒病害综合防治能力, 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适宜我县大棚和露地栽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我们将通过土壤处理、叶面喷施等措施预防和防治我县主发病害, 为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采取简单对比试验,两次重复, 试验设计分布如下图:辣椒根基部土壤处理试验田间分布图发病初期, 每7天一次, 连喷三次。
双垄沟旱作辣椒栽培试验参试品种为航椒5号, 在秋覆膜上定植, 试验面积0.5亩, 在大垄垄面定植, 株距50cm。
三、产量分析1.品种试验: 航椒5号每株22个辣椒, 每个重0.065斤, 每株重14.3斤, 折合亩产6358斤, 平均价格0.4元。
娇美每株24.5个辣椒, 每个重0.068斤, 每株重16.6斤, 折合亩产7407斤。
2、药剂综合防治试验:甲霜锰锌拌毒土效果明显, 无白粉病发生, 比常规防治推后10天落叶。
辣椒品种区域试验报告
![辣椒品种区域试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9c25f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0.png)
辣椒品种区域试验报告近年来辣椒作为台湾重要的耕作作物之一,单季收获量比其他作物要多,其经济效益也成为台湾农业界重要的经济贡献者,然而在目前当前情况下,全球变暖使辣椒作为一种本地重要的农业作物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因此,台湾政府委托台湾农业科技中心(TARI)开展辣椒品种区域试验(RTP)来评估辣椒作物在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从而为台湾的辣椒种植者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本次RTP是由TARI指定的种植面积设立的多项定位试验,其中评估了共计18个不同品种的辣椒,位于台湾北部、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
该试验涵盖了植物生态学、气象学和不同环境条件下辣椒作物的表现,以及检测其中不同品种辣椒未熟果实和成熟果实的品质。
辣椒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在台湾南部的辣椒品种有着最好的适应度,其未熟果实的硬度较高,非生物胁迫(如高温、低温、旱涝、颜色和耐受性等)的抗性较强,其产量也较高,同时在成熟果实的品质测试中,其口感、色泽、水分、可溶性固形物及其他品质指标均表现优异。
台湾东部地区的辣椒品种表现较好,其产量较高,抗逆性较强,但在口感及其他品质测试中表现一般。
同时,在台湾北部和中部,其产量较低,口感和其他品质指标也较差,其受到的旱涝、高温及颜色等非生物胁迫也比较严重。
综上所述,RTP试验结果表明,在台湾不同地区种植辣椒时,可以采用适应该地区气候环境条件的辣椒品种,以获得较高的收获量及品质。
考虑到台湾各地的气候、植物生态学及土壤特性都不尽相同,因此,辣椒种植者可以根据RTP试验结果,量身定制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最佳辣椒品种,从而提高辣椒的生产效率,增加农业收益。
最后,TARI通过本次RTP试验结果,详细比较了不同品种辣椒在台湾不同地区的表现,并建议辣椒种植者根据当地气候、生态学及土壤特性条件,选择最佳的辣椒种植品种,以获得最大的农业收益。
请台湾农业界将此建议认真贯彻执行,以及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台湾辣椒产业的繁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辣椒品种区域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1.农业生物学特性记载
1.1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日期。
1.2出苗期:全区有50%的幼苗出土。
1.3分苗期:3片真叶时分苗的日期。
1.4 定植期:实际定植日期。
1.5开花期:50%的植株开放第一朵花的日期。
1.6座果期:开花后有50%植株第一果实直径达1厘米左右时定为座果期。
1.7始收期:30%的植株第一果实达到商品成熟度。
1.8终收期:最后一次采收商品果的日期(6月下旬左右)。
以上调查项目均以月/日表示
1.9生育期:从出苗到终收所经历的天数,以天表示。
2.植物学特征记载
2.1生长势:强、中、弱。
2.2抗逆性:耐寒性、耐热性、耐旱性、耐涝性、抗虫性等。
用强、中、弱表示。
2.3植株高度:地面植株基部至全株最高处。
2.4开展度:枝叶横展最宽处。
2.5叶色:黄、绿、深绿。
2.6第一朵花节位:从主茎基部第一真叶数到第一朵花着生叶片数(取10株平均,精确到0.1,不能用比如“1—2节”的形式表述)。
2.7果实横径:最宽部分为果实横径,盛收期取10个果平均。
2.8果实纵径:最长部分为果实纵径,盛收期取10个果平均。
2.9果形:羊角形、牛角形、灯笼形等。
2.10果青熟期色泽:乳黄、黄绿、绿、深绿。
2.11果肉厚度:盛收期取10个果平均,以厘米表示。
2.12果面特征:有无棱沟、皱缩、光泽及其它。
2.13单株果数:全生育期取10株商品果平均值。
2.14平均单果重:盛收期取10个果平均值。
2.15心室数:用个表示(取10株平均,精确到0.1个,不能用比如“1—2个”的形式表述)。
2.16商品性:好、较好、中等、差。
2.17风味:辣、中辣、微辣、甜。
2.18品质:好,较好,中,较差,差。
2.19调查每个小区杂株数,统计百分率。
品种纯度= 小区总株数-杂株数
×100
小区总株数 3.产量记载
3.1 前期产量:指最早采收的参试品种始收后前20天的产量,以kg/667m 2表示。
(前期一般可采收两次)
3.2总产量:各品种始收至终收的产量总和,以kg/667m 2表示。
注意:以商品果为采收标准,不能过早或延迟采收而影响正常产量。
4.病害记载
4.1辣椒病害调查种类主要是病毒病、灰霉病、疫病、炭疽病。
4.2调查方法:发现中心病株的第15天调查,要求调查三次重复的所有株数。
4.3病毒病
4.4辣椒病毒病单株病症分级标准 0级:无任何症状;
1级:心叶明脉,轻微花叶;
3级:心叶及中部叶片花叶,有时叶片出现坏死班;
5级:多数叶片花叶,少数叶片畸形、皱缩,有时叶片或茎部出现坏死斑,或茎部出现短条班;
7级:多数叶片畸形、细长、或茎杆、叶脉产生系统坏死,植株矮化; 9级:植株严重系统花叶、畸形,或有时严重系统坏死,植株明显矮化,甚至死亡。
品种群体抗性分级标准:
%
1009
)(⨯⨯⨯=∑调查总株数相对级数值各级病株数病情指数
免疫(I):(病情指数=0,无侵染)
高抗(HR):(0<病情指数≤10)
抗病(R):(10<病情指数≤20)
耐病(T):(20<病情指数≤40)
感病(S):(40<病情指数≤60)
高感(HS):(60<病情指数≤100)
4.5辣椒灰霉病单株病症分级标准
0级:健康无症状;
1级:地上部分仅果叶有病斑;
3级:地上茎枝有病斑;
5级:茎基部有病斑;
7级:地上茎枝与茎基部均有病斑,部分枝条枯死;9级:全株死亡。
品种群体抗性分级标准:
免疫(I):(病情指数=0,无侵染)
高抗(HR):(0<病情指数≤10)
抗病(R):(10<病情指数≤20)
耐病(T):(20<病情指数≤40)
感病(S):(40<病情指数≤60)
高感(HS):(60<病情指数≤100)
4.6辣椒疫病单株病症分级标准
0级:健康无症状;
1级:地上部分仅果叶有病斑;
3级:地上茎枝有病斑;
5级:茎基部有病斑;
7级:地上茎枝与茎基部均有病斑,部分枝条枯死;9级:全株死亡。
品种群体抗性分级标准:
免疫(I):(病情指数=0,无侵染)
高抗(HR):(0<病情指数≤10)
抗病(R):(10<病情指数≤20)
耐病(T):(20<病情指数≤40)
感病(S):(40<病情指数≤60)
高感(HS):(60<病情指数≤100)
4.7辣椒炭疽病单株病症分级标准
0级:无病班;
1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3%~8%;
5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9%~15%;
7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16%~25%;
9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25%。
品种群体抗性分级标准:
免疫(I):(病情指数=0,无侵染)
高抗(HR):(0<病情指数≤10)
抗病(R):(10<病情指数≤20)
耐病(T):(20<病情指数≤40)
感病(S):(40<病情指数≤60)
高感(HS):(60<病情指数≤100)
5.综合评价
各性状均按9级分级
∑(性状级别×该性状权数)综合评价指数=—————————————×100
∑(性状权数×最高级数)
5.1、产品商品(市场)适应性:
(1)采收时按商品菜特点分级调查。
(2)分级标准:
一级:不适应本地区市场需要。
三级:不适应本地区市场需要,但可勉强销售。
五级:可在本地区市场销售,但不是最受欢迎的类型。
七级:与本地区主销售类型相似。
九级:比本地区主销售类型更符合市场要求。
(3)权数:2
5.2品种生态适应性
(1)在各品种结果中期进行调查。
考察各品种对当地土壤、水质、气候、生产管理习惯、流行病虫害的适应能力。
最后作出评价。
(2)分级标准
一级:不适应本地区生态环境,不能正常生长。
三级:生长势(非绝对生长量)明显低于对照。
或有较严重的生理病害、流行病虫害。
五级:生长势(非绝对生长量)稍低于对照。
或有少量生理病害。
七级:生长势和生态适应性与对照相当。
九级:生长势和生态适应性明显优于对照。
(3)权数:1
5.3产品感观品质评价:
(1)采收时对各参试品种青果感观品质(外观及食味品质)进行形态学估测(为保证区试可操作性暂不进行食用品评)。
(2)分级标准:
一级:果实弯曲、果面不光滑、大小不一、果肉纤维多。
三级:果面不光滑,果实大小不均匀、果肉纤维较多。
五级:外观及食用品质与对照相似。
七级:果面平滑有光泽、大小匀称、果肉脆嫩,品质略优于对照。
九级:果面平滑有光泽,大小匀称、果条顺直、果肉脆嫩,品质明显优于对照。
(3)权数:1
5.4鲜椒产量
(1)根据调查数据进入综合评价指数统计。
(2)分级标准:
一级:青果产量<对照之50%;
三级:对照之50%<青果产量<对照之90%;
五级:对照之90%<青果产量<对照之110%;
七级:对照之110%<青果产量<对照之130%;
九级:青果产量>对照之130%。
(3)权数:2
附件2
表1. 农业生物学特性记载表
表2. 植物学特性记载表
表3. 主要病害记载表月/日
表4. 产量记载表
表5. 抗逆性调查表
表6. 品种纯度调查表
表7 . 综合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