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
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
的统一意义的“形象”。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
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
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
生态系统平衡失调是外干扰大于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
力的结果和标志。不使生态系统丧失调节能力或未超过其恢复力的干扰及破坏作用的强度称之为“生态平衡阈值”。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系统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是系统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
中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2系统输入:有自然输入(降雨、日照、生物)和社会输入(人力、化肥、机械、
农药、信息、资金)。○3系统输出: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水土流失、水分蒸腾蒸发
等)。○4系统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和外界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5系统调控:由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工业、交通、科技、政府、法律等间接
调控。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即最小因子定律,也说明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会限制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处于良好状态的谢尔福特耐性定律:1913年,谢尔福特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合并为耐性定律,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上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阙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或
耐性定律。)
生物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保持物种属性不变的同时,整合系统(个体、种群)习惯于环境条件变化的特性。主要是指个体在已变化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情况下获得对该物种有益的结果。适应性依赖于物种的基本特征,即自然选择对该物种的可塑性。因此,生物适应性的强弱受物种遗传性的制约。1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通过变异和选择,结果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2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作趋异适应。
生物型:生活型由于环境多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物生态适应性:趋同适应:生活型和趋异适应:生境型生态型: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是种内是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区域
的遗传类型,是由生态因子对一个物种种群内许多基因型选择的的种内产物,在分类学上是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竞争排斥原理(也称高斯原理):指出具有相同生态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具有类似要求的种群之间为了争夺有现的空间和资源,各方都力求抑制对方,种间竞争的结果,一方是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到抑制甚至消灭,是两个物种占据不同的空间,吃不同的食物,或其他生态习性的分隔,这些统称生态分离,两个物种都可存在,形成一种共存的平衡局面。两个物种间的需求越相似,竞争就越激烈。依据此原理,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是不存在的;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两个物种是直接的竞争者;自然界的群落是一个生态位上分化的系统,个种群在空间、时间、资源利用方面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者。因此,具有物种多样性的群落比单一物种的群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高效的稳定性。
种群分布特征:随机、均匀、成丛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群分布种群增长型:①种群在无环境限制下的指数式增长;②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谛增长。指数式增长(短期、无环境限制):世代分离种群:lgNt=lgNo+tlg入;世代重叠:dN/dt=Rn 逻辑斯蒂增长(环境制约):Dn/dt=rN(K-N)/K
生态对策:就是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净化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