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

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农业生态学题库一、填空题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生命表可以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根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扩张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围绕中心城市有6个同心圈层,分别为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轮作农业圈、谷物农作圈、三圃农作圈、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XXX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三个方面。

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17、对磷钾类资源要节约、合理利用,是因为它的循环属于 (A)
A、沉积型 B、气相型 C、中间型 D、其它 18、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19、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是( C ) A、栖息地 B、生境 C、生物圈 D、土壤圈 20、我国大部分农区大量亏缺的元素是( A ) A、氮 B、磷 C、钾 D、锌 21、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B ) A、50%; B、12.7%; C、33%; D、9% 22、“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英文代号为( B ) A、IBP; B、MAB; C、Ecology; D、E.C.G 23.生态金字塔一般指( A ) A、能量金字塔 B、生物量金字塔 C、数目金字塔 D、
10、地球上总贮水量中,陆地生物和人类直接能利用的水大约只有 万分之二 ,占地球总水2.6%的淡水中,能被陆地生物和直接利 用的也不到淡水的 1 %。因此淡水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11、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基本)组分: 生物组分 和 环境 组分 。
12、碳循环有 4 条循环途径。
13、作物生产力按照不同因子的影响可分为 光合 生产力、 光温 生 产力、 气候 生产力和 土地 生产力。
48、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是生物种间的( C )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49、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 A )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50、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同义词是( B )
A、生物地理群落 B、生态群落 C、生物种群 D、有机体个体
5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 C )
1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 地质大循环 和 生物小循环 两个类型。
15、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定义和基本概念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探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优化与调控方法。

2.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资源的变异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可持续农业: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正和经济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5.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农业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

3.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4.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5.自适应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1.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

2.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

3.人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相互影响: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生物也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

2.适应性:生物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形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位置和作用是相对稳定的。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

农业生态学题库一、填空题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依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就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而言,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几个重要过程.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18、酸雨是指pH低于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他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物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杜能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1章绪论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人工环境的类型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2 食物链的类型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4 食物链解列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4 次级生产的作用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6 生物放大作用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可持续农业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农业生态学重点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9 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10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11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12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他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为耐性限度)。

13 生活型(life form):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农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农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生态金字塔包括、和。

2、农业生态系统中反馈调控通常分为和。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和。

4、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生物固氮、、、。

5、环境污染分为和。

6、根据人类干预程度,生态系统划分为:、、。

7、环境包括和。

8、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和三个方面。

二、选择题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A温度 B 水分 C 光照 D时间2、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 共生 C 混合D寄生3、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A、初级生产量B、次级生产量C、热量D、净生产量4、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A、生产环B、增益环C、减耗环D、复合环5、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A、有机农业B、生物农业C、石油农业D、自然农业6、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气候生态型 B土壤生态型 C生物生态型7、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是()。

A生存因子B生态因子C环境因子D生物因子8、温带地区的典型地带性森林植被为()。

A常绿针叶林B落叶针叶林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9、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原生演替D水生演替10、影响我国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的主要因子是()。

A光B温度C水D土壤三、判断题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如果螳螂所在营养级的能量为10个单位,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为100。

()2、枯树上生出蘑菇属于腐生食物链。

()3、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周期短。

()4、蚂蚁与蚜虫的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5、苹果小麦的间作套种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

()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分支学科。

()7、能流特征主要是能量的逐级减少与流动的单方向性。

()8、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可以按功能区分为:以绿色植物为主的生产者、以动物为主的大型消费者、以微生物为主的小型消费者。

()9、生物生态型:主要是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干预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其特点包括:1、受人类控制:人类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导者,通过各种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来调控系统的运行。

2、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对较少,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农业生产目的而选择的物种。

3、开放性:需要不断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如化肥、农药、种子等,同时向外界输出农产品。

4、稳定性较差: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干扰较为敏感,容易出现生态失衡和病虫害等问题。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由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构成。

生物组分包括:1、生产者:主要是农作物、蔬菜、果树等栽培植物,以及牧草等。

2、消费者:包括人类、家畜家禽、害虫等。

3、分解者:土壤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它们负责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养分。

环境组分包括:1、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地形等。

2、人工环境:如农田基础设施、农业机械、灌溉设施等。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流动遵循热力学定律。

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

一部分能量以食物的形式被消费者摄取,在食物链中传递和转化。

但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存在能量损失,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为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2、发展立体农业,增加单位面积的生物量。

3、合理饲养家畜家禽,提高饲料的转化率。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

水循环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在系统中流动,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必需的条件。

碳循环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参考附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参考附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参照答案一、名词解说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调控体制和均衡发展规。

1.生态系统:在必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亲密联系、相互作用并拥有必定结构及达成必定功能的综合体。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2.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踊跃参加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变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3.整合性: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征。

4.系统:由相互依靠的若干组分联合在一同,能达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1.种群:在一准时间内据有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会合体。

2.毗邻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添时,在毗邻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毗邻效应。

3.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固的最大数目(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4.内禀增添率:在环境条件无穷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5.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目(或生物量)。

6.生态对策:生物朝不一样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

1.生物群落:生计于特定地区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会合体。

2.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跟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逝,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必定方向有次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3.原生演替: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损坏后的地段长进行的演替。

5.群落的交织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区。

6.边沿效应:因为群落交织区生境条件的特别性、异质性和不稳固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齐集在这一世境重叠的交织地区中,不只增大了交织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并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沿效应。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17.对磷甲类资源要节约、合理利用,是因为它的循环属于(A)
A 沉积型 B 气相型 C 中间型 D 其他
18、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19、地球上所有生物与他们生存环境的总称是(C)
A、栖息地 B、生境 C、生物圈 D、土壤圈
20、我国大部分农区大量亏缺的元素是(A)
此产生的效应为温室效应。 27、原生演替:自裸地上或深层水体下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28.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 度的方法。 29、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 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变动平衡 整体。 30、酸雨是指 PH 值小于 5.6 的湿沉降。 3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凡是能提供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任何形式的物质均可称为自然 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32、生产环:在食物链中加入能够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人们直接利用的经济产品的环节,称 为生产环。 33、次级生产力:消费者生产生物量的速率称为次级生产力。 34、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 生境的对策。 35、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以有机物质的形式贮 存起来,由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量是以能量贮存为最初的最基础的形式,所以绿色植物 的生产过程为“初级生产”。 36,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 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称生活型。 37、群落结构: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状态。 38、生境: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便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或生物类群只能在 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该特定环境即为该生物种或类群的生境。 39、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 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的协调稳定状态。 40、生态系统:是由于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组合而合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 41、耗散结统:是由生物组份与环境组份组合而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 42、肥力结构 43、生态死亡率:死亡率是指死亡的速度,种群在整理条件下有一个最低死亡率,即个体死 亡由于生殖寿命所决定的“老年”,也是一个生物学常数,实际上的死亡率又称生态死亡率。 44、龄级比:若一个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则可按一定的年龄分组,统计各年 龄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称龄级比。 45、次级演替:在植被已被破坏,但保存有土壤和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演替。 填空题 1,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能量转化功能、物质转化功能、信息转化功能。 2、农业生态体系立体结构的三个主要类型: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 1、 食物链加环的类型有生产环、 增益环、 减耗环、 多功能环和 加工环 4 系统的研究方法通常采用的是 “白箱” 和 “黑箱” 方法。 5、生物组分按照功能分为 生产者、消费者 和 分解者三种群类 6、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类输入能为自然能和人工能。 7,农业资源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8、大自然圈是指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和 生物圈 9,营养级之间的效率有:In/In-1 为能量摄入(林德曼)效率,An/An-1 为同化效率,Npn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题库(最终版)

农业生态学题库一、填空题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依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就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而言,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他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物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杜能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2)不可替代性:不同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不同是唯一的相互之间不能彼此代替;(3)互补性:不同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有些比较相近当一生态因子失去作用后其他因子可以代为补充维持系统的基本稳定。

评分标准:第一要点2分其余各一分5、生态位理论表明了那些基本问题?答:(1)任何一生物群落中没有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1分)(2)任何一生物群落中没有任何两者是直接竞争者生态位不同的物种对环境资源的不同成分进行利用形成生态位的分化而不是直接竞争;(1分)(3)任何一生物群落都是生态位分化了的系统他们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位重叠对生态位及系统环境的充分利用生物类型的差异使他们能共同生活在一起;(2分)评分标准:第一要点、第二要点各1分第三要点2分6、森林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1分)(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1分)(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0.5分)(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0.5分)(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0.5分)(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0.5分)评分标准:按各要点标注得分7、何为人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经营者的直接调控包括那些方面?答:人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

人工调控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加强系统投入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系统输出的目的。

(2分)经营者的直接调控包括:(1)生境调控(2)输入输出调控(3)农业生物调控(4)系统结构调控;(2分)评分标准:按各要点标注得分答错不给分。

8、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包括哪些方面?答:(1)提高初级生产力增加绿色植物的光合积累。

(2)提高系统的次级生产力降低消耗。

(3)优化系统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4)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结构。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类所需要的各种农副产品。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断吸收物质,经转化后合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损但损耗的部分最终进入环境被生物利用这个过程。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库即为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存储的场所;流即为物质在库与库之间转移运动状态。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起的固定、转化太阳能和其它营养物质,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经过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氯氟碳()、水蒸气等可以使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长波辐射,因此,这些气体有类似温室的作用,故称上述气体为“温室气体”,由此产生的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生态效率:即食物链各环节上的能量转化效率。

、生态金字塔:是指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或所含能量就呈现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

、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生态效益:指农业在保护和增殖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

、农业资源: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如劳动对象:动植物生产资料:土地生产条件:水、热、气。

、生态入侵:生态入侵是指外源生物引入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

生态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崩溃。

、农业效益:农业满足人类利益的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能量转移: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

、次级生产:是指异养生物的生产,也就是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

6731农业生态学(附答案)

6731农业生态学(附答案)

6731农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单选题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A)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A.农业生物B.农作物C.农产品D.农业微生物2.下列哪项不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D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自然环境3.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称为(C )。

A.竞争B.捕食C.化感作用D.春化作用4.(C )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A.生物群落B.生物种群C.生态位D.生态系统5.(D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A.生态型B.生活型C.生态作用D.生态平衡6.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过程叫(A )初级生产 B.次级生产 C.辅助生产 D.自然生产7.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称为( C )A.碳循环B.热循环C.温室效应D.大气温室效应8.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称为( A )。

A.反馈B.正反馈C.负反馈D.反馈机制9.非本地的生物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本地生态系统,并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现象称为( B )A.生态入侵B.外来生物入侵C.环境入侵D.物种入侵10.(C )是指根据生物学原理建立的农业生产体系,靠各种生物学过程维持土壤肥力,使作物营养得到满足,并建立起有效的生物防治杂草和病虫害的体系。

A.有机农业B.自然农业C.生物农业D.生态农业二、多选题1.以下属于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的是(ABCD)。

A.理论实用性B.学科交叉性C.研究统一性D.宏观层次性2.根据各生物组分在生态系统中对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取得营养方式的不同,又将其细分为(BCD)A.有机物质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3.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包括(ABC)。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作者:————————————————————————————————日期:农业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断吸收物质,经转化后合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损但损耗的部分最终进入环境被生物利用这个过程。

2、物质循环的库与流:库即为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存储的场所;流即为物质在库与库之间转移运动状态。

3、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起的固定、转化太阳能和其它营养物质,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经过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

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氯氟碳(CFCs)、水蒸气等可以使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长波辐射,因此,这些气体有类似温室的作用,故称上述气体为“温室气体”,由此产生的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5、生态效率:即食物链各环节上的能量转化效率。

6、生态金字塔:是指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或所含能量就呈现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

7、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8、生态效益:指农业在保护和增殖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

9、农业资源: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如劳动对象:动植物生产资料:土地生产条件:水、热、气。

10、生态入侵:生态入侵是指外源生物引入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

生态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崩溃。

11、农业效益:农业满足人类利益的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

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

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

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

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的统一意义的“形象”。

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生态系统平衡失调是外干扰大于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的结果和标志。

不使生态系统丧失调节能力或未超过其恢复力的干扰及破坏作用的强度称之为“生态平衡阈值”。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系统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是系统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2系统输入:有自然输入(降雨、日照、生物)和社会输入(人力、化肥、机械、农药、信息、资金)。

○3系统输出: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水土流失、水分蒸腾蒸发等)。

○4系统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和外界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

○5系统调控:由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工业、交通、科技、政府、法律等间接调控。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即最小因子定律,也说明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会限制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处于良好状态的谢尔福特耐性定律:1913年,谢尔福特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合并为耐性定律,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上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阙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或耐性定律。

)生物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保持物种属性不变的同时,整合系统(个体、种群)习惯于环境条件变化的特性。

主要是指个体在已变化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情况下获得对该物种有益的结果。

适应性依赖于物种的基本特征,即自然选择对该物种的可塑性。

因此,生物适应性的强弱受物种遗传性的制约。

1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通过变异和选择,结果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

2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作趋异适应。

生物型:生活型由于环境多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物生态适应性:趋同适应:生活型和趋异适应:生境型生态型: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是种内是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区域的遗传类型,是由生态因子对一个物种种群内许多基因型选择的的种内产物,在分类学上是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竞争排斥原理(也称高斯原理):指出具有相同生态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

具有类似要求的种群之间为了争夺有现的空间和资源,各方都力求抑制对方,种间竞争的结果,一方是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到抑制甚至消灭,是两个物种占据不同的空间,吃不同的食物,或其他生态习性的分隔,这些统称生态分离,两个物种都可存在,形成一种共存的平衡局面。

两个物种间的需求越相似,竞争就越激烈。

依据此原理,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是不存在的;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两个物种是直接的竞争者;自然界的群落是一个生态位上分化的系统,个种群在空间、时间、资源利用方面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者。

因此,具有物种多样性的群落比单一物种的群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高效的稳定性。

种群分布特征:随机、均匀、成丛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群分布种群增长型:①种群在无环境限制下的指数式增长;②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谛增长。

指数式增长(短期、无环境限制):世代分离种群:lgNt=lgNo+tlg入;世代重叠:dN/dt=Rn 逻辑斯蒂增长(环境制约):Dn/dt=rN(K-N)/K生态对策:就是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净化的对策,以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

K对策者的特点:虽然种间竞争能力比较强,但繁殖率低,遭受激烈变动或死亡后,返回平衡水平的自然反应时间(1/r)较长,容易走向灭绝,如大象、鲸鱼,恐龙等。

种群密度稳定,通常是稳定在环境容量(K)的水平或附近,迁移能力弱,寿命较长。

R对策者的特点:虽然竞争能力弱,但繁殖率高,返回平衡水平的时间较短,灭绝的危险较小。

同时,具有较强的迁移扩散能力,当种群密度大和生境恶化时,可以离开原有的生境,在别的地方建立新的种群。

这种高死亡率、大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局面的的特征,使新的基因获得较多的发展机会。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片状或斑块状镶嵌。

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原生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生态过渡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

其类型有:城乡交错带、干湿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错带、群落交错带。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其影响因素:自然经济条件、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

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理论:○1生产集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度越高。

在那时。

劳动力仍是农业的主要投入,因此,可以用单位土地投入的的劳动力来衡量生产的集约程度。

越靠近中心城镇,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越多。

○2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不耐储藏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区域生产,反之亦然。

生态经济区位:逐步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效应的专业生产区域。

其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的生产力、产品运输费用的差异、农业生态系统的的垂直结构:是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在一定单位面积土地(或水域、区域)上,根据自然资源的的特点和不同生物的特征、特性,在垂直方向上,建立由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时空结构的生态学基础是生物种间互补。

套作:是将不同物种的不同生育时期安排在同一地块,按其生育特点嵌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空间,养分等资源,扩大产出。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营养级为纽带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关系。

其类型有:捕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生食物链. 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设计类型:食物链加环设计、产品加工环设计、食物链解链设计。

食物链加环设计:以人工生物种群代替自然生物种群,达到废弃物的多级综合利用,抑制物质和能量损失的生物工艺过程。

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关键是要尽早从链条中获取更多的产品。

十分之一法则(林德曼定律)证明,链条越长,营养级层次越多,沿食物链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

而且太长、太复杂的食物链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许多技术与经济方面的困难。

食物链的解链设计:在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其与到达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

应用:污染土壤处理、污水处理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加环设计其作用:○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其加环类型:生产环(一般生产环;高效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

能流的途径: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再转化为太阳能,储存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所蕴含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自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能量在个营养级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能流的路径:1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成为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2植物以有机质形式储存起来的化学潜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驱动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功能;3化学潜能储存在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内,随着产品等输出,离开生态系统;4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有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热能离开生态系统5辅助能对以太阳能为始点,以食物链物主线的能流辅助作用。

生态金字塔类型:数量、生物量、能量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形式: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1、人工辅助能的功与过: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机能,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演替趋势;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1)辅助能的使用包括:①培育和使用优良农业生物品种,提高产量与品质等;②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③使用农机具,提高劳动生产力;④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和人工合成饲料、兽药等,创造更有利于农业生物生长的内外环境;⑤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技投入,促使农业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2)按照限制因子原理,辅助能的投入存在适时和适量的问题:①过度依赖化工燃料;②食品安全问题;③大气污染;④水质恶化;⑤土壤退化;⑥农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削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