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评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化学评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化学评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c351de976eeaeaad0f33006.png)
化学评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
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
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52fd60f7cd184254b35353c.png)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说课稿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1、本章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我用以下几句话来概括)碳族庞大威望高身怀绝技用途广旧地重游兴趣增温故知新技能长此外,我还认为复习本章内容是学生锤炼化学方程式的最好契机。
因为本章含有许多化学反应;其次本章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而深感学习化学的意义。
2、复习目标(我认为复习本章内容应该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②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③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④掌握它们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学会知识整合与迁移。
在复习本章之前,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但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
复习时,我们帮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形成整体有序的结构;同时,要拓宽知识面,提高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复习中的三维目标是有机结合的,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情感目标的和谐渗透对知识、智能目标的达到起催化作用。
3、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掌握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用途②熟练准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③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
难点:其中②③也是复习的难点。
因为复习之前学生所有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零碎的,复习时我采用多种活动导学,帮助他们穿针引线,将零碎的知识整合。
其二,本章内容是在刚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之后,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是很熟练,我们让学生上台书写并及时评点矫正,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法分析及学法指导在上新授课时,老师们都会精心设计有趣的情景来导学,而上复习课时,老师们往往只重视了知识的归纳与梳理,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沉闷的苦忆中。
怎样在复习时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师生全身心投入?在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我将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以“四活”为指南开展教学,我想会获得较好效益。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5f4f68a417866fb84a8e8a.png)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包括七个单元,今天我解说的是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单元,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解说:课程标准要求,编写体例和意图,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教学策略,中考链接。
一、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氢气等非金属气态单质之后,同时又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奠定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性质、结构和用途,掌握CO和CO2的性质和用途,学会CO2的实验室制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3、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重点是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难点是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二、编写体例和意图1、编写体例本单元包含四部分,利用前图、引言导入新课材料,供学生预习。
主课题从四个方面编写,正文的各栏目以问题、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通过资料卡片、调查与研究、课外实验、化学技术社会来进行合学,这不仅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
正文还设计了注意、提示、想一想、方法导引四个边框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题的问题。
通过练习与应用让学生所学内容得到巩固、延伸。
接下来用知识结构图、表格对比法、回顾与思考三种方式对本单元进行小结;最后通过实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编写意图新教材优化了四个方面,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化、基础性、社会性有了更大的加深。
内容编排更注重化学原理、化学物质、化学概念;学习过程和方式,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社会、环境、求真意识,以及创新实践、科学人文的精神;教师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长,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改正了自身缺点,更确定了改进方向。
九年级化学说课稿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九年级化学说课稿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https://img.taocdn.com/s3/m/3fad8625c281e53a5902ff30.png)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培养一些意识,另一方面它的位置非常重要。
九年级化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能接触到物质,使他们对物质有一定地感官认识。
但分子、原子、元素、化合价等内容,让他们进入了抽象的世界。
这一课的到来,使学生回到了物质世界,回到了直观感受,回到了实验探究,所以就其位置来看,它是很重要的一课。
从其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碳单质的介绍,另一个是碳的化学性质,从课时安排上,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碳的单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并穿插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地增减,加入了大量的媒体素材,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识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相互关系都是我的教学目标,同时达到让学生自主认识金刚石和石墨用途的目的。
其中,通过素材的展示来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是本节课的重点。
对于C60分子,课本只作了简要的介绍,必须还要通过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树立物质的发展观,这部分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方法1、教法:通过情景的创设,媒体素材的展示,引导问题的设计,逐渐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再次从媒体素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找出答案。
2、学法:通过实验的体验和观察并从媒体素材上获得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捕获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归纳比较,从中体验物质结构、性质与用途的相互关系,树立物质发展观。
三、说策略这是一个信息量大,图片多,文字少的课题。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以媒体的展示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比较。
在金刚石和石墨内容的教学中,我主要是以两者的比较为主,通过物质组成的元素相同,用途却不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中通过比较、归纳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相互关系,同时也了解了石墨、金刚石的用途。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说课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603ef72f844769eae109ed14.png)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
我将从以下几点展开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教材用简洁的文字、形象的图片和直观的实验逐步呈现教学内容,即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碳与氧气的反应,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
2.教材地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安排在第六单元的课题一,在理论知识方面,既为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中木炭燃烧的实验补充了理论知识,为氧化反应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材料,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碳和氧气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概念;又为后面学习碳的氧化物知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做好了铺垫。
在实验教学方面,本课题是对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中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的延续和深入,并且为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选择原理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课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立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事实,明白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活泼和稳定都是相对的;2.通过观察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归纳,初步形成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的实验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反应条件影响物质性质,反应物的量影响反应产物的化学学科思想;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观。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2.掌握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初步形成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的思想。
教学难点为:理解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及体现的还原性;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但还未形成反应物的量影响产物的思想,对单质碳可燃性的认识不全面;2、学生已知氧化性和氧化反应的概念,但是还未学习物质与氧化物中氧元素结合的反应类型,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3、学生已经学习了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但是还未学习选择装置的原理,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上,不能很好地理解应用。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bba664af242336c1eb95ece.png)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本单元是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物质,初步了解物质构成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后,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及碳的氧化物。
主要内容是介绍碳的几种单质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以及探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碳的氧化物不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既是对前面氧气制法、性质的学习加深巩固,也是为后面的金属和金属材料及酸碱盐等化合物性质的研究打下基础。
可见这单元的内容在知识的联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②认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教学重点①、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②、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③、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2)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二、说教法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兴趣为先导的教学思想,结合本单元的内容,主要采用活动探究、对比探究、体验性学习、合作交流、讨论归纳、比较归纳、多媒体辅助和教师必要的解说等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因此,我将通过设置情景,实验激趣,提问设疑,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提供的条件、设定的目标下感兴趣富激情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发现和掌握化学知识。
当然,教有定法,但是,教又无定法。
所以,我采用以上的多种教法交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化学知识,形成能力,而不至于造成学习的疲劳是可行的。
三、说学法本单元我主要运用以下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1、质疑解难法:在教学中有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提倡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充分运用各种思维能力进行思考,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及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2、实验探索法、发现法: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发现、提炼并总结碳及碳的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人加班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共34页)
![人加班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共34页)](https://img.taocdn.com/s3/m/98d5be46be23482fb4da4c2c.png)
说建议—我的教学建议
精心设计问题导学, 屠狗洞的秘密 深入贯彻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走进这个山洞安然无 全面体现三维目标
恙,而狗走进洞里就一命呜呼,因此,当地居民就称之为 “屠狗洞”,迷信的人还说洞里有一种叫做“屠狗”的妖怪。 为了揭开“屠狗洞”的秘密,一位名叫波尔曼的科学家 来到这个山洞里进行实地考察。他在山洞里四处寻找,始终 没有找到什么“屠狗妖”,只见岩洞的倒悬许多的钟乳石, 地上丛生着石笋,并且有很多从潮湿的地上冒出来。波尔曼 灵活运用多样化的 透过这些现象经过科学的推理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教学方式和手段
具体 建议 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问题导学,独立思考 归纳总结,回归目标 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说建议—我的教学建议
深入贯彻课程标准, 全面体现三维目标
精心设计问题导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具体 建议
说建议—我的教学建议
深入贯彻课程标准,全 面体现三维目标 精心设计问题导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具体 建议
灵活运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内容结构 教材内容整合
内容标准
说教材 说建议
教学建议
说课标
流
程
评价建议
课程目标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说课标—内容标准
1、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 和制取装置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 一般思路和方法 课题二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和主要用途 2、引导学生形成物质的性质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用途的观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 碳和碳的氧化物
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内容结构 教材内容整合
复习课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复习课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68cdf21f111f18583d05a49.png)
复习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高艳艳一、说教材
《碳和碳的氧化物》出现在人教版第六个单元。
课标要求掌握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以及性质差异的原因,另外就是碳的氧化物的性质以及用途和二氧化碳的制法。
除此之外,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二、说学情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所学内容不扎实不系统,没能前后内容联系起来。
三、说教学目标
1、掌握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知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以及区别。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4、认识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四、说复习重难点
重点: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检验与除杂。
难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检验与除杂。
五、说教学方法
引导归纳、自主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
其次,以问题导学、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区别方法和除杂方法。
再者,课堂训练,巩固所学内容。
最后,布置作业。
七、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方法梳理了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然后学生自主完成课堂训练的模式。
优点是完成的教学任务多,但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为自己所用。
另外,课堂训练以及课后作业要追求少而精。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6b6f3c32cc58bd63186bde3.png)
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课稿嘉鱼县渡普中学曾建新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以及教学评价分析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其中重点是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六单元的单元复习,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对化学用语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金属及金属材料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既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又对后面的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难点确定为: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表达能力、身心发展的特征等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有关知识点的回顾,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知识。
2.通过归纳让学生能够把握本单元知识的能力。
3.通过复习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分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分析、归纳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新课标指出,化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8cc0a3c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c.png)
《碳和碳的氧化物》主题单元导学设计知识思维导图说课流程 CONTENTS单元课标要求单元内容分析整体设计说明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法建议C12345单元评价任务整体学习思路作业检测反馈特色资源及技术手段导学课设计678910单元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科学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初步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价值,过程和方法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装置和方法身的化学物地球周围的空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碳酸、碳酸钙物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物的化学化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合、分解、还原反应单元课标要求1内容与目标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知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元素与化合物间的转化。
4.知道温室效应,了解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采取的措施。
1234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从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从社会新闻背景引导学生学习温室效应和一氧化碳的剧毒性质。
2.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实验。
通过创新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单质碳、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挖掘适宜情景素材激发兴趣。
通过宏微结合落实三重表征,并注意渗透“转化、整体”的思想方法。
4.强化化学学科思想。
多元化、发展性评价,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1234实施与评价单元内容分析2教材地位“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容,它是初中阶段一个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单元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有其内在的知识结构。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265ed520029bd64793e2ca2.png)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说课稿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1、本章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我用以下几句话来概括)碳族庞大威望高身怀绝技用途广旧地重游兴趣增温故知新技能长此外,我还认为复习本章内容是学生锤炼化学方程式的最好契机。
因为本章含有许多化学反应;其次本章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而深感学习化学的意义。
2、复习目标(我认为复习本章内容应该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②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③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④掌握它们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学会知识整合与迁移。
在复习本章之前,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但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
复习时,我们帮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形成整体有序的结构;同时,要拓宽知识面,提高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复习中的三维目标是有机结合的,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情感目标的和谐渗透对知识、智能目标的达到起催化作用。
3、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掌握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用途②熟练准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③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
难点:其中②③也是复习的难点。
因为复习之前学生所有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零碎的,复习时我采用多种活动导学,帮助他们穿针引线,将零碎的知识整合。
其二,本章内容是在刚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之后,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是很熟练,我们让学生上台书写并及时评点矫正,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法分析及学法指导在上新授课时,老师们都会精心设计有趣的情景来导学,而上复习课时,老师们往往只重视了知识的归纳与梳理,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沉闷的苦忆中。
怎样在复习时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师生全身心投入?在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我将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以“四活”为指南开展教学,我想会获得较好效益。
2019化学评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语文
![2019化学评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cad2ea0c22590102029df1.png)
化学评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
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
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与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的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与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0ee9c7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1e.png)
1.碳的单质性质、用途及相互转化;
2.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碳的单质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和反应;
(2)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碳及其氧化物相关问题;
(3)提高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碳及其氧化物知识,如碳的单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能力较弱;
3.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4.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设计有趣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提高学习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4.表扬和鼓励学生在课上的积极表现,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结合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反思课堂表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情境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提高学习的实用性。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进行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现象。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1973e4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b.png)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说课稿抚宁区骊城学区坟坨初级中学吴京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现就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一、设计思想1、本单元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多数反映易学难记,针对此特点,本节复习课重点在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在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复习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提升;2、本单元中考的要求为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为此设置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加深认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能掌握设计和完成二氧化碳制取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发挥想象力并结合老师给的本单元知识树枝干,增添适当的枝叶,让这一棵大树完整,将本单元知识归纳、梳理。
再利用这些知识解答一些与本单元有关的不同层次的例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培养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归纳总结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1.多媒体信息技术2.中学学科网3.河北远程教育网五、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教学。
以服务中考为目的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介绍:“死亡谷”的故事,故事大意如下:据说,很早以前,在我国的昆仑山附近,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山谷,名叫死亡谷,这个谷有着"地狱之门"之称。
据说只要入谷之人,没有一个能走出来。
生活在这个大峡谷的村民,宁愿让牛羊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去里面去放牧,这个谷真的有这么神秘吗?一个炎热的夏天,爱探索的“小王”带着一条叫“小黄” 的狗,提着点燃的蜡烛,走进了个山谷,哪里可谓阴森森,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小王越走越害怕,没走多久狗就死了,紧接着蜡烛熄灭了,吓得小王,发疯了一般,从山谷里往外跑,幸运的他平安的出来了。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c9ef42f49e314332396893a5.png)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横涧二中王花艳[教材解读]一、教材地位碳和碳的氧化物安排在空气、氧气、分子和原子、水、化学方程式之后,铁、溶液、酸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在氧气的性质中已经知道碳单质具有可燃性,而且与拓展知识氢气的性质很相似,因此也进一步巩固、补充和深化了氧气、氢气性质的认识。
而且通过学习了解化合物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铁和酸等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教材内容特点:1、注重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
例如,课题2在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碳的、反应原理以后,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石墨电极等。
3、紧密联系高新科技和社会现象。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分子和温室效应等内容。
604、图文并茂。
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氧气、氢气是气态非金属单质,碳是固态非金属单质,通过本章学习,能使学生学到固态非金属单质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
6、氧气、氢气的学习仅就其单质本身的性质、制法和用途进行了研究,没有过多涉及他们的化合物。
而本章还包括了碳的氧化物,涉及了碳的含氧酸等。
因此,从研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角度看,本章更具有典型性。
[课标解读]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与水、石灰水等的反应)。
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步骤、收集与检验方法等)。
5.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比较,学习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评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
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
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盛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
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例外种元素可以组成例外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例外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用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严重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教师出示实物钻石、石墨等,学生自己观察、触摸、实验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区别,从而引出用途的例外原因,
教师设问:二者组成相同为什么物理性质有那么大的差异?出示结构模型,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的学生有错的认识,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评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突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的培养。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严格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加强直观认识的同时,通过反应发生的条件、现象,进一步理解反应的规律,顺利形成要领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
为了取得优良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讨论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另外,还要强调实验操作安全及应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如在探究C还原CuO反应的实险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①C 和CuO都是什么颜色?②加热,试管中粉末颜色有什么变化?③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使学生带着问题
观察,加强其对直观现象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理解现象的本质得出:碳具有还原性的结论。
(2)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索新
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合适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既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兴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让学生猜测红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现象,过滤后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做两个对比实验,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红墨水颜色逐渐褪去。
(3)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生活中的实验,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我身边,学到书本知识可以自己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五、学法指导
科学有用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起着严重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例外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例外的学习方法。
如采用:1、对比讨论法;2、实验探究法;3、自学阅读法;各种方法并用。
形成优良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六、应用与拓展
1、金刚石失踪案;
2、猜真假李逵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和交流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
在“用科学”、
“做科学”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为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