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政治考试论文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判断
摘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判断应该首先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入手,然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价值判断,从而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较为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价值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其对现代化建设独特的作用,决定了其特殊的地位,地位决定价值。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认识人手,着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丰富社会文化建设理论、促进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维护民族团结、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等方面的价值判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符合的文化。在范畴上属于狭义文化,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构成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体现先进性,所谓文化的先进性就是指社会主义个性与人类文化共性的统一,是带有政治范畴却又超越了意识形态倾向的人类共同财富,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关系在人民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可以说是先进的“物质”决定了先进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在
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基本任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地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主要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只有具备这“三性”的文化,才能“为全民族中绝大数劳动群众服务”。总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文化认识的深化和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特定客体对特定主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判断。文化价值判断则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属性的判断。简单地说就是文化客体对文化需要主体的作用,两者之间构成了文化价值关系。
(一)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所以,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推动综合国力不断增
加的内在动力。文化软实力在总体上反映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着物质实力的形成与发展。面对巨大的文化挑战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一方面依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扩大必要的文化交流,提高文化建设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以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建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精华,增强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把对我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的冲击降到最低。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影响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状况,促进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发展,进而提高综合国力。
(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基本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江泽民在《论“三个代表”》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使人的情操得以陶冶、身心得以愉悦、心灵得以净化,精神世界得以充实、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心理压力得以舒缓,从而达到对人的再设计与再塑造,调节人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人内在的动力,实现人不断自我发展与超越的目的。我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积淀着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传承着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最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及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E的报告[N].人民日报,2O07—10—16.
[2]张运新.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沈壮海.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范俊玉.论先进文化的价值判断标准[J].前沿,2004(3):181.
[10]任敬飞,祁恩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J].百科学术沙龙.
[11]魏思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7,23.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97—398.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19]朱如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J].时代文学,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