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公式一览表

合集下载

《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大纲(教育学专业) - 副本

《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大纲(教育学专业) - 副本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上篇教育统计第一章教育统计概述第一节教育统计的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统计的意义教育统计定义为,是探讨如何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研究大量教育现象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根据功能的不同,教育统计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统计设计、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统计设计是在搜集统计资料之前,对统计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作全面安排,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人、财、物、时间的使用效率,确保最终统计结论科学性的统计方法。

描述统计是研究如何将搜集到的大量统计数据,用统计图表或者概括性统计量数反映其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是分析如何利用部分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数量特征,来推测和判断未知的全体统计对象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统计方法。

二、教育统计的作用(一)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科学化管理的工具(二)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三)教育统计学为教学质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定量方法三、教育统计的特点(一)观察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二)观察的结果必须有数量表示(三)着重比较(四)重视差异研究第二节教育统计中的变量与误差类型一、变量与变量值变量是指可以定量并能取不同数值的事物的特征。

变量值是指变量的具体数值。

二、变量的分类(一)类别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比率变量(二)随机变量与非随机变量1.随机变量是指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

2.非随机变量是指表示非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

三、随机误差与非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由于某些事先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非随机误差是指由某些事先可以控制的因素造成的误差。

第二章教育统计中的常用量数第一节集中量数集中量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量数。

它是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值。

一、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一组观测数值的总和除以观测数值个数所得的商。

(二)计算方法公式:-x= (X 1+X 2+…+ X N )/N二、中数与众数中数又称中位数,指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于正中间的数。

统计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公式

统计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公式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公式1、次数密度=各组次数÷组距2、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全距/(1+3.322×lgN) N 表示数列总次数3、组中值=(上限+下限)÷2=上限-相邻组的组距/2=下限+相邻组的组距/24、结构相对指标=总体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5、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总体中基准部分数值6、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体的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的总体指标数值7、发展速度=(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8、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00%9、比较相对指标=某条件下的某类指标数值÷另一条件下的同类指标数值 10、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指标数值÷计划任务数值1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提高率)=(1+实际提高率)÷(1+计划提高率) 12、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降低率)=(1-实际降低率)÷(1-计划降低率) 13、简单算术平均数 ⎺x =(x1+x2+…+xn)/n =∑x/n14、加权算术平均数 ⎺x =(x1f1+x2f2+…+xnfn)/(f1+f2+…+fn)=∑xf/∑f 15、简单调和平均数 H =1/(1/x1+1/x2+…+1/xn)/n =n/∑(1/x)16、加权调和平均数 H =1/(m1/x1+m2/x2+…+mn/xn)/(m1+m2+…+mn)=∑m/∑(1/x)m 17、简单几何平均数G ==x 表示比率18、加权几何平均数12f f G +==f ∑表示标志值出现次数的总和19、中位数的位次=(n+1)/220、中位数的下限公式 12m e mfS M L d f --=+⨯∑ 中位数的上限公式 12m e mfS M U d f +-=-⨯∑L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U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上限,m f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次数,1m S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以前各组的累计次数,1m S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以后各组的累计次数,f ∑表示各组次数之和,d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最新-《教育统计与测量》--整理版

最新-《教育统计与测量》--整理版

《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点重点归纳一、 名词解释1.教育统计 教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数量表现和数理关系的科学。

2.变 量 变量是指可以定量并能取不同数值的事物的特征。

3.算术平均数 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频数后所得之商。

4.频 率 频率就是随机事件A 在n 次试验中出现了m (m ≤n )次,则m 与n 的比值就是频率,用公式表示就是W(A)=5.测验设计测验设计是指测验编制者对测验形式、时限、题量、题目编排、测验指导手册等进行的设计工作。

6.测验效度就是测验实际上测到它打算要测的东西的程度。

7.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研究如何将收集到的统计数据,用统计图表或者概括性统计量数反映其数量表现和数理关系的统计方法。

8.名称变量 名称变量又称类别变量,是指其数值只用于区分事物的不同类别,不表示事物大小关系的一种变量。

顺序变量又称等级变量,是指其数值用于排列不同事物的等级顺序的变量。

9.离散变量又称间断变量,是指在一定区间内不能连续不断地取值的变量。

10.总体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确定的同一类事物的全体。

11.教育测量学 教育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教育效果或过程加以确定。

教育测量学是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统计学作为基础,运用各种测试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教育现状、教育效果、学业成就及其能力、品格、学术能力倾向等方面进行科学测定的一门分支学科。

12.自由应答式试题 是指被试可以自由地应答,只要在题目限制的范围内,可在深度、广度,组织方式等方面享有很大自由地答题方式。

13.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是指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

14.连续型变量 是指在其所取的任何两值之间可以作无限地分割,即能连续不断地获取数值的变量。

15.度量数据 度量数据是指用一定的工具或按一定的标准测量得到的数据。

16.正相关 两个变量变化方向一致的相关。

17.同质性χ2检验 在双向表的χ2检验中,如果是判断对错几次重复实验的结果是否相同,叫做同质性χ2检验。

教育统计与测量自考复习资料

教育统计与测量自考复习资料

教育统计与测量自考复习资料1、统计:就是“统而计之”对所考察事物的量的取值在其出现的全部范围内作总体的把握,全局性的认识。

教育统计: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它是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进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

教育统计学: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应用统计,是数理统计跟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结合产物2、测量: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教育测量:就是给所考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按一定的规则在某种性质量尺上指定值3、心理量表:心理测验工具与常模的结合4、数据:用数量或数字形式表示的资料事实称为数据。

计数数据:是以计算个数或次数获得的,多表现为整数。

测量评估数据:借助测量工具或评估方法对事物的某种属性指派给数字后所获数据。

人工编码数据以人们按一定规则给不同类别的事物指派适当的数字号码后所形成的数据5、称名变量: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并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及质的优劣。

顺序变量:是指可以就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各事物加以排列的变量,具有等级性和次序性的特点。

等距变量:除能表明量的相对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

比率变量:除了具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外,还有绝对零点。

比率变量数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6、次数分布: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或者是这批数据在数轴上各个区间内所出现的次数多少的情况。

简单次数分布表:通常简称为次数分布表,其实质是反映一批数据在各等距区组内的次数分布结构。

相对次数:各组的次数f与总次数N之间的比值7、次数分布曲线:从理论上讲,如若总次数无限增大,则随着组距的缩小,这些折线所接近的极限便将成为极光滑而富有规则性的曲线,称为次数分布曲线8、散点图: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

散点图适合于描述二元变量的观测数据。

线形图:以起伏的折线来表示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演变趋势的统计图,适用于描述某种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也适用于描述一种事物随另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模式,还可适用于比较不同的人物团体在同一心理或教育现象上的变化特征及相互联系9、观测数据不仅具有离散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向某点集中的趋势,反映次数颁分布集中趋势的量数叫集中量数。

《教育统计与测量》笔记(一).

《教育统计与测量》笔记(一).

绪论一、教育统计1.统计:到达对总体的量的认识。

教育统计:从总体上把握与认识教育领域各种现象的量的取值,为教育工作、管理和开展效劳。

是数理统计和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的产物。

2.教育统计的主要内容:描述统计——概括和表达统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

判断统计——利用样本数据资料,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验。

是教育统计的核心内容。

二、教育测量1.就是对考察研究的教育对象,按一定规那末在某种性质的是量尺上指定值。

2.测量量尺:以下四种量尺的量化水平由低到高。

名义量尺上的数惟独类别标志。

顺利量尺上的数有优劣、大小、先后之别,如学业成绩。

等距量尺上的数单位相等,零点任意指定,如温度计指数比率量尺 等单位且有零点,如测身高、体重。

3.教育测量由三个根本要素:①工具:学业成绩——考试卷心理测量——心理测验〔口头的、文字的、器具〕②程序:施测和评分的步骤与操作,与所测对象的性质与测量工具的适应,严格控制误差。

③参照系——用来解释结果的意义,转化成某种量尺上的值。

4.教育测量的特点①间接性。

教育测量所测的主要对象,是爱教育者的心理特性,如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人格特点等,潜存于主体内部,不能直接观察,只能设置一定情境,施以特定刺激,引起行为样本,然后才干按一定规那末在某种性质上指定值,间接推论其内部心理特质的实有状态和水平。

测验,特指标准化测验的测量,所谓标准化是指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系标准化。

标准化考试,对学业成绩进行的标准化测验量表:标准化测验中的测量工具与解释分数的常模,合称为量表。

心理量表就是指心理测量工具与常模的结合。

②要抽样进行。

5.教育测量的主要内容:一是测量工具编制、施测与评分程序确立,常模与标准建立的普通理论和方法,包括工程分析、测验质量检验的具体理论与技术。

二是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心理测验的具体编制和使用,包括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教育统计与测量

教育统计与测量

X
N
)2
实际计算时,可使用计算器直接按键。 实际计算时,可使用计算器直接按键。
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 (1)一组数据,例如:一班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 )一组数据,例如:一班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 (2)两组数据,但单位相同,且平均分相差很小; )两组数据,但单位相同,且平均分相差很小; 例如:一班与二班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 例如:一班与二班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 尤其是当平均分相同时,哪个班成绩更均衡? 尤其是当平均分相同时,哪个班成绩更均衡?
1 1
2
t = 1 0
8 5 − 8 0
2
+
1 2
2
= 1.4 0
2 0 -1
取 α = 0.05
df=2(20-1)=38 单尾检验,查 t 值表 单尾检验,
t
0.05
(38) = 1.684
∵t < t 0.05(38) ∴p > 0.05
所以接受原假设,甲校不明显优于乙校,结论的可靠性为 所以接受原假设,甲校不明显优于乙校,结论的可靠性为95%
例子:两校分别抽取 人的成绩进行比较 问两校差异是否显著? 人的成绩进行比较, 例子:两校分别抽取20人的成绩进行比较,问两校差异是否显著? 甲校平均分85分 标准差 分 乙校平均分80分 标准差12分 甲校平均分 分,标准差10分;乙校平均分 分,标准差 分; 解:
H :µ
0
1
=
µ
2
H :µ > µ
df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0.05 2.093 2.086 2.080 2.074 2.069 2.064 2.060 2.056 2.052 2.048 2.045

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纲要

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教育统计与测量》对教育管理专业的考生来说是一门必修的专业理论基础课,它为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

学习这门课程有以下几点要求:1、需要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2、需要完成一定量的习题。

二、各章学习要求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统计、教育统计、测量、教育测量的概念,教育统计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教育测量学的相关基础概念、特点与主要内容。

1.本章重点(1)什么是统计和教育统计(2)什么是测量和教育测量(3)教育统计学的组成部分(4)不同性质的四种量尺(5)教育测量的三要素(6)教育测量与物理测量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什么(7)教育测量学的组成部分2.本章难点不同性质的四种量尺3.一般掌握或了解的内容(1)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学的意义。

(2)怎样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学。

4.思考题1、2、3、4第一章数据分布的初步整理在这一章里,要求考生掌握数据的概念、种类、特点,并能用制表、绘图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组、归纳、概括,使之系统化。

1.本章重点(1)第一节数据的类与特点数据的概念;数据的两种分类;数据的三大特点。

(2)第二节次数分布表次数分布的概念;简单次数分布表的编制;组限的四种表述方法;阅读并能编制如表1-4的表格。

(3)第三节次数分布图次数直方图的概念及制作步骤;次数多边图的概念及制作步骤;(4)第四节常用统计分析图一元与二元连续变量分别适合的图形类型;散点图的概念及适用范围;线形图的概念及适用范围;条形图的概念及适用范围;简单条形图和复合条形图的编制要点;圆形图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2.一般掌握或了解的内容(1)相对次数分布表与累积次数分布表(2)相对次数直方图与多边图(3)累积次数分布图(4)累积相对次数曲线图与累积百分数曲线图3.思考题1、2、3、8、9、10、11第二章次数分布的特征量数要求掌握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特征量: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教育统计学笔记公式知识讲解

教育统计学笔记公式知识讲解

教育统计学笔记公式教育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等途径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从而揭示蕴含在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

统计学和教育统计学的内容:从具体应用角度来分,可以分成:描述统计、推断和实验设计三部分。

描述统计: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现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

通过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用归组、编表、绘图等统计方法对这进行归纳、整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反映其分布特征;通过计算各种特征量,来反映它们分布上的数字特征。

推断统计:根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分布特征进行估计、推测。

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基础,推断统计是通过样本信息估计、推测总体,从已知情况估计、推测未知情况。

学习统计学和教育统计的学的意义:一、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推理的方法是归纳法。

二、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三、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统计学的具体意义:1、可以顺利地阅读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科研报告。

2、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3、为学习教育测量及教育评价打下基础。

随机现象:1、一次试验有多种可能结果,其所有可能结果是已知的;2、试验之前不能预料哪一种可能结果会出现;3、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试验。

随机现象的每一种结果叫做一个随机事件。

总体:研究的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

总体中的每个单位称为个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

样本上的数字特征是统计量。

总体上的各种数字特征是参数。

在进行统计推断时,就是根据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相应的参数。

第二章数据的初步整理教育统计资料的来源:经常性资料、专题性资料(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数据的种类:按来源分:点计数据和度量数据,按随机变量取值情况分:间断型(取值个数有限的数据,一般为整数)和连续型随机变量(取值个数无限的不可数的数据可用小数表示)。

《教育统计与测量》版

《教育统计与测量》版

《教育统计与丈量》一、名词解说1. 教育统计教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数目表现和数理关系的科学。

2. 变量变量是指能够定量并能取不一样数值的事物的特色。

3.算术均匀数全部察看值的总和除以总频数后所得之商。

4. 频率频次就是随机事件 A 在 n 次试验中出现了m( m≤n)次 , 则 m 与 nmn的比值就是频次 , 用公式表示就是W(A)=5. 测试设计测试设计是指测试编制者对测试形式、时限、题量、题目编排、测验指导手册等进行的设计工作。

6. 测试效度就是测试实质上测到它打算要测的东西的程度。

7.描绘统计描绘统计是研究如何将采集到的统计数据,用统计图表或许归纳性统计量数反应其数目表现和数理关系的统计方法。

8.名称变量名称变量又称类型变量,是指其数值只用于区分事物的不一样类型,不表示事物大小关系的一种变量。

次序变量又称等级变量,是指其9. 失散变量数值用于摆列不一样事物的等级次序的变量。

又称中断变量,是指在必定区间内不可以连续不停地取值的变量。

10. 整体整体是依据统计任务确立的同一类事物的全体。

11.教育丈量学教育丈量就是依据必定的法例用数字对教育成效或过程加以确立。

教育丈量学是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统计学作为基础,运用各样测试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教育现状、教育成效、学业成就及其能力、品行、学术能力偏向等方面进行科学测定的一门分支学科。

12.自由应答式试题是指被试能够自由地应答,只需在题目限制的范围内,可在深度、广度,组织方式等方面享有很大自由地答题方式。

13. 随机变量随机变量是指表示随机现象各样结果的变量。

14. 连续型变量是指在其所取的任何两值之间能够作无穷地切割,即能连续不停地获取数值的变量。

15. 胸怀数据胸怀数据是指用必定的工具或按必定的标准丈量获取的数据。

16. 正有关两个变量变化方向一致的有关。

17.同质性χ 2 查验在双向表的χ2查验中,假如是判断几次重复实验的结果能否同样,叫做同质性χ 2 查验。

教育统计与测量自考总结复习资料

教育统计与测量自考总结复习资料

欢迎阅读1、统计:就是“统而计之”对所考察事物的量的取值在其出现的全部范围内作总体的把握,全局性的认识。

教育统计: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它是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进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

教育统计学: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应用统计,是数理统计跟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结合产物2、测量: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值。

教育测量定值3、心理量表与常模的结合4、数据计数数据测量评估数据据。

成的数据5、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特点。

等的单位。

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6、次数分布: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或者是这批数据在数轴上各个区间内所出现的次数多少的情况。

简单次数分布表:通常简称为次数分布表,其实质是反映一批数据在各等距区组内的次数分布结构。

相对次数:各组的次数f 与总次数N 之间的比值7、次数分布曲线:从理论上讲,如若总次数无限增大,则随着组距的缩小,这些折线所接近的极限便将成为极光滑而富有规则性的曲线,称为次数分布曲线 8、散点图: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

散点图适合于描述二元变量的观测数据。

线形图:以起伏的折线来表示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演变趋势的统计图,适用于描述某种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也适用于描述一种事物随另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模式,还可适用于比较不同凡反映次数分布中各数据所处地位的量就叫地位量数 12、相关:行为变量或现象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模式、不同程度的联系。

这种联系叫做相关。

直线性相关:两个变量的成对观测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描点构成的散点图会环绕在某一条直线附近分布13、原始分数:在测量工具上直接得到的测值(数字),叫原始分数。

相对评分分数:通过被试间相互比较而确定意义的分数叫相对评分分数。

绝对评分分数:通过拿被试测值跟应有标准作比较来确定其意义的分数叫绝对评分分数14、常模:测验常模简称常模即指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教育统计与测量00452一、什么是教育统计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欧洲。

教育统计就是对教育领域中各种事物进行量的统计和分析。

就是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获取有关事物特征的定量数据,并根据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对数据加以整理、计算、分析及推断,最后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

教育统计学是教育学、心理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

二、教育统计的分类依据统计的功能,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类。

描述统计是把调查得来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类、概括和表述,以定量描述样本或总体的特征。

其主要内容有: ①数据分组; ②计算一组数据的特征值; ③相关分析。

推断统计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总体的情况。

其主要内容有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卡方分析等。

描述统计特征1:集中量数,特征2:差异量数,特征3:相关分析三.教育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最初将统计学应用到心理与教育领域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生物学家高尔顿。

高尔顿的学生皮尔逊在统计学理论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04年撰写了《精神与社会测量学导论》,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关教育统计的专著。

一.测量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对事物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三个要素:测量对象(事物)、法则、数值(结果)二.测量的基本要素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测量的单位和参照点。

(一)测量的单位理想的测量单位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二是要有相等的量。

(二)测量的参照点参照点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绝对参照点;另一种是相对参照点(人定的参照点)。

三.教育测量的定义与特点狭义的教育测量是指通过测验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广义的教育测量泛指对教育领域内各种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教育测量的特点:目的性;间接性;不确定性(随机性与模糊性)四.教育测量学的发展历史中国是教育测量的故乡;桑代克被称为教育测量学之父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学的意义(简答)一.科学测评学生学习进展,为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二.定量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寻找有效的改进策略三.加强定量分析,推动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一.数据的种类(一)计数数据、测量评估数据——根据数据的来源(二)称名数据、顺序数据、等距数据和等比数据——根据测量水平(56,重点)(三)离散数据和连续数据——根据数据分布的形式(57)二.数据的特点(简答)(一)数据的离散性(二)数据的变异性(三)数据的规律性一.简单次数分布表(一)求全距:R=Xmax-Xmin(二)定组数:K=1.87(N-1)2/5(三)定组距:全距R与组数K的比值取整(四)写出组限:每组起止点界限(表述组限/实际组限)(五)求组中值:组中值=(组实上限+组实下限)/2(六)登记次数 (61)要求学会61页表2-3的阅读与填充,主要是2和6-9栏实际组限是起点和终点向下移0.5个单位常用统计分析图(选择题)一.散点图: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

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资料

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资料

1、什么是结构效度?请举例说明结构效度该如何验证?(1)测验测得心理学理论所定义的某一心理结构或特质的程度。

(2)通过分析这些结构与特质的性质,可以推论出一些假设,然后使用测验来检验这些假设,从而从一个方面验证了测验的结构效度。

如智力在成年人以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因此,这一时期智力测验的分数也应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2、什么是并存效度和预测效度?如何防止效标污染?(1)并存效度和预测效度是效标关联效度的两种类型;若能同时取得,经验证的测验正确性叫预测效度;若需间隔一段时间才能取得,经验证的测验正确性叫预测效度。

(2)效标污染是指校标测量值的评定,受到测验分数值得信息的影响;防止效标污染的一个方法是,使效标测量值的评定者不了解测验实测值的信息;如在确定高考预测效度时,用大学一年级的评定成绩作为校标,则应在评定教师不知道高考成绩的情况下取得大学一年级的评定成绩。

3、为什么百分等级分数不是等单位量度?其使用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因为在教育或心理测验中,测验分数的分布几乎都是正态分布,即中间大两头小的形状。

这样,使得位于分数分布两端的两个百分等级的差对应的原始分数的差与中间两个百分等级对应的原始分数的差不相等,如第1个百分等级与第2个百分等级的差值比第50与第51个百分等级的差值大。

百分等级在分数分布的不同位置夸大或缩小了原始分数的差异。

除非测验分数是均匀分布,即其分布曲线是一条平等横轴的直线,才可能使百分等级的单位等距,但这在现实的测量所得分数中不存在。

(2)局限性:百分等级的局限性在于它不是一个等单位的量度,因此它不具有可加性,不能进行累加求和或求平均。

4、什么是项目区分度?如何用测验内部标准法来确定项目区分度?答:项目区分度就是项目区别被试水平高低的能力的量度,它是测验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说明的正是项目对测验目的来说的有效性程度。

人们一般对测验项目作性能分析,常都采用这种较为方便的测验内部标准的方法,即去求取各个项目被试的题分与测验总分的相关。

教育统计与测量自考复习资料

教育统计与测量自考复习资料

1、统计:就是“统而计之”对所考察事物的量的取值在其出现的全部范围内作总体的把握,全局性的认识。

教育统计: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它是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进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

教育统计学: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应用统计,是数理统计跟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结合产物2、测量: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教育测量:就是给所考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按一定的规则在某种性质量尺上指定值3、心理量表:心理测验工具与常模的结合4、数据:用数量或数字形式表示的资料事实称为数据。

计数数据:是以计算个数或次数获得的,多表现为整数。

测量评估数据:借助测量工具或评估方法对事物的某种属性指派给数字后所获数据。

人工编码数据以人们按一定规则给不同类别的事物指派适当的数字号码后所形成的数据5、称名变量: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并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及质的优劣。

顺序变量:是指可以就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各事物加以排列的变量,具有等级性和次序性的特点。

等距变量:除能表明量的相对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

比率变量:除了具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外,还有绝对零点。

比率变量数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6、次数分布: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或者是这批数据在数轴上各个区间内所出现的次数多少的情况。

简单次数分布表:通常简称为次数分布表,其实质是反映一批数据在各等距区组内的次数分布结构。

相对次数:各组的次数f与总次数N之间的比值7、次数分布曲线:从理论上讲,如若总次数无限增大,则随着组距的缩小,这些折线所接近的极限便将成为极光滑而富有规则性的曲线,称为次数分布曲线8、散点图: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

散点图适合于描述二元变量的观测数据。

线形图:以起伏的折线来表示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演变趋势的统计图,适用于描述某种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也适用于描述一种事物随另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模式,还可适用于比较不同的人物团体在同一心理或教育现象上的变化特征及相互联系9、观测数据不仅具有离散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向某点集中的趋势,反映次数颁分布集中趋势的量数叫集中量数。

统计复习公式整理

统计复习公式整理
Sample Columns Interaction Within Two way ANOVA 区组
SS
df =TB-1 =TA-1 =(TA-1)(TB-1) =n-(TA*TB)
MS =SS/df =SS/df =SS/df =SS/df
F =MSB/MSE =MSA/MSE =MSAB/MSE
双样本 方差 F分布 需验证总体符合正态分布 s1 s1^2 s2 s2^2 df1=n1-1 One way ANOVA df2=n2-1
F =s1^2/s2^2
contingency table a= b= a+b= c= d= c+d= a+c= b+d= Total=n= 分子=ad-bc= 分母=sqrt((a+c)(b+d)(a+b)(c+d))= Φ = abs(分子/分母) = χ ^2 = n * Φ ^2=
2*2列联表
p-value=Fdist(F)
Source of Variation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wo way ANOVA
SS =T-1 =n-T
df
MS =SS/df =SS/df
F =MST/MSE
P-value =Fdist(F,dft,dfe)
Source of Variation
sqrt(n)
2总体,np1,2>5,n(1-p1,2)>5,Z分布,比例p区间估计,P-value p1 n1 p1(1-p1)/n1 z(α /2) p2 n2 p2(1-p2)/n2 Δp σ (pi1-pi2)=sqrt(p1(1-p1)/n1+p2(1-p2)/n2) pi1-pi2 = Δ p ± z(α /2) * σ (pi1-pi2) z = Δ p/σ (pi1-pi2) P-value =? normsdis(z) beta(第二类错误的概率) & power(1-beta) α u0 σ z(α ) σ / sqrt(n) n x(cri) = u0 + z(α /2) * σ / sqrt(n) z = (x - u1)/(σ / sqrt(n)) beta = ?? nornsdis(z)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49(4.8)
频数分布表计算法
P49(4.10)
积差相关系数r
定义公式
P201(11.2)
原始数据计算法
P203(11.3)
单变量计算器计算公式
P208(11.4)
标准分数Z
P76
P76(5.15)
二、推断统计部分
样本
检验统计量公式
自由度
公式页码
参数检验——两个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相关大样本
点计数据间断变量四格表
(独立样本)(ft<5)
df=1
p.191(10.7)
点计数据间断变量四格表(相关样本)
缩减公式
df=1
p.193(10.8)
点计数据间断变量四格表(相关样本)(b+c)<30或50
缩减公式
df=1
p.194=1, )
df=K—1
p.183(10.2)
点计数据间断变量单向表(df=1, )
df=K—1
p.179(10.1)
点计数据间断变量双向表

df=(r—1)(c—1)
p.188(10.4)
点计数据间断变量四格表
(独立样本)(df=1, )
df=1
p.190(10.6)
Zxq05《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
——教育统计学习内容一览表
一、描述统计部分
指标
公式
公式页码
备注
算术平均数Χ
定义公式法
p.25(3.1)
频数分布表法
p.27(3.2)
方差
定义公式
P47(4.5)
原始数据计算法
P49(4.7)
频数分布表计算法
P49(4.9)
标准差δΧ
σx=
P48(4.6)
原始数据计算法
p.117(7.12)
相关小样本
Df=N-1
p.114(7.9)
参数检验——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独立大样本
p.119(7.16)
独立小样本
先做方差齐性检验:
若方差齐性,则:
df分子=n1-1;
df分母=n2-1
(注意分子值大于分母值,F大于1)
df=n1+n2-2
p.129(7.36)
p.122(7.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