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一、本文概述课程开发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活动,旨在创建有效、相关且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和资源。
本文将对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首先概述目标模式的基本理念,即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与预设目标一致。
随后,我们将详细分析目标模式的特点,包括其明确性、系统性、可衡量性以及适应性。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目标模式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式。
我们将总结目标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概述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具有明确导向性的课程设计方式,它以预设的教育目标为核心,围绕这些目标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评价课程的实施效果。
目标模式强调课程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认为课程开发应该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而非随意或偶然的行为。
目标明确性:目标模式强调在课程开发之初就设定清晰、具体的教育目标。
这些目标通常来源于对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知识的深入分析,以确保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内容系统性:在目标模式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都紧密围绕预设的教育目标进行。
课程内容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目标的实现。
评价反馈性:目标模式注重课程评价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收集和分析评价结果,可以对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量化评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计划性:目标模式强调课程开发的计划性,即在课程实施之前,就对整个课程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这包括对教育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课程评价的设计等。
灵活性:虽然目标模式强调计划的性,但它并不排斥灵活性。
在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预设的课程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目标模式是一种具有明确导向性、系统性、计划性和灵活性的课程开发方式。
目标模式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
目标模式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
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科目教学:传统模式下,科目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
幼儿园在开发课程时,会根据各科目的内容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确保幼儿能够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2. 集体教学为主:在传统模式下,幼儿园教学注重集体教学和班级活动,老师会针对全班学生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计划性强: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强调计划性,学校在每个学年进行幼儿园课程开发时,会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按照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科设置任务和目标,确保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重视考试评价:在传统模式下,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是以分数和评价为导向的,老师会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评分,以便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总之,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注重科目教学、集体教学、计划性和考试评价等方面,以培养幼儿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
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特点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依据自身特点和需求,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以学校定位为准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进行个性化课程开发和创新实践的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特点。
一、多元化多元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特点之一。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需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为目标。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可以包括学科课程、选修课程、兴趣课程等,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1 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校本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学科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不同的层次和难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式。
1.2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校本课程中的一种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
选修课程的设置应该丰富多样,涵盖不同学科领域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拓展知识和发展特长的机会。
1.3 兴趣课程兴趣课程是校本课程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课程的开设可以涵盖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发展空间。
二、个性化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求,针对不同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1 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目标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体学习计划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给予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个性化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个人发展和成长。
2.2 个性化评价个性化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
学校可以根据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
课程开发目标模式
评价
确定教育目标
• 目标来源:“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 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 础。” ——对学习者的研究; ——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
——学科专家的建议;
(1)对学生的研究
——了解学生的现状;
——把学生的现状与理想的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
距,这种差距就是教育的目标。理想的常模是教育者 心中要培养人的形象。 ——在后来的研究中,泰勒不断修正这种偏颇。到 1976年时,他在“Two New Emphases in
课程开发模式(一)
目标模式
Vision
Evaluate
The Curriculum Cycle
Analysis
Implement
Design
课程开发简介
概念
•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确定或创 造课程的过程及其所依据的各种理论取向。 • 课程开发模式: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根据某种思 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管 理手段,以及制定课程评价原则、方法等而形成 的一个系统。
作用:
•主要代表:拉尔夫· 泰勒
•前辈: 博比特:首先对社会需要和人类生活的
活动进行科学分析,从而确定目标,编制课 程。 查特斯:分析成人活动得出课程的目标; 把理想也视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系 统知识的学习等。
博、查理论的局限性: • 忽视儿童需求; • 把学校当成工厂,把学生视为有待加 工的原料; • 基于“活动分析”、“工作分析”的 课程开发过程仿似工厂产品的开发, 相当机械,“见物不见人”。
主要类型: 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实践模式
一、目标模式(objective mode1)
概念:
课程目标课程开发的模式
课程目标、课程开发得模式课程目标1、广义得课程目标在广义上得课程目标得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得关系,就是一个比较大得视角,涵盖面就是全层次得。
它即就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得”、“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得”与“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2、狭义得课程目标在狭义上得课程目标得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得教育与学生得关系,就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得视角,它得涵盖面就是特定得,主要指“教育目标"。
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得”、“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得”与“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就就是指所培养得人才应达到得标准,这个目标可高可低按需而定(教育目标就是培养人得方向与规格)。
就是反映教育目得得,具体而可观测得变化(或进步)。
对于教育目标有多种分类方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者B·S·布鲁姆,为了编制测验得需要,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得区别与联系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得核心,就是课堂教学得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当我们拿到一份教学设计时,首先会阅读教学目标,作为评价教学活动得主要依据。
因为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中得教学要求与学生得实际情况制定得,就是教学过程得主要依据,我们听课时也主要评价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得关系与教学目标达成得程度。
因而,教学目标得表述应明确、具体、有层次.1.两者得含义不同。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得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与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得平)。
在广义上得课程目标得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得关系,就是一个比较大得视角,涵盖面就是全层次得。
它即就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得”、“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得"与“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一般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某一课期望达到得目标.2.两者得指导对象不同。
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一、引言课程设计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规定了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为标题,探讨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含义、特点以及如何合理制定目标模式。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的含义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是指为了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模式和原则。
它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制定的一套目标体系,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的特点1. 针对性强:目标模式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来制定,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不同学科的目标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符合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2. 系统性强:目标模式应该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
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可操作性强:目标模式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即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和实践任务来达到目标。
目标模式要具体明确,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参考,使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4. 可评价性强:目标模式应该是可评价的,即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来评估目标的达成情况。
评价方法可以包括考试、实验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以便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如何合理制定目标模式1. 了解学科要求和学生需求:教师在制定目标模式之前,要对所教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目标模式。
2. 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目标模式要具体明确,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
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即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和实践任务来达到目标。
3.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等因素。
评述课程设计之目标设计模式的特点
评述课程设计之目标设计模式的特点
目标设计模式是课程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模式,其特点如下:
1.明确目标:目标设计模式通过设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自己所学的方向和目的性。
2.反复迭代:目标设计模式强调反复迭代,即反复修改和完善课程目标,确保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
3.关注学生个性:目标设计模式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此需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4.注重测评:目标设计模式注重对学生做出测评,以评估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调整和改善课程目标。
5.要求具备综合能力:目标设计模式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因此需要将课程目标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目标设计模式以“目标导向”为核心,突出学生个性需求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实际需求,通过反复迭代和测评,实现课程目标的最佳匹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
简述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1)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2)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
它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
(3)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被视为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明确而且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这里的行为往往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行为;二是这种设计模式意在控制,追求效率。
这种设计模式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晰,具体的行为目标非常便于操作和评价。
这种设计模式的不足是,课程目标用行为来表示,再将这些行为目标层层分解。
就彻底肢解了课程与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使幼儿的课程经验支离破碎;行为不仅包括外显的行为,而且包括内隐的行为(如幼儿对课程的体验、幼儿的自我意识等),而后者往往比前者重要,但是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就将内隐行为排除在外,舍本逐末;再者,这种设计模式对知识作简单化的理解,无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知识与社会的关系。
对知识作线性理解,直接导致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按照图纸施工
的过程,教师的主体性及创造性比较缺乏。
可以说,这种模式的使用范围有限,只能适用于外在的行为,如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对一些高级心理机能(如创造性)的培养,则比较困难。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是指为达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目标:课程层次的目标、教学计划的目标和教学设计的目标。
课程层次的目标即课程的总体目标,它是指课程的整体性目标,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需求而设置的。
课程层次的目标是学校、学院和专业整体性目标的具体化,它要求课程开发者明确课程的定位、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
例如,一个经济学专业的课程的目标可能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教学计划的目标即课程的具体目标,它是指为实现课程层次目标而制定的具体目标。
教学计划的目标应该明确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
例如,一个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计划的目标可能包括学习并掌握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市场均衡和价格决定的基本模型、培养学生运用供给与需求模型进行实际分析的能力等。
教学设计的目标即为实现教学计划目标而设计的具体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具体的规划,以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计划所确定的目标。
例如,在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设定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市场交易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目标要具体明确,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
其次,目标要合理可行,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完成。
再次,目标要具备可评估性,即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来确定是否达到了目标。
最后,目标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需求相一致,以确保课程开发的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是为了实现课程层次目标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它包括课程层次的目标、教学计划的目标和教学设计的目标。
目标模式应具备目标明确、合理可行、可评估和与学生需求相一致等特点,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泰勒的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泰勒的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Taylor的课程开发目标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程开发方法,它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它的基本原理是,教师首先要确定课程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来设计课程内容
和活动。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并且可以更好地指导
学生的学习。
Taylor的课程开发目标模式包括四个步骤: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活动和评估课程效果。
首先,教师要确定课程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其次,教师要根据这些目标来设计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第三,教师要实施课程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最后,教师要评估课程效果,这样可以帮助教师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Taylor的课程开发目标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程开发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并且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它的四个步骤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并且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因此,Taylor的课程开发目标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程开发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以下是一个包含四个阶段的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1.需求分析阶段: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涉及研究学生的需求、学习者的背景和利益相关者的目标。
教育者和教学设计人员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兴趣和学习风格,以及他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收集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教育目标和学习者需求。
2.规划和设计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之后,进行规划和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和教学设计人员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目标和学习者所需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他们还将确定适用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以及选择和组织适当的教材和资源。
这个阶段还涉及制定课程结构和安排,以及制定学习目标和课程评估方式。
3.实施阶段:在规划和设计阶段之后,开始实施课程。
在实施阶段,教育者和教学设计人员利用所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他们会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技术,如幻灯片、视频、实验和小组讨论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他们还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评估阶段:在课程实施完之后,进行评估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评估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识别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评估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问卷调查、教育者的观察和评估等。
根据评估结果,教育者和教学设计人员可以确定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在实际的课程开发中,这些阶段通常是循环和互动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与其他阶段密切合作。
此外,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还需要考虑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如年龄、学习能力和文化背景等。
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教育课程时,需要灵活地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评述课程设计之目标设计模式的特点
评述课程设计之目标设计模式的特点目标设计模式是一种常见的课程设计模式,它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在教育领域,目标设计模式主要应用于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和评估等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课程,实现教学目标。
目标设计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目标明确目标设计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目标明确,这意味着在课程设计的初期,教师需要清晰地定义课程的目标和目标达成的标准。
这些目标通常是具体、可操作和可测量的,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具有针对性目标设计模式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它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和集中精力。
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和学习阶段,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目标和目标达成标准,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可行性强目标设计模式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考虑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学习支持,以达到教学目标。
在课程设计中,目标设计模式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目标明确在课程设计的初期,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目标达成的标准。
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操作和可测量的,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教学计划制定基于目标设计模式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这些计划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因素。
3.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目标设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作业评估、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目标设计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特点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特点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进行创新和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了XX学科的经典教材进行教学,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教学大纲分为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明确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节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二章节讲解XX学科的基本方法,后续章节则分别讲解XX学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每个章节都有相应的习题和案例分析,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问题,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案例,实验法用于进行实验验证和探究。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是XX学科的经典教材,能够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
参考书则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案例,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PPT和视频,能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实验设备则是进行实验验证和探究的重要工具,能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上是本章节的课程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几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整理课件
17
施瓦布“实践模式”
4、主要方法:集体审议
形成和选择各种可能的备选课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依据解决问题的实践需求进行判断,并形成结论 通过审议形成一个学校共同体,它同时是一个参与者彼此互
动、相互启发的教育过程 集体审议的重要内容在于谋求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要
整理课件
8
2、选择和建立学习经验
一般原则 与学生经验相关联 可以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满足感 学生力所能及 经验的多元性 经验具有多重意义 实施程序 每个人提出少量的自己认为合适的学习经验 用集体审议的方法评论、批判,确定有希望进一步完善课
程编制的学习经验
能够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值得去学 尽量能够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迁移
第三讲 课程开发模式
整理课件
11
主要内容
❖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实践模式
整理课件
22
一、课程开发:为了使课程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 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而持续不断修正和完善 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编订
实验
……
检验
再编订
评价、 改进
整理课件
3
二、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一)目标模式: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泰勒:课程开发的四个问题(泰勒原理)
知识的内在价值 学习过程的内在价值
整理课件
13
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允许学生在活动时作出选择并对选择结果进行反思 能使学生起积极作用 从事观念的探究、理智使用或问题解决 涉及实在的事物 能使处不于同能力水平上的学生成功完成 在新情境里探究、思考新问题或已经研究过的问题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
[收稿日期]2001207231 [作者简介]汪 霞(1963-),女,江苏盐城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汪 霞(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系,江苏盐城224002)[摘要]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将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强调先确定目的、目标,再以精确表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评价。
它是课程开发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形态,也是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课程开发;目标模式;教育科学化运动;泰勒[中图分类号]G 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469(2002)0620009205 课程开发模式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手段,以及制定课程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
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不同的教育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代表不同的课程组织结构和教学过程,反映课程与相关领域的不同关系。
本文主要介绍课程研究领域中最基本的、经典性的课程开发模式———植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目标模式(objective model )。
诞生于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目标模式,经过课程理论工作者持续不断的修正、完善,现已成为课程开发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形态和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实践模式。
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实践领域,“目标模范不仅可以应用于任何学科、任何水平的教材与教学方案的研制和处理,而且它提出了一系列较容易掌握的、具体化、层次化的程序及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它推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合理化进程。
一、目标模式的产生 20世纪初,由于工业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在欧洲和北美出现了一股追求“功效”和“唯科学主义”的潮流。
第二章课程开发模式和目标模式
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了从提 出变革课程的动议、确立理论原理、确 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制 定课程文件,到实施课程与评价课程的 一系列环节。
三、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阶段
(一)课程规划(设计)阶段 (二)课程实施阶段 (三)课程评价阶段
四、课程开发的层次
从课程开发过程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 结果来分析,课程开发大致可以分为: 宏观层次 中观层次 微观层次
局限: 易导致忽视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背离 了教育的本质; 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 程”,“见物不见人”。
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博比特和查特斯 对目标模式加以进一步的改善,并使 之系统化形成目标模式的经典形态的 是泰勒(R.W. Tyler)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则使得目 标模式操作化和现实化了 目标模式被广泛引用、深化和改造, 衍生出了许多变式,形成了庞大的体 系
后来,这两个印第安学生都喜欢上了上 学。1991年,泰勒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 年会上说起了 71 年前的这个故事。他刚 讲完,便有一个人朝他走来,并对他说: “我就是当年那个想揍你的学生的孙子, 是你使他喜欢上了学校,后来他成了一 名教师。我现在也是一名教师。”
这则故事对泰勒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正是这个 故事给了他最初的信心,而后无论怎么艰难, 泰勒都会想办法使那些不喜欢学校生活的人真 正喜欢上学校生活。泰勒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与他有过交往的许多校长、教师说:“如果你 怀着任何担忧的心情,只要一见到泰勒,就会 马上平静下来。” 泰勒本人也是一个成功的教师,他的学生中许 多人后来在教育的不同领域有所建树,成为美 国教育的中坚人物,如布卢姆、塔巴、施瓦布、 比彻姆等,其中许多人参加了“八年研究”。
第三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1、目标模式的长处 第一,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使教育成了心理学等的应用领域; 第二,目标模式提供了教育成功与否 的准则:目标的达成,这使教育评价变得相当简 单明了; 第三,它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分析性地 思考他们正在力图达到什么,使教师教学有据可 依。
2、对目标模式缺陷的认识
关于知识,它是一个结构,支撑着创 造性思维并提供判断的框架。知识提供的是思维 的原始材料,使人们可以运用它来思考。知识的 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 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人们接受。
(2)过程模式的依据:知识、活动的内在价 值
斯腾豪斯借助彼得斯的关于课程活动 内在价值的观点。彼得斯认为,教育的核心准则 包括:
举例:领导制定的“人文学科课程计划” 为例,教师应该遵循五项“程序原则”(“过程原 则”)。
(4)教师作为研究者
过程模式不再是根据外在的目标来选 择和设计教学过程,而是根据知识和活动的内在 价值来设计和形成当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课程编制者不再是提供解决办法的人,学校成了 课程编制的中心,教师是课程编制的主体,这样 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因此,他提出了“教师即 研究者”的口号。认为,没有教师的参与,就没 有课程编制。
第三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课程开发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及其所依据的各种 理论取向。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泰勒模式:泰勒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被称为课程理论的代表作。
第一,目标模式并不以课堂教学的经 验研究为依据,与那些研究成果也不相符;
研究表明,学生学和教师教并不是 用的目标模式那套程序,最佳展开的教与学是逐 步进行的,他们最大限度地向前展开,而不是指 向某一目标。设定目标只能对初级教师的教学有 指导作用,对好的教师的教学是压抑性的,会削 弱引导知识探究的教学。
泰勒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内容及其优缺点
泰勒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内容及其优缺点
泰勒课程开发是一种目标模式课程开发方式,这种模式具有许多优点,使人们能够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技能。
优点
1. 聚焦目标。
泰勒课程开发尤其强调目标设定,这使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之后,合理有效地设立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以达成学习目标。
2. 有要求的教材。
泰勒课程开发需要准备有关教材,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主题,而且能更加持续地帮助他们理解涉及该主题的复杂知识。
3. 技能开发。
泰勒课程开发强调跨知识领域的跨技能的开发,这样能使学生的技能不仅仅局限所学主题,而是能被成功运用到其他技能及领域之中。
4.全方位进步。
泰勓课程开发注重不仅仅是知识的提升,而是整体能力的提升,如情绪管理、素养等软性能力。
缺点
1.施加额外压力。
虽然泰勒课程开发十分有助于学生快速成长,但过度的专注目标可能会给学生施加压力,影响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2.缺乏前瞻性。
由于泰勒课程开发更关注短期的目标,它可能会忽视更为长远的前瞻性以及学习价值,从而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资源有限。
教学和学习资源有限,此类课程开发方式因此会受到限制,例如无人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复杂情况,甚至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
总之,泰勒课程开发就是一种以有针对性的计划来达成某项学习目标的有效方式,具有很多优点,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只有同时充分利用优点并克服缺点,团队有效性才能得到提高,进而放大教育效力,实现健康、公平的教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207231 [作者简介]汪 霞(1963-),女,江苏盐城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汪 霞(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系,江苏盐城224002)[摘要]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并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将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强调先确定目的、目标,再以精确表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评价。
它是课程开发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形态,也是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课程开发;目标模式;教育科学化运动;泰勒[中图分类号]G 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469(2002)0620009205 课程开发模式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手段,以及制定课程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
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不同的教育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代表不同的课程组织结构和教学过程,反映课程与相关领域的不同关系。
本文主要介绍课程研究领域中最基本的、经典性的课程开发模式———植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目标模式(objective model )。
诞生于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目标模式,经过课程理论工作者持续不断的修正、完善,现已成为课程开发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形态和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实践模式。
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实践领域,“目标模范不仅可以应用于任何学科、任何水平的教材与教学方案的研制和处理,而且它提出了一系列较容易掌握的、具体化、层次化的程序及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它推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合理化进程。
一、目标模式的产生 20世纪初,由于工业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在欧洲和北美出现了一股追求“功效”和“唯科学主义”的潮流。
在工业领域,典型的代表是在美国产生的著名的以行为主义、实证科学为基础,采用科学化目标管理的经典模式———泰罗制,依据这一模式能够使每个工人都处于自己最高效率和最大生产能力的状态。
受此影响,从20世纪的头10年,直到20年代期间,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相应出现了“教育功效化运动”(the efficiency movement in education )和“教育科学化运动”(the scientific movement in educa 2tion )。
它们很快就影响到课程的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早期方向。
一些教育家坚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课程研究,主张从“功效”、“经济”的角度重新审定学校课程,并进而提出采用科学方法开发课程的种种设想。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美国的博比特(F.Bobbit )和查特斯(W.W.Charters )。
博比特是第一个探讨课程开发过程的研究者,是目标模式的首创者。
他认为仅仅研究新课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怎样开发课程的途径的了解。
他提倡“活动分析法”(activity analysis procedure ),即运用当代美国工业管理学家泰罗(F.W.Taylor )的工业心理理论中的主要原则,通过对社会需要和人类生活活动的分析来确定课程。
在他看来,教育者应能识别出这些基本活动,并总结出教育经验,让学习者通过学习这些经验,为将来从事这些特定的活动做准备。
[2]因此,在1918年出版的著作《课程》(The Cur 22002年6月第29卷 第6期 外国教育研究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 J un.,2002Vol.29 No 16riculum )一书中,他明确提出,课程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现实社会,对人们所从事的活动进行调查分析,从中识别出完成这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习惯、态度和知识,由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排列可作为基础的目标,然后组织一套“经验”来达到上述目标。
[3]博比特于1924年出版了《怎样编制课程》(How to Make a Curriculum ),详细阐述了课程开发的过程和方法。
具体包括:1)人类经验分析;2)职业分析;3)导出目标;4)选择目标;5)制定详细计划。
查特斯与博比特一样,也力求用科学方法来开发课程,他主张通过“工作分析”(task analy 2sis procedure )来确定课程目标。
但与博比特不同的是,查特斯在课程开发中除了重视对成人社会活动的分析外,还考虑和论证了其它因素,它们是理想(ideals )、活动(activities )以及系统化的知识(systematized knowledge )。
就课程内容而言,理想和活动缺一不可,如果没有依靠理想予以控制,活动就无法实施,理想如果不通过活动,将无法运作。
因此,“不管是理想脱离活动,还是活动脱离理想都是无意义的”,“是理想和活动构成了课程”[4]。
1923年,查特斯的《课程建设》(Curriculum Construction )问世,在书中他提出了课程开发的8个步骤。
博比特和查特斯的理论标志着一代教育家寻找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最初尝试,他们首创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该模式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断地被修整、完善,得以系统化,并且在课程方法论研究及课程实践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对目标模式加以进一步的改善,并使之系统化形成目标模式的经典形态的当属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课程理论家和评价专家泰勒(R.W.Tyler )。
促使泰勒去建构一个完整的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契机,乃是自1934年至1942年间,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Progressiv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发起的“8年研究”(the Eight Year Study )。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改革实验计划,泰勒是这一课程计划中课程评价的主持人。
正是在对“8年研究”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其基本原理囊括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ur 2riculum and Instruction )一书中,它是被公认的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经典性形态形成的标志。
二、经典目标模式的原理 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4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4个基本问题后来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泰勒原理”(the Tyler Rationale )。
泰勒这本书128页,但是讨论课程目标就占62页之多,而且泰勒主张,目标具有引导课程选择和组织以及评价的主要功能,所以,泰勒模式被尊称为目标模式课程开发的典范。
泰勒赞同博比特等人将课程目标的确立作为课程开发首要步骤的科学主义主张,但不同意仅仅通过对人类活动或社会职业分工的分析来选择课程目标的“社会中心”主义做法,他认为课程目标的确定有3个来源、2道过滤网。
课程目标的3个来源是: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社会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道过滤网,一是哲学的,泰勒将学校拟人化,视学校为一动态的、有生命的实体,涉及“学校专注的教育与社会哲学”、“学校接纳的价值”、“学校信仰的内容”等理念。
[5]过滤出的目标应与其相一致。
另一是心理学的,就是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学习心理学不仅包括具体的和精确的发现,而且也涵盖统一的学习论,有助于确定学习过程的性质、学习过程发生的方式、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学习过程、采用怎样的运作方式。
”[6]目标一经决定,接着要选择学习经验以达成所定目标。
泰勒对学习经验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杜威的影响,他认为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其可作出反应的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
如何选择学习经验,泰勒提出5条原则:学习经验必须能提供学习者机会去实践目标所含的内容;使学生由于实践该目标而获得满足感;学习经验中所期望的反应,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同一种学习经验也可能产生数种结果。
[6]泰勒进一步提出学习经验的组织要素(or 2ganizing elements )和结构要素(structural ele 2ments )。
前者包括概念、技能和价值,后者包括科目、课题、单元等。
最后,泰勒认为课程开发·01· 外国教育研究 2002年仅考虑上述几方面是不够的,应该还有个评价阶段,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查课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三、目标模式的发展 泰勒的目标模式产生后,一直在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中及课程实践领域居主流地位,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课程开发的唯一模式。
“它可被运用于各门学科和任何层次的教学;它制定的一套程序易于操作,显示出较强的逻辑性和理性色彩;它作为在40年代新确立的一种模式,通过强调‘学生的行为’和‘学习经验’开辟了课程开发的新天地。
”[7]所有这些,使得目标模式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够发挥作用、产生影响的课程开发模式。
但泰勒的目标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对它的批评也是十分普遍的。
有人指出,对于为什么要选择某些目标而不选择别的目标,缺少清楚、有力的说明,[7]“强调目标行为化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情感、审美这样一些重要的目标很难直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将课程开发的“各项基本问题按直线式排列是错误的,真实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各个问题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
[8]对把目标的选择作为课程开发的先决条件,也有人提出了批评,“陈述预定的行为结果,割裂了学习者的行为,操纵他们达到对他们目前没有价值的目的,从而亵渎了学习者的正直”。
泰勒提出要用哲学这一筛子过滤课程目标的建设,被认为是无意义的、无足轻重的,“这是把保留或放弃目标的问题留给各学校的教师来解决。
泰勒并没有提出用于选择目标的准则”。
[9]对泰勒目标模式的批评也促使人们进一步展开研究,以修正、完善或补充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下面我们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一)塔巴模式塔巴(H.Taba)是泰勒的学生和助手,她对泰勒模式提出一个更为详细而具体的解释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泰勒模式。
像泰勒一样,她也认为课程开发是一种技术活动而非政治活动。
目的的选择依赖于来自各方面的分析。
她说:“科学的课程开发需要依靠对社会和文化的分析,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研究,对知识特点的分析,来确定学校与教育的目的和学校课程的性质。
”[10]她坚持泰勒的直线式课程开发过程,但于1962年将泰勒提出的4个步骤扩展为包含了8步的模式:诊断需要、建立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决定评价的内容与手段、检查平衡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