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案

教案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价学习效果而制定的操作指导书。

以下是一个三年级语文《望洞庭》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读通全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学生能够朗读课文,并能正确运用基本的语音、语调;-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学生能够正确记叙课文的描写;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注重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文学的魅力与艺术;-协助学生培养一些基础学习技巧。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锐捷观察、美感和记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合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湖泊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湖泊的印象。

2.引导学生读一段与湖泊相关的文字,例如《白日鱼》或《黄鹂》。

二、呈现(30分钟)1.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帮助他们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

三、提供(30分钟)1.布置学生小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张关于洞庭湖的海报、或者编写一首与洞庭湖有关的韵文。

2.学生完成任务后,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成果。

四、巩固(15分钟)1.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回忆课文的描写,或者进行自主创作与洞庭湖有关的文字。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关的阅读和书写作业,例如复述课文的内容,或者写一篇与洞庭湖有关的小作文。

【教学延伸】。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望洞庭》的内容和主旨。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望洞庭》,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增强记忆力。

3. 文本分析:(1)解读诗歌的《望洞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将《望洞庭》背诵给家长听,并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望洞庭》的内容和主旨,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望洞庭》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参考资料:刘禹锡的生平介绍、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

七、教学过程4. 图片或视频展示: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景。

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

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学古诗注重积累,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

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对课本获得自我感悟和独特体验。

课前交流: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写景的诗吗?《江南》《春晓》《离离原上草》《游园不值》《春日》《咏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绝句(杜甫)》《山行》《望庐山瀑布》2、课余时间你还积累过哪些写景的诗呢,说出题目来大家一起背吧。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二、学习古诗(一)知作者1、板书:刘禹锡、望。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理解《望洞庭》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感知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尊重。

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以“望”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望”字的含义和用法。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望”字的了解和感悟。

第二环节: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受。

第三环节:诗歌解析与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望洞庭》,解释生字词和难点。

2.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环节:诗歌欣赏与创作1.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洞庭湖的美景。

2.教师选取几幅学生描绘的画面,进行展示和点评。

3.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洞庭湖的热爱。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望洞庭》,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洞庭湖。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

2.通过解析诗歌内容和背景,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在创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洞庭湖的美景,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4.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参与度。

2.诗歌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板书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板书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板书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板书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身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他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协助他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他人协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望洞庭》优秀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望洞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 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 感悟诗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 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 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 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 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 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 和hè hé huó 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 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 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 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 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 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 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 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望洞庭》;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学习通过想象画面来感悟古诗的方法。

3.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美景图片、古诗配乐等)。

生字词卡片。

学生预习古诗,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兴奋地)准备好了!教师:(出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洞庭湖。

它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望洞庭》。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古诗——《望洞庭》。

(出示洞庭湖资料。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面积约为2820平方千米,大概有440多个西湖那么大,古代曾被称为“八百里洞庭"。

(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几位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磨、螺、潭、镜等。

(2)请学生认读生字词,教师纠正发音。

4.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6.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7.全班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意1.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绘画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诗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在绘画前对诗句进行充分的解读和感悟。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诗句含义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描绘自然美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自然美的诗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这说明他们对古诗创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创作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古诗三首-望洞庭》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不一。在讲授诗句含义时,有些学生能迅速领会诗人的情感,而有些学生则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修辞手法时,对于比喻、对偶等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刘禹锡赞美洞庭湖美景的古诗。它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诗歌。

能够分析并欣赏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望洞庭》诗歌全文。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内容:学生背诵的熟练程度。

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和意象的把握。

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望洞庭》诗歌文本。

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相关诗歌解读的参考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朗读录音设备(可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鼓励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诗歌解析会:学生分组讨论,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享彼此的见解。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6.2 教学活动安排:朗读比赛:20分钟诗歌解析会:30分钟创意写作:40分钟第七章: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背诵《望洞庭》诗歌。

完成一篇关于《望洞庭》诗歌的解析文章。

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 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描绘画面。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文本、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洞庭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简介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诗歌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朗读诗歌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方式。

4. 描绘画面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5. 拓展延伸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6. 小结课堂7. 布置作业背诵《望洞庭》,收集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歌,了解刘禹锡的其他作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对于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要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但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 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 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注释。

2. 准备刘禹锡的生平介绍资料。

3.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望洞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洞庭湖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

(2)学生查找其他描写洞庭湖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5. 总结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2)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回答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词语理解和诗人背景的掌握情况。

3. 技能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独立研究等环节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 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 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洞庭”、“青天”、“白银盘”等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诗歌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判断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注释版本,以便学生查阅。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望洞庭》,提问学生对洞庭湖的了解。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 词语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青天”、“白银盘”等。

(2)学生通过查阅注释或与同学讨论,解释词语的意思。

4. 句子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句子,解释句子的意思。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6. 创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望洞庭》相关的主题,如“赞美自然景色”。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

(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学会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 作者创作背景的掌握。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简介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朗读古诗,感受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2)解释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

(3)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描绘画面。

3.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背诵与默写:(1)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检查学生对古诗的默写情况。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4.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情况,评估学生对重点词语和作者背景的掌握程度。

3. 能力提升评价:通过学生的描绘画面、讨论交流等表现,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关于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浏览。

望洞庭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古诗三首:望洞庭

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一、标题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识记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识记并理解《望洞庭》中的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想象。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图片、视频、古诗背景介绍等)•生字词卡片•古诗朗读音频•古诗背景资料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字词、古诗背景等基础知识。

•朗读法:通过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中的景象。

七、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分钟)•播放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望洞庭》。

2、新课教学(35分钟)2.1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尝试组词。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笔顺、意思,并出示相关图片加深理解。

2.2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0分钟)•教师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并概括每句诗的大意。

•引导学生理清古诗的层次,理解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

2.3 总结拓展(5分钟)•提问:诗人通过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扎兰河小学李晓玲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对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首诗句有哪些特点呢
(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湖南省)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
3、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
象;反复读诗)
二、学古诗,知作者
老师让大家回家查资料,预习,谁能说一说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呢
三、识体裁
这首诗是什么体裁的诗﹙七言绝句﹚什么是七言绝句
四、会诵读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

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

指生读。

五、抓字眼,明诗意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诗人看到了什么(生:湖光、秋月)
(板书:湖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
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风平浪静,波光粼
粼,水天一色……)(指生读,师评价)
师: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

(板书:和)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

(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原来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
的铜镜。


师: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
的铜镜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

(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师:月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湖面宽广,虽然风平浪静,但是还是会泛起层层微波,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欣赏图片)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指生读,师评价)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

(齐读)
师: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
之美
师: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

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

(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读)
小组赛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
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
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

(出示图片)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
翅膀。

(板书:想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
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
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着你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吧。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
受,诗人可真浪漫啊!(女生读)
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

(男生读)
师: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

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
六、小结全诗
师: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
啊。

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
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
6.背诵环节(指名背)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景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师:从古至今,洞庭湖都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希望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洞庭湖玩一玩,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3.布置作业:
(1)小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背给父母、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选
做)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美景吧。

(选
做)
板书: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和
山水翠
喜爱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