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结构设计与维护》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中等职业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三年制)学生二、适用专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是依据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面向机器人操作员、机器人维护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它属于专业核心基础课,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后续课程有《机械制图》、《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与保养》、《机器人系统集成运维》(课程编码)。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本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本课程主要介绍、讲解机械中各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结构特点;金属材料知识、机械传动、轴系零件、液压与气压传动的表达方法等主要内容。
其中重点讲解各种常用的机械结构与传动方式,掌握常用标准零件的用途、性能及相关参数等机械基础知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基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从事机械人设备改造、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基本知识。
1.知识目标(1)了解装配准备前的准备事宜;(2)熟悉安装过程的步骤,例如开展图纸识读、工艺解读、电路和气路安装等;(3)掌握机构传动的原理;(4)掌握装配过程、工具整理及现场管理步骤;(5)掌握解读应用场景与技术要求的各个参数;(6)掌握机械系统装调、系统操作和传动的各个步骤;(7)掌握故障诊断及异常处理、工业机器人机械传动状态检查等步骤及解决方法。
2.技能目标(1)识图的能力:能正确识图并解读工单任务要求,理解应用各类场景与技术要求,能进行对应的各项技术资料准备工作;(2)动手能力:能用正确使用各种工具完成机械装配、安装、检验、调试工作;(3)排障能力:能识别故障特征,掌握排除故障的一般思路及方法;(4)信息处理能力:能采用信息化手段和相关办公软件完成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中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机械结构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讲授机械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技巧。
本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力,旨在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机械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本文档旨在提供机械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以便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了解。
授课目标1.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2.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能够运用机械结构设计软件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分析。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主要内容第一章:机械结构设计基础•机械结构设计的概念和作用•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结构的材料选择与应用第二章:机械结构设计工具与软件•AutoCAD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SolidWorks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ANSYS在机械结构分析中的应用•MATLAB在机械结构优化中的应用第三章:机械结构设计实例分析•基于里兹图的机械结构设计•基于强度计算的机械结构设计•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机械结构设计•基于性能优化的机械结构设计第四章:机械结构设计项目案例•学生团队拟定机械结构设计项目•设计项目分组和任务分配•机械结构设计项目的实施与成果展示教学方法1.授课:通过讲授基本理论和应用技巧,使学生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
2.实践:通过机械结构设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际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3.项目: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机械结构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
4.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加深对机械结构设计的理解。
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参与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占总评成绩的30%。
2.课程设计:根据学生完成的机械结构设计项目进行评分。
占总评成绩的40%。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理论的理解进行考核。
占总评成绩的30%。
参考书目1.《机械结构设计基础》李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其功能让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预备技师高级技工专业。
本课程120学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桥梁,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本课程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的内容集合起来。
讲课中尽量将机械原理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分开讲。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l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4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5了解机构组成原理,掌握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计算和运动条件的判定。
6了解机构运动和受力分析方法,并能用于简单机构的分析。
7掌握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基本设计和计算方。
8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动平衡原理,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9了解其它常用机构和组合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和传动特点。
10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11建立机械设计的总体概念,掌握静强度、疲劳强度计算的概念和公式,学会用图解法确定零件的极限应力,了解零件接触强度、摩擦与磨损的性质。
38.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习通、智慧课堂平台、多媒体等,应该 加强课件的建设,不断更新内容。
六、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从学习过程、理论知识两方面进行,其所占比例分别为 60%、40%。学习过程
重点考核学生参与在线课程学习情况,从出勤记录、课程知识点完成情况、课堂活动参与程度、 课后作业完成度、模块测试成绩等方面,学习过程考核低于 40 分取消期末考试资格;理论知 识的考核实行闭卷考试,重点考核本课程的各重要知识点。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分析各种机构组成和自由度计算的知识; (2)掌握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设计理论 和计算方法的知识; (3)掌握轮系传动比计算的知识; (4)掌握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准则、材料选用和结构要求的知识; (5)掌握机械摩擦、磨损、润滑的知识; (6)掌握进行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等传动设计,螺纹联接、键联接设计,轴、齿 轮等轴系零部件设计的知识; (7)掌握进行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常用部件正确选用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培养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2)培养具有测绘、拆装、调整一般机械装置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工程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的素质;
授课形式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讲授法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学时
2 2 6
4
4
12功用
轮系的类型及功用
2)熟练掌握基本轮系的传动比
计算
项目教学法
3)掌握混合轮系的组成分析方 案例教学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执笔人:潘存云审阅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课程编号:0802203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echanic Design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制图基础、制造工程基础学时安排:70学时,其中讲授60学时,实验8学时,考核2学时。
学分:3.5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本课程是机电控制大类学员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它在教学计划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将理论力学等先修课程基本知识进行延拓深化和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为学习自动武器原理等后续课程打好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员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日后正确使用和维护部队的武器装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侧重于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介绍,通过多媒体三维模型动画和实物演示、开设简单机械装置创新组合设计实验、布置适量的设计性作业,鼓励参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多种辅助性和实践性教学手段,达到培养学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掌握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和潜能、具备简单机械设计技能的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由课堂教学、作业、实验、课外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活动等教学环节组成,它们环环相扣,联系密切,目标一致,各有侧重。
1.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两大部分。
其中常用机构部分主要介绍常用机构的组成、运动原理和设计方法;通用零部件部分主要讨论其结构特点、应用场合和设计方法。
2.实施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员讲授为主,重点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
采用多媒体CAI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已建成的《武器装备案例教学资源库》的作用,结合章节内容,有针对性地穿插典型机构和通用零部件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案例,以加深学员对机械的感性认识。
3.通过完成所布置的作业达到检验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程度之目的。
202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202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2023年《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机械工作原理和机械工程材料性能,能够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机械基础》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机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常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2. 了解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和选用方法。
3. 掌握常用机械的安装、调试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
4. 了解常见机械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具备一定的机械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
5. 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
2. 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
3. 结合机电专业类行业面向与职业面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关注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保持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四、课程实施建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大学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涉及到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绘制和机械系统设计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机械结构、机械零件和机械系统等内容。
2.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械力学、机械材料和机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绘制和机械系统设计等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础(1)机械设计概述(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3)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4)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2.机械结构设计(1)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2)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3)机械结构设计的常用工具和软件3.机械零件绘制(1)机械零件绘制的基本原理(2)机械零件绘制的基本方法(3)机械零件绘制的常用工具和软件4.机械系统设计(1)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2)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3)机械系统设计的常用工具和软件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2.实验教学: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机械零件绘制和机械系统设计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程设计:安排机械设计的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等内容。
2.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能力评估:考察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课程设计中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与机械设计相关的的教材。
2.教学软件:使用常见的机械设计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
3.实验设备:提供机械设计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标准编码:CZYJB/CS-580201/18-06-2014一、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学时:78学时。
二、制定依据1.教育部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教育部教高【2010】8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4.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5.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6.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7.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条例》。
8.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控程序员国家职业标准》、《组合机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
9.《机械设计手册》。
10.《机械零件设计手册》。
11.《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12.《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
三、课程性质和作用㈠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职业基础课程。
㈡课程作用《机械设计基础》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以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为基础,为培养学生处理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有关后续课程、职业技术课程打下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职业技术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习有关职业技术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㈢前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应开设在《专业教育》、《高等数学》、《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后,后续课程主要有《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二、课程定位1.为研究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维护保养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3.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呈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6.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设计思路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1.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和设计方法。
2.具有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一定的制图能力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职业技能目标:1.认识《机械设计基础及课程设计》课程学习的一般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外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号:总学时数:64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机械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能力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作为机械的基础,主要研究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结构特点,材料选择,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使用和维护,标准和规范,从而为研究开发机器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掌握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维护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从事简单机械装置设计以及设备使用、维护管理和故障分析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及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二、课程定位《机械基础》课程为学生机械工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及部分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课程支撑;为学生胜任岗位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机械基础》课程在学生的专业学习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由偏重理论学习向结合工程实践学习的过渡和转折点;对建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设计思路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以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工程技术为模块,设计教学单元,每一技术模块关联专业设备的相关内容。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课程能力培养分解根据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将本课程进行专项能力划分,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分五、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解决相关仪器设备应用与维护中具有共性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将来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所需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
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会合理选用机械工程材料;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能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初步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熟悉常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机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器的组成;2.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了解热处理的方法及应用;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4.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了解轮系的分类与应用,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5.掌握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件的结构、特点、常用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合理选择材料、确定零件热处理方法的能力;2.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3.初步具有使用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5.初步具有独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具有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情感与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德;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并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5.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处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参考学时126学时。
四、课程学分6学分。
(一)教学方法l.应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机械基础”课程是为更好地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作业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作业要求一、作业目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作业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实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1、设计主题:学生需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机械系统作为设计主题。
主题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
2、设计项目:学生需根据所选主题,制定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包括系统功能分析、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工艺流程制定等环节。
项目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并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3、设计报告: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撰写一份详细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说明、计算分析、制图和总结等部分。
报告应清晰明了,符合规范,充分体现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成果。
三、作业要求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袭、代做等不良行为。
2、学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按时提交设计报告。
3、学生应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原理,使设计更加人性化,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舒适性。
4、学生应在设计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尽量采用绿色设计和可再生材料。
5、学生应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制造工艺和经济成本等因素,确保设计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6、学生应在总结部分对设计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
四、作业评分标准1、设计思路和项目难度(20%):考察学生是否对设计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设计思路,以及项目难度是否适中。
2、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30%):考察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包括理论运用、计算分析、制图等技术能力,以及设计报告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3、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20%):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否在设计中运用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方法,是否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4、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30%):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包括团队协作、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开课系别机械系授课学期第三学期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授课层次高职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平时+期中+期末课程设计2周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训学时8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专业、数控专业二、课程定位1. 为研究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维护保养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 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3. 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 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呈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6. 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设计思路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课程目标(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2.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
3. 掌握及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1. 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
2. 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教学计划)

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中级工)一体化课程标准专业名称: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代码:0112—4学制年限:初中毕业生三年一、培养目标面向企业生产一线 培养熟悉企业本岗位的工作流程,能按照作业规范熟练完成通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任务,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人才。
二、综合职业能力1、能严格遵守企业工作制度,服从企业工作安排。
2、能根据工作任务主动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查阅资料,并在工作中有效应用。
3、能按照作业规范熟练完成通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任务常规工作任务。
4、能按照工作要求,执行本岗位工作流程,并能规范填写工作记录。
5、能与领导、同事等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质量意识、道德品质、职业素质、竞争和创新意识 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健康心理。
6、取得与本专业工种相关的1—2个四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三、就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从事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
取得机修钳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四级),焊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四级)。
四、课程设置(一)一体化课程列表(二)一体化课程描述(三)学习任务(参考)五、一体化课程指导性教学计划表(一)一体化课程指导性教学计划表说明:1、各学校可根据教学条件适当调整每门课程的课时及细化每学期的课时安排,也可将一门课程分解到不同学期内执行。
2、原则上每周一体化课程的课时安排为20个课时,其余时间由学校根据专业的整体要求,补充安排其他课程。
3、本标准不再单独安排专业基础课程,相关内容根据一体化课程实施的需要分解融入到具体的一体化课程中,体现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
机械设备维修课程标准

《机械设备维修》课程标准1.前言课程的性质《机械设备维修》课程它是高职机槭类专业的职业综合能力课程,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属必修课程。
依据职业标潍和机械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工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而设置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机械设备生产、销售、服务;处理机械类故障,功能性故障和使用性故障”的职业工作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培养从事机械设备零部件、整机的装配、故障排查、生产设备维保等设备的维修、保养、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的关键性岗位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机械设备维保、售后等从业人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掌握机械设备的维修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机械设备的解体,设备零件的拆卸、清洗、技术鉴定方法;熟悉机械零件各种修复技术;掌握表面工程技术;具有分析、选择和应用机械零件修复技术的基本能力;熟悉常用研、检具和维修工工具的选用;掌握机械设备几何精度的检验方法、装配质量的检验和机床试验方法、机床大修质量检验,绘制设备备件施工图等生产通用性技术要求;掌握螺纹、键、销联接件、轴与轴承、丝杠螺母副、套类零件、齿轮、过盈配合件等典型零部件的修理、装配和调试方法;熟悉常用机械设备等典型机械设备的修理技术,常见故障分析及其排除方法。
懂得保障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优质、高效、低成本、低消耗、节能环保;同时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敬业爱岗和自信心。
该学习领域分成6个机械设备维修项目,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是一门教学项目与生产项目一致,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一致,虚拟与实操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艺选用、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选用、零件的手工制作、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控制、焊工实训车、铣实训、焊接工艺与设备选用、钳工技能实训。
设计思路工作过程为导向,邀请行业专家按照设备管理要求对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检修等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普通机床、数控机械部件的安装与故障检修等能力而设置的行动、学习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结构设计与维护》课程标准《机械结构设计与维护》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机械结构设计与维护》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具备高、中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机械结构设计与维护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开设的课程,是机械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技术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运动特性,具有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构的能力;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维护、修理和装配等基本知识,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以及拆卸、清洗、检验、修理及装配机械零件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目标通过《机械结构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机械结构设计到机械维护基本知识,为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1.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结构特点、运动和动力性能、基本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2)掌握国家标准和规范、标准零部件的选用原则和方法;(3)掌握通用零部件的使用、维护和修理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构的能力;(2)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3)具有拆卸、清洗、检验、修理及装配机械零件的基本能力;(4)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字表达能力;(2)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3)具有系统概括知识的能力;(4)具有拆卸、清洗、检验、修理及装配机械零件的基本能力;(5)具有良好的工程表达能力;(6) 具有科学思维方法;(7) 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 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教学内容框架机器的组成、润滑、修理——机械机构的受力分析——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和简图绘制——平面连杆机构的受力和强度——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机械联接装拆——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蜗杆传动设计——齿轮系各轴的转速计算——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组合设计。
通过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配以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总体设计思路构建《机械结构设计与维护》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训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教、学、做”一体化系统方案。
营造一个职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良好综合素质培养的环境。
课程开发和学习情境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以下学习情境(课程单元)组成:学习情境0 绪论学习情境1 物体的受力及其分析学习情境2 平面机构的组成及其运动分析学习情境3 平面连杆机构学习情境4 凸轮机构学习情境5 间歇运动机构学习情境6 机械联接学习情境7 挠性传动学习情境8 齿轮传动学习情境9 蜗杆传动学习情境10 齿轮系学习情境11 轴学习情境12 轴承2.课时分配建议本课程课时为13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10课时,实践教学20课时,。
序号课程单元学习任务及教学要求参考学时学习任务教学要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0 绪论机械零件的拆卸、清洗、检验、修理及装配1.了解机器、机构、机械、零件、构件的基本概念;2.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对象、内容;3.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程序;4.掌握机械摩擦、磨损及润滑基本知识;5.掌握机械零件失效的基本形式;6.了解机械零件拆卸、清洗、检验、修理及装配基本方法。
4机器总体与局部的关系分析1.了解齿轮插齿机的组成;2.了解支承零部件的结构;3.能识别构件与零件。
21 物体的受力及其分析各种机械结构的受力分析1.了解力、刚体、平衡、力矩、力偶及约束等基本概念;2.掌握平面力系平衡的条件及其平衡方程应用;3.能分析简单物体的受力;4.能利用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力的大小。
122 平面机构的组成及其运动分析机构自由度计算1.明确机构、运动副、平动、定轴转动及平面运动等概念;2.理解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及角加速度的含义;3.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4.能对平面机构中各构件运动进行分析。
6机构简图绘制1.掌握正确绘制一般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和技能;2.能判断机构的相对运动是否确定;23平面连杆机构机构运动特性和受力分析1.明确平面四杆机构主要形式及其用途;2.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3.掌握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4.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5.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及其运动设计;6.了解构件内力、应力、许用应力及应变等概念;7.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的内力、应力、变形及强度计算;8.能分析实际生产、生活中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9.能利用拉压强度条件解决简单工程结构的强度问题。
10机械零件强度和刚度问题1.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拉压过程中分别表现出的弹性、屈服、强化、颈缩、断裂等物理现象;2.能正确操作万能材料试验机。
24 凸轮机构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1.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2.理解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45 间歇运动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掌握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和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适用场合;26 机械联接分析机器中零件的各种联接结构1.了解铆接、焊接、胶接的特点与应用;2.掌握键联接、销联接、螺纹联接及螺旋传动特点与应用;3.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结构、特点与应用;4.理解键联接、销联接、螺纹联接及联轴器的拆装;5.掌握平键联接的尺寸选择、强度计算;6.掌握螺纹联接的防松方法;7.掌握联轴器的选择。
10机械联接装拆1.掌握螺纹连接、键连接和销连接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2.熟悉常用拆装工具的用法;3.正确拆装螺纹联接、键联接和销联接。
2联轴器找正1.认识联轴器的结构、类型、标准系列及其应用;2.掌握联轴器的工作原理;3.掌握联轴器找正的方法和步骤。
27 挠性传动带传动设计1.了解带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2.掌握带传动的形式及传动比计算;3.了解V带的型号、选用及带轮的结构;4.掌握带传动设计、张紧和安装维护;5.了解链传动与带传动不同特点;6.了解滚子链及链轮的结构;7.掌握链传动的张紧、布置及润滑。
8带传动的选配、安装、维护1.掌握V带传动安装、检测和调试方法;2.掌握V带传动的张紧原理和方法;28 齿轮传动齿轮传动设计1.了解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2.理解渐开线的形成及特性;3.掌握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参数及几何尺寸的计算;4.理解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正确啮合条件及重合度;5.了解齿轮加工的原理、根切原因、变位目的及齿轮精度;6.能对失效齿轮进行修复;7.了解常用齿轮材料及热处理方法;8.掌握齿轮的强度计算及主要参数的选择方法;9.掌握齿轮传动润滑、修复方法和装配。
20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1.掌握千分尺测量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方法;2.能正确测量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参数及几何尺寸的计算;3.能对已损坏齿轮进行正确的选配。
29 蜗杆传动蜗杆传动设计1.了解蜗杆传动的组成、类型、特点和应用场合;2.掌握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正确啮合条件和基本几何尺寸计算;3.明确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4.掌握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及热平衡计算;5.能正确装配蜗杆传动。
610 齿轮系轮系各轮转速计算和转向判断1.了解轮系的分类及应用;2.掌握定轴轮系和行星轮系传动比计算方法及转向判断;3.了解混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4.了解特殊行星齿轮传动。
411 轴轴的结构设计1.了解轴的功用、类型、结构;2.了解轴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方法和选择;3.掌握扭转、弯曲变形及弯扭组合变形的内力、应力及强度计算方法;4.掌握轴的结构设计方法;5.掌握轴类零件的修理。
1412 轴承轴承组合设计1.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的分类;2.掌握轴瓦的结构和常用材料;3.掌握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和代号;4.明确滚动轴承的选择方法;5.了解滚动轴承的组合结构分析;6.掌握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方法;7.掌握轴承装配和维护方法。
103.课程单元描述课程单元0课程单元名称绪论课时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轴承的装拆1.了解轴承轴肩定位高度要求;2.能正确选用轴承及其安装、拆卸、维护。
2减速器装拆1.了解减速器的结构、功能及设计布局;2.通过减速器的结构分析,了解其如何满足功能要求和强度、刚度要求、工艺(加工与装配)要求及润滑与密封等要求;3.掌握轴上零件的定位方式、轴系与箱体的定位方式、轴承及其间隙调整方法、密封装置等;观察与分析轴的工艺结构;4.通过对不同类型减速器的分析比较,加深对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的感性认识,为机械零、部件设计打下基础。
2常用机械结构设计1.培养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整体认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2.通过机构的拼接,在培养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可以发现一些基本机构及机械设计中的典型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对运动方案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融会贯通,对机构系统的运动特性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3.掌握机构运动方案构型的各种创新设计方法。
2合计1304 2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机器、机构、机械、零件、构件的基本概念;2.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对象、内容;3.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程序;4.掌握机械的摩擦、磨损及润滑的基本知识;5.掌握机械零件失效的基本形式;6.了解机械零件拆卸、清洗、检验、修理及装配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具有系统概括知识的能力;2.具有拆卸、清洗、检验、修理及装配机械零件基本能力。
素质目标1.具有系统概括知识的能力;;2.具有科学思维方法;3.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内容1.机器及其组成;2.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程序;4.机械的摩擦、磨损及润滑;5.机械零件的失效与修理。
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教学法;2.实践操作法。
教学建议:仿真项目教学;真实项目教学。
教学条件要求1.课程标准2.授课计划3.授课教案4.教学案例学生已有基础1.已有识图能力;2.已有使用工具的能力。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1.具有机械类的系统知识;2.具备作业质量评价能力。
校企双师授课安排建议校内教师授课内容:机器的组成,区分机器和机构、构件和零件。
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内容:实践操作法,对实际物体拆装。
课程单元1课程单元名称物体的受力及其分析课时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2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力、刚体、平衡、力矩、力偶及约束等基本概念;2.掌握平面力系平衡的条件及其平衡方程应用;能力目标1.能分析简单物体的受力;2.能利用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求解力的大小。
素质目标1.具有系统概括知识的能力;;2.具有科学思维方法;3.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内容1.静力分析基础;2.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3.平面力系的平衡;4.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5.空间力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