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概述
面瘫是一种面部肌肉的麻痹疾病,中医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来缓解和治疗面瘫病症状。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指南,供参考之用。

中医治疗指南
以下是面瘫病的中医治疗指南: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插入细针,可以刺激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肌肉的功能。

2. 中药治疗:中药具有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可以增强面部肌肉的活性。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白芍、川芎等,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配方使用。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面部肌肉,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肉的功能。

4. 中医调理:中医强调整体调理和平衡,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生活惯等方面,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寻求专业医师的指导:中医治疗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治疗方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2.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和面瘫病的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3. 结合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可以辅助西医治疗,但不能替代。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也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西医治疗方案进行结合治疗。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个体情况而定。

请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切勿自行进行治疗。

针灸科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针灸科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面瘫诊疗方案

面瘫诊疗方案

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方案一、病名(一)中医病名:面瘫。

(二)西医病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二、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一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治疗方案(-)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 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 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 .体针⑴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方案沈艳平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中医病名:面瘫、吊线风、口僻、歪嘴风症状: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一版(杨期东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西医病名:面神经麻痹诊断依据:(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

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

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二)疾病分型面瘫可分成两型:(1)中枢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

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

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

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三)辨证分型(1)风寒袭络:常有受寒史,急性起病,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

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

(2)风热袭络:常有患侧耳内、耳后完骨及面颊部疼痛及发热,起病较缓,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可伴恶风,头痛。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面部表情失常,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斜等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病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气血不足等引起的,治疗面瘫病需要根据病情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诊疗方案,采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下面将介绍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的具体内容。

首先,针灸治疗是面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通过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阳辅、合谷、迎香、四白等,针刺后配合良好的操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面部肌肉的麻痹情况,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

其次,中药治疗也是面瘫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中医药认为,面瘫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风寒湿热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采用益气活血、祛风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黄芪、桂枝等,这些药物可以调理气血,祛除风寒湿热,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患者的情志和饮食。

面瘫病患者常常伴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情况,中医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病情的恢复,因此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保持饮食的清淡和规律,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总之,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通过针灸、中药治疗以及情志调理和饮食调理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面瘫病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守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加速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诊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健康。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医治方案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发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脸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一、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脸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烧。

二、一侧脸部呆板,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样。

中医治疗辨证论治一、风寒证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

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

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当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二、风热证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烧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静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连翘、板蓝根、大青叶清热去湿解毒;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使邪去正复。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新晃中医院针灸科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稿)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管内段的非化脓性炎症。

本病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或因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营养性血管收缩、缺血,而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

人群患病率约40/10万,多见于青壮年。

我们从中医角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入脉络,或风痰阻络所致。

依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诊断定为“口僻”(“面瘫”)。

一.临床诊断与分期(一)临床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证候诊断方面分为四型:1)风寒袭络证2)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气虚血瘀证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手册》:1)急性起病,病前可有着凉“感冒”史。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与体征:如患侧闭眼无力,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无力,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残渣滞留于颊部等。

3)可能出现下列伴随症状: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减少,乳突部疼痛,听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以上诊断要点中,根据急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闭眼无力、口角向健侧歪斜等,排除其他周围性面瘫的可能,一般即可确诊本病。

注意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桥小脑角肿瘤、腮腺病变等相鉴别。

可据情况选作以下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头部CT;面肌电图,(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基本治法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至中后期据情况加用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之法。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牵正、地仓、承浆、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袭络证加曲池;风痰袭络证加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流泪多者加睛明。

1面瘫诊疗方案

1面瘫诊疗方案

面瘫病诊疗方案(一)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

其主要表现为起病突然,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等。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

中医理论认为:引起面瘫的原因,主要是在人体机能低下时感受风寒、风热、热毒等外邪而发病。

面颊部为阳明、少阳经筋所布,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经气失和,气血痹阻,经筋失养,面部脉络、肌肉纵缓不收。

风邪善行数变故起病突然,出现面颊瘫痪不能自主的表现。

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所说“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而发面瘫。

本病迁延不愈,邪郁化热,伤津灼阴,阴血不足,虚风内动,故见筋惕肉瞤、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未完全阐明。

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

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

诊断标准:1.急性发病。

2.病前多有受凉史,如迎风乘车、窗下入睡等。

3.症状:首先症状为患侧耳后、耳下或乳突区疼痛,1~2日出现面部表情肌的瘫痪,3~4日达高峰。

多在洗漱时感到面肌活动不灵、羞明流泪、口角漏水,进食时挟食,发现面部歪斜而来就诊。

4.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检查时发现皱眉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闭眼不全或不能,试闭眼时病侧眼球向上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Bell)现象。

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吹口哨不能。

5.除面部表情肌瘫痪外,由于面神经损害部位不同尚有如下表现:①鼓索神经近端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②镫骨肌神经近端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与听觉过敏。

③膝状神经节病变: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与听觉过敏,还有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为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炎,称为Ramsay-Hunt综合症。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 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

1 •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

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

面瘫中药治疗方案

面瘫中药治疗方案

面瘫中药治疗方案引言面瘫是一种表情肌麻痹的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和心理困扰。

传统中药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式,在面瘫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面瘫中药治疗方案,包括常用的中药方、药物的配伍原则以及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

中药方案方剂引入中药治疗面瘫常常采用中药方剂的方式,将多种药材组合使用,以起到综合调理和疗效增强的作用。

主要方剂1.五脏六腑病证配伍学–组成:黄芪、白芍、茯苓、朱砂等–主治:适用于面瘫病程较长,且属于气滞血瘀型的患者。

2.脑神经功能恢复汤–组成:红花、白芍、桃仁、熟地等–主治:适用于面瘫病程不深,属于气虚血瘀型的患者。

3.槐米汤–组成:槐花、泽泻、大腹皮等–主治:适用于面瘫病程不深,病情属于湿热蕴结型的患者。

药物的配伍原则中药治疗面瘫需要遵循一定的配伍原则,以确保药物的配伍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

1.药性相克与相似原则–药性相克:禁忌同时使用有相克关系的草药,避免药物之间产生中和作用降低疗效。

–药性相似:药性相似的中药配伍使用可以增强疗效,例如配伍益气药和益气药。

2.主副药相互配伍原则–主药:对病因起主导作用,治疗病症的关键。

–副药:起辅助治疗作用,帮助主药发挥最大效果。

3.药物味道与性味相宜原则–药物味道:包括酸、甘、苦、辛、咸等。

–药物性味:包括寒、凉、温、热等。

–药物的味道和性味应与疾病的特点相适应,按需搭配使用。

中药治疗注意事项在面瘫中药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辨证施治–面瘫病因复杂,治疗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类型的面瘫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按时服药–中药需要坚持按时服用,确保药物的稳定疗效。

3.配合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与中药治疗面瘫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有效增强治疗效果。

4.饮食调理–饮食应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有助于减轻面瘫症状。

结论中药在面瘫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恰当使用中药方剂及遵循配伍原则,可以有效改善面瘫的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案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中医治疗辨证论治1、风寒证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

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

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中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2、风热证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连翘、板蓝根、大青叶清热去湿解毒;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使邪去正复。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针灸康复理疗科)一、病名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面部经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造成,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人。

二、诊断:中医参照《中医病症诊断依据标准》。

三、中医治疗方案针灸治疗+TDP治疗+辩证施治1、治则:温通气血、祛风通络化痰。

取穴原则:手、足阳明经穴,辅以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地仓透頰车、合谷。

配穴:眼睑不能闭合者加刺阳白透鱼腰、攒竹,泪出不止者加刺晴明、太阳、迎香,耳后乳实部疼者加刺翳风,头昏头晕者加刺风池,胃火盛者加刺内庭、太冲,老年体衰加针足三里。

针法:上方穴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行针一次/10分钟,20分钟后拔针,面瘫初期5—7天不宜用电针治疗。

2、TDP治疗:嘱患者微闭双眼,TDP直接照射患侧面部15—20分钟。

3、辩证施治:(1)、麻辛小白附子汤加减(初中期);(2)、牵正散(后期)。

4、辩证施护:早晚热敷面部,保持充足睡眠及调节情感。

5、加强患侧功能锻炼。

6、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者给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一周。

中医治疗效果:本病经我科多年实践总结,逐步完善形成的一套针灸+TDP 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具有温经通络,祛风化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的良好效果。

附:方药:麻黄10g 细辛6g 小白附子30g 法夏15g沙参10g 防风6g 茯苓15g 桂枝10g当归10g 白芍20g 川芎10g 蝉蜕10g 面部热痛者加银花15g,石膏30g;老年体虚者加黄芪30g,白术15g,后期宜加服用牵正散剂,以祛风通络,僵蚕、全虫、蜈蚣各等分研末分细,三次/日,3g/次。

护理要点:1、注意面部保暖。

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冷风吹袭。

2、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及时漱口,注意食物残渣勿滞留于齿颊间隙中。

3、每日坚持滴氯霉素眼药水和搽少许眼药膏,以保护角膜,避免干燥。

4、积极配合采取针灸和穴位注射疗法。

学会自行按摩面部下关、颊车、地仓穴,宜坚持每日面部热敷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部供血。

面瘫医院中医诊疗规范方案

面瘫医院中医诊疗规范方案

面瘫医院中医诊疗规范方案面瘫(idiopathic facial palsy)或称Bell麻痹(Bell palsy)是颈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参照国家卫生部临床医学委员会制定的《神经病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风痰阻络证:症状: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吹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病初可伴有瘫痪侧乳突疼痛,耳内或者下颌角疼痛。

舌质暗淡,苔白腻或者黄腻,脉弦滑或者弦紧。

治法:化痰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僵蚕、全蝎各9克,等分为末分两次服。

加用防风引药上行,川芎去头面之风。

疗效评估:该病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以春节多见疗效评判标准分为四类: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证实以辨证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疗效明显。

2、针灸治疗: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面瘫早期针数宜少,宜浅,宜精,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初期宜补后期宜泻加用悬灸。

处方: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百方义:本方重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疏通气血,使肌肉筋脉得以濡润温养,面瘫可愈。

加减:抬眉差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

疗效评估:根据临床实践观察,针灸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兴奋性,加速面瘫的恢复。

针灸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面瘫的首要方法。

3、隔姜灸:姜片厚约2-3mm,刺数眼,上置艾柱,三到五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疗效评估:此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取艾柱温热散寒,借生姜解表散寒之力共同作用于穴位,施治过程中患者常感觉虫爬蚁道的舒适感,利于面瘫的早期恢复。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无法正常动作,造成面部表情失常。

中医认为,面瘫病机主要是由于阳气不足、风邪外袭、经络不通等因素引起的。

针对2024年面瘫患者的症状和病机,中医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1.中药治疗:根据面瘫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地龙等。

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改善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促进面部神经恢复。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面瘫的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灸可以调和人体阴阳,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面瘫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阳白、合谷、四白等。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和肌肉,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紧张,提高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推拿按摩还可以调理阳气和阴血,帮助面部神经恢复。

4.神经电刺激疗法:神经电刺激疗法是一种利用特定的电刺激方式刺激面部神经的方法。

通过电流刺激,可以促进面部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这种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疗效明显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面瘫的方法。

5.保守疗法:面瘫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保护面部肌肉,避免面部受凉、受风和受外伤。

可以使用保暖措施,如戴口罩、避免吹风等。

此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对面部神经的影响。

6.辅助治疗:面瘫患者可以进行物理疗法,如口腔康复训练、面部肌肉锻炼等。

通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面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功能恢复。

总之,中医在治疗2024年面瘫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神经电刺激疗法等综合手段的应用,可以改善面部神经的功能,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同时,患者本人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进行保护和辅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面瘫可以综合调理机体,从根本上解决面瘫问题,对面瘫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新晃中医院针灸科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稿)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管内段的非化脓性炎症。

本病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或因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营养性血管收缩、缺血,而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

人群患病率约40/10万,多见于青壮年。

我们从中医角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入脉络,或风痰阻络所致。

依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诊断定为“口僻”(“面瘫”)。

一.临床诊断与分期(一)临床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证候诊断方面分为四型:1)风寒袭络证2)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气虚血瘀证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手册》:1)急性起病,病前可有着凉“感冒”史。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与体征:如患侧闭眼无力,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无力,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残渣滞留于颊部等。

3)可能出现下列伴随症状: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减少,乳突部疼痛,听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以上诊断要点中,根据急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闭眼无力、口角向健侧歪斜等,排除其他周围性面瘫的可能,一般即可确诊本病。

注意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桥小脑角肿瘤、腮腺病变等相鉴别。

可据情况选作以下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头部CT;面肌电图,(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基本治法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至中后期据情况加用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之法。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牵正、地仓、承浆、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袭络证加曲池;风痰袭络证加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流泪多者加睛明。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面瘫中医诊疗方案面瘫(idiopathic facial palsy)或称Bell麻痹(Bell palsy)是颈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临床医学委员会制定的《神经病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风痰阻络证:症状: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吹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病初可伴有瘫痪侧乳突疼痛,耳内或者下颌角疼痛。

舌质暗淡,苔白腻或者黄腻,脉弦滑或者弦紧。

治法:化痰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僵蚕、全蝎各9克,等分为末分两次服。

加用防风引药上行,川芎去头面之风。

疗效评估:该病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以春节多见疗效评判标准分为四类: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证实以辨证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疗效明显。

2、针灸治疗: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面瘫早期针数宜少,宜浅,宜精,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初期宜补后期宜泻加用悬灸。

处方: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百方义:本方重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疏通气血,使肌肉筋脉得以濡润温养,面瘫可愈。

加减:抬眉差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

疗效评估:根据临床实践观察,针灸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兴奋性,加速面瘫的恢复。

针灸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面瘫的首要方法。

3、隔姜灸:姜片厚约2-3mm,刺数眼,上置艾柱,三到五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疗效评估:此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取艾柱温热散寒,借生姜解表散寒之力共同作用于穴位,施治过程中患者常感觉虫爬蚁道的舒适感,利于面瘫的早期恢复。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21 年〕疾病名称: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与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1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案
面瘫又名口僻,多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诊断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畏风恶寒,或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肌肉关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方药:三白五虫汤
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另包)2条、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

上药除蜈蚣外,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

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方中选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疏风通络、活血和营;用“五虫”(即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取其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之功;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

2、风热证
症候:起病骤然,口眼歪斜,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苦,耳后疼痛,口干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加味牵正散
全蝎7g、白附子7g、僵蚕7g、蜈蚣2条、地龙7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0g、连翘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

方中选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
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连翘、板蓝根、大青叶清热去湿解毒;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使邪去正复。

针刺治疗: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面瘫早期针数宜少,宜浅,宜精,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初期宜补后期宜泻加用悬灸。

主穴: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

抬眉差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

隔姜灸:姜片厚约2-3mm,刺数眼,上置艾柱,三到五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护理:1、避风,必要时可以戴口罩,眼罩防护。

2、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天点眼药水2-3次。

3、严格忌口,禁食酸辣凉食物,避免凉水洗脸。

康复:时间从发病10天到20天。

方法:对镜做皱额,蹙眉,闭眼,吹口哨,示齿等运动,训练时要按体操节奏进行,每日2-3次。

2、自我按摩,因面肌薄,用力宜轻柔、适度、持续、稳重。

早晚各一次。

疗效评估
1、痊愈:两侧面肌功能完全恢复对称正常。

2、显效:斜纠正,额纹恢复,流涎停止,口腔不存食,面肌功能基本恢复。

3、好转:眼睑能勉强闭合能鼓腮,患侧肌胀力增加,皮肤有感觉,痛、温觉有改善,流涎减少或停止。

在临床上,根据患者不同证型、不同的用药时机,掌握的适应证及时的应用相适应的方剂,结合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疗法,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我院2010年面瘫中医治疗46例,痊愈25例(%),显效13例(%),好转8例(%)。

面瘫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
治疗难点:1、面瘫患者的急性期为三到七天,急性期时病情缓解不明显或者逐渐加重,患者对此非常困扰,以至于质疑中医治疗方案,其中有一部分会自动终止治疗。

如何建立患者对于中医治疗的信心和信任感难度很大。

2、病人病情复杂多样,细微变化之处,中医解释的理论系统患者很难接受,如何让患者信服是一个艰巨的问题。

3、老年患者发病时伴有乳突疼痛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者单纯中医治疗效果较差,难度大。

解决方案:1、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使其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疾病的发展过程。

2、对于重度患者,以及针灸依从性差的患者效果不令人满意,适当借助激素和活血药物等治疗。

诊疗方案优化:1、在传统的面瘫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完善面瘫的诊疗方案、推陈出新。

2、将面瘫的急性期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评估,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与拔牙后,咽炎后,重感冒后并发面瘫,我们从风热外感的角度调整诊疗方案,因此加入
了风热型,重用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这些药物有清热祛湿解毒的作用,临床效果较好,发挥了传统中医的优势。

3、建立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面瘫临床特色疗法,以局部取穴为主,开展面瘫的分期治疗,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面瘫各个时期的病情特点,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及取穴方案。

进一步完善面瘫各期的特色治疗方案。

4、进一步完善面瘫的针灸加中药治疗方法,在牵正散基础方基础上,配合证型的变化,随证加减,风热证加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进一步发挥了针灸+中药的特色治疗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