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精讲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考纲内容】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教育的扩张:收回教育权运动。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①提出1912年1月,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

临时政府教育部重要的任务是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教育发展规划蓝图,其中最有战略意义的是确立民国教育方针。

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②意义民国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2)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含义:1912年,教育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中等教育4年,专设女子学校;高等教育虽不分级,但含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中国教育史——肖君

中国教育史——肖君

一、礼记的教育思想1、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中庸:性、道与教,中庸,“自诚明”与“自明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学记》的教育思想;●历史地位:是我国古代(世界)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化民成俗,建国君民。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制与学年:小成-7年,大成-2年●视学与考试●教育教学原则:豫时孙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地位与教学相长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2、教育思想:重视教育作用有教无类—文化下移3、教育对象4、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标准:圣人,君子,士选拔人才的方针:学而优则仕5、教育内容:六经——偏重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诗》,《书》,《礼》,《乐》,《易》,《春秋》6、教育原则与方法: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7、德育:●内容:仁、礼、忠、恕●原则与方法:立志有恒、安仁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8、教师: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9、历史影响三:孟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2、性善论——存心养性恻影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影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3、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理想人格:大丈夫要求: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5、教学思想: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6、德政思想——制民之产,以民为本性善——内发、性恶——外铄四:道家的教育思想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学说以道为中心。

注重研究宇宙本体、事物规律和认识本质;道家强调人是自然的人,认为道法自然五:秦汉时期的教育1、秦朝的文教政策:统一文字:小篆严禁私学吏师制度2、汉代的文教政策:(1)汉初——道教无为而治、黄老之术重视知识分子允许开办私学废除挟书律(2)汉武帝后: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3)太学●元朔五年(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

高一历史第七节 戊戌变法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七节  戊戌变法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七节戊戌变法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七节戊戌变法●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

2.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 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难点1.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实质。

2. 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同的阶级在救国救民道路上都做过尝试,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但均遭失败,农民阶级也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革命的重任落在了资产阶级的肩上,他们也试图通过改良的方法来寻求出路,由此进行了戊戌变法。

第七节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关于戊戌变法的背景教材第一子目进行了分析,同学们可从思想条件方面来加以总结。

戊戌变法的背景有: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战后,中国的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列强分割成一块块势力范围,绵长的海岸线竟无一处可作为自己的军港,这说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这也是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

从经济角度分析,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同时清政府也适当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既受利润的吸引,又痛感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家力量的贫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早期的维新思想可作为戊戌变法的思想条件。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考纲内容】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新增】: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学校的制约:“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1)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①重视科举,重用士人为了巩固政权,一方面采用政治威慑和物质利诱的手段迫使将帅交出兵权;另一方面重用文人,让他们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

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便利用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②“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不少人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巩固,但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仅仅依靠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③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祟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因其积极倡导,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终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

(2)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学校的制约①科举制度的演变宋朝的科举制度:扩大科举名额;确定了“三年一贡举”;殿试成为定制;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元朝的科举制度:其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特点;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的鼎盛时期。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

课题:戊戌变法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7课《戊戌变法》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奏折、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出示“1898年秋流传于京津地区的一首民谣”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导入新授。

二、教师引领,明标自学,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以下问题自学。

)1、什么是公车上书?它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2、公车上书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又为变法做了那些事?3、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哪些?——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就维新派和洋务派不同的政治主张进行分析,加深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理解5、戊戌变法103天就失败了,原因是什么?——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理解。

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的形式1、多媒体出示材料和图片,生生合作解决第一、二个问题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看课本32页大字部分,对其中不理解的字词加以勾画,并组建学习小组讨论引发公车上书的原因、领导者、意义。

生:(阅读教材,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生:回答师: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说案济南第十二中学李霄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主要知识点有: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2、本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本课属于《中国历史》第三册,属中国近代史的范畴。

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契机,使中国革命开始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而中国共产党则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

另外在五四运动中体现出的“五四精神”一直传承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努力奋斗,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理解并继承和发扬也是非常必需的。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3、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及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归纳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等知识要点;能复述和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伟大意义。

②通过讨论分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以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原因,提高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独立思考,构建论据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联系,认识历史现象之间都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朗读课文全文,从宏观上对所学知识有个初步认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

②通过教师的激情讲述和观看《我的1919》电影片段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体验五四运动中爱国人士和五四青年表现出的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③通过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和评价历史现象。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高二历史高三新课:第一章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高三新课:第一章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高三新课:第一章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三新课:第一章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孔子及儒家思想2. 难点:诸子百家及其思想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在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成为可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数量不断增加,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发展起来。

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胜利。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实现了向封建制的过渡。

新的封建制,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刚刚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也需要发展生产,这就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促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激烈斗争,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一. 老子和孔子1. 老子注意以下四要点:(1)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2)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

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

(4)老子在政治上主X“无为”。

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天下就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

《333教育综合考试攻略 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教育学基础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333教育综合考试攻略 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教育学基础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国教育史
01
前言
02
第一章 西 周官学制度 的建立与 “六艺”教 育...
03
第二章 私 人讲学的兴 起与传统教 育思想的 奠...
04
第三章 儒 学独尊与读 经做官教育 模式的形成
06
第五章 理 学教育思想 和学校的改 革与发展
05
第四章 封 建国家教育 体制的完备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 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
05
第四章 教 育与社会发 展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七章 课程
第八章 教学 第九章 德育
第十一章 教师
第十章 班主任
第十二章 学校管理
教育心理学
01
前言
02
第一章 教 育心理学概 述
04
第三章 学 习及其理论
06
第五章 知 识的学习
03
第二章 心 理发展与教 育
05
第四章 学 习动机
1
第六章 技能的 形成
2
第七章 学习策 略及其教学
3 第八章 问题解
决能力与创造 性的培养
4 第九章 社会规
范学习与品德 发展
5
第十章 心理健 康及其教育
感谢观看





第六章 早期启蒙教 育思想
第七章 中国教育的 近代转折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 系的建立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 制的变革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 府的教育建设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教育
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 家的教育探索
外国教育史
01
前言
02
第一章 古 希腊教育
03
第二章 古 罗马教育
04

关于历史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关于历史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关于历史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手段。

历史的教学是师生双向的共同活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能否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对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教育的教学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历史教育的情景教学方法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历史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

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小学教育学》精讲班第1讲:小学教育学的内容体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课件讲义讲义

《小学教育学》精讲班第1讲:小学教育学的内容体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课件讲义讲义

三、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四、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根据各省市情况的不同,对教育学考试试卷也会做相应的调整。做题的时候请大家仔细看清题目与分值。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例题:中国建立并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寅学制
答案:B
考试大网校试题解析:
填空: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实施的学制而且实施的学制)。
壬子学制(民国政府1912年,教育制度新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六三三学制)
一般内容课外活动教育与教育学小学教育目的
二、考试题型题量
考试题型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二、填空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与人类社会同一时期出现的早期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中考历史精讲本 知识专题探究二 中外近代化探索

中考历史精讲本 知识专题探究二 中外近代化探索

1.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 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 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汪林茂《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 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 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
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
(三)经济工业化 15 世纪欧洲人开始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新航路开辟以后,
新航路 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 的开辟 生和发展。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
确立起来 第一次 18 世纪 60 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 工业革 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资本主义经 命 济的快速发展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作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 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受到科学与民主的洗礼,对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 传和铺垫作用;思想解放作用。
2.近代化是世界各国追逐的目标,同时它们也做出了诸多努力。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卡维林在《关于俄罗斯农民解放的呈文》中指出,农奴制度阻 碍了商品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不仅地主和农民,而且同样也使 国家出现经济危机。……他提出三个原则:使农奴摆脱对主人的依附地 位;使农民享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和土地;应该给地主补偿。
活的近
内容
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鞠躬、握手礼等
代化
(3)饮食、服饰、婚丧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

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以书院为例

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以书院为例

展过程 中, 过千余年 的传 承与创新 , 成 了有别 于传统 中 经 形 国其 他 社会 群体 的价 值 取 向 、 维 方 式 和 行 为 规 范 。作 为 传 思
承 与 创 新儒 家 文化 的 主要 机 构 , 院是 以 “ ” 核 心 的人 文 书 道 为
后 , 着 教 会 书 院 在 中 国 的设 立 , 方 的 教 育 制 度 、 学 方 法 随 西 教 和 学 制 管理 对 传 统 书 院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书 院 的 传 统 教 育 形 式 已不 符 合 历 史 发 展 的 要 求 , 国 人 变 革 学 制 的 要 求 在
控 。书 院作 为知 识 分 子 求 知 问 学 的 精 神 家 园 , 力 将 学 术 研 努
究 与 教 育 活 动结 合 起 来 。 他 们 一 方 面 通 过 学 术 研 究 深 化 学 理 探 讨 , 进 教 学 活 动 ; 一 方 面 又 通 过 教 学 和 学 术 研 究 培 促 另
院 、 阳书 院 、 阳 书 院 等 许 多 著 名 书 院 。 有 家 学 、 帅 就 雎 嵩 从
学 、 人 办 学 等 形 式 , 响 和 效 果 大 大 超 过 r官 学 。 元 世 祖 私 影
养 人 才 , 大 学 派 影 响 。正 是 这 样 交 互 递 进 , 大 地 推 动 了 扩 极
下 , 政 府 于 19 年 下 令 改 书 院 为 学 堂 。 1o 清 88 9 5年 废 除 科 举 制 度 , 具 办 学 特 色 的 书 院 才 终 于 走 完 了全 部 的 历 史 路 程 , 独 为 新 式 学 堂 所 取代 。在 长 期 的发 展 过 程 中 , 院 积 累 了 丰 富 书 的教 学 经 验 , 成 了 优 良 的 办 学 传 统 ,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形 存 我 国古 代 高 等 教 育发 展 的特 点 和规 律 。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教化民众
孟子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教化民众,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 懂得礼仪廉耻。
学习方法
孟子提倡深造自得、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主张自反、内省、改 过迁善等修养方法。
荀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的目的是化性起伪,通过教化来改变人 的恶性,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教育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 普遍性和平等性。
秦汉时期教育
秦朝教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教育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规范 。
汉朝教育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 位。同时,汉朝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学体系,包括太学、郡县学等。
近现代教育思想
介绍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包括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 教育思想和实践。同时分析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优势。
02
古代教育
夏商周时期教育
夏朝教育
初步的教育形态,以传授生产和 生活技能为主,强调礼仪和道德
教育。
商朝教育
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以培养官吏和贵族子弟为主,教 学内容包括祭祀、卜辞、武艺等
从近代到现代,介绍中国近现代教育 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学制改革、 教育行政机构改革等。
秦汉至明清时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 的教育制度变革及其原因和影响。
中国教育思想演变
儒家教育思想
介绍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 育思想。
墨家、道家教育思想
探讨墨家、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 影响。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汇报人: 2023-12-13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

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

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

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第二章

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1.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以慈禧 客观原因 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2.主观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 2.主观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 主观原因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脱离人民群众。 (3)脱离人民群众。 脱离人民群众
第三节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一、维新运动的兴起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 》《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 梁启超《变法通义》 代表 梁启超《变法通义》 谭嗣同《仁学》 人物 谭嗣同《仁学》 严复《天演论》 严复《天演论》 1.向皇帝上书:1895年 康有为“公车上书” 向皇帝上书:1895 1.向皇帝上书: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 宣传 2.著书立说 3.介绍外国变法 主张 3.介绍外国变法 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办报纸( 时务报, 国闻报,湘报) 4. 办报纸(梁—时务报,严—国闻报,湘报) 设学堂(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 设学堂(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 1.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变法。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 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兴民权、 维新派与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 改科举和兴学堂。 要不要废八股、 守旧派论战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本章选择题考点: 本章选择题考点: 1. 金田起义:1851年 1 月 , 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 金田起义:1851年 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军攻克南京, 2.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 定都天京:1853年 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3.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 发生了天京事变, 3.天京事变:1856 天京事变:1856年 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 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 败亡。 败亡。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 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年颁布,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 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师,北洋水师 海军 福建水师,广东水师 南阳水师 北洋水师 福建水师 广东水师,南阳水师

高二历史第四章第一节: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精讲.doc

高二历史第四章第一节: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精讲.doc

高二历史第四章第一节: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一节: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二. 重点、难点重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难点:对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认识与评价。

三. 课堂教学第一节: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本章的引言部分可概括为四条基本线索:①国际关系:突出特征表现为美苏两国由于战后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而成为世界两强,两国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矛盾日益加深。

②资本主义阵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的局面。

③社会主义阵营:欧亚广大地区出现一系列新兴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壮大。

④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出现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本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心就是两极格局的形成。

这里所谓的“极”,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两极”显而易见指的就是美苏两国。

(一)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 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1)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政治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美国的军队人数最多达1200多万,拥有30艘航空母舰和 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地建立近500个军事基地。

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经济上:头号经济大国第一,在战后的经济恢复中,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必须依赖美国的设备和工业品。

第二,美国还有最丰富的黄金储备。

第三,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该体系确认了“两个挂钩”的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第四,成立了“关贸总协定”。

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关税,扩大自己的出口,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二战后,英法实力衰落了,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是苏联。

2021年考研教育学教育史真题解析:考查基础知识

2021年考研教育学教育史真题解析:考查基础知识

2021年考研教育学教育史真题解析:考查基础知识关于教育学方面的,选择题还是以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主。

基础重点的知识考察为主。

因为我主要讲解的是教育史的内容,让我们教育史两道重要题目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辨析题,考了外国教育史的题。

这道题在冲刺的时候给大家都提到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思想,在冲刺讲义当中提到了高频的考点,杜威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有那么几点,第一点是辨析题考察的内容,就是杜威教育基生活含义是教育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进行。

考点很简单关于杜威对教育基生活的考察。

把含义答出来就可以了。

这个考点有两个方面内容:教育是什么?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把学校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社会生活反应到教育当中去。

和生活联系还要和儿童生活联系,这是教育和生活的联系。

这两点答出来基本上得分点可以拿到了。

辨析是生活含义是教育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际上刚才含义已经答出来了,是这个意思吗,有一些这个意思但并不完全正确的,教育还要在学校当中进行,学校中生活要体现社会生活的需要,要体现儿童生活的需要。

这种命题这么说是不准确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现代教育史上关于杜威的教育思想,我们有多次无论是从基础精讲还是后来的冲刺,我们都多次提到过。

这个答对了是很容易的。

看一下简答题,考现代教育思潮,我经常强调的更多的是关于永恒主义、要素主义,一般考察不会特别频繁,但是今年考到了,中频考点列出来三个,一个是关于结构主义,一个是存在主义,第三个是改造主义,改造主义核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分离出来的教育思想,五十年代独立教育思潮,称之为进步主义,三十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进步主义一些学者开始强调去向转向对社会的关注,教育除了对人的关注之外,还要对社会关注,要强调对社会关注。

改造主义到后期强调教育社会功能。

强调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慈、布拉梅尔德,把基本观点答出来就可以了。

第一强调教育要以改造社会为目的。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六章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六章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考纲内容】早期启蒙教育思想(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颜元与漳南书院:“实才实德”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1)“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应成为议论国家政事的场所。

“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在学校中共同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

(2)“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生长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上述思想出发,其认为教育对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继善成性,使之为善;②可以改变青少年时期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

教育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或使人继善成性,或使人改恶为善。

(3)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认为“义和“利”两者并非截然对立,是能“利”是“义”的基础,“正谊”“明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利”和“计功”。

当然,“利”也不能离开“义”,而且“利”必须符合“义”。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1)颜元与漳南书院颜元是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深刻批判传统教育尤其程朱理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竭力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教育,创立了以“实”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

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在漳南书院设置六斋,规定了各斋教育内容,开展实学教育,并制定“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

颜元在漳南书院的办学实践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

(2)“实才实德”的培养目标“实才实德之士”,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

具体来说有两种:是“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是“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颜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特征,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新要求。

(4)“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为了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针对理学教育的虚浮空疏,提出了“真学”“实学”的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

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

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历史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

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荀子的思想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他把儒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最早提倡尊师他认为教师具备的四个条件1要有尊严和威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要能循序渐进,颂说不凌不乱;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墨家的思想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他把教育看成爱人,利人的重要内容与表现。

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影响下的改变和形成。

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所以人人应该接受和学习教育。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人。

道家的教育思想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是与生俱来的,人所要做的不是增长知识,而是以自己智力所能理解的来保持其智力所不能理解的,即不强求知识,一切应顺应自然。

道家人法自然,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主张以自然天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于传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

2逍遥的人格理想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法家的教育思想——绝对的性恶论人性利己说:表现:1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2人性有趋利避害的特点3人都想用自己的力量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教育论著《中庸》——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论述的主要问题1性与教,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人性要得到保存和发扬就要靠教育2中庸:最大限度的妥协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4提出了两条教育途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一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它主要论述教育问题的实施,偏重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学制与学年提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把大学教育年限分为两段,五级,九年。

这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豫指预防,时是及时,孙是按顺序,不越级启发诱导,长善救失文教政策确立的影响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使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促成了教育政治伦理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太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

为博士设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成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成立。

郡国学是地方官学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文翁兴办。

鸿都门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

汉代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孝廉(主要科目)、茂材、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尤异、兵法、阴阳差异、童子。

董仲舒的主要教育思想独尊儒术政策的具体表现的是熹平石经三大文教政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兴学士以养士(兴教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选拔有贤德的人才,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为了改变人才短缺的局面)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意义:对于巩固统一局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有一定进步意义。

论人性教育与作用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

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

人性之中有仁气,有利于发展封建社会的道德因素,是主导方面,而贪气是从属方面。

教育的作用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谢之性,中民之性的人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

道德教化为主,刑罚为辅。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王充的教育实践——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论衡》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主张问难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贯通关于教育作用他充分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了国家和社会应该保障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

他认为,人的善额关键在教育;教育可以使人变善,使中人定型,也可使善人变恶,同时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

名言: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入缁,不练自黑。

培养目标:五个等级,文吏,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

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其次是文人,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伦理人才。

论学习知识来源——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学习过程——见闻为与开心意学习效果——效验学习方法——问难与距师西晋的教育制度的特征是国子学的设立。

国子学的创办,使传统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也使传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格局。

南朝宋的四馆儒学馆,史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宋明帝设立总明观,置祭酒,分设儒,道,文,史四科。

总明观不是单纯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隋唐时期隋文帝设置国子监,内设祭酒,负责管理学校教育工作,标志着我国历史上专门设立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开端;礼部成为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官署办学,管学是唐代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

唐代的学制分为官学与私学两部分,管学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二者是递升关系不是统属关系。

中央设有六学和二馆,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地方官学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唐代的两种特殊教育机构,玄学和集贤书院。

私学发展的原因1政府提倡2 太平年代,人们渴求文化3 科举考试,刺激私学的发展4 办学形式灵活,私学发展具有活力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1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2 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5学校类型多样化6学校的分布面较广7重视医学教育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产生。

科举考试的程序考生来源:生徒和乡贡。

基本程序:乡试——省试——吏部试考试科目:常科和特科。

常科包括秀才,进士,明经,明字,明法,明算特科包括一史,三礼,道举,武举。

科举的考试方法:帖经(相当与填空题),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然后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前提条件,科举制成为人们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刺激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合理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

消极:1国家只重视科举,而忽略了学校教育2科举制有极大地欺骗性,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颜之推——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写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1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治国人才3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实践仁义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他还提倡士大夫应该重视农业生产知识,不过仅限于认识上的重视,不是亲自去耕作。

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家教的主要内容是言语教育,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为严慈相济。

同时注意: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

韩愈的思想性三品说是韩愈提出的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韩愈主张以儒道治天下,先通过教育向广大百姓灌输封建道德观念,再用刑罚加以控制,同时还要统治者以德治天下。

他建议统治者效法孟轲,以培养合格官吏。

教育的任务是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

他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

他也重视选拔人才,呼吁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

韩愈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师道思想。

中唐时期以儒家思想卫道士自居的思想家是韩愈。

宋神宗将科举改为三年一试,从宋代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明朝时期进入鼎盛时期,明代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宋代兴文教政策的表现:1是重视科举,重用文人2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3 尊孔崇儒,辅之佛道4 理学,书院,私学兴盛。

三次兴学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运用苏湖教法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创立三舍法崇宁兴学——蔡京发起,作用最大三舍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又将上舍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提高太学的地位。

三舍法是对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也有影响。

苏湖教法由胡瑗创立,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而且开了主修和副修的先河。

六等黜陟法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