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外语教学法的发展

外语教学法的发展

外语教学法的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语言观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也不断涌现,推陈出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听说法(又称结构法)流行于美国。

这一方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它是把语言看成是由一系列刺激和反应而形成的一种习惯行为。

20世纪50—60年代初,美国开始盛行程式教学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现在的电脑辅助教学,这一方法的语言学基础主要是行为主义心理语言学。

20世纪50年代,法国开始流行视听法,这一方法的主要理论来自社会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

60—70年代受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等影响,认知教学法也崭露头角,颇具特色。

70—80年代,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崛起,“交际教学法”也应运而生。

下面,我们来对近代的主要外语教学法进行一一介绍。

1.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外语教学法,即用语法讲解加翻译练习的方式来教学外语的方法,重视语法教学。

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阅读法,普鲁士法等。

其代表人物为奥朗多弗(H.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等。

外语教学法源于拉丁语教学法,盛行于15—17世纪的欧洲,当时称“语法模仿法”,是翻译法的雏形。

到了18—19世纪,西欧一些国家确定了翻译法的教学地位。

在语法翻译法中,传统语法是教授外语的基础,它将语法视作语言的核心,是外语学习的主要内容。

语法讲解采用演绎法,先讲解语法规则、例句,然后在练习中运用、巩固规则。

主要的教学方法为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

词汇教学多采用同义词与反义词对比和例句示范法;讲解与分析语法基本上采用演绎法,即教师给出规则或结论,要求学生记忆和用规则解释课文。

在语法翻译法所实施的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外语翻译成母语,再把母语译成外语的逐词翻译,把翻译作为课堂学习的基本手段。

外语知识的讲解、练习、巩固和阅读技能的培养都采用翻译方法。

语法翻译法重视文学语言优于口语;重读写,轻听说。

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探讨

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探讨

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探讨外语教学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当前外语教学法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

此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还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外语教学法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是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一。

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主要是书本教学,单纯的听、说、读、写训练。

而现代外语教学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例如配合视听材料的听力训练、使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理解等。

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是外语教学法的又一个发展趋势。

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现代的外语教学注重任务型教学,注重实际语言运用。

教材内容涵盖了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语言普及宣传、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4. 语言教学与技术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言教学与技术的融合是外语教学的又一个趋势。

语言教学与技术融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加速学习成果。

例如在网络上建立语言平台,提供语音识别和交互式练习功能,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世界各地的人进行语言交流和互动。

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任务型教学,让学生通过视听材料等方式,模拟实际的情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总的来说,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语言教学与技术的融合等方面。

这些发展趋势的不断出现,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法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法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法一、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法的概述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外语教学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法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1.1 全球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也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外语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法和词汇教学,而是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2 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现代外语教学法强调学生中心、任务型学习、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3 外语教学法的核心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法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二、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法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为外语教学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外语教师需要不断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2.1 外语教学法面临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法面临的挑战包括语言多样性的增加、文化差异的适应、教学资源的全球化分配不均等问题。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还需要掌握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2.2 外语教学法的机遇全球化也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机遇,如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以及更广泛的学习平台。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遇,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应对策略为了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外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如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法的实践与创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语教学法的实践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3.1 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完成特定任务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

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引言外语教学是指将一种或多种非母语作为目标语言进行教授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外语教学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

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教育体制及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就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进行阐述,包括其历史背景、主要理论模式、教学方法和最新趋势等。

一、外语教学理论的历史背景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开始将外语教学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此后,外语教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

1. 传统语法-翻译法时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外语教学主要以传统语法-翻译法为主流。

这种方法注重文法的学习和词汇的翻译,以培养学生对文法知识和翻译技巧的掌握为重点。

2. 语音-听说法时期20世纪30年代,随着语言学在教育领域的兴起,语音-听说法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种方法将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学习的重点,强调听说技能的培养。

3. 语言实用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语言实用主义兴起,倡导使用语言进行真实交际。

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注重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4. 沉浸式教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沉浸式教学开始兴起。

这种方法以母语环境为基础,让学生沉浸在外语环境中,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二、外语教学理论的主要模式1. 交际语言教学模式交际语言教学模式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通过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真实交际。

2.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基于真实生活中的任务设计的。

它通过解决实际任务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合作,强调语言运用的功能。

3. 社会文化学习模式社会文化学习模式以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它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 个性化语言教学模式个性化语言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以个人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为主。

我国外语教学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外语教学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齐 哈 尔 大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学 版 ) 齐 (
2)9年 5月 ( o
Ma o9 v2 0
Ju l f ii rU i ri ( }& scS i oma o ql nv sy Pl o c) Q 1 a e t i
我国外语教学法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
佟 靖
[ 中图分类号] 3 5 H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8— 6 8 2 o )3~ 17— 2 1o 2 3 ( 09 0 0 4 0
on t e Fo ul 廿O nd De e O h 珊 a n a V l pme fF0 eg n ag nto r i n La gu e Te cln e h d l g n a l g M t O O o y a d The r n Chi a i o y i n
( 佳木斯 大学 公共外语部 , 黑龙 江 佳木斯 l4 0 ) 5 07
[ 关键 词] 外语教 学; 学法; 教 多元化 ; 综合化
[ 摘 要] 回顾 了我 国外语 教学法理论 的形成过程 , 探讨 2 世 纪我国外语教 学法理论 的综合化和 多元化特点 , l
展 望我 国外 语 教 学 法理 论 的发 展 趋 势 。
wel_ 1
2 0世纪 7 0年代至 8 0年代 , 外语界 和应用语言学界呈现

二 、当前 我 国 外 语 教 学 法的 理 论 与 实 践
派百花齐放的局面 , 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外语教 学理论

18 年胡春洞在《 93 外语教学法 的多元化 和综合化趋势 》 文 中, 针对听说法在实践 上和理论上显现出的缺点和片面 性, 提出外语教学法发展 的综合 化和多元化 的特 点。“ 综合 化就是尽量博采各家之长 , 避免各派之短 。多元化既弄清各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76872 教育理论论文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回顾我国外语教学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英语教育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各时期外语教学发展及英语课程教学特点1.1 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主要分为清末明初和国民党统治期这两个时期。

1.1.1清末明初的外语教学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了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于第二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

此后,教育界人士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中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我国外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仍然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但后期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并重。

教学中阅读、翻译、会话等全面进行,增加了语音、会话、作文,甚至文学要略,注意到了语音的学习、会话和作文。

1.1.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外语教学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为效法英美为主,学制实行三三制。

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

1923年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

从这一时期到解放前夕的二十多年,国民教育部又对英语课程不断的进行改革,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

1.2 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2.1迅速发展俄语教学阶段这一时期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各业都急需俄语人才。

当时中学的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导致大批英语教师改行。

由于俄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954年秋季起,教育部又决定初中外语课停开,致使中学外语教学受到严重损失。

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

外语教学法发展的新趋势(三)_英语论文

外语教学法发展的新趋势(三)_英语论文

——热点问题的冷静思考张正东六、课堂结构的立体化外语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一直在五段教学法的框架内打转。

五段教学法始于赫尔巴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 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与四阶段相对应的心理状况是注意、期待、探究、行为。

后来齐勒尔 (Juiskon Ziller, 1817-1882)等人据此提出五段教学法:预备(复习),提示(讲授新教材),联想(比较抽象),总括(规则化),应用。

1902年清廷颁行《钦定学堂章程》,采用班级教学制,五段教学法也随之传入。

解放后经凯洛夫体系教育学的传播、强化,五段变为外语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沿用至今:组织教学,复习相关旧知识/技能,讲授(认知)新教材,巩固操练,家庭作业。

人教社版教材提出五步:复习,介绍(呈现、活用新教材),操练(训练准确性的机械性练习,套用),练习(训练流利性的复用、活用性练习),巩固(归纳、总结、检查)。

其改进在于突出外语课的练习性而把巩固环节分成了三步,同时提出了教师在每步中的作用应该是强化记忆者,示范表演者,组织、指挥者,裁判、监督者和帮手。

但从课堂结构的理论看,还是没有超越五段教学法。

当代外语教学深受人本主义思想、先天语言习得机制说和新弗斯语言学说的影响。

哲学上的人本主义把人看作世界观的基本范畴,故作为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强调天赋人性,要求从整体上理解人的一切。

罗杰斯(C. Rogers, 1902) 据此提出个性充分发展的教学观,要求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能够适应各种变化,从而在智能和情感上都能取得创造性的发展。

这种思想在外语教学中的集中表现就是缩小控制,给学生以主动活动的机制、空间和环境。

也就是使传统的师生关系错位。

先天语言习得机制说则要求外语教学颠倒传统的教与学的位置,把学放在教之上。

新弗斯学派是结合语言使用环境研究语言的代表,它要求外语教学在使用环境中学习,语言功能只是构成一个语义系统的起具体作用的语义成分。

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史

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史

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史引言: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外语教学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历程,包括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以及交际法。

一、语法翻译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语法翻译法是主流的外语教学方法。

这一流派侧重于教授语法和词汇,学生通过翻译文本来学习外语。

这种方法注重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应用,但忽视了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

然而,随着对外语教学目标的重新审视,语法翻译法逐渐被其他流派取代。

二、直接法20世纪初,直接法开始兴起。

直接法的理念是直接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避免使用学生母语。

这种方法强调口语交流,通过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直接法突破了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更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听说法在20世纪30年代,听说法成为一种重要的外语教学方法。

听说法强调听力和口语的培养,通过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音语调,使学生能够流利自然地进行口语交流。

听说法的出现填补了直接法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四、交际法20世纪60年代以后,交际法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流派。

交际法强调真实的交际情境和实际的语言运用,通过交流和互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交际法的出现标志着外语教学从语言形式向语言功能的转变。

五、综合法近年来,综合法逐渐兴起并成为外语教学的新趋势。

综合法综合了不同流派的优点,将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综合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自如应对。

结论: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经历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等不同阶段。

每一种流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不同的语言技能,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外语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外语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外语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引言外语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学习外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外语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二、外语教育的现状1. 教育体制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外语课程普遍从小学开始,并持续到高中。

然而,外语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注重语法和口语表达,忽视了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

此外,教学方法讲究传统的听、说、读、写,缺乏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教学资源尽管中国在外语教育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材的更新仍有待改进。

一些学校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部分教材内容陈旧,没有与时俱进。

3. 学生压力中国学生普遍面临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加上其他学科的紧张课程,外语学习成为学生的“痛点”。

学生往往在应试焦虑中忽视了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1. 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个性化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线上学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学习成为外语教育的另一个发展趋势。

线上学习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语音聊天、语音识别等工具,更加方便地学习外语。

3. 跨学科教学外语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融合,提供更具实践性的学习内容。

例如,可以将外语教学与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相结合,引入实践性的项目和案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全球化视野外语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全球视野。

培养学生的国际交际能力,并开设课程或项目让学生去实践和应用他们所学到的外语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国学生未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

5. 教材更新与教师培训为了适应外语教育发展的变化,教材的更新和教师的培训变得尤为重要。

英语教学发展趋势

英语教学发展趋势

英语教学发展趋势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在中国,英语教学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逐渐普及和重视。

然而,英语教学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以听说为主要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等等。

英语教学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努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让英语成为人们更好地走向世界的桥梁。

关键词:英语;教学;发展;趋势引言:英语作为世界上通行的语言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

英语教育的发展也随之而来,英语教育将更加智能化、多元化、实践化和国际化。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为未来的英语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一、英语教学发展的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以及外语学习日益重要,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教学方面,英语教学也在不断发展,以下是目前英语教学发展的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教学方法越来越普及,包括在线课程、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等,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使用和认可。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种教学资源,如图书、音频、视频、图片等,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现如今的英语教学方法不再只注重语言形式,更加重视实际的应用场景和实用性,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英语,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

全球英语考试不再只有传统的四级、六级、托福、雅思等,还涌现了许多新的考试方式,如剑桥少儿英语等,丰富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越来越注重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

许多国际化学校采用英语授课,培养出了很多具有国际化素质和拥有优秀英语能力的学生。

现如今,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英语人才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交流沟通,也包括了更高端的领域,如科研、商务、文化交流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英语教育的普及,英语教学也在不断向着更加全面、多元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需求。

外语教学法的方法时代_后方法时代及发展趋势

外语教学法的方法时代_后方法时代及发展趋势

针对声像档案管理现状, 档案部 门要加大对声像档案的监督指导力 度, 并把其作为档案目标管理检查的 重点内容。同时, 针对不同单位现状,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指导, 力争整 体 水 平 的 提 高 。对 有 设 备 、有 专 业 摄 录 人员, 而档案管理没跟上的单位, 应在 依法管理、建章立制上加强指导和监 督, 促其逐步规范管理; 对问题较多、 基础薄弱的单位, 要限期建档, 加大指 导监督力度, 不留死角。
3、内 容 教 学 法 。 内 容 型 外 语 教 学 法 也 形 成 于 20世 纪 80 年 代 。 它 以 创 设 学生熟悉的教学情景, 输入他们感兴 趣且具有挑战性略高于学习者当前语 言水平的内容来满足语言教学多方面 的 目 的 。它 将 教 学 决 策 建 立 在 内 容 上 , 整合听说读写技能, 每一个教学阶段 都要求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 学习 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兴趣、生活和学 习 目 标 相 关 , 选 择“ 真 实 ”的 课 文 和 任 务, 对语言结构进行直接学习。
56 内 蒙 古 统 计 2008·4
像柜或密闭铁柜单独存放; 其次要严 格 控 制 库 房 温 湿 度 ,远 离 光 线 、磁 场 等 ; 录音带、录像带采取定期倒带检查等 措施,尽量延长声像档案的寿命。
5.全面出击,形式多样,疏通收集渠道 要实现声像档案收集完整, 采取 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物质保障, 建立并 疏通收集渠道, 运用多种形式收集也 很 重 要 。结 合 地 区 实 际 ,各 立 档 单 位 要 全 面 出 击 ,采 取 多 种 形 式 收 集 。主 要 有 : ①通过正常移交接收。科室移交档案 室, 档案室移交区档案馆。②重点单 位 、重 点 科 室 重 点 收 集 。对 本 地 重 点 单 位、立档单位重点科室产生声像档案 比较集中的, 要有重点地强化收集,经 常 沟 通 及 时 掌 握 情 况 。③重 点 人 物 (摄 录 人 员 )直 接 征 集 。有 一 部 分 摄 录 人 员 除担当本单位的摄录任务外, 还被指 派(或 聘 请 )摄 录 本 地 区 的 重 大 活 动 、重 要 会 议 、城 市 建 设 、外 事 活 动 等 。 对 保

外语教学法的一般趋势

外语教学法的一般趋势

外语教学法的一般趋势1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Definition and advocate---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 put forward by James Asher in the 1970s, is a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which attempts to teach language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ies. It emphasizes comprehension and the use of physical actions to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 at an introductory level. It sees successful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s a process paralleled to child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Objectives---The general objectives of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 are to teach oral proficiency at a beginning level. Comprehension is a means to an end, and the ultimate aim is to teach basic speaking skills. Imperative(重要的、必要的)drills are major classroom activity in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Other class activities include role-plays and slide presentation. The learners have little influence over the content of learning and are encouraged to speak when they feel ready to. The teacher plays an active and direct role in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It is the teacher who decides what to teach, who models and presents the new materials, and who selects supporting materials for classroom use.Basic principles---Asher believes in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①Comprehension abilities precede productive skills in learning a language. ②The teaching of speaking should be delayed until comprehension skills are established. ③Skills acquired through listening transfer to other skills. ④Teaching should emphasize meaning rather than form. ⑤Teaching should minimize learner stress.2沉默法Silent Way: Definition and advocate----It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developed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ipally by Caleb Gattegno. It is based on the premise(假定,假设) that the teacher should be silent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learner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produce as much as language as possible. The learning hypotheses underlying Gattegno’s work could be stated as follows: ①Learning is facilitated if the learner discovers creates rather than remembers and repeats what is to be learned. ②Learning is facilitated by accompanying physical objects. ③Learning is facilitated by problem-solving involving the materials to be learned.Basic principles---The Silent Way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①Successful learning involves commitment of the self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through the use ofsilent awareness and then active trial. ②It takes 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the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 to be taught. ③Language is seen as strings of meaningful units by grammar rules, and is separated from its social context and taught through artificial situations. ④Lessons follow a sequence based on grammatical complexity and the sentence is the base unit of teaching. ⑤The teacher focuses on prepositional meaning, rather than communicative value. ⑥Students are presented with the structural pattern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learn the grammar through largely inductive processes. The general objective of the Silent Way is to give beginning level students oral and aural facility in basic element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 immediate objective is to provide the learner with a basic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he grammar. In a Silent Way classroom, learners are expected to develop independence, autonomy and responsibility. The teacher does not explain language rules, nor correct students’ errors. She models what should be learned. This requires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inner criteria” to correct themselves, to make generalizations, come to their own conclusions, and formulate whatever rules they themselves feel they need.3集体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Definition and advocate---It is the name of a method developed by Charles A. Curran and his associates. This method advises teachers to consider their students as “whole persons”, therefore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is sometimes cited as an example of a “humanistic approach”.Basic principles---①The more general counseling-learning approach states that adults often feel threatened by a new learning situation, that is , they are threatened by the change inherent in learning and by the fear that they will appear foolish. ②The teacher as a language counselor means the teacher can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face as they attempt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and can help them overcome their negative feelings and turn them into positive energy to further their learning. ③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advocates a holistic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since “true” human learning is both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④According to Curran, there are six elements necessary for non-defensive learning: security, attention, aggression, retention, reflection and discrimination. In practice,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is most often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oral proficiency. The course progression is topic based. Teachers want their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communicatively. In addition, they want them to learn about their own learning, to take increasing responsibility for it.4暗示法Suggestopaedia:Definition and advocate---It is a method developed by Bulgarian (保加利亚人)psychiatrist-educator George Lozanov, who believes that language learning can occur at a much faster rate than it is often expected if learners can make better use of their mental powers. In order to do that, the limitations we think we have need to be “desuggested(暗示的)”. Suggestopaedia,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udy of suggestion to pedagogy, has been developed to help students eliminate the feeling that they can not be successful and thus to help them overcome the barriers to learning.Basic principles---①Language learning needs involving the whole person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both the conscious and the unconscious self. ②For this to take place, a relaxing, co-operative atmosphere is necessary.A Suggestopaedia course is conducted in a classroom in which students are as comfortable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feeling of security and allow them to be more open, students are asked to select target language names and choose new occupations. The texts that the students work from are handout containing lengthy dialogu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 a translation in the students’ native language and some notes on the vocabulary and grammar in the dialogues. The first major phase is called “the receptive phase” in which the teacher presents the dialogue during two concerts while the students relax and listen. What follows is the second major phase “the activation phase” in which students engage in various activities designed to help them gain facility with the new materials.Comparison of the four methods: What do these approaches share? Let’s first look at the Silent Way,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and Suggestopaedia. The three approaches all lay emphasis on the individual and on personal learning strategies. They all endeavor to involve the whole person of students. All view the learning of a second language 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learning of the first. All three are inductiv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All three approaches advocate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correction of the learners’ errors and they should be given enough time to work on their own. They aim to reduce the anxiety and tens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Each of these approaches encourages active use of the language in communicative situations from the beginning. Each if these approaches tries to create a community feeling. All of them start not with the language content but rather with a theory of learning. Each is the outcome and application of a particular 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an accompanying body of instructional theory. All theseindicate that the focus of research has been shifted from language teaching to language learning.外语教学发展的一般趋势:Development in FLT:⑴According to Ster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past 100 years has not been identical everywhere. The entire time span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①The last decade of the 19th century It witnessed a determined effort in many countries of the Western world to bring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into the school and university curriculm on their own terms, to emancipate modern languages more and more from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classics, and to reform the methods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a decisive way.②From World WarⅠto 1940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inter-war years to 1940, the first serious attempts were made to solve language teaching problems by research methods. This period is characterized by attempts to resolve the debate on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preceding era through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solutions.③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Ⅱto 1960s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Ⅱ, teachers have found themselves under considerable pressure to abandon the long-standing teacher-centred model. In Europe generally, changes that were occurring were based on functional theories of langu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particular people began to cast doubts on Leonard Bloomfield’s linguistic theory and B.F. Skinner’s views. By the mid-1960s, the upheaval in linguistics and psycholinguistics created by Chomsky’s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had began to affect language pedagogy. A fresh examination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of how to provide for it commenced. The goals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in the 1960s has been on the oral medium, and meaning was deemphasized. But during the decade that followed teachers wanted once again to see more emphasis on meaning, and more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④The seven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1970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emergence of several new methods. There was a shift from a concern with teaching methods to one with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ives, language content and syllabus design. Another focus is on the learner as an individual and as a wh ole person. Krashen’s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his Monitor Model theory also aroused widespread interest. From the mid-1970s the key concept in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pedagogy is that of communication or communicativecompetence have emerged in the idea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s a central focus for new thought and fresh approaches in language pedagogy in the early 1980s.According to Rivers(四个时期) In the grammar-translation period (before World War Ⅱin mos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 the emphasis was on WHY we should teach a modern language. The focus of FLT wa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a formal grammatical system and the ability to read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Then modern language teachers came to the WHAT and HOW of the audiolingual era, asking such questions as “What is language?” and “How do people learn languages?” The structuralists believed language w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by means of which the members of a society interact in terms of their total culture and it was learned by acquiring language habits through reinforcement. The emphasis on WHAT and HOW continued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period, when the cognitive code-learning approaches was much discussed. More recently has come emphasis on the individual as learner. Who are our language learners? How do individuals learn? What are their personal learning strategies? Second-language teachers began to seek ways in which students could be given opportunities, situations and time to learn.外语教学法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Influence of FLTM on ELT in China:⑴Method us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English teaching began in China in the 19th century when foreign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The method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ish then followed the patterned below: ①Recitation: Students recited the lesson taught the previous day. ②Questions and answers: Teacher asked questions in Chinese, Students answered in English. ③Writing practice: Students write from memory the lesson taught. ④Presentation: Teacher presented the new lesson; students listened and practice spoken English. ⑤Spelling practice: Thi s was done after class. ⑥Sentence making: This began after half a year’s learning when students were expected to have learned some vocabulary. Students practiced translating sentences and teacher corrected them.⑵Method used in the 50s and 60s (三中心)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eople came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s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foreign language was considered one of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But in the 1950s and 1960s Russian became the main foreign language taught. TheRussian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were “three-centered”: classr oom-centered, teacher-centered and textbook-centered. According to these principles, i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s were imparting knowledge, which the students passively took in.⑶Method used in the 80s (新教材)After the setback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egan to flourish again. The release of the 1978 syllabus heralded a new age in China’s secondary English teaching. But a great deal of linguistic theory was not introduced into course book design. With the open door policy and establishment of some key schools, a new English course book was greatly needed. To meet this need,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came up with a new syllabus in 1982, and a textbook series English.The approach recommended was neither a typical structural approach nor a conventional one. It was a composite format, which contained both audiolingualism and traditionalism. 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were: ①A foreign language is a tool and weapon, which should be taught for use. We should teach English rather than teach about it. In learning English, practice is the key. ②In teaching,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 writers of the textbook series insist that: ⅠListening and speaking should be the chief means of teaching in the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stages; ⅡWords and sentences should be explained in English with the aid of objects, pictures, actions, expressions and situations, while Chinese should be used judiciously, especially in teaching beginners. ⅢNothing should be read before it is heard and spoken. ③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teaching of phonetics through all stages. ④Serious training should be given in spelling. ⑤The language should be taught through pattern drills. ⑥Grammar should be taught through drills and in an inductive way. ⑦While we teach the new, the old should be reviewed.In discussing the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 before the 1980s in China, Tang summarized four points:ⅠGiving priority to listening and speaking ⅡLaying equal emphasis on all the five basic skills ⅢStressing reading skills ⅣInvolving a more active use of the students’ mental power The last notable tendency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nlightening method, which resembles, in many ways, the Cognitive-code method, and views language learning as a natural creative process rather than habit formation. This method represents a recent theory which advocat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earning of the basic skills with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competence and intelligence. The last decade saw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municativeApproach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and its widespread applica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lassroom.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ELT profession is involved in the “communicative movement”. Theorist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been trying to introduce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to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field.中国出现的英语教学法:Integrated Application:从整体上说:⑴Main stream The Chinese ELT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have been looking for the best method for ELT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Through trail and error,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re is no single best method which can meet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all the time. The method chosen must be based on the students’ general needs, their learning style, their age, their interest, their first language and other factors, because all of these contribute to successful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meet the particular needs of the Chinese learners,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joined hands with the Longman Group Ltd.In late 80s and early 90s and compiled a textbook series for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The aim of the textbooks are to help students get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skills and an ability to use English for communication.①The essence of the books could be summarized into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ⅠStudents should be taught to use English, not jus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English. ⅡThe method used is a combination of modernism and traditionalism. ⅢThe language material is arranged from simple to difficult according to grammatical structures. ⅣLanguage material is arranged in such a way that students can practise its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by using its structures. ⅤThe order of practicing the four skills is :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②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listed in the textbooks are:ⅠTeaching should start with the easy to the more difficult, from the known to the unknown. ⅡMaterials should be presented in a spiral system so that what is learned can be reviewed, consolidated and expanded. ⅢLearning by using active use of the language is encouraged. Ⅳ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be interesting and meet the students’ needs so that the students are more motivated in learning English. ③The intended teaching procedures: To apply these principles in practice,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use a five-step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In each step, the teacher plays a different role: The following chart shows how this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is organized: Steps and teachers’ role: Revision----Memory reinforcerPresentation----Demonstrator Drill----Organizer/Conductor Practice----Referee/Monitor/Supervisor Consolidation----Helper中国出现的新的教学法①Three Dimensional Approach立体教学法The 3DA assumes that a foreign language is learned while what is acquired plays only a subsidiary rol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volves not only students,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environment, cultures of both the first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is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students,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environment. Secondary education is to prepare the students for the future, therefo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not be too utilitarian. In the classroom, the 3DA emphasizes students’ own responsibility of learning .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me before the other skills, and there is more extensive reading than intensive reading. Language knowledge is taught concisely and briefly with more class time devoted to language skills. Practice is always done in context.②The ASSRF Method 十字教学法ASSRF is the short form for “affective factors, situation, structure, rul e and function”, the five factors which are considered crucial component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ⅠAffective factors directly influenc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refore, need to be taken seriously. Ⅱ A favourable environment for language learning can be created if there is a friendly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ⅢSituation defines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use. ⅣStructures, rules and functions of language should all be taken care of in teaching because all are important dimensions of language. ⅤNeglecting any one of them, the teacher would present before the students a false or incomplete picture of language, which would affect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language use.③dual activity mothed 双重活动教学法This is an approach which put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a macro-communicative framework. Proposed by Wang Cairen, the DAM specified six duality: ⅠThe first duality is to teach a language and to educate people. ⅡThe second duality lies in teacher-learner relationship. Both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re important partner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They form the dual center of the classroom. ⅢThe third du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Their communication is not only intellectual but an exchange of feelings, attitudes values, etc. ⅣFourthly,English, as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 has also its duality: language has its form and content. ⅤThe process of acquiring information input is through external stimuli and internal cognitive activity, which forms the fifth duality: dual channels of acquiring information. ⅥThe last one is about language output. When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they have learned, their production should be not only correct, but also fluent and appropriate.④Global Method整体教学法In essence, the Global Method is a text-based, top-down approach, which emphasizes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text book before tacking local problems or details. Reading is a means as well as an end in itself. One of the advocates of the Global Method holds that teaching should reflect the way learning takes place. In other words, teachers should study not only how to teach, but also how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on their own. He believes that ELT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should follow this procedure: lead in, comprehension, practice, summarizing, development, use, test, reinforcement. While in senior years, the teaching procedure should consist of four steps: ⅠRead the whole text with questions guiding s tudents’ comprehension; ⅡUnderstand the text by moving from global meaning to local meaning; ⅢStudy language structures; ⅣUs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o express meaning. The ultimate aim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in learning and using the language.。

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师生互动、目的语讲课的授课方法

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师生互动、目的语讲课的授课方法

外语作 为一 门必修 课 , 自 在 全 国 普 及 以来 , 一 直 采 用 填 鸭 式 的传 统 教 学方 式 。 也 就 是教 师 是 活 动 的 主体 . 而 学 生 只 是 被动 接 受 知识 , 似 乎 是 为 防止 学 生 听 不懂 , 授 课 教 师 上课 基 本采 用母 语 , 很 少 甚 至 不 说 外 语 。 随 着 中 国 对 外 交 流 的 日益 频 繁 , 以 这 种 教 学 方 式 教 出 的 学 生 具 有 以 下 特
首先 , 要 改 变 过 去 的传 统 座 位 安 排 方 式 , 让 学 生 围 着 教 师 成圈坐下 , 给 学 生 以平 等 的感 觉 。 其次 , 要设法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 互 动 课 堂 教学中 , 要加入一些表演 或是其他活动 , 让个 人 和 集 体 都 参 与 进来 , 而不是某个人唱独角戏 。
遍 。这 种教 学方 法 已经 不适 应 时代 的 发展 , 为 使 学 生 能 更 好 地 掌握 外 语 , 我 认 为 应该 改 变 传 统 教学 方 法 . 使 用 目 的 语 讲课 , 采 取师生 互动 的外语 教学方 式 。这样 , 学 生 是 课 堂
活 动 主体 , 教师 只是 作 为指 导或 顾 问 , 激发 学 生学 习兴趣 , 引 导学 生学习 。 学 生变被 动 为主动 , 学 习 效 果 要 远 远 强 于 传 统 的教 育方式 。 二、 理 论 依 据 关 于 外 语 教 学 的研 究 由 来 已 久 ,也 已 取 得 了 一 定 的 成 果 。 在 当今 存 在 于 各 高 校 或 其 他 培 训 机 构 的外 语 教 学 , 都 或
点 : 应试 能 力较 强 , 但 在语 言交 流 和写 作上 却成 了 “ 哑 巴” , 不 敢 开 口讲 话 、 开 口就 错 , 文 章 中错 误 百 出 的 现 象 极 为 普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
2)模仿和使用 2、语言技能训练与语言运用相结合
听、说、读、写、译 (交流,John, Good Morning. That’s all,OK) 3、语言教学与考试相结合 (四级考试)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
4. 英语教学的认识(8)
4、流利与准确相结合
(半天出不来一个词:Good, She are )
3、语言实践为主体的一种教学 (不是知识性教学, 教师讲与组织课堂的区别) Brown, Paul Davies 有效课堂参数(4) 1)覆盖面广 wide coverage 2)互动性强 interaction 3)有效信息量大 adequate effective input 4)方法适宜 appropriate approach
(只是教师讲或学生讲)
8、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
5. 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5)
英语教学客观规律是什么?(成人) 1、循序渐进 (文革其间的例子) 2、模仿性 (模仿教师的语音,地方口音) 3、实践性 (参与意识,eager to try) 4、重复性 (复习, spaced review) 5、运用性 (现实生活:dysentery 与外国人交流) 三要素六个字(时间、年龄、投入)
5、语言教学与文化相结合
(写个人简历(从前往后推)、邀请信;Let’s have lunch together. You’ll pay or I’ll pay?)
6、词汇、听、说、读、写、译综合性教学
(词汇问题,根据需要确定谁在先:
为什么英语不过关:听说没有领先;阅读没有过关
7、教师为主体和学生为主体相结合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

近3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最新教育文档

近3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最新教育文档

近3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最新教育文档近3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一、近3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几个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由教育部发起和组织的自上而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1. 大学英语教学的复苏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我国大学英语发展的复苏期。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大学英语教学开始复苏。

1980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一份《英语教学大纲》,在这份《英语教学大纲》中,听、说、写并没有被列入教学目标之内,也没有任何具体的教学要求,只是要求学生能在一个小时内读完5000个印刷符号,换算过来,相当于每分钟17个词,即使这么慢的阅读速度,当时的大学毕业生也只有三分之一能够达到。

大纲只规定了语法教学内容,没有词汇表,对其它的教学内容也没有明确规定。

由于当时受语言学习形式的限制,认为语法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所以在教学中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2. 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期,是我国大学英语大发展阶段,也是其教学规范化的时期,其规范性表现为统一教学大纲。

国家教委于1985年和1986年先后颁布了理工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文理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在1985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定位,规定了定性、定量化的明确指标,明确要求大学英语实施分级教学,统一词汇表,统编教材,规定在四、六级学习结束时全国统一命题进行考试。

1987年,全国开始实行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对合格者和优秀者由国家教委发给证书。

在统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实行近似统一规范的大学英语教学。

国外外语教学的趋势

国外外语教学的趋势

国外外语教学的趋势
国外外语教学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多元化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教学机构和学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沉浸式学习和合作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

2. 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被应用到外语教学中。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和应用程序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和在线讨论来与母语人士互动。

3. 跨文化教学: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和合作。

4.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被认为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来提高学习效果。

5. 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因此,个性化教育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趋势之一。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来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6. 文化融合:外语教学不仅侧重于语言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对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中将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总的来说,国外外语教学的趋势是多元化、技术化、个性化和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这些趋势旨在提供更有效、灵活和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以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简述西方外语教学法发展史

简述西方外语教学法发展史

简述西方外语教学法发展史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意识到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投入大量资源推广外语学习。

在这一时期,美国提出了新的外语教学理念,即以自然语言的语法和结构为基础的文
法翻译法。

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教授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强调翻译和语法分析的训练。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语言教育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基于认知、社会文化和情
感因素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注重学习者的认知和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强调知识
和文化的交流,希望达到更深层次的语言学习效果。

除了以上几种主流的外语教学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出现。

例如,20世纪60
年代,俄罗斯语言学家Asher提出了一种基于思维认知的方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这种方法强调以情境为基础,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结合来学习语言;还有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T)等。

总的来说,西方外语教学法不断演变,从单一的语言学习转向了实用应用、交际交流、认知、文化和情感因素。

相信在未来的外语教学中,这些方法将不断被借鉴和发扬光大。

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史

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史

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史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和全球化的发展,外语教学成为各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外语教学流派相继出现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传统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以及综合法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外语教学流派的发展历程。

传统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最早流派之一,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

该方法以母语为桥梁,通过对比母语和目标语的语法规则、词汇和句型等进行翻译和解释来进行教学。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的语法结构,但也存在弊端,即学生对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较弱。

直接法是20世纪初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

该方法强调通过直接接触目标语言来学习,强调语言的自然运用和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在这种方法中主要通过听、说来进行学习,而阅读和写作则不被重视。

然而,由于直接法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无法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不广泛。

听说法是在20世纪中期出现的外语教学方法。

听说法强调通过听和说来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入和模仿,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听说法忽视了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相对较弱。

交际法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

交际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强调语言的真实运用和交际情境的模拟。

这种方法以真实的语言环境和交际情境为基础,通过情景对话和交际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交际法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综合法是目前外语教学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综合法综合了传统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全面语言能力。

综合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使学生在多种语言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作者:宁波教科网来源:宁波教科网点击数:2395 更新时间:2004-4-29 9:08:05 ]在外语教学法发展过程中有两种趋势特别引人注意:多样化和折衷(综合)。

由于这两种趋势的存在发展就使得外语教学法科学园地中出现了各种流派或体系,它们犹如奇花异葩,争香斗艳;另一方面又使得各种流派取长补短、互相渗透,你有中我、我中有你,表现出强烈的折衷倾向。

这两种倾向对外语教学关系极大,故本文拟从多样化谈起,侧重地对外语教学法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折衷趋势作以初步探讨。

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外语教学法史的研究表明,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很古时期。

欧洲早在中世纪就有了教授古典语文(希腊文、拉丁文)的教学法,我国的有关专家也已证实,早在隋唐时期,直接法、翻译法的某些原则就已在当时颇具规模的外语教学中得到应用。

因此,从历史上讲,外语教学法早已是人类知识之林中骄傲的一株,它的发展也同其他科学分支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幼年期”,只是到了近、现代,才加快了其成熟的速度,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主要围绕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时期的外语教学法来谈。

现代外语教学法主要指从十八世纪起的新的欧洲语言——活语言的教学法。

这个时期的教学法脱胎于古典语言(希腊语、拉丁语)的教学方法,并且遵循着当时语言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各种观点。

所以,把本族语译成外语或把外语译成本族语就成了这种教学法的基础。

另外,它也极重视语法的作用。

这种教学法就是人们常说的翻译法或语法翻译法,这是现代外语教学法的“东风第一枝”。

我们不妨把它称为第一代外语教学法。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外语教学法史上的大事(尽管它有缺欠),也给以后各种流派的产生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先例。

翻译法还可分为语法翻译法、词汇翻译法、翻译比较法三个类型。

应该说从这时起,外语教学法就已经“花开几朵”了。

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的增多,以及相关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的前进,都使外语教学法的改进和创新成为必要,也有了可能。

另外翻译法又不能保证学习者在实践方面(尤其口头上)掌握目标语,这就促使人们另辟蹊径。

于是,教学法园地的另一新芽就破土萌发了。

这一教学法体系统称为直接法,也有称为“自然法”、“心理法”、“口语法”、“改良法”的。

其发展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这种方法在主张上与前法有多方面的原则不同。

它强调直接感知,主张在外语形式和客观表象间建立直接联系、排斥本族语、强调口语等。

它的出现曾引起激烈的争论,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空前的。

但是直接法终于站住了脚。

从十九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七、八十年间,直接法名家辈出,大量著作问世,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长足发展。

其影响遍及全球,它不仅把教学法科学向前推进一步,使这一科学花苑增色添香,而且与翻译法相比,其地位和作用已远胜平分秋色的程度。

直接法的出现使外语教学神秘之宫的另一大门訇然中开,人们思想又获震动,从此,教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速度,就如同反应物中加了催化剂,大大加快了。

不久I.A.Richards倡导的循序直接法出现在教学法舞台,而魏斯特法则以阅读能力为中心,它包括了直接法主要特点却又不乏标新立异,后来此法发展成新魏斯特法,终于在诸流派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陆军口语法在美国产生,在短期内用此法培养出大量能流利地讲外语的人员,其显著效果令世人瞩目。

在此基础上此法发展成“听说法”(又叫结构法、句型法),从而使外语教学法日益繁荣的园地又多了香花一枝。

五十年代在法国兴起视听法(也叫情景法),并先后在英国、南斯拉夫等国广为流传。

迄今也仍在各国一些学校发挥作用。

在此之间,美国又有人实验并提出程序教学法,即把控制论原则应用于外语教学并借助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予以实施,这无疑是使现代科技与外语教学互相结合,其积极发展之远景未可低估。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又由卡鲁尔(J·B·Carroll)提出认知法,也称认知——法典法。

它重视语法规则的解释作用,注意运用本——外对比,所以卡氏又把此法称为“经过改革的现代语法翻译法。

”苏联也在此期间总结推广了“自觉实践法”。

这时的外语教学法沃土上已是花红柳绿,满园春色了。

到了本世纪七十年代,外语教学法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功能法(又称交际教学法或意念法)主张从内容入手培养外语交际能力,提出目的性交际性原则,以功能为纲。

由此不仅在普通教育领域引起震动,而且在高等教育、业余教育的外语教学中也发生了“连锁反应”,派生出ESP(特殊目的英语教学)等分支,其影响仍有日渐扩大之势。

早在六十年代就兴起的暗示法独树一帜,它把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成果用在外语教学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曾有人把它誉为“现代最有前途的教学法派别之一。

”在七十年代,暗示法影响扩大之势方兴未艾。

此法早就走出保加利亚,成为有世界意义的流派。

与此同时,美国还有人试验松弛法、催眠法,虽未必完善,却各有所长,同样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胆尝试。

在此期间,名气更大些的教学法如默教法(或沉默式教学法)、社交商谈式教学法(也叫咨询法、顾问法)也陆续出现,它们都与暗示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有人把它们统称为心理动力法。

这些教学法理论基础不是语言学也非教育学,其创始人的职业也与外语教学相去甚远,然而,他们给外语教学法园地献出的“奇花异草”足以使这一领域更添光辉。

此外,还有交际工程法、全身反应法、全浸式(沉浸式)教学法先后问世,颇有历史的折衷法也正在外语教学领域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并加快了发展成熟的步伐。

不仅如此,机助教学、个别化教学、感情融洽途径等外语教学的新试验和方式也在不断发展……,总之,外语教学法领域在最近一、二十年来更加呈现朵朵奇花竞放、萋萋异草争辉的美好图景。

这就是外语教学法发展过程中的多样化趋势,将来,此趋势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外语教学法发展过程中的综合趋势外语教学法科学中的折衷一词,来源于哲学,但又和哲学里的含义有不同,主要取其广采各家之长、避免绝对片面的本质含义。

上一部分既已谈到外语教学法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现又谈其折衷(综合)趋势,岂不自相矛盾?其实,折衷趋势是问题的另一面,它与多样化趋势相辅相成。

对此,我们可以从外语教学法科学发展进程中找到根据。

在最先发展起来的两大学派——翻译法和直接法中存在着原则的对立,这种对立在培养目的、理论与实践、本族语与外语的关系诸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前者以语法为纲,把翻译当作释义和巩固材料的基本手段,侧重书面语;后者则强调直观,排除本族语,忽视语法,不允许翻译,以口语作为教学出发点。

对立的方面虽不止这些,但仅从上述这些就可看出二者间观点是何等泾渭分明!直接法早期代表人物M·D·Berlitz以及F·Gouin等人甚至提出“绝对排除本族语”,的口号。

但是人们的认识在发展。

直接法要前进,就避不开折衷趋势的深刻影响。

对本族语和翻译的排除到了绝对的程度反而预示着这类观点的改变。

于是,在1898年维也纳新语言学家会议上,直接法的另一代表人物G·Wendt就曾经提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运用外语译成本族语的翻译,即在客观上确实有困难时才能用”(刘相国等,1958:22)。

虽然他仍然坚持“不允许用本族语译成外语的翻译”,但在对待上已经网开一面了。

这时,在直接法的体系中,对于本族语和翻译的看法绝对化消失了,“排除”的“长矛”也失去了锋芒。

折衷的苗头业已出现。

后来,直接法的某些学者更进一步承认翻译在外语教学中作为检查手段的作用。

如著名的教学法家B·Eggert说:“如果不要译成本族语是在讲解外语词汇和习语的意义时最重要的要求,那么作为一种检查手段,特别是在课堂上,翻译就完全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同上,PP.30—31)法国的直接教学法家Paul Passy补充说:“但是什么事都应各得其所,翻译不应在开头,而应该在最后。

”(同上,P.30)这样,直接法中翻译的作用又有增加,但在释义和巩固语言材料方面,它仍在排除之列。

但从这种变化中我们却仍能获取直接法前进过程里的折衷信息。

后期的直接法(从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间)发展更迅速,影响更深远。

以H·Palmer为代表的直接法学者对这一体系进行了重要改革,提出把本族语首先用作释义手段。

Palmer说:“排斥翻译这个常用的理解语言单位的手段,是不经济的,也是不自然的。

”(同上,p.52)此外他还认为在讲解发音方法、部位时,在讲语法时,运用本族语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观点显然使直接法更趋科学化,Palmer也就在同时为折衷趋势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直接法另一名家魏斯特(West)在主张翻译的问题上则更为坚决,他也把本族语当成一种释义手段。

他的教学法思想还带有另外一个特点:通过阅读来学习外语。

这是阅读中心而不是口语中心。

虽然他仍属于直接法学派。

但到了他手里,直接法变化就更大。

这就是他的体系能独树一帜并且后来终于发展成更独立的新魏斯特法的重要原因。

但究其实质,他确实在翻译法中找到了合自己胃口的东西,魏斯特不愧是两种教学法体系中科学原则的合理结合的好“中间人”。

由上述可知,成熟了的直接法中有着多么明显的折衷内容。

Palmer、West及其同事们在发展直接法方面功劳巨大,同时他们也在整个外语教学法历史长河中掀起了又一次折衷浪潮。

还有一个很值得提及的事实:几乎在Palmer同时或稍前,德国和法国一些教学法家试图发展混合教学法的体系。

其中有几个人打算把直接法的某些原理加进强调语法和本族语作用的观点构成混合法的体系,他们把直觉和自觉、直观与翻译等原则进行调和折衷,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当时,法国教学法家A·Pinloche也对折衷性质的混合法予以支持。

他论述道:这种新方法“不仅在于方式,而且在于它规定了恰到好处的教学目的,在选择方式(手段)时作了适当的折衷。

”他又说:“这种新教育学与过去和现在的偏激见解都不相同。

它把针锋相对的体系中的有益部分都综合起来,它对各种方式都加以公正的审查、细致的权衡。

只要这些方式有助于达到目的,就加以采用;采用每一方式时它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要考虑到他们精神方面的需要,此外,还要考虑到是在什么地位采用这些方式。

”(刘相国等,1958:48—49)看,Pinloche把混合法的折衷性质阐述得多么具体、深刻!只是由于直接法的影响日益扩大,才使混合法等其他流派的重要性显得相形见绌,然而由它所体现出的折衷趋势却仍处于稳定的发展之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听说法在美国崛起。

它以句型为核心。

强调听说的机械操练以培养习惯。

因此也叫结构教学法或句型法。

由于它不仅从横的方面科学地处理了翻译法和直接法的某些分歧,而且从纵的方向上协调了教和学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