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1.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学者候林平将历史上人们对“翻译”定义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定义:(1)第一阶段是传统语文研究阶段,这时候对翻译的定义是比喻式的,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有令呕秽也”,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2)第二阶段是现代语言学研究阶段。
英国的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言文本材料的替代。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则如下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3)第三阶段是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在《翻译语言学》理论中,卡特福德开宗明义,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的文体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过程。
关于翻译的定义中国较为熟悉的有以下几种:1)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了的东西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3)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元三世纪中叶罗马对希腊古典作品的翻译,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以形形色色的《圣经》译本的出现为标志。
第三阶段发生于中世纪中期,西方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其中有大量用阿拉伯文翻译的希腊典籍。
第四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第五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后,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翻译家不仅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作品也有很大兴趣,如莎士比亚等,东方文学译品也相继问世。
第六个大发展阶段在二战结束至今。
二战后西方经济稳定为翻译事业提供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特点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代大不相同,取得很大进展。
翻译研究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翻译研究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40501AcknowledgementsAtthecompletionofmythesis,I'dliketoexpressmyheartfeltgratitudetoallthosewhohavecontributedtothisthesiswhetherdirectlyorindirectly.Mysincereandheartythanksshould,firstly,gotomysuperviser,ProfessorLtiJun,whoseprofoundknowledge,enlighteninginstructions,invaluableacademicguidance,togetherwithhisconstructivecriticismwillbenefitmeallmylife.Ioweaparticulardebtofgratitudetohimnotonlybecausehispenetratinginsightintotranslationstudiesandeffectiveinstructionshaveenlightenedmeinthisfieldbutalsobecausehisuprightpersonalityandhisandmeticulouswayofdoingresearcheshaveexertedanimperceptibleinfluenceonme.WithouthisstrictinstructionsandinspiringencouragementsIcouldnothaveobtainedthepresentachievements,tosaynothingofthecompletionofmydissertation.IamalsogratefulandindebtedtoProfessorHuangHebin,ProfessorZhangJie,ProfessorGuJiazu,ProfessorChenXinandotherteachers,fromwhomIhavelearnedagreatdealduringmypastthreeyears’studies.SpecialthanksshouldalsogotoProfessorHuangHebin,ProfessorWangKemingtogetherwithProfessor2;hangYinawhohavedevotedmuchtimetoreadingthisthesisandhavegivenmepricelesssuggestionsthatareverybeneficialtomyaeademicresearch.IoweaparticulardebtofgratitudetoProfessorZhangBo—ranatNanjingUniversitywhotakesgreatinterestinmydissertationandwhoseencouragementandinsightfulcommentsonintersubjectivityhaveinspiredmealot.FinallyIamreallythankfultomywifewhotakesallfamilyburdensonhershoulderswithoutanycomplaints.Withoutherdevotionandunselfishsupport,itwouldbeverydifficultformetocompletethisthesis.4前言主体性问题是个始终谈论不尽的热门话题,它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翻译也不例外。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研究综述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 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语言与生态的相互作用,正逐渐受到学术界的。为了进 一步推动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和发展,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于近期成功召 开。本次演示将对本次研讨会的内容进行综述,旨在呈现与会者的研究成果和 新探索的方向,为读者提供参考。
3、研究方法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复杂性需求。
4、应进一步提高生态翻译学理论成果的应用价值,推动翻译事业的可持续发 展。
未来探讨的方向和建议
根据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和共识,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和探讨方向:
1、深入研究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进一步明确其研究范畴、对 象和方法。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研究 综述
01 摘要
目录
02 引言
03 认知翻译学研究现状
04 认知翻译学研究不足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摘要
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的新兴领域,着重探讨翻译过程中认知活动的本质和 规律。本次演示对认知翻译学的研究现状、不足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研 究的方向和建议。通过对认知翻译学基础理论、核心技术等方面的探讨,文章 指出认知翻译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2、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和交流,促进跨学科合作和研究,共同推进翻译学 领域的全面发展。
3、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对翻译事业的挑战和机遇,将生态翻译学理论应 用于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促进全球文化的和谐发展。
4、拓展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教育、科技、文学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丰富和完 善其理论体系。
5、培养生态翻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和质 量。
结论
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为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平台,为进一 步推动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本次研讨会,与会者达成了 以下共识:
从翻译研究的范式演进看
2. 翻译(研究)能否成为一门科学? 反方(实践派):劳 陇、张经浩等 正方 (文化派或理论派):谢天振、张南峰、杨自 俭、王东风等西方翻译理论派
二、翻译研究范式演进
1. 翻译研究流派或时期划分
( 1 )奈 达: 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 会符号学派( Nida,1984: 9-15 ) ( 2 )根茨勒: 美国翻译培训班派、翻译科学派、 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E. Gentzler,转引自廖七一,2000:17) ( 3 )吕俊: 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 学研究阶段、后结构主义研究阶段、建构主义研 究阶段(吕俊,2001:56-58)
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他要借你[软梯]做牵引相思的桥梁, 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 (朱生豪 译) 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 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平 译)
Liberty, Love! These two I need. For my love I will sacrifice life, For liberty I will sacrifice my love.
自由与爱情, 我需要这两样。 为了爱情, 我牺牲我的生命, 为了自由, 我又牺牲了我的爱情。 (兴万生译)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殷夫译)
文化学派:
(1) 翻译研究派
(Translation Studies School )
A. 规范论 ( Norm)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 Gideon Toury: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2) Andrew Chesterman: Memes of Translation (3) Theo. Hermans: Norm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lation
浅析汉语词英译研究的转向
然而遗憾的是 , 至今 尚无关于英译转 向的特 点及 其主要方面的较为全面的系统的阐述。本文试分
析和梳理汉语 词英译转 向的含义 、 因、 原 原则、 影 响因素以及存 在的问题等方面 , 期望 能给汉语 词
2 汉语词英译 研究转 向的原 因
首先 , 影响汉语词英译 的因素多样, 要求通过 转向从多视角切人英译研究。翻译并非语 言间纯 粹的语言( 词汇、 句子和语篇 ) 转换行为, 而是要受 到语言文本之外的因素 ( 语言学 、 文化、 哲学、 其他 学科等 ) 的影响与制 约。翻译活动是现实世界 中 的社会现象、 心智现象 、 神现象 、 言现象 的综 精 语 合体 。一项有关 20 ~ 00 06 2 1 年间汉语词英译研究 相关文章的统计分析也证 明: 在所有 的 2 篇汉语 5
第2卷第3 0 期 21 年 9月 0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Vl 0N ・ o・ ,o3 2 Junl finA ruua Si c n eho g nvrt Sp m e,01 orao h gi lr c neadTcnl yU i sy et br2 1 J ct l e o e i e
成 为可能。转向研究更新了汉语词英译研究者 的
观念 , 为英 译研究 开辟 了更加 广 阔 的新 空 间 , 们 人
5 汉语词英译转 向研究 中存在 的问题
首先, 转向研究 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一方面, 转向研究的深度不够。许多转 向研究仅仅停 留在 转换视角上 , 没有进行深人地分析。例如, 已有 的 汉语词英译 的文化转 向研究 , 主要还是笼统 的从 文化角度进行思考 , 仅仅是转换 了视角 , 而没有深 入地涉及到文化视角的核心 内容或核心分支学科 ( 如女.主义翻译理论 , 眭 后殖 民主义翻译理论等 ) 。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作者:李沛青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8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国际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
翻译作为连接两种不同语言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翻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发展时间较短,但是,研究学者一直很注重对翻译方法的研究,认知翻译学是翻译学科中比较重要的翻译方法。
因此,加强对认知翻译学的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将对认知翻译学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认知翻译研究的内容及方法以及认知翻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为我国翻译学科的发展献出一份薄力。
关键词:认知;翻译;范式;认知翻译学前言:从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翻译学的发展,翻译界开始将认知科学的概念与方法运用到研究翻译者的心理过程当中,认知科学为翻译者提供了翻译的方法、灵感以及更加广阔的学科视野。
因此,认知学科与翻译学相结合成为了翻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一种突破性的发展,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途径和新范式,为翻译学者甚至整个翻译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一、认知翻译学的介绍认知翻译学主要是指将认知科学作为研究基础,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在翻译研究当中的运用,研究者通过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内容,对翻译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翻译现象进行阐述,从而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以此来帮助翻译者进行更好的研究[1]。
认知科学是信息科学、自然科学等科学交叉、互相融合的共同产物,目前,对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主要采取认知科学研究法,而认知科学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科学。
因此,一些研究者将这些学科进行结合,最终出现了认知科学这一具有综合交叉特点的学科。
针对认知翻译研究主要是利用认知心理学以及语言学这两大学科内容。
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将信息加工作为研究核心,重点研究人类感知系统等认知能力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强调翻译者的外在行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将两种语言互相比较,找到语言中的认知机制,并通过认知机制寻找规律,进一步认识翻译过程的重要性。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翻译更是成为了国际交流、文化互鉴、知识传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活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进行梳理,本文希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将对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行为,其定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文本的过程。
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难以涵盖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定义往往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这种定义强调了翻译的语言属性,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
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难以解释一些复杂的翻译现象。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翻译。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实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
在这种定义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
还有人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既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社会和认知层面的传递和解释。
论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与译者角色的变迁
On Ev l t n o a a ims a d Ch n e n Roeo h r n l tr ou i fP r d g n a g si l f t eT a sa o o
RUAN - i Yu hu
( c o l fF r in L n u g s S h o o eg a g a e ,AHUT,M a a s a 4 0 2 o ’ n h n 2 3 0 ,An u ,Chn ) hi ia
、) 2 l 7,No 2 (| .
M a c , 2010 rh
论 翻 译 研 究 范 式 的演 变 与译 者 角 色 的 变 迁
阮玉 慧
( 安徽 工业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安徽 马鞍 山 2 3 0 ) 4 02
摘 要 : 者是 翻 译 活 动 的 主体 , 联 系原 作 者 、 本 与译 人 语 读 者 的 中间 纽 带 。然 而 , 不 同的 翻 译 研 究 时期 , 译 是 文 在
Ke r s:ta sa in su y wo d r n lto tdy;p a im ;r l ft saor ar dg oe o r lt an
在历时两 千 多年 的 翻译 活 动 中, 方 涌现 出了无 西 数优秀的翻译家 , 他们 积 累 了丰富 的实践 经验 , 索归 探 纳 出了许多行 之有 效 的 翻译 方 法 , 成 了较为 完 整 的 形 翻译理 论体系 。同样 , 在我 国灿烂 的文化 交流史 中, 也 曾涌现 过许 多著 名 的 翻译 大 家 , 如玄 奘 、 复、 雷 等 严 傅 等, 他们 的翻译 和翻译 思想 “ 至今 仍有 方法 论和价 值论 的生命 力”D 但与西 方严 谨 而系统 的 翻译研 究 比较而 o3 言, 在很长一段 时间 内 , 国的 翻译 研 究都存 在一 定 的 我 局 限性 。“ 首先 , 中国传 统 译 学 带 有 明 显 的封 闭性 , 缺 少开放 、 合和 跨 学科 系统 性 ; 次 , 统译 学 缺少 基 综 其 传 本 的翻译理论 体系 ; 三 , 统译 学 囿于传统美 学 的方 第 传 法论 , 强调 总体 把握和模 糊 形象 思维 , 缺少精 确分 析和 严谨 的科 学论 证 。L 只是到 了 2 世 纪最后 2 ”2 O O年 中, 我 国的翻译研究 才发生 了迅速 而 巨大 的转 变 ,2 年 中走 “O 过 了西 方半个 多世纪的历程 ” “ ,翻译研究 ( ) 就 经历 了语 文学研 究阶段 、 结构主 义现代 语 言学 阶段 、 构主 义 阶 解 段” [ 而译者 , 。] 3 这个 翻译实 践 活动 中的主体 , 联系 原作 者、 文本 与译人语读 者 的 中间纽 带 , 在这 几个 不 同的研 究范式 中所 扮演 的角色 和 发 挥 的作 用 也是 不 同 的 , 而 这正是本 文所 要深入探讨 的 内容 。
翻译流派与范式的演进
翻译流派与范式的演进研究范式的演进最明显地反映在翻译理论家划分翻译史的观念上。
纽马克以语言学翻译论的兴起作为翻译前语言学模式时期与语言学模式时期的分界(廖七一,2001:166),认为前语言学模式时期的翻译研究“忽视了翻译与意义、思维以及语言普遍性的关系”,讨论往往局限于原文与译文、直译与意译、优美与忠实之争,理论上没有多大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卡特福德、奈达、费道罗夫、穆南、威尔斯等将系统功能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语言结构、文本功能等引入翻译研究,分析和制定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的规律,成绩卓著,翻译研究局面为之一新。
奈达将翻译研究划分成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9-15),更加明显地表现了范式的演进。
语文学翻译观注重“语义结构,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方式”,“详细分析修辞手法,权衡和比较修辞价值”(ibib:9)。
语言学的翻译观将翻译视为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强调意义的构成特征和语言结构,力图制定对等转换的规则。
交际学的翻译观着重研究动态使用中的语言,刻意分析文本内容、形式、接受者以及交际情景对翻译的影响。
社会符号学的翻译观以皮尔斯和艾科的符号学理论为理论基石,强调“语言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与其他符码的关系”(ibib:11),强调符号、所指和解释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四种翻译研究模式不仅承前启后,在时间上有相随性,而且在理论假说、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上均有革新和超越:语言学派克服了语文学派将文本孤立于整个语境和情景之外的缺陷;交际学派又克服了语言学派过分倚重语言结构而无视语言交际功能的倾向;而社会符号学派则力图克取交际学无法充分考虑翻译中各种符号交互作用的不足。
根茨勒(E.Gentzler)将当代翻译研究划分为五大流派:美国翻译培训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派主义派,同样体现出翻译观念的嬗变。
美国翻译培训班派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认为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和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强调文学翻译中“创造性转换”,注重作品的“文学价值”(廖七一,2000:17)。
论刘宓庆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
第18卷第4期2017年7月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18 No.4Jul. 2017论刘宓庆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张思永(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摘要]将刘宓庆的翻译研究范式放在中国新时期翻译研究范式的发展历程中,对比分析发 现,他的翻译研究范式经历了从语言学范式向语言哲学范式的演变,这与中国新时期整体的翻 译研究范式的演变既有重合也有错位。
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刘宓庆的翻译思想,文章进一步分 析了出现错位的原因:一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观所致;二是刘宓庆所依据的维特根斯坦后 期哲学思想在西方语言哲学中的桥梁地位;三是从整体上看,刘宓庆的研究还是“以语言为中 心”的;四是刘宓庆对翻译学本质属性的认识与其研究实践之间的悖论。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研究;范式;演变[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 DOI]10.15883/j.l3-1277/c.20170402107范式(paradigm)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并进行系统阐述 的关键概念,讨论科学发展中学术共同体的阶段 性更替。
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用于人文社科研究 中,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引人中国翻译研究领 域。
国内学者曾由此掀起一场讨论翻译范式研究 的热潮,如傅勇林[1]、吕俊[2]1、武光军[3]等。
刘宓 庆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在长期的翻 译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具有个案研究 的典型性。
他的研究时间长、领域广,而且其近四 十年的研究历程正好与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翻译 研究历程同步,并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形成 了自己的翻译研究范式。
因此,有必要将之放到 中国新时期翻译研究范式的大背景下,考察其翻 译研究范式的演变以及与中国新时期翻译研究范 式之间的互动,看看二者是否重合或错位?如果 有错位,那么错位的表征及原因有哪些?笔者拟 从翻译范式的视角讨论这些问题,以期对刘宓庆 翻译研究的演变有更深人的理解。
翻译史的分类与研究范式
翻译史的分类与研究范式随着人们对翻译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们已经开始把翻译史分解为它的不同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它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历史。
这种分类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不同的领域研究来更好地了解翻译史中的不同领域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翻译史本身是如何关联起来的。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翻译史,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史的发展。
首先,翻译史可以分为几个基本分类。
这些分类包括翻译理论的历史、实践的历史、翻译教育的历史、翻译和出版的历史、翻译产业的历史以及翻译文化的历史。
每个分类都有独特的特征,代表着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做法,其主要特点是经过不断变化的时期和方向阶段。
每一个分类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用以探究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翻译史的影响。
翻译理论的历史是关于如何研究和构建翻译理论的历史。
它涉及到从古典到现代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以及不同时期翻译理论模型的发展历史,从而为翻译史的更深入研究铺平了道路。
翻译实践的历史,则包括希腊古代翻译实践的历史、中世纪的翻译实践历史,以及19世纪以来的翻译实践历史,它们都是对翻译史的重要贡献。
翻译教育的历史,则是关于翻译教育的研究与发展的历史,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翻译教育的内容,以及翻译教育如何影响翻译实践的历史变化,探究翻译教育对翻译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翻译与出版的历史则是关于翻译实践与出版活动的历史,从最初的古代翻译到现在的发行形式,它们均与出版活动有关,而出版活动又是翻译史的重要方面。
翻译产业的历史则是关于翻译产业的发展历史,它们涉及到翻译产业从最初的手工工作到今天自动化计算机系统的崛起及其具体应用。
最后,翻译文化的历史,则是探究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如何影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以及翻译文化如何丰富人们的文化注意力。
通过这些不同的翻译史分类,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翻译史的发展历程,探究不同领域中翻译的发展历史,以及这些领域如何影响了翻译史的变化。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探究不同时期研究角度下的翻译史,以更深入地理解它们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从而更好地发掘、掌握和研究翻译史。
翻译的“转换”概念刍议
翻译的“转换”概念刍议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提出的翻译“转换”概念,是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具有革命性突破的翻译理论,它摆托了传统译论中“直译”与“意译”的随感式的点评和争论,首次用语言学,尤其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和术语来看待翻译理论中从前没有涉及到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原创精神。
笔者通过对几本当代大学翻译教材关于翻译转换的讲解发现,“转换”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而且不同的教材作者和译者在对“转换”的理解上人见人智。
笔者通过自己粗浅的理解和感受,试图对翻译的“转换”概念做一些评论和思考。
标签:翻译转换内涵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转换”。
“转换”是卡特福德独创的术语,意思是将原文翻译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等。
“转换”首先分为两大类: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层次转换可以是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则用词汇表达,例如:俄语中的体翻译成英语的动词,法语的条件句译为英语的词。
或者说,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层次转换应当是由于原语和译语由于语法体系不同,或者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所产生的两种语言在词素、词、短语、分句等语法层次上的转换。
卡特福德把更多的分析放在了范畴转换上,并进一步分为四种:①结构转换:卡特福德认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转换形式,主要涉及语法结构的转换。
②词类转换:包括从一种词类转换成另一种词类。
③单位转换或级阶转换:这类转换指目的语的翻译等值于原语处于不同的级阶。
这里的“级阶”指分为层次的语言单位,如句子、从句、词和因素。
④内部体系转换:这一类转换发生在原语和目的语都大致术语相同的语系,但是翻译牵涉到目的语系统中不对应术语的选择。
根据Mark Shuttleworth的研究,结构转换“涉及源文本与目的文本之间语法结构上的变化。
比如语序稍有改变。
英译法这种结构上的改变便是结构转换的一个例子。
和其他类型的范畴转换一样,结构转换概念证明了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之间在微观结构上不相容”,谭载喜也指出“结构转换按照目标语要求改变源文本结构”由此我们可以举例说明结构转换在英汉互译实践中的使用,例如:I study very hard at school everyday.译文:我每天在学校努力地学习。
翻译研究中基本概念的辨析
翻译研究中基本概念的辨析【摘要】本文就翻译研究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辨析,具体包括翻译的定义和特点、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区别、翻译研究的对象范围、翻译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翻译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辨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及其研究的重要性,从而展望未来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翻译研究在语言学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特点,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流。
对于翻译研究的深入探讨和拓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研究、基本概念、翻译定义、特点、翻译研究区别、对象范围、方法论、语言学研究、关系、重要性、展望。
1. 引言1.1 翻译研究中基本概念的辨析翻译研究是研究翻译现象和翻译实践的学科领域,其核心是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翻译研究中,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加以辨析。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旨在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翻译具有其特点,包括跨语言、跨文化、跨领域等特性。
翻译研究则着眼于探讨翻译现象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分析翻译过程和结果来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翻译与翻译研究虽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明显区别。
翻译是具体的语言行为,而翻译研究是对翻译现象的思辨和总结。
翻译研究的对象范围涉及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实践等多个领域,其方法论包括语言学、文学批评、跨文化传播等多种研究方法。
翻译研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相互借鉴。
翻译研究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推动全球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展望未来,翻译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为推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作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翻译的定义和特点翻译是指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文字转换和传递信息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还包括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再现。
翻译的特点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创造性。
多样性体现在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需要根据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文化进行转换。
翻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
翻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
翻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
一、翻译史研究
1. 进入现代
翻译史研究的现代范式开端于19世纪的英国,不久便传播到其他欧洲
国家和北美洲。
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文学和文化研究,并将翻译史链
接到更广泛的文化历史发展中,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新时期
的翻译史研究主要以杜尚库-戈特和他的同事们(例如克劳里•莱布尼茨)开山鼻祖,他建立了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翻译历史学研究。
他们把
翻译作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展示了翻译的劝说实践
如何服务于政治和文化利益。
2. 古代翻译史
古代翻译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希腊和罗马时期,特别是古希腊时期,研
究的焦点在于考察翻译的室内文化,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学校翻译的起
源与发展,以及不同文学类型的翻译律动和影响。
此外,它也考察了
翻译主体的角色,以及翻译者在文化实践中的动态。
二、翻译理论研究
1. 传统翻译理论
传统翻译理论提倡客观性,坚持翻译的客观定义,即把不同语言的文
本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但保持原意不变。
传统理论将翻译
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原作者的意义,二是翻译者提供的内容。
它专注
于分析翻译两个语言处理过程中的技术因素,如语法、词汇和结构。
2. 现代翻译理论
现代翻译理论认为,传统观点偏重上下文分析以及客观翻译,忽视了传统翻译时期社会关系及其文化影响力,因此只能读懂文本,而不能全面理解文本的社会文化属性。
现代翻译理论承认翻译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主体性的活动,其社会关系是多纬度和多元的,不仅覆盖了文学历史,而且还覆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动态。
翻译研究:范式转换与选择
作者: 彭甄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外语学刊
页码: 102-105页
主题词: 翻译 研究范式 文化
摘要:本文在考察翻译理论史的基础上,对翻译研究在前语文学时期、语文学时期、语言学时期以及后语言学时期(文化学时期)的几种研究范式予以分析,指出翻译的文化研究范式的产生是翻译研究向人文学科转型的重要标志,它较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的应用研究更具前沿意义,但其理论前提的缺失和推论分析的缺位导致学科边界的模糊化。
为此本文提出翻译的文化研究的基点:在原、译语文化语境下,语义和语形两个层面语言转换机制及其互动结果。
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
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
“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涉及到翻译研究的多方面内容,从对译文质量的评价、翻译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翻译理论的研究等方面来研究翻译研究。
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是建立在科学研究方法论上的,它要求翻译研究者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从更深层次,去发掘翻译研究的本质、翻译实践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影响,并根据研究发现和认识,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提出有效的指导意见,以推进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因此,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应当把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挖掘翻译实践的规律,从而为翻译理论的建构提供有效的依据。
与此同时,也要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深入探讨翻译实践的不同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在翻译实践中引用翻译理论,更客观地把握翻译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以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
另外,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要求翻译研究者要注重学术规范性,这就要求翻译研究者在做研究前要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且要严格遵循研究方法,
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翻译研究者还应当特别注意翻译研究的客观性,即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客观的眼光,认真研究翻译实践,而不是以主观的态度去做翻译研究,以免影响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还要求翻译研究者要坚持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以便将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使翻译研究不断受到其他学科的启发,从而加强翻译研究的科学性,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论翻译研究的科学范式,是从科学研究方法论出发,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的研究,从而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以推进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
奈达翻译观:翻译中的转换生成语法一、引言奈达作为“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倡导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翻译理论的构建。
通过借鉴经典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及转换等概念,奈达提出了“逆转换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其著作和文章中,奈达试图通过对语言句法、词法和语言翻译问题的描写,阐明语言的结构性质。
在奈达翻译理论的形成期即交际理论阶段,奈达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
他认为:“翻译科学,更确切地说,是对翻译过程科学的描写”(Nida,1975)。
奈达认为,对翻译科学研究,应看作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我们需要在动态对等的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
奈达认为,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的科学分析大有帮助。
从70年代到现在,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他更多地注意到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问题,并开始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翻译问题。
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语言学及其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转换生成语法的实质: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Grammar,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以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为标志。
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描写为目标,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句法部分,由一个基础部分(a base) 和一个转换部分(a transformation part)组成。
基础部分描写语言的基本结构,生成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转换部分包括转换规则,将深层结构再转换成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
二是语义部分,对句子的深层结构进行语义解释,体现语言能力的特点。
三是语音部分,用语音实现句子的表层结构,体现语言行为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4 No.12 2006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06收稿日期:2006-11-12作者简介:龙佳红 女(1971-)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430070)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龙佳红摘 要:简要梳理了译界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围绕翻跨语际转换性质来界定.当代译论则主要围绕跨文化转换性质来阐释翻译。
对翻译界定的演进中还折射出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以原语为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从微观语言层面的内部研究转向宏观文化层面的外部研究。
关键词:翻译 翻译学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当代译论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6)12-0190-03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翻译的界定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性质、目的、过程和作用的认识。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翻译视为语言转换活动。
而当代译学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借鉴了西方当代多种文论思潮,主要从文化和权力等宏观层面将翻译界定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和传播行为,从而凸显出翻译背后复杂的文化、政治和权力因素。
这一核心概念的演进,折射出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即翻译内涵逐步扩大,翻译研究疆域不断拓宽。
翻译研究也从单一视角微观层面的内部研究转为多维视角宏观层面的外部研究;从静态的以翻译结果(文本分析)为中心的研究转为以动态的翻译过程为中心的研究;从以原语为依规的规定性研究转为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
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类是参照潘文国“按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大类。
”(2002:34)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者纷纷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来研究翻译,翻译研究告别了传统经验漫谈式的模式,从而走以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模式,代表人物有费道罗夫、奈达,卡特福德等。
1976年比利时洛文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当代翻译学的诞生,也标志着翻译研究从现代的语言学范式开始转为更深厚的当代哲学话语范式。
一、传统和现代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界定传统译论和现代翻译理论主要将翻译界定为语言转换活动,认为原文的意义可以准确地传达或移植到译文中,无论东方或西方都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忠实、对等。
这无疑合理地界定了翻译的职责和译者的使命。
例如中国译论主要围绕忠实来界定翻译。
典型的定义有:“文学翻译是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茅盾,1984:511)从最早阐述翻译理论的支谦提出“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到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再到玄奘提出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再到近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都是遵循忠实原则,将翻译视为能忠实再现原文思想的语言转换活动。
西方译论也主要围绕“对等”来界定翻译。
前苏联语言派译论代表人物安德烈.费道罗夫这样界定翻译—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美国翻译家奈达以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将翻译定义翻译为从语义到文本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奈达后来又将交际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对等效应原则”。
英国翻译研究者卡特福德的定义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
(1991:24)卡特福德是等值翻译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参照,认为原语和译语的等值关系基本上可以量化。
传统译论和现代语言学翻译学派深刻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符际转换性质,为翻译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翻译研究以内部微观研究为主,主要探讨如何去译,它将忠实或“等值”视为翻译研究的中心,将研究的视角锁定于具体的语言操作和文本分析之维度,揭示了翻译是跨语际、跨符际的转化活动,却忽略了翻译活动跨文化转换的性质,忽略了翻译所赖以发生的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语境。
当代译学则以其宏大的研究视角,引入当代哲学话语范式,从文化之维揭示了翻译复杂的过程、性质和作用。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当代翻译研究是对传统和现代翻译研究的一种补充。
二、当代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界定当代翻译理论流派众多,翻译研究学派(也称文化学派、操纵学派),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学派。
该学派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该派最主要的贡献是将文化研究的宏大视角引入翻译研究,即从文化层面审视考察翻译与文化的复杂关系。
从此翻译研究范式从以原语、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译文为中心。
文化学派大大提高了翻译的地位,认为翻译是构建译入语文化的重要力量,研究的中心从“如何去译”第12期 龙佳红: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191的规定研究转变为“为什么会这样译”的描写研究。
他们将翻译界定为文化层面的改写甚至是操纵。
该派代表人物美国文化学者勒菲费尔认为翻译与文选编篡、文学批评、影视改编等一样,都是对文本的改写。
“而一切改写,不论其意图如何,都反映某种思想意识和诗学。
因此翻译实际上也是译者对文本的摆布,使文学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里产生作用。
”(郭建中,2000:159)该派另一代表人物英国学者赫曼斯说:“从目的语文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意味着为了某一目的对原语文本的操纵行为。
”(1985:9)“改写”和“操纵”动摇了原文的权威地位,揭示了翻译跨文化交流的社会属性。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站在文化层面研究翻译能深入地审视翻译在沟通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比较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翻译研究,甚至提倡比较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王宁将翻译界定为“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
(2001:2)谢天振则是国内较早系统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学者,他的专著《译介学》主要研究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改变和增删,以及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翻译与理解、阐释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哲学解释学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精辟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联,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都是翻译。
当代哲学解释学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并不是一种复制过程,而是一种创造过程。
翻译不是对原文的复制,而是对原文的再创造。
当然这种再创造是建立在尊重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
英国学者斯坦纳借鉴解释学理论,在其著作《巴塔塔之后》提出了翻译的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国内许多学者也将解释学和接受美学(两者都肯定读者是生成文本意义的重要主体)引入翻译研究。
如杨武能从解释哲学角度将翻译界定为“阐释、接受和再创造的循环。
”(杨武能,1987:6)如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呼唤译者的阐释和再创造。
译者作为一个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自然见到不同的历史文化北京和置身于此背景中的读者的期待视野,而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翻译策略或是追随主流、或是反叛、或是做出种种调整,因各种不同需要解释或转化文本的不确定性。
当然译者的再创造绝非任意地胡译乱译,成功的译者在尊重原文文本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认真履行沟通原文化和目标文话的跨文化交流使命。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以其犀利的批判思维进一步提高了翻译、译文和译者以及翻译学的地位。
美国学者保罗德曼认为翻译类似于文学批评对文学的批评解读,因为翻译是对原文的批评解读,“这种解读将原作置于动态,并质疑其权威性。
”(德曼,2005:52)德里达从哲学层面思考翻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哲学的起源就是翻译或者是可译性问题。
翻译涉及言语能否把握意义以及意义在那里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德里达认为意义是不确定的,它不断地在延异、在散播。
德里达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翻译”是一种有调节的转换,即“翻译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有调节的转换。
因为在语言之间或同一语言之内从未传递过纯粹的所指。
”(费小平,2005:7)换言之,翻译转换的不是意义的整体,而是意义的碎片。
“翻译所表现的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不是对等的再现,而是踪迹的延宕;不是纵向的词语转换,而是横向的能指推延;不是同一性追求的信,而是重复所要达到的差异。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的两端由两极对立转向了横向的空间流动,变成了语言或文化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
”(陈永国,2005:4)如果说传统、现代译论对翻译的界定侧重“对等”,解构主义译论的界定则突出了对“差异”的研究。
正是差异激活了同一性的原文使其得以在他者文化中获得再生。
在解构主义视域下,陈永国将翻译界定为在自我与他者、同一性与位移之间的一种差异游戏。
翻译将原文引入一个新的文化接受链中从而拓展延长了原文的生命。
解构主义使翻译研究突破了原文与译文二元对立的传统范式,翻译使得原文与译文相互补充。
“翻译是我们开启和逃脱各自语言牢笼的唯一方式。
”(西奥赫尔曼,2005:7)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承担着拯救被囚禁在原文中纯语言的任务。
不过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完全抛开对原文的忠实,有其片面和不足。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则在后殖民主义视域下更为激进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该派主要探讨翻译背后潜藏的权力政治关系,尤其注重拷问翻译中体现出的两种文化和两种民族间的不平等关系。
该派在西方以印度裔美国学者斯皮瓦克、印度学者妮南贾娜和英国学者罗宾逊为主要代表。
这些学者在90年代中后期的著述中深入探讨了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暴力、翻译中的性别政治等问题,使翻译研究再次与文化研究相对接。
当下的文化研究可指广义的全人类文化研究,如性别、意识形态、权力等。
该派学者认为翻译是一项国际性的政治文化实践,因为“翻译是一个传介过程,它不是超越意识形态而是穿行其中。
”(Sherry.Simmon,1976:7)妮南贾娜认为翻译自始至终是一个政治行为,她呼吁给翻译重新定位,把它当成一个抵抗和转化的场所。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策略成为抵制西方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政治策略。
“就后殖民翻译而言就是以边缘或属下国家语言的修辞性跨越原文狭小的地带,以在他者眼光中略显扭曲的形式进入都市国家广阔的文化空间,获得世界公民的生存权利。
”(陈永国,2005:8)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译学界已注意到翻译与权力和政治的关系。
如吕俊将翻译界定为“翻译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行为;更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字活动,一种文本间话语符号的转换和替代,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环境里的改造、变形或再创造。
”(2002:109)张喻将翻译界定为“在译入语文化权力网络多元操控下对原文本的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