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利用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得出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学习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利用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浮力,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3、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用于创新、大胆操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大小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难点: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操作【教具】教师准备:铝块、石块、水槽、细线弹簧测力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小组探讨;参与活动;【教学过程】一、浮力测量铝块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通过测力计示数变小教师对进入水中铝块受力分析,知道铝块在水中受到浮力作用。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称重法):F浮=G-F示反馈练习二【积极思考回答】1、空气中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跟重力什么关系?2、铝块浸没水中示数变化?为什么变化,变化了多少?积极思考问题答案,尝试对铝块受力分析,找到浮力变化大小见附件6【板书设计】第一节:浮力一、浮力液体(或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1、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2、方向:竖直向上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称重法):F浮=G-F示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压力差法:F浮= F向上-F向下三、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器材: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1)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后的深度的关系(2)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学情分析一方面,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的三要素,了解了里的作用效果,学习了力的平衡及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为学习浮力打下了基础。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0.1浮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经历探究过程,通过探究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把一个杯子放在桌子上,对它的受力进行分析,有重力,那就对应一个向上的支持力,把一个小物体放到装满水的大烧杯里,会发现物体漂浮在水面上,那与重力相平衡的有一个向上的力,以此引出浮力。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发散思维举出实例,感受浮力。

二、学习新知:提出问题:什么叫浮力?课本上的定义包含哪些意义?教师活动学生个别回答。

(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教师活动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汇报。

(一般只能举一些漂浮的例子)学生活动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呢?进一步引导:把物体浸没到烧杯中,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浸没的时候有浮力吗?然后演示实验。

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提问:当铁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减小的数值有什么意义?(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教师活动分组实验:浮力受什么因素影响?猜想: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深度有关。

学生实验三、课堂小结:1.什么叫浮力?其中“浸在”的含义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怎样?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 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测量或计算浮力的方法?师生互动四、课堂练习:五、作业布置学情分析初中生求知欲强,知识储备丰富,心理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探究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效果分析整堂课气氛比较活跃,经过对上一单元压力和压强回顾,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一个向上的力,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和解释,加强学生对浮力的理解。

课堂环节不是很紧凑,环节安排的不是很连贯。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析归纳: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 ;浮力的施力物体
是 ;浮力的方向是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
例1.一个石块重5 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为2N,则该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 _N。
二、浮力的产生
活动: 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观察乒乓球是否浮起。然后将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1.本节课从“辽宁舰”海上行进的图片引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 理论上认识浮力的存在。
姓名: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新课学习】
一、测量物体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
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
2、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 思考:
两次称出的重力是否相同?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 它们什么关系?
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 单的抽象的概括能力, 能尝试解决问题。 但是思维形式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实验对浮力进行认识和理解来帮助 学生学习。
八年级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 并且有相应的生活经验
口堵住,再观察乒乓球的情况。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浮力第一节认识浮力温故知新手中拿一个乒乓球师:松手后乒乓球是什么运动状态?将乒乓球放入手心师:乒乓球是什么运动状态?对手中的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设计说明:启发学生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认识浮力。

游戏导入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提出问题: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倾斜,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浮力。

(板书:浮力)设计说明:游戏的方式引入浮力,对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引起关注。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1.教师演示:(1)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2)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2.师:在学习重力时我们通过重垂线观察到了重力的方向,你有什么办法观察出浮力的方向呢?教师引导学生用转换思想看到浮力的方向。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对比重垂线设计方案观察浮力方向,创造情景和条件,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及浮力方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知识拓展: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该球所受的浮力F 浮学生举例:在生活中见到过的水的浮力现象。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创设情景:将木块、泡沫塑料、空易拉罐、石块、粉笔头、橡皮泥投入水中,前三者漂浮,后三者下沉。

(1)提出问题: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怎样来验 证你的想法?(2)猜想与假设:有同学认为沉入水中的石块受浮力,不过很小;也有同学认为石块没有浮起来,所以石块不受浮力作用。

再一次向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水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你有什么办法测出浮力的大小。

提供的器材:弹簧测力计、 栓有细线的石块、、大烧杯、水。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浮力第一节:浮力创设情境教学过程引导: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必须要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一种力——(板书)浮力展示图片(轮船、航空母舰、救生圈、热气球、飞艇等图片)一.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的力叫浮力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演示)(1)一细线一端系住乒乓球,另一端固定在烧杯底,向杯内倒水(2)倾斜杯子,观察细线所处状态3.方向:竖直向上(演示实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如:铁块)是否也受浮力作用?4.测量:F浮=G-F拉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分析)明确:物体上下表面处于不同深度,受到观察图片并思考生活、生产中的浮力的实例观察并进行思考:利用二力平衡分析浮力方向观察并归纳出浮力的测量方法思考并讨论展示几个与浮力相关生活实例,体现知识就在身边。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认识浮力的存在,了解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力的各种应用。

进而引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体验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教学过程的压强不同,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不同,存在压力差即:F浮=F上-F下演示并引导思考:为什么拧上瓶盖乒乓球会浮起来?点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三.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1)不会游泳的人在淡水中会下沉而在死海中为什么会漂浮在海面上?说明了什么?(2)(体验)将空纯净水瓶朝上慢慢压入水中过程,手的感受有何不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1.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2.浮力可能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引导探究方法和步骤并点评: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2.将物体悬挂于弾簧测力计下端,部分浸入水中,读出弾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入表格3.将物体浸没入水中,读出弾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入表格思考并讨论思考并猜想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依据事实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第十章第一节《浮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为1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此过程中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轮船漂浮在海面上”、“死海不死”、“氢气球升空”、等图片让学生看到浮力的现象,了解到浮力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进行新课1、浮力概念的建立浮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使学生对浮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给出浮力的概念,而是采用了学生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得出浮力的概念。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找出浮力的施力物体,认识浮力的方向,建立浮力的概念。

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用称重法测浮力(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观察课本170页图9-4探究空气的浮力两幅画的对比,让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三要素,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测浮力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采用比较直观的实验现象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漏斗中,向漏斗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漏斗底部堵住,再向其中倒水,球会怎么样?为什么?(2)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初中物理_第一节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一节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附: 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本学期的学生为农村中学生,多数学生上进心不够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效果分析认识浮力一课是学习浮力相关知识的前提,只有学生对浮力有了初步系统性的认识,才能对以后的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本节课本人从导课上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和参与课堂的兴趣,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本人注重了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新的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中去,效果较好,最后课堂目标完成良好,学生的反映力和做题的正确率都比较乐观。

通过教学演示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认识浮力的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浮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兴趣。

在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代替老师板书解题过程,讲解过程,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大胆发言的能力。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一般与特殊辨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学习浮力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知识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浮力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得出的一些结论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对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至关重要。

初中物理_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生课前准备】一、课前知识回顾1、请你描述如何操作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

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3.叙述液体压强的特点。

4.计算压强公式是,计算液体压强公式?5.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二、准备一个乒乓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玻璃杯、饮料瓶、大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截去底部的塑料瓶。

【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自制孔明灯,点燃后徐徐上升。

观察实验,思考。

这样引入新课,不仅能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情景,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识浮力课件出示一些与浮力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与浮力有关的生活现象。

从而引入浮力。

从大量生活现象中认识浮力的存在。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浮力的存在,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

感受浮力提供器材:乒乓球,烧杯、水学生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发现浮在水面,用手按一按,沉下去,松手之后又浮上来。

谈实验的感受并思考:为什么乒乓球或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举例:生活中有还有哪些现象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的存在,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浮力方向准备实验器材:乒乓球、细线、胶带、玻璃杯、木块、水、重锤线师:将细线一端用胶带粘在乒乓球上,另一端粘在塑料瓶的底部,然后慢慢向塑料瓶里倒水,直到水将乒乓球浮起。

用小木块将塑料瓶的一端支起。

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浮力方向:竖直向上画出乒乓球受力示意图。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对比概括能力。

经历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大小1、师展示:将木块和石块同时投入水,木块漂浮,石块下沉。

从而引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休是否受浮力作用?2、课件分析:“称重法”的使用。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3、提供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小石块、水、大烧杯。

初中物理_第十章 第二节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章    第二节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2)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2)经过推理,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浮力与压力、重力的关系,体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浮力的两种计算方法.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学资源PPT课件,乒乓球或塑料瓶,弹簧测力计,钩码(2个),盛水容器,细线.教学过程3.小练习学生完成后展示实物:用细线系于杯底的乒乓球,并倾斜。

大小的方法)称重法:F浮=G物-F拉请学生作出图中小球所受浮力的示意图。

演示实验。

三、实验探究:浮力是怎样产生的1.观看实验教师播放浮力产生的原因(见附件光盘)2.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反问:为什么实验中的玻璃筒会上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节课所学内容:飞机升力的产生原理是什学生观看浮力产生的原因(见附件光盘)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其产生好奇心理,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实验中的玻璃筒会上浮?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演示实验。

么?3.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如何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2)观看学生实验并进行指导。

(3)回想演示实验,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实验中步骤①的乒乓球没有上浮?4.小练习思考:沉没在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受到浮力了吗?答是因为受到浮力的原因,进而重新思考实验中玻璃筒可能不受浮力,继续深思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生仔细思考,并回忆升力的产生原因是飞机机翼的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进而猜想浮力的产生原因可能也是由于存在压强差引起。

学生认真思考,寻找实验模型及比较压强大小的方法,最终一致同意选择两端带橡皮膜的玻璃筒横、竖两次放入盛水容器中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

总结: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F浮=F下-F上学生使用分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PPT展示理论分析。

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对认识浮力,可能已经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有可能有一些认识是错误的,分组让学生亲身进行实验,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2、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2、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浮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学会用称重法测浮力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玻璃杯、饮料瓶、气球、大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截去底部的塑料瓶、细线、双面胶、小木块、重锤线、篮球、打气筒、气针、杠杆、钩码。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师:在一个玻璃杯里放一个乒乓球,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把乒乓球取出来。

生交流讨论,想出办法:直接倒出来,或者加水。

老师演示,提问:直接倒出来利用的是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那么加入水是利用什么力量把它们托了起来?生:受到浮力。

引入课题,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二、新课进行(一)什么是浮力1、感受浮力生列举:生活中浮力的现象。

生利用给出的器材,感受浮力的存在。

生将乒乓球压入水中,你的观察和感受?将塑料瓶,气球依次压入水中,你的观察和感受?2、实验探究1:探究浮力的方向准备实验器材:乒乓球、细线、胶带、玻璃杯、木块、水、重锤线。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将细线一端用胶带粘在乒乓球上,另一端粘在塑料瓶的底部,然后慢慢向塑料瓶里倒水,直到水将乒乓球浮起,将细线的方向与重锤线的方向进行对比。

小组完善实验方案:用小木块将塑料瓶的一端支起,再次将细线的方向与重锤线的方向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生画出物体受到的浮力。

3、师:沉入水下的物体也受浮力吗?生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方案,并利用桌面的器材展示实验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学科教学设计编写人:审核人:执教人:_____使用时间:______________9.1 认识浮力【学习目标】1.能说出什么是浮力;能用实验说明浮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感受浮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3.会用压强的知识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重难点: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预习检测】1.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的,物理学中把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和向的产生的。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生:它们受浮力作用。

师: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我们需要掌握浮力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齐读一下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板书:第一节认识浮力师:浮力是怎样的一种力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感受一下浮力。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感受浮力把一物体(例如纯净水瓶、易拉罐、牛奶盒等)慢慢按入水中,仔细观察并体会:(1)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把物体按入水中,我们会感到水对物体有一个(方向)的力,这个力阻碍物体进入水中;(2)随着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增加,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物体进入水中的部分越多,这个力越。

生:根据体会回答问题。

师: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感受到了浮力是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下面我们再做两个小实验来进一步认识浮力。

板书:一、浮力概念探究二:认识浮力1、把一木块轻轻地放入水中,等木块稳定后,木块处于怎样的状态?试着从木块的受力情况(作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原因?该实验操作说明了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的力。

2、用手拉着玩具氢气球的绳,氢气球会在空中静止,松手后氢气球会上升。

试着从受力情况分析氢气球上升的原因?氢气球上升说明了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的力。

师:通过这个三小实验,我们对浮力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现在你能说出浮力是怎样的一种力吗?生:说出浮力的概念。

师:(学生说完后)很好,浮力就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竖直向上的托力。

板书: 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竖直向上的托力师:我们对每一种力的学习,都要了解它的三要素。

从浮力的概念我们可知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浮力的作用点在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上。

那浮力的大小是怎样的呢?师: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对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浮力作用我们很容易理解,那么沉入水中的石块受不受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探究三:测量浮力的大小提出问题:沉入水中的石块受不受水的浮力?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石块、水杯、清水步骤:参考教材P169、P170“探究液体浮力” 内容和《学习检测》P35“释疑解惑2”内容设计实验。

1、2、…师:好,现在哪一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设计的实验。

其他组的同学又跟他们设计的实验不一样的吗?生:上台展示设计的实验师:其他组的同学又跟他们设计的实验不一样的吗?师:(学生回答没有后)现在我们一块说一下这个实验的步骤。

先测出石块受到的重力,用G表示;再用弹簧测力计提着石块慢慢放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用F′表示石块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我们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我们用手托起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也能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可见水对石块也有一个托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哎,减小的这些力与浮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显然,浮力的大小就是减小的那部分力的大小,可以用这样一个表达式来表示浮力的大小:。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知道了如何来测量浮力的大小了,这种测量的浮力大小的方法可以叫做称重法。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方法来测量石块浸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大小。

FGF'-=浮师:在测量前我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在实验中需要测量和记录哪些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说出需要测量和记录的实验数据后)下面我们根据表格提示完成实验。

板书:二、测量浮力称重法 实验数据记录:师:分析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师:(生回答后总结)根据我们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发现石块部分浸在水中时与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大小不一样,浸没时受浮力要大,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这个问题。

结论:沉入水中的石块 (受或不受)水的浮力,可以用(方法)测量浮力的大小。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沉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了浮力作用,那浸在水中的石块为什么会受到水的浮力呢?探究四: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浸在水中的石块为什么会受到水的浮力?F G F '-=浮板书:三、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向下的压力差(三)课堂总结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浮力的这些知识。

下面我们来说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你能用所学的这些浮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我们来试一试。

(四)达标检测1、轮船、鸭子、木块能浮在水面,这是因为它们受到了水的,施力物体是__ ___ ,方向 ____ _。

2、如图所示,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请画出乒乓球受力的示意图.3.如右图所示,小明用测力计分别在空气中、水中和盐水中测出了物体的重,则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结合左图与教材P171“浮力产生的原因”内容进行说明。

浮力是由产生的。

4.弹簧测力计的下端挂着一个金属块,示数为10N,此时金属块受_______力和__________力的作用,大小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当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此时金属块受_____力______ 力和________力的作用,大小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20 N,当把这个物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6 N,这时物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 N.若将物块全部浸没在水中,物块所受浮力为15 N,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为_____ N.6.长方形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98N,已知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是50N,则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A、48NB、50NC、98ND、148N7.弹簧测力计的下端吊着一个金属球,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 N;若将金属球慢慢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逐渐(变大/变小),金属球受到的浮力将逐渐 (变大/变小);当金属球的一半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4 N,这时金属球受到的浮力是 N;当金属球全部浸没在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N,这时金属球受到的浮力是 N,八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浮力”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既熟悉又陌生。

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浮力的存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沉底的物体不受浮力,并非易事,需要老师巧妙设计,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

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

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认识浮力》教材分析本节学习浮力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什么是浮力,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等三部分内容。

浮力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得出的一些结论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对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至关重要。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了大量的以前所学的力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受力分析等知识,难度较大。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学好第一节认识浮力将为第二节的阿基米德原理,第三节的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且浮力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习浮力正是为了学以致用。

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而本节正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

本节安排两个探究实验和原因分析是层层展现、步步深入的。

学生在一定的感知基础上,由猜想和假设开始,进而逐步、自然地完成实验探究,最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首先可以用各种有趣且发人深思的浮力现象来引入课题,创设情境。

然后由常见的浮力现象引入的,如由巨轮远航、热气球升空等猜想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紧接着安排以下两个实验活动:①学生独立操作进行对浮力方向的探究;②教师演示气球有浮力的实验。

《认识浮力》练习1、轮船、鸭子、木块能浮在水面,这是因为它们受到了水的,施力物体是__ ___ ,方向 ____ _。

2、如图所示,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请画出乒乓球受力的示意图.3.如右图所示,小明用测力计分别在空气中、水中和盐水中测出了物体的重,则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4.弹簧测力计的下端挂着一个金属块,示数为10N,此时金属块受_______力和__________力的作用,大小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当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此时金属块受_____力_____力和________力的作用,大小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