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 JGJ_T93-95

合集下载

建筑桩基检测规范_低应变桩基检测规范

建筑桩基检测规范_低应变桩基检测规范

建筑桩基检测规范_低应变桩基检测规范建筑桩基检测规范_低应变桩基检测规范附录A 桩身内力测试A.0.1 基桩内力测试适用于混凝土预制桩、钢桩、组合型桩,也可用于桩身断面尺寸基本恒定或已知的混凝土灌注桩。

A.0.2 对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桩,可得到桩侧各土层的分层抗压摩阻力和桩端支承力;对竖向抗拔静荷载试验桩,可得到桩侧土的分层抗拔摩阻力;对水平力试验桩,可求得桩身弯矩分布,最大弯矩位置等;对打入式预制混凝土桩和钢桩,可得到打桩过程中桩身各部位的锤击压应力、锤击拉应力。

A.0.3 基桩内力测试宜采用应变式传感器或钢弦式传感器。

根据测试目的及要求,宜按表A.0.3中的传感器技术、环境特性,选择适合的传感器,也可采用滑动测微计。

需要检测桩身某断面或桩底位移时,可在需检测断面设置沉降杆。

表A.0.3 传感器技术、环境特性一览表A.0.4 传感器设置位置及数量宜符合下列规定:1 传感器宜放在两种不同性质土层的界面处,以测量桩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层摩阻力。

在地面处(或以上)应设置一个测量断面作为传感器标定断面。

传感器埋设断面距桩顶和桩底的距离不应小于1倍桩径。

2 在同一断面处可对称设置2~4个传感器,当桩径较大或试验要求较高时取高值。

A.0.5 应变式传感器可视以下情况采用不同制作方法:1 对钢桩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1)将应变计用特殊的粘贴剂直接贴在钢桩的桩身,应变计宜采用标距3~6mm的350Ω胶基箔式应变计,不得使用纸基应变计。

粘贴前应将贴片区表面除锈磨平,用有机溶剂去污清洗,待干燥后粘贴应变计。

粘贴好的应变计应采取可靠的防水防潮密封防护措施。

2)将应变式传感器直接固定在测量位置。

2 对混凝土预制桩和灌注桩,应变传感器的制作和埋设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之一:1)在600~1000mm长的钢筋上,轴向、横向粘贴四个(二个)应变计组成全桥(半桥),经防水绝缘处理后,到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应力-应变关系标定。

标定时的最大拉力宜控制在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的60%以内,经三次重复标定,应力-应变曲线的线性、滞后和重复性满足要求后,方可采用。

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作业指导书

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作业指导书

1 前言为严格执行低应变检测规范(规程),不断提高基桩低应变检测水平,使相应技术标准的执行更具有可操作性,特按《安全作业管理程序》(JAGS/C-Ⅱ―16―2013)、《现场检测控制程序》(JAGS/C-Ⅱ―17―2013)编制本作业指导书,并作为《质量手册》的一部分,与其一并颁布执行。

本作业指导书则应和相应的技术标准一同执行使用。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混凝土预制桩(混凝土预制方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灌注桩(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树根桩)。

3 技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4 检测目的检测桩身结构的完整性,判定桩身是否存在缺陷、缺陷的程度及其位置。

5 检测原理本方法的实质是将混凝土桩视为一维线弹性杆件,当桩顶受一冲击力后,其应力(应变或位移)以波动形式在桩身中传播,遇到波阻抗差异界面后,产生反射波信号,通过分析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波形、相位、振幅、频率及波的到达时间等特征,达到检测桩身完整性的目的。

检测框图如下:6 检测仪器6.1 本公司应用于低应变动测的仪器为RS1616K(S)型和RS1616K(P)型基桩动测仪。

使用仪器为集信号放大、数据采集、显示记录和分析处理于一体的高性能仪器,由测振传感器、信号放大器、数据采集装置和显示记录等部件组成。

6.2 方法要求6.2.1 加速度传感器频率范围宜为5Hz~2000Hz ,速度传感器频率范围宜于10Hz~1000Hz;放大器增益宜大于60dB 且可调,频率范围宜于2Hz~5kHz ;数据采集器采样频率不小于40kHz 。

传感器的频响特性应能满足不同测试对象、不同测试目的的需要。

6.2.2 检测结果难于判断时,可同时采用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进行比对检测,以提高信号的可信度。

6.2.3 整个检测系统应具有可靠的防尘、防潮、防震性能,各部件间匹配良好,整体系统误差小于5%。

6.3 仪器设备的管理执行《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JAGS/C -Ⅱ―15―2013)。

桩基低应变动力试验检测方案

桩基低应变动力试验检测方案

桩基低应变动力试验检测方案1 目的确保基桩检测工作的质量,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3 依据3.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3.2 桩基设计文件3.3 岩土勘察报告4工作流程4.1 接受委托正式接手检测工作时,检测机构应获得委托方书面形式的委托函,了解工程概况,明确委托方意图即检测目的,同时也使即将开展的检测工作进入合法轨道。

4.2 调查、资料收集为进一步明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和现场实施的可行性,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应尽可能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主要收集内容有: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受检桩设计施工资料、桩位平面图及施工工艺等等。

其中受检桩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桩号、桩横截面尺寸、设计桩顶标高、检测时桩顶标高、施工桩底标高、施工桩长、成桩日期、设计桩端持力层等等。

4.3 制定检测方案在明确了检测目的并获得相关的技术资料后,技术人员着手制定基桩检测方案,以向委托方书面陈述检测工作的形式、方法、依据标准和技术保证。

检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抽样方案、检测方法、所需的机械或人工配合、试验周期等等。

检测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4.4 检测的仪器设备4.4.1 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基桩动测仪》JG/T 3055 的有关规定,且应具有信号显示、储存和处理分析功能。

4.4.2 瞬态激振设备应包括能激发宽脉冲和窄脉冲的力锤和锤垫;力锤可装有力传感器;稳态激振设备应包括激振力可调、扫频范围为10~2000Hz的电磁式稳态激振器。

4.4.3 现场检测人员不少于2人,且均持证上岗,进场前对测试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4.5 现场检测4.5.1 受检桩应符合下列规定:1、受检桩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不小于15MPa。

2、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应与桩身基本等同。

3、桩顶面应平整、密实,并与桩轴线基本垂直。

基桩低应变检测标准

基桩低应变检测标准

基桩低应变检测标准基桩低应变检测是指对基桩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变进行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基桩的受力性能和安全状况。

基桩低应变检测标准是对基桩低应变检测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的总称,其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基桩低应变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规范性,为基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基桩低应变检测标准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基桩的类型、材料、结构特点以及不同工程环境下的实际应用需求,同时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统一规定。

基桩低应变检测标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数据处理、结果评定等方面的规定,以及相关的术语、定义和标准样式。

在基桩低应变检测标准中,检测方法是其中的关键部分。

目前常用的基桩低应变检测方法包括应变片法、应变计法、光纤光栅传感器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基桩,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检测过程和操作规范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基桩低应变检测标准还应包括对检测仪器设备的要求和规范,包括仪器设备的精度、灵敏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技术指标,以及对仪器设备的校准、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检测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是基桩低应变检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基桩低应变检测标准应明确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分析等环节,以及对检测结果的评定标准和判定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总之,基桩低应变检测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基桩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遵守基桩低应变检测标准,才能有效保障基桩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基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建设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提供有力支持。

桩基低应变检测实施方案

桩基低应变检测实施方案

桩基低应变检测实施方案
桩基低应变检测是指对桩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应变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以保证桩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桩基低应变检测的实施方案。

首先,确定检测方案。

在进行桩基低应变检测之前,需要确定检测的具体方案
和方法。

可以根据桩基的类型、规模和施工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案,包括检测设备、检测参数和检测周期等。

其次,进行检测设备的准备。

根据确定的检测方案,需要准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数据处理软件等。

确保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后,进行现场检测。

在进行桩基低应变检测时,需要按照确定的检测方案和
方法,安装检测设备,并进行实时监测。

在监测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和处理监测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评估。

接着,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

在完成现场检测后,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
评估。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桩基的应变情况,评估桩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最后,编制检测报告。

在完成数据分析和评估后,需要编制桩基低应变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包括桩基的基本情况、检测方案和方法、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评估结论和建议等内容,以便相关部门和人员参考和使用。

总之,桩基低应变检测是保证桩基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检
测方案和方法,准备的检测设备,现场检测,数据分析和评估,以及编制检测报告,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桩基的问题,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桩基低应变动测仪操作规程

桩基低应变动测仪操作规程

桩基低应变动测仪操作规程
1、检测前,应对主机及传感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使用模拟桩进行系统校验,发现问题及时送交检修人员或检修。

不合格的仪器或传感器不准用于检测。

2、收集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基桩设计和施工资料。

对每个检测工地均应进行激振、接收条件的选择试验,确定最佳激振和接收条件。

3、根据不同桩型必须进行仪器接收参数(放大、滤波、采样频率或记录时间长度等)的对比试验,以确定方法的有效性。

4、做好前述各项准备工作,即可开始检测。

5、接上电源,启动采集仪,待采集仪自检完毕,屏幕上出现参数设置表。

6、设置合适的仪器工作参数,如:采样时间、滤波档、放大倍数等。

然后使之进入采集信号状态。

7、桩顶的传感器和连线等安装无误,使仪器进入等待采集信号状态。

8、用力棒或击锤垂直激振桩顶,使仪器触发,屏幕上出现桩体振动的时域波形曲线。

9、通过对时域波形的形态及频域分析,初步分析被测桩的完整性,并决定时域波形曲线是存盘还是消除重测。

必要时,可对时域波形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处理和判断。

10、测试完毕后清洁主机、电缆、位移传感器等部件并按要求摆放整齐,并及时把测试数据传送到计算机中。

11、定期做好仪器使用状况和维修保养记录。

12、每年对仪器的各项运用参数、数据保送有关检定部门进行检定和校正,确保仪器满足使用精度要求。

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规定

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规定

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一般规定(JGJ/T93-95)检测方法:1、本规程规定的检测方法有:反射波法、机械阻抗法、动力参数法和声波透射法。

2、上述方法均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应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和要求选用。

检测数量1、对于一柱一桩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全部基桩应进行检测。

2、非一柱一桩时,按施工班组抽测,抽测数量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抗震设防等级、地质条件、成桩工艺、检测目的等情况,由有关部门(建设、设计、监理、质监)协商确定。

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柱身完整性时,抽测数不得少于该批总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承载力时,抽测数不得少于该批桩总数的10%,且不少于5根;对混凝土预制桩,抽测数不得少于该批桩总数的10%,且不少于5根。

当抽测不合格的桩总数超过抽测数的30%,应加倍重新抽测。

加倍抽测后,若不合格桩数仍超过抽测数的30%,应全数检测。

对于采用声波透射法时,加倍重新抽可采用其他检测方法。

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基本规定(JGJ/106-97)1、高应变动力检测的结果可用于下列工作:A、监测预制桩打入时的桩身应力与桩锤效率,选择沉桩设备与工艺参数;B、选择预制桩合理的桩型与桩长;C、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估计桩侧与桩端土阻力分布,模拟静载荷试验的Q-s曲线等。

2、采用高应变动力检测时,委托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A、工程名称及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名称;B、试桩区域内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探报告;C、桩基施工图;D、工程桩施工记录;E、试桩桩身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F、试桩桩顶处理前、后的标高。

3、进行单桩承载力检测时,对工程地质条件、桩型、成桩机具和工艺相同、同一单位施工的基桩,检测桩数不宜少于桩总数的2%,并不得少于5根。

4、按本规程进行的高应变动力检测属非破损检测,检测可选用工程桩进行。

单桩承载力检测(JGJ94-94)为确保实际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达到设计要求,应根据工程重要性、地质条件、设计要求及工程施工情况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或可靠的动力实验。

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规定

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规定

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一般规定(JGJ/T93-95)检测方法:1、本规程规定的检测方法有:反射波法、机械阻抗法、动力参数法和声波透射法。

2、上述方法均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应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和要求选用。

检测数量1、对于一柱一桩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全部基桩应进行检测。

2、非一柱一桩时,按施工班组抽测,抽测数量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抗震设防等级、地质条件、成桩工艺、检测目的等情况,由有关部门(建设、设计、监理、质监)协商确定。

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柱身完整性时,抽测数不得少于该批总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承载力时,抽测数不得少于该批桩总数的10%,且不少于5根;对混凝土预制桩,抽测数不得少于该批桩总数的10%,且不少于5根。

当抽测不合格的桩总数超过抽测数的30%,应加倍重新抽测。

加倍抽测后,若不合格桩数仍超过抽测数的30%,应全数检测。

对于采用声波透射法时,加倍重新抽可采用其他检测方法。

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基本规定(JGJ/106-97)1、高应变动力检测的结果可用于下列工作:A、监测预制桩打入时的桩身应力与桩锤效率,选择沉桩设备与工艺参数;B、选择预制桩合理的桩型与桩长;C、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估计桩侧与桩端土阻力分布,模拟静载荷试验的Q-s曲线等。

2、采用高应变动力检测时,委托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A、工程名称及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名称;B、试桩区域内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探报告;C、桩基施工图;D、工程桩施工记录;E、试桩桩身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F、试桩桩顶处理前、后的标高。

3、进行单桩承载力检测时,对工程地质条件、桩型、成桩机具和工艺相同、同一单位施工的基桩,检测桩数不宜少于桩总数的2%,并不得少于5根。

4、按本规程进行的高应变动力检测属非破损检测,检测可选用工程桩进行。

单桩承载力检测(JGJ94-94)为确保实际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达到设计要求,应根据工程重要性、地质条件、设计要求及工程施工情况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或可靠的动力实验。

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方案

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方案

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方案一、检测前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前应搜集有关技术资料。

2、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激振设备、传感器及检测仪,检查测试系统各部分之间是否连接良好,确认整个测试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桩顶应凿至新鲜混凝土面,并用打磨机将测点和激振点磨平。

4、应测量并记录桩顶截面尺寸。

5、混凝土灌注桩的检测宜在成桩14d以后进行。

6、打入或静压式预制桩的检测应在相邻桩打完后进行。

二、传感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传感器的安装可采用石膏、黄油、橡皮泥等藕合剂,粘结应牢固,并与桩顶面垂直。

2、对混凝土灌注桩,传感器宜安装在距桩中心1/2一2/3半径处,且距离桩的主筋不宜小于50m 。

当桩径不大于1000n1m时不宜少于2个测点;当桩径大于1000mm时不宜少于4个测点。

3、对混凝土预制桩,当边长不大于600mm时不宜少于2个测点;当边长大于600mm时不宜少于3个测点。

4、对预应力混凝十管桩不应少于2个测点。

三、激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灌注桩、混凝土预制桩的激振点宜在桩顶中心部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激振点和传感器安装点与桩中心连线的夹角不应小于4500;2、激振锤和激振参数宜通过现场对比试验选定。

短桩或浅部缺陷桩的检测宜采用轻锤短脉冲激振;长桩、大直径桩或深部缺陷桩的检测宜采用重锤宽脉冲激振,也可采用不同的锤垫来调整激振脉1冲宽度。

3、采用力棒激振时,应自由下落;采用力锤敲击时,应使其作用力方向与桩顶面垂直。

四、检测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1、采样频率和最小的采样长度应根据桩长和波形分析确定。

2、各测点的重复检测次数不应少于3次,且检测波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3、当干扰较大时,可采用信号增强技术进行重复激振,提高信噪比;当信号一致性差时,应分析原因,排除人为和检测仪器等干扰因素,重新检测。

4、对存在缺陷的桩应改变检测条件重复检测,相互验证。

五、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1)、桩身完整性分析宜以时域曲线为主,辅以频域分析,并结合施工情况、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波型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低应变检测操作规程

低应变检测操作规程

低应变检测操作规程一、检测前的准备工作:1.确定检测的结构物: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确定需要进行低应变检测的结构物,例如桥梁、高楼等。

2.制定检测计划:确定低应变检测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检测方法等。

3.配置检测设备:准备好低应变检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包括应变计、数据采集器、传感器等。

4.培训操作人员:对负责低应变检测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二、检测的步骤和方法:1.安装应变计和传感器:根据具体的结构物和检测需求,确定应变计和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并将其正确固定在结构物上。

2.连接检测设备:将应变计和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连接起来,确保连接稳固。

3.启动数据采集器: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启动数据采集器,并进行相关的参数设置。

4.进行数据采集:根据检测计划的要求,进行数据采集,记录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应变情况。

5.数据处理和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评估结果。

6.数据传输和存储:根据需要,将处理过的数据传输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备份和存储。

三、操作注意事项:1.操作人员要熟悉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要求操作。

2.安全第一,在进行低应变检测时,要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佩戴好安全帽和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

3.在安装应变计和传感器时,要注意其位置和固定方式,确保其能够准确地监测到结构物的应变情况。

4.在进行数据采集时,要减少误差的产生,避免不必要的动作和振动,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

5.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时,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6.在数据传输和存储时,要选择安全可靠的方式,确保数据不会遗失和泄露。

四、操作记录:1.在进行低应变检测时,要详细记录检测的时间、地点、检测方法和设备参数等信息。

2.记录安装应变计和传感器的位置和方式,以及连接设备的情况。

3.记录数据采集过程中的操作和异常情况,包括设备故障、数据波动等。

5第五章 低应变基桩检测.

5第五章 低应变基桩检测.

1 桩头处理
•凿掉浮浆 •打磨平整 •桩头干净干燥
2 仪器连接
交流电源接 线
3 传感器安装
传感器放置距桩心2/3 ~3/4R处且安装位置 要求平整尽可能使传感器垂直与桩头平面
传感器耦合
黄油耦合 橡皮泥耦合 口香糖耦合
使传感器与桩头粘合在一起,要求越紧 越好
4 程序设置
在开始检测之前必须根据不同桩的情况 对程序进行设置,功能及程序中出现的参数 请仔细阅读软件操作说明书。
桩侧土影响:
土层摩阻对桩底反射有衰减; 土层变化对应力波有影响: 硬土层变为软土层与缩颈信号相似 软土层变为硬土层与扩颈信号相似。 解决方案: 1.利用指数放大 2.了解土层参数(或地质资料)
第 5 节 工程实例
1、完整桩 :
2、缩径类桩:
3、扩径类桩:
4、断裂桩:
5、嵌岩桩:
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反射波波速经验值:
1)当z1>z2 , 桩身存在缩颈、断裂、混凝土离析、 夹泥或摩擦桩桩底等阻抗相对减小时,缺陷部位的反 射与1 初始入射波同相;
2)2当z1<z2 ,桩身存在扩颈或嵌岩桩桩底等阻抗相对 增大时,其反射波与初始入射波反相:
3)当z1=z2 ,桩身无缺陷或存在阻抗匹配时,无反射 波信号。
1. 应力波在自由端完整桩中的传 播
u 0 x xa
③第三类边界条件(弹性支承端):在x=a端受到的弹簧支 承。
T u k u
x xa
xa


u x
u

xa

0
四、分离变量法求解
2u 2u
u(t02,
t)
x2 , u(1,
t
)

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

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

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摘要:本文以树人学校为例,阐述了低应变检测桩基的理论和方法,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力检测低应变声波完整性一、工程概况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项目位于南京市下关区扬子江大道东北侧,西侧毗邻长江,东与迎江园小区相望(7层住宅楼,砖混结构),北侧为建筑空地。

本地块为造船长遗址,用地面积为4140.96m2(扣除河道保护线及防洪通道),总建筑面积为73926.2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59467.7 m2,地下总建筑面积为14458.6m2。

本项目集教学、住宿、娱乐与一体综合性校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俯瞰图该项目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田径场部分与信息办公综合楼若结构体系相连,则该部位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否则与其余建筑群保持一致,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各建筑群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

本工程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工程桩直径为0.8米,桩长一进入地下岩层50公分为准,因此均在59-70米之间。

二、低应变概述桩基动力检测是指在桩顶施加一个动态力(动荷载),动态力可以是瞬态冲击力或稳态激振力。

桩-土系统在动态力的作用下产生动态响应,采用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在桩顶测量动态响应信号(如位移、速度、加速度信号),通过对信号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或传递函数分析,判断桩身结构完整性,推断单桩承载力。

根据作用在桩顶上的动荷载能量能否使桩土之间发生一定弹性位移或塑性位移,把动力测桩分为低应变、高应变两种方法。

低应变法作用在桩顶上的动荷载远小于桩的使用荷载,能量小,只能使桩土产生弹性变形,一般情况下只产生10的负五次方动应变。

随着动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实测资料。

许多国家已把桩动测技术列入了有关规范,我国《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总结了前些年桩基检测的一些经验,代表了当前桩基动测的新观点。

将反射法、机械阻抗法(包括瞬态机械阻抗法和稳态机械阻抗法)合并,统称为低应变法。

低应变检测基桩完整性

低应变检测基桩完整性

低应变检测基桩完整性分类的定量判读标准王海英(天津市勘察院300191)一、前言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基桩完整性中,工程技术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T93-95)的规定描述,对基桩进行完整性分类,因无量化参数作为分类依据,对基桩的桩身完整性分类判断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及不确定性。

本文引入振速反射系数Rv为反射系数Rv为反射振速与入射波振速成之比),对基桩的桩身完整性量化分析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原理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工作方法是在桩顶施加一个初始扰动力(用特制的力锤敲击),由此激发的弹性波从桩顶往桩底传播。

同光线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一样,弹性波在遇到弹性分界面时也要产生反射和透射,其反射和透射会产生与入射波波型相同的同类波和与入射波波型不同的转换波。

而低应变反射波法中激发的弹性波是垂直入射的,根据斯奈尔(Snell)定律和诺特(Knott)方程可知,其转换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均为零,所以不存在转换波,其反射与透射见图1。

图一垂直入射和反射和透射设上下介质的纵波速度及密度分别为C1,C2,p1,p2,根据弹性为学理论,这三个波在弹性分界面上应满足边界条件:即应力连续和振速连续。

则有:设应力向下为正,应力向上为负,因为F=Zv,所以(1)式可化为:(2)式经整理的有:Rv即为“振速反射系数”,它是反射波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

三、分类量化标准从波动力学的观点看,桩身完整性的问题是桩身阻抗发生的界面问题。

设图2中某一基桩截面的完整性系数β为:Z1将式(4)代入式(3)得出:Z2图2 某基桩截面阻抗变化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106-97)第7、4、3、1条例中的桩身结构完整性评价表和式(2-5)可推出表1:表1 桩身结构完整性系数B值和振速反射系数RY对比表反射波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定性分析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其桩身完整性的分类标准也基本上取得了检测技术人员的普遍认可。

低应变法检测技术规范

低应变法检测技术规范

低应变法检测技术规范16.1 适用范围16.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分析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16.1.1【条文说明】考虑到目前使用方法的普遍程度和可操作性,本规程将反射波法(或瞬态时域分析法)简称为低应变法。

其余见《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16.1.2被测桩的桩长范围,应结合现场试验确定。

16.1.2【条文说明】根据低应变法的实际应用情况看,现场检测中,多数情况下能够通过同条件下的波形特征比较识别出桩底反射信号,分析被测桩的桩长范围。

这里所说的现场试验包含规程16.4.1条的内容。

若桩过长(含长径比较大)或灌注桩桩身阻抗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或预制桩存在接桩缝隙等情况时,往往应力波尚未传到桩底,其能量已完全衰减或提前反射,测不到桩底反射信号。

此时,尽管无法对整根桩的完整性作出评价,但若被测桩桩长范围内存在缺陷,则实测信号中必有缺陷反射信号,低应变法仍可用于查明被测桩桩长范围是否存在缺陷。

16.2 仪器设备16.2.1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基桩动测仪》JG/T 3055的有关规定,且应具有信号显示、储存和处理分析功能。

16.2.2瞬态激振设备应包括能激发宽脉冲和窄脉冲的力锤和锤垫,力锤可装有力传感器。

16.3 现场检测16.3.1被测桩(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身强度应符合本规程第4. . 条第1款的规定。

2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应与桩身基本等同。

3桩顶面混凝土应平整、密实、无积水并与桩轴线基本垂直。

16.3.2【条文说明】通常,被测桩的桩头的状态直接影响测试信号和分析判断结果的质量。

对被测桩(试件)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低应变检测试件处理技术要求”。

16.3.2测试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设定桩长、预设桩身波速合理选择;时域信号采样点数不宜少于1024点。

2时域信号记录的时间段长度,应大于2L/c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

3传感器的设定值应按计量检定结果设定。

桩基低应变操作规程

桩基低应变操作规程

桩基低应变检测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检测各类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质量,推定缺陷类型、性质及其部位。

2、引用标准辽宁省标准《建筑基桩及复合地基检测技术规程》DB21/T1450-2006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J256-20033. 信号采集和筛选3.1 根据桩径大小,桩心对称布置2~4个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记录的有效信号数不宜少于3个。

3.2 检查判断实测信号是否反映桩身完整性特征。

3.3 不同检测点及多次实测时域信号一致性较差,应分析原因,增加检测点数量。

3.4 信号不应失真和产生零漂,信号幅值不应超过测量系统的量程。

4、检测仪器41 仪器设备由传感器、放大器、模拟滤波器、数据采集器、波形显示记录器以及激振设备和其它专用附件组成。

4.2 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基桩动测仪》JG/T 3055的有关规定,且应具有信号显示、储存和处理分析功能。

4.3瞬态激振设备应包括能激发宽脉冲和窄脉冲的力锤和锤垫;力锤可装有力传感器;稳态激振设备应包括激振力可调、扫频范围为10~2000Hz的电磁式稳态激振器。

5、检测系统框图6、检测前后,对被测样品和检测仪器的检查项目6.1 检测前,应进行现场调查,要求对被测的基桩应凿去浮浆至砼硬层,桩头基本平整无积水,并核对桩号。

6.2 检测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性能正常方可使用。

7、对测量用仪器的安装要求传感器应稳固地安置在桩头上,激振点宜选择在桩头中心部位。

8、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检测仪器应具有防尘、防潮性能,并应在-10~50℃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

在现场检测时,对仪器屏幕应采取防晒措施。

当仪器长期不用时,应按要求定期通电。

9、在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现象时的处理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波形时,应在现场及时研究,排除影响测试的不良因素后再重复测试。

重复测试的波形与原波形应具有相似性。

10、在检测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处理方法10.1 正在检测过程因外界干扰和其它不可预见的事故时,应即关机停止检测。

桩基低应变法检测要求

桩基低应变法检测要求

桩基低应变法检测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物、深基坑工程的项目日益增多。

为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大直径灌注桩、预应力管桩在地基处理中已广泛使用。

但灌注桩出现缩颈、断裂、夹泥、离析,预应力管桩出现桩断裂、错位、对接部位脱焊等质量通病不容忽视。

为确保桩基工程的施工质量,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的低应变法有关检测要求,进行桩身完整性的检测,并及时反馈检测结果给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对桩身质量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工程地基基础质量事故的发生,确保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施工质量及安全。

什么样的桩采用低应变法动力检测?低应变法是普查基桩的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程度和位置的一种常用方法。

适合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预应力混凝土桩(实心放桩、实心圆桩、管桩)等。

高应变动力检测是核验低应变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检测基桩的承载力。

低应变法检测抽样数量要求: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规定:(1)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2)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3)对于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桩端持力层已通过核验的人工挖孔桩,以及单节混凝土预制桩,抽检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根。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规定:(1)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完整性采用低应变法,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的总桩数的50%,且不得少于20根,每个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对柱下四桩或四桩以上的承台工程,抽检数量还不应少于相应桩数的50%。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和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乙级桩基工程,应适当增加抽检比例。

(2)预制桩桩身完整性采用低应变法,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的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每个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对柱下四桩或四桩以上的承台工程,抽检数量还不应少于相应桩数的30%。

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方案

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方案

基桩低应变检测技术方案一、检测前预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前应搜集有关技术资料。

2、依照现场实际情形选择适合的激振设备、传感器及检测仪,检查测试系统各部份之间是不是连接良好,确认整个测试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桩顶应凿至新鲜混凝土面,并用打磨机将测点和激振点磨平。

4、应测量并记录桩顶截面尺寸。

5、混凝土灌注桩的检测宜在成桩14d以后进行。

6、打入或静压式预制桩的检测应在相邻桩打完后进行。

二、传感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传感器的安装可采纳石膏、黄油、橡皮泥等藕合剂,粘结应牢固,并与桩顶面垂直。

二、对混凝土灌注桩,传感器宜安装在距桩中心1/2一2/3半径处,且距离桩的主筋不宜小于50m 。

当桩径不大于1000n1m时不宜少于2个测点;当桩径大于1000mm时不宜少于4个测点。

3、对混凝土预制桩,当边长不大于600mm时不宜少于2个测点;当边长大于600mm时不宜少于3个测点。

4、对预应力混凝十管桩不该少于2个测点。

三、激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混凝土灌注桩、混凝土预制桩的激振点宜在桩顶中心部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激振点和传感器安装点与桩中心连线的夹角不该小于4500;二、激振锤和激振参数宜通过现场对如实验选定。

短桩或浅部缺点桩的检测宜采纳轻锤短脉冲激振;长桩、大直径桩或深部缺点桩的检测宜采纳重锤宽脉冲激振,也可采纳不同的锤垫来调整激振脉冲宽度。

3、采使劲棒激振时,应自由下落;采使劲锤敲击时,应使其作使劲方向与桩顶面垂直。

四、检测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一、采样频率和最小的采样长度应依照桩长和波形分析确信。

二、各测点的重复检测次数不该少于3次,且检测波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3、当干扰较大时,可采纳信号增强技术进行重复激振,提高信噪比;当信号一致性差时,应分析缘故,排除人为和检测仪器等干扰因素,从头检测。

4、对存在缺点的桩应改变检测条件重复检测,彼此验证。

五、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1)、桩身完整性分析宜以时域曲线为主,辅以频域分析,并结合施工情形、岩土工程勘探资料和波型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PDF 文件以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詴综成成震容缺缺商商商离震校多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下正常工作 在现场使用微机时 应采取保温或降温措施 传感器应采取严格防潮 防水措施 搬运时应进行防震保
护 仪器长期不使用时 应按使用说明书要求定期通电 长途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
建标
北京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PDF 文件以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
且不得少
于 根 对混凝土预制桩 抽测数不得少于该批桩总数的

不得少于 根
当抽测不合格的桩数超过抽测数的 时 应加倍重新抽
测 加倍抽测后 若不合格桩数仍超过抽测数的
应全数检
测 对于采用声波透射法时 加倍重新抽测可采用其他检测方法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性能应符合各检测方法的要求 检测仪器应具有防尘 防潮性能 并应在
导纳实测几何平均值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PDF 文件以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誒确向向注量次次时时时目注百质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由实测导纳曲线计算的几何平均值
式中 为平均峰值 为平均谷值 导纳最大峰幅值
由实测导纳曲线最大峰值和与其相邻的谷值计算的几何平均 值
工区内桩身混凝土纵波速度的平均值
检测管壁厚度方向的声速
水中的声速
穿心锤质量
与 相应的测试系统速度灵敏度系数
频率法 采用的调整系数
频率 初速法 采用的调整系数
桩材重度
桩下段
与范围内土重度
碰撞系数
激振器横向振动系数
桩承载力动 静刚度测试对比系数
安全系数
嵌固系数
声时标准差
声时相对标准差
波幅相对标准差
桩下段 与范围内土的内摩擦角
反射波法
适用范围 仪器设备 现场检测 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判定
机械阻抗法
适用范围 仪器设备 现场检测 检测数据的处理与推定
动力参数法
适用范围 仪器设备 现场检测 检测数据的处理与计算 频率法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PDF 文件以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馀确向向注量次次时时时目注百质
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PDF 文件以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誒确向向注量次次时时时目注百质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术语 符号 代号
术语
机械阻抗
某系统的机械阻抗为对该系统的作用力与由此而产生的系统
激振与接收
为提高检测的分辨率 应使用小能量激振 并选用高截止
频率的传感器和放大器
判别桩身浅部缺陷 可同时采用横向激振和水平速度型传
感器接收 进行辅助判定
每一根被检测的单桩均应进行二次及以上重复测试 出现
异常波形应在现场及时研究 排除影响测试的不良因素后再重复
测试 重复测试的波形与原波形应具有相似性
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判定
被检测的灌注桩应达到规定养护龄期方可施测 对打入 桩 应在达到地基土有关规范规定的休止期后施测
检测步骤
检测步骤应分别按照各方法的具体规定执行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简明 实用 其内容应包括 前言 工程地质 桩基设计与施工概况 检测原理及方法简介 检测所用仪器及设 备 测试分析结果 包括被检测基桩分布图 分析结果一览表和 检测原始记录 结论及建议
建设部 地质矿产部 年月日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PDF 文件以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誒确向向注量次次时时时目注百质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目次
总则 术语 符号 代号
术语 符号 代号
一般规定
检测方法 检测数量 仪器设备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检测步骤 检测报告
检测数量
对于一柱一桩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全部基桩应进行检测
非一柱一桩时 应按施工班组抽测 抽测数量应根据工程
的重要性 抗震设防等级 地质条件 成桩工艺 检测目的等情
况 由有关部门协商确定 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时 抽
测数不得少于该批桩总数的
且不得少于 根 检测混凝土
灌注桩承载力时 抽测数不得少于该批桩总数的
搬运时 仪器应装在有防震措施的仪器箱内 仪器设备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调试 其技术指标应
符合仪器质量标准的要求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检测前应具有下列资料 工程地质资料 基础设计图 施 工原始记录 打桩记录或钻孔记录及灌注记录等 和桩位布置图
检测前应做好下列准备 进行现场调查 对所需检测的单 桩做好测前处理 检查仪器设备性能是否正常 根据建筑工程特 点 桩基的类型以及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 明确检测内容和要求 通过现场测试 选定检测方法与仪器技术参数
嵌固系数 表示桩底嵌固情况的参数
式中 为一阶共振频率
符号 代号
方向的横向最大加速度值 与 垂直方向的横向最大加速度值 竖向最大加速度值 声波振动幅度 桩的截面面积 频率 初速法 第一次冲击振动波的最大峰 峰值 第 个测点第 次抽测声波振动幅度值 桩身直径 声波检测管内径 柱状声波换能器外径 声波检测管外径 动力参数法的桩 土体系固有频率 机械阻抗法的一阶共振频率 完整桩导纳曲线相邻谐振峰的频率差 折算后参振桩重
主编单位 地 矿 部 勘 查 技 术 司
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矿部
施行日期
年 月日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PDF 文件以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基桩低应变 动力检测规程 的通知
的响应之比
机械导纳
机械阻抗的倒数
跟踪滤波器
中心频率跟随某一可变频率而变化的带通滤波器 在机械阻
抗法检测中 用来滤除激振频率以外的振动干扰
波速
弹性波在桩身混凝土中传播的速度
测量桩长
按工区内桩的平均波速
计算的桩长
式中 为导纳曲线两个相邻主峰之间的频率间隔 导纳理论值
由波速 混凝土密度 均值
和桩的截面积
计算的导纳平
应依据波列图中的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波形 相位 振幅 频率及波的到达时间等特征 推定单桩的完整性
桩身混凝土的波速 桩身缺陷的深度 可分别按下列 公式计算
式中
桩身全长 桩底反射波的到达时间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PDF 文件以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誒确向向注量次次时时时目注百质
仪器设备
仪器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感器和放大 滤波 记录 处理 监视系统以
及激振设备和专用附件组成
传感器可选用宽频带的速度型或加速度型传感器 速度型
传感器灵敏度应大于
加速度型传感器灵敏度应大

放大系统的增益应大于
长期变化量应小于 折
合输入端的噪声水平应低于
频带宽度应不窄于
滤波频率可调整
模 数转换器的位数不应小于
采样时间宜为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现场检测
被测桩应凿去浮浆 平整桩头 切除桩头外露过长的主钢

检测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 性能正常方可使用
每个检测工地均应进行激振方式和接收条件的选择试验
确定最佳激振方式和接收条件
激振点宜选择在桩头中心部位 传感器应稳固地安置在桩
头上 对于桩径大于
的桩可安置两个或多个传感器
当随机干扰较大时 可采用信号增强方式 进行多次重复
可分数档调整 每个通道数据采集暂存器的容量不应小于
注 为二进制计数数字量的位数
多道采集系统应具有一致性 其振幅偏差应小于

位偏差应小于
根据激振条件试验要求及改变激振频谱和能量 满足不同
的检测目的 应选择符合材质和重量要求的激振设备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PDF 文件以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誒确向向注量次次时时时目注百质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总则
为贯彻建设工程 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的原则 确 保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的质量 制订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工程中混凝土灌注桩和预制桩的低应变动 力检测
应用本规程的机械阻抗法及动力参数法推算单桩竖向承 载力时 应具有本地区可靠的竖向承载力动静对比资料
按本规程进行检测的结果 应由经认定资质的单位中合格 的检测人员提出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PDF 文件以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詴综成成震容缺缺商商商离震校多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折算后参振土重 穿心锤回弹高度 穿心锤落距 桩的测量动刚度 桩的预期动刚度 桩的现场实测平均动刚度值 声时 深度曲线相邻测点的斜率 两个检测管外壁间的距离 桩身全长 桩身缺陷深度 测量桩长 桩在土中长度 参振桩和土的折算质量 导纳理论值 导纳实测值 导纳实测几何平均值 导纳最大峰幅值 声波幅值衰减量 声波幅值衰减量平均值 按声波波幅判断的衰减量临界值 参振土体扩散半径 单桩坚向承载力的推算值 桩的容许沉降值 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 速度传感器灵敏度 动力参数法第一次冲击与回弹后第二次冲击的 时距 声波透射法测试的原始声时值 声时修正值 声时 深度曲线相邻测点的声时差 声波检测仪发射至接收系统的延迟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