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

合集下载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一、总则新生儿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主要负责对新生儿进行监护、护理和治疗。

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加强新生儿科的管理,提高新生儿护理水平,树立新生儿科良好的医疗服务形象,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目标1. 加强新生儿科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新生儿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2. 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降低新生儿死亡率;3. 加强新生儿科的医疗质量管理,规范新生儿的护理流程;4. 促进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提高工作效率;5. 健全新生儿科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新生儿科的医疗安全。

三、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实施新生儿医疗护理和管理的医务人员,包括临床医生、护士等。

四、新生儿科的医疗技术要求1. 医生应具备新生儿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生儿监护设备,严格掌握各种检查和治疗新生儿疾病的指征和操作方法;2. 护士应熟练掌握新生儿临床医疗常见护理技能,具备新生儿专门护理技术和操作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科护理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

五、新生儿医疗护理管理流程1. 新生儿接诊(1)医生仔细了解新生儿病史,包括出生情况、母婴情况等;(2)对新生儿进行全面健康评估,包括身体情况、生命体征等;(3)对新生儿进行病情评估,确定治疗方案。

2. 新生儿监护(1)利用各类监护设备对新生儿进行24小时监护;(2)定期对新生儿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和评估;(3)对新生儿进行病情观察,并及时记录病情变化。

3. 新生儿护理(1)定期进行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包括喂奶、更换尿布、观察疾病变化等;(2)定期进行新生儿的健康评估,包括身体情况、精神状态等;(3)对新生儿进行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 新生儿医疗记录(1)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疾病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2)对新生儿的治疗情况、护理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3)及时编制新生儿医疗报告,提供给患者家属和相关医护人员参考。

六、新生儿医疗安全管理1. 新生儿医疗设备安全管理(1)定期对新生儿监护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正常;(2)对新生儿监护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保养,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新生儿室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室是医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需要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以下是一个关于新生儿室安全管理制度的示例,以确保新生儿在医院得到适当照顾和保护。

一、新生儿室安全的管理目标和原则1.安全是第一位的原则:确保新生儿室的环境安全,防止任何可能危害到新生儿安全的因素。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建立和执行所有操作规程和安全程序,以确保新生儿室的正常运转和新生儿的安全。

3.培养员工安全意识:通过培训,引导员工掌握有关新生儿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了解每个新生儿的情况和需要,确保提供适当的护理。

1.新生儿室的入口处设置实时监控系统,以确保每个进出新生儿室的人员的身份和目的。

3.设置新生儿室的护理岗位制度,确保每个新生儿都有专门的护士负责。

4.建立正确的洗手程序:新生儿室员工必须在进入新生儿室之前和处理每个新生儿之前,彻底洗手,并戴上消毒手套。

5.加强疾病控制和消毒:新生儿室必须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卫生。

6.存储和分发药物的管理:对于新生儿室使用的所有药物,必须有明确的存储、分发和记录程序。

7.加强对新生儿的安全监护:新生儿室必须设有遥控视频监护系统,确保每个新生儿的状况得到实时监测。

8.建立和落实紧急事件响应计划:新生儿室必须建立健全的紧急事件响应计划,规定在紧急情况下的处置措施和流程。

9.加强对新生儿和家长的教育:新生儿室的护士必须定期向家长提供有关新生儿护理的教育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照顾自己的宝宝。

10.建立新生儿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适当的质量管理程序,确保新生儿室的护理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和改进。

三、新生儿室的安全监督和评估1.定期进行新生儿室的安全巡检,评估新生儿室的安全设施和操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2.进行定期的员工培训和考核,确保员工对安全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掌握。

3.设立新生儿室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新生儿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定期向领导层报告。

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为了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给患儿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医疗服务,根据医院《XX市儿童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制定新生儿病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具体实施细则。

1、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联络员:2、科室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质控方式(1)质控表单,指标统计,质控汇总,整改分析(2)科主任、质控员分级质控3、根据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制定科室明确的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目标和指标,组织培训,做到人人知晓。

4、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年初制定年工作计划。

5、科室质控成员每周对质控内容分别进行检查,完成规定检查例数,填写质控表单,进行评价,并向责任人反馈整改,责任人签字确认整改;6、科主任每周对质控小组成员检查内容的30%以上再进行检查,了解整改执行情况,填写质控表单,进行评价;7、每月在组长带领下集体进行全面质控活动一次,对科室质控结果进行汇总,统计科室质量指标,对质控活动进行总结分析、反馈、整改。

8、每季度科室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进行季度总结,分析,反馈,整改,及时发现缺陷,纠正错误,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9、每半年进行比较分析,体现持续改进,完善PDCA循环。

10、对于质控过程中发现的共性的问题,结合情况召开科务会进行讨论、再培训;对于质控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进行批评教育。

11、每年进行年终活动总结,查缺补漏。

12、以上制度及实施细则制定经科室科务会讨论,并上报医务科。

附一: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职责附二: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分工附三:科室质控小组活动流程附四:科室质控项目及目标附一:。

新生儿专科护士工作计划

新生儿专科护士工作计划

新生儿专科护士工作计划一、工作背景和目标分析1. 工作背景:新生儿专科护士的工作职责是负责照顾和治疗新生儿患者,确保其安全和健康。

2. 目标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进新生儿患者的康复和发展。

二、工作计划1. 学习和专业发展a. 深入了解新生儿护理的最新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b. 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会议,提高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c. 加强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合作,共同学习和交流。

2. 了解患者和家属需求a. 建立并维护与患者和家属的良好关系,提供温暖的陪伴和关怀。

b. 调查患者和家属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

c. 提供情感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疾病。

3. 安全管理和风险预防a. 遵守感染控制政策和程序,确保洁净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b. 确保正确使用护理设备和药物,减少患者和自身的安全风险。

c. 强化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提高事故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4. 护理实践和技能提升a. 提供高质量的新生儿护理,包括喂养、换尿布、清洁等基本护理工作。

b. 按照医嘱进行药物给予和护理操作,确保安全和有效。

c. 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如静脉置管、呼吸机操作等。

5. 协调和沟通a. 与医生、护士长和其他护士密切合作,确保患者的综合护理。

b. 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解答疑问和提供支持。

c. 参与护理团队会议,汇报工作进展和问题解决。

6. 质量控制和改进a. 定期进行护理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b. 参与护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化。

c. 参与护理研究和改善项目,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三、工作步骤安排1. 第一周:全面了解新生儿专科护理的工作职责和标准,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2. 第二周:观察和参与患者护理工作,了解护理流程和规范。

3. 第三周: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需求和关注点。

4. 第四周:学习和掌握新生儿护理的专业技能,如静脉置管、呼吸机操作等。

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护理目标

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护理目标

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护理目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护理成为了医疗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安全护理目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孕产妇和新生儿两个层面,分别探讨相关的安全护理目标。

一、孕产妇安全护理目标1. 降低孕产妇的感染风险:孕产妇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因此,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措施,加强手卫生、器械消毒、空气净化等方面的管理,确保孕产妇的健康与安全。

2. 提高孕产妇的护理质量:孕产妇在分娩前后需要得到全面且高质量的护理,保障她们的身心健康。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提供妊娠期营养指导、分娩知识普及等服务,同时提供专业的护理团队,确保孕产妇得到恰当的关怀。

3. 预防孕产妇的意外伤害:孕产妇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孕产妇的安全教育,提供合适的床位和设施,确保孕产妇能够安全地进行分娩。

4. 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分娩过程中,孕产妇常常会经历剧烈的疼痛。

医疗机构应提供多种疼痛缓解方法,如无药物疼痛缓解技术和药物镇痛等,以减轻孕产妇的疼痛感受,保障她们的身心健康。

二、新生儿安全护理目标1. 降低新生儿的感染风险: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新生儿的感染控制管理,如加强手卫生、婴儿器械消毒、保持清洁的环境等,确保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

2. 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新生儿需要得到细致入微、科学合理的护理,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新生儿护理团队的培训和管理,提供规范的新生儿护理方案,保证新生儿得到适宜的喂养、保暖、清洁等护理。

3. 预防新生儿的意外伤害:新生儿在出生后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伤害,如窒息、跌落等。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新生儿的安全教育,提供适当的床位和设施,确保新生儿能够安全度过早期关键时期。

4. 提供有效的早产儿护理: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高风险群体,需要得到特殊的护理。

儿科护理部规章制度

儿科护理部规章制度

儿科护理部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儿科护理工作的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儿健康安全,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儿科护理部门所有护士,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反。

第三条儿科护理部是医院重要的医疗部门之一,负责患儿的护理工作,其工作任务是负责任、离不开的。

第四条儿科护理部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患者为本,提供高质量的照顾,关注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第五条各级领导要做好对儿科护理部的管理工作,确保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六条儿科护理部主要职责包括:患儿的护理工作、急救处理、预防传染病控制、医疗设备的管理等。

第七条儿科护理部领导班子成员要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推动护理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儿科护理部工作制度第八条儿科护理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患者随时得到护理服务。

第九条护理部要做好值班登记,记录当班护士的姓名、时间等必要信息。

第十条值班护士必须保持手机畅通,以确保医院的紧急情况有序处理。

第十一条值班护士不得擅自离岗,确需离开者,必须找到替班人员,经批准后才能离开。

第十二条护理部要做好交接班工作,详细记录上一班次重要情况及患者基本信息。

第十三条护理部要定期组织护理会议,及时沟通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合理安排工作。

第十四条护理部要做好护理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措施及效果等信息。

第十五条护理部要开展实施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护士的医疗水平和文化素质。

第十六条护理部要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十七条医院每年定期组织护理部进行工作评估,评选出优秀护士及护理团队。

第三章儿科护理部服务规范第十八条护理部要确保患者的隐私权,不得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

第十九条护士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注意言行举止,不得影响医院形象。

第二十条护士要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

第二十一条护士要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患者温暖的关怀。

第二十二条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家属工作,及时向家属通报患者的病情变化。

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

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

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一、安全质量目标:1.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新生儿护理服务;2.降低新生儿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3.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和安全水平;4.保护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5.确保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医疗事故和意外事件的减少;6.加强新生儿护理团队的协作和沟通,提高工作效率;7.推广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二、管理细则:1.优化护理环境:保持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感染等风险。

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保证新生儿的护理环境安全卫生。

2.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完善的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和流程,明确各项操作的要求和步骤,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加强人员培训:对新生儿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护理技术、交流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专业水平。

4.强化设备管理:确保新生儿护理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性能,定期检测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修理或更换损坏的设备。

5.加强感染控制: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等,防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6.建立护理质量评估机制:建立护理质量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定期对新生儿护理过程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7.加强医患沟通:确保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良好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提供个性化、安全的护理服务。

8.定期开展病例讨论和培训:定期组织新生儿护理团队开展病例讨论和培训,分享经验,提高团队的协作和专业水平。

9.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对新生儿护理中发生的意外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10.加强科学化护理研究:鼓励新生儿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科学化护理研究,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推动新生儿护理的发展。

通过以上管理细则的实施,可以确保新生儿护理专科的安全质量目标得以实现,提高新生儿护理的安全性和质量水平,为保护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还能够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为新生儿护理的发展和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新生儿科护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护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护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新生儿科护理工作,提高新生儿生存率和健康水平,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新生儿科护理工作,包括对新生儿的护理、监测、用药、喂养等内容。

第三条新生儿科护理工作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以安全为首要”的原则,保障新生儿的权益和健康。

第四条新生儿科护理工作应按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护理质量。

第五条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方可从事新生儿科护理工作。

第二章护理原则第六条护理人员在进行新生儿科护理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尊重患者,关心患者的感受和需求,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二)严格遵守医嘱,科学实施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三)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四)保持护理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及时汇报患者病情和护理效果;(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六)遵守护理伦理规范,维护职业操守,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机密。

第七条护理人员在进行新生儿科护理工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新生儿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弱,应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暖;(二)严格遵守消毒措施,保持患者周围的清洁卫生;(三)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患者,应加强监测和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四)建立良好的工作纪律,保持团队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第三章护理流程第八条新生儿科护理工作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接诊:接诊新生儿后,需进行初步评估,了解病史和症状,制定护理方案;(二)监测: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指标,随时关注病情变化;(三)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包括清洁护理、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四)观察: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五)汇报: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病情和护理效果,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六)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1. 引言新生儿科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规范新生儿科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而制定的。

该制度适用于新生儿科的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确保新生儿科的工作能够高效、科学地进行。

2. 目的新生儿科管理制度的目的是: - 提供新生儿科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保障医疗质量; - 确保新生儿在院内的全面管理,包括出生登记、入院评估、出院评估等;- 制定婴儿喂养、护理、预防接种等各项工作的规范; - 为新生儿的家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保证家庭关爱的延续。

3. 职责和权限3.1 新生儿科医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负责新生儿的护理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新生儿的补充营养和合理喂养,制定适当的喂养计划;•负责新生儿的常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安排合理的隔离和防护措施,确保新生儿不受感染;•协助医生进行新生儿相关的医疗操作,如静脉输液、吸痰等;•协助医生进行新生儿的康复训练和治疗,如早期干预等;•及时更新新生儿的电子病历,确保病情记录准确完整;•配合医院的质控要求,参与新生儿科的质量管理活动。

3.2 家长的职责和权限•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的护理和喂养工作;•主动提供新生儿家族史和相关健康信息;•参与针对新生儿的教育和培训,学习正确的护理和喂养方法;•配合医务人员对新生儿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

4. 工作流程4.1 出生登记流程•家长须到新生儿科进行出生登记,提供相关证件;•新生儿科医务人员核对信息,填写出生登记表;•将出生登记表和相关材料归档。

4.2 入院评估流程•家长带新生儿到新生儿科办理入院手续;•新生儿科医务人员进行入院评估,包括一般情况观察、体格检查和相应实验室检查;•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新生儿的进一步治疗方案。

4.3 护理流程•根据新生儿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有关护理措施;•定期进行体温、心率、呼吸等监测;•定时更换尿布和床单,保持新生儿的清洁和卫生;•观察新生儿的喂养情况,记录进食量和排泄情况。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一、目的与依据为了确保新生儿在医疗机构内得到安全和质量的护理服务,保证其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

本安全管理制度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新生儿护理质量管理与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相应指导意见。

二、通用原则1.尊重人权原则:尊重新生儿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保护其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安全。

2.安全优先原则:以新生儿生命和健康安全为首要目标,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3.客户导向原则:以新生儿为中心,提供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安全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4.制度规范原则:建立健全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1.岗位培训与管理(1)医护人员应经过相关的新生儿护理培训,熟悉新生儿观察和护理技能,同时了解新生儿的特殊需求和相关安全问题。

(2)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确保其能够提供高质量和安全的护理服务。

(3)医护人员应遵循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不得泄露新生儿相关信息。

2.新生儿入院管理(1)对入院新生儿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了解病史和相关家庭情况,确保医疗机构有关新生儿的信息完整和准确。

(2)建立新生儿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新生儿的健康情况、护理措施和医疗处理等。

(3)确保新生儿住院区的卫生环境干净整洁,符合卫生标准,定期进行卫生消毒。

3.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1)对新生儿进行临床风险评估,了解其疾病和护理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建立新生儿护理的相关流程和规范,确保护理过程中符合相关的安全要求。

(3)严格控制新生儿的感染风险,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避免医疗相关感染的发生。

4.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1)医疗机构应确保新生儿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信息的采集、储存和传输等流程。

(2)严禁泄露患者个人信息,医护人员应保密处理患者信息,不得在未经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向外部泄露患者信息。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新生儿是医疗机构的特殊患者群体,为了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

本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及相关部门。

本制度的目标是确保医疗机构新生儿科提供安全、规范和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二、新生儿重要信息记录2.健康档案:每位新生儿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家庭病史、接种记录、身高体重曲线等内容,并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

3.疾病报告:对于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需要报告的疾病,在规定时间内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三、新生儿入院管理1.入院准备: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入院前对病房进行清洁消毒,并确保必要的设备和用品齐全。

2.入院登记:由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入院登记,包括新生儿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信息,并向父母说明住院流程和注意事项。

3.入院评估:医护人员对新生儿进行全面初步评估,包括生命体征、体格检查、肤色、哭声等,并做好相关记录。

四、新生儿护理管理1.饮食管理: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喂养。

2.住院环境管理: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定期安排床铺更换和清洁,确保卫生环境卫生。

3.感染控制管理:医护人员应按照感染控制规范进行手卫生、消毒和隔离等工作,确保新生儿不受交叉感染影响。

4.用药管理:医护人员按临床指南和相关规范合理用药,严禁滥用和误用药物,确保新生儿用药安全。

五、新生儿复原期管理1.早期综合护理:医护人员应对新生儿进行早期综合护理,包括对生命体征的监测、行为观察、关爱和亲子互动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新生儿的健康发展。

2.家庭指导:针对患儿病情和治疗情况,医护人员进行家庭指导,包括喂养指导、生活护理指导、疾病预防指导等,帮助家长正确护理新生儿。

3.复查和转归评估:对于出院患儿,医护人员应安排复查,并进行复查结果的评估,确保新生儿在治疗后的复原期内有良好转归。

六、安全管理1.安全培训: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包括医护人员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对新生儿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本制度旨在加强对新生儿的安全管理,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

为此,针对新生儿的特殊需求和脆弱性,我们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新生儿在我们的照顾下能够得到最佳的保护和关怀。

二、新生儿安全管理责任分工1. 医疗团队的职责:a. 医生:负责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医疗评估、监测和治疗,并制定个性化的医疗计划。

b. 护士:负责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监测和记录,并随时做好新生儿的急救准备。

c. 药师:负责合理配药,并且监督药物的使用和存储。

2. 家属的职责:a. 家属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并能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三、新生儿安全管理原则1. 安全优先: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原则,从而避免任何可能对新生儿健康造成损害的行为。

2. 预防为主:加强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工作,通过接种疫苗、定期体检等手段,尽早发现和预防潜在的健康风险。

3. 个性化护理:根据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和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确保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

四、新生儿安全管理措施1. 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岗位培训,了解并熟悉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熟练掌握新生儿的急救技术。

2. 环境安全:保持新生儿活动区域的温度适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防止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3. 饮食安全:确保新生儿饮食的安全和营养均衡,避免给予不适宜的食物或饮料。

4. 安全设施:提供符合新生儿需求的床位、床上用品和温度调控设施,并保持其清洁卫生。

五、新生儿安全事件处理1. 新生儿意外伤害的处理:如意外摔伤、烫伤等,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并及时汇报上级。

2. 感染事故的处理:如新生儿感染疾病,应及时隔离患儿,进行专业的治疗,并进行感染源头的调查和处理。

六、新生儿安全管理评估与监督1. 随访评估:对新生儿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并报告有关部门。

2. 监督检查:定期开展新生儿安全管理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追溯原因,做好事故预防和控制工作。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新生儿十大安全目标

十、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nicu相关的护理规章制度

nicu相关的护理规章制度

nicu相关的护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护理工作,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新生儿指出生28天内的婴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指专门用于收治重症新生儿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NICU护理工作应遵循“患者至上,医护合作,诚信守法,精心细致”的原则。

第四条NICU护理工作应遵循“病情观察、护理干预、效果评估、信息记录”的工作程序。

第五条护士在NICU工作需持有相关资格证书,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考核,不得擅自进行医疗操作。

第六条护士在工作中应做到尊重患儿的个人隐私和尊严,保护患儿的隐私和安全。

第七条护士在工作中应遵守患儿信息的保密原则,不得泄露患儿的隐私信息。

第八条护士应具备临床护理技能,熟练掌握NICU护理操作规范和流程,确保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第九条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治疗工作,及时报告患儿病情变化和异常情况。

第十条护士应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安排,保持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章护理工作流程第十一条患儿入院后,护士应根据医嘱及时进行身体检查、病情观察,并录入电子病历。

第十二条护士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第十三条护士应落实静脉输液、监测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护理措施,及时记录护理观察指标。

第十四条护士应定期更换患儿的衣物,保持环境整洁,确保患儿的卫生与健康。

第十五条护士应定期进行护理操作、设备和仪器的巡视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第十六条护士应定期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和情况,提供必要的护理建议和指导。

第十七条护士应参加科室和医院组织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

第三章护理注意事项第十八条护士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予以处理。

第十九条护士应重点关注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缺陷等高危患儿,制定特殊护理方案。

第二十条护士应配合医生进行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健康质量。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因此医疗机构在新生儿的安全管理方面举足轻重。

为了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针对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管理制度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以及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等。

一、目标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具体来说,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少新生儿的意外伤害:医疗机构需要通过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加强设备安全检查等措施,减少新生儿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意外伤害。

2. 预防感染:医疗机构需要通过建立消毒和洗手等措施,预防新生儿感染,并通过定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卫生意识和操作水平。

3. 提高护理质量:医疗机构需要通过制定新生儿护理标准,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和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新生儿得到最佳的护理服务。

二、内容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架构:包括设立新生儿安全管理委员会,确定领导责任和管理职责,并建立新生儿安全管理工作组,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和监督。

2. 编制标准操作流程:针对不同的诊疗项目和护理环节,医疗机构需要编制标准操作流程,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3. 设备安全管理: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并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修。

4. 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建立消毒和洗手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卫生培训和监督,规范感染控制的操作流程。

5. 病例记录和档案管理:医疗机构需要建立新生儿病例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病例的准确记录和信息的保密性。

6. 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需要定期进行新生儿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实施过程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制定制度:由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制度,明确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并征求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新生儿科室的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室的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室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维护科室的正常秩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新生儿科室是专门为0-28天的新生儿提供医疗护理和照料的科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科室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新生儿的健康服务,尽善尽美地完成护理任务。

第四条科室的管理原则是:科学、民主、公正、严格。

第五条科室的院长对本规章制度负有最终解释权,并负责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科室全体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共同维护科室的正常秩序和规范运作。

第二章科室管理第七条科室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全面负责科室日常管理和工作运行。

第八条科室设立护士长一名,护士长负责护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九条科室每月定期召开全体工作人员会议,对科室工作进行总结和安排,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条科室要保持和谐的工作氛围,全体工作人员要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共同为新生儿的健康服务。

第十一条科室要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妥善保管新生儿的病历和相关资料,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保密性。

第三章新生儿护理第十二条新生儿护理要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提供细致、全面、热情的护理服务。

第十三条新生儿护理要严格按照医嘱执行,确保药物的准确给药和治疗效果。

第十四条新生儿护理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手部卫生,做好消毒防护。

第十五条新生儿护理要及时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紧急措施。

第十六条新生儿护理要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质量。

第四章科室卫生第十七条科室卫生要定期进行消毒、清洁和整理,确保环境清洁、无菌。

第十八条科室卫生要保持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清新,避免各类传染病的传播。

第十九条科室卫生要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和妥善处理,防止医疗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十条科室卫生要定期消毒医疗器械,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

第五章紧急情况处理第二十一条科室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当迅速作出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尽最大努力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新生儿病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一、总则为确保新生儿病区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区管理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新生儿病区设主任1名,负责病区全面工作。

2. 新生儿病区设护士长1名,负责病区护理工作。

3. 新生儿病区设专业组长若干,负责病区专业技术工作。

4. 新生儿病区设质控小组,负责病区医疗质量管理与监督。

三、医疗质量管理1. 病区医疗质量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全面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

2. 病区应制定医疗质量管理计划,包括质量目标、质量管理措施、质量改进项目等。

3. 病区应定期组织医疗质量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4. 病区应加强医疗文书管理,确保医疗文书规范、完整、准确。

5. 病区应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确保设备安全、有效、合规。

6. 病区应加强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有效。

7. 病区应加强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感染控制制度,降低感染发生率。

四、患者安全管理1. 病区应加强患者安全管理,预防患者跌倒、坠床、烫伤等意外事件。

2. 病区应加强新生儿安全管理,预防新生儿意外伤害、窒息等事件。

3. 病区应加强新生儿喂养管理,确保喂养安全、合理、规范。

4. 病区应加强新生儿保暖管理,确保新生儿体温稳定、舒适。

5. 病区应加强新生儿转运管理,确保新生儿转运安全、迅速、规范。

五、实施细则1. 病区主任负责组织医疗质量管理活动,监督医疗质量改进措施的落实。

2. 病区护士长负责组织护理质量管理活动,监督护理质量改进措施的落实。

3. 专业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医疗质量管理活动,监督本组质量改进措施的落实。

4. 质控小组负责定期组织医疗质量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跟踪整改效果。

5. 病区应定期组织医疗质量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疗质量意识与能力。

6. 病区应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7. 病区应加强值班制度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8. 病区应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新生儿管理制度

新生儿管理制度

新生儿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新生儿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确保他们得到适当的护理和监测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该制度旨在提供全面的新生儿护理,包括健康评估、喂养、保暖、预防感染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导。

二、管理目标1. 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2. 提供全面的新生儿护理,确保他们得到适当的护理和监测。

3. 规范新生儿护理流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管理要求1. 新生儿健康评估a. 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身高、体重、头围、心率、呼吸等指标的测量。

b. 对新生儿进行听力和视力筛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c. 对新生儿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包括皮肤、肢体、脐带等的观察和评估。

2. 新生儿喂养a. 鼓励母乳喂养,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b. 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提供适当的配方奶粉,并确保正确的配方和喂养方法。

3. 新生儿保暖a. 提供适当的保暖措施,确保新生儿在恒温环境下生活。

b. 使用合适的衣物和被褥,保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

4. 新生儿预防感染a. 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确保婴儿用品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b. 做好新生儿的个人卫生,包括定期洗澡、更换尿布等。

c. 做好新生儿接种疫苗的工作,确保按照国家规定的疫苗接种时间和程序进行。

5. 新生儿监测和记录a. 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标的记录。

b. 对新生儿的喂养情况进行记录,包括喂养方式、次数、量等。

c. 对新生儿的排泄情况进行记录,包括尿量、大便次数、颜色等。

d. 对新生儿的体重和生长情况进行定期记录。

四、管理流程1. 新生儿入院a. 对新生儿进行健康评估,记录相关信息。

b. 给予新生儿适当的保暖措施,确保其体温稳定。

c. 指导家长进行新生儿喂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2. 新生儿护理a.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进行新生儿健康评估和监测。

b. 提供适当的喂养,记录喂养情况。

c. 给予新生儿适当的保暖措施,定期记录体温。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课件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课件

一、课程背景新生儿是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健康是医疗机构的神圣职责。

本课件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安全管理的认识,规范新生儿护理流程,降低新生儿住院期间的安全风险。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新生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 掌握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3. 熟悉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和流程。

4. 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安全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三、新生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 新生儿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较弱,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2. 新生儿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对其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其生命安全。

3. 严格执行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四、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1. 人员管理- 一、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安排至少1名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分娩现场。

- 产科医护人员应接受定期培训,具备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

- 新生儿病房(室)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2. 设施设备- 分娩室应配备新生儿复苏抢救的设备和药品。

- 新生儿病房(室)应严格按照护理级别落实巡视要求,无陪护病房实行全天巡视。

3. 护理操作- 严格执行母乳喂养有关规定。

- 新生儿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如有损坏、丢失,应及时补办,并认真核对,确认无误。

- 新生儿出入病房(室)时,工作人员应对接送人员和出入时间进行登记,并对接收人身份进行有效识别。

4. 出入院交接- 规范新生儿出入院交接流程。

新生儿出入院应由医护人员对其陪护家属身份进行验证后,由医护人员和家属签字确认,并记录新生儿出入院时间。

5. 医院感染管理- 新生儿病房(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6. 消防安全- 新生儿病房(室)应制定消防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

五、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1. 新生儿护理操作前,应核对新生儿信息,确保无误。

2.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动作轻柔,避免对新生儿造成伤害。

(完整)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

(完整)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

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一、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目标1、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3、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4、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5、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6、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7、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8、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9、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0、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细则(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做好宣教工作,监护人应提高防盗意识,防止新生儿被盗。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 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时落实好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4℃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及管理细则一、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目标1、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3、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4、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5、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6、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7、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8、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9、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0、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新生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细则(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与核对工作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查看后按左手食指印确认。

做好宣教工作,监护人应提高防盗意识,防止新生儿被盗。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如父母或监护人不在场,按“谁办入院谁办出院来办,但必须保留该家属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监护人的委托书,并注明与新生儿的关系。

4.新生儿实行佩戴双腕带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手腕带应含有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必须每班确认。

5.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 2 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6.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7.新生儿出院时落实好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C〜374C 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 4 小时记录箱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出生体重V 1500克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予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至体温恒定,建议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C的温箱中或其他安全的加热设备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8.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沐浴应在体温稳定2~4 小时后进行,如中心体温低于364C的新生儿暂缓洗澡,沐浴后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C〜28C ,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手肘或手腕内侧测水温,确保不会过热或过冷,水温约38C〜41C ;奶液温度以不烫手为宜;热水袋温度:V 50 C (建议慎用);使用加热保暖的设备时,需要专人看护,距离患儿不少于60cm,或根据仪器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

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 mmHg 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 者,应给予吸氧。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 50〜80mmHg,或TcSO2 90%〜95%。

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

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小时,80% 者,不宜超过12 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 6 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

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 或TcSO2 。

使用头氧、温箱给氧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34周时进行眼科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等。

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四)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

设置NICU 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手册,对于稀释过程复杂的如氨茶碱、肝素等,建立药物配置流程,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2.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NICU 急救时采用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物(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1kg/2kg/3kg 的使用剂量,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

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示;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单独存放,有醒目标示。

4.手写医嘱时避免使用u/iu/qd/qod 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的差错。

5.双人核查医生所开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用法是否正确,确保正确给药。

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程实施双盲法核对。

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

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的标示,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9.准确记录输入量。

(五)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最大限度地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

1.有高危药品清单,有高危药品使用和管理制度。

2.建立和完善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指引。

3.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每次输注应尽量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输注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4.选择合适的血管。

首选PICC 导管或脐静脉导管。

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和头部。

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班,做好标示。

6.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在针尖即将拔离皮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血管和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分钟。

7.如发生外渗时能根据药物性质及时处理。

(六)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

1.建立和完善新生儿喂养指引。

2.按时按量喂奶,首选母乳,出生后遵医嘱先试喂糖水或温开水,无特殊后逐渐加奶,质由稀到浓,量由少到多,选择合适奶嘴。

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抬高床头,头偏一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4.鼻饲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积乳量大于前一次入量1/3,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

使用自然重力喂养。

5.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喂奶,禁止物品遮挡口鼻。

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30分钟一次。

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七)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

1 .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

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

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

4.建立约束具使用规程,对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约束具。

5.操作时将新生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

6.保持工作场所地面干洁,禁止徒手转运。

(八)落实新生儿安全巡视,防止发生新生儿意外死亡。

1 .严格落实管床责任制。

2.建立新生儿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3.建立人力调配与应急处理程序。

4.严格按新生儿护理常规巡视,15-30 分钟巡视一次,重点观察患儿反应、肤色、呼吸,箱温/ 台温,仪器设备的状态、有否正常运行,有特殊随时记录和处理5.建立仪器和设备三级维护制度,落实仪器使用规程。

正确设定仪器的报警限值及音量,提高对仪器报警的警觉性,即时处理。

6.建立新生儿意外死亡应急预案。

(九)建立新生儿皮肤护理指引,减少皮肤损伤。

1.在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脐静脉及脐动脉、足跟采血、留置胸腔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之前使用有效的消毒液,连续擦拭消毒两次,每次至少15 秒,以清除穿刺部位的病原菌,减少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

2.如使用含碘消毒剂,最好用无菌生理盐水去除皮肤表面残留碘,以免碘吸收引起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肿。

3.预防性使用水胶体敷料、透明敷料等皮肤保护用品,防止压疮、皮肤破损。

4.预防撕揭胶布引起的损伤。

尽量减少胶布的使用,除去胶布时先使用温水或石蜡油湿润,然后缓慢而小心地去除胶布。

5.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尿布应避免覆盖脐部,若尿液或粪便污染时,用无菌水清洁干净。

6.预防尿布皮炎的发生。

勤换尿片,尽量减少皮肤与尿液及粪便的接触,根据臀部皮肤情况选用合适的护理用品。

(十)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1.制定并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

2.定期开展手卫生的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障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

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和手卫生正确率达100%3.进入新生儿病区前,必须洗手至肘部以上,护理暖箱内患儿时,衣袖必须挽至肘部以上或穿短袖,并做好手卫生。

4.严格落实手卫生的五个时刻:接触病人前;执行无菌/清洁操作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和物品后。

5.每季度抽查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前手部培养,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10cfu/m 2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 5cfu/ cm 2。

6.加强对医务人员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落实持续质量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