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激励故事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导读:本文是关于莫言讲的三个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莫言讲的三个故事作者/四川徐敬德2012年12月7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斯德歌尔摩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演讲中讲了三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故事一】告密莫言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他们去参观苦难展览。
参观时,同学们都放声大哭。
为了让老师看见自己的表现,莫言舍不得擦掉脸上的泪水,可是有几位同学将唾沫涂在脸上冒充泪水,一位同学的脸上竟然一滴泪水也没有……事后莫言把这个脸上一滴泪水也没有的同学的表现报告了老师,为此,学校给这个同学以警告处分。
许多年以后,莫言深为这件事忏悔,想找该同学道歉时,可他已经去世了。
【感悟】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所有人的态度、表现、看法都一致,对不同的态度、丧现、看法应该尊重,持宽容的态度。
众人都哭时,要允许有的人不哭,特别是当哭威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故事二】论理30多年前,莫言在部队工作。
一天晚上,他在办公室看书,一位老首长推门进来,看了一眼他对面的椅子,自言自语地说:“噢,没有人?”莫言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首长被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
当时,莫言认为自已是英勇的斗士,多年后,却深深地内疚。
【感悟】莫言为什么深深地内疚?因为他明白了,表明自己的观点时,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要体谅别人;如果为表明自己的观点,给别人造成了伤害,就是过错。
【故事王】八个泥瓦匠这个故事是莫言的爷爷在许多年前讲给他听的。
8个泥瓦匠外出,遭遇暴雨,躲进了破庙里。
雷声一阵紧似一阵,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怪叫声。
众人都心惊胆颤,一个人说:“我们这些人中,必定有人干过伤天害理的事。
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去接受惩罚吧,免得好人受到牵连。
”自然是没有人出去。
于是有人提议:“既然大家都不愿出去,那我们就将各自的草帽往外抛,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做了坏事,就让他出去接受惩罚。
莫言瑞典演讲稿励志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和感悟。
首先,请允许我以一个中国作家的身份,向在座的各位瑞典听众表示最诚挚的问候和感谢。
众所周知,瑞典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新和美好的国家。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
而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我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以及我对文学事业的执着。
我叫莫言,一个来自中国农村的普通作家。
我的童年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那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逐渐培养出了对文学的热爱。
在我心中,文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下去。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念,让我明白,只要有梦想,就要勇敢地去追求。
我想,在座的各位听众中,一定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曾经遇到过挫折和困难。
那么,我想说,请不要气馁,不要放弃。
因为,挫折和困难正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它们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我的第一本书《红高粱家族》是在1986年出版的。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情和战争的故事。
当时,这本书在中国引起了轰动,我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
然而,我知道,这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起点。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始终保持着谦逊和敬畏之心。
我认为,一个作家,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做好文章。
因此,我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关注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美好。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的第二本书《丰乳肥臀》。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女性的命运,展现了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与顽强。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的作品中,我试图描绘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中国。
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
然而,作为一个作家,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认为,一个作家不仅要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我的作品中,我始终关注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冲突和信仰的挣扎。
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

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1: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
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一作家当得挺靠谱!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
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
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
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
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
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
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
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
“管谟业。
”“到”。
“跟着班长进去。
”“是”。
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是继莉普明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创作主题广受赞誉,被公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
在他成名前的岁月里,莫言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日子。
莫言生于1955年,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
由于家庭贫困,他只上完了九年级的学校,然后就辍学回到了家乡。
在家乡,莫言曾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从搬运工到电器修理工,甚至还当过伐木工。
这些工作不仅让他体验到了人生的辛酸和困苦,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莫言内心深处一直怀有文学梦想。
在他辗转于各种劳动之余,他利用零碎的时间阅读大量的文学书籍,不断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他看了很多世界经典文学作品,也深入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
他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断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主题。
直到1981年,莫言才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帐篷》,这是他成为作家的第一步。
尽管有了第一次发表,莫言仍然没有立即获得广泛的认可。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的作品经历了许多失望和挫折。
有的作品被编辑部直接退回,有的连投了几家出版社都没有人问津。
莫言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学信仰。
和许多作家一样,莫言也曾陷入了困境。
他的作品在成名之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发表渠道,他也没有得到编辑们的认可。
莫言并没有被这些困境击垮,他坚持不懈地创作,并通过自费出版了自己的作品。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自费出版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他依然没有放弃,继续努力。
终于,在1986年,《红高粱家族》被上海文艺出版社接受出版,并迅速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这部小说以河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悲喜荣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挣扎。
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为莫言赢得了文坛的声誉和读者的喜爱。
莫言在成名后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坚持着对农村题材的执着追求,秉持着对民间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索。
影响莫言一生的八个“母亲故事”

影响莫言一生的八个“母亲故事”导读:本文影响莫言一生的八个“母亲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影响莫言一生的八个“母亲故事”第一个故事: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故事感悟】: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第二个故事: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故事感悟】: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第三个故事: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故事感悟】: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怜悯和同情。
第四个故事: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大家好,我是莫言,这是我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莫言,这是我的故事言说如何毁了管谟业,又如何造就莫言“我也没别的办法,我只能加快速度,把这些当作动力:我在他们后面,他们会用肩膀挡我;我们并排着,他们会挤我;我跑他们前面,他们会伸脚绊我;远一点,他们会扔小石头砸我;再远一点,他们会骂我。
我要跑到更远,远到他们挡不着我,挤不着我,绊不着我,小石头砸不着我,骂我我也听不见了。
我要拼命往前跑,跑到很远的地方去。
”莫言的朋友、翻译家许金龙回忆起莫言对他说的这段话,时隔多年,他仍可以清清楚楚地背出来,因为朋友们都知道,莫言人如其名,不爱说话,尤其不喜欢袒露内心,这样的表达,在他们17年的交往中也是不多见的。
“他说我也挺难的,很多人为我付出代价。
农村孩子,没什么基础,一点点奋斗出来的,取得一点成绩,有人酸不溜叽,嘲讽、攻击,他跟我说,他没别的办法。
”许金龙说。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他终于跑到了很远的地方。
一“莫言不爱说话。
”“莫言太会说话了。
”谈到莫言的口才,他的亲人、朋友、作品编辑、翻译、同学、前同事等《人物》记者的采访对象给出的答案出奇一致,而答案本身则看似对立:莫言不爱说话,但他太会说话了。
出版过《莫言王尧对谈录》的作家王尧感慨,和莫言对话时,他才感受到“叙述就是一切”,“和别的作家在一起没有这样强烈的感觉。
”“莫言本人长得不像他的作品”,与莫言相识20多年的图书编辑猿渡静子认为,“他要长得跟海明威那样,才和他的作品配,可是他白白胖胖的”。
莫言说话“自控、谨慎”,“能感觉到他说话是经过思维的”,不过,“现在已经比20年前好一些,比较放得开了”。
莫言的大学同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文学系主任黄献国觉得莫言20多年没有变过。
“总是微微一笑,话特别少,同学3年里,逢年过节会餐什么的,永远觉得这个人不存在”。
他想了想,补上一句,“会咬人的狗不叫。
神侃的作家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莫言,原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
由于家境贫寒,莫言从小就在偏远的乡村长大。
在他的记忆中,童年时充满了贫困和艰辛,但同时也有着乡村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
莫言的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是一名农民。
家中的生活虽然贫苦,但莫言的父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
尽管没有书籍可供学习,但莫言的父母仍然努力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他们的影响下,莫言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莫言的求学过程也是异常艰辛的。
他每天都要步行数公里去学校,再走数公里回家。
尽管条件艰苦,但莫言却一直都很用功读书。
“读书不求甚解,只求广博”一直是莫言的信条。
在他的父母的帮助下,他终于考上了大学。
大学期间,莫言开始尝试写作,并且得到了一些朋友和老师的赞赏。
他的作品虽然很初级,但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大学毕业后,莫言进入了一家报社工作,并且开始发表自己的小说和散文。
起初莫言的作品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他的文字在报刊上发表后,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回应。
这让莫言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和写作的道路。
但莫言并没有放弃,他依然每天坚持不懈地写作。
直到有一天,他写下了一篇名为《伤逝》的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生活,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反抗。
这部小说一经面世,就迅速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甚至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莫言也因此一举成名,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生活感悟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莫言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他在成名之前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
正是在这些挫折和磨砺中,让他变得更加坚韧和坚定。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获得成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轻言放弃。
莫言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文学并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是一种表达真实和感悟生活的方式。
莫言故事解读

1、有个行人在扁担上挂着一只茶壶,茶壶突然坠地而碎,可他头也不回地继续朝前走,别人见了忙喊“喂,茶壶碎了!”那人淡淡的答道:“我知道既然碎了,回头看又有何用?”说得真好——失去了就别回头!有些失去是必然的,天到冰封雪飘之日,便不见了百花争宠,紫燕穿林;人届不惑之年,又少了些少年的畅想,青春的浪漫,既然无法抗拒,就顺其自然走下去,让生命变得豁达、洒脱和从容。
然而,生活中并不是人人却能理智地面对失去。
2、有个小和尚站在崖上看夕阳,泪流满面,老和尚经过,问他为什么流泪,小和尚说:“夕阳多美,却为何留它不住?老和尚说:傻孩子,明知不能留,又何必强求呢!”失去的就有失去的道理,该失去的留也留不住。
其实,有所失未必都是坏事。
有时候,失去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
种子逝世了,新芽就要破土而出,花儿落了,果实即将缀满枝头。
有时候失去会提醒我们去敲开另一扇成功之门。
失去了就别回头继续向前走,朝前看,前边另有一路风景一路歌!3、“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弱水”------始见于《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
‟”按古籍言弱水亦见于《史记•大宛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与毕沅注《山海经》等。
“三千”------盖出于佛家三千大千世界,天台宗善言一念三千。
“一瓢饮”------见于《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嬴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
因此在古书如《山海经》《十洲记》等中记载了许多并非同一河流而相同名称的弱水。
山海经载的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些称谓流传到现在还在用,比如甘肃省现在的地图上还有一条弱水河。
莫言获奖是很好的励志故事

莫言获奖是很好的励志故事
自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人很兴奋,说什么的都有,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故事。
中国作家当中出现这么一位获奖者,确实很不容易。
而对于莫言来说,我则认为是对其努力和付出的很好回报。
从事创作的辛苦非一般人所能体会,而莫言的努力,则更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试想,从小生活贫困、长相一般、小学未毕业即辍学,不在万般艰辛当中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汗水,如何才能成就一番创作成就?
苦难是一笔财富,但很多人却无法将苦难转化为财富。
苦难的生活和坎坷的人生经历成了莫言创作的无尽财富,这种“转化”的非凡能力则是催人奋进、励志向上的很好典范。
也许有人认为莫言的成功是赶上了机遇赶上了好时代,这不是没有道理,比如,他参军以后有幸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进而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但没有对文学的极度热情,没有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没有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即便有了如此机遇又能怎样?
作为励志故事,莫言的成功还有更励志人心之处在于其获奖之后仍保持本色,不仅一如既往地对待生活、工作和创作,还一直清醒地看待荣誉、金钱和地位。
总之,莫言获奖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故事。
大器晚成的故事

大器晚成的故事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器晚成往往被视为一种美好的品质,它代表着一个人在年老之时依然能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成就。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在晚年才获得了成功和成就。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梦想和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的故事就是莫言的成长之路。
莫言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酷爱文学,但由于家境贫困,他并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而是通过自学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蛙》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赢得了无数的奖项和赞誉。
莫言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从小没有得到良好的条件和机会,也不妨碍一个人在晚年取得非凡的成就。
另一个令人敬佩的大器晚成的故事是马云的创业之路。
马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年轻时曾多次失败,甚至被拒绝多次。
然而,他并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
最终,他创办了阿里巴巴集团,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商业巨头。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只要有梦想和毅力,就有可能在晚年实现非凡的成就。
除了这些著名人物,还有许多普通人也在晚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比如,有的人在退休之后开始学习绘画,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画家;有的人在年迈之时开始创业,最终成为了行业的领军人物。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限制一个人成就的障碍,只要有梦想和努力,就有可能在晚年取得非凡的成就。
大器晚成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失败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然而,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有可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其次,它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限制一个人成就的障碍,只要有梦想和毅力,就有可能在晚年取得非凡的成就。
最后,它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
总之,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梦想和努力,就有可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莫言的励志人物故事

莫言的励志人物故事莫言的励志人物故事2012年12月6日,莫言抵达斯德哥尔摩。
一个在瑞典的好友手里拿着女汉学家陈安娜翻译的《生死疲劳》,请莫言签名。
莫言犹豫了半天,很抱歉地说:“我还是不签了吧。
”朋友不依也不解。
莫言推辞不过,就把名字签在了扉页的一个角落里,并示意把大部分的空白处留给陈安娜签名。
翌日,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为莫言举行见面会。
演讲时,莫言说道:“我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跟各个国家的、各种语言翻译的创造性工作是分不开的。
有时候,翻译比原创还要艰苦。
我写《生死疲劳》这本书,初稿只用了43天,但是陈安娜,整整翻译了6年。
”作为中国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在巨大的荣誉面前,莫言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清醒地知道,成功的背后有他人的付出。
所以,他懂得腾出一个位置,懂得给予一份尊重。
无独有偶。
约翰尼·默瑟也在这方面为我们立了一道标杆。
约翰尼·默瑟是英国广为人知的作曲家。
一曲《我愿在你身旁》以朴实的歌词,优美的旋律,迷倒了无数的听众,至今备受欢迎。
而细心的歌迷留意到,在唱片上,《我愿在你身旁》的标签还有另一个人的名字——萨迪·维姆斯蒂。
原来,约翰尼·默瑟曾收到一封在俄亥俄州以卖化妆品为生的孀居老人的来信。
她在信中希望约翰尼·默瑟能为自己写一首歌,歌名叫《当你心碎时,我愿在你身旁拾捡那些碎片》。
约翰尼·默瑟也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歌名,只是作词、谱曲不是常人想象中的那般轻松,也就没有立即行动。
后来,约翰尼·默瑟创作歌曲时,根据老人的建议,给歌曲起名为《我愿在你身旁》。
这个老人就是萨迪·维姆斯蒂。
莫言与约翰尼·默瑟,虽然是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大师,但在做人处世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注重细节,轻己重人。
也许,这才是大师的风范。
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能够对翻译其作品的`翻译家保持永远的尊重与敬意,体现出了他做人的真我本色。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莫言,原名管谔,1955年生于山东省营口市,是中国著名的作家。
他以小说《红高粱家族》获得了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文坛上崭露头角。
然而在成名之前,莫言的生活并不如意。
他在祖父母家长大,父亲去世后,母亲外出务工,家庭贫困。
面对困难,莫言绝不气馁,他用自己的努力打破了命运的桎梏。
莫言小时候爱看书,但家里没有书,只能去公共图书馆看。
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半到图书馆,借阅一些古龙、金庸等武侠小说,午饭时回家,下午回到图书馆,看到5点钟才离开。
莫言不仅看武侠,还看诗词、名著等经典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底蕴,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毕业后,莫言被分配到荒山麻石地做农民。
他在田间劳作之余,坚持练字,钻研文学作品,写诗、写小说,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981年,莫言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教育生涯。
这也成为了他文学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大学期间,他经常租借海外经典作品,如荷兰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寻找文学的启蒙。
他喜欢学习语言和文学,尤其是鲁迅、莎士比亚等大师的作品。
1984年,莫言离开山东师范大学,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他在不断地写作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不断探索自己的创作之路。
在成名之前,莫言曾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但他始终不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在写作上坚持主题性和理性思考,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认可,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从莫言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汗水。
莫言在成名之前,经历了长期的磨砺和磨难,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最终获得了成功。
浅析莫言诺奖演说三个故事的寓意

浅析莫言诺奖演说三个故事的寓意浅析莫言诺奖演说三个故事的寓意莫言的诺奖演说以三个故事结尾,这三个故事有其深刻寓意。
对于这三个故事,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解读,莫言自己也定有其自己的意旨或寄托。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寻求故事背后的意义,但是,人类的好奇心总会驱使我们去探求莫言他自己躲在故事背后的心灵和思想。
在笔者看来,莫言这三个故事的寓意,可谓大道至简!故事一:哭“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
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
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
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
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
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
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
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故事里,“我们〞的“放声大哭〞,是在老师引领下的行为,可见并非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流露;“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是“为了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又是何等的虚伪;“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更是虚伪至极。
而另一位同学那么“睁着大眼看着我们〞,他的“惊讶〞、他的“困惑〞,从侧面说明“我们〞是多么地做作,同时也说明这位同学才是最真诚的人。
显然莫言先生在这一故事里,表达了人性中“真诚〞与“虚伪〞两面的斗争。
在这一斗争中,“真诚〞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虚伪〞那么受到了永久的心灵谴责。
故事二:“难道我不是人吗?〞“我再讲一个故事。
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
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了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为难而退。
莫言诺奖演讲结尾的三个哲理故事

莫言诺奖演讲结尾的三个哲理故事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了主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文学演讲。
回忆母亲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很大,这一点莫言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到。
演讲一开始,莫言就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莫言说,去年因为要修铁路,自己无奈迁移了母亲的坟墓。
开馆时,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从那一刻起,莫言觉得母亲已经成为了大地的一部分,他站在这片大地上的诉说便是对母亲的诉说。
莫言关于母亲最初的记忆是他失手打碎了家里唯一一个暖水瓶,当时他害怕地躲了起来,母亲最后并没有责罚他,而是发出长长一声叹息。
而对于莫言来讲,最为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看到母亲被打,他从母亲眼里看到了绝望的眼神。
多年之后,莫言与当年那个打母亲的人再度相逢,莫言想替母亲报仇,但最后还是被母亲劝住了。
让莫言最难以忘怀的还是母亲对贫苦人群的悲悯之心,有一年中秋莫言家吃饺子,每人只有一碗,一个老乞丐前来乞讨,母亲给了这个老人半碗饺子。
让莫言最后悔的事情莫过于当年跟母亲去卖白菜多算了老人一毛钱,莫言的母亲觉得儿子给自己丢了脸。
忆儿时往事莫言说,因为相貌丑陋,自己小时候吃了不少苦,很多人都嘲笑他甚至因此打过他。
莫言因此苦恼过,最后还是母亲开导莫言,让他多做善事,这样丑也能变成美。
童年时的.莫言非常喜欢听说书,听到后来自己也能说上一段,家人最后都成了他的听众。
母亲很担心他将来靠耍贫嘴吃饭,于是提醒他少说话,笔名“莫言”由此而来。
实际上,莫言是一个很爱说话的人,这更像是一种讽刺。
莫言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
在乡下放牛时,他常常幻想着有狐仙化作人形与他一起放牛,直到有一天他真的见到了一只狐狸,他完全被吓到了。
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莫言仍然相信这个世界有鬼神存在,晚上回家时为了给自己壮胆,莫言会大声地唱歌。
那时的他还处在变声期,对于乡亲们来说,这种歌声简直是一种折磨。
创作起源莫言说,自己的故事起初都是他个人经历,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虚构。
莫言的励志故事

莫言的励志故事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莫言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莫言的励志故事篇1莫言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记得第一次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
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赛跑。
写作文的时候,同学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项目都写一遍。
他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带过,把绝大部分笔墨专门写篮球比赛,写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师赞扬,当作范文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
后来,他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而他的小学作文还被拿到中学里宣读,给中学生当范文。
他回忆说,自己文学的开窍比别人多了一份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
小时候推10圈磨才准看1页书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
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问:“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
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的咩咩叫,他读得忘乎一切,气得母亲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
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
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你们用眼睛看书时我在用耳朵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
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
莫言饥饿是生命的闹钟励志人物故事

莫言饥饿是生命的闹钟励志人物故事莫言饥饿是生命的闹钟励志人物故事他出生在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在挨饿的年代,在儿时的记忆里,食物就是全部。
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的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
饿急了,他就公然地抢夺别人碗中的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
有一次学校拉来了一车好煤,他拿起一块就放在嘴里嚼,同学们也跟着一起嚼,都说越嚼越香。
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他们就在下边嚼煤,咯咯嘣嘣一片响,全都一嘴乌黑。
后来,他当了兵。
为什么当兵?因为从此可以和饥饿道别了。
在部队里,他每次至少吃8个馒头,吃得别人都睁大了眼睛,但他感觉肚子里还有空。
再后来,日子过好了,一上宴席,他却仍是迫不及待,好菜坏菜什么都吃,生怕吃不饱。
许多朋友说他吃起饭来奋不顾身,埋头苦干,好像狼一样。
他也曾一次次告诉自己:少吃,慢吃,吃时嘴巴不响,眼光不恶,夹菜时只夹一根菜,“痛改前非”。
但,一见到好吃的,他立刻便恢复原样。
后来有一次,他遇见了一个自称是作家的人,作家白白胖胖,一看胃口就十分好。
作家说,他写一本书就能得成千上万的稿费,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还是肥肉馅儿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滋滋”地往外冒。
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贵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顿饺子的人?作家二字让他震惊。
从此,他知道了,只要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是肥肉馅儿。
那时,他就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一个作家。
几年后,他果然出了一本小说,名字叫《红高粱家族》,是畅销书籍。
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红高粱》,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力,开创了中国新时期电影创作的新篇章。
他就是作家莫言。
如今的莫言发福了,山珍海味可谓吃遍了,但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在生命中永远不会消失。
什么是饥饿?我觉得饥饿是生命的闹钟,时刻警醒着你前进。
饥饿让正在饥饿的人产生求生的动力,拼尽全力摆脱困境;饥饿让曾经饥饿的人永远保持危机的意识,永远不能松懈,不能堕落回困境的泥潭;饥饿让已经富足的人珍惜拥有的满足,明白幸福的来之不易。
莫言的励志文章

莫言的励志文章莫言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也写过一些,那么莫言的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莫言的励志文章:来不及等待作者: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学谈话。
那时他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他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
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卷标还挂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才用。
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会儿后他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以后,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时,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
我会从落地窗欣赏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饭菜该怎么处理。
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
我曾将这段谈话与一位女士分享。
后来见面时,她告诉我她现在已不像从前那样,把美丽的瓷具放在酒柜里了。
以前她也以为要留到特别的日子才拿出来用,后来发现那一天从未到来。
“将来”“总有一天”已经不存在于她的里了。
如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有什么得意的事,她现在就要听到,就要看到。
我们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总是说“找机会”。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已经长大的小孩,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我们常想写信给另外一半,表达浓郁的情意,或者想让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
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
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可贵。
有句台词说:你该尽情地跳舞,好像没有人看一样。
你该尽情地爱人,好像从来不会受伤害一样。
生活本该如此!莫言的励志文章: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莫言/文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
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的激励故事
★莫言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记得第一次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
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赛跑。
写作文的时候,同学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项目都写一遍。
他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带过,把绝大部分笔墨专门写篮球比赛,写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师赞扬,当作范文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
后来,他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而他的小学作文还被拿到中学里宣读,给中学生当范文。
他回忆说,自己文学的开窍比别人多了一份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
小时候推10圈磨才准看1页书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
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问:“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
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
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的咩咩叫,他读得忘乎一切,气得母亲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
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
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
你们用眼睛看书时我在用耳朵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
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
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越恐怖。
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自己都乱寻思。
恐怖故事方面,比如,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桥头走路,听到背后有人嘿嘿笑,可是回头又没有人。
自己乱寻思方面,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的大门口,仿佛看到远处田野里有一个橘黄色的球,被两只狐狸抛来抛去。
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
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
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儿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
我看到野草燃起来,心里就高兴
在接受专访的时候,莫言透露了自己的一个爱好:喜欢到
田野里,河滩上,把枯草烧成灰,一来让它们变成灰肥,二来也满足一下自己“想做点儿坏事的冲动”。
莫言说:“在田野里烧草,既很快乐,又不犯法!”
这种独特的快乐,其来有自,绝非偶然。
莫言从饥荒年代走来,“记忆最深的就是饿”,没粮食的时候,村民都挖野菜吃,有人因此得病、死亡。
不仅粮食匮乏,连烧火的野草都是一个大问题,都弄不到。
所以,今天的莫言回到乡村,看到田野里的秸秆,河滩上的野草,都枯萎在那,没人收捡,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感慨:“哎呀,这些东西怎么都堆在哪里没人要?”
所以,当莫言走近这些昔日的柴草,他就喜欢点火。
他说:“我看到野草燃起来,心里就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