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3

教 师 课题名称 设计项目 一、学生分析(略) 二、教材分析 授课课题 年级
群落 3 节 群落的结构 评 价 内 容 备 注
第 3 节《群落的结构》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 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设计 重点 难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五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2.“群落的物种组成”:①不同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每个群落 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群落必 然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 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 素, 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不同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 应从性质和数量两方面进行分析; ②如何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 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 本特征。 群落研究一般都从分析物种组成开始。 物种组成可以从定 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3.“种间关系”: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 归纳总结。 种间竞争可以分为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两
四 、 教 学 策 略 设 计
在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时, 依然要与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 体的思想相联系。 教师要强调, 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 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 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
1.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 区的生物大家庭, 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 约,又相互依存。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
六 、 课 后 反 思
类。①在资源利用性竞争中,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有因 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对竞争对手的存活、生殖和生长的间接影响。 ②相互干涉性竞争也很常见。 例如, 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物质, 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 捕食,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典型捕食、 食草、寄生 偏利共生 猞猁和雪兔的经典研究: 猞猁以雪兔为食, 当雪兔数量增加时, 猞猁食物充足,数量也就不断增加;但当猞猁数量过多时,雪兔数 量急剧下降,猞猁会因食物缺乏而饥饿或病死,造成数量下降;同 时,这也给雪兔提供了一个繁衍恢复的机会。雪兔的数量增多了, 猞猁又随之增多。 通过这种捕食关系, 使雪兔和猞猁的数量都出现 了周期性的波动。应当注意,除猞猁对雪兔的影响外,雪兔还受到 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雪兔所吃的植物也影响这个周期。 4.“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强调以下几点: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 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 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 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 以森林群落一般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阳光、温度、水分等生 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 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 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 生长特点的不同, 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 别。 此外, 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群落表现水平结构的原 因之一。 5.探究指导(自学)6.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4.3群落的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4.3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多样度的研究。
【自学重难点】: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自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上二者统一的角度叙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独立自主自学】知识点观测与思索概括与总结结论:1、群落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课本71页内容,思索:1、什么就是群落?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存有什么相同?3、研究群落存有什么意义?【合作探究】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个体、种群、群落的相互联系?(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存有什么意义?2.群落的物种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观测课本72页图4-8和图4-9,思索: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别?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何种结论?结论:3.种间关系写作课本72-73页余下内容,提问:(1)一个群落的物种是否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2)种间关系包含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
-1-3.群落的空间结构观察课本中的图4-11图4-12图4-13,思考:(1)什么是群落的空间结构?(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含哪几个方面??【课堂检测】●基础题1.水深200米的海水内的植物群落()a.只有垂直结构b.只有水平结构c.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存有d.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并无2.长白山区,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带,造成这种分层结构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阳光b.水分c.温度d.土壤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原产不包含()a、光照强度b.土壤类型c.温度大小d.生物种群的特征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很复杂,其中主要的是()a.共生关系b.寄生关系c.竞争关系d.食物关系5.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a、生存竞争b.占有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6.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观点不恰当的就是()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7.在某发育较好的森林里,从树冠至地面可以分割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相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说明群落存有一定的()a.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b.对群落产生关键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共同组成和数量比例d.彼此间存有轻易可以间接的营养关系●开拓题: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得到下图,据图回答:(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就是。
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种群的知识,在此根底上再学习群落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对于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板书曲线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根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结构,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生〔一起答〕:群落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群落的概念与特征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并描述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介绍群落的基本定义,强调群落是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
2. 群落的特征: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特征。
3. 群落的特点: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如森林、草原、沙漠等,并描述其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相关群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特征。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种间关系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间关系的概念及其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种间关系的类型,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种间关系的概念:介绍种间关系的定义,强调其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2. 种间关系的类型:讲解竞争、捕食、共生等种间关系的类型。
3. 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分析不同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如竞争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间关系的概念、类型及对群落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种间关系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种间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相关种间关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种间关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种间关系的概念。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强调群落结构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1.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强调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掌握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章:群落的结构类型3.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强调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理解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第四章:群落的演替4.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强调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4.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4.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五章: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5.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强调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意义5.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5.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六章:群落的空间结构6.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强调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意义6.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6.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第七章:群落的边界与相互作用7.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强调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7.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7.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八章:群落生态位与竞争8.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强调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8.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让学生掌握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8.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九章:群落的动态变化与稳定9.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强调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9.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9.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介绍总结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展望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10.2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巩固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10.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内容和要点总结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展望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重点解析本教案《群落的结构》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的结构类型、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边界与相互作用、群落生态位与竞争、群落的动态变化与稳定以及总结与展望。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类型3. 了解群落的边界和演替过程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1. 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类型3. 群落的边界和演替过程三、教学难点1.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类型2. 群落的边界和演替过程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案例素材3. 教学道具(如模型、标本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群落现象,提出问题:“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特征?”2. 知识讲解:a. 群落的定义: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b. 群落的特征:共同生活在一个区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c.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i. 垂直结构:不同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如森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ii. 水平结构: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如草原上的不同草种、灌木和乔木。
d. 群落的类型:根据生境条件和物种组成,群落可分为不同类型,如森林群落、草原群落、湿地群落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森林群落、草原群落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群落结构和类型。
4. 群落的边界:介绍群落边界的概念和特点,如边界物种、边界效应等。
5. 群落的演替:讲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如初级演替、次级演替等。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群落结构和类型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如城市绿化、生态修复等。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群落的定义、特征、结构和类型等知识。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成绩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群落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高中生物 4.3群落的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4.3 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本节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延伸了前面有关种群的知识,又为后面的《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基础。
鉴于课时内容地位,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即学生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现实中,应用于生活、生产之中。
二、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决方法]⑴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
⑵巧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和资料分析,联系实际突破重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决方法] 联系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探究材料、图片、课件。
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材P71讨论题。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
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案43群落的结构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物种组成3.举例说明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4.掌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a.条件:和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b.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N0λt。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__________的增长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死亡率—→死亡率 = 出生率,种群增长__________或达到平衡(稳定)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又称“K值”。
二、基础知识感知:㈠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概念要点:①;②;③。
判断以下是否属于群落层次,若不属于请说明原因。
(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蒲公英。
(2)一片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
(3)某菜市场上出售的鸡鸭鱼蘑菇木耳和蔬菜等所有生物(4)一片果园中草本植物小灌木果树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2.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2)关系;(3)群落的情况;(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占据的;(6)群落的和;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
高中生物 4.3 群落的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丰富度的概念;(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思路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分析池塘中的各种种群,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池塘中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
人教版本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习教案

“群落的构造”一节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辨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剖析群落的物种构成,差别不一样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一样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构造。
教课重难点群落的构造特色从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绘群落的构造特色教课策略和手段设问指引、剖析议论与讲解相联合的教课方法教课过程教课教师的组织指引学生活动步骤讲堂出示图片:草原上生活的动物读图思虑导入问:1.你能认出它们中的那些种类?共有小组议论多少种生物?沟通并回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是完整独立的?若是答问题生活在该草原中的肉食性动物大批减少,草原上其余种群的数目将会出现如何的变化?.生经过上述的实例可见: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物群区的生物大家庭,拥有必定的构成和构造,落的此中的各样生物互相限制,又互相依存,观点是一个一致的整体。
展现:美国亚利桑那州草原黑尾鹿数目变剖析实例化的曲线图。
并议论回问:1.黑尾鹿数目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数答问题,从量变化?(草场的急剧退化)实例和问2.如何恢复退化的草原?是只需人为种题中概括草就能够吗?(需要认识草原上有互相关群落的概系的各样生物。
)念。
3.你能概括出群落的不一样的圆表示不一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二.群展现图片:亚马逊热落水问:你能介绍一下这平上你研究这个群落,你研究些方面?的问议论:群落研究的内教课企图创建新情形,让学生感觉生活在一同的各样生物之间其实不是各自独立的,他们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限制的关系经过实例剖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而自行建立群落的观点,并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群落是在种群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系统,研究群落会有新问第1 页题的差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此中主要研究的是群落的物种构成(引出下文)三.群展现图片: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学生剖析落的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及其物种资料图片进行物种问:1.这两个群落同样吗?你如何划分这思虑、议论构成两个群落?(两个群落的物各种类不一样)及小组内2.什么是丰富度?你能举出那些要素可能合作学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三、教学方案
识图分析法、谈话法、讲述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课型新课。
2、课时1课时。
六、板书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3. 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
4. 能够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3.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1. 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2. 群落演替的机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结构类型及演替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3. 讨论法: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案例素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实例。
3. 讨论问题:关于群落演替的机制。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以及群落的特点。
2. 讲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讲解群落的定义、组成、空间结构等特征。
3. 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介绍常见的群落结构类型如草本群落、木本群落、水生群落等,并分析其特点。
4. 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5. 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讲解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过程和机制。
6. 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7.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引入新课,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第二步:讲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包括定义、组成、空间结构等。
3. 第三步: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如草本群落、木本群落、水生群落等。
4. 第四步: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不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5. 第五步: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定义、类型、过程和机制。
6. 第六步: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通过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内容,研究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下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研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这届高二学生已使用了一年多的材,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已经惯于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这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的有机结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三、三维目标一)知识方面: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描述群落的结构体征。
3、种间关系。
二)态度观念方面:1、通过种间竞争的研究,认同同学之间在研究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研究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并体会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
三)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研究,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协作精神。
3、通过研究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五、教学过程导入:回顾种群和群落的区别,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群落的结构。
讲解:介绍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问题,重点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内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
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
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
资料1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
资料2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板书〗种间的关系(不同种生物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②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病毒;绦虫和猪。
③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
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④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羊吃草,狼吃鹿。
二、种群的空间结构
〖学生活动〗阅读P74~P75。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想象空间〗学生思考老师提示。
〖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
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
由此想像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森林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师提示。
〖提示〗主要是取样和采集方式要进行改进。
根据调查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
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
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例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小结〗见黑体字(板书)。
〖作业〗课内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B。
2.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
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 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
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
二、拓展题
1.提示:大致步骤:(1)选择的植物(一般用草本植物)应能适应同一环境,植株大小基本一致。
最好查阅有关资料搞清楚植物名称与生活习性等;(2)实验前要做必要的观察记录,如植株的(尤其是根)生长情况;(3)设立对照组(单独种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实验组(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并给予相同的环境条件,也可进一步从不同的植株间距来设计实验;(4)通过比较分析根系的长势,论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5)解释实验结果。
2.蜾蠃捕食螟蛉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