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品

合集下载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 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 放的特点,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 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还传到了 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 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1. 有教无类;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子曰:“仁者爱人。” 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 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 矣 。”
——《論語•雍也篇》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论,语天·下为归政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从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

试讲精品,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试讲精品,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孟子· 梁惠王上》
二、儒家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 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 “圣人”。
1.孔子的主要思想
(1)核心思想:仁(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泛爱众 而亲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
① 以德治民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②恢复周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名分等级制度)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B
2、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
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
A.是否主张“礼” B.是否实行仁政 C.人性善恶 D.是否追求气节
C
3、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 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C
谢谢大家 O(∩_∩)O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目标:
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掌握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主
要思想。(重点)
一、百家争鸣
形成的原因:
经济: 政治: 阶级: 文化: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 衰微,诸侯争霸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孟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 荀子的思想

出兵逼迫韩非来秦。 议
专制集权
厉行赏罚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五、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墨家 学派创始人。出身
于“贱人”。墨子精 于工技,曾经“学儒 者之业”。他一生的 活动主要是“上说下 教”,儒、墨两家并 称为“显学”。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 对巨子(墨家领袖) 都绝对服从,并为之
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熹注:俑,从养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 而大似人疾。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 代)也。(《孟子集注》)
•据材料分析孔子对“俑”随葬的态度及理由。反映何思想?
反对以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 仁者爱人。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纲要求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命题热点 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借鉴意义;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 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 和季节的阶段。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地位:墨家创始人。

②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学以致用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件5 )(可用)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件5 )(可用)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单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 第 2 课 读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 1课
主讲:程 明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 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仁者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①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姓李名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辩证法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②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2. 法家代表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 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 墨家创始人墨子 ——代表小生产者追求公平的愿望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老子、庄子、孔子
5.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孔子说: 我仁; 荀子说: 我义; 老子说: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战场上见高低!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共29张PPT)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共29张PPT)

——《论语· 为政》
1、孔子 (1)孔子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篇》 材料二: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 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 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 “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 虎也!” ——《礼记· 檀弓下》 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论 语 · 颜渊》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 商鞅、韩非子 墨子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对中国有何重大历史影响?
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你对孔子知多少?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姓孔,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孔庙大成殿
杏坛
杏坛是传说 中孔子讲学 的地方,后 人在孔庙大 成殿前筑坛 以示纪念。
孔府 大门
孔林中的孔子墓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1)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学思之窗
学思之窗
孔子说:“性相近也。” ——《论语· 阳货》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孟子· 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 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2019自我小测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品教育.doc

2019自我小测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品教育.doc

自我小测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

各诸侯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复兴周礼B.实现富国强兵C.繁荣文化D.重视知识分子2.西方史学家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

”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是()A.有教无类B.无为而治C.克己复礼D.道法自然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4.孔子曾有短暂的从政生涯,其后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主要是由于()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5.“荀子认为每个人都在自私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而不考虑这种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同时不愿意为更大的社会作出贡献。

”由此,可以推断出荀子主张()A.“人之性恶”B.“人之性善”C.“君为贵”D.“民为贵”6.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常也。

”上述观点出自()A.《论语》B.《诗经》C.《孟子》D.《道德经》8.战国时期,某派别“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是没有意义的”。

下列各项与该派别的主张相符的是()A.“仁者爱人”B.“人之性善”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品】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品】

连连看: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 上心的文化人学派

不治

法治

贤治

仁治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道家的“无为”——恬淡朴素,宽容谦逊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 法家的“法治”——依法治国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阶级属性: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孟子的名言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表现:诸子百家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4.意义:
①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B.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说子 沐)。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 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 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 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一 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 名《华南真经》,与《道德经》 齐名的道家经典。
庄周(约前369 年—前286年)
三、道家和法家
2.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集大成者)

精美历史课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精美历史课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Nhomakorabea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
知识框架
(1)个人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东 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 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其言论被子弟整理成 《论语》。
(1)个人简介: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著作有 《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 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 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2)主要思想:“道”(世界万物的本源);“无为 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辩证思想
今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1
2
知识框架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文化: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提出自己的主张。
1
2
知识框架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2、诸子百家流派和代表人物:
《论语》书影
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主要思想

2
知识框架
政治学说:“仁”、“礼”、“正名”、为政以德 天道观(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讲学图
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
2
知识框架
(1)个人简介: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 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主要思想: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资料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资料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元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兴起);战国时期,发展为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宋明时期:两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明清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悄然滋长。


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体系。

二、说课内容。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春秋晚期创始人--“至圣”)
思想主张:①哲学:仁(核心) ②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 ③政治:克己复礼(保守性) 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⑤伦理观:性相近
阶级属性: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主要贡献:①创立儒家学派
②首创私学,发展教育,整理六经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指春秋战国 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从本阶级的利 益出发,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展开争论。
老子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A.老子:
鸡道生犬一相,闻一,生二,二生 三民,至三老塞生死万翁不物失。马”;(道: 包相含着往世福来界万祸物相的道依理)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A.老子:
思想主张: ①哲学: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核 心)
②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哲学: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运动,
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④修身:顺应自然 清静无为 知足寡欲
守柔
居后不争
阶级属性: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看图说话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 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 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法国》解说词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主要特征: 思想文化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演变 多元化发展; 不同的思想文化在相互碰撞的同时相互融合。 学习途径: 了解重大事件、现象以及相关人物。 与政治史、经济史的内在联系: 既是其特定条件的反映,又能指导其进步发展。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
荀子,名况,战国晚 期赵国人。荀子有两 位有名的学生:一位 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 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 李斯。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
思想主张: ①政治:“仁义”和“王道”
王道——以德服人 霸道——以力服人
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人) 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导思想。孟 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谈王、 霸。《荀子》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 作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 王道胜过霸道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 尼,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年轻 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 间都是从事教育,55岁任鲁国司寇; 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 执教。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 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 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 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
思想主张: ①政治:“仁义”和“王道” ②政治:“君舟民水”,礼法并用(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性本恶” ④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阶级属性: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荀子的名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注:伪,人为之
意)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掌控自然
规律而加以利用 )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A.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 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 期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 ,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 他思想的书为《老子》, 又名《道德经》,大约是 战国人编纂的。
2.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 邹国人,他自认为是儒 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 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 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 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 《孟子》一书。
孟子游历列国讲学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亚圣”)
思想主张: ①政治:仁政 ②政治:“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性本善”
社会大变革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原因(背景)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根本) ②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③阶级:“士”阶层的崛起并受重用 ④文化:教育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决定这一时期的文化 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 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 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 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 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 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 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 胜境。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称, 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 的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 一的典型建筑。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形成的?
第1课
它怎样成为的?
第 3、4 课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阶级属性: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孟子的名言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表现:诸子百家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4.意义:
①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春秋晚期创始人--“至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