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考试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

1.A 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3.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①设计;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②开发: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③利用;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的过程④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⑤评价:对一个事物价值的确定4.AECT’05和AECT’04定义的比较:⑴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研究范畴被缩减为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并有合适的技术(支持)的过程和资源的“创造,使用和管理”等三个范畴⑵“理论与实践”这两个研究领域被更改为“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这两个研究对象被变换为“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并有合适技术(支持)的过程和资源”5.教育技术学的定义: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
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6.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①哲学方法②一般研究方法:a.质性研究方法b.量的研究方法c.综合的方法7.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有关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阐述,特别是两者关系的论述是教育技术学最主要的哲学基础8.技术主义把技术活动看做是人类“器官的投影”9.人本主义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是认得意志和生命派生的10.存在主义主张应以个人的自我完善为目标,使人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11.系统科学:是从现代工程学,生物科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理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规律和模式的交叉学科①整体原理:一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关键在于它是否具有整体性,各部分之间能否协同工作。
②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目的i.正反馈:反馈信息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ii.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③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而且有涨落即偏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12.传播理论揭示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13.传播理论的发展:①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②以音频调制的电磁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③以音视频调制的电磁波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14.学习理论: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人类的学习过程被看做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⑵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主动地,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共识:①以学习者为中心;②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③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与重构,也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④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⑤强调资源对于意义建构的重要性15.教育技术的内涵: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16.教育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手工技术<手工技术时代>;机械电气技术<机电技术时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时代>17.教育技术发展图:18.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演变过程:19.直观教学-教育技术的先声: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直观教学观点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技术学复习资料

《教育技术学》重点内容一、重要术语或概念1)教育技术(AECT1994)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技校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2)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等技术的总称。
3)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4)多媒体素材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意思是两者之间。
是指传递信息的中介物,主要有两重含义:一个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画册、报纸、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电影片、录象片、计算机软件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个是指表现信息的载体,如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及视频影像等。
5)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6)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和技术手段三方面动因简单的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最终形成可以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7)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安排在任务之前与新的学习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先行组织者。
8)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9)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

第一章一、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经验方法:获得经验材料的方法,利用经验材料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解决科学问题。
•理论方法:提供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思考方法和加工步骤。
•系统科学方法: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综合思维方式的方法认识研究的各个阶段。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程序化;客观性;数量化;现代技术的应用:三、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哲学方法:最普遍的方法一般研究法:某类学科具体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专门研究法:对专门问题所采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四、教育技术学研究内容: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其内容:1、教学系统的设计研究2、学习资料的开发研究3、学习资料的运用研究4、教育技术的管理研究5、教育技术的评价研究五、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1.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2.探求科学规律3.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六、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作用1.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路2.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程序规范化3.推广应用教育技术学科的桥梁4.丰富教育技术学科的内容七、教育技术的概念,作用第二章一、研究课题的来源1)直接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社会需要;2)来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向教育理论的转化;3)来源于教育基本理论向教育应用实践的转化;4)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本身的偶然发现;5)来源于现有教育理论自身的不足与缺陷;6)来源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启示与移植。
二、课题选择的原则:需求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
三、研究变量的类型:✧自变量:自变量,就是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作有计划变化的诸因素。
✧因变量:因变量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它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研究者打算观测的变化因素。
✧干扰变量:属于研究中可以判断其存在,但是无法控制或测量的变量,也有的叫中间变量、无关变量,或复合变量。
它的存在会对其他变量的效果解释产生不利影响,使研究者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与解释。
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复习

复习一------1、根据技术的二形态划分,教育技术可分为有形的物质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
------2、根据技术的三形态划分,教育技术可分为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
------3、有形的物质技术:以一定的物质外形为基础的技术,是指人类劳动过程中所利用的工具和设备。
------4、无形的智能技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有意识的应用,是人类根据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而开发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
------5、基于教育科学的教育技术:把依据教育科学原理而生成的技术称为基于教育科学的教育技术。
教育科学是关于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教育技术则是关于利用教育科学原理优化教育过程的知识。
------6、教育系统科学的教育技术: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其中系统工程与方法是技术层次的系统科学。
20世纪中期,系统工程和方法被引用到教学领域,人们开始应用系统方法规划教学过程。
这种方法逐渐发展形成的教学技术,就叫做教学系统设计。
------7、AECT’94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8、电化教育: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宜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9、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
如今中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为①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本质-功能-历史②有形的物化技术——媒体-资源-环境③基于教与学理论的技术——教学策略与学习技术④基于系统方法的技术——教学系统设计----10、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①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②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教育学科③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11、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演化过程示意图:早期的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育整体教育技术直观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早期教学准备过程系统理论影响下的教学设计------12、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①泛智教育的思想②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③直观教学的思想a直观是一切知识的起点b直观是提供知识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可靠证明c 直观可以增强知识的巩固性④班级授课制-----13、技术理想主义者:当一种新媒体技术出现时,往往会激发一批人的热情。
教育技术学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教育技术学资格证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在教学设计中,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基础是:a. 应用教学科学的原理和方法b.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安排c. 教学材料的质量d. 学生的研究需要答案:a2. 教育技术学的核心任务是:a. 开发教学软件b. 设计课堂教具c. 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d. 研究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答案:d二、判断题1.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于教育学。
- 正确- 错误答案:错误2.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软件、多媒体教具等教育技术产品。
- 正确- 错误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等。
研究者通过研究教育技术的发展规律、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等,提出改进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并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2. 请说明教育技术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技术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增强教学的鲜明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研究效果,使教育更加有效。
- 个性化教学:教育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研究资源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 扩展研究空间:教育技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使研究变得更加自由灵活,扩展学生的研究空间。
- 教学资源丰富:教育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育软件、多媒体教具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以上为教育技术学资格证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知识点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知识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04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包括哲学、技术、教育类等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的、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以及学习心理学成果的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活动。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1.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2.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3.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学习内容:1.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2.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媒体实用技术。
3.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技术。
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行为主义:以人类的可观察的行为作为主要的观测元素,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学习的获得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和联想,而强化则是促进这种联结的重要手段。
人物:斯金纳。
(学习历程分两类:1.反应型条件作用;2.操作型条件作用。
)认知主义:学习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人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人物:布鲁纳。
(认知表征过程。
动作至形象至符号)奥苏贝尔。
(意义学习理论)加涅。
(信息加工学理论。
)建构主义:人们认知的“实在”只是知者的心中之物,是知者构造了实在,或者说是按他自己的经验解释了实在。
1.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
2.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
3.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
现代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1.程序教学理论2.发现教学法3.掌握学习模式4.讲解式教学5.范例教学论6.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把人类学习的经验依抽象程度不同分成抽象经验,观察经验和做的经验3大类10个层次。
教师招聘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试题及

教师招聘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试题及教案。
教师招聘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试题及教案第一部分:概述本文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试题及教案,旨在帮助考生提前了解和熟悉相关知识,为备考提供指导。
第二部分:教育学试题以下为教育学试题,考察教育学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
1. 性别在教育中的作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 请解释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3. 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有哪些重要作用?4. 试述多元智能理论,并谈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一理论。
5. 简要解释激励理论的几个重要概念并说明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教育技术学试题以下为教育技术学试题,考察教育技术学相关知识和技能。
1. 请解释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并阐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 试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说明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的原因。
3. 描述一下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和优势,并谈谈你对未来网络教育的看法。
4. 简要介绍教育游戏的概念,探讨游戏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和注意事项。
5. 请说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教育学教案以下为教育学教案范例,供考生参考。
主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年级:七年级学科:生物学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显微镜2. 显微镜玻片和载玻片3. 细胞图像投影片4. 黑板和粉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皮肤细胞的图像,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2. 呈现:通过投影细胞图像,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指导:教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上的细胞。
4. 实践:让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样本下的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描述。
5. 总结: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总结细胞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教育技术学复习要点

教育技术学复习要点
第一,教育技术学的概念:教育技术学是应用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以及其它相关技术,来帮助设计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过程、
辅助教学活动、研究教学成果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在现代教育创新实践
中探索电子、多媒体等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科。
第二,教育技术学的内容:教育技术学的内容包括教育技术概论、教
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评价等。
教育技术概论研究各种教
育技术的定义、分类及原理、特点;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计算机语言学、人机交互原理、多媒体设计理论等;教育技术应
用研究教育技术的应用原理,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技术评价研究教育技
术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
第三,教育技术学的作用:教育技术学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善教学环境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节省教学时间
和教学成本,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育技术学初试考试大纲

教育技术学初试考试大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育技术学初试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1.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概念-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2.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教学媒体-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二、考试形式2. 实践操作- 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评价的方法等内容三、考试要求1. 熟练掌握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2. 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设计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实施3. 对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思考教育技术的应用前景四、备考建议1. 认真学习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多听课、做笔记,掌握重点内容2. 多进行实践操作,参与教育技术相关活动,提高设计和实施能力3. 关注教育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五、总结教育技术学初试考试大纲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力。
考生应认真备考,掌握考试重点内容,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做好充分准备。
希望考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0字】第二篇示例:一、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1 教育技术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1.2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3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1.4 教育技术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设计与评价2.1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2 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3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4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三、多媒体教学与远程教育3.1 多媒体教学的概念和特点3.2 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和实施3.3 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模式3.4 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与管理四、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4.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围4.2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和工具4.3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4.4 教育技术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的关系和协同发展五、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技术能力5.1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和培养5.2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支持5.3 教育技术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技术学初试考试大纲的内容涵盖了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学设计与评价、多媒体教学与远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技术能力等方面。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重点题

第一套一、单选题1、以下对教育基础知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0分)教育技术实践就是指将信息技术附加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用了计算机或网络,就标志着已经掌握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中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在教育技术应用中应强调形式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承担主体有多个层面,下面的()不是学校层面所需做的工作。
(10分)建设硬件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以及教学软件资源库制定并实施组织管理体制制定教师培训的标准和规范3、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构成了()三维互动方式。
(10分)教师—计算机—学生学生—计算机—学生教师—计算机—教师计算机—学生—计算机4、以下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描述错误的是()。
(10分)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加科学、更加先进5、以下学习者特征分析与教学目标属于那个课?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已经学过“电磁继电器”部分,对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认识。
2.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利用电学模拟实验室来设计实验。
3.对动手设计物理实验有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磁继电器的原理,利用电磁继电器的知识设计报警电路。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在协作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10分)《Season》(小学英语)《找春天》(小学语文)《电磁继电器的应用》(中学物理)二、多选题1、整个课程分为5个模块,9个主题,通过本课程各模块的学习,你将对系统化教学设计环节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主要内容包括:()等。
教育技术考前理论知识

教育技术考前理论知识1.教育技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及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及实践。
2.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3.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4.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及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5.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
广义的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一切手段,包括书本、图片、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等。
6.媒体成为教学媒体的两个基本要素:用于储存及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用于支持教及学的活动。
7.多媒体:指的是多媒体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所谓多媒体信息是指集数据、文字、图形及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
多媒体技术则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集成型、交互性、和控制性是多媒体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8.教学媒体选择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教学条件。
9.教学媒体选择方法:1、问题表。
2、矩阵式。
3、算法型。
4、流程图10.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11.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及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及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重点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
教育(学)媒体:是指在教育(学)情景中所使用的承载教育(学)信息和传递教育(学)心机的所有工具、中介。
视听结合媒体:是指发出的信息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媒体。
交互媒体:是指能够在媒体与人之间构建起信息传递的双向通道,使双方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媒体。
常见的有程序教学媒体和计算机媒体。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集中注意,激发动机;材料直观,有利感知;形象具体,有利理解;便于回忆,有利巩固;提供示范,培养技能;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视听媒体传播教学:是指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基础上形成的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系统,借助现代视听媒体进行教学信息的传播,并以班级授课制这种集体化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活动。
集体化教学源于杰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中国于1963年开始集体化教学。
视听媒体教学的优缺点:1、可以使学校根据时间表的安排比较有效地利用其人力资源和设备器材资源,教师也可以根据时间表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进度,从而使整个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整个教材的讲解。
2、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技能与才干;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宰,因此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决定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都不适合来完成那些技能和态度方面的目标;这种双基模式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认知发展: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体的过程和现象。
学习风格: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坐车反应,以及对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性。
学习动机分类: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内部动机: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技术)重点归纳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技术)重点归
纳总结
本文旨在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教育技术)科目的重点内容,以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一、教育学
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点科目之一,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教育思想和教育学理论:关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学说和流派,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2. 教育心理学:重点了解学生发展及其心理特点,包括儿童心理、青少年心理和成人心理等。
3. 教育教学理论: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与方式、教学设计和评价方法等。
4. 教育法律法规:熟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义务
教育法等。
5. 教育管理学:关注学校管理、教师管理、教育资源管理等。
二、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另一个重点科目,主要内容如下:
1. 教育技术原理: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教育
技术的定义、特征、分类等。
2. 多媒体教学:熟悉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施方法,包括PPT制作、影音资料运用等。
3. 远程教育:了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法,包括网络教育、在线课程等。
4. 教育软件应用:关注教育软件的选择和应用,了解电子教材、教学辅助软件等。
5. 教育信息化: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
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影响等。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教育技术)科目的重点内容
归纳总结,希望能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祝大家考试顺利!。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重点总结

1、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2、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2)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
(3)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
(4)系统方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思想。
3、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5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5个领域具体内容:第一,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指为达到给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制定,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系统及教学信息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等。
以创造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第二,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开发,是指对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以及多种技术综合集成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
第三,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利用,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各相关学科和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各种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法规化,以支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第四,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管理,是指对所有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第五,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是指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和不断优化教学系统与教育过程的主要措施。
7、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
(1)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有需求信息的意念,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
(2)信息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操纵信息工具的能力、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整合创建信息的能力、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等。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重点

1.信息技术是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2.信息技术四基元: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控制技术。
3.信息技术可以看做是一个由基础技术、支撑技术、应用技术、主体技术组成的完整体系。
4.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比较全面的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
5.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应用、开发、网络、产业、人才、政策。
6.其中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核心,信息资源开发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
7.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育。
8.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
9.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是利用适当的技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创造、使用和管理,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复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10.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创造和使用各种技术性资源、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技术性教学过程、追求教学最优化。
11.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学科,是一个专业,是一项事业,是一个产业。
1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1.课堂教学领域;2.自主学习领域;3.远程教学领域;4.在职人员培训领域。
13.教育传播演进的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公元前3000年以前)2.文字传播(公元前3000年~19世纪末)3.电子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90年代中期)4.网络传播(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14.信息技术教学发展过程中,初级阶段是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然后是ITAI(网络化,教学过程和部分实现网络化)阶段。
1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三个基本属性:1.营造或构件信息化教学环境2.实现新型的教学模式3.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
1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有赖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营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由此形成的新型的教学与方式,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意义及其本质所在。
838教育技术学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科目:教育技术学)一、考查目标1.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考查范围一、教育技术学概述1.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AECT94定义、AECT05定义。
2.教育技术学的范畴:研究对象与范畴,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3.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及其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二、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1.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的阶段、视觉教育、视听教育、程序教学、教育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2.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化教育名称的产生、电化教育名称的争议、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
三、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1.媒体理论:媒体与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发展历史、教学媒体的功能与作用、教学媒体的特性与分类、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的应用(经验之塔、ASSURE模式)、信息化教学环境、教育信息资源的类型。
2.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的含义与本质、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
四、教育技术的实践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与实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混合学习、移动学习。
2.现代远程教育:远程给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的特点、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
3.教育技术实践的新领域:虚拟学习社区、绩效技术、知识工程、web2.0、社会性软件教育应用。
主要参考书:1.《教育技术导论》(第三版)尹俊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教育技术学重要试题

教育技术考试题1(单选题,答案C)关于教育技术的以下说法中,你最赞同的是()。
A.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中应用计算机技术”B.教育技术就是在教学中使用媒体C.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教育过程产生重大影响D.教育技术只能用在学校教育中2(单选题,答案B)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你认为正确的说法是()。
A.教育技术从属于信息技术B.具备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C.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必定高D.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3(单选题,答案A)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你不赞同的说法是()。
A.代替教师的角色B.展示教学内容C.创设学习情境D.支持师生交流4(单选题,答案D)分析学习者特征属于教育技术的()方面的范畴。
A.开发B.利用C.管理D.设计5(单选题,答案C)根据您对教育技术及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下例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技术就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B.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C.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涵义是一样的,只是用不同的名词来表述而已D.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6(单选题,答案D)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有助于丰富学习资源,改善学习环境,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B.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教学工具,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课件、教学游戏、网络平台等C.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自动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D.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正面的7(单选题,答案C)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以下列哪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的()。
A.计算机辅助教育B.网络技术应用C.电化教育D.虚拟教育8(单选题,答案D)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始于下列选项内容的是()。
教育技术学复习题

教育技术学复习题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技术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以技术为工具,探究如何应用技术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教育技术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教学设计、教育媒体与资源、远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教育技术学的复习题,帮助读者回顾并巩固相关知识。
1. 什么是教育技术学?2.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3. 教育技术学的目标是什么?4. 请简要介绍一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5. 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它有什么特点和优势?6. 远程教育是指什么?7. 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8. 计算机辅助教育是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的?9. 请简要介绍一下在线学习平台的特点和功能。
10. 如何评估教育技术的有效性?答案:1.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技术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应用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2.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学设计、教育媒体与资源、远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等方面。
它研究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果。
3. 教育技术学的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媒体选择和积极的教育技术应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产出。
4.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目标导向、活动导向、多样性导向、探究性导向和评价导向。
目标导向指的是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活动导向强调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价值,多样性导向要求教学设计应多样化,探究性导向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评价导向强调教学评价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性作用。
5.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方法。
它结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通过多重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它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等特点,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 远程教育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分离,以及时间的灵活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值分布
单选40 判断10 简答3*5 论述(教案)20
课件设计(画出主界面、次界面、字体、字号、版面设计)15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1、教育技术名称演变:是在视觉教育、视听教育、教育传播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
2、教育技术的名称演变经历的四个阶段:①视觉教育阶段②视听教
育阶段③视听传播阶段④教育技术形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3、教育技术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94(1994)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4、教育技术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05(04)定义:焦
建利老师的翻译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
5、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程序教学法:
提高(激励)回答(反应)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以学习是学习者在于环境的交互作用
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这一建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①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②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③学习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
7、视听教学理论之“经验之塔”理论要点:①塔基的学习经验最具
体、最直接,学习起来也最容易,越往上越抽象,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②位于塔中部的视听媒体,易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能冲破时空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③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④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教育更为具体,从而形成科学的抽象。
8、拉斯威尔的“5W”模式:Who(谁)传者→Say What(说什么)
信息→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To Whom(对谁说)受者→With What Effect(产生什么效果)效果
9、TPACK(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理论:TPACK是“整合技术的
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简称,它“描述了教师对于技术的理解如何与他们的PCK互动,以提供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
它由“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这三种核心元素整合而成。
10、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
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过程。
11、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教育信息化可分为教育设施信息化(基础)、
教育资源信息化(核心)和教育管理信息化(保障)三个层次。
12、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表示、传输、变换、识
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13、信息素养:广义的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方面
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指信息能力。
14、学习资源包括:信息、材料、设备、人员、场所、资金。
15、规范要求包括四大板块:①意识与态度②知识与技能③应用与创
新④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媒体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1、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包含教师(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教学信
息的接受者)、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教学信息载体)等四要素。
2、按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类:①视觉媒体②听觉媒体③
视听媒体④交互多媒体
3、视听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①远程系统性教学②辅助性教学③示
范性教学④微格教学⑤个别化教学
4、计算机的教育应用:①计算机辅助教学(CAI)②计算机管理教
学(CMI)
5、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征:①教学资源处理数字化②教学资源呈现
多媒化③教学资源传输网络化④教学资源组织的超文本化⑤教学资源的开放化和可增值化
6、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分类:①获取类:搜索工具、下载工具、教育
网站、数字图书馆、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百科、网络视频、公开课、软件库、文库②授导类:课件、模拟演示、个别授导、智能导师、网络课程、电子测试③交流类:电子邮件、聊天室、论坛、博客、学友网站、聊天工具④合作类:群邮件、计算机会议、博客、虚拟学社、文件共享⑤探究类:教学游戏、情景认知、微世界、虚拟实验室、问题解决、数据处理、思维可视化⑥表达类:文字处理、桌面印刷、多媒体演示、设计绘图、音乐演奏、音乐创作与改编、视频创作与改编、动画创作、博客、网页发布。
第四章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1、CAI的教学模式:①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因特网的探究
型教学(WBQ),是指让学习者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的需要,自定学习步调,自主选择学习媒体内容和学习方式,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活动。
特点(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
一般步骤(背):问题分析阶段、信息收集阶段、综合阶段、抽象提炼阶段、反思阶段。
原则:自主能动性原则、知识建构原则、灵活性原则、社会性建构原则。
②问题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理解问题,鉴别、确定问题的组成部分;探索学习,深入研究;解决问题。
③协作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计算机网络下的协作学习,即CSCL是指在计算机多种通讯技术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学习者,在交互与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
学习进程:㈠协作学习者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在沟通、交流下,结成学习伙伴,形成团体意识,确定合作学习的主题;㈡通过进一
步协商,制定好合作学习方案,包括确定合作的内容、方法与原则,明确职责与任务目标;㈢通过积极探索,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展开合作活动;㈣在协作成员的共同参与、积极努力下,完成协作的主题,取得合作成果,实现共同目标,用共同目标的达成促进个人目标;㈤分析、评价合作成果,反思协作学习过程,总结协作学习的结果,商讨新一轮合作意向。
学习模型:
学习者学习者
组内协作
协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小组
协学网络境源
沟通交流,建构协作主题
协商切磋,谋划协作方案
认同感染,取得合作成果
反思评价,总结协作学习效果
2、多媒体CAI:
多媒体素材准备:文字、图像、
动画、视频、音频。
多媒体素材:指多媒体课件所用
的所有视觉素材。
第五章教学设计与应用
1、教学系统的基本组元即教学信息四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媒体
和教学信息。
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开发、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
2、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①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目前
的学习状态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态之间的差距。
学习需要的目的、学习需要的方法②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分析的目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③学习者特征分析:初始能力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
④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3、学习目标的阐明:①布鲁姆学习目标的分类理论:㈠认知学习领
域目标分类: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㈡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的目标分类: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㈢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②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㈠A(对象)B(行为)C(条件)D(行为的标准)法㈡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编写方法。
③目标测试题目的编制。
4、教学策略的开发:是指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
果所采用的不同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①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②教学策略中的学习要素③学生分组④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教学任务、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和水平、依据给
定的教学条件。
5、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思维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活动
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一种评价。
6、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优点:有利于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便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缺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设计步骤: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设计结果评价。
7、教学评价的功能:反馈调节功能、诊断指导功能、强化激励功能、
教学提高功能、目标导向功能。
8、教学评价类型:①按评价基准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②按评价
功能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③按评价表达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9、教学评价的工具:试卷、评价量规、电子学档、学习契约、问卷。
10、微课特点: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教学容量较小、资源
组成及结构“情景化”
第六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①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和
能力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③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阶段: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
整合阶段;开放式、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
三个阶段又分为十个层次:㈠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㈡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㈢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㈣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㈤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㈥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㈦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㈧教育内容改革㈨教学目标改
革㈩教学组织架构改革。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①讲授型模式:课堂讲授型模式、
网上讲授型模式②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③“资源利用—主体探究—协作学习”模式④“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