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2. 生物膜的功能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证据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基本特征。
3. 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5.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现象,验证假设。
6. 总结: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膜的功能和作用。
7. 拓展: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抽象性:利用模型、图解、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2. 实验操作技巧:通过演示实验、分组讨论、教师辅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PPT、动画等教学资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对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主要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不同国度许多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主要过程和方法,通过该内容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主要介绍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如物质的跨膜运输奠定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是学习了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明确了细胞膜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了解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在初中阶段虽然学些科学方法知识,但有关的知识还不系统。
三、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4、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5、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树立科学知识和观点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教师:叶永亮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简述生物膜研究的历程;二是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
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本节内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
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生理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图。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满意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十、课后建议1.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加深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参加生物科学竞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推荐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研机构,感受科研魅力。
十一、教学拓展1. 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如细胞培养、基因工程等。
2.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 课时安排:2课时3. 教学对象:高中生物4. 教学目标:a.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b.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组成c.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实验现象,如红细胞膜的融合、细胞膜的渗透等,引发学生对生物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生物膜的定义与组成:介绍生物膜的定义,强调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的。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介绍荷兰科学家丁达尔和英国科学家霍金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引导学生了解模型的提出背景。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包括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分布和功能、生物膜的自我修复能力等。
5. 流动镶嵌模型的验证:介绍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法、冷冻电镜等技术手段对流动镶嵌模型的验证,帮助学生理解模型的科学性。
三、课堂互动与练习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细胞吞噬、细胞膜融合等,分享讨论成果。
3.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后作业与拓展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练习,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形成课后作业。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普文章,了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指导。
2. 练习题解答:评价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续)6. 生物膜的功能:介绍生物膜的各种功能,如细胞识别、信号传递、物质运输和细胞间通讯等,并解释这些功能与流动镶嵌模型的关系。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特性及其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动态性质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动画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质。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PPT、动画、图像资料等。
2. 实验材料:红细胞、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生物膜的概念与组成:介绍生物膜的定义、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发展与完善。
4. 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详细讲解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的流动性以及生物膜的动态性质。
5. 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举例说明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功能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融合、胞吞、胞吐等过程。
6. 实验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理解细胞功能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药物递送、信号传导等。
2. 介绍近年来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争议。
七、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优点和不足。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或教学资源。
(2)PPT课件。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图片或视频。
(4)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
(2)计算机。
(3)白板或黑板。
(4)彩笔或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重要性和研究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知识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
(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如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等。
(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选择性通透性等。
(4)举例说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5)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如荧光标记、冷冻电镜等。
3. 课堂互动:(1)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记忆。
3.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并进行简要介绍。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分析资料,小组交流回答问题[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资料1]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资料2]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时间:1925年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科学家: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资料5]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时间:20世纪60年代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问题:该图说明了什么?[资料6]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实验:人鼠细胞融合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智慧升华]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分子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所以,本节课实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本内容在教材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较为抽象,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也不是非常清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要仔细梳理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支架式教学法、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本节课利用“在放有红苋菜的烧杯中注入冷水和热水的对比实验”导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功能,再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则,导入本节课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由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史资料,学生难以理清线索,所以教师在梳理科学发展史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建模的形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一步步理清思路。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生物膜中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3.了解生物膜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
二、教学内容
1.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介绍。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3.生物膜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
1.理论授课。
2.案例分析。
3.小组讨论。
四、教学步骤
1.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介绍。
1)生物膜的定义和特征。
2)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
3)生物膜的功能和作用。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1)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组成。
3)流动镶嵌模型的运动规律。
4)流动镶嵌模型的优越性。
3.生物膜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
1)生物膜的动态变化。
2)生物膜内分子的相互作用。
3)生物膜与细胞信号传导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
1.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入
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特征,了解生物膜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
2.通过课堂互动、答题和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提供参考。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
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细胞膜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膜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概念a.生物膜的定义和组成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特征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a.脂质双层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b.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点c.生物膜上的糖类及其功能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a.生物膜的流动性b.生物膜的可塑性c.生物膜的动态调控4.实例分析a.红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b.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2.案例二:细胞膜的可塑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2022年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精选9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倡议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倡议书作为一种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规范。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倡议书很难写吧,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2022年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1当三月的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在我们耳边总会响起一句伟大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七年过去了,雷锋的名字仍然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新世纪孕育出新榜样。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让雷锋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此,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1、在班级中,从小事做起,干好份内的卫生工作,保持教室清洁。
2、校园里,自觉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并能主动拾起地上的脏物。
3、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见到有损坏公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4、尊敬师长,团同学,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
5、利用休息时间到校外,如敬老院等场所进行服务。
6、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学习。
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不仅仅是在每年的3月5日,更要时刻将雷锋精神牢记在心,做到时时学雷锋,天天见效果。
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有更多慈善之举、感动之事,让我们的国家处处讲求奉献、充满和谐,行动起来吧。
埔上小学的全体同学们!xxxx少先队大队部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看,杨柳春风,又绿神州大地。
听,雷锋精神,再奏华美乐章!雷锋,他就是一缕阳光,照亮一片片黑暗;他就是一滴水。
滋润一寸寸土地;他就是一粒种子。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
他也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刻苦钻研,坚守岗位……雷锋精神——伟大,但并非高不可攀;神圣,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平凡,但并非琐碎平庸。
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长存于天地之间,在中华大地,在欧洲的社团。
在北美的西点军校,在东南亚,在世界上每一个有人群的地方,熠熠生辉。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概述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机制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5.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其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考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态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通过教材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测,体现科学家思维的快感
(3)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矛盾是推动科学发展动力的观点
(3)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
启发法、问答法、讲授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教师:我们看动物世界的时候,看到猎豹捕食斑马的过程心惊动魄。
这是宏观世界的捕食现象,那么在微观世界中是否也存在捕食现象呢?下面我看一段变形虫与两个草履虫捕食的场景。
播放变形虫捕食两个草履虫的视频。
学生:倾听与观看。
教师:变形虫和草履虫都是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是如何捕食草履虫的?如果变形虫的细胞膜是刚性的,变形虫能完成捕食行为吗?如果把细胞膜扩大到生物膜层次,那生物膜也应该是流动的,但这一结构模型的发现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好,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生:思考,回答。
[创设意图]
通过视频短片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并积极参与,同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资料1: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问题:根据资料1,结合化学中相似相容原理,请你猜测:细胞膜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细胞膜是有脂质组成的。
[创设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资料2:
1.磷脂分子的结构如图所示:
2.人的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中自由水最多。
红细胞代谢也需要细胞内有大量的自由水。
思考:若用磷脂分子构建红细胞的细胞膜,该怎样构建?
学生:上黑板用粉笔绘制图形,其他同学在纸上绘制,并对黑板绘制的图形作出评价。
[创设意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思考:1.请图示在水—空气界面、油—空气界面磷脂分子的存在方式。
2.如果选择肝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提取得到的脂质的单层面积与肝细胞的表面积的关系如何?
3.如果某药物能够用单层磷脂分子(在精细化学里,磷脂分子属于表面活性剂类,一端溶于水,另一端溶于油)包裹,则该药物是水溶性的,还是脂溶性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如果是肝细胞,脂质的单层面积应远大于肝细胞的表面积;如果某药物能够用单层磷脂分子所包裹,则药物是脂溶性的。
[创设意图]培养学生思维的迁移能力。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思考:在构建细胞膜成分中,脂质和蛋白质有哪些组合可能?
学生:开始讨论。
[创设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作出合理的假设的能力。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资料3:人们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低得多,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成分则表面张力降低。
据此推测:脂质和蛋白质是如何组建细胞膜的呢?
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合理的猜想。
[创设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资料4:电子显微镜是用高能电子束作为光源的,高能电子穿过样品最后成像。
电子容易穿过脂质分子,不容易穿过蛋白质分子。
1951年,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据此可知:细胞膜的暗层是什么分子?亮层是什么分子?
思考:这种三明治结构模型完美的吗?为什么?
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合理的猜测,并回答。
[创设意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1970年,科学家做了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1.如果实验的温度为降低到15摄氏度,红绿荧光均匀分布的时间会怎样?
2.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应该是?
学生:思考并回答。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1.基本支架是?组成支架的物质是不是都是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与磷脂分子的结合对称吗?蛋白质分子都可以运动吗?
3.糖蛋白有哪些作用?糖蛋白都是受体吗?
4.细胞膜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由哪种成分承担?
5.糖脂与细胞识别有关吗?请利用网络查阅相关的资料。
6.胆固醇分子是存在植物细胞膜还是存在动物细胞膜?
7.这种结构模型是否已完美无缺?
学生:思考并回答。
[创设意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当堂检测】
教师: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学生:作答。
[创设意图]检测课堂效果。
【布置作业】预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八.板书设计
第4 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欧文顿的实验及结论
2.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及结论
3.罗伯特森的实验及结论
4.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基本支架(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多种方式结合(大多运动)
3.糖蛋白及糖脂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较少,但比较抽象。
通过设置问题,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很大限度的培养。
若能制作模型可能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