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耕地情况
陕西省耕地情况陕西省耕地情况(一)土地利用现状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省土地总面积20579.5千公顷(30869.2万亩),其中:1、农用地18481.7千公顷(27722.5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9.81%,其中:耕地4088.9千公顷(6133.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9.9%。
灌溉水田172.9千公顷(259.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望天田23千公顷(34.4万亩),占耕地面积0.5%;水浇地870千公顷(1305.1万亩),占耕地面积21.3%;旱地3005.3千公顷(4507.9万亩),占耕地面积73.5%;菜地17.8千公顷(26.7万亩)占耕地面积0.4%。
园地686.9千公顷(103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3%。
果园577.3千公顷(866.0万亩),占园地面积84.0%;桑园35.3千公顷(53.3万亩),占园地面积5.2%;茶园21.9千公顷(32.8万亩),占园地面积3.2%;其它园地52.2千公顷(78.3万亩),占园地面积7.6%。
林地10285.3千公顷(154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0.0%。
有林地6656.4千公顷(9984.6万亩),占林地面积64.7%;灌木林2355.3千公顷(3533.0万亩),占林地面积22.9%;疏林地324.5千公顷(486.7万亩),占林地面积3.2%;未成林造林地940.1千公顷(1410.2万亩),占林地面积9.1%;迹地1.7千公顷(2.5万亩);苗圃7.3千公顷(10.9万亩),迹地、苗圃面积占林地面积0.1%。
牧草地3117.3千公顷(4676.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2%。
天然草地2880.3千公顷(4320.4万亩),占牧草地面积92.4%;改良草地7.8千公顷(11.7万亩),占牧草地面积0.3%;人工草地229.3千公顷(343.9万亩),占牧草地面积7.3%。
其它农用地303.2千公顷(454.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5%。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安康市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腹地,地势较为复杂,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分布广泛,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
本文将对安康市的农业资源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一、土壤资源分布安康市的土壤类型多样,包括山地土壤、丘陵土壤、河滩土壤等。
其中山地土壤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秦岭山区,呈弱酸性或中性,肥力较高,适宜种植经济作物和果树。
丘陵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酸性较强,肥力较低,适宜种植杂粮和柑橘等作物。
河滩土壤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汉江流域,肥力较高,适宜蔬菜和水果的种植。
二、水资源分布三、气候条件安康市属于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温和。
年平均气温约为14℃,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年降水量在850毫米到1000毫米之间。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和果树。
安康市以小麦、玉米、大豆和高粱等杂粮为主要种植作物,占据了农业面积的大部分。
此外,安康市还以水果种植为主要特色,如苹果、葡萄、柿子等。
安康市的气候条件也为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畜禽养殖业也相对发达。
四、农田资源分布安康市的农田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和盆地地区,其中丘陵地区适合农业种植,盆地地区适合畜禽养殖。
农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较高,农田平均海拔在500米到1000米之间。
安康市的耕地多以谷物为主,旱地水田都有,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
安康市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民主要从事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
总结起来,安康市拥有丰富的土壤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适宜农业的发展。
安康市的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广泛,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田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和盆地地区,而水资源则主要依赖于汉江和各个水库。
这些资源的分布为安康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陕西北部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l7 1.7 26 4 _6 60 4 13
7 1 3 . 7 8 4 7 .7 46 793
1 . 4 6 5 0 3 7 2 陕北 8 O 5 9 1 2 1 8 7 2 99 8 .3 3 .5
2 . 7 5 1 5 3 3 4 5 4 全 省 2 5 3 4 . 8 1 7 l 9 . 9 2 9 5 81 12 4 33 4 0 8 6 2 4 7 3 6 1 7 . 8 4. O 3 1 1. 1 3 4 l.O 19 占全 4 . 5 1 . 0 3 . 5 l . 6 14 4 8 78 2 9 2.7 6 3
力 ( 人 ( h 万 m) / m) ( 人) k 万
林面 积 渔 业总产 地 名 ( h 2 值 ( 元) ( 万 m) 万 值 万元 ) ( 万 k2 m)
耕
地 (m) h2
’
( 万 h2 m)
( h2 万 Ⅲ)
面积 ( 万 h2 m)
于 我 国平 原 地 区 向西 部 高 原和 干 旱 地 区过 渡 地 带 ,地 理 位 置 为 东 经 17 8 ~ 1 0 3 , 0 。2 1。 1
北纬 3 。4 ~3 。3 N 5 3 9 4 ,是我 国煤炭 、石油 、天然气 、岩盐等矿产 资源 的富集 区,又 是
国家 能源 重 化 工 基 地 。陕 北还 是 我 国农 业 发 源 地 之 一 。在 2 世 纪 ,陕北 的农 业 仍 占有 十 分重 1
粮价上涨就是例证) 增加 了对 自然资源 的极度消耗 。 , 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 口对
该区构成双重压力 。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 的同时,从 陕北 的国土 资源持续利用 的角度 出发 , 充分发挥 区域资源优势 ,注重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将农业开发控制在有限范 围和适度规模 上,对 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 的理论和实 O 1 .O 10 O 7. 0
定边县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定边县特色农业基本情况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
该县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业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基础。
定边县的特色农业主要包括水稻种植、果树种植和养殖业等。
水稻种植是定边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该县拥有大片的水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种植技术得到了不断地改良和提高,使得水稻产量不断增加。
定边县的水稻种植技术和产量在陕西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定边县的水稻质量也很好,米粒饱满、黄白分明、口感细腻,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果树种植也是定边县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该县拥有适合果树生长的土地和气候条件,有利于果树的栽培和生长。
定边县的果树品种丰富多样,包括苹果、梨、葡萄、杏子等。
其中,苹果种植是该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定边县的苹果种植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该县的一张名片。
定边县的苹果品质优良,不仅仅在陕西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还远销到其他省份和国外市场。
养殖业是定边县的另一特色农业。
该县拥有广阔的草原和充足的饲料资源,非常适宜于养殖业的发展。
定边县的养殖业主要包括畜牧业和家禽养殖。
畜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产出的肉类产品质量优良,口感鲜美,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家禽养殖主要包括鸡、鸭、鹅等各类家禽。
定边县的家禽养殖规模较大,产出的禽肉供应了广大的市场需求。
除了以上的特色农业,定边县还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该县拥有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提高产值。
例如,定边县的水稻加工企业对水稻进行碾磨、研磨等加工,生产出各类水稻制品,例如米粉、米饼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定边县还积极开展农产品的销售工作,与周边县市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将农产品推向市场,提高农民的收入。
总的来说,定边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条件,发展了特色的农业项目。
水稻种植、果树种植和养殖业是该县的主要特色农业项目,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在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方面,定边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陕西省地理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
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全省以秦岭为界南北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
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和汉江、丹江、嘉陵江等。
全省土地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
其中耕地面积415.4万公顷,园地面积68.1万公顷,林地面积1020.3万公顷,草地面积313.4万公顷,其它农用地30.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130.8万公顷。
全省土地按地形分,其中山地面积74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6.0%;高原面积926.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5.0%;平原面积39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0%。
陕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6摄氏度,年降水量396-802毫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地形地貌【陕西地型地貌】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
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
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
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
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
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
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
陕西省耕地面积
陕西省耕地面积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陕西省的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辛勤努力。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陕西省的耕地面积约为37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
这一数据反映了陕西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潜力。
耕地面积的增加不仅意味着农民可以拥有更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也意味着陕西省可以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耕地面积的增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陕西省的耕地资源面临着被占用的风险。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确保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耕地质量的提高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和投入。
政府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耕地面积的增长还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在发展农业的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对耕地造成损害。
陕西省耕地面积的增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和管理、提高耕地质量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实现陕西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湖南省耕地面积湖南省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其耕地面积在全国居于前列。
近年来,湖南省的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为471.43万公顷,比上一年度增长了约0.68万公顷。
这一数据表明,湖南省的耕地面积在过去的一年中略有增加。
在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中,水田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水田是湖南省的主要农业用地之一,其面积约为270万公顷。
旱地也是湖南省耕地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约为170万公顷。
湖南省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一方面得益于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与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关。
陕西果树种植分布
陕西果树种植分布陕西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区。
陕西的果树种植以苹果、秦岭野果、葡萄等为主,分布广泛且种植面积较大。
首先,陕西省的苹果种植非常盛行。
陕西的气候条件和土壤适宜苹果生长,因此苹果种植在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陕西的苹果主要分布在渭河中下游地区,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地。
其中,黄土高原的渭南市以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此外,陕西省农村地区的小农户也广泛种植苹果树,主要用于自家食用和销售。
其次,陕西省的秦岭野果也是当地重要的果树种植品种之一。
秦岭野果主要指的是山楂、枸杞、野枣等果树。
陕西的秦岭地区地势高,气候凉爽,土壤肥沃,是种植野果的理想地区。
秦岭野果产业在陕西的南部和北部山区均有较广泛的分布。
像勉县、镇安县、宁强县、府谷县等地都有种植野果的规模较大的果园,产量较高,品质优良。
此外,葡萄也是陕西省的重要果树种植品种之一。
陕西的河谷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适合葡萄的生长。
陕西的葡萄主要分布在洛河、渭河和杨凌区等地。
其中,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是陕西重要的葡萄种植基地之一,葡萄种植面积较大,质量优良。
陕西的葡萄主要品种有巨峰、玫瑰香、红提等,产量和品质都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陕西省的果树种植分布广泛,种植面积较大,主要以苹果、秦岭野果和葡萄为主。
苹果主要集中在渭河中下游地区,秦岭野果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山区,葡萄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
陕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气候环境,为果树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当地果农带来了经济收益。
陕西省土壤资料(1)
陕西土壤研究农学2班纪森鹏 20131812977摘要【1】陕西省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全省共有21个土类,50个亚类,149个土属,400多个土种。
主要土类有栗钙土、黑垆土、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和盐碱土等。
陕西省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
从水平分异看,陕北高原为栗钙土——黑垆土地带;关中盆地为棕壤——褐土地带;陕南山地为黄棕壤——黄褐土地带。
从垂直分异看,秦岭山地、大巴山地都很明显。
秦岭北坡自下而上为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原始土壤;大巴山北坡自下而上为黄褐土——黄棕壤——棕壤。
陕西省的主要地域性土壤为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盐碱土等。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长城以北的风沙区。
黄绵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区。
(土+娄)土是关中主要的农业土壤。
水稻土是陕南的主要农业土壤。
新积土,分布于河流两岸,全省各地都有分布。
潮土,主要分布在陕南和关中的凹湿地区。
沼泽土,分布在地形低凹,地下水经常出露的地区。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关中河流两岸低凹地上,以蒲城县的卤泊滩最集中,另外,在灌区由于排灌不当,易形成次生盐碱土。
土壤肥力直接影响着土地生产力。
陕北的栗钙土、黑垆土、陕南山地的山地棕壤、山地黄褐土、灰化土、原始土壤以及各地的风沙土、盐碱土等,一般地力较差,生产水平较低,而关中盆地的油土、(土+娄)土,汉江谷地的水稻土等土壤的分布区,则是相对高产的区域。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分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在我国中部偏东靠北,东经105度29分到东经111度15分,北纬31度42分到39度35分之间,东与黄河与山西为界,西与甘肃,宁夏为邻,北靠内蒙古,南接四川,湖北。
全省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最宽约430公里自南向北跨越北亚热,暖温,中温三个气候带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三个水分区;并以北山,秦岭为界,分为陕南,关中,陕北三个自然区。
商洛农业资源分布
陕西商洛农业资源情况简介一、商洛简介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省交界。
东与河南省的灵宝、卢氏、西峡、淅川县市接壤;南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县相邻;西、西南与陕西省安康市的安康、宁陕、旬阳和西安市的长安、蓝田县毗邻;北与陕西省渭南市的潼关、华阴、华县相连。
界于东径108°34′20″~111°1′25″,北纬33°2′30″~34°24′40″之间。
东西长约229公里,南北宽约138公里。
全区总面积1929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36% 。
辖商州、洛南、丹凤、山阳、商南、镇安、柞水7县(市),67个乡,92个镇,4个办事处。
至2005年底,全区总人口240.61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5.7391万人,非农业人口34.8778万人。
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商州区,距省会西安11 0公里。
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境内有秦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岭六大山脉,绵延起伏。
岭谷相间排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呈掌状分布。
海拔最高点位于柞水县北秦岭主脊牛背梁(2802.1 米) ,最低点位于商南县梳洗楼附近的丹江谷地(215 4米)。
主要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钱河、乾佑河、旬河五大河流,纵横交错,支流密布。
横垮长江、黄河两个流域。
北部气候属暖温带,南部气候属亚热带。
年平均气温7.8~13.9℃,最高37℃~40.8℃,最低-11.8℃~-21.6℃。
降水量年均710~930毫米,日照1860~2130多小时。
无霜期为210天。
山高,并不危岩耸天,水多,亦很少激浪泛滥。
商洛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
据调查统计,有野生油料、纤维、淀粉、林果、中药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种。
宜林面积2300万亩,占土地面积的70%。
有林地1500万亩,木材蓄积量2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是陕西省木材主产区之一。
常识: 陕西省情概况
常识: 陕西省情概况一、地理位置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西北地区东部,地处北纬31º42'~39º35',东经105º29'~111º15'之间,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南连重庆、四川,西接甘肃、宁夏,北与内蒙古接壤。
陕西地域南北长、东西窄。
面积约20.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1%。
陕西四至:最东到榆林市府谷县黄甫镇;最西到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最南到安康市镇坪县华坪乡;最北到榆林市府谷县古城乡。
中国大地原点在陕西泾阳县永乐镇,于1979年建成。
[西安朱远征老师个人整理]二、地形地貌陕西境内山塬起伏,河川纵横,地形复杂多样。
陕西地形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平均海拔为1127米。
最高海拔3771.2米,位于宝鸡市太白县鹦鸽镇;最低海拔168.6米,位于安康市白河县城关镇。
最高点3740米,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镇钓鱼台村;最低点345米,位于西安19临潼区何寨镇寇家村。
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明显,平均坡度为19.9度。
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关中盆地,南部是陕南秦巴山地。
(一)陕北黄土高原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山(北山,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灰岩为主的石质山丘。
)以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海拔800~1300米,面积约93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
黄土高原上分布着一些不太高的山地,有白玉山、子午岭、崂山、黄龙山等。
(二)关中盆地关中盆地也称关中平原,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黄土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
它西起宝鸡峡,东至漳关港口,平均海拔520米。
东西长,南北窄。
东西长约360千米,面积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
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击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耕地广阔,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省工农业生产最发达地区,也是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
陕西农产品简介
陕西农产品简介陕西农产品简介一、引言陕西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本文将介绍陕西省的主要农产品及其特点。
二、农作物1.小麦陕西省是中国主要的小麦种植区之一。
小麦种植面积广泛,品种丰富。
主要品种有陇麦、冀麦等。
陕西的小麦产量稳定,质量优良,受到市场的欢迎。
2.玉米陕西省的玉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
玉米产量丰富,品质优异,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饲料等领域。
3.水稻陕西省的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渭河和黄河流域。
水稻是陕西省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产量稳定,质量上乘。
4.油菜陕西省的油菜种植区域广泛分布。
油菜的产量丰富,质量优良,是陕西省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5.其他农作物除了以上主要农作物外,陕西省还种植着大豆、薯类、蔬菜等农作物,向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三、经济作物1.果树陕西省的果树种植以苹果、葡萄、石榴等为主。
陕西的苹果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广阔,草莓、杏子等也有一定的种植规模。
2.茶叶陕西省的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延安、宝鸡等地区。
陕西的茶叶质量优良,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3.中草药陕西省盛产中草药,如当归、黄芪、党参等。
这些中草药在中医药产业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四、畜牧业陕西省的畜牧业发展较为良好,主要畜禽类包括猪、牛、羊等。
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奶类等产品。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陕西省农产品种植面积统计表、陕西省农产品产量统计表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农作物种植权:指农民依法拥有并依法种植农作物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2.农产品质量安全:指农产品在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确保农产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措施。
3.畜牧业养殖许可证:指畜牧业经营者依法取得的养殖许可证,具备合法经营的资格。
符合陕西的作物
符合陕西的作物
陕西的农作物非常多样,这主要得益于其多变的气候类型和土壤条件。
以下是一些在陕西广泛种植的农作物:
1.小麦:陕西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小麦是陕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地区。
2.玉米:玉米在陕西的种植面积也较大,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地区。
3.水稻:水稻是陕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陕南的汉中、安康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水热条件较好,
适宜水稻的生长。
4.棉花:棉花也是陕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渭南、咸阳、宝鸡等地区。
5.油菜:油菜是陕西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全省各地均有种植。
6.马铃薯:马铃薯是陕西的重要蔬菜作物之一,也是陕北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7.苹果:陕西的苹果种植量居全国第一,是世界著名的苹果优生区,主要分布在洛川、白水、旬邑、淳化、
千阳等地。
8.猕猴桃:陕西省是全球最大的猕猴桃集中产区,眉县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
除此之外,陕西还有花椒、红枣、核桃、甜瓜、酥梨等多种农作物和水果。
这些农作物和水果的种植不仅为陕西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
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
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
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
土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9.6%,其中耕地25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7%。
总人口6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4.0亩。
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
年平均气温7.8—8.5℃。
≥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
无霜期155—172天。
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
(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
(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
境内丘陵起伏,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沙丘涧滩,河谷阶地星罗棋布,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78.7—82.4%,形成一个地域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旱作农业区。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非常丰富。
本文将从气候条件、土壤性质、主要农作物以及农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对安康的农业资源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安康市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
安康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2℃,无霜期长,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该地区降雨充沛,年降水量约800-1200毫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水稻的种植。
然而,由于地势高原丘陵,夏季气温较高,需要加强对农作物的灌溉。
其次,安康市土壤肥沃、品质优良,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安康的土壤主要以壤土为主,土壤酸碱度适中,在肥力上属于较高水平。
此外,土壤质地松散,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在保水保肥方面具有较好的条件。
这种肥沃的土壤特点,使安康的农业生产受益良多,为各类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安康市农业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和各县区。
其中,市区主要开展果树、花卉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安康市以著名的红富士苹果和核桃而闻名,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丰富。
此外,市区还有大量的温室大棚,用于蔬菜和花卉的种植。
各县区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同时也种植油菜、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
安康市农业发展现状良好。
近年来,该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注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安康市还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安康市农业资源分布广泛,气候条件和土壤品质优良,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市区主要发展果树和花卉等经济作物,各县区则以粮食作物为主。
近年来,安康市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安康市的农业将继续取得更好的发展。
陕西农业种植项目
陕西农业种植项目陕西省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在陕西省的农业种植项目中,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是主要的种植品种,还有葡萄、苹果等水果,以及中药材等特色作物。
以下将详细介绍陕西省的农业种植项目。
首先是粮食作物的种植项目。
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
其中,小麦是陕西省主要的冬季种植作物,主要种植在渭河流域和黄河南岸地区,年均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
玉米是陕西省的夏季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
水稻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和秦巴山区。
其次是水果的种植项目。
陕西省的水果种植以葡萄和苹果为主。
葡萄是陕西省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地区。
陕西的葡萄品种丰富,以无核葡萄、酒用葡萄和餐用葡萄为主,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市场。
苹果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果树种植作物,主要种植在西北旱地区和渭河流域地区,陕西的苹果种植具有丰产、品质好的特点,是全国苹果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之一。
还有特色作物的种植项目。
陕西省因地域广阔,气候多样,适宜种植许多特色作物,如中药材、茶叶、油菜籽等。
其中,中药材是陕西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陕西省的中药材种植以当归、川芎、白芍为主,质量优良,广受市场欢迎。
茶叶是陕西省的传统产业,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和渭河流域,陕西的西安绿茶和陕北茯茶品质优良,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油菜籽是陕西省的重要油料作物之一,主要种植在黄土高原地区和关中平原地区,油菜籽产量丰富,油质优良,是陕西省的重要经济作物。
综上所述,陕西省的农业种植项目丰富多样,包括粮食作物、水果和特色作物等。
这些农业种植项目在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陕西省的农业种植项目还具有丰富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陕西农村的概念界定是什么
陕西农村的概念界定是什么陕西农村的概念界定可以从地理、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陕西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其农村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结构。
从地理角度来看,陕西农村主要指位于陕西省境内的农业聚落和农业生产区域。
陕西农村地区地处内陆腹地,地势较为平坦,水资源相对匮乏,气候呈现多样性,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农村分布形式多样,既有集中连片、人口相对较多的农村市镇,也有分散散落、人口稀疏的村寨。
陕西农村地区虽然整体面积较广,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交通工具的匮乏使得农村地区的交流、联系相对较为困难。
从经济角度来看,陕西农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导。
陕西是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陕西农村地区的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同时还有水果、蔬菜、中草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
陕西农民的生计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农村居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作物收益和农产品销售。
此外,由于陕西农村地区资源丰富,还有一些传统的手工业和小型工业,如陶瓷、纺织等行业也存在。
从社会角度来看,陕西农村地区的人口构成主要是农民和农村居民。
陕西农村人口相对稠密,村庄或农业聚落中住户数量较多,农民生活在农田周围的房屋内。
陕西农民的生活方式多样,有的依然保留传统的农业生活模式,有的逐渐向城市化转变,通过务农、务工、创业等方式提高生活水平。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陕西农村地区的社会服务体系相对不健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存在差距。
总的来说,陕西农村可以概括为位于陕西省境内的农业生产区域,地理、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独特性。
了解和界定陕西农村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陕西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陕西农业区位分布
陕西农业区位分布(经济地理作业)地理科学2013崔梦瑶20130854050陕西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与山西,河南,宁夏,甘肃,四川,内蒙古等省份接壤。
陕西位于黄土高原,地势整体南北两端高,中间低,为渭河河谷地带。
地域南北狭长,秦淮线横穿而过,使得秦淮线南北的气候大有不同。
陕西省横跨3个气候带,陕南为北亚热带气候,即秦淮线以南地区,秦淮线以北的关中及陕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地区属中温带气候,水热条件从南向北依次递减,影响陕西农业分布,使得农业也分为陕南,关中,陕北3个不同类型的地区。
陕南:秦淮线以南,大巴山以北的陕西地区,为北亚热带气候。
秦淮线是中国南北地理意义上的分界线,所以陕南地区也可以划为南方地区,陕西是一个真正地理意义上跨越南北的省份。
陕南地区的浅山河谷为全省最暖地区,多在14~16℃。
陕南气候潮湿多雨,常年温热,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水稻的重要产区。
盛产橘子,茶叶。
汉中、安康盆地,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
农业土地类型以不可灌溉的旱地为主,江河流域的平地可以进行灌溉。
主要种植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红薯、马铃薯、油菜籽等。
除种植以上粮食作物外海种植黄姜,天麻,桔根,党参,绞股蓝等多种重要品种。
农业耕作方式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人力畜力,很少采用现代化的机械等先进技术。
总体上来看陕南地区地大人稀,环境恶劣,教育落后,经济不发达。
陕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绿茶产地,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紫阳县、平利县、岚皋县、汉阴县、西乡县、勉县一带分布有95%以上的茶园。
这一带的山区茶园远离工业区,多云雾,土壤有机质高,并且产茶季节温度适中,不易发酵,非常适合绿茶的生产。
商洛地区农业产品主要有水稻,小麦,蔬菜,油料作物,水果,中药材,茶叶。
秦岭南麓为马铃薯产业带;北部海拔900m以上的地区为春玉米间套区;小麦布局在商州,丹凤,商南,山羊5个县区的河谷川塬地带;县区和重点镇周围发展蔬菜业。
陕西土壤类型及特征
陕西省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
从水平分异看,陕北高原为栗钙土——黑垆土地带;关中盆地为棕壤——褐土地带;陕南山地为黄棕壤——黄褐土地带。
从垂直分异看,秦岭山地、大巴山地都很明显。
秦岭北坡自下而上为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原始土壤;大巴山北坡自下而上为黄褐土——黄棕壤——棕壤。
陕西省的主要地域性土壤为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盐碱土等。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长城以北的风沙区。
黄绵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区。
(土+娄)土是关中主要的农业土壤。
水稻土是陕南的主要农业土壤。
新积土,分布于河流两岸,全省各地都有分布。
潮土,主要分布在陕南和关中的凹湿地区。
沼泽土,分布在地形低凹,地下水经常出露的地区。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关中河流两岸低凹地上,以蒲城县的卤泊滩最集中,另外,在灌区由于排灌不当,易形成次生盐碱土。
土壤肥力直接影响着土地生产力。
陕北的栗钙土、黑垆土、陕南山地的山地棕壤、山地黄褐土、灰化土、原始土壤以及各地的风沙土、盐碱土等,一般地力较差,生产水平较低,而关中盆地的油土、(土+娄)土,汉江谷地的水稻土等土壤的分布区,则是相对高产的区域。
陕西场基本概况
陕西市场基本概况分析、陕西地理位置、市政规划陕西主要地形分三部分即北部黄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地,中部关中平原。
省级市、区、市、县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西安周至县、户县、高陵县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宝鸡县、太白县秦都区、渭城区、杨陵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武功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咸阳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临渭区、韩城市、华阴市、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渭南平县铜川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延安川县、黄龙县、黄陵县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榆林涧县、子洲县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汉中县安康汉滨区、旬阳县、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白河县商洛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二、陕西省农业分布情况粮食分布区域分为1、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2、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3、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4、关中旱原小麦、花生、甘薯、蚕桑区,5、关中灌区小麦、玉米、棉花、油菜、杂果、蔬菜、桑蚕区,6、秦岭中山春玉米、小麦、药材、猕猴桃区,7、秦巴低山丘陵水稻、小麦、春玉米、桑蚕、茶叶、柑橘区,8、汉江、月河盆地川道水稻、小麦、油菜区,9、巴山中山药材、马铃薯、春玉米、小麦、杂豆区1铜川市:以小麦、玉米、油菜、苹果、林木为主油料11.18 万亩,小麦51 万亩,玉米37.65 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仅为3000 多亩,苹果35 万亩,大樱桃连片栽植近3000 亩(是全省最大的大樱桃基地),以鲜食红提和加工酿造品种为主的葡萄4500 亩,桃4700 亩,枣10000 亩,梨3500 亩樱花4562 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
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
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
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
土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9.6%,其中耕地25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7%。
总人口6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4.0亩。
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
年平均气温7.8—8.5℃。
≥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
无霜期155—172天。
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
(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
(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
境内丘陵起伏,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沙丘涧滩,河谷阶地星罗棋布,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78.7—82.4%,形成一个地域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旱作农业区。
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
风沙、干旱、冰雹、霜冻常有发生。
日平均气温7.8—11.3℃,≥10℃积温2800—4050℃,年降水量380—704毫米,无霜期140—196天。
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
总人口25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万人,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1%,耕地面积963.3万亩,占全省耕地17.7%,其中旱坡耕地占耕地的91.1%,农业人均耕地4.1亩。
本区有3个二级区:(1)涧滩丘陵谷糜、荞麦、胡麻、绿肥区。
地势高,气候干旱,年降水量380—500毫米,无霜期130—140天。
夏季多冰雹,春秋多风沙。
大部分耕地沙化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是全省荞麦和向日葵生产集中地。
(2)丘陵沟壑谷糜、薯、豆、花生、苹果、绿肥区,是陕北丘陵沟壑区的主体,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
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带,是本省优质小米和烤烟、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3)黄河沿岸土石丘陵麦、豆、杂粮、花生、枣、果区,位于黄河沿岸,南北狭长,大部分由黄土梁、峁组成,沟壑险峻,土层薄。
(三)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本区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南部,关中旱原区的北部。
海拔800—1300米,以黄土高原沟壑为主,兼有丘陵、川道和土石山地。
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
地形多样,高原沟壑纵横,多为残原,如宜川原。
较大的川道有泾河、千河、洛河及其支流葫芦河与沮河川道;土石山地主要包括黄龙山、子午岭和陇山(也称关山),海拔一般1000—1600米,高者达2466米。
本区年平均气温8.6—11.1℃,≥10℃积温2800—3600℃,无霜期170—199天,年降水量550—700毫米。
农业生产多为二年三熟,为雨养农业区。
土地面积3.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17.1%;耕地979.8万亩,占全省耕地18.0%。
其中旱地873.1万亩,占本区耕地89.1%。
总人口2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3.6亩。
本区为陕西省农牧业的主要开发地,是全省苹果、烤烟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又是全省小麦主产区之一。
本区有3个二级区:(1)丘陵川原小麦、玉米、油菜、苹果、大豆区。
(2)高原沟壑小麦、玉米、烤烟、苹果、油、豆区,主要由洛川原、咸阳原和宜川、铜川、耀县及南部残原组成,海拔800—1400米,是陕西烤烟、苹果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3)土石山川玉米、小麦、薯、豆、药材区,包括黄龙山、子午岭、陇山等低山丘陵,海拔1000—1600米,野生资源丰富,是发展山楂、沙棘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
(四)关中旱原小麦、花生、甘薯、蚕桑区本区属关中平原的南北台原部分,地处渭北高原的南部,秦岭的北部,与关中灌区南北边缘接壤。
海拔600—800米。
原面宽广,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11.0—12.3℃,≥10℃积温3000—4400℃,无霜期180—228天,年降水量525—600毫米,是本省著名的“旱腰带”。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以旱作农业为主。
土地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5.1%。
耕地778.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14.3%,其中旱地582.8万亩,占本区耕地74.9%。
总人口32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7.5万人,农业人均耕地2.5亩。
是本省第二个小麦主产区。
本区有3个二级区:(1)西部旱原小麦、玉米、油、豆、杂粮区,地势较高,地面倾斜,土质较好,主产小麦、玉米、杂果等。
(2)东部旱原小麦、花生、烟、薯、葡萄、桑蚕区,地势平坦,雨量偏少,多伏旱。
年降水量525.9—573.3毫米,降雨变率较大,属本省蒸发量最高的地区,常易发生旱灾。
旱地一年一熟,水浇地一年两熟。
(3)南部旱原小麦、玉米、花生、桑、果区,位于渭河以南,地貌复杂,土壤多样。
耕制多为二年三熟,杏、李、柿、石榴等杂果类较多。
(五)关中灌区小麦、玉米、棉花、油菜、杂果、蔬菜、桑蚕区本区位于陕西中部,是泾、洛、渭河的冲积平原。
海拔340—600米。
北与渭北旱原毗邻,南靠秦岭,渭水横贯其中。
关中灌区包括关中平原有水利设施的水浇地及水田地区,是本省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年平均气温11.5—12.9℃,年降水量500—700毫米,≥10℃积温3800—4450℃,无霜期210—225天。
光热水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水利设施较好,是本省主要灌溉农业区,一年两熟,也是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7.5%;耕地1247.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22.9%,其中水浇地966.7万亩,占本区耕地77.5%。
总人口82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2.8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8亩,人均水浇地1.4亩。
本区有5个二级区:(1)西原小麦、玉米、油、豆区,位于渭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是本省油菜的高产区和主要商品油生产基地之一。
(2)泾河下游小麦、玉米、棉、麻区,主要是泾惠渠和渭河流域部分灌区,是关中灌区的粮、棉产区,粮食生产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也是本省的老棉区。
(3)东部棉、麦、玉米、花生区,主要是洛惠渠及东方红抽渭灌区,粮、棉商品率较高,是本省主要的棉花商品生产基地。
(4)渭河沿岸小麦、玉米、菜、桑区,位于渭河两岸川道,西起宝鸡市金台区,东到临潼县的新丰、斜口等地,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高,是专业蔬菜的集中产区。
(5)秦岭北麓小麦、玉米、稻、果区,位于渭河以南,西起宝鸡县,东到华阴县,属秦岭北麓山前冲积扇裙带的自流灌区,地貌多样,土壤类型比较复杂,是关中地区的水稻集中产区,也是本省主要的杂果生产区。
(六)秦岭中山春玉米、小麦、药材、猕猴桃区本区属秦岭中山,位于南、北海拔800米等高线以上地带,北临关中灌区,南接秦岭浅山丘陵区。
秦岭沿主脊山峰海拔多在1500—3000米,山间断陷盆地海拔600—800米,最低处212米,高差3521米。
土地面积4.5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21.9%。
秦岭北坡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带,南坡属于凉亚热带气候带。
秦岭属于日照低值区,是本省南、北日照2000小时的分界线。
年平均气温11.1—13.3℃,≥10℃积温3760—4300℃,无霜期200—218天,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分布不均,常有伏旱和秋淋。
农耕地呈垂直地域分布,多数耕地海拔高,坡度大。
由于地貌复杂,立体农业特点明显。
种植制度一年两熟、两熟间套、一年一熟及撩荒制兼而有之。
秦岭的生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多样,为本省山林特产和中药材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本区农耕地453.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3%,其中旱地409.0万亩。
总人口2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5亩。
本区药用植物有1000余种,地方名贵药材有佛坪枣皮、天华山党参、天麻以及杜仲、麝香、熊胆、羚羊角等。
也是陕西省板栗、核桃、柿子等果品的主要产区,中华猕猴桃遍布中山区。
本区有3个二级区:(1)秦岭北麓玉米、小麦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北坡,多为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
主产玉米、小麦,适宜发展各类果树,是本省苹果的主要产地之一。
(2)秦岭南麓玉米、小麦、薯、药、林、猕猴桃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南坡。
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药材、猕猴桃。
(3)秦岭东南部川谷地小麦、玉米、果树区,位于商洛地区,生产条件较好,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垂直农业的发展。
(七)秦巴低山丘陵水稻、小麦、春玉米、桑蚕、茶叶、柑橘区本区位于秦岭、巴山山脉低山丘陵地带,跨有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
境内地形复杂,土壤种类多,质地差异大。
年平均气温13.2—14.2℃,≥10℃积温4000—4900℃,无霜期226—235天,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
光热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
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为水稻、油菜的最适宜区,增产潜力大,是本省第二个粮食生产重点开发地区,又是全省茶叶、柑橘的唯一主产区,也是桑蚕、柞蚕的集中产地。
土地面积2.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9%;耕地483.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9%,其中水田93.9万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37.8%,占本区耕地19.4%,旱地349.7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72.3%。
总人口3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8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7亩,人均水田0.3亩。
本区有4个二级区:(1)秦岭西部稻、麦、玉米、柑橘区,位于汉中、安康行政区界以西秦岭低山丘陵地带,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柑橘等。
(2)秦岭东部玉米、小麦、薯、豆区,位于汉中和安康行政区界以东的秦岭低山丘陵地带,玉米、水稻、小麦亩产都低于全区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