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美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读一读字音
chóng 三重茅
juàn qīn 挂罥 布衾
yǐ 倚杖
shà 广厦
二 写一写字形
突wù( 兀 )
塘ào( 坳 )
大bì( 庇 )天下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
(二)一词多义 1.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
忍能对面为盗贼 做。 2.安: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 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 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 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
4.“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 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诗 人企盼战争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 情。这一连串的生动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生活 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行文思路
导思3.诗歌是如何 体现忧国忧民的情 感的?
关键词: 忧国忧民
生活坏境
导思2.哪些方面表 现了生活的恶劣?
主题探究
导思4.作者的创作 意图是什么?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 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 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 “吾庐独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的这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炽热 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
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夜雨湿床 长夜难眠 祈求广厦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译文: 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
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 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 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 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 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3.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 点拨:定语“千万间”后置,应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六)本课名句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 4.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写作背景
导思1.作者是在怎 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这首诗?
博大胸怀 忧国忧民 舍己为人 推己及人
诗歌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 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宁愿“庐独破”, 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 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 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1.叙事清楚,层次井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叙事兼抒情的诗歌。《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从结构上说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 抒情。诗人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围绕“茅屋为秋风所 破”来展开,抓住了一个“破”字。这样,叙事清楚, 层次井然。当叙事完成后,就自然地进入抒情。因而, 整首诗歌表现出层次井然有序、清晰完整的审美效果。
1.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 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①运用 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 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茅草的动 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 情。
5.“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 理解? 【答案】这几句诗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 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 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 深沉、激昂、坚决,将诗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 寒士的无限关怀。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注释: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蔽,保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xiàn):同“现”,出现。
译文: 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
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 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 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 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 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 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 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 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 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 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歌
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 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 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 齐的“自由体”诗。
关于杜甫
杜甫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 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 饥饿。
6.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本题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尾句强烈地表 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 及至死不悔的决心。
7.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 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 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 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得广厦千万间 哪里。
3.高:八月秋高风怒号 深。 高者挂罥长林梢 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 与“低”相对。
4.自:归来倚杖自叹息 独自。 自经丧乱少睡眠 自从。
5.独: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独自,独个。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只,仅仅。
6.得:唇焦口燥呼不得 能。 安得广厦千万间 得到。
(三)古今异义 1.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季的天空;今义:秋季。 2.卷我屋上三重茅 古义:概数,表示多数;今义:表示确数“三”。
1. 感知诗歌内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重点)
3.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
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难点)
杜甫(712~770),汉族, 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 吏》 《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 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就 “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在那一瞬间引起诗人 的愤慨或感伤。综合上述情况,诗人说一些过激的 话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 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面表明作 者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
2.【难点探究】如何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 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 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 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 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 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 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
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注释:
忍能:忍心如此。 入竹去:跑进竹林。
译文: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 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
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 气。
2.情感浓郁,画龙点睛。 诗歌的前半部分是叙事描写,描写了狂风猛雨及其“屋 漏无干处”的悲惨景象。后半部分是诗人的感慨,也是 抒情,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诗人由眼前“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的困苦和不幸,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 的苦难,从而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崇高理想。这几句诗把诗 人身处残破的茅屋而胸怀人民的伟大形象表现得淋漓尽 致,引人思考,让人感动。
(四)词类活用 风雨不动安如山 风雨:名词用作动词,被风吹,被雨淋
(五)特殊句式
1.被动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点拨:“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 动句式。在这个特殊句式中,“为”的读音为“wéi”。
2.省略句 唇焦口燥呼不得。 点拨:省略了主语“我”,应为“(我)唇焦口燥呼不得”。
阅读方法解密
作者情感分析法。在诗歌或散文阅读中,常常需要学生归 纳作者的情感,这里介绍几种常用方法:(1)抓带有明显感 情色彩,含有特殊修辞、品质特征等的词句。(2)抓文中的 抒情和议论。(3)抓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 活动描写,这些往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4)抓景物描 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为写作中常用的手法, 抓住了景物描写,也就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5)抓省略号、 引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有时能表达文 字表达不了的意思。
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 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他曾采草药出售以糊口,曾经 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但这些都救不了穷, 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也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豪 门和亲友之间,乞求一点援助。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坚持了10年。安史之 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 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 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 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对饥饿 所付代价的描述呢。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注释: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挂罥(juàn):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
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 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 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1.【难点探究】杜甫称呼抱茅的群童为“盗贼”,你 怎么看? 【答案】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 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 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第一, 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 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 人焦虑万分。第二,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 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恶作剧,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 忧患,但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始终不悔,常常“白头搔 更短,浑欲不胜簪”,他的晚年生活更是凄凉,但他 想的,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天下苍生,这位伟大的 诗人,就是唐朝著名的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 走进他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悟这位诗人的 情怀。
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
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注释:
俄顷(qǐng):一会儿。
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
衾(qīn):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
百度文库睡相不好。
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